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何丽, 崔晓娴, 沈小婷, 王凯悦, 王雅新, 钱雨澜, 王慧珍, 陆一涵, 丰俊, 陶艳琳
目的 分析2017—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成人腹泻病的流行特征、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病原谱构成,为腹泻病病原监测和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3年徐汇区哨点医院成人腹泻病患者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对肠道致病菌进行核酸检测。对其中30份标本进行鸟枪法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以METAMIC种或属水平上每百万次总读数至少超过1个reads的物种作为宏基因组阳性病原体的判定标准。构建并比较qPCR和mNGS检出的病原谱差异。结果 共收集1 265份成人腹泻病标本,年度病原阳性率呈显著性上升趋势(χ2 =23.493,P<0.05),2023年最高,达64.9%(100/154)。男性发病较高(52.9%,669/1 265),26~45岁为主要发病人群(51.8%,655/1 265),夏秋季是感染高发季节(67.7%,857/1 265)。大部分患者(72.3%,914/1 265)能在发病后1 d内及时就诊。67.8%(858/1 265)的患者发病前食用过可疑肉蛋乳和水产品。qPCR结果显示诺如病毒GⅡ型(22.6%,132/584)、空肠弯曲菌(20.0%,117/584)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13.0%,76/584)检出率排在前3位。不同年份病原谱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78,P<0.05),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和诺如病毒GⅡ型是占比变化较大的病原。mNGS结果提示的病原谱与监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在前3位的优势病原分别为轮状病毒(93.3%,28/30)、水泡病毒(83.3%,25/30)和疱疹病毒(80.0%,24/30)。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可疑食品、是否发热是病原检出率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17—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成人腹泻病总体阳性率呈现上升趋势。夏秋季为感染高发季,其中病毒检出以夏季为主,细菌检出以夏秋季为主。建议mNGS可以与常规的检测技术手段互为补充,为有效防控腹泻病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