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戴同欣(1991—),女,在读硕士,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传染性疾病诊断。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引起, 主要攻击人体 CD4+T 淋巴细胞, 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进行性下降, 最终并发多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导致死亡。我国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WB)为HIV抗体诊断金标准, 在HIV感染不同阶段, WB条带出现的时间和强度有很大的差异, 这可能与机体免疫状态及疾病进展有关[1]。全球每年新增HIV感染者/AIDS患者近100万[2], 尚有很多地区无法开展 CD4+T 细胞计数来评估患者免疫状态及疾病进展, 仅依靠WB结果来判断是否感染HIV。本文通过分析WB带型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为评估HIV感染者/AIDS患者免疫状态提供参考。
选取2019年1月— 2020年10月在西安市第八医院确证实验室新确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391例, 入组对象均经HIV抗原抗体检测(美国雅培)阳性和抗体确证实验(HIV 1+2型抗体免疫印迹, 新加坡MP亚太)诊断为HIV-1抗体阳性, 且在确诊1周内自愿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入组对象为新诊断HIV-1抗体阳性者, 尚未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根据CD4+T细胞计数进行HIV /AIDS临床分期[3]:I期(CD4≥ 500个/μ L)为HIV感染早期; II期(CD4为200~< 500个/μ L)为HIV感染中期; III期(CD4< 200个/μ L)为AIDS期。本研究分析HIV的WB带型特征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所有HIV /AIDS患者在医师的告知下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1 WB检测 HIV-1/HIV-2抗体检测(HIV 1+2型抗体检测试剂盒, 新加坡MP亚太免疫印迹), HIV结构蛋白由包膜糖蛋白(envelope, env)基因、逆转录酶蛋白(polymerase, pol)基因、核心蛋白(group specific antigen, gag )基因编码组成, 若WB条带为2个env(gp160/gp41和gp120)以及任何一个gag(p17, p24, p55)或任何一个pol(p31, p51, p66), 判断HIV-1阳性; 未检测出特异性条带(除p17)为阴性, 有特异性条带但不够判定为阳性则为HIV抗体不确定。HIV抗体确证实验:全自动蛋白印迹仪(ProfiBlot48, 瑞士帝肯)
1.2.2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基于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仪, FACS Calibur, 美国BD), 白细胞分化抗原(CD4/CD8/CD3)检测试剂盒(美国BD), 绝对计数管(美国BD), 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表面抗原与抗体孵育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体偶联的荧光素在激发光激发下产生特定荧光, 最终转为电子信号被计数。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 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 检验水准α =0.05, 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 校正后的检验水准为α =0.025。免疫印迹带型之间相关性采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 以P< 0.05有统计学意义。
391例HIV-1阳性患者中WB带型出现频率不同, env基因编码条带gp160、gp120、gp41出现率最高, 分别为100.0%(391/391)、100.0%(391/391)、98.7%(386/391)。pol基因编码的条带p66、p51、p31出现率分别为95.9%(375/391)、90.0%(352/391)、87.0%(340/391)。gag基因编码的条带p39、p55、p17出现率最低, 分别为51.7%(202/391)、54.2%(212/391)、57.8%(226/391), p24出现率为98.2%(384/391)。采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对不同结构基因编码蛋白间的相关性分析, pol基因编码p66与p51为中度相关(r=0.491, P< 0.01); p66与p31为中度相关(r=0.495, P< 0.01); p31与p51为中度相关(r=0.479, P< 0.01)。gag基因编码p55与p39中度相关(r=0.662, P< 0.01); p55与p17为中度相关(r=0.452, P< 0.001); p17与p39为中度相关(r=0.572, P< 0.01)。
391例HIV-1抗体阳性患者中男性357例(91.3%), 中位数36(28, 47)岁; 女性34例(8.7%), 中位数51(42, 56)岁。p55、p39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P=0.021), 女性p55、p39出现阳性率高于男性, 其余条带阳性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将HIV-1抗体阳性者年龄按< 20岁、20~< 40岁、41~< 60岁、≥ 60岁分为4组, p55、p39在不同年龄分组中占比均最低, env带占比最高, 各年龄组间WB条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 | 表1 不同年龄、性别的HIV-1抗体阳性者WB带型分布 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WB band distribution and age, gender in HIV-1 antibody positive people |
391例HIV-1抗体阳性者的不同临床分期与免疫印迹条带关系(表2), 用Bonferroni法对不同临床分期WB带型阳性率比较, 检验水准α ’ =0.025, HIV感染早期与AIDS期p55、p39、p17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 P’ =0.003; P’ < 0.001); HIV感染中期与AIDS期p55、p39、p17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 P’ < 0.001; P’ < 0.001); HIV感染早期与HIV感染中期各WB带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25)。391例HIV-1抗体阳性者共有33种WB带型, 其中8种常见带型占84.4%, 其余占比较小。8种常见带型分别为带型①:gp160、gp120、gp41、p66、p55、p51、p39、p31、p24、p17; 带型②:缺失p17、p39、p55; 带型③:缺失p39、p55; 带型④:缺失p17; 带型⑤:缺失p39、p17; 带型⑥:缺失p17、p31、p39、p55; 带型⑦:缺失p55; 带型⑧:缺失p39。分析8种常见WB带型与HIV感染者/AIDS患者临床分期关系见表3。带型①和带型②在各临床分期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将HIV感染早期中期合称为非AIDS期, 带型①在非AIDS期出现频率明显高于AIDS期(χ 2=22.391, P< 0.01, OR=0.366), 带型②在AIDS期出现 频率明显高于非AIDS期(χ 2=22.391, P< 0.01, OR=2.573), 见表3。
![]() | 表2 临床分期的WB条带分布 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WB band pattern and clinical stage |
![]() | 表3 HIV-1抗体阳性者各临床分期的WB带型分布 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WB band pattern by clinical stage in HIV-1 antibody positive people |
HIV三种结构基因编码的蛋白之间有相关性, 其中env基因编码病毒膜蛋白参与病毒与细胞之间的识别, gp160表达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 本文gp120和gp160阳性率均为100%, 与文献报道[4, 5]结果相同。pol基因编码病毒的逆转录酶p66、p51和整合酶p31呈中度相关, 根据Fiebig分期[6], p31有无区分V和VI期, 出现p31则说明感染时间大于100 d, 本研究87%患者非近期感染。有研究表明p66同样可作为预测血清转化的指标[7, 8]。gag基因编码的前体蛋白p55进一步被切割为基质p17和衣壳p24、p39, 常认为是p55碎片。p55与p39, p17与p39呈中度相关(r=0.662, P< 0.01; r=0.572, P< 0.01)与之相符。带型p39、p55和p17阳性率低, 依次为51.7%、54.2%和57.8%, 认为gag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与疾病进展有关[5, 9, 10, 11]。 391例HIV-1抗体阳性者不同性别间p55和p39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康晓丽[12]等结果一致, 不同年龄组间WB带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潘泓宇等[13]结果不一致, 这可能与入组人群来源不同有关。
391例HIV-1抗体阳性者WB带型共有33种, 全带占比最多(38.9%)可能与疾病进展中存在周期最长有关。HIV /AIDS不同临床分期WB条带p55、p39和p17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尤其是HIV感染早期、中期与AIDS期p55、p39和p17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5)。WB带型会随着疾病进展发生变化, 尤其是进入AIDS期, WB带型缺失p17、p39、p55在AIDS期的出现的频率为非AIDS期的2.573倍(OR=2.573), 全带型为非AIDS期的保护性因素(OR=0.366)。在资源有限地区无法开展新诊断HIV感染者/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时, 缺失p17、p39、p55提示患者进入AIDS期可能性大, 应及时开始抗逆转录治疗。尽管WHO建议[14]不再以CD4+T淋巴细胞计数作为启动抗逆转录治疗的参考, 但对资源紧缺地区, 仍将CD4+T淋巴细胞< 200个/μ L作为开始抗逆转录治疗指标, 通过免疫印迹带型也为患者机会性感染风险提供参考。391例新诊断HIV-1抗体阳性者50.4%进入AIDS期, 这与Sudha T等[1]结果一致, HIV防控重点仍应是HIV的早期诊断。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编辑:符式刚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