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童重锦(1964—),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 寄生虫病防治。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兽共患的食源性寄生虫病, 主要流行于南亚地区及太平洋岛屿[1]。1945年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在中国台湾发现[2], 并先后在浙江、台湾、福建、广东、北京、云南等地出现暴发流行[3, 4, 5, 6]。2004年广州管圆线虫病被卫生部列为我国新发传染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海南省位于热带地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孳生、繁衍。据报道[7], 2009年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感染率为21.0%。为了解海南省广圆线虫感染现状, 于2018— 2019年在全省再次对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感染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
在海南省东、西、南、北、中五片区, 结合水系分布流域, 沿南渡江、万泉河、松涛水库和赤田水库灌区流域抽取海口市龙桥镇(北部)、琼中县营根镇(中部)、琼海市朝阳镇(东部)、松涛水库库区流域的儋州市南丰镇(西部)和赤田水库库区流域的三亚市风凰镇(南部)为调查点。调查场所为村庄居民点的周围、田、沟、渠、塘等以及所在乡镇或市、县淡水螺养殖场、餐饮场所和农贸市场等。
对采集的活体螺蛳先以“ 肺检查法” 敲碎螺壳解剖肺部查找结节, 确定感染个体, 当以“ 肺检查法” 不能确定感染个体时, 选择“ 酶消化法” 或“ 匀浆法” [8]进一步检查确定。
用Epidata 建立数据库, 以SPSS进行分析, 采用χ 2检验,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个调查点共采集活体螺蛳1 597只,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平均感染率为6.39%(102/1 597), 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蜗牛和蛞蝓感染率分别为7.95%(43/541)、6.45%(34/527)、15.91%(7/44)和3.71%(18/485)。见表1。
在5个调查点中, 福寿螺感染率较高为琼中县9.57%(11/115), 较低为海口市4.90%(5/102)。各调查点间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 2=5.63, P> 0.05)。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较高为儋州市16.50%(17/103), 最低为三亚市0.95%(1/105)。各调查点间感染率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9, P< 0.05)。蜗牛感染率儋州市调查点最高为33.33%(5/15), 三亚市为0, 各调查点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06, P< 0.01)。蛞蝓的感染率琼海市最高为9.43%(10/106), 三亚市为0。各调查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54.54, P< 0.01)。见表1。
![]() | 表1 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中间宿主感染情况 Table 1 Infection rate of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of intermediate host infection in Hainan |
在5个调查点的农贸市场共检查螺蛳521只, 总感染率为5.57%(29/521), 其中琼中县营根镇市场、海口市龙桥镇市场、琼海市加积镇市场、儋州市那大镇市场、三亚市三亚市场的感染率分别为7.77%(8/103)、4.95%(5/101)、2.68%(3/112)、8.57%(9/105)、4.00%(4/100)。以那大镇市场较高, 加积镇感染率较低, 各片区调查点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264, P> 0.05)。
海南省地处热带地区,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湿度适宜, 自然环境有利于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流行, 此次调查共检查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1 597只, 广州管圆线虫平均感染率为6.39%(102/1 597), 与2009年[7]相比21.0%(347/1 652)下降69.57%, 其中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蜗牛和蛞蝓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7.95%、6.45%、15.91%和3.71%, 与2009年的13.01%(70/538)、22.02%(122/554)、 15.91%(7/44)、 28.24%(146/517)比较, 分别下降38.89%、34.47%、23.98%和86.86%。本次调查螺蛳的感染率均明显下降, 分析在同一调查地方, 相隔十年后总感染率下降69.57%, 可能与全省各地爱卫办持续开展病媒生物除四害灭鼠, 老鼠密度明显降低, 减少广州管圆线虫传播。
本次调查和2009年调查福寿螺检测均采用肺检法, 如需要虫种鉴定需撬开结节, 与采用酶消化法比较, 肺检法简便、快速、节省试剂, 采用酶消化法发酵产生的泡沫多及虫体细小不易沉淀, 容易漏检, 因此认为在现场调查中, 检测福寿螺宜采用肺检法。本次调查发现有4种中间宿主物种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被感染的淡水螺主要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 与闫琳等[9]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与不同种类螺的生物习性有关, 其中感染率最高的仍是褐云玛瑙螺, 儋州市调查点的感染率达16.50%, 与文献报道褐云玛瑙螺是海南的主要中间宿主相符合[10]。褐云玛瑙螺之所以感染率高, 分析其采拾螺蛳的场地为田边倒塌老旧房子, 因它是陆生螺, 平时孳生在周围环境潮湿荫蔽、野草茂盛、宅区乱石堆放、各种鼠类频繁出没的地方, 每天晚上或雨后出来活动觅食时, 很容易吃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鼠类的粪便, 随着螺龄的增大, 感染的机率越来越高。在已知的鼠类终末宿主中, 褐家鼠自然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最普遍[11]。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感染率明显下降, 但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部分地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感染率仍然偏高, 广州管圆线虫病在局部地区暴发流行的风险仍然存在, 对广州管圆线虫防控和监测工作不能松懈, 各级卫生行政和相关业务部门应加紧制定有关防治对策, 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2006年进行的海南省少部分市县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感染情况调查, 结果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和蛞蝓的幼虫感染率分别为10.80%、20.00%、21.75%, 初步确认了海南省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11]。2012年海南省开展全省广州管圆线虫病回顾性调查, 发现吃淡水螺后一个月内有8例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12], 2010年也有误诊报道[13]。因此, 尽快提高全省医务人员诊治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水平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编辑:符式刚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