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谭烈明(1979—),男,本科,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学诊断。
预防接种疫苗,是全球公认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我国于2015年12月到2017年5月,先后有3种手足口病疫苗(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EV71人二倍体细胞疫苗、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EV71灭活疫苗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EV71灭活疫苗)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上市。手足口病疫苗作为一种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措施,其效果和对手足口病流行的影响受到业内高度关注。HFMD在我国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本文就上述3种HFMD疫苗(EV71)的免疫对象、免疫程序、免疫原性、免疫效果、交叉免疫以及EV71疫苗上市后普通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病原学变迁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Vaccination is globally recognized as the most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tool in public health. Between December 2015 and May 2017, three vaccines against EV71 (including the EV71 human diploid cell vaccine developed by the Institute of Medic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the inactivated EV71 vaccine developed by Sinovac Biotech Ltd. and the inactivated EV71 vaccine developed by Wuh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Products Co. Ltd.) have been licensed by CFDA in China. As a preventive measure to control HFMD, how effective they are and what impact they have on the epidemic of HFMD are of great concern in the industry. The prevalence of HFMD in China has obvious seasonality, and the most common causative strains are EV71 and Coxsackievirus A16 (Cox A16). 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FM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mune objects, immune procedures, immunogenicity, immune effect and cross immunization of the above three EV71 vaccines, and the etiological changes of mild, severe and death cases after the three vaccines have been released on the market.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 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1]。自2015年起, 我国自主研发的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EV71疫苗, 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率先在全球上市[2], 作为一种新疫苗, 上市以来对HFMD的防控效果如何, 在病原学流行有哪些变化?已成为业内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对3种HFMD疫苗(EV71)的免疫对象、免疫程序、免疫原性、免疫效果、交叉免疫以及EV71疫苗上市后普通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病原学变迁情况进行综述, 旨在为HFMD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 我国先后有3种由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EV71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 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EV71人二倍体细胞疫苗, 2015年12月上市;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EV71灭活疫苗(Vero细胞), 2016年1月上市;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EV71灭活疫苗(Vero细胞) , 2017年5月上市[3]。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EV71灭活疫苗, 适用于6月龄~3岁儿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的EV71人二倍体细胞疫苗, 适用于6月龄~5岁儿童;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EV71灭活疫苗, 适用于6月龄~3岁儿童, 3种疫苗基础免疫均为2剂[4– 5]。
文献报道[6, 7]:EV71疫苗Ⅲ 期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对6~35月龄健康儿童接种 1剂疫苗后, 针对EV71病毒感染的HFMD保护率为90%, 接种2剂后保护率达到98.8%。对重症 HFMD保护率达到 80%左右[8]。顾伟[9]报道: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 对1 099名6~59月龄的儿童, 分别于0、28 d接种2剂EV71型疫苗或安慰剂, 并于第0、56 d采集血检测血清中和抗体和进行安全性随访, 结果表明, 3~5岁儿童接种EV71型疫苗56 d后, 中和抗体GMT为132.7, 而6~35月龄儿童接种56 d后中和抗体GMT水平为84.4。以上的观察研究表明, EV71型疫苗在3~5岁儿童中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李秀玲等[10]研究报道: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疫苗与安慰剂对照的方法, 选择健康的6~35月龄的儿童接种2剂、3个批次EV71灭活疫苗, 然后观察EV71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发病情况、分析免疫原性疫苗保护效果、批间一致性和交叉免疫原性。结果表明, 第1年内疫苗对EV71所致住院重症病例保护率为100.00%、对EV71所致HFMD保护率为90.93%、对EV71感染所致疾病保护率为81.85%; 2年内对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样疾病和HFMD的保护率达到95.00%, 对EV71感染所致疱疹性口腔炎、咽峡炎的保护率达100.00%, 对EV71感染所致住院/重症病例保护率达100.00%; 接种EV71灭活疫苗后第56 天, EV71中和抗体阳转率达到91.7%以上, 中和抗体GMT达到325.3, 而接种前儿童的中和抗体为阴性; 3个批次试验疫苗接种儿童间首剂接种后第56天GMT比值95%可信区间均在等效区间0.67~1.5内, 提示3个批次试验疫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上的研究表明, 接种EV71灭活疫苗, 不论是对3~5岁儿童或是6~35月龄的儿童, 所表现出的免疫原性以及保护效力都是良好。
普通病例指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 部分病例可无发热的病例[1]。目前全球共发现引起HFMD的肠道病毒有20多血清型, 包括埃可病毒、EV71型、CoxA组4、5、7、9、10、16型以及CoxB组2、5、13型[14]。据统计[15], 我国2008— 2016年HFMD流行期间, 早期的病原主要是EV71和CA16, 自2016年之后, EV71流行率明显下降, 而CA16相对稳定。2011— 2013年开始, 不同地区EV71比例又开始下降, 与此同时非EV71和CA16的EV流行率上升较快, 华南、华东、华北和东北在2015— 2016年, 非EV71和CA16的EV病例占比超过50%, 并成为HFMD流行的主要病原体。Li等[16]对我国23个省份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的HFMD病例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2010— 2012年、2014年及2016年主要的病原是EV71和CA16, 而其他EV在2013和2015年占比例较高。
重症病例指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 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的病例[1]。聂陶然[17]报道:2010— 2019年, 我国HFMD报告年均重症率为1.05/10万, 2014年高达1.81/10万; 年均重症病死率为2.22%。2010、2011年EV71感染重症及死亡病例的比例均在80%以上, 2012— 2017年EV71占比为50.94%~77.29%。张钟等[18]报道, 2015— 2016年我国HFMD哨点监测系统结果显示, EV71、CA16和其他EV的阳性率分别为32.61%、20.54%和46.47%, 混合感染的阳性率为0.38%; 普通病例以其他EV占比例最多(52.68%), 重症病例以EV71占比例最多(65.31%); 普通和重症病例中EV71、CA16和其他EV血清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陈瑞珊等[19]观察结果显示, 2009— 2014年, EV71、C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引起重症手足口病分别占70.05%、10.60%和19.35%。孙丹[20]报道, 由EV71和CA16引起的死亡分别占死亡病例的90.94%和2.72%。以上的报道共同提示, 重症和死亡病例的病原学均以EV71为主。
自2016年EV71疫苗上市后, 从2017年开始, 全国有较多地区报道EV71感染的HFMD发病率明显下降, 病原体中则以其他肠道病毒占优势。这一变化提示了全国大面积推广使用EV71型疫苗可能对EV71感染的HFMD流行产生了明显的保护作用, 产生了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徐智寅等[21]报道, 2017— 2018年(疫苗上市后)的HFMD年均发病率为 202.17/10万, 比2011— 2016年年均发病率下降43.80%。在门诊病例中, 2017— 2018年病原优势株为CA6(59.9%)和CA16(47.2%), EV71仅为2.56%, 较疫苗上市前(阳性率21.6%)明显下降。黄娇[22]、伦琼琼等[23]、杨坤祥等[24]、王祉蕴等[25]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或相近, 提示在EV71型疫苗上市后的普通病例中, EV71的阳性率明显比疫苗上市前明显下降。见表1。
![]() | 表1 不同地区EV71疫苗上市前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病原学变迁情况 Table 1 Etiological changes of common HFMD before and after EV71 vaccines were launched in different regions |
EV71疫苗上市后, HFMD重症病例的发生率明显比疫苗上市前下降。聂陶然[17]报道:我国2012— 2017年的重症和死亡的病例中, EV71分别占50.94%和77.29%; 2018— 2019年下降至22.15%和17.45%。另有较多的文献报道结果相同[17, 21, 26, 27, 28]。但是在HFMD的重症病例中, 依然以EV71为主, 同样有较多文献所报道[26, 28, 29, 30, 31]。见表2。但也有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的报道, 如聂陶然[17]报道, 在收集的511例手足口重症病例中, CV-A6占27.57%、CV-A16占21.82%、EV-A71占7.68%、CV-A10占3.49%、其他血清型28.62%。但在危重型病例的血清型中, EV-A71仍占最多。张勇等[32]通过全国2008— 2013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研究, 证实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最主要病原体。
![]() | 表2 不同地区EV71疫苗上市前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病原学变迁情况 Table 2 Etiological changes of severe HFMD before and after EV71 vaccines were launched in different regions |
据文献报道[33, 34], 2008— 2017年以来所有的死亡病例中, 以EV71为主。在陶继红等[27]的报道中, 自2017年以来唯一死亡的1例病例为EV71所引起。这些文献都提示, 疫苗上市后的死亡病例, 依然以EV71为主。
综上, 我国EV71从2008年开始广泛流行, 并存在隔年高发、双数年份流行增强, CoxA16流行周期为2~3年的自然规律[35], 但根据本文所报道的地区, 自2017年尤其是2018年以来, 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HFMD、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显著下降, 这与当地对5岁以下儿童广泛接种EV71型疫苗密切关联。而在重症及死亡病例中, 仍以EV71为主。并值得注意, C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的病例将取代EV71成为主要病原体, 因此我们应根据这些流行特征, 继续大力推广接种EV71型疫苗, 预防控制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HFMD。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编辑:王佳燕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