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胡云逸(1996—),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学。
淡水螺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腹足类动物,其部分物种也是重要的经济和医学贝类,具有重要的经济学和药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淡水螺类的无序扩张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是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以及多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媒介。螺传性传染病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并且会给畜牧业、养殖业等造成严重社会经济损失。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淡水螺及螺传性传染病的研究较少,易忽视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本文就我国淡水螺的物种多样性,分布现状以及螺传性传染病进行归纳总结,进而了解我国淡水螺源性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为有效监控淡水螺的分布和扩散,以及制定淡水螺源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Freshwater snails are gastropods that live in fresh water. Some of them are important economic and medical shellfish, which have important economic and pharmaceutical value.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disorderly expansion of certain freshwater snails can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being intermediate hosts for a variety of parasites and media for a variety of bacteria and viruses. Snail-transmitted infectious diseases will seriously affect human health and will cause serious social and economic losses to animal husbandry and breeding industry.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freshwater snails and snail-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fo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pecies diversity,distribution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of freshwater snails in China,so as to understand the media and transmission patter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freshwater snails in China,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ffective monitoring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spread of freshwater snails an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aused by freshwater snails.
淡水螺类作为刮食者, 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水塘、沟渠、沼泽等淡水环境中, 是底栖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水生生态系统中, 它们不仅是分解者和消费者, 而且还能作为次级生产者被鱼类、甲壳类、涉禽类等摄食, 起到加速水中有机物分解、净化水质、促进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等作用, 是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2]。淡水螺类有重要的经济学价值和医学价值。然而, 部分种类的淡水螺是寄生虫的重要中间宿主, 也是部分致病性细菌、病毒的重要宿主和传播媒介[3]。人与其他动物有可能接触携带病原体的淡水螺生活的疫水, 引起人或动物的传染性疾病, 对人类健康、畜牧和鱼类养殖业都会产生重大危害。
尽管现对某些螺传传染病有有效药物治疗, 但螺传传染病仍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和健康危害。因此对淡水螺群体物种和分布及作为传染病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进行深入了解, 为预防螺传传染病提供依据。
淡水螺类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中腹足纲(Gastropoda), 是一种大型淡水底栖动物。有关腹足纲分类系统在历史上存在很大的争议, 最经典的是将腹足纲分为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和肺螺亚纲(Pulmonata), 在此分类系统下淡水螺类主要是由前腮亚纲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和肺螺亚纲的基眼目(Basommatophora)组成。国内、外现对淡水螺的分类鉴定缺乏统一标准, 大部分研究采用形态学分类, 其识别特征包括螺壳直径、壳高及颜色; 螺旋方向和螺层数; 壳口及脐孔形状; 气孔及缝合线的深浅; 生长纹形态、内外唇、螺棱及螺肋形态等。有研究证明淡水螺壳形态、厚度以及生长繁殖能力均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单纯依据淡水螺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可能导致螺种鉴定以及各分类阶元的混乱[4]。这对判断螺在传染病和流行病学上的意义及螺传性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一定的难度。近年来, 有研究将传统的螺外部形态结构、螺内部解剖特点及螺分子生物学特征相结合对贝类分类和系统发育进行系统化研究, 有利于对淡水螺及对螺传染病中间宿主和传播模式的正确理解[5]。
我国淡水螺物种极为丰富, 除一些世界性分布的广布种外, 还存在大量特有种。据统计我国现有淡水螺14科61属318种, 且因分类学限制一些地区存在未定种。中国境内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松花江及辽河等七大水系均有淡水螺的报道, 其中长江流域的淡水螺物种最为丰富。舒凤月等[6]对长江流域的淡水螺类调查, 共记录淡水腹足类12科43属213种, 约占全部种类数的67%。田螺科、肋蜷科、盖螺科、椎实螺科是长江流域淡水螺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江主要支流如钱塘江、湘江和主要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都有淡水贝类物种组成、密度及生态功能的调查报告, 从物种多样性地来看, 湖泊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其次为支流, 干流的物种丰富度最低。褚可成[7]等、舒凤月等[8]和谢元等[9]分别对黄河的兰州段、山东段和黄河源区弯曲河流及典型支流流入干流区的底栖动物群落(包括淡水螺类)结构调查, 显示黄河水系淡水螺的物种丰富度较低, 记录约有7科9种。刘祥等[10]、盛似春等[11]和陈业军等[12]分别对淮河流域的底栖动物、椎实螺及钉螺调查, 淮河流域约有淡水螺8科19种。苏炳之等[13]对珠江水系广东江段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 有淡水螺8科39种, 曹然等[14]对广东北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调查仅记录淡水螺4科5属; 胡宗福等[15]对西辽河流域淡水螺类资源考察报告共记录淡水螺种类4科6属17种。詹凡玢等[16]对海河流域黑龙港运东水系大型无脊椎动物调查共记录淡水腹足类13种, 优势种为椎实螺。郭洁[17]对松花江佳木斯段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共记录淡水螺6科。淡水螺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特征、土壤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环境因子影响。不同地区螺种群的丰度和密度有很大的变化, 表现在不同水系、同一水系的不同流域、同一流域的不同水体结构等[18]。
3.1.1 田螺科(Viviparidae) 田螺科个体为中、大型, 螺壳多呈陀螺形或圆锥形, 壳质厚而坚硬。雌雄异体, 雄性右侧触角可变成交媾器官。雌性体内受精, 有育儿囊, 为卵胎生。该科除南美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均广泛分布, 是一类常见淡水螺类。但物种特有性较高, 分布多局限在一个特定区域, 因此有很多当地的特有种, 云南一带最多见。据刘月英等[19]统计, 本科在我国共分布有2亚科9属65种, 田螺亚科(Viviparinae)仅有田螺属(Viniparus Montfort, 1810) 1属, 环棱螺亚科(Bellamyinae)有环棱螺属(Bellamya Jousseaume, 1886)、色带田螺属(Filopaludina Habe, 1964)、湄公螺属(Mekongia Crosse et Fischer, 1876)、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 Hannibal, 1912)、角螺属(Angulyagra Rao, 1931)、螺蛳属(Margarya Nevill, 1877)、河螺属(Riwlaria Hude, 1890)、泰圆田螺属(Siamopaludina Brandt, 1968)共8属。本科螺类营养价值较高, 可供人食用, 也可作为家禽、鱼类的天然饲料。但有物种可作为吸虫中间宿主。中国圆田螺(C. Chinensis)在中国广泛分布, 是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伊族真缘吸虫(Euparyphium ilocanum)、曲领棘缘吸虫(Echinoparyphium recurvatum)[20]的中间宿主。铜锈环棱螺(B. aeruginosa)是抱茎棘隙吸虫(Echinoparyphium perfoliatus)和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中间宿主[21]。
3.1.2 豆螺科(Bithyniidae Walker, 1927) 豆螺科个体为小、中型, 螺壳为球形、卵圆形或圆锥形, 壳表面光滑或具有螺旋纹或螺棱。雌雄异体, 体内受精, 卵生。在我国主要分布有3属25种, 豆螺属(Bithynia Leach, 1818)、沼螺属(Parafossarulus Annandale, 1925)和涵螺属(Alocinma Annandale et Prashad, 1919)[22]。豆螺科淡水螺对环境适应能力强, 分布在水塘、沟渠、湖泊中, 且多数物种为广布种, 在我国多省份、多水系均见报道。豆螺科许多物种是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尤其与华支睾吸虫表现出较强的相容性, 多种螺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 包括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檞豆螺(Bithynia misella)、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atulus)、中华沼螺(Parafossarulus sinensis)、曲旋沼螺(Parafossarulus anomalospiralis)。据2015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23], 我国有18个省均有该病的报道, 广东、广西、吉林、黑龙江流行较广泛。在这些省份均有长角涵螺、赤豆螺等第一中间宿主的发现, 感染率约0.2%~8.82%, 有明显的季节性。长角涵螺还可作为多种单睾吸虫的中间宿主。纹沼螺可作为多种次睾吸虫(Metorchis)和多种单睾吸虫(Haplorchis)、曲领棘缘吸虫(Echinoparyphium recurvatum)、抱茎棘隙吸虫、日本侧殖吸虫(Orientotrema japonica)的中间宿主。赤豆螺不仅是华支睾吸虫的中间宿主, 还被报道体内可查到细刺柴壳绦虫(Tschertkovilepis setigera)、长刺光隙吸虫(Psilochasmus longicrratus)的成熟尾蚴。大沼螺可作为日本侧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3.1.3 瓶螺科(Ampullariidae Gray, 1847) 瓶螺科为大型物种(一些物种壳高或直径约10 cm)。螺壳左旋或右旋, 呈卵圆形或球形, 少数为类盘状。喙短, 两边都有触须状突起(伪足), 触须又长且细。该科物种的共性是同时具有一个栉状鳃和左侧肺囊, 使其可生活在含氧量低的水域并暂时离开水域[24]。雄性有一个由部分外套膜边缘形成的交配器官。该科物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以及亚洲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环境中。在我国有2属7种, 分别为锥瓶螺属(Aplexa Fleming, 1822)的锥瓶螺(Aplexa hypnorum), 瓶螺属(Physa Draparnand, 1801)的大瓶螺(Pila gigaa Spix)、尖瓶螺(Physa acuta)、光瓶螺(Pila polita)、囊瓶螺(Physa fontinalis)、带瓶螺(Pila tischbeini Dohrn)、球瓶螺(Pila globosa)。囊瓶螺和锥瓶螺仅分布于黑龙江。尖瓶螺仅见黑龙江和内蒙古, 为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16]。光瓶螺、带瓶螺据报道于云南西双版纳、河口地区及贵州, 且光瓶螺为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的中间宿主[25]。球瓶螺仅报道于云南西双版纳有分布。大瓶螺俗称福寿螺, 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为我国引进的水产贝类养殖品种, 因食味不佳被弃养后迅速扩散, 现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湖北、江西、四川等省。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中间宿主。福寿螺具有高度的种内变异性, 有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福寿螺的形态、摄食、繁殖、活动可能会有变化, 还有研究表明不同品系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的易感性不同[26]。
3.1.4 盖螺科(Pomatiopsidae Baker, 1928) 盖螺科的螺体为小型或微小型, 螺壳右旋, 壳表面光滑或具纵肋, 壳口简单或增厚, 齿舌中间齿有基底齿。盖螺科由两个亚科组成, 即拟钉螺亚科(Triculinae Annandale, 1924) 和盖螺亚科(Pomatiopsinae Stimpson, 1865)。钉螺属(Oncomelania Gredler, 1881)(盖螺亚科, 盖螺科)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上有重要意义。钉螺为小型两栖性淡水螺, 雌雄异体, 螺壳呈长圆锥形壳面光滑或具纵肋, 壳口背侧均有唇嵴。刘月英等[27]根据钉螺表观遗传性状和地理分布特征, 认为我国钉螺(O.hupensis Gredler)为一种多型, 包括7个亚种。而钉螺的系统分类学和钉螺与血吸虫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重要的研究内容。近年来对钉螺的生殖遗传特性和分子遗传特性的研究, 也支持我国钉螺可视为同一种的观点, 并存在亚种的分化。国内外学者根据钉螺同工酶等多项研究表明我国钉螺分为三个亚种:指名亚种(O.h.hupensis)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福建亚种(O.h.tangi)主要分布于福建、广西、江苏等沿海地区, 滇川亚种(O.h.robertsoni)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等中国西南部地区[28]。Wilke等[29]和石朝辉等[30]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光壳钉螺和肋壳钉螺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 (COI)基因序列进行分析, 发现它们均属于湖北钉螺指名亚种。周艺彪等[31]应用微卫星锚定PCR分析19个湖北钉螺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关系, 发现他们被聚成四类, 结果提示广西亚种为单独亚种。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拟钉螺亚科主要分布东南亚和中国南部, 在我国报道的拟钉螺物种有近50种, 但多采用形态学的方法进行分类, 近年来柯雪梅等[32]等使用基因鉴定技术发现部分物种的有效性仍然值得探讨。拟钉螺亚科拟钉螺属(Tricula)、拟小豆螺属(Pseudobythinella)、小豆螺属(Buthinella)和γ 拟钉螺属(Gammatricula)的部分物种在我国有报道。拟钉螺属多分布我国四川、云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份, 拟钉螺属的螺类大部分是多种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异盘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少部分还可传播多种血吸虫, 我国四川省和广西省有发现某种拟钉螺自然感染中华血吸虫(Schistosoma sinensium)的报告。拟小豆螺属和小豆螺属大部分螺种为斯氏狸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中间宿主。在中国有5种拟小豆螺属的螺种建瓯拟小豆螺(P.jianouensis )、唐氏拟小豆螺(P. tangi)、三齿拟小豆螺(P.triodonta), 石门拟小豆螺(P. shimenensis)和刘氏拟小豆螺(P. liui)被报道, 前两种分布于福建, 后三种分别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等省。小豆螺属在我国仅有2种被报道, 分别为中国小豆螺(Bythinella chinensis)和湖北小豆螺(Bythinella hupensis), 前一种分布于湖北、湖南, 后一种仅见于湖北省西部[33], 两者都为斯氏并殖吸虫中间宿主。γ 拟钉螺属在我国物种分布较少, 仅有宋氏γ 拟钉螺(G.songsi)和中国γ 拟钉螺被报道, 前者分布于浙江, 后者分布于广东, 该属在传播寄生虫病上的意义尚不明确。
3.1.5 拟沼螺科(Assimineidae H. & A. Adams, 1858) 拟沼螺科个体小, 螺壳外形为圆锥形且壳质薄脆、壳面光滑, 有时具有细微的生长纹, 壳口为卵圆形或梨形, 外唇不增厚; 有厣, 小于壳口, 能缩回壳内。拟沼螺科多为两栖螺类, 大部分时间匍匐于水草或在水底的泥滩、朽木上爬行, 少部分为完全水栖。拟沼螺科物种大多具有适应能力强、繁殖迅速、且营养丰富, 常被用作生物饵料。我国拟沼螺科螺种共有8种, 多为拟沼螺属(Assiminea Fleming, 1828)。据刘月英等[34]报道琵琶拟沼螺仅分布于广东珠江口及其相通河道, 为怡乐村并殖吸虫(Paragonimtts iloktsuenensis)和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的中间宿主。王时伟等[35]在新疆塔里木河的上游也发现该螺的踪迹。绯拟沼螺(A. latericea, H.et A.Adams)分布于辽宁、河北、上海、浙江等地河口处, 也有报道其可寄生大平并殖吸虫(Paragonimtts ohira)和怡乐村并殖吸虫(Paragonimus iloktsuenensis)。
3.1.6 狭口螺科(Stenothyridae Fischer, 1887) 狭口螺科贝壳为小型, 外形为圆锥形或圆柱形, 壳质薄而透亮, 壳面光滑或具有点状旋线; 眼位于触角基部外侧; 有厣且为角质。多生活于淡水或者淡咸水的沙地、石头、朽木或富有有机质的泥土中, 该科在我国共报道有5种, 以光滑狭口螺最为常见。在山东、江西、云南、贵州、浙江有被报道, 多作为鱼类饵料, 国内尚未有该科在传染病传播方面的报道。
3.1.7 跑螺科(Thiaridae Rö ding, 1847) 跑螺科属蟹守螺总科, 贝壳为宽圆锥形或长圆锥形且壳质厚而坚固, 雌性为卵胎生, 幼体在育儿腔内发育, 某些种类仅由单性生殖的雌性组成, 雄性仅出现在环境压力较大时。跑螺科物种多分布在南欧、非洲、南亚、东南亚、南美洲和印多太平洋群岛。跑螺科在我国共有3属4种, 拟黑螺属(Melanoides Olivier, 1804)在吸虫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瘤拟黑螺(M.tuberculata Mü ller, 1774)是卫氏并殖吸虫、钩单睾吸虫、鸡嗜眼吸虫、马蹄吸虫、多变原角囊吸虫、日本棘隙吸虫的中间宿主, 多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香港等地[36]。微刻川蜷仅见于海南岛, 国外分布于泰国。
3.1.8 肋蜷科(Pleuroceridae Thiele, 1929) 肋蜷科属蟹守螺总科(Cerithioidea Ferussaec, 1819), 贝壳为中等大小, 壳为长圆形且壳质坚硬, 壳面光滑或具有纵肋、螺棱及交接形成瘤状结节; 有厣, 为黄褐色薄片, 厣小于壳口, 可缩入壳口。吻稍分叉, 眼位于触角外侧基部; 外套膜边缘光滑; 雌雄异体, 卵生或卵胎生。肋蜷科广泛分布于北美、亚洲和非洲。喜栖息于山区及丘陵地带的溪流及河流, 除西北地区少见外, 其余地区均有分布。肋蜷科在螺传传染病中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人和动物的吸虫病, 据报道可为40余种寄生吸虫的中间宿主。据徐霞峰[37]统计肋蜷科在我国共分布有4属48种(不包括两种未定种):短沟蜷属(Genus Semisulcospira Boettger, 1886)44种、华沟蜷属(Genus Hua Chen, 1943)2种、沼蜷属(Genus Paludomus Swainson, 1840)1种和Poladoma属1种, 还存在 2种未定种, 部分物种的有效性还有待检验。云南、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短沟蜷属物种分布较多, 且有较多特有种。方格短沟蜷、放逸短沟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方格短沟蜷是横川氏吸虫、华支睾吸虫的中间宿主。我国南方地区有食用该螺的习惯, 很多地区也将其用于饲养家禽和鱼类。据报道, 放逸短沟蜷在人和动物的吸虫病传播中有重要意义, 是卫氏并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 也是中华唐似吸虫、巨口侧殖吸虫、棘带吸虫、鹗形科吸虫、钩单睾吸虫、扇形单睾吸虫的中间宿主。但林本翔等[38]在福建省政和县的并殖吸虫疫源地调查1 035只放逸短沟蜷, 并未发现并殖吸虫感染。短沟蜷属图氏短沟蜷、敏捷短沟蜷、色带短沟蜷也为卫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前两种分布于福建、后一种分布于四川。华沟蜷属多棱华沟蜷(H.nodifila Martens, 1894)、双带华沟蜷(H.bcintus Gan, 2007)和沼蜷属圆沼蜷(P. rotundata Heude, 1890)均发现自江西省, 尚未发现其在传染病传播上有重要性。
3.2.1 椎实螺科(Lymnaeidae Gray, 1842) 椎实螺科隶属于椎实螺超科, 其贝壳一般为中等大小, 螺壳多为右旋且质薄; 外形多呈耳形, 也可见卵圆形、长圆锥形等; 均有一个短或较短的螺旋部, 体螺层大多膨大, 脐孔呈缝状或无; 无厣结构。椎实螺分布世界各地, 且全为淡水螺类[39]。该科物种在壳的表型表现很大的可塑性, 在种内的差异很大, 因此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不能作为鉴别椎实螺科物种的可靠依据。该科在属、亚属阶元的分类存在争议, 且一些物种有效性还没有得到证实。近年来, 已有学者根据椎实螺的染色体数目, 线粒体COI基因, 16S rRNA基因和核基因28S rRNA等分子标记与形态学和解剖学相结合进一步探索椎实螺的物种分类[40]。我国共有椎实螺3属25种, 萝卜螺属(Radix Montfort, 1810)17种, 土蜗属(Galba Schrank, 1803)5种, 椎实螺属(Lymnaea Lamarck, 1799)3种。萝卜螺属和土蜗属分布较广泛, 椎实螺属分布范围较小, 仅分布于新疆、内蒙、湖北、福建、四川等省。萝卜螺属和土蜗属是多种人和动物寄生吸虫的中间宿主, 包括肝片吸虫、卷棘口吸虫、曲领棘缘吸虫、毛毕吸虫, 巨片吸虫、真缘吸虫、复口吸虫、斜睾吸虫、前后盘吸虫等, 并由于其在国内分布范围广, 且在多种淡水水体都可生存繁殖, 严重危害人的健康, 并给畜牧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
3.2.2 膀胱螺科(Physidae Fitzinger, 1833) 膀胱螺科原产于北美洲, 但因其繁殖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强, 因此有很强入侵能力, 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广布淡水螺类。膀胱螺科贝壳呈小型或中型, 壳左旋, 呈膨胀的卵圆形; 壳质薄, 壳面光滑; 缺乏假鳃, 外套膜上有具呼吸功能的指状突起。雌雄同体, 卵囊为胶质状。我国膀胱螺科现有3种, 膀胱螺属尖膀胱螺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 已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台湾、香港、广东、云南、江苏和北京等地发现。尖膀胱螺是广州管圆线虫和卷棘口吸虫的重要中间宿主, 其喜栖息流速缓慢且营养丰富的水流, 多见于河口、沟渠、沼泽及池塘。尖膀胱螺为雌雄同体, 能自体受精, 且产卵量大, 入侵区域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41]。
3.2.3 扁蜷螺科(Planorbidae Gray, 1840) 扁蜷螺科属扁蜷螺超科, 是肺螺亚纲中物种最为丰富的淡水螺科, 广泛分布世界各地, 全世界约有60多个属, 中国纪录的扁蜷螺种类大约有8属25种[42]。扁蜷螺科贝壳小型或中型, 多为圆盘状, 螺层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少数种类螺旋部升高, 触角线状, 眼位于触角内侧基部, 有脐孔, 雌雄同体, 卵生。扁卷螺科物种在吸虫和线虫的传播中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布氏姜片吸虫。大脐圆扁螺和尖口圆扁螺隶属于圆扁卷螺属(Hippeutis Charpentier, 1837), 贝壳为圆盘状且体螺层周缘具有龙骨, 布氏姜片吸虫、卷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曲领棘缘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等省份[35]。半球多脉扁螺属(Polypylis Pilsbry, 1906), 是布氏姜片吸虫、卷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曲领棘缘吸虫、移睾棘口吸虫中间宿主, 为广布种[43]。藁杆双脐螺属是境外生物入侵物种, 1974年首次在香港九龙发现, 现在已经扩散到广东深圳的周边城市。藁杆双脐螺是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虽国内尚无曼氏血吸虫感染藁杆双脐螺的报告, 但近年来曼氏血吸虫输入性病例逐渐增加, 且曼氏血吸虫隐性感染概率较大, 应警惕该病输入的风险, 因此需要对藁杆双脐螺的分布和扩散情况进行监测。
3.2.4 楯螺科(Ancylidae Brown, 1844) 楯螺科是微型或小型贝类, 贝壳呈笠状或帽状, 壳薄, 壳口圆形或卵圆形。楯螺科分布世界各地, 我国共有4种楯螺科物种, 分布于云南、江西、湖北和黑龙江。楯螺一般生活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河流中, 常附着于水草、岩石和植物碎片上, 国内有关于楯螺研究较少, 暂未发现其传播疾病的报告。
我国淡水螺分类研究尚不完善, 且部分物种的有效性仍值得探讨。现有分类标准多以螺形态特征为依据, 但淡水螺类形态特征有很高的可塑性, 以形态特征为依据容易造成鉴定的困难。近年来, 很多研究者也将淡水螺类的解剖特征作为辅助分类标准。通过电镜观察淡水螺类的齿舌和阴茎复合体等结构, 对淡水螺种属的鉴定有很大的意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推动淡水螺分类工作, DNA条码技术是基于高度保守但在近缘种间差异大的DNA编码区或非编码区的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鉴定的一种技术。常用于医学软体动物的DNA片段有用线粒体基因COI、 16S rDNA或12S rDNA、核基因28sRNA、核糖体第一内转录间隔区 (ITS-1)以及核糖体第二转录区间(ITS-2)[44]。多基因位点相结合方法能对医学软体动物物种进行更准确地鉴定, 并有利于系统发育分析树的建立[5]。杨丽敏[40]对锥实螺科不同螺样品的COI、16SrRNA、28SrRNA进行分析, 发现椭圆萝卜螺和卵萝卜螺的亲缘关系较近, 很有可能为同一物种。这表明传统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部分物种可能需运用分子生物学、形态学以及解剖学相结合方法进行判断。近年来我国的食源性传染病频发, 寄生虫、细菌、病毒是主要的传染病致病原。淡水螺中很多种类, 如中华圆田螺、大瓶螺等是受到人们喜爱的食物, 但也是多种致病原的传播媒介, 会导致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发现淡水螺与疾病的关系, 起源于19世纪后期发现肝片形吸虫的幼虫寄生于椎实螺。近几十年来通过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努力, 淡水螺与寄生虫病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阐述。淡水螺与寄生虫的关系研究较多, 淡水螺类与某些寄生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 可作为其中间宿主。其中某些种类的寄生虫能在淡水螺内发育成为感染性的幼虫, 如血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等, 人和动物感染途径包括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螺肉, 接触感染螺所在的疫水等[45]; 而另一些种类寄生虫生活史更为复杂, 不能在淡水螺体内发展为感染性幼虫, 仅将其作为第一中间宿主, 需要从淡水螺中逸出进入第二中间宿主或者在水生植物表面, 才能进入终宿主发育为成虫, 如并殖吸虫和姜片吸虫[46]。罗贤如等[47]检测深圳市市售食品时发现1份淡水螺体内存在粪类圆线虫, 其感染途径不详。淡水螺并非粪类圆线虫的适宜宿主, 可能人或动物排除的含有粪类圆线虫的幼虫污染水体有关或存在运输储藏过程中的污染。而淡水螺不仅是某些寄生虫的传播媒介, 近年来关于淡水螺传播细菌性和病毒性传染性疾病传播风险也逐渐引起重视。王克波等[48]调查山东省市售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发现淡水螺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2.64%、15.10%和7.69%, 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0, 淡水螺类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吴莹等[49]调查淄博市市售动物性水产品中的致病性弧菌时发现淡水螺类致病性弧菌的检出率为75%, 其中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5%、50%和50%。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es)是重要的人类病原体, 可引起肠道疾病以及呼吸道和眼部感染, 现已发现其在淡水河流、沿海水域、泳池水域和饮用水中普遍存在, 其感染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50]。Gularte等[51]对巴西最南端的西诺斯河流域中大瓶螺和水样进行采样调查, 其结果提示大瓶螺能在软组织和血淋巴中保留人腺病毒。淡水螺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除了我们已知的寄生虫外, 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也存在于淡水螺中。淡水螺生活于各种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淡水水域和与水域接壤的陆地, 且是食物链和生态链中重要的组成成分。这些生境是否存在和存在哪些与人类致病相关的病原体尚未有深入了解, 淡水螺在其中是否有病原体富集的作用, 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存在着潜在风险的问题仍待研究。但由于螺种鉴定的困难, 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导致螺生活环境的分布地域的改变以及技术的限制, 导致目前对一些重要的医学淡水螺尚还没有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发展淡水螺监测和淡水螺内病原体检测技术, 不仅能有效监测和控制螺传传染病, 且有可能成为监控淡水水体中病原体的有效途径。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编辑:符式刚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