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汤杰(1965—),男,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疾病预防控制及公共卫生教学。
目的 分析2001—2020年桂林市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阳性育龄妇女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其特征变化情况,为艾滋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抽取2001—2020年新报告病例,收集相关病例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首次CD4检测等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1—2020年桂林市共报告 HIV 阳性育龄妇女1 803人,占新发现报告病例的 12.8% (1 803/14 038),占女性病例的 44.9%(1 803/4 019),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分别报告44例,572例,709例,478例,呈现前10年快速增加后10年稳中有降的特点,年龄以30~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V-positive reproductive women in Guilin, 2001-2020, to explore changes in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thods The information of newly reported cases from 2001 to 2020, was collected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are Information System.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epidemiological information, the first CD4 count and the other relative data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re were 1 803 reported cases of HIV-positive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from 2001 to 2020, which accounted for 12.8% (1 803/14 038) and 44.9% (1 803/4 019) among newly reported cases and women cases, respectively. 2001-2005, 2006-2010, 2011-2015, 2016-2020 reported 44, 572, 709, 478 cases respectively, which showed the rapidly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first ten years and steady decline in the next ten years. The majority were aged 30-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 DS)三大传播途径中性传播一直处于首要位置, 近几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商业异性性传播是广西异性性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方式[1], 异性性传播占90.60%[2], 其中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阳性育龄妇女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为有效遏制艾滋病流行, 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0年、2015年实施两轮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 其中就含有多项涉及女性和母婴传播的项目, 为了解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现状、特点, 对比近20年变化情况和防控效果, 本文对桂林市2001— 2020 年HIV阳性育龄妇女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按联合国的人口统计口径, 育龄妇女规定为15~49岁女性, 本文HIV 阳性育龄妇女指感染HIV和罹患艾滋病的育龄妇女总和。
第一轮2010— 2015年, 第二轮2016— 2020年。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使用系统下载的历史卡片, 筛选终审时间截至2020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桂林的数据, HIV病例按照终审时间统计为当年新发现报告, AIDS病例按照录入时间统计为当年新发现报告, 相同年份HIV及AIDS病例合并形成当年新发现报告病例。
病例年龄为发现报告时年龄; 首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检测结果定义为病例发现报告后第一次检测的结果; 检测时间与发现报告时间间隔在2个月内, 如超过2个月, 则判定为不详。
利用R 4.1进行统计分析, 对原始计数资料进行χ 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1— 2020年, 桂林市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14 038例, 其中女性病例4 019例(28.6%), HIV 阳性育龄妇女1 803例, 占发现报告病例的 12.8% , 占女性病例的 44.9%; 2001年桂林市报告HIV阳性育龄妇女病例, 按每5年为一个统计周期, 2001— 2005年, 2006— 2010年, 2011— 2015年, 2016— 2020年分别报告44例, 572例, 709例, 478例(图1), 攻坚工程前10年病例数逐年增加, 攻坚工程实施后第二轮比第一轮病例数减少231例, 下降32.6%, HIV 阳性育龄妇女中15~< 20 岁占 2.4%, 20~< 30岁占33.2%, 30~< 40岁占33.4%, 40~49岁占 30.9%; 人口学特征中, 年龄、职业、 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 图1 2001— 2020年新发现报告HIV阳性育龄妇女时间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curves of newly reported HIV-positive reproductive-age women, 2001-2020 |
![]() | 表1 2001— 2020年新发现报告HIV阳性育龄妇女的构成特征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newly reported HIV-positive reproductive-age women, 2001-2020 |
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 占95.3%; 艾滋病病人比例从65.9%降低至47.3%; 病例发现的来源主要以主动咨询检测为主, 占比逐年增长, 占45.8%; 首次CD4细胞计数< 200个/mL的占34.4%, < 350个/mL的占57.9%, < 450 个/mL的占68.6%。见表2。
![]() | 表2 2001— 2020年新发现报告HIV阳性育龄妇女感染途径、样本来源、疾病分类及CD4细胞检测 Table 2 Transmission route, sample source, disease classification and CD4 cell detection among newly reported HIV-positive reproductive-age women, 2001-2020 |
2001— 2020年桂林市 HIV 阳性育龄妇女占总病例数的12.8%, 占女性病例的 44.9%, 在当前以性传播为主导传播途径的现状下[2, 3], 这部分性活跃的女性起到非常关键的桥梁和枢纽作用。自2001年桂林市首次报告HIV阳性育龄妇女病例以来, 桂林市HIV阳性育龄妇女在人口学基本特征、感染途径及其他艾滋病相关特征方面均发生了较大改变。按每5年为一个统计周期, 2001— 2010年病例急剧上升, 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实施第一轮实施后, 该轮病例仍然达到709例, 为最高峰, 可能是因为艾滋病本身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同时在疾病的发现和检测报告等方面比较滞后有关, 攻坚工程开始以来, 加大了对艾滋病的宣传, 扩大了检测, 更多病例得以发现。通过第二轮攻坚工程, 病例已经大幅降低, 5年共报告478例, 表明针对艾滋病的防控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广西中部城市相关报道也有类似结果[4]。
HIV 阳性育龄妇女中20~< 30岁、30~< 40岁、40~49岁占比相差不大, 说明20~49岁的HIV 阳性育龄妇女基本上有着相同的传播危险性。在各分析周期中30岁以上HIV 阳性育龄妇女占比有上升趋势, 占比从36.3%上升到77.4%, 这可能与相对应的男性艾滋病的占比上升有关, 葛宪民等[2]分析广西艾滋病疫情特征显示, 广西≥ 50岁艾滋病患者占46.03%。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已婚有配偶的HIV 阳性育龄妇女占全部育龄妇女的65.1%, 这无疑会增加婚内传播和母婴传播的风险[5, 6], 广西北海市报道婚内HIV双阳夫妻平均年龄男性50.6岁, 女性45.7岁, 也是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年龄[7], 广西全州县婚检报告显示女性HIV阳性率为0.07%[8], 提示在防控过程中, 加强婚内双方的安全性行为教育必不可少, 并要求谨慎安排生育或不再生育。本研究中HIV 阳性育龄妇女职业为农民占58.57%, 提示农村防艾仍然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重点; 而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者占84.14%, 也与农村受教育程度低、防控意识薄弱有密切关系[9, 10], 前期调查艾滋病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低也证实了两者与感染率的关系[11], 因此, 宣传教育仍然是防艾的重点工作。
本研究HIV 阳性育龄妇女95.34%以异性性接触被感染, 而进一步再向外传播也同样会是异性传播[12], 朱秋映[1]等对广西的异性性传播分析显示, 商业异性性传播占总发病比例的54.86%, 是广西HIV传播的主要方式, 冯才碧和黄惋莉[12, 13]等对四川省183个县的分析也显示, 女性性工作者月均干预人数逐年上升; 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从0.1%升至0.3%。因此管理好病例、掐断HIV 阳龄妇女的桥梁作用,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及时发现病例成为管理传染源的先决条件, 本文阳性育龄妇女发现途径主要来自检测咨询、孕产期检查、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 因此, 宣传教育加扩大高危人群筛查仍然是防控的有效手段[14, 15]。
本研究显示HIV 阳性育龄妇女首次CD4细胞检测低于450个/μ L高达68.56%, 由于该值反映患者的免疫能力, 与病毒载量成反比, 由此推断初发现的HIV 阳性育龄妇女有较强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 根据 HIV 感染后免疫机制的相关研究[16], 人体感染 HIV 后 CD4 细胞计数每年平均减少50个/μ L, CD4 细胞< 450个/μ L 感染时间在3年以上, 提示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提升CD4水平和降低病毒载量水平是降低高危行为造成传播的另一个有效方法, 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17]。
从近年来的VCT门诊咨询过程中了解到, HIV 阳性育龄妇女在得知感染HIV后, 极易产生恐惧、愤怒、羞耻、自卑、自责等心理问题[18], 刘阳[19]等报道广州市HIV阳性成人患者有自杀行为5.2%、自杀意念17.4%, 提示在实际防控工作中, 应加强HIV 阳性育龄妇女的心理疏导和安慰[20], 减少社会歧视、自我歧视, 开展抑郁、相关的心理咨询、风险评估并尽早干预治疗, 避免出现自残、伤害他人、恶意传播等极端行为[21]。
广西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制定了十大专项工程, 将降低艾滋病病人的病死率, 进一步提高艾滋病病人的生存质量, 延长生命, 杜绝传播作为总目标, 并加强患者医疗救治, 提供社会、心理支持与关怀等, 目前广西HIV阳性女性性工作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 病毒学失败率和免疫学失败率均较低[22]。管好病源管好传播途径将继续为防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编辑:邢翀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