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

期刊
    Loading ...
出版年
    Loading ...
栏目
    Loading ...
文章类型
    Loading ...
期刊分类
    Loading ...
  • 文章
  • 视频
  • 排序
共找到 14258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病例报告
    许丽霞, 王宇萌, 胡锦瑞, 钟山, 周海健, 陈东科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807-81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22

    目的 分析三亚市某医院1株临床分离澳洲弹鼠链杆菌的分子特征,加强对该菌种的认知,为其所致感染与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4年3月1日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一位左手皮肤红肿、双足关节肿痛伴活动受限且右足背有疱的患者,采集其脓血疱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依次实施革兰染色镜检、生化反应鉴定、质谱鉴定、16S rRNA 测序以及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并提取细菌 DNA 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结果 分离菌株镜检为革兰阴性、形态细长的不规则杆菌(形似L型菌);菌株经生化反应与质谱鉴定无结果,16S rRNA 测序结果为澳洲弹鼠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notomytis);肉汤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无结果(对照孔不生长),E试验法显示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MIC值较低,耐药基因分析显示该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全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与澳洲弹鼠链杆菌参考菌株AHl 370-1平均核苷酸相似度达99.20%。结论本研究首次描述了自我国分离的澳洲弹鼠链杆菌的分子特征,为临床诊疗由该菌引起的感染和疾病提供实验室参考数据,有助于疾病的精准治疗与防控。

  • 综述
    陈雅婷, 芦瑞鹏, 段金花, 邓惠, 胡盛钧, 陈宗晶, 郭文婷, 程明基, 钟昱文, 林立丰, 郑小凌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801-80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21

    媒介伊蚊能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控制伊蚊种群是切断蚊媒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长期大范围使用化学杀虫剂不仅破坏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同时导致野外蚊虫产生抗药性,加大了蚊虫防控难度。为减缓蚊虫抗药性的产生和采取绿色可持续的防控,现代绿色治理策略提出将“人—环境—病媒生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有效控制媒介伊蚊的同时维护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本文从降低环境容纳量、利用生物链和生物技术控制伊蚊种群、利用环境友好剂型杀虫剂及居民教育四个部分介绍绿色治理策略,论述了在媒介伊蚊控制中昆虫不相容术、昆虫不育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杀虫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期望通过媒介伊蚊绿色治理,为科学合理制定蚊媒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 论著
    戴莹, 专行, 李国明, 张雅婷, 岳苗苗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97-80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20

    目的 了解湖北省2018—2022年结核病耐药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药和制定结核病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湖北省耐药监测点2018—2022年1 083例培养阳性结核患者的临床分离株,采用固体比例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异烟肼(isoniazid, INH)、利福平 (rifampicin, RFP)、乙胺丁醇(ethambutol, EMB)、链霉素(streptomycin, SM)药敏试验结果,同时收集患者相关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结核病患者对4种一线药物的耐药率在性别、年龄、居住地和职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4种一线药物的耐药率初治患者低于复治患者。4种一线抗结核药的耐药率由高到低分别为:INH、SM、RFP、EMB。湖北省耐药监测点患者总耐药率为14.40%(156/1 083),单耐药率为 6.56%(71/1 083),耐多药率为3.32%(36/1 083),多耐药率为4.52%(49/1 083),其中有85株至少对1种及以上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耐药谱有14种不同耐药类型,以INH+SM为主。结论 湖北省2018—2022年耐药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人群发病年龄主要在青壮年,初治患者耐药率低于复治患者。因此需加强开展结核病的耐药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规范治疗,以减少耐药患者的产生,防止进一步传播与加重。

  • 论著
    林泽仁, 金玉娟, 陈应坚, 李刚, 王猛, 王琼瑶, 李静媚, 廖汉青, 周健明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90-79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19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2023年季节性甲型H3N2流感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动力学,为龙岗区甲型H3N2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3年龙岗区5家哨点医院监测和233起学校聚集疫情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咽拭子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依据2023年H3N2阳性样本流行规律,从全年4个季度中,共选取10株甲型H3N2流感病毒代表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蛋白结构预测,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FastTree、AlphaFold2、NetNGlyc分析基因进化特征及评估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 VE)。结果 2023年,辖区检测ILI样本2 841份,甲型H3N2流感阳性率为16%(461/2 841),在青中年流感阳性群体(15~<55岁)中占据优势。选取的10株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蛋白基因属于3C.2a1b.2a.2a.1b和3C.2a1b.2a.2a.3a.1,NA基因属于B.2和B.4.3;其中9株毒株各自的HA进化关系与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蛋白进化关系存在差异,可能涉及基因重配。HA抗原位点出现A表位N138D、B表位I156K和D表位I208F突变,VE(100%)值范围74%~84%。糖基化位点分析发现HA与NA共有7个具有较强潜力的保守位点,包括NST24-26、NGT38-40、NCT79-81、NVT181-183、NGS301-303、NIT61-63和NGT234-236。NA序列未出现对奥司他韦的耐药变异位点。结论 2023年龙岗区甲型H3N2病毒基因组经历1次分支演化,由于抗原漂移,可能导致疫苗效力降低。亟需新型广谱疫苗,并提升对辖区流感传播的防控与宣传力度;同时,有必要启动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监测网络建设,为重症流感的临床诊治提供具有潜在价值的基础信息。

  • 论著
    吴辉, 刘硕, 周吉阳, 施超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83-78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18

    目的 了解无锡市幼儿园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发病和就诊情况,为幼儿园场所制定精准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设计,共招募了104名无锡市某所幼儿园儿童,队列随访周期是2022年9月—2023年6月。每周对研究儿童进行咽拭子采样和8 种病毒核酸 PCR 检测。对病毒检测阳性儿童进行症状随访,记录儿童的呼吸道症状及其他全身症状。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不同病毒无症状感染可能性。结果 本研究中104 名儿童累计采集2 754份咽拭子,共231人次病毒感染,感染密度是4.36/人年,排名前3位病原体依次是流感病毒(1.63/人年)、鼻病毒(1.46/人年)和呼吸道合胞病毒(0.64/人年)。231人次病毒感染者中104人次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病密度为 1.96/人年,排名前3位的病毒是流感病毒(0.81/人年)、鼻病毒(0.61/人年)和呼吸道合胞病毒(0.21/人年);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出现的症状以咳嗽(54.90%)和流涕(41.18%)为主。无症状比例达54.98%,呼吸道合胞病毒无症状感染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病毒(RR=1.87,95%CI:1.01~3.68),流感病毒症状感染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病毒(RR=2.03,95%CI:1.16~3.55)。59.61%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未接受任何治疗。结论 流感病毒、鼻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幼儿园儿童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可通过主动监测早期发现无症状及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采取疫苗接种和非药物干预措施对幼儿园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实施精准防控。

  • 论著
    元永艇, 李慧慧, 陆奇, 顾盈培, 林晨, 葛鸽, 刘洪霞, 刘汉昭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77-78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17

    目的 了解上海市大型公园其蚊种密度及构成情况,为公园内媒介蚊虫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应的措施。 方法 选择上海市中心城区大型公园、郊野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园作为调查地,每个公园按东、南、西、北设置4个调查点,共12个点。2023年5—10月每旬开展1次监测,使用BG-Trap法开展蚊虫监测,并记录监测时段内气象信息,同时对游客开展蚊虫叮咬相关因素调查。利用Excel 2019软件整理数据,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捕获蚊虫 14 879只,平均蚊虫密度为68.88只/(个·d)。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为3类公园共同优势蚊种,其余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或骚扰阿蚊。蚊虫密度季节变化总体上呈单峰分布,野生动物园和中心城区大型公园的蚊虫密度峰值为7月,蚊虫密度分别为241.67只/(个·d)和77.42只/(个·d)。郊野森林公园的蚊虫密度峰值为8月,蚊虫密度为11.27只/(个·d)。蚊虫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蚊虫密度与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风速呈正相关(r=0.501、0.366,P<0.01)。蚊虫叮咬的人口学特征显示,蚊虫叮咬率为33.45%。与未被叮咬人群相比,被叮咬人群主要以男性为主,其平均年龄较低、在公园中游玩时间较长,且日常被叮咬频率较高。结论 城市大型公园的蚊虫密度较高,建议定期对城市大型公园开展蚊虫监测,根据蚊种构成和季节变化趋势,开展针对性的灭蚊工作。建议公园在人流量较多的场所,种植一些具有驱蚊功效的植物。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市民的防蚊灭蚊意识及蚊传疾病的危害。

  • 论著
    卢宏正, 张滔, 郑金鑫, 高晨, 李卫东, 姜静静, 王多全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70-77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16

    目的 了解安徽省2019—2022年中华按蚊季节消长规律,分析其与相关环境因素的关联,为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室外双帐人饵全通宵诱捕法,系统收集了2019—2022年间安徽省中华按蚊监测数据。为分析环境因素对蚊虫密度的影响,本研究整合了多源遥感数据,包括Sentinel-2卫星影像、中国陆域和周边地区逐日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以及ERA5-Land再分析数据,从中提取了相关环境变量。基于所获数据,首先对安徽省中华按蚊时空分布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随后,应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解析了环境因素与中华按蚊密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安徽省除2020年外,其余年份中华按蚊密度季节性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密度峰值均出现在7月。2019年中华按蚊密度最高[2.62只/(人·小时)]。温度、湿度、降雨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和水体面积均为中华按蚊密度的显著非线性解释指标(均P<0.05)。NDVI、降雨量和温度对中华按蚊密度有显著的滞后效应,而湿度仅在无滞后的情况下与中华按蚊密度有相关性 (F=15.42,P=0.003),滞后1个月后则失去相关性(F=1.94,P=0.082)。NDVI为0.35和降雨量为每月110 mm对中华按蚊密度的影响最大,超过上述数值后对中华按蚊密度的影响将减弱。结论 研究表明,环境因素与中华按蚊密度密切相关,其中中华按蚊密度受水体面积、湿度、温度、NDVI和降雨量等影响较大,未来结合环境数据可以支持安徽省疟疾再传播风险监测和防控措施制定。

  • 论著
    马晓雪, 饶文, 郭生琼, 陈璞, 周建, 罗珑, 刘益宁, 王大福, 龚婷婷, 李进岚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65-76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15

    目的 了解贵州省利福平耐药肺结核疫情的分布特征和空间聚集性,探索发病的重点人群和区域,为优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2017—2023年贵州省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据,描述和分析全省利福平耐药的分布特征,并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探测贵州省88个县(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聚集情况。结果 2017—2023年贵州省利福平耐药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35/10万,报告发病率从2017年0.80/10万上升至2023年1.42/10万(χ2趋势=49.984,P<0.001)。其中,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1.77/10万高于女性0.91/10万(χ2=358.485,P<0.001),男女发病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0.917、34.051,P<0.001);≥60岁年龄组发病高于其他年龄组(χ2=1 035.432,P<0.001));职业分布中,农民占比为53.63%,其次是家务及待业群体29.00%(χ2=5 377.934,P<0.001),同时家务及待业群体占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8.388,P<0.001)。空间分布显示,2023年全省88个县(区)发病区域数较2017年增多。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3年全省利福平耐药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呈空间聚集性(Moran' I=0.19,Z=3.06,P<0.05),高聚集地区主要集中在铜仁市的松桃、江口、沿河和碧江等地,低-低聚集区域主要集中在黔南的都匀、三都、荔波和独山等县(区)。结论 近年贵州省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报告发病呈上升趋势,是当前防控工作的重要挑战。男性、≥60岁、农民和家务及待业群体是重点发病人群,高聚集地区主要在铜仁市的松桃、江口、沿河和碧江等地。建议进一步深入探究耐药结核病发病原因,针对性地制定各地防控措施,有效降低全省结核病疫情。

  • 论著
    李雪, 凌峰, 屈志强, 刁书琴, 罗媛媛, 黄霄宇, 黄燕翠, 韦舒琳, 罗密芳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61-764.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14

    目的 了解2022—2024年南宁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水平的变化,为当地有效防制白纹伊蚊提供依据。方法 2022—2024年在南宁市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多种生境采用勺捞法采集蚊虫幼虫和蛹,送实验室饲养至成虫,经形态学方法鉴定后,将白纹伊蚊混合饲养,饲养至F1代,取3龄末4龄初幼蚊,采用幼蚊浸渍法测定幼蚊抗药性;取羽化后3~5 d未吸血的雌性成蚊,采用成蚊接触筒法测定成蚊抗药性。结果 2022—2024年南宁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残杀威抗性倍数为15.92~16.77,属中抗;对双硫磷抗性倍数为6.06~11.36,2022年属低抗,2023年有较大波动,抗性等级为中抗,2024年降为低抗。2022—2024年南宁市白纹伊蚊成蚊接触有机磷类的杀螟硫磷、马拉硫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的残杀威24 h死亡率为85.83%~100.00%,抗性等级为可能抗性或敏感种群;接触拟除虫菊酯类的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溴氰菊酯24 h死亡率为0~16.67%,为抗性种群;接触拟除虫菊酯类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 24 h死亡率为13.33%~80.00%,波动较大,对顺式氯氰菊酯呈现为抗性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呈现为抗性种群或可能抗性。结论 南宁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残杀威和双硫磷,白纹伊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应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调整杀虫剂的使用,并持续开展抗药性监测工作,制定有效措施延缓抗药性的发展,科学防控白纹伊蚊。

  • 论著
    伊波, 范明秋, 付永锋, 刘洪霞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56-76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13

    目的 了解上海市公园蜱种群分布及其系统进化情况,为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 在2023年3—10月,以上海市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等10个区的25个公园作为调查点,采用布旗法收集游离蜱,并记录布旗拖行距离;采用动物体表法收集寄生蜱。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基于16S rRNA基因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法,对采集到的蜱鉴定和进行蜱种分类。同时,根据检测结果计算蜱构成比、侵害率和游离蜱平均密度,并进行 16S rRNA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共捕获蜱815只,均隶属血蜱属。其中包括褐黄血蜱404只(占49.57%)、长角血蜱385只(占47.23%)以及钝刺血蜱26只(占3.19%)。游离蜱754只,游离蜱平均密度为3.72只/(布旗·100 m),寄生蜱 61只,蜱侵害率为100.0%。游离蜱中,共收集褐黄血蜱、长角血蜱和钝刺血蜱,其中褐黄血蜱和长角血蜱为公园优势蜱种;寄生蜱中,褐黄血蜱和钝刺血蜱在闵行区1个公园的2只刺猬中发现。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同一蜱种均来源于同一进化分支,但在各自的大分支中存在小分支分类。结论 上海市公园共分布蜱 1属 3种,褐黄血蜱和长角血蜱为优势蜱种,钝刺血蜱为新发现种。同蜱种中发现存在一定遗传变异。提示需完善公园蜱及蜱传疾病的监测、研究与防治,为公众健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 论著
    袁淑娟, 谢雨欣, 陈欢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50-75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12

    目的 分析湖南省2013—2022年麻风病(简称麻风)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湖南省麻风流行特点,为制定麻风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收集湖南省2013—2022年麻风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麻风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湖南省2013—2022年麻风发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42.65,P<0.05),发现率从2013年的0.059/10万下降到2022年的0.013/10万,年均下降15.47%。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永州市、邵阳市平均发现率居全省前5位,分别为0.265/10万、0.119/10万、0.085/10万、0.036/10万、0.033/10万。湖南省2013—2022年新发现250例麻风病例,其中男性、儿童、流动人口、多菌型、2级畸残、传染来源不明和门诊就诊发现分别为165例(66.00%)、3例(1.20%)、18例(7.20%)、185例(74.00%)、68例(27.10%)、164例(65.60%)和143例(57.20%)。湖南省2013—2022年共报告32例麻风复发病例,其中联合化疗后复发病例占复发病例总数的46.90%(15例)。2013—2022年湖南省麻风现症病例数从2013年的386例下降到2022年的103例,减少了73.32%,患病率从2013年的0.585/10万下降到2022年的0.150/10万,呈明显下降趋势(χ2=390.58,P<0.05),年均下降14.03%,全省患病率居前3位的为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分别为1.289/10万、0.392/10万、0.383/10万。结论 湖南省2013—2022年麻风发现率和患病率持续下降,麻风疫情总体下降明显,消除麻风危害工作成效显著,西部地区的麻风防控工作不容忽视。

  • 论著
    王晴晴, 李娜, 马志强, 华丽娟, 李生浩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42-74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11

    目的 研究调控宿主肺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维甲酸X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retinoic acid X receptor α, PPAR-γ/RXR-α)信号对提升脂肪酸β氧化速率以减轻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引起的炎症影响,为丰宫并殖吸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模型,予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或RXR-α激动剂蓓萨罗丁干预。用DNBSEQ平台进行大鼠肺组织转录组测序,qRT-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分别检测PPAR-γ/RXR-α信号关键靶分子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CoIP检测PPAR-γ和RXR-α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比色法检测脂肪酸β氧化速率及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 在丰宫并殖吸虫感染的大鼠模型中,Cpt1a、Cpt1b、Cpt1、Cpt1c、Cpt2、Fabp4、Fabp5、Fat4、Acox1、Rxr-α、Rxr-b等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发生差异表达; qRT-PCR、western blotting及CoIP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肺组织PPAR-γ和RXR-α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下调,蓓萨罗丁组和罗格列酮组又逆转为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PPAR-γ和RXR-α间蛋白质相互作用程度也受到调控;健康对照组、模型组、蓓萨罗丁组和罗格列酮组大鼠肺组织脂肪酸β氧化速率分别为60 (55.76,64.92)、44 (41.33,47.77)、63.00 (54.00,67.41)、59.90 (49.60,67.00) μmol/(min·mg),血清IL-1水平为105.61(96.52,113.90)、147.54(143.32,182.88)、94.98(92.85,111.25)和94.25(79.61,115.22) pmol/L,IL-6水平为1 398.06(1 258.22, 2 220.21)、4 538.12(3 427.64,5 232.93)、1 950.00(1 429.68,2 359.00)和663.91(604.67,770.61) pg/mL,TNF-α水平为153.86(136.50,156.88)、183.1847(169.58,194.24)、151.78(144.69,162.48)和165.90(158.97,171.78) pmol/L,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45、13.24、19.72和13.59, 均P<0.05),其中,模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蓓萨罗丁组和罗格列酮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激活PPAR-γ/RXR-α信号可通过提升大鼠肺组织脂肪酸β氧化速率降低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引起的炎症水平。

  • 论著
    陈杰, 谢子芳, 彭维祺, 朱勇川, 黎明成, 赵建国, 王金花, 管庆丰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35-74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10

    目的 探究林氏扇头蜱RL22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对RL22在蜱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并通过动物试验评估RL22作为抗蜱候选抗原的潜力。方法 通过收集各时期的蜱、组织样本,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进行qPCR和数据分析;合成PET28a-RL22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将纯化后的蛋白用于对新西兰兔的免疫接种试验,通过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rRL22的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反应性,通过对攻毒后蜱的饱血体质量、产卵重量、吸血时长、孵化率的测定,评估RL22作为抗蜱候选疫苗的潜力。结果 RL22氨基酸长度为177 aa,具备长度18 aa的信号肽,是亲水稳定酸性的分泌蛋白。RL22在19-36 aa、48-53 aa、61-67 aa、76-86 aa、94-109 aa、112-122 aa、147-148 aa、150-158 aa、170-173 aa处存在B细胞线性表位,同源建模显示其N端、C端具备α螺旋结构,且具有典型的β-桶状保守空间结构。RL22在不同时期的蜱中都有一定表达,在饱血蜱中肠中表达最高;通过免疫接种后,rRL22使得宿主新西兰兔产生了特异性抗体,35 d时抗体的滴度达1∶256 000;免疫攻毒试验结果表明rRL22提供了一定的保护效果,在饱血体质量、产卵量、孵化率方面分别比PBS对照组下降7.2%、9.4%、6.4%,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rRL22显著延长了蜱吸血的时间。结论 RL22为亲水酸性分泌蛋白,存在多个B细胞表位,推测其为脂质运载蛋白家族成员。RL22在试验测定的蜱各个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尤其在饱血若蜱中表达量最高。重组表达的rRL22蛋白对免疫的新西兰兔有一定的抗蜱保护效果。本研究对抗蜱候选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呼吸系统感染相关慢病及肺癌防治研究专栏
    钟晓芃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28-734.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09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3 inflammasome, 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内免疫感应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在多种肺部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肺损伤和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导致高死亡率的主要健康问题,了解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目前,关于NLRP3炎症小体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研究逐渐增多,但相关机制仍不完全清晰,尤其是其在肺损伤和肺癌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文旨在探讨NLRP3炎症小体在肺损伤和肺癌发展中的机制,通过分析其激活机制、在肺损伤中的作用及与肺癌的关系,揭示NLRP3炎症小体可能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的前景。本综述将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肺部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呼吸系统感染相关慢病及肺癌防治研究专栏
    毛昕妍, 储美萍, 王婷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20-727.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08

    目的 探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 pulmonary disease, NTM-PD)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并深入分析其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系统收集2021—2023年在江南大学附属无锡五院经临床确诊的NTM-PD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分析比较NTM菌种的临床分布及特征,重点探讨影响治疗结局的关键因素。结果 2021—2023年共确诊NTM-PD患者436例,其中堪萨斯分枝杆菌(M. kansasii)感染117例(26.8%),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 avium complex, MAC)感染220例(50.5%),脓肿分枝杆菌(M. abscessus, MAB)感染38例(8.7%),其他NTM菌种感染17例(3.9%),NTM菌种混合感染44例(10.1%)。2021年确诊104例(23.9%),2022年确诊123例(28.2%),2023年确诊209例(47.9%)。堪萨斯分枝杆菌患者中男性居多(72.6%),MAC和MAB患者中女性居多,分别为58.6%和60.5%。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年龄51.00(40.00, 66.00)岁,MAC 感染患者年龄65.00(54.00, 72.00)岁,MAB感染患者年龄65.50(49.50, 70.00)岁。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205例NTM-PD患者分析治疗结局,治疗成功121例(59.0%),治疗失败84例(41.0%)。多因素分析显示,鸟分枝杆菌复合群(OR=12.644,P=0.002)、每月未按时复查(OR=0.059,P<0.001)、治疗持续时间短(OR=0.866,P=0.028)、痰涂片阳性(OR=16.896,P<0.001)、淋巴细胞百分比(OR=0.907,P=0.002)是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无锡市NTM-PD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菌种分布呈现明显差异,主要菌种依次为鸟分枝杆菌复合群、堪萨斯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不同NTM菌种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存在差异。NTM-PD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高风险患者。

  • 呼吸系统感染相关慢病及肺癌防治研究专栏
    岳燕, 申梦宇, 刘海潮, 孟贝贝, 方娟, 吴钦良, 胡振红, 方瑶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12-71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07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在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中的适应性变化和遗传基础,为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抗感染策略提供借鉴和思考。方法 收集1例于2022年10月—2024年1月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反复住院的支气管扩张伴铜绿假单胞菌慢性感染病例相关资料,在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标本中分离鉴定出6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按时间先后顺序命名为:PA-08、PA-09、PA-10、PA-11、PA-12、PA-13),完成第三代全基因组测序(Nanopore sequencing),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及生物学表型鉴定,分析其适应性变化与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结果 基因组测序提示上述6株铜绿假单胞菌为同一祖先菌进化,但其基因组大小差别可达1.6 Mbp。进一步分析发现,PA-08、PA-09、PA-10和PA-12都丢失了长度为14.47 Kbp的片段,此片段含有12个编码绿脓菌素和铁载体蛋白的基因,在此基础上,PA-12还丢失了一段长达1.5 Mbp的片段。不同的是,PA-13发生了明显的基因获得,与PA-08基因组比较仅有小片段的缺失及易位。生物表型研究发现,与PA-08相比,后续分离的菌株毒力均有所下降。E-test药敏试验提示,常用抗革兰阴性菌药物对上述菌株的抑菌作用与其遗传基础有一定关系。同时,随着菌株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化,患者的病情虽呈现波动性,但由于支气管扩张的持续性和渐进性,总体病情仍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趋势。结论 本研究展示了铜绿假单胞菌在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内的适应性变化,提示支气管扩张患者病情变化与铜绿假单胞菌慢性感染密切相关。

  • 呼吸系统感染相关慢病及肺癌防治研究专栏
    侯可可, 李桃, 何江林, 傅思琪, 张淑颖, 万婷, 熊磊, 高月琴, 王印, 张娜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706-71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06

    目的 构建重症监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环境下重症肺结核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能,旨在为降低重症肺结核患者的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整理了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在2016—2020年ICU收治的重症肺结核患者的资料,并依据7∶3的比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通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彩色列线图。此外,研究还对模型进行验证并绘制ROC曲线,旨在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效率。结果 共收集病例852例,其中建模组包含597例患者,死亡109例(18.26%),而验证组255例患者中死亡41例(16.08%)。对建模组进行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痰涂片阳性、住院时间较短、合并重症肺炎、合并真菌感染、高龄、低水平白蛋白以及高水平CRP是重症肺结核的独立死亡危险因素。模型组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05(95%CI:0.874~0.935),灵敏度为0.890(95%CI:0.831~0.949),特异度为0.828(95%CI:0.794~0.861),C指数为0.905(95%CI:0.875~0.935);验证组的AUC为0.893(95%CI:0.837~0.949),灵敏度为0.902(95%CI:0.812~0.993),特异度为0.832(95%CI:0.782~0.882),C指数为0.893(95%CI:0.838~0.948)。决策曲线图(decision curve chart, DCA)表明,在建模组和验证组患者诊断概率0~1的范围内,模型的应用准确性和净获益均较高。结论 基于列线图的重症肺结核患者在ICU治疗中的死亡预测模型展现了卓越的区分能力和精确度,在识别高风险死亡患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有助于为ICU中重症肺结核患者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死亡率。

  • 呼吸系统感染相关慢病及肺癌防治研究专栏
    石红雨, 聂凡, 夏章, 陈炜, 肖国辉, 张国良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698-70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05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外周血中结核病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以提升肺结核与肺癌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 基于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GSE42834,筛选肺结核、肺癌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并利用韦恩图获取肺结核特异性DEGs。进一步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 RF)对候选基因进行双重筛选,获取核心诊断标志物,并在独立数据集(GSE157657、GSE198048)以及临床队列(肺结核84例、肺癌31例、健康人54例)验证其表达与诊断性能。结果 共鉴定出277个肺结核DEGs,通过LASSO和随机森林联合筛选出4个共同的特征基因Gbp6Batf2Gbp5Tap1 作为肺结核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单个基因诊断肺结核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均高于 0.98。对验证数据集 GSE157657 和 GSE198048 的分析表明,上述基因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显著高表达(P<0.001),而在肺癌患者中表达差异不明显。通过收集临床样本评估诊断效率,发现 Gbp6Batf2Gbp5Tap1 在结核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组和肺癌组。以肺癌和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时,ROC 曲线显示,单个 Gbp6Batf2Tap1 对菌阴或菌阳肺结核诊断的 AUC 值均高于 0.8;4基因联合应用时,模型对总体肺结核的诊断 AUC 达到 0.99(菌阴肺结核 AUC>0.98)。结论 本研究筛选出的肺结核特异性基因标志物(Gbp6Batf2Gbp5Tap1)诊断效能高,具有重要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为肺结核的无创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策略。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验证其泛化性,并探索其在其他感染性疾病中的特异性。

  • 呼吸系统感染相关慢病及肺癌防治研究专栏
    王少华, 常文静, 郑丹薇, 苏茹月, 徐吉英, 朱岩昆, 石洁, 马晓光, 孙定勇, 赵东阳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690-697.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04

    目的 了解河南省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耐药情况及基因分型结果,为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防控提供支持。方法 收集河南省2019—2022年分离自各地市结核病定点防治机构送检标本32株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菌菌株。使用微孔板法检测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菌对12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熔解曲线法和基因测序检测菌株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用18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VNT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经鉴定32株菌株包括18株脓肿分枝杆菌、13株马赛分枝杆菌和1株博莱分枝杆菌。药敏结果显示,阿米卡星、克拉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头孢西丁等药物在体外对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有较好的抗菌效果,耐药率分别为6.25%(2/32)、15.63%(5/32)、15.63%(5/32)、25.00%(8/32)和25.00%(8/32)。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美罗培南、多西环素、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7.50%(28/32)、81.25%(26/32)、81.25%(26/32)、78.13%(25/32)、65.63%(21/32)、65.63%(21/32)和59.38%(19/32)。脓肿分枝杆菌对头孢西丁和14 d时克拉霉素的耐药率高于马赛分枝杆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位点VNTR将32株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分为28个不同的基因型,包括来自3个簇的7株菌株和25个独特模式的分离株,Hunter-Gaston判别指数为0.990。结论 河南省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主要由脓肿分枝杆菌和马赛分枝杆菌组成,阿米卡星、克拉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头孢西丁等药物在体外对河南省分离的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18位点的VNTR分型方法对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具有较好的分型能力。

  • 呼吸系统感染相关慢病及肺癌防治研究专栏
    罗子悦, 李逸轩, 周静, 祝朝勇, 刘凯, 刘舒月, 谢甜, 肖莎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682-68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03

    目的 分析雌激素受体α基因(estrogen receptor gene1, ESR1)和β基因(estrogen receptor gene2, ESR2)基因多态性与海南人群肺癌发生风险的关联,为肺癌的精准预防提供科学的理论和策略依据。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3年6月来自海南医科大学附属海南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和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肺癌病例445例,以及根据性别、年龄 1∶1匹配的无癌健康对照445例。采集研究对象的血样提取DNA,采用MassARRAY SNP基因分型技术检测ESR1基因(rs2234693、rs9340799、rs3798577和rs3020314)与ESR2基因(rs1256049和rs498693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并分析比较这6个SNP与海南地区肺癌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 445例病例组中,男性296例(66.52%),女性149例(33.48%),年龄为(61.51±10.31)岁,腺癌患者占66.29%,Ⅳ期患者占51.46%。445例对照组中,男性296例(66.52%),女性149例(33.48%),年龄为(58.11±10.19)岁;2组在性别和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携带ESR1基因rs3798577位点TC基因型(ORadj:6.000×1021,95%CI:1.100×1021~3.277×1022P<0.001)和CC基因型(ORadj:1.201×1022,95%CI:1.089×1021~1.324×1023P<0.001)个体,以及显性基因模型TC+CC基因型(ORadj:5.174×1021,95%CI:4.695×1020~5.701×1022P<0.001)个体患肺癌风险显著增高。根据性别、年龄、吸烟情况、绝经情况进行分层分析后,并未发现这6个SNP与海南肺癌的发生风险相关。结论 在海南地区携带ESR1基因rs3798577位点TC和CC基因型的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更大,可为海南肺癌的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呼吸系统感染相关慢病及肺癌防治研究专栏
    尹婷, 张雅晴, 闫韶花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675-68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02

    目的 观察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 miR)-31基因沉默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对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 取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分别转染miR-31-mimic、miR-31-mimic-NC、miR-31-inhibitor、miR-31-inhibitor-NC,分别记为过表达组、过表达对照组、沉默组、沉默对照组,每组5个复孔。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qPCR)检测miR-31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活性,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迁移能力;RT-qPCR检测各组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 CCND1)、骨髓细胞瘤癌基因(myelocytomatosis oncogene, MYC)、v-jun肉瘤病毒17癌基因同源物( v-jun avian sarcona virus 17 oncogene homolog,JUN)、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和CD44 mRNA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上述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miR-31对Wnt/β-catenin通路的靶向作用。结果 过表达组miR-31表达、细胞增殖活性、侵袭细胞数、划痕愈合率均高于过表达对照组(P<0.05),且沉默组均低于沉默对照组和过表达组(P<0.05);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低于过表达对照组(P<0.05),且沉默组均高于沉默对照组和过表达组(P<0.05);过表达组β-catenin、CCND1、MYC、JUN、COX-2、CD44 mRNA与蛋白表达均高于过表达对照组(P<0.05),且沉默组均低于沉默对照组和过表达组(P<0.05);经检测miR-31可靶向Wnt。结论 miR-31基因沉默可抑制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而miR-31过表达则可促进其恶性生物学行为,推测与调控Wnt/β-catenin通路有关。

  • 呼吸系统感染相关慢病及肺癌防治研究专栏
    罗雁, 苏颜雄, 刘桂均, 何佳, 陈朝辉, 张细娟, 刘丽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6): 669-674.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6.01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 LPA)体外诱导肺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探寻LPA导致肺纤维化的新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 Ⅱ epithelial cells, AT2)来源的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1)组和LPA实验组。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各组上皮细胞标记物CK-19和E-cadherin及间皮标记物Vimenti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CK-19、E-cadherin、Vimentin和α-SMA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LPA体外诱导A549后,其细胞形态由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细胞极性消失,呈梭形改变。免疫荧光提示LPA和 TGF-β1分别诱导A549后,其CK-19及E-cadherin的荧光表达减弱,而Vimentin和α-SMA的荧光表达增强。RT-qPCR检测结果表明,LPA诱导A549后,上皮标记物CK-19 和E-cadherin mRNA水平均呈下降趋势,而间皮标记物Vimentin 和α-SMA mRNA表达水平在LPA诱导A549后均呈上调趋势。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LPA诱导A549后,上皮标记物CK-19 蛋白水平呈时间依赖性下调,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在LPA诱导A549后亦呈下降趋势,但无时间依赖性表达。TGF-β1诱导后A549的CK-19 和E-cadherin 蛋白水平均呈时间依赖性下调,而Vimentin和 α-SMA的蛋白水平均呈时间依赖性上调。结论 LPA可体外诱导AT2细胞发生EMT,为LPA促进肺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佐证,为脂质介质在肺纤维化的潜在治疗价值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 研究报道
    周小涛, 郭怡佳, 黄振宇, 张敏, 边寰锋, 郑磊, 郭祥, 陈晓光, 陈夏明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5): 662-66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22

    目的 对2024年9月深圳市宝安区某建筑工地1起登革热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新型蚊媒监测技术与抗药性检测的应用成效。方法 对2024年9月深圳市宝安区1起登革热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数据,运用新型蚊媒监测技术MS-300与传统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BI)法对比监测蚊虫密度,同时检测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VGSC)基因1534位点突变情况。结果 本起登革热疫情共持续40 d,共报告病例126例,罹患率为6.94%,主要病原体为登革病毒Ⅱ型(DENV-2)。施工地核心区的蚊媒监测结果显示,自9月8日起BI(18.00)和MS-300捕获成蚊数量(3只/d)呈现下降趋势。基于MS-300的24 h动态监测数据发现疫点蚊虫活动呈现双高峰特征,集中于7:30—8:00和16:00—19:00时段。疫点采集的白纹伊蚊幼虫VGSC基因1534位点检测到TGC(F1534C)和TCC(F1534S) 2种突变,提示该种群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产生抗性。结论 新型蚊媒监测技术MS-300在建筑工地这一区域的初步应用,实现了对蚊媒活动在线实时、动态监测,结合蚊虫抗药性检测,为优化基层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构建更为有效的登革热防控机制。

  • 研究报道
    李崇亥, 李倩兰, 黄蓉, 赵生仓, 唐志坚, 汪春翔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5): 656-66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21

    目的 分析青海地区1株GⅠ型诺如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了解其基因结构特点及进化特征,积累该省GⅠ型诺如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基础资料。方法 以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为监测哨点,2023年按《全国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2021版)要求开展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病毒性腹泻监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例样本,筛选Ct值≤30的1株GⅠ型诺如病毒(QH2023/23-24)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同源性分析和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结果 2023年GⅠ型诺如病毒阳性率为3.33%(6/18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QH2023/23-24株GⅠ型诺如病毒为 GⅠ.3[P13]型。该株病毒VP1区与RdRp区皆与泰国2023年分离株PP584624.1亲缘关系最近。衣壳VP1 区氨基酸序列与泰国2023年分离株PP584624.1相比有M2V 1个位点改变,与中国浙江2019年分离株PQ632217.1相比有M2V、T27A和I237L 3个位点改变。结论 首次利用全基因测序方法鉴定青海省GⅠ型诺如病毒基因型,通过序列分析显示该株病毒(QH2023/23-24)为GⅠ.3[P13]型,为我国流行的优势毒株。该研究为我国诺如病毒分子进化特征研究提供了序列参考,今后应加强本地区诺如病毒监测,为疫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论著
    魏绪强, 阙燃, 王云波, 马卓, 李明华, 逯晓娣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5): 651-65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20

    目的 探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在城市居民区环境中对蚊虫密度控制水平监测的效能,为蚊虫密度监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在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9年的7—9月采用人诱停落法和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对居民区白纹伊蚊密度监测数据,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探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在不同蚊虫密度控制水平下的预测效能并确定相应水平的截断值。结果 利用人诱停落法26次监测中16次未达标,二氧化碳诱蚊灯法监测绝对蚊虫密度最高可达30.00只·(灯·h)-1,东城区居民区环境中,白纹伊蚊的活动高峰主要出现在8月份,受异常气候的变化2017年蚊虫高峰向后延迟至9月中旬;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在蚊虫密度控制水平为A级(停落指数≤0.5)、B级(停落指数≤1.0)和C级(停落指数≤1.5)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919[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100.0%,截断值为2.50只·(灯·h)-1P<0.01]、0.865[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87.5%,截断值为3.00只·(灯·h)-1P<0.01]和0.859[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0.0%,截断值为3.13只·(灯·h)-1P<0.01],在A级控制水平时预测效能优于B级和C级。结论 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在城区居民区环境中,对蚊虫不同控制水平的预测效能较好,其量化评价标准,可为实际蚊虫防控工作和蚊媒传染病的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指导和决策支持。

  • 论著
    黄跃梅, 鲜于芳茗, 陈玮, 杨敬源, 雷世光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5): 644-65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19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13—2022年65岁及以上(简称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登记情况,为制定老年人群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登记日期为2013—2022年肺结核患者病例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分类、发现方式、病原学诊断情况等,分析年龄≥65岁老年人肺结核患者发现、登记和治疗等数据,并与其他年龄组进行比较。登记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使用χ2趋势检验,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 贵州省2013—2022年共登记老年肺结核患者 73 462例,占同期登记总病例数的19.26%,老年患者年均登记率高于非老年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 874.00,P<0.001);老年患者肺结核登记率以年均1.5%的速率下降,低于非老年患者年均4.7%的下降速率,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 409.80,P<0.001);老年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50∶1,非老年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98∶1,老年男性患者年均登记率高于老年女性患者(χ2=4 716.80,P<0.001)、非老年男性患者(χ2=16 470.00,P<0.001)和非老年女性患者(χ2=11 277.0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老年汉族患者构成比高于少数民族,老年汉族以年均6.2%的速率上升 (χ2趋势=1 168.45,P<0.001),高于老年少数民族4.5%的上升速率(χ2趋势=293.55,P<0.001);老年患者主要以固定职业或离退休、农民为主 ;老年患者数主要集中在遵义市、毕节市和铜仁市;老年患者复治占比高于非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病原学阳性占比为47.18%,高于非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主要发现方式是转诊(42.34%),占比最低的发现方式是主动筛查(0.10%);老年患者就诊延迟率高于非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发现延误率高于非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治疗成功率为84.88%,低于非老年患者92.24%。结论 贵州省老年人群肺结核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建议通过提升老年人群肺结核主动筛查率和提升确诊患者治疗成功率,以有效控制老年肺结核疫情。

  • 论著
    宋全全, 王朝智, 赵毅, 柳淑琴, 朱文环, 孙武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5): 637-64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18

    目的 探讨初治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ulmonary tuberculosis combined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TB-T2DM)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降低肝损伤发生率和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23年11月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170例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PTB-T2DM患者作为肝损伤组,并根据性别、年龄按1∶2匹配同期完成抗结核治疗且未出现肝损伤的340例PTB-T2DM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受试者病历资料及相关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肝损伤发生的高危因素。随访8个月后,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将肝损伤组分成2个亚组,分析患者出现肝损伤后预后不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肝损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而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受教育程度、饮酒史、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糖尿病病程、抗结核治疗药物是初治PTB-T2DM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伤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预后不良发生率为14.1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肝损伤时血糖控制不良、诊断延迟、就诊延迟、未规律服药、出现发生肝损伤时间≥8周、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和(或)出现肾功能损伤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较长均是引发初治PTB-T2DM患者出现肝损伤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初治PTB-T2DM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预后不良发生率均较高,且受多重影响因素。尤其血糖控制不良、诊断延迟、出现发生肝损伤时间≥8周、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较长者,发生肝损伤及不良预后的风险更高。

  • 论著
    黄诒洁, 杭倩如, 徐腾姣, 张威, 翁于格, 林奕哲, 何小解, 丁艳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5): 630-63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17

    目的 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是否通过抑制cGAS/STING/IFN-Ⅰ信号通路使双链 DNA ( double strands DNA, dsDNA) 诱导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s)中的炎症因 子IFN-α、IFN-β分泌减少,探寻1,25(OH)2D3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e, SLE)的新靶点。 方法 取10只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0%水合氯醛麻醉小鼠,腹主动脉取血,分离PBMCs,将其分为2组,第1组为dsDNA(0、20 、40、80 μg/L) 诱导组,其中0 μg/L的为对照组,筛选dsDNA最佳作用剂量。第2组PBMCs首先使用诱导dsDNA(40 μg/L)处理,然后再用1,25(OH)2D3(10-8、10-7、10-6 μmol/L)进行治疗,其中空白组为未经1,25(OH)2D3处理的0 μg/L dsDNA的小鼠PBMCs,对照组为未经1,25(OH)2D3处理的40 μg/L dsDNA的小鼠PBMCs。48 h后,采用CCK8检测各组PBMCs的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各组PBMCs中IFN-α和IFN-β的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PBMCs中cGAS、pTBK1、pSTING、pIRF3的蛋白表达水平,观察1,25(OH)2D3对cGAS/STING/IFN-Ⅰ信号的蛋白表达及IFN-α、IFN-β分泌的影响。结果 dsDNA剂量依赖性地使PBMCs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1),在40 μg/L的dsDNA时,细胞活力差异较显著性,且dsDNA剂量依赖性地促进炎症因子IFN-α和IFN-β的分泌(P<0.01),小鼠PBMCs中cGAS、pTBK1、pSTING、pIRF3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P<0.05)。在1,25(OH)2D3治疗dsDNA诱导PBMCs 的细胞组中,1,25(OH)2D3剂量依赖性地使dsDNA处理的PBMCs 细胞活力显著提升(P<0.01),降低了炎症因子IFN-α和IFN-β的分泌(P<0.01),在加入1,25(OH)2D3治疗的dsDNA处理的PBMCs中cGAS、pTBK1、pSTING、pIRF3、IFN-Ⅰ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调(P<0.05)。结论 1,25(OH)2D3可负反馈调节dsDNA激活PBMCs中的cGAS/STING/IFN-Ⅰ信号通路且降低炎症因子的IFN-α和IFN-β的分泌。

  • 论著
    杨隆平, 陈景良, 张沁枝, 许飞龙, 陈谐捷, 郭朋乐, 蔡卫平, 李凌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5): 623-62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16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结核病相关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tuberculosis associated 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 TB-IRIS)的临床特征与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6月—2024年2月广州一家艾滋病定点医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根据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后是否发生IRIS分成TB-IRIS组和非IRIS组(Non-IRIS)。收集患者入院基线和IRIS点的临床资料、ART方案,分析 TB-IRIS临床特征及基线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222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其中 58例(26.1%)发生IRIS,IRIS发生中位时间17(11, 29) d,主要症状包括:再次发热(89.7%)、呼吸道症状加重(43.1%)及浅表淋巴结肿大(19.0%)。 TB-IRIS组较Non-IRIS组入院基线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更高(1.4 pg/mL vs 0.8 pg/mL,P=0.024;8.1 pg/mL vs 2.9 pg/mL,P=0.008)。2组ART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B-IRIS组抗结核治疗(anti tuberculosis therapy, ATT)至启动ART的间隔短于Non-IRIS组(10 d vs 14 d,P=0.014),60.4%于ART后2~3周发生IRIS。发生IRIS时,TB-IRIS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Non-IRIS组(143 个/μL vs 94 个/μL,P=0.021);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 CD4+/CD8+比值与入院基线相比的增值,均高于Non-IRIS组(91 个/μL vs 37个/μL, P<0.001;0.14 vs 0.07, 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50个/μL,及ATT到启动ART间隔短于10 d,可能与IRIS相关 (OR=4.02,P=0.029;OR=2.06,P=0.044)。结论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ART后2~3周再次出现结核病症状或加重及免疫功能快速重建时,需警惕IRIS可能。HIV阳性患者应避免进展到极晚期才开始ART,合并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 10 d后再启动ART,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IRIS发生率。

  • 论著
    刘仰青, 杨树, 付仁龙, 马红梅, 陶卉英, 范义兵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5): 618-62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15

    目的 了解南昌市蚊虫密度、分布、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趋势,为指导蚊类及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3年采用诱蚊灯法在南昌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等生境开展蚊媒监测,3—11月每月监测2次,上下旬各1次,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以完全随机设计秩和检验(Krusal-Wallis H)比较不同年度、不同月份和不同生境间蚊密度的差异,不同年度蚊虫构成比差异采用χ2检验。 结果 共捕获成蚊269 587只,总平均蚊密度为46.34只/(灯·夜),蚊密度消长整体呈单峰走势,最高峰为6月。不同年度间平均蚊密度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890,df=5,P=0.864);不同月份间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7.448,df=8,P<0.001);不同生境间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7.876,df=4,P<0.001)。致倦库蚊是居民区、公园和医院的优势蚊种,三带喙库蚊是农户和牲畜棚的优势蚊种。每年的6—9月为成蚊密度高峰期,10月出现大幅下降。牲畜棚蚊虫密度470.15只/(灯·夜)高于其他生境。6年间,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占比逐年增加,中华按蚊占比先升后降(2021年占比最高),三带喙库蚊占比逐年减少,骚扰阿蚊占比低位波动。结论 南昌市蚊虫密度呈下降态势,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本地优势蚊种,6—9月为蚊密度高峰期,牲畜棚和农户为蚊类侵害高发场所,应加强重要蚊媒重点区域的生态学监测,同时依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蚊媒传染病的暴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