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陈楚鼎, 吴杨, 官旭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湖北省2023—20204年报告的猴痘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为优化区域猴痘防控策略和应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截至2024年12月31日报告的现住址为湖北省的猴痘确诊病例个案信息,以及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系统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人口学分布、临床表现及防控措施效果。结果 湖北省2023—2024年累计确诊63例猴痘病例,以散发为主,集中在2023年7—9月,2024年以来处于低流行水平。病例的主要特征为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人群(87.3%)、青壮年(20~49岁占88.4%)、未婚(68.3%)和家务待业(36.5%),25.4%为艾滋病患者。93.7%为主动就诊发现。首发症状以皮疹(60.3%)和发热(20.6%)为主,主要临床症状为皮疹(96.8%)、发热(63.5%)和皮疹瘙痒(27.0%)、淋巴结肿大(22.2%)。病例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为0~29 d,MP25P75)为9(6,13) d。病例潜伏期为0~25 d,MP25P75)为7(4,10) d。猴痘纳入“乙类乙管”后,湖北省病例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缩短。结论 湖北省猴痘防控工作有待加强,应持续加强猴痘监测、利用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服务体系对MSM人群和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以及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培训。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卢婷婷, 刘怡芳, 吕杰, 吴伟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2023—2024年天津市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为制定有效的猴痘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3—2024年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的现住址为天津市的猴痘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人口统计学、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比较不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状态下潜伏期,分析不同样本CT值,比较分析2023年与2024年间诊断延时率和不同医院首诊报告率。结果 2023年6月—2024年12月,天津市共报告60例猴痘病例,其中58例纳入本研究(排除2例拒绝流行病学调查的病例)。病例均为青壮年男性,且89.66%为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人群,93.10%的病例在发病前21 d内有同性性接触史。猴痘病例的平均潜伏期为8 d,所有病例出现不同部位的皮疹,生殖器皮疹最为常见(62.07%)。 58例猴痘病例首发症状主要为不同部位出现皮疹(44例,75.86%),其次为发热(12例,20.69%)。疱疹液标本的病毒载量高于咽拭子标本(t=-5.43,P<0.05)。此外,传染病医院的首诊报告率高于非传染病医院(χ2=28.30, P<0.05)。结论 天津市的猴痘疫情主要在MSM人群中传播,且猴痘患者疱液中的病毒载量高于咽拭子样本,传染病医院首诊报告率高,建议应重点针对MSM群体展开猴痘防控知识健康宣传教育和监测,同时加强对非传染病医院临床医生的诊断报告培训。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刘珂, 王孟茹, 王浩, 孙湘园, 李懿, 李孟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23—2024年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猴痘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3—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发病地为河南的猴痘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等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河南省于 2023 年 7 月 11 日报告首例猴痘病例,并于当月达到报告高峰,为 32.65%(16/49),此后呈波动下降趋势,并在2024年全年呈现散发病例报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病例49例,均为青年男性,年龄MP25P75)为35(29,38)岁,无职业聚集性;病例集中于郑州,为 71.43%(35/49),且以城市居住为主,占 79.59%(39/49);病例发现方式以主动就诊为主,为 97.96%(48/49);病例主要由传染病专科医院报告,为83.67%(41/49),其次是非传染病综合医院,为 14.29%(7/49);发病前21 d有男男同性接触史的病例中,14例通过特定社交软件取得联系。首发症状以皮疹为主,为 67.35%(33/49),其 次为发热 ,为 28.57%(14/ 49);主要症状为皮疹和发热,分别为 97.96%(48/49)和 67.35%(33/49);病例中35例为HIV阳性者,26 例为梅毒感染,感染率分别为71.43%、53.06%,同时携带HIV和梅毒共24例,占49.00%;密切接触者人数以 0 人最多,为 38.78%(19/49);疑似暴露到发病时间间隔为1~21 d,MP25P75)为 9(4,14.5)d;出现症状至首次就诊时间间隔为 0~15 d,MP25P75)为 2(0,5)d 。结论 河南省猴痘病例以散发为主,多通过主动就诊发现,有较明显的人群、空间分布特点,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猴痘病例的发生。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居豪, 朱立国, 王笑辰, 梁姝怡, 张楠, 田华, 鲍倡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23—2024年江苏省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经验。方法 资料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23—2024年报告的、现住址为江苏省的猴痘确诊病例个案信息,以及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中病例个案调查表。使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描述性分析和绘制流行曲线图;使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023年和2024年猴痘病例的基本特征、不同类型标本的核酸阳性率。结果 江苏省于2023年6月12日报告首例猴痘病例,并于同年7—9月达到发病高峰,此后疫情呈平稳下降趋势,并在2024年4—12月保持低位波动。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病例158例,无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病例以男性(99.4%,157/158)、男男性行为人群(95.6%,151/158)、20~<40岁(82.3%,130/158)、家务及待业(44.3%,70/158)、未婚(68.4%,108/158)为主,部分患者有HIV(49.4%,78/158)和梅毒螺旋体(26.6%,42/158)感染史,2023年和2024年猴痘病例在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男男性行为人群、HIV和梅毒螺旋体感染史等特征上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猴痘的潜伏期为8.0(5.0,11.0) d,临床症状以皮疹(91.1%,144/158)、发热(60.8%,96/158)和淋巴结肿大(34.2%,54/158)为主。病例主要经男男性行为、异性性行为、日常生活接触、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途径感染,其中以男男性行为传播(89.2%,141/158)为主。江苏省猴痘病例多为散发(90.5%,143/158),主要通过主动就诊(93.7%,148/158)被发现,发病至就诊和发病至诊断的时间间隔分别为3.0(1.0,6.0) d和7.8(5.6,11.3) d。结论 江苏省猴痘病例以散发为主,主要经男男性行为感染,多通过主动接诊被发现,临床症状较轻,以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为主。因此,应针对男男性行为者等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持续做好猴痘的监测工作。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张玲, 吴长城, 陈文智, 殷大鹏, 靳妍, 邱丽, 陈菁菁, 罗艳, 王召乾, 王明昌, 符小晴, 朱明胜, 许治霖, 遇晓杰, 王文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2023—2024年海南省12例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猴痘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海南省的猴痘确诊病例。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猴痘病毒传播和临床发病特征。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获得猴痘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海南省流行的猴痘毒株特征。结果 2023年9月,海南省报告了首例现住址为海南省的猴痘病例;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12例。12例猴痘病例均为男性,年龄中位数为33岁,传播途径以男男性接触为主,感染来源为非固定性伴侣。发病至诊断时长平均为5.00 d,末次暴露至发病时长平均为9.13 d,以主动就诊(83.30%,10/12)为主要发现途径。临床症状以皮疹(75.00%,9/12)和发热(50.00%,6/12)为主,并发现2例合并HIV感染。测序结果显示,海南省检出的猴痘病毒为Ⅱb分支的C.1.1亚分支。结论 海南省猴痘病毒主要在男男性接触人群中传播,平均潜伏期为9.13 d,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疹和发热。患者症状普遍较轻,但从发病到确诊所需时间较长,初次就诊时易出现漏诊情况。此外,疫情调查处置以及防控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亟待优化防控策略,以应对疫情挑战。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段青, 李琛, 张玉薇, 逄博, 田雪莹, 张晓梅, 丁淑军, 寇增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23—2024年山东省猴痘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猴痘疫情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获取山东省猴痘病例信息及个案调查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猴痘病例流行特征,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3年6月15日青岛市报告山东省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截至2024年12月全省累计报告病例61例,无死亡病例。病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MP25P75)为33(29,38)岁。53例(86.9%)、23例(37.7%)、15例(24.6%)和35例(57.4%)分别自述为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梅毒感染者和在发病前21 d有同性性接触史。2023年7月达到发病高峰,随后病例逐渐减少至每月3例以下。病例来源涉及山东省的11个地市,济南市和青岛市共计报告34例(占55.7%),病例均为主动就诊发现,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MP25P75)为3(2,6) d,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MP25P75)为 6(4,9) d。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皮疹60例(占98.4%)、发热44例(占72.1%)、皮肤瘙痒31例(占50.8%)和淋巴结肿大26例(占42.6%)。结论 山东省猴痘疫情呈散发分布,涉疫人群局限,主要为MSM。建议利用社会组织加强对MSM群体健康教育,加强对医疗机构培训,实现猴痘疫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滕雪娇, 程树林, 蒋斌, 邓舒, 赵玉秋, 操治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23—2024年安徽省报告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猴痘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创建时间为2023—2024年、报告地区为安徽省的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及相关病例的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基本情况及病例的三间分布、就诊情况和临床特征等。结果 2023年安徽省9个地市19个县(区)报告19起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涉及病例22例;2024年未报告。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6—8月(73.7%,14/19),合肥市占比最高(26.3%,5/19)。2起为聚集性疫情,共报告5例病例,感染来源可能为与省外人员通过男男性行为接触传播。突发事件涉及病例均为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人群,77.3%(17/22)病例自述既往感染HIV;潜伏期中位数为6 d;86.4%(19/22)病例为主动就诊发现;9例为首次就诊确诊,其中8例就诊医院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科室以皮肤科/感染科为主(63.2%,12/19);确诊前就诊次数与首次就诊科室和首次就诊医院是否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均存在相关性(P<0.05)。病例首发症状以皮疹(50.0%,11/22)和发热(22.7%,5/22)为主。结论 安徽省猴痘疫情处于低流行散发态势,病例首发症状以皮疹为主。鉴于猴痘在MSM人群中存在隐匿性传播风险,需加强重点人群宣教干预。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魏巍, 刘艳, 后永春, 罗飞, 唐海丰, 孔令娜, 崔燕, 郑亦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上海市普陀区猴痘确诊病例主要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猴痘防控提供建议。方法 对2023 年7月—2024年12月居住地在上海市普陀区的猴痘确诊病例开展流病学调查,并采集病例同住者咽拭子、居住地环境样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0例猴痘确诊病例均为男性,年龄22~44岁,中位数MP25P75)为 32.0(28.3, 35.3)岁,均为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且于发病前21 d内发生过男男性行为,9例性伴为非固定性伴,无职业和居住地分布聚集性;6例病例合并HIV感染,2例病例合并梅毒感染。首发症状为发热、皮疹者各为4例;主要症状以皮疹(10例)、发热(8例)为主。9例病例发现方式为主动就诊,其中7例病例首次就诊选择三级医院,5例病例根据首发症状至发热门诊或皮肤科就诊。末次可疑暴露至发病时间间隔为4.0(1.0, 8.8) d,发病至主动就诊时间间隔3.0(2.0, 4.0)d,至确诊时间间隔 5.5(4.0,7.0) d,至皮疹结痂脱落时间间隔16.0(13.3, 18.0) d。病例居住地环境样本阳性率20.3%, 7位同住者咽拭子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猴痘在普陀区为散发传播,性活跃的男男性行为人群为猴痘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在开展重点人群猴痘防治健康教育的同时,提高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皮肤科等重点科室医务人员的诊疗意识,以促进猴痘病例的发现并控制传播。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赵善露, 杨浩, 夏梦芝, 曾舸, 陈生宝, 何方玲, 张斯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湖南省2023—2024年报告的猴痘确诊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后续猴痘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资料均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及《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截至2024年12月31日报告的现住址为湖南省的81例猴痘确诊病例个案,收集病例基本信息、发病就诊情况、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暴露史等内容,采用Excel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绘图,描述性分析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及就诊情况。结果 81例猴痘确诊病例均为男性,年龄范围18~54岁,病例以商业服务人群(43例,53.1%)、男男性行为人群(77例,95.1%)为主。37例(45.7%)病例自述有HIV感染史。病例发现方式以主动就诊为主(78例,96.3%)。猴痘病例发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为0~32 d,中位数为6 d,首诊检出率为62.8%。病例的首发症状以皮疹(46例,56.8%)、发热(24例,29.6%)为主。主要症状为皮疹(76例,93.8%)、发热(51例,63.0%)和淋巴结肿大(29例,35.8%)。41例(50.6%)为单次暴露且具有明确暴露时间,潜伏期中位数为10 d。36例病例的阳性标本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均为猴痘病毒Ⅱb亚分支。结论 湖南省猴痘疫情主要发生在MSM人群中,主要经男男性接触传播,潜伏期中位数为10 d。症状较轻,以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为主。应利用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服务体系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落实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马新雅, 刘伦光, 吴朝学, 袁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四川省2023—2024年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暴露情况,为后续猴痘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23—2024年四川省报告的猴痘确诊病例流行及暴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四川省2023—2024年累计报告猴痘确诊病例168例,2023年第27—35周(7—8月)为报告高峰期,2023年第36周(9月)以后呈低水平波动态势。病例以男性(99.40%,167/168)、未婚(70.83%,119/168)、30~<40岁年龄(51.19%, 86/168)、男男性行为者(占男性病例的90.42%,151/167)、主动就诊发现(95.83%,161/168)为主。36.31%(61/168)的病例自述有HIV感染。临床症状以皮疹(93.57%,157/168)、发热(54.17%,91/168)和淋巴结肿大(34.52%,58/168)为主。病例潜伏期为7(4,10) d。79.16%(133/168)的病例在发病前21 d有性接触史,76.19%(128/168)的病例在发病前21 d有男男同性性接触史。发病前21 d有男男同性接触史的病例中,性伴侣以通过交友软件联系且信息不详的临时性伴为主(63.28%,81/128)。首诊确诊率为50.93%(82/168)。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为3(2,6) d。发病至确诊时间为6(4,8) d。结论 四川省猴痘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临床症状典型;应推广高风险人群的知情交友策略,加强与性病艾滋病多病共防;加强诊疗培训,及时发现、识别和管理病例,避免疫情向一般人群扩散。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李再友, 刘正楠, 赵秋芳, 李泽, 罗阳, 包蕾, 董文斌, 张晓和, 李世福, 杨汝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环境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对国内首例输入性Ⅰb型猴痘隐性感染者的传播链进行溯源。方法 对2024年国内先症Ⅰb型猴痘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a”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发病情况及高风险暴露史。从“密切接触者a”酒店内直接接触频繁的使用物品和环境表面以及明显脏污的个人使用物品上采集环境拭子样本,同时采集“密切接触者a”的接触者咽拭子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采集的人员及环境样本进行检测,完善其传播链。结果 2024年12月30日中国A省发现1例Ⅰb型猴痘确诊病例,溯源调查发现该病例于2024年12月14日曾与刚果(金)入境的“密切接触者a”发生性行为。“密切接触者a” 2024年12月5日入境至2025年1月3日无任何自觉症状,入境时海关抽检以及2025年1月1日所采集的咽拭子、血液标本及住家环境样本猴痘病毒核酸均为阴性。2025年1月2—3日在C省采集“密切接触者a”入境后早期个人接触物品、居住及工作场所环境样本共26份,其中个人接触物品样本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5份。结论 通过环境检测溯源及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完善了我国首例Ⅰb型猴痘隐性感染者的流行病学传播链,强调了环境检测在猴痘病例溯源工作中的重要性,对猴痘病例识别和定义、感染控制策略、接触者追踪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崔心怡, 周艳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猴痘病毒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正痘病毒,近年来引发全球范围内多次暴发疫情而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焦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常通过病原学检测确诊感染并对猴痘病毒进行分型,从而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但却无法揭示宿主免疫系统与猴痘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随着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评价宿主免疫功能的检测方法不断涌现,对于猴痘病毒的疾病诊断、防控以及疫苗研发等至关重要。本文系统解析猴痘病毒免疫学检测技术体系,从蛋白检测水平(抗原、抗体和细胞因子)、细胞免疫特征(T细胞表位识别、细胞因子动态监测)等维度,全面评述现有方法的检测原理、临床应用优势及技术局限性。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与临床验证研究,进一步提出标准化检测方案构建、多模态技术联用策略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型等未来发展方向,为建立猴痘病毒免疫诊断新技术研发范式提供理论支撑与转化路径参考。

  • 猴痘流行与防控研究专栏
    黄芳, 周祥, 郭翔, 宁镇, 黄卓英, 孙晓冬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22年以来猴痘(mpox)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接种猴痘疫苗是预防猴痘感染和流行的重要措施,但全球各地疫苗研发进度不一,疫苗资源存在分配不均现象,特别是在非洲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由此引发了公众对疫苗分配公平性的关注。本文从猴痘的全球疫情概况、疫苗种类、疫苗的供应、分配机制与策略,以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综述,以了解全球猴痘疫苗分配获取的差异和分配不公问题,为优化全球猴痘疫苗资源分配策略和保障全球不同地区人群健康提供参考。

  • 论著
  • 论著
    彭维祺, 谢子芳, 李晴, 黎明成, 陈杰, 朱勇川, 赵建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林氏扇头蜱抗菌肽Microplusin-like基因的抗菌功能,为了解林氏扇头蜱先天免疫系统和开发蜱类防控药物、新型抗菌药物替代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林氏扇头蜱Microplusin-like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提取林氏扇头蜱RNA并反转录为cDNA,通过PCR扩增基因片段,将基因片段连接至pCold-SUMO质粒,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old-SUMO/Microplusin-like后,转入大肠埃希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经诱导表达、纯化后获得蛋白;通过滤纸片法测定重组蛋白对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通过微量对倍稀释法测定其对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并通过测定该蛋白对大肠埃希菌生长曲线、时间-杀菌曲线的影响探究其抑菌效果;通过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重组蛋白对大肠埃希菌微观形态的影响,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重组蛋白的抑菌机制。结果 林氏扇头蜱 Microplusin-like基因扩增所得片段长度为333 bp,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Cold-SUMO/Microplusin-like,经诱导表达、纯化后获得蛋白,大小约为29 kDa。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对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1515、987P、K88、K99)及鸡白痢沙门菌CVCC1791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8、20.58、18.33、15.4、18.24、18.18 mm,表现出中度或高度敏感;MIC(MBC)分别为0.625(5)、0.625(>5)、0.625(5)、1.25(>5)、0.625(>5)、0.625(>5) mg/mL,存在一定差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制作用;生长曲线及时间-杀菌曲线测定发现,重组蛋白抑菌活性呈浓度依赖性。扫描及透射电镜显示经重组蛋白处理后大肠埃希菌菌体皱缩,边缘模糊,细胞壁及细胞膜出现破损,内容物外泄,细胞内部松散。分子对接显示蛋白通过氢键、盐桥及疏水作用与大肠埃希菌外膜脂多糖转运蛋白结构发生结合。结论 林氏扇头蜱抗菌肽Microplusin-like蛋白具有抗革兰阴性菌活性,初步分析抗菌机制为破坏细胞壁及细胞膜结构,为开发蜱的新防治策略、新型抗生素替代提供了参考依据。

  • 论著
    何丙寅, 武宙阳, 周强, 姜晓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lidocaine, LID)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 NF-κB)信号通路对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大鼠肺部炎症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TB组、LID低剂量组、LID高剂量组、LID高剂量+茴香霉素(anisomycin, ANS)组,每组12只,通过尾静脉注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菌液来建立PTB模型,采用LID和MAPK激活ANS分组干预后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Mtb菌落数;HE染色进行肺组织病理形态检测;抗酸染色进行肺组织Mtb感染情况检测;检测肺泡灌洗液炎性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17、IL-6、TNF-α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MAPK/NF-κB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PTB组大鼠肺组织Mtb菌落数、巨噬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IL-17水平、TNF-α水平、IL-6水平、p-p38 MAPK/p38 MAPK相对表达量、 p-NF-κB p65/NF-κB p65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LID低、高剂量组菌落数、巨噬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IL-17水平、TNF-α水平、IL-6水平、p-p38 MAPK/p38 MAPK相对表达量和p-NF-κB p65/NF-κB p65相对表达量均低于PTB组(P<0.05),LID高剂量组各指标均低于LID低剂量组(P<0.05);LID高剂量+ANS组Mtb菌落数、巨噬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IL-17水平、TNF-α水平、IL-6水平、p-p38 MAPK/p38 MAPK相对表达量与p-NF-κB p65/NF-κB p65相对表达量高于LID高剂量组(P<0.05)。结论 LID可通过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激活而减轻PTB大鼠肺部炎症。

  • 论著
    李建琼, 张婷, 汪清雅, 庞艳, 周吉星, 张军, 贺月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2016—2023年重庆都市圈登记利福平敏感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转归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患者治疗转归可能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结核病防治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16—2023年登记的利福平敏感肺结核患者病案,获取患者社会人口学基本信息、疾病情况和治疗转归等信息,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治疗转归队列分析的77 466例患者,成功治疗率92.94%(71 997/77 466),不良结局发生率7.06%(5 469/77 466),8年间成功治疗率无线性变化趋势(χ2趋势=0.009,P=0.924)。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诊机构级别为三级(OR=0.86,95%CI:0.80~0.91)、HIV阳性(OR=0.39,95%CI:0.34~0.45)、复治(OR=0.68,95%CI:0.62~0.74)、病原学阳性(OR=0.60,95%CI:0.56~0.64)、较高年龄组(“20~<40”组OR=0.58,95%CI:0.45~0.74;“40~<60”组OR=0.32,95%CI:0.25~0.41;“≥60”组OR=0.15,95%CI:0.12~0.20)、合并糖尿病(OR=0.74,95%CI:0.68~0.80)和其他慢性疾病(OR=0.76,95%CI:0.69~0.84)是成功治疗的危险因素,女性(OR=1.56,95%CI:1.44~1.68)和使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 (fixed-dose combination,FDC)(OR=1.12,95%CI:1.05~1.19)是成功治疗的保护因素。结论 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工作中应当重点关注首诊机构级别为三级、男性、老年人、HIV阳性、复治、病原学阳性、合并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等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关怀,改善治疗效果。

  • 论著
    伊贝拜汗·买卖提, 查贺飞, 史茜, 王海叶, 李永鑫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简称兵团医院)2016—2023年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临床分布、耐药特征、毒力基因及分型特征,为本地区开展医院内MRSA风险评估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回顾性分析兵团医院2016—2023年检出的MRSA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变异特征;采用PCR方法检测部分MRSA菌株的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特征。结果 2016—2023年间共分离出2 64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MRSA菌株855株(32.3%),MRSA检出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检出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χ2=19.165,P<0.05)。除复方新诺明外,MRSA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SA)菌株;MRSA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70.6%(604/855)和60.9%(521/855),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检测随机抽取的40株MRSA中共检测出8种耐药基因,其中mecAblaZ与表型均完全一致,耐药基因ermA与表型的符合率为81.8%。检测的10种毒力基因中溶血素hla、hld检出率为100.0%,表面相关因子cap8H检出率57.5%。MLST分型共得到10种ST型,其中优势型为ST59(14株,35%);含5个克隆群(clone complex, CC),其中克隆复合体CC59的数量最多(20株,50%)。结论 兵团医院2016—2023年间MRSA检出率整体呈下降趋势,MRSA菌株耐药率较高且携带的耐药基因复杂多样,并同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应持续关注MRSA的耐药性变迁。

  • 论著
    程灿灿, 周嘉彬, 简梦华, 潘莲娣, 郭仲辉, 王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耐药基因及同源性,了解高危科室CRKP的耐药基因携带及流行传播情况,为下一步对区域内CRKP分子流行病学监测,防止其播散和流行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2022—2023年重症医学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临床信息及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合格痰标本分离的CRKP菌株,利用VITEK 2 仪器法和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获得药敏表型,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对基因组序列进行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荚膜分型、毒力因子分析预测。利用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2022—2023年共分离到17株CRKP,主要为男性、高龄、住院周期长的患者(88.24%,15/17)。上述菌株共携带20种耐药基因,主要为β-内酰胺酶类(100.00%,17/17)、喹诺酮类(94.12%,16/17)和氨基糖苷类(82.35%,14/17)。菌株均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包括blaKPC-2 (82.35%,14/17)、blaOXA-181(11.76%,2/17)和blaNDM-1(5.88%,1/17)。除1株携带blaNDM-1的菌株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外,其余菌株均对该药敏感(94.12%,16/17)。MLST分型以ST11型为主(70.59%,12/17)。荚膜分型主要为KL64型(82.35%,14/17)。毒力因子主要为铁载体相关基因,包括产气菌素(76.47%,13/17)、耶尔森菌素(88.24%,15/17),但未检出rmpA/rmpA2基因座。同源性分析发现亲缘关系较近的克隆群A在2个科室内不同时间散发。结论 CRKP携带的耐药基因复杂多样,且同时携带高毒力因子,ST11-KL64株为流行优势克隆株,有1株优势克隆群存在院内传播风险。

  • 论著
    周菁, 胡月, 安明薇, 蔡铭, 陈凡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利用结核分枝杆菌复苏促进因子结合蛋白A(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interacting protein A, RipA)在细菌增殖时表达活跃的特性,建立血清学诊断方法,为开发结核病快速诊断的新检测技术提供试验科学依据。方法 以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 H37Rv 全基因组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引物,扩增RipAc和RipAn片段,分别构建pET28a-RipAc和pET28a-RipAn重组质粒,并转化到大肠杆菌进行表达和纯化,得到相应抗原。然后用此几种抗原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对临床上105份活动性结核病患者(active tuberculosis,ATB)与潜伏感染者(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ITB)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pET28a-RipAc和pET28a-RipAn重组质粒,获得了高纯度的RipAc和RipAn蛋白,同时表达纯化CFP-10和ESAT-6融合蛋白(Cfp-10 and esat-6 fusion protein, EC)为参照。将RipAc、RipAn和表达纯化ESAT6和CFP10融合蛋白(EC)抗原用于ELISA检测, 结果显示RipAc用于结核病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效率分别为67.9%、86.5%和77.1%,RipAn分别为43.4%、90.4%和66.7%,EC分别为66.0%、75.0%和70.5%。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基于结核分枝杆菌复苏促进因子结合蛋白A的ELISA检测方法,并证实RipAc有望成为鉴别ATB与LITB的候选抗原。

  • 论著
    王尔群, 宋志琴, 秦超, 杨小蓉, 张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成都市新都区2014—2020年8起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食源性暴发事件分离株的分子分型特征和耐药特征,为新都区防控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ctrophoresis, PFGE)实验对92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析。结果 92株菌共检出O1、O2、O3、O4、O8 5个血清群,O1群(52株,56.52%)和O4群(30株,32.61%)为优势血清群;人员分离株tdh基因携带率97.37%(74/76),其中有1株2014年患者分离株O4:K9同时携带了tdhtrh基因;食品和环境分离株均不携带tdhtrh基因;对头孢唑啉、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93.48%(86/92)、88.33%(53/60),其中多重耐药率为1.09%(1/92),耐药谱CT-CFZ-SXT。8起事件92株菌PFGE分子分型可分为36种带型,同一起事件的菌株带型多样,其中有2起事件的患者分离株和食品、环境分离株具有相同带型,也有4起不同事件具有2条相同带型。结论 成都市新都区2014—2020年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暴发事件多为2种血清型以上的混合感染,且PFGE型别多样;菌株对头孢唑啉和多粘菌素E耐药率高。建议副溶血性弧菌导致暴发事件时,可从同一样本中多分离菌株进行分析,也可开展高通量测序进行溯源分析,为防控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暴发提供数据支撑。

  • 论著
    郭双莉, 付军, 王希, 陈娜, 龚丽文, 万刚凤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南昌市2019—2023年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登记日期和现管理地区为筛选条件,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19—2023年南昌市登记的肺结核患者病案信息,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肺结核患者16 090例,其中成功治疗的患者为15 577例,治愈率为96.8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为35~64岁(OR=3.951,95%CI:2.411~6.476)和≥65岁(OR=13.814,95%CI:8.577~22.250)、患者来源为转诊/追踪/推介/其他(OR=1.261,95%CI:1.016~1.567)、复治患者(OR=2.010,95%CI:1.556~2.596)、病原学检测阳性(OR=1.692,95%CI:1.395~2.052)、以及非基层管理患者(OR=53.579,95%CI:33.040~86.885)均显著与不良治疗结局相关。女性患者(OR=0.556,95%CI:0.435~0.710)和无合并症患者(OR=0.541,95%CI:0.349~0.838)则更容易治愈。结论 2019—2023年南昌市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转归与年龄、性别、患者来源、治疗分类、病原学结果、是否基层管理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针对不同患者的特征,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和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进一步优化肺结核的防治工作。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王蒴, 张海亭, 杨涵琪, 凯迪亚·司马义, 赵江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疆部分非流行区细粒棘球蚴病虫株的主要来源,探究流行虫株的基因多态性。方法 于2023年4—6月从新疆和田市、疏勒县、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采集牛、羊包囊疑似样本,提取组织DNA,用PCR对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 COX1)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将序列上传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用DnaSP软件进行COX1基因多态性分析,采用NetWork10绘制单倍型网络图,利用MEGA11软件构建COX1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采集的28份可疑包囊进行DNA提取并PCR扩增,有22份样本在880 bp左右处出现特异性条带,并测序成功。DNA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单倍型多样性结果为Hd=0.758±0.078,低核苷酸多样性结果为Pi=0.005 31±0.003 29。单倍型网格图显示,COX1基因序列共有8种单倍型,Hap6为主要单倍型。COX1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22个样本序列中有15个序列与E. granulosus(AF297617)聚为一支,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7个序列与E. granulosus(KJ559023)归为一支,是细粒棘球绦虫G3基因型。结论 细粒棘球蚴在新疆和田市、疏勒县、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的主要基因型为G1和G3。Hap6为优势单倍型。

  • 研究报道
    许艳子, 黄燕飞, 韩毅, 汪正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深圳市一起非洲输入性疟疾聚集性疫情,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疟疾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8月深圳市91名几内亚归国人员信息及14名病例个案资料,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病例及同行人的流行病学特征、检验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91名几内亚归国人员中,男性89人,女性2人,平均38岁,均从事路桥修建工作,有既往疟史的占65.93%(60/91),其中仅有15.00%(9/60)知晓治疗用药。2轮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apid diagnostic test, RDT)筛查共确认31人阳性。本起疫情确诊14例,占15.38%(14/91),14例PCR结果均为阳性,分别为恶性疟12例,卵形疟1例,三日疟1例;其中7例镜检阳性,分别为恶性疟5例,卵形疟1例,三日疟1例;35.71%(5/14)的病例无症状;病例均为男性,年龄24~42岁;此次在非洲工作时间平均为9个月,均从事户外工作,均有蚊虫叮咬史。结论 非洲务工人员疟疾感染风险高,自我保护意识低,应加强境外务工人员健康教育,提高就诊意识,同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疟疾诊疗能力。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海晓梅, 刘伯飞, 常秀琴, 庞冲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分析1例输入性耐青蒿素类药物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实验室检查等,为耐药恶性疟重症病例的临床治疗提供经验依据。收集该例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措施,根据指南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外周血厚、薄血膜镜检,PCR扩增疟原虫特异性基因序列,抗原检测等方法检测患者疟疾类型,密度监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资料表明该患者有明确的非洲旅居史,回国后发病。通过显微镜涂片、抗原检测和基因检测证实为恶性疟原虫感染,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确诊为恶性疟疾重症病例。治疗过程中根据疟原虫密度监测发现该病例对青蒿素类药物具有耐药性,遂调整治疗方案,达到临床治愈。流行病学史的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对重症疟疾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至关重要,可降低死亡率。疟原虫的密度监测在疟疾治疗过程中对防止青蒿素类药物耐药有重要作用。重症疟疾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需进行抗疟治疗及采取综合性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