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2.54亿感染者,其中中国占7 500万。HBV感染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等疾病,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本文综述了当前CHB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负担以及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现状与挑战。 通过探讨减少新发感染、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的策略,包括普遍筛查、扩大抗病毒治疗范围以及救治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具体措施。强调加速消除乙肝危害的关键举措,并提出了一种结合新技术和理念的综合防控策略,旨在实现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目标。这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同时也呼吁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
目的 分析宿主遗传易感性指标与HBeAg慢乙肝患者血清HBeAg阴转之间的关联性,筛选与血清HBeAg阴转关联遗传易感性指标,为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转归、预后评估提供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病科门诊收集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建立观察随访队列,根据随访检测患者血清HBeAg是否发生阴转,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血清HBeAg阴转)和对照组(血清HBeAg未阴转)。采用MassARRAY SNP基因分型技术对研究对象全血提取的人基因组DNA进行SNPs检测。结果 通过对遗传易感性标志SNPs与血清HBeAg阴转的关联分析,发现rs1012068位点在超显性模型下携带杂合子基因型GT的患者发生血清HBeAg阴转的可能性较高(OR=1.73,95%CI:1.15~2.59,P=0.008);rs352140位点在隐性模型下,携带TT基因型患者发生血清HBeAg阴转的可能性较高(OR=1.77,95%CI:1.06~2.94,P=0.029);rs1946518位点在超显性模型下携带杂合子基因型GT的患者发生血清HBeAg阴转的可能性较高(OR=1.73,95%CI:1.14~2.61,P=0.009);rs2306494位点在显性模型下,携带A等位基因(GA+AA)是发生血清HBeAg阴转的不利因素(OR=0.65,95%CI:0.42~0.99,P=0.043);rs20541位点在隐性模型下,携带AA基因型是发生血清HBeAg阴转的不利因素(OR=0.31,95%CI:0.10~0.92,P=0.019);rs1057035位点在显性模型下携带C等位基因的患者(CT+CC)发生血清HBeAg阴转的可能性更高(OR=1.78,95%CI:1.05~3.03,P=0.034)。因此,DEPDC5 基因rs1012068位点GT基因型、TLR9基因rs352140位点TT基因型、IL18基因rs1946518位点GT基因型和TERF1基因rs2306494位点GG基因型有利于血清HBeAg阴转; DICER1基因rs1057035位点TT基因型、IL-13基因rs20541位点 AA基因型不利于血清HBeAg阴转。结论 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宿主遗传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血清HBeAg阴转存在关联,这些SNPs位点参与血清HBeAg阴转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目的 监测甘肃省武威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肝脏硬度动态变化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早期发现并有效干预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进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武威乙肝专病队列,对 3 882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每年一次血清学及FibroScan超声检查,经过平均4年随访,监测LF转归情况并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在完成至少1次随访的2 053例慢性HBV感染者中,基线LF等级F0~F4分别有1 581例(77.0%)、164例(8.0%)、99例(4.8%)、110例(5.4%)和99例(4.8%),五组间年龄、性别、吸烟、抗病毒治疗、肝功指标、控制衰减指数(control attenuation index,CAP)、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平均4年随访,1 686例(17.9/100人年)LF等级无明显改变,260例(2.8/100人年)LF等级降低,107例(1.1/100人年)LF等级升高。按照基线治疗状态分组后,在未采取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基线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OR=5.50,95%CI:1.79~16.83,P=0.003)和LSM(OR=3.35,95%CI:1.23~9.13,P=0.018)是LF进展的危险因素;而在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中LF进展的危险因素则是基线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OR=2.23,95%CI:1.41~3.53,P<0.001)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OR=1.79,95%CI:1.14~2.81,P=0.012)水平。结论 LSM和肝功指标(ALT、AST和TBIL)是肝纤维化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LSM和肝功指标的监测将对于肝硬化预防与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武威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15年(2009—2023年)乙型肝炎(viral hepatitis B,简称乙肝)发病趋势与干预措施,探索适合西部农村地区乙肝防治的新模式。方法 整理收集武威市(1994—2023年)“疾病监测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乙肝报告数据,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疫苗接种数据,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乙肝母婴阻断数据,以及示范区乙肝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血清学检查资料及干预措施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统计分析。结果 武威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15年乙肝年均发病率200.48/10万,比建设前(1994—2008年327.35/10万)下降了38.76%;建设后发病率由2009年的637.70/10万下降至2023年87.45/10万,平均每年下降13.23%,强化干预区下降了89.28%,中后期发病率维持稳定;产妇HBsAg阳性率4.41%,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率99.42%;慢性乙肝及肝硬化、肝癌相关疾病减少了42.19%,乙肝患者病死率由8.69%下降至2.00%;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由43.48%提高到83.79%;创建并验证了“短程接种,关口前移,防治一体,联合攻关”适合西部贫困地区的乙肝防治“武威模式”。结论 “武威模式”显著降低了示范区的乙肝报告发病率和病死率,示范区乙肝得到有效遏制,乙肝防治的“武威模式”需进一步验证及推广应用;示范区继续加强慢性乙肝感染的全人群筛查,健全慢性乙肝感染者管理体系,提高成人易感人群的免疫接种水平。
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与成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接种后持续免疫应答状态的相关性,探讨其用于乙肝疫苗接种效果预测的可能。方法 分析1999—2018年美国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中10 153名18岁及以上、已接种3剂乙肝疫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个体数据。根据疫苗接种后乙肝标记物检测结果分为血清抗体持续阳性组和血清抗体阴性组。运用多变量加权逻辑回归模型、广义线性分析、平滑曲线拟合等多种方法评估NLR与乙肝疫苗接种后持续免疫应答状态的关联。结果 本研究纳入10 153名对象,平均年龄35.36岁,男性占42.82%,女性占57.18%。调整后的多变量加权逻辑回归模型表明,NLR水平每升高1个单位,接种乙肝疫苗后持续免疫应答率降低7%(OR=0.93,95%CI:0.88~0.97)。对NLR水平进行分层分析,NLR水平最高组(T4)持续免疫应答率相比NLR水平最低组(T1)降低37%(OR=0.63,95%CI:0.47~0.85),T3组持续免疫应答率较T1组降低30%(OR=0.70,95%CI:0.53~0.9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NLR与乙肝疫苗接种后持续免疫应答状态呈非线性关系(P非线性<0.05),近似 “L”型曲线。拐点分析显示,当NLR<2.16 时,NLR升高会显著降低乙肝疫苗接种后持续免疫应答状态的发生;NLR>2.16时,其升高对疫苗接种后产生持续免疫应答的影响趋于平稳。结论 NLR水平与乙肝疫苗接种后持续免疫应答的产生呈负相关。较低的NLR水平与乙肝疫苗接种后持续免疫应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较高的NLR水平则可能削弱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相关性肝癌、酒精性肝硬化相关性肝癌以及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2020年9月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癌患者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时间截至2024年10月。绘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构建时间依赖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酒精性肝硬化相关性肝癌(酒精组)45例,乙肝合并酒精肝硬化相关性肝癌(合并组)71例。同时以约1∶1.5比例随机抽取同期符合纳入标准的乙肝肝硬化相关性肝癌患者(乙肝组)73例,总计189例。纳入人群中183例(96.8%)为男性,6例(3.2%)为女性,年龄为(55.93±10.20)岁,最终死亡人数109人(57.7%),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3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如下:乙肝组(55个月)>酒精组(36个月)>合并组(11个月),10年病死率分别为乙肝组(42.5%)<酒精组(66.7%)<合并组(67.6%)。期间,共93例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复发率为69.9%,中位复发时间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9个月。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甲胎蛋白>1 200 ng/mL、Chid-Pugh B级和 C级、巴塞罗那(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分期C期和D期以及是否接受根治性治疗(手术或射频消融)等因素与肝癌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提示: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硬化(HR=1.750,95%CI:1.107~2.765,P=0.017)、BCLC分期C期和D期(HR=3.404,95%CI:2.254~5.142,P<0.001)、甲胎蛋白>1 200 ng/mL(HR=1.649,95%CI:1.060~2.564,P=0.027)与肝硬化相关肝癌患者的死亡风险独立相关。结论 相比单纯乙肝或酒精性肝硬化相关性肝癌,合并2种致病因素(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的肝癌人群的中位生存时间更短,病死率更高,提示过度饮酒和HBV感染在肝癌预后中可能存在潜在协同作用。合并2种致病因素(乙肝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甲胎蛋白>1 200 ng/mL、BCLC分期C期和D期为肝癌的独立死亡危险因素。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目的 分析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ylated interferon-α-2b, PEG-IFN-α-2b)的治疗方案获得临床治愈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转归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8月—2023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接受PEG-IFN-α-2b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初治患者单用PEG-IFN-α-2b治疗,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acid) analogs, NAs]经治患者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使用PEG-IFN-α-2b治疗,研究终点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转阴伴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疗程<48周)或疗程达到48周。收集基线和研究终点患者一般资料、病毒学指标、血常规、肝功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临床治愈的因素。结果 纳入61例慢性HBV感染者,男性39例,女性22例,年龄(39.13±7.53)岁,初治21例,NAs经治40例,基线HBV DNA阳性 19例,基线HBsAg为211.30(50.93, 2 110.00)IU/mL。研究终点时,34例患者实现临床治愈,PEG-IFN-α-2b中位疗程为25.50周,27例患者未实现临床治愈,疗程均为48周。临床治愈组基线HBsAg水平低于非临床治愈组[78.66(19.54, 204.60) IU/mL比2 078.00(442.20, 4 237.00)IU/mL,P<0.001]。研究终点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基线(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高于基线(P<0.05),但无论基线还是研究终点,2组在血常规、肝功能检查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HBsAg水平是PEG-IFN-α-2b治疗的实现临床治愈的预后因素(OR=0.998;95%CI:0.998~0.999)。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基于PEG-IFN-α-2b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在基线HBsAg低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中可获得较高的临床治愈率。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仍然是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的持续存在使得彻底治愈慢性乙型肝炎面临挑战。因此,寻找可靠且有效的cccDNA血清学替代标志物,对于慢性HBV感染者的抗病毒疗效评价、预后判定及临床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血清HBV RNA已被认为是cccDNA有前景的非侵入性替代指标,可用于监测慢性HB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并预测预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表的与HBV RNA相关的研究,发现HBV RNA能够对患者的免疫状态及组织学状态进行评估,探讨了其在指导抗病毒治疗时机中的重要价值;此外,还对HBV RNA在监测病毒复制情况、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预测停药后复发以及指导新型抗病毒策略等方面的重要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更好地将该指标用于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
目的 在登革热疾病进展的早期阶段通过建立预测模型来评估重症登革热及登革热伴预警出现的风险,以避免重症登革热在疾病发展早期得不到有效防治,并降低登革热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收集云南省瑞丽市人民医院2019—2023年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等831例患者资料,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筛选变量,logistic回归开发登革热重症风险预警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ROC曲线模型性能验证。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31名登革热患者,年龄为(44.20±15.02)岁,52.59%为男性,5.42%为缅甸籍;发生重症登革热或登革热伴预警122例,占比14.68%,女性为主(58.20%)。训练集采用LASSO回归筛选发生重症登革热或登革热伴预警的相关变量11个:年龄、头晕、呕吐、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单核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λmin= 0.011 59);logistic回归建立重症登革热及登革热伴预警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年龄[OR=1.034(95%CI:1.016~1.053)]、红细胞压积[OR=1.258(95%CI:1.143~1.519)]、血小板[OR=0.991(95%CI:0.985~0.997)]、血红蛋白[OR=0.919(95%CI:0.873~0.950)]、C反应蛋白[OR=1.019(95%CI:1.004~1.034)]。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值为0.894(95%CI:0.796~0.867),验证集中AUC值为0.862(95%CI:0.709~0.827)。最佳阈值点(Cut-off)取0.197,灵敏度为0.850,特异度为0.743。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LASSO-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可在登革热患者患病早期预测发生重症登革热及登革热伴预警风险,提高医院重症登革热的防治能力,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目的 分析2014—2023年海南省水痘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海南省水痘流行规律。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下载海南省水痘相关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水痘的发病特征进行分析,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ARIMA)模型进行水痘发病趋势预测。结果 海南省2014—2023年累计报告水痘病例65 832例,报告1例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66.50/10万,历年发病率为47.31/10万~89.01/10万,隔1年出现1个发病率高峰。水痘发病呈季节性双峰分布,波峰在1月与4月,发病与气温呈负相关(r=-0.349,P<0.05)。0~<15岁儿童是主要发病群体,发病率在5~6岁年龄组达到峰值。学生以及低龄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男性发病率(68.15/10万)高于女性(62.2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6.80,P<0.05)。1岁儿童1剂次接种率呈上升趋势,最高达43.2%;4~6岁儿童2剂次接种率逐年上升,最高达9.9%。共报告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5起,每起病例数M(P25, P75)为24(18, 32),总罹患率2.64%,小学为主要发生场所。ARIMA 模型预测拟合效果较好,结果显示2024年预测发病数较2023年有所增加,在1—6月和10—12月可能会出现发病高峰。结论 海南省2014—2023年水痘发病率较高;较低的儿童水痘疫苗接种率无法打破水痘在健康儿童中的自然流行态势。
目的 了解贵州省兴义市致倦库蚊成蚊对3种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并检测代谢解毒酶活性变化及击倒抗性(kdr)基因突变情况,为当地致倦库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4年在兴义市不同方位采集致倦库蚊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采用成蚊接触筒法测定其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对抗药性测试后存活的试虫(抗性种群)为样本,采用酶标仪检测其多功能氧化酶(MF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非特异性酯酶(NSE)活性以及提取单只致倦库蚊成蚊基因组DNA,采用普通PCR扩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片段并测序,分析kd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兴义市致倦库蚊成蚊接触0.25%氯菊酯、0.025%溴氰菊酯和0.025%高效氯氰菊酯药膜24 h的死亡率分别为1.00%、0%和0.88%,均表现为抗性。抗氯菊酯种群MFO活力为正态分布,抗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种群MFO活力为偏态分布,3个种群的RR分别为1.17、1.03和1.07倍,野外种群MFO酶活力与敏感品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野外种群的GST活力比敏感品系高,为敏感品系的1.06和1.45倍(P<0.05)。抗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致倦库蚊成蚊的VGSC基因片段测序显示在1014位点存在突变,有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A(L)(1.26%)和突变型TTT(F)(98.74%);有2种基因型,即野生/突变型杂合子L/F(2.52%)和突变型纯合子F/F(97.48%)。3种抗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致倦库蚊种群之间的抗性基因突变频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兴义市致倦库蚊成蚊对3种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已产生抗性,代谢解毒酶活性发生变化,且kdr基因发生突变。建议加强蚊媒抗药性监测,开展以清除孳生地为核心的环境治理工作,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使用,考虑轮换使用其他类型的杀虫剂,以延缓其抗药性的发展。
目的 构建人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 3, LAG3)慢病毒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小鼠成纤维细胞3T3以获得 LAG3优势表达的单克隆细胞株。方法 提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以高保真DNA聚合酶PCR扩增LAG3胞外区和跨膜区基因序列。PCR产物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和Not Ⅰ双酶切后,与慢病毒载体pTSB-copGFP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TSB-LAG3-copGFP,并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PCR法筛选出阳性克隆菌,提取质粒DNA测序验证。pTSB-LAG3-copGFP重组载体与包装质粒psPAX2、pMD2.0G共同转染人胚肾293T 细胞以包装、分泌病毒,收集病毒感染3T3细胞,采用嘌呤霉素筛选的同时有限稀释法获取LAG3稳定表达的3T3单克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中LAG3 mRNA的转录及LAG3蛋白的表达。结果 重组pTSB-LAG3-copGFP慢病毒载体测序结果显示,扩增LAG3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LAG3标准序列(序列号NM_002286.6)比对仅在跨膜区1 697 bp碱基位存在一处His氨基酸密码子同义突变。pTSB-LAG3-copGFP包装病毒感染3T3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共获得20株LAG3+copGFP+-3T3单克隆细胞,均可检测出LAG3 mRNA的转录,其中MC-6单克隆细胞株LAG3转录水平最高。免疫荧光法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提示LAG3蛋白在MC-6中有效表达并分布于细胞膜和胞质细胞器膜上。结论 成功构建pTSB-LAG3-copGFP慢病毒载体,筛选获得淋巴细胞激活因子3高效表达的LAG3+copGFP+-3T3单克隆细胞株。为后续开展LAG3与乙型肝炎等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发展的关系以及LAG3干预治疗等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目的 探索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布鲁菌的全基因组结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多种布鲁菌种型鉴定方法,为鄂尔多斯市布鲁菌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illumina Miseq基因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运用Microobench病原微生物基因分析工作站对15株布鲁菌进行基因组组分分析、基因组注释分析、16Sr DNA分析、SNP位点和插入缺失变异分析、MLST位点分析、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15株布鲁菌测序平均深度170.04×,基因组平均大小为3 290 725 bp,基因组覆盖度为99.93%,组装文件GC含量平均值为54.69%。16Sr DNA分析结果显示15株布鲁菌与马耳他布鲁菌同源性为100%。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和插入缺失变异分析结果显示15株布鲁菌单核苷酸突变数平均数为2 412个,多核苷酸突变数平均数为39个,插入变异数平均数为131个,缺失变异数平均数为153个,复合型变异数平均数为43个,变异总数平均数为2 778个。MLST位点分析结果显示15株布鲁菌均为ST-8型。结论 本研究基于对鄂尔多斯市15株布鲁菌的全基因组测序进行了多种种型鉴定方法,不同方法各有侧重,需要多种方法互相印证,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为鄂尔多斯市布鲁菌的研究提供更多研究基础,为鄂尔多斯市布鲁菌病的防控提供更多数据和理论支撑。
目的 了解合肥市淡色库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淡色库蚊的化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6—7月在合肥市9个县(市、区)采用勺捕法采集淡色库蚊幼虫;采用幼虫浸渍法(敏感基线法)测定 3 龄末至4龄初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 LC50。采用成蚊接触筒法测定蚊虫接触1 h 的抗性击倒率和24 h的死亡数。结果 合肥市淡色库蚊幼蚊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双硫磷、残杀威4种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对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6.96和21.17倍,处于中度抗性水平;对残杀威抗性倍数为6.70倍,处于低度抗性水平;对双硫磷抗性倍数为2.43倍,处于敏感水平。淡色库蚊成蚊对0.25%氯菊酯、0.025%溴氰菊酯、0.025%高效氯氰菊酯等菊酯类杀虫剂1 h击倒率和24 h死亡率分别为3.25%(4/123)和46.34%(57/123)、3.60%(5/139)和35.97%(50/139)、3.85%(6/156)和40.38%(63/156),对5%马拉硫磷、0.1%残杀威1 h击倒率和24 h死亡率分别为97.69%(127/130)和99.23%(129/130)、 94.48%(137/145)和100.00%(145/145)。显示对0.25%氯菊酯、0.025%溴氰菊酯、0.025%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对5%马拉硫磷、0.1%残杀威敏感。结论 合肥市对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在防制蚊媒时,应加强化学防制与环境防制、物理防制等措施的科学合理使用,形成综合防制的局面,提高防效同时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发展。
目的 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中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对其位点的结构以及同源性进行分析。方法 对阜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2023年分离出的34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离鉴定、 PCR 扩增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位软件搜索、鉴定和分析CRISPR位点中重复序列(repeat)结构和保守性,预测重复序列RNA二级结构以及间隔序列(spacer)同源性。结果 34株菌株共检测出7种CRISPR位点,CRISPR位点的重复序列前2个碱基和后2个碱基变异率较高,中间部分变异率较低。7种CRISPR位点组成8种CRISPR结构型,其中CRISPR1和CRISPR2的重复序列相对保守,CRISPR1和CRISPR5的重复序列能形成哑铃状二级结构。每个CRISPR位点含有的间隔序列个数为2~15个,平均为2.43个。检测出的136个间隔序列除了与李斯特菌质粒和噬菌体同源外,还与环境中未培养的病毒序列、葡萄球菌噬菌体和英诺克李斯特菌同源。相同CRISPR基因型未呈现大范围聚集,但在同一年份的一些菌株处在同一亲缘关系较近的进化簇。结论 本研究中的单增李斯特菌CRISPR结构具有高度特异性,此菌的CRISPR结构与噬菌体的同源性高,为应用噬菌体防控单增李斯特菌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深入研究2023年云南地区活禽市场中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演化趋势,为制定云南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23年云南省活禽市场的环境标本进行H9N2亚型核酸检测,对阳性标本进行鸡胚病毒分离实验,对获得的8株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并对其基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株禽流感分离株的血红细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HA)裂解位点为PSRSSRGLF,为非连续性碱性氨基酸序列,符合典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基因特征。HA蛋白左侧臂中发生Q234L、H191N突变,增强了与α-2,6唾液酸受体的亲和力,提示这些病毒可能具有感染人类的潜力。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蛋白颈部62-64位点发生TEI缺失,表现出高致病性分子特征。HA和NA基因中存在潜在糖基化位点的增加或缺失;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l未发生D92E突变,C-端缺失13氨基酸,表明其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播至人类的风险较低。部分分离株的M1蛋白中发生T37A、R95K、S224N和K242N突变,增加了感染的风险,1株分离株的M2蛋白发生V27A或S31N突变,对M2离子通道抑制剂有耐药性。聚合酶碱性蛋白(polymerase basic protein, PB)1发生M317I、S678N突变,可能增强对小鼠的致病性,并具备感染哺乳动物的潜力;PB2蛋白发生I292V突变,表现出对哺乳动物更强的侵染能力。遗传进化分析发现,HA、NA、 PB2基因片段属于Y280支系,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NP)、PB1基因片段属于F98支系,NH013分离株M基因片段属于F98,其他分离株的M基因、NS、聚合酶酸性蛋白(polymerase acidic protein, PA)基因均属于G1支系。结论 8株禽流感分离株表现出低致病性特征,但同时具备潜在的感染人类的风险。尽管HA蛋白的裂解位点和NS1蛋白突变表明其为低致病性病毒,但HA蛋白中的Q234L和H191N突变增强了对人源受体的亲和力,提示这些病毒具有潜在的感染人类能力。NA蛋白的TEI缺失、M1蛋白的突变以及M2蛋白的耐药性突变进一步增加了感染人的风险。PB1和PB2蛋白的突变提高了这8株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或哺乳动物的潜力。
目的 分析我国医疗机构2017—2023年就诊者中新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病例粗检出率和变化趋势,为优化医疗机构HIV检测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7—2023年艾滋病检测数据和新报告HIV/AIDS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医疗机构HIV检测包括术前检测、受血(制品)前检测、性病门诊检测、孕产期检查和其他就诊者检测。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运用Joinpoint 4.9.0软件进行Joinpoint回归以分析新病例粗检出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我国医疗机构2017—2023年HIV抗体检测人次数从1.43亿人次增加至2.55亿人次,增加了78.07%;新检测发现HIV/AIDS患者数从7.4万上升至8.8万而后下降至6.9万;HIV/AIDS新病例粗检出率从5.18/万下降至2.71/万,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9.99%(P<0.001)。性病门诊HIV/AIDS新病例粗检出率在各类就诊者检测中最高(12.79/万~24.47/万),各类就诊者新病例粗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不同医疗机构中,检测人次数及新发现HIV/AIDS患者数的重要来源为综合医院,分别占62.93%和62.68%以上;专科医疗机构的新病例粗检出率最高,维持在5.13/万以上;除基层医疗机构外,4类医疗机构的新病例粗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我国医疗机构2017—2023年HIV/AIDS新病例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样本来源中性病门诊检查发现效率较高。综合医院是新病例发现的主要来源,不同医疗机构中专科医疗机构检测发现效率较高,提示应加强重点就诊人群和重点医疗机构检测。
目的 了解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门源县地区鼠和高原鼠兔的分布和巴尔通体感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巴尔通体感染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在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门源县使用鼠夹捕鼠,采集鼠的肝、脾、肾组织标本并进行巴尔通体核酸提取与扩增,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鼠种、不同生态环境巴尔通体的阳性率,并对门源县巴尔通体阳性菌株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门源县共捕获鼠及高原鼠兔489只,其中西宁市、海西州和门源县分别捕获206、200和83只,巴尔通体阳性率分别为40.29%(83/206)、2.00%(4/200)和12.05%(10/83),西宁市、门源县和海西州三地巴尔通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5,P<0.01)。门源县捕获小家鼠74只,鼠兔 9只,小家鼠中巴尔通体阳性10只,鼠兔未检出,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草地和石头地捕获鼠形动物分别为14只和69只,石头地捕获鼠形动物巴尔通体阳性10只,草地鼠形动物未检出,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株巴尔通体经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分为3个基因型,分别为Bartonella sp. AR 15-3,Bartonella grahamii as4aup和Bartonella grahamii subsp. shimonis。结论 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门源县鼠及高原鼠兔中存在巴尔通体自然感染,且有人类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存在人类感染的风险,应加强该地区鼠类携带病原体的监测。
目的 为进一步丰富北京市蠓类资源和种类,对北京市莲石湖湿地公园蠓类进行了调查采集,记述了北京市毛蠓属2新种。方法 2019年9月采用挥网法在北京市莲石湖湿地公园采集蠓类,标本于75%酒精中浸泡保存,标本制片后根据其触须、尾器形态特征等进行鉴定。结果 共采集到毛蠓属蠓类5种,包括异奇毛蠓(Dasyhelea extraneus Liu et Yu, sp.nov.)和双棒毛蠓(D. bibacula Liu et Yu, sp. nov.) 2新种。2新种主要鉴别特征:异奇毛蠓尾器第9腹板后缘中部有1瘤状突,阳基侧突愈合成1条有短小中突的骨条,阳茎中叶具有明显的中突;双棒毛蠓尾器背板后缘圆钝形,阳茎中叶状似笔架,2侧枝端部弯曲呈拳状,阳基侧突中突端部圆钝。结论 本研究描述了北京市毛蠓属2新种,丰富了北京市蠓类资源。新种模式标本现保存于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的 分析上海市奉贤区2024年1起霍乱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来源及毒力因子,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上海市奉贤区2024年霍乱疫情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检测和细菌培养对病例、密切接触者、环境、食品样本开展病原学检测,使用二代基因测序获得菌株的基因组序列。结果 病例,女,62岁,因连续4 d腹泻,日均4~5次,水样便,自行服用药物后症状未有效缓解而就诊。发病前5 d无离沪旅居史,期间从事农村宴席备菜传菜工作。病例肛拭子样本检出O139霍乱弧菌,发病后第4天的工作场所化粪池内检出O139霍乱弧菌;销售甲鱼门店内的甲鱼、环节样本培养出O139霍乱弧菌。分离株携带了ctxA、ctxB、HlyA、zot、rtxA、hapA、nanH、tdh和T3SS等多个毒力相关基因,通过国家致病菌识别网与近年我国范围内霍乱O139菌群株进行比对,提示与该菌株序列最接近的环境或者水产动物分离株为广东某地上传的甲鱼分离株。结论 本起疫情为病例接触了被O139霍乱弧菌污染的甲鱼而引起的散发疫情,依托肠道门诊霍乱监测网络,可早期发现霍乱等肠道传染病。
热带病(tropical diseases)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共同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迁徙及生活方式变革,热带病流行区域已蔓延至非热带地区。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强调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合作与交流,在热带病的防控中具有重要意义。热带病教学是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面临教学内容与方法滞后,难以跟上热带病形势的快速变化与预防新需求。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双万计划”,致力于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建设一流的预防医学专业肩负着培养高水平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重任,本文旨在构建一套既符合国情又彰显地方特色的热带医学课程,教学过程积极融入One Health理念,组建专业教学机构,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4个方面进行改革,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对福建省泉州市2024年1起人感染动物源性H5N6流感疫情的调查和处置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依据《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发病诊疗情况、可疑暴露情况、感染来源和途径开展调查,采集病例、密切接触者、相关环境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和基因测序。病例为鼻咽癌患者,罹患H5N6流感后迅速进展为重症肺炎并引发多器官衰竭而死亡。5名密切接触者和37名可疑暴露者的H5N6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无二代病例发生。经现场调查及基因测序分析,感染来源较大可能为病例家周边被H5N6病毒污染的散养家禽外环境。鼻咽癌或其他免疫受限疾病患者应做好个人防护,远离禽畜饲养及交易场所,尽量避免与禽类或其他动物的密切接触。应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专题风险评估工作及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增点扩面加强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毒在养殖场、活禽市场和候鸟栖息地中的常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