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云南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携带病毒的情况及其新型博卡病毒(Bocavirus, BoV)遗传进化关系,为病毒溯源及相关疾病防控提供了新的参考。 方法 2019年9月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自治县某果园捕捉蝙蝠,经形态鉴定后,将蝙蝠进行解剖,分别取肺和肠道及其内容物,研磨后每个样本取200 μL上清液混合成2个样本,即肺组织样本和肠道及其内容物样本。2个样本经超速离心浓缩后,提取病毒核酸,采用随机PCR扩增病毒核酸,并对扩增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及拼接组装。根据拼接获得的病毒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半巢式PCR扩增,并测序验证;采用MEGA-X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博卡病毒VP1基因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 共采集到5只棕果蝠。从肠道及其内容物样本中拼接组装到1条3 401 nt序列,经Blast-x比对发现与蝙蝠博卡病毒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63.90%;在肺组织样本中未能检测出博卡病毒序列。根据这条序列设计5套引物,分别对5只蝙蝠肠道及其内容物进行半巢式PCR扩增,其中 1只棕果蝠(编号:YNSJ03)肠道及其内容物扩增为阳性,对样本进行部分基因组扩增,获得2 900 nt的博卡病毒基因序列,将该序列命名为YNSJ03-BtBoV。基于VP1基因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在云南省棕果蝠中检测到的YNSJ03-BtBoV单独形成一个进化分支,与2017年和2024年在中国蝙蝠中检测的蝙蝠博卡细小病毒属遗传进化关系较近,它们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70.1%(BtMf-PV/HuB2013株),核苷酸同源性为71.0%(YN2016株)。 结论 本研究在棕果蝠肠道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博卡病毒,拓展了蝙蝠携带博卡病毒的相关资料,并揭示了蝙蝠中博卡病毒的遗传多样性。
目的 调查和监测云南省库蠓中携带的新发或未被重视的虫媒病毒,为人和动物健康保障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7月在云南勐腊某猪舍采用紫外诱捕灯采集库蠓,低温环境中带回实验室。约200只库蠓分装到1个离心管,研磨后取上清接种到C6/36细胞,连续盲传数代;出现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细胞,通过RNAiso Plus提取总RNA,用1%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根据电泳带型,选用病毒特异引物,通过qRT-PCR检测鉴定阳性分离物种类。测定病毒种类后,设计引物扩增病毒的基因组,测序所得序列用Lasergene SeqMan拼接,通过NCBI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预测工具分析编码区,从GenBank下载基因序列并通过MEGA 6.0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遗传进化关系。 结果 1株阳性分离物(ML38-1)含Oya病毒(Oya virus, OYAV);拼接得到的基因组序列含3个片段,S片段长986 nt,编码233 aa;M片段长4 481 nt,编码1 433 aa;L片段长6 887 nt,编码2 261 aa。毒株ML38-1与2013年云南师宗采集库蠓中分离的OYAV(SZC50)同源性最高,S、M、L片段的相似性为99.8%~99.9%。系统发育树上,ML38-1的S片段与云南师宗库蠓、中国蚊子和越南库蚊中分离的OYAV(序列号:OP672242.1、JX983192.1、MH484317.1)、越南库蚊中分离的Cat Que virus(序列号:NC 024075.1)处于同一进化分支;M片段与云南师宗库蠓和中国蚊子中分离的OYAV(序列号:OP672243.1、JX983193.1)处于同一进化分支;L片段与中国分离的OYAV(序列号:P672244.1、JX983194.1、PQ463773.1、MK609491.1)和Cat Que病毒(序列号:OP129710.1)处于同一进化分支。 结论 从2021年在云南勐腊猪舍采集的库蠓中分离到1株OYAV,该毒株与云南师宗库蠓中分离的OYAV高度同源。OYAV在云南省的库蠓中存在扩散,应持续加强监测。
目的 了解中哈、中蒙边境口岸区小兽类携带病原体与其自然疫源性传播机制和途径,为控制其人兽共患病扩散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 2019—2023年,采用鼠夹法和夹夜法捕抓小兽,用形态学鉴定其种类,采集小兽体内组织,用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其携带的病原体及传播媒介,分析传播方式。 结果 共采集1 619只小兽类,隶属于5目13科30属40种,从中蒙边境红山嘴口岸采集354份长尾黄鼠中检出5种病原体阳性样品共22份,阳性率为6.21%(22/354);在中蒙边境塔克什肯、红山嘴口岸区采集191份4种宿主中检出4种蝇蛆病病原体阳性样品39份,阳性率为20.42%(39/191);在塔克什肯、吉木乃边境区采集3种宿主192份样品中检出2种肠道寄生虫病病原体阳性样品 60份,阳性率为31.25%(60/192);共计在7 大边境口岸区监测点共采集15 种宿主1 719份样品中检出17 种病原体 201 份阳性样品,总阳性率为11.69%(201/1 719) 。 结论 新疆中、哈、蒙边境口岸区分布优势种小兽类中携带17种自然疫源性病原体,通过多种染疫媒介和多种扩散方式传播疫病,需对当地群众加大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并在该区域进一步开展疫病监测,为边境区鼠疫等重大、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重要依据和线索。
目的 了解云南省腾冲市边境口岸地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及群落结构,为边境口岸地区鼠疫等鼠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腾冲市边境口岸及周边区域,选择居民区、农耕区和林区3种生境,采用夹夜法和笼夜法对鼠形动物进行调查取样,梳捡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蚤,采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宿主及寄生蚤种类,计算捕获率、染蚤率、蚤指数等指标,并利用物种多样性、优势度及相似性系数等分析群落结构特征。 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261只,分属3目5科13属22种,平均捕获率为10.44%(261/2 510)。优势种为巢鼠占15.71%、针毛鼠占13.41%、四川短尾鼩占11.88%和北社鼠占11.11%共4种。居民区鼠形动物优势种为黄胸鼠,农耕区为巢鼠、四川短尾鼩和大足鼠,林区为针毛鼠和北社鼠,捕获率分别为1.68%(16/953)、19.27%(148/768)和12.29%(97/7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5.698,P<0.01)。共检获寄生蚤104匹,分属4科5亚科6属8种,平均染蚤率为19.16%(50/261),总蚤指数为0.40。优势蚤种为偏远古蚤45.19%(47/104)和斯氏新蚤川滇亚种31.73%(33/104),四川短尾鼩和黑缘齿鼠染蚤率和蚤指数相对较高,染蚤率分别为50.00%(16/32)和46.15%(6/13),蚤指数分别为1.47和0.77。农耕区和林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较高,而居民区生态优势度较高,农耕区与林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群落相似性系数分别达中等相似水平(0.74)和极相似水平(0.77)。 结论 腾冲市边境地区鼠形动物及寄生蚤分布有显著生境差异,其主要宿主和主要媒介的种群密度和生态优势度升高可能增加鼠疫等鼠源性疾病传播风险,有必要持续加强边境地区鼠源性疾病的监测与防控措施。
目的 了解云南省梁河县、芒市和弥勒市三县市人群和小型兽类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Cb)感染情况,为Q热(query fever)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7—8月,在云南省梁河县、芒市和弥勒市采集人群血清和捕获小型兽类,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人群血清Cb抗体;2023年1月,采用磁珠法提取小型兽类脾脏组织DNA,用巢氏PCR方法扩增Cb Com1基因目的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所得序列作同源性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在R软件下应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人群感染Cb及小型兽类携带Cb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采集人群血清368份,检出Cb抗体阳性32份,阳性率8.70%,其中梁河县Cb抗体阳性率10.00%,芒市8.46%,弥勒市6.82%。不同地区、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和学历对人群感染C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捕获490只小型兽类,隶属于3目5科11属16种,以黄胸鼠和臭鼩鼱为优势种。巢氏PCR方法扩增Cb Com1基因,阳性5只,Cb携带率1.02%,其中梁河县1.29%,芒市1.05%,弥勒市小型兽类未检测出Cb。不同地区、生境、种类、性别对小型兽类携带C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遗传进化分析显示,5份样本基因序列居于同一分支,与GenBank中11株参考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8.7%~100.0%。 结论 梁河县、芒市和弥勒市人群中存在Cb既往感染,梁河县和芒市小型兽类Cb携带率较低,弥勒市小型兽类未检出Cb。梁河县和芒市为Cb自然疫源地,弥勒市人群感染Cb的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通海县2株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学分析,阐明该地区JEV的遗传变异规律、基因型特征和系统进化关系,为通海县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年在云南省通海县采集的三带喙库蚊中获得2株JEV病毒(HL-3和HL-32),将病毒复苏后接种于BHK-21细胞培养,产生规律病变后收集上清液提取RNA和合成cDNA,设计16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全基因组RT-PCR扩增和测序。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氨基酸差异位点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获得2株JEV完整基因组序列,长度均为10 965 bp。2株JEV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9.9%。与GⅠ-b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8.0%~98.4%,氨基酸同源性为97.1%~98.7%。系统进化分析显示2株JEV均在GⅠ-b型进化分支中,与中国云南省近年流行毒株及东南亚毒株亲缘关系密切。与SA14-14-2疫苗株相比,2株JEV存在56个氨基酸差异位点,其中结构蛋白17个,非结构蛋白39个。 结论 三带喙库蚊仍为通海县JEV主要传播媒介,2株JEV均属于GⅠ-b型,与中国大陆JEV基因型转换趋势一致。2株JEV之间有很高的遗传相似性,与中国云南省、东南亚国家JEV存在密切的进化关系。全基因组结构变异相对保守,SA14-14-2疫苗仍有保护效果。研究结果丰富了当地JEV资料,为JEV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流行病学依据。
目的 调查梁河县鼠类动物的种类、体表寄生蚤的种类以及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和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感染情况,为当地蚤传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4年4月在云南省梁河县遮岛镇、芒东镇、九保乡、河西乡和囊宋乡采用笼夜法和夹夜法捕获鼠类,采集鼠体表寄生蚤,并对鼠和蚤的种类进行鉴定,计算染蚤率和蚤指数,不同调查点染蚤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提取蚤的总DNA,采用普通PCR扩增鼠疫菌的caf1和pla基因、莫氏立克次体的gltA基因,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中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使用MEGA 6.06软件,采取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捕获到鼠类动物163只,隶属2目2科8属10种,其中黄胸鼠113只(69.33%),为当地的优势鼠种;其次是灰麝鼩14只,黑缘齿鼠10只,卡氏小鼠和大臭鼩各8只,大足鼠6只,其他4只。共采获鼠体寄生蚤127匹,隶属1目3科3属3种,其中缓慢细蚤最多,占74.02%,为当地优势蚤种;其次是印鼠客蚤,占22.05%;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最少,占3.94%。5个调查点居民区的鼠体染蚤率为38.57%,农耕区为6.45%,居民区高于农耕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19,P<0.001)。对21份合并的蚤样本进行鼠疫耶尔森菌和莫氏立克次体PCR检测,鼠疫菌检测均为阴性,莫氏立克次体检出3份阳性。获得的3条(LHM10、LHM14和LHM15)gltA基因序列无差异;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梁河县获得的莫氏立克次体gltA基因序列与莫氏立克次体代表株Wilmington株(U59714.1)同源性高达99.14%,系统进化树处于同一分支。 结论 在云南省梁河县鼠体寄生蚤中未检测到鼠疫耶尔森菌感染,但检测到莫氏立克次体感染,该地区存在地方性斑疹伤寒疫源地,部分地区的鼠蚤密度较高,当地居民有地方性斑疹伤寒感染风险,应加强监测。
目的 分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噬菌体vB_Yen_YN202-142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特征,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为宿主菌,从齐氏姬鼠盲肠中分离噬菌体,电镜观察其形态,并测定理化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以及裂解谱。基于全基因组测序预测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结果 分离到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噬菌体vB_Yen_YN202-142,可形成直径2.0~3.0 mm完全透明的噬菌斑,伴宽约0.5 mm的半透明晕圈;电镜下可见头及可伸缩的尾部;紫外线照射30 min可使其效价降低;75%乙醇作用1 h使其失活;能在4~60 ℃及pH值为5.0~9.0环境下存活;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3 min,爆发量83 PFU/cell,对多株不同血清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鼠疫耶尔森菌均表现出裂解活性。基因组全长51 163 bp,GC含量46.93%,注释到94个ORF,按功能分为结构蛋白、DNA包装、DNA代谢复制、宿主裂解和假定蛋白5大类。 结论 从鼠疫疫源地捕获的成年雄性齐氏姬鼠盲肠中分离到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噬菌体(vB_Yen_YN202-142),为Caudoviricetes的一个新成员,其潜伏期短、生物学特性稳定,丰富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噬菌体库,为小肠结肠炎的噬菌体疗法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对长沙市辖区活禽市场环境来源的17株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遗传进化和分子特征分析。 方法 收集长沙市2016—2023年活禽市场环境样本,采用RT-PCR检测甲型流感病毒及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核酸,选取17份AIV核酸阳性标本进行高通量核苷酸测序。测序样本利用GISAID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MEGA-X软件进行氨基酸关键位点、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和分子特征等分析。 结果 17株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核苷酸相似性为96.63%~99.88%,HA蛋白裂解位点为RERRRKR↓GLF,符合高致病性AIV特征;受体结合位点Q226L和G228S未发生突变,保留对禽类受体α2,6-SA的亲和力;在S123P、I155T、T160A位点有氨基酸突变,从而影响与α2,6-SA位点的结合,增加传播能力。17株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基因核苷酸相似性为98.66%~99.93%,NA蛋白茎部59-69位氨基酸缺失;常见的耐药位点E119V、H274Y、R292K、N294S均未发生突变。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不同亚分支的分布情况如下:Clade 2.3.4.4b(3株)、Clade 2.3.4.4e(1株)、Clade 2.3.4.4h(5株)、Clade 2.3.4.4g(3株)以及未进一步细分的Clade 2.3.4.4(5株),长沙市活禽市场环境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存在显著的分支多样性。 结论 2016—2023年长沙市辖区活禽市场环境存在高致病性H5N6 AIV,部分受体结合位点发生了改变,病毒已分化为多个亚分支,需要持续加强监测。
目的 分析2025年4月长沙市发现的2例人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并采集相关活禽市场环境样本进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子溯源及进化特征分析,为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个病例咽拭子样本和相关环境样本中发现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测序,重点分析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同源性、受体结合、蛋白活性、耐药位点及N-糖基化特征。 结果 共获得10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其中1组为全基因组序列。经同源性分析,HA基因与福建省分离株相似性最高,NA基因与福建省和重庆市分离株相似性最高。HA基因属于Y280-like h9.4.2.5分支,裂解位点为PSRSSR↓GLF,受体结合位点发生Q226L、Q227M等突变,与Y280-like疫苗株相比抗原位点发生多处突变,潜在N-糖基化位点预测分析显示所有毒株均含有7个潜在N-糖基化位点。NA基因均发生茎部氨基酸序列 55~57 位缺失,蛋白活性中心发现K135E、I145T突变,其他头部位点发生1个或多个氨基酸突变,未发现耐药位点突变;潜在N-糖基化位点预测分析显示9株含有4个潜在N-糖基化位点,1株含有3个潜在N-糖基化位点,经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或与其发生N78D突变有关。 结论 2025年4月长沙的10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关键位点及功能结构域呈现多样性变异特征,在本地已形成多条传播链流行,应多维度加强疫情防控工作。
目的 了解山西省中部及南部地区鼠类伯氏疏螺旋体、问号钩端螺旋体、莫氏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的携带情况,为当地鼠传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4年7月,采用夹夜法在山西省晋中市、阳泉市及运城市的7个镇(乡)捕获鼠类,无菌收集其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4种病原体进行检测。以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鼠种、性别、组织、生境和采样点的病原体检出率差异。 结果 捕获黑线姬鼠、苛岚绒鼠、中华姬鼠、小家鼠、北社鼠、长尾仓鼠、黄胸鼠和大仓鼠8种鼠类共301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301只鼠的肝、脾和肾脏标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问号钩端螺旋体、莫氏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检测。结果显示伯氏疏螺旋体、问号钩端螺旋体检出率分别为16.94%(51/301)、3.99%(12/301),莫氏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未检出。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率高于问号钩端螺旋体(χ2=117.430,P<0.01)。伯氏疏螺旋体在中华姬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北社鼠4种鼠类检出,问号钩端螺旋体在黑线姬鼠、岢岚绒鼠、小家鼠和北社鼠4种鼠类检出,伯氏疏螺旋体在肾脏组织中检出率最高,为13.62%,高于肝脏和脾脏中的检出率(χ2=35.999,P<0.01);问号钩端螺旋体三种组织中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426,P=0.180)。伯氏疏螺旋体和问号钩端螺旋体在村庄生境捕获的2只鼠中未检出,在林区、田地及退耕林地捕获鼠均被检出。伯氏疏螺旋体在退耕林地检出率最高(21.28%),问号钩端螺旋体在田地中检出率居首(7.50%)。 结论 山西省中部及南部地区鼠类存在伯氏疏螺旋体和问号钩端螺旋体感染,提示应开展人群感染调查。
目的 分析合肥市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类似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并分析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及就诊历程、禽类接触史、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排查以及相关标本的检测结果。 结果 病例为老年女性,发病早期以流感样症状为主,病情进展迅速,从发病到首次就诊、入院、转为重症、使用抗流感药物、实验室确诊及死亡的时间分别为1 d、2 d、2 d、4 d、7 d和22 d。患者有明确的活禽(鸡)暴露史,且货源市场环境中H5N6病毒阳性率为20.00%。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片段与2022年及2023年日本从鸡和乌鸦中分离的H5N6毒株,以及2023年韩国从猫中分离的H5N6毒株的HA基因分属一支;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基因片段则与2023年韩国从鸳鸯中分离、2024年中国浙江从野鸟中分离的H5N6毒株的NA基因分属一支。扩大监测显示有活禽销售的农贸市场环境样本中H5N6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活禽销售的农贸市场(60.00% vs 1.27%,χ²=88.364,P<0.001)。44例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均未发现续发病例。 结论 本例为合肥市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感染来源为活禽暴露,活禽销售是人感染H5N6禽流感的危险因素,建议在市区乃至全市范围内禁止活禽交易,推行家禽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和冰鲜上市政策,加强公众健康教育,鼓励市民购买和食用经检疫合格的“白条禽”,减少与活禽的直接接触,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猪作为流感病毒的“混合器”,既可以感染人源流感病毒,又可以感染禽源流感病毒,这使得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容易在猪体内通过基因重配产生新型的毒株。目前,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Eurasian avian-like H1N1,EA H1N1)在欧洲和亚洲的猪群中广泛传播,并在多个国家引起人类感染。最近几年,中国多省均报道了人感染EA H1N1病毒事件,引发公共卫生担忧。在猪体内,EA H1N1通过与其他猪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产生了众多基因型。其中,G4型EA H1N1病毒已具备感染人类所必需的基本特征,在哺乳动物模型上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和传播力。血清学调查也显示,职业暴露人群较非暴露对照人群针对G4型EA H1N1病毒有着更高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提示存在更大的感染风险。本文通过对EA H1N1猪流感病毒在国内外的起源与演化、哺乳动物模型致病力与传播力、关键氨基酸突变位点、人群感染确诊病例以及人群感染血清学调查方面进行综述,为EA H1N1猪流感病毒的防控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本文报告1例因日本立克次体感染致死亡病例,为基层医疗机构对日本立克次体感染早期识别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热6 d,体温最高达39.5 ℃,伴畏寒、乏力、肌肉酸痛,初期症状似感冒。当地治疗无效,于2021年4月27日收治于湖北省秭归县人民医院,入院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肝功能、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尿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影像学发现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入院次日患者病情急剧恶化,抢救无效死亡。血液标本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及特异性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确诊为日本立克次体感染。本病例提示,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无特异性,具有野外活动史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临床医生需高度警惕立克次体感染可能,在获得病原学检测报告前,及时启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优先选用多西环素,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同时,针对潜在疫源地,加强对基层医生培训和公众防护宣教十分必要。
目的 分析2021年7月达州市2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明确其感染人的传播途径,阐明H5N6禽流感病毒传播风险,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21年7月达州市2例H5N6禽流感感染者的病例就诊信息、调查其密切接触者信息,并采集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以及死禽样本,使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核酸检测。 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例H5N6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均有家禽接触史。1例病例长期饲养家禽和打扫圈舍,另1例病例在发病前第6天和第9天曾在农贸市场挑选鸭苗。临床信息显示2例感染者均在接触禽类后出现发热、咳嗽症状,且分别在第10天和第15天肺泡灌洗液样本H5N6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进一步采集H县和K县农贸市场环境标本149份,甲型流感病毒阳性120份,阳性率80.54%。 结论 本研究发现达州市首起人H5N6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均有禽类和禽舍接触史,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未发现人传人现象,农贸市场是H5N6禽流感病毒高风险传播区域,应加强消杀,预防H5N6禽流感病毒对人群的感染。
目的 建立一种能同时、准确、快速鉴定克劳按蚊、迷糊按蚊和棋斑按蚊3种按蚊的三重 PCR 鉴定方法。 方法 采用通用的 DNA 提取方法获取带足按蚊、雷氏按蚊、须喙按蚊、美彩按蚊、多斑按蚊、乌头按蚊、克劳按蚊、迷糊按蚊、棋斑按蚊的基因组 DNA,并测定其浓度。以克劳按蚊、迷糊按蚊和棋斑按蚊的线粒体COI基因为靶基因,其他6种蚊种作为对照,依据引物设计原则,设计出能特异性扩增3种按蚊的引物,并委托专业机构合成。以提取的按蚊 DNA 为模板,先进行单重 PCR 验证引物的特异性。在此基础上,对三重 PCR 反应体系中的引物浓度、dNTP 浓度、Taq 酶用量等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 PCR 产物按照毛细管电泳实验流程上样,观察并记录检测结果。将克劳按蚊、迷糊按蚊和棋斑按蚊的模板DNA 10倍梯度稀释,稀释浓度从10 ng/μL~10-6 ng/μL。然后,进行三重PCR灵敏性检测。 结果 克劳按蚊、迷糊按蚊、棋斑按蚊的引物浓度相同,在退火温度58 ℃时特异性均很好,可分别扩增出118、187、 307 bp的特异性条带,其他蚊种及空白对照无条带。克劳按蚊、迷糊按蚊、棋斑按蚊检测下限浓度均为10-4 ng/μL。 结论 该方法可同时、准确、快速地鉴定克劳按蚊、迷糊按蚊、棋斑按蚊样本,并适用于残缺、非成虫期等形态特征不完全的样本的鉴定,为蚊虫监测和疾病防控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技术手段。
目的 探究埃及伊蚊CLIP家族中的3种CLIP结构域丝氨酸蛋白酶Ae-5575351、Ae-CLIPB15、Ae-CLIPB36在蚊虫免疫中发挥的作用,初步验证这些蛋白质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方法 使用MEGA 11及ESPript 3.0对Ae-5575351、Ae-CLIPB15、Ae-CLIPB36和其他昆虫中的CLIP行多重序列比对。使用酵母双杂交验证Ae-5575351与Ae-CLIPB15、Ae-CLIPB36之间的蛋白互作关系。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构建Ae-5575351、Ae-CLIPB15与Ae-CLIPB36的时空表达谱。通过RNA干扰与病原体侵染实验探究Ae-5575351、Ae-CLIPB15、Ae-CLIPB36在埃及伊蚊抵御细菌与真菌感染过程中的发挥的功能,以及对Toll通路与IMD通路的影响。最后通过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s, PO)活性测定探究Ae-5575351、 Ae-CLIPB15、Ae-CLIPB36对黑化级联反应的影响。 结果 Ae-5575351、Ae-CLIPB15、Ae-CLIPB36与其他昆虫中的CLIP相比存在高度保守性,三者在埃及伊蚊的马氏管、唾液腺和血淋巴中均有较高的表达量,并且主要在埃及伊蚊发育的中后期进行表达。Ae-5575351分别与Ae-CLIPB15、Ae-CLIPB36存在蛋白层面的互作。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菌感染可诱导Ae-5575351、Ae-CLIPB15、Ae-CLIPB36的表达升高。Ae-5575351、Ae-CLIPB15、Ae-CLIPB36在埃及伊蚊幼虫抗球孢白僵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过程中,对转录因子REL1、REL2的表达量进行调控。Ae-CLIPB15、Ae-CLIPB36的敲低显著降低了埃及伊蚊PO的酶活。 结论 Ae-5575351、Ae-CLIPB15、Ae-CLIPB36通过调节Toll通路、IMD通路及黑化级联反应来影响埃及伊蚊抗细菌与真菌感染的能力,并且Ae-5575351与Ae-CLIPB15、Ae-CLIPB36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互作关系。
目的 了解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IGRA)在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患者中产生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为提升IGRA在ATB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1日—2024年3月31日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住院ATB患者的IGRA检测结果与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诊断信息、检测时期、血常规指标和病原学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7 657例ATB患者,其中男性5 463例,女性2 194例,不同IGRA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 228 273,4 494 928,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免疫缺陷综合征和检测时期(Wald χ2=188.123,20.679, 28.203,691.324, P<0.01)是影响ATB患者IGRA检测结果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OR=1.023,95%CI:1.020~1.026,P<0.01)、不同检测时期(阶段2:OR=2.496,95%CI:2.179~2.860,P<0.01;阶段3:OR=1.673,95%CI:1.404~1.995,P<0.01)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升高(OR=1.022,95%CI:1.013~1.031,P<0.01)是ATB患者IGRA阴性检出率升高的影响因素。不同结核培养结果(Wald χ2=11.765,P<0.01)和抗酸染色涂片结果(Wald χ2=12.248,P=0.066)的ATB患者IGRA检测结果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在ATB患者中,年龄、检测时期和NLR是影响IGRA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提示临床在面对IGRA阴性的疑似患者时不能排除ATB的可能性,应联合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患者的免疫状态以免延误治疗。
目的 了解2016—2022年在贵州省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并分析有关影响因素,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6—2022年现住址为贵州省且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抗病毒治疗相关信息,了解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有关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45 202例HIV/AIDS患者,随访至截止时间,总体死亡率为11.61%,总体脱失率为13.42%。最后一次病毒载量分析结果显示,病毒完全抑制率为84.20%。不同随访年份死亡率、脱失率、病毒完全抑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binomial回归分析显示:女性(PR=1.05,95%CI:1.04~1.05)、小学(PR=1.01,95%CI:1.01~1.02)、初中(PR=1.05,95%CI:1.05~1.07)、高中或中专(PR=1.07,95%CI:1.06~1.07)、大专及以上(PR=1.12,95%CI:1.11~1.12)、同性传播(PR=1.06,95%CI:1.05~1.06)、未更换过治疗方案(PR=1.04,95%CI:1.03~1.04)是病毒完全抑制的保护因素;而离异或丧偶及不详(PR=0.98,95%CI:0.97~0.98),确诊到治疗时间为7~30 d(PR=0.99,95%CI:0.98~0.99)、>30~365 d(PR=0.95,95%CI:0.94~0.95)、>365 d(PR=0.93,95%CI:0.92~0.93),基线WHO临床分期为Ⅱ期(PR=0.99,95%CI:0.98~0.99)、Ⅲ期(PR=0.95,95%CI:0.94~0.96)、Ⅳ期(PR=0.98,95%CI:0.97~0.99),初始治疗方案为二线方案(PR=0.98,95%CI:0.98~0.99)是病毒完全抑制的危险因素。 结论 贵州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完全抑制率相对较高,建议治疗全程应重点关注启动治疗时间晚、年龄较大等特征患者,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进一步巩固并提升治疗效果。
目的 评估海南省2022—2024年中小企业苯暴露工人的健康状况及致癌风险,为预防和控制海南省中小企业苯的职业病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海南省2022—2024年中小企业苯暴露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随机抽取715名苯暴露工人进行生物监测指标反,反式粘糠酸(trans, trans-muconic acid,tt-MA)浓度的检测,分析tt-MA与血常规关键指标的相关关系,并采用基于苯的内暴露浓度的线性多阶致癌模型评估苯暴露对工人的致癌风险,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和R4.2.0语言。 结果 海南省2022—2024年共有662家中小企业的11 662名苯暴露工人参加了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以男性为主(9 772人,占83.79%),年龄的M(P25,P75)为 33.0(27.0,41.0)岁;常规体检指标异常检出率以血常规最高(24.02%),其次为肝功能(14.81%);血常规专项检查异常检出率为19.53%,地区以海口市最高(21.76%),行业以制造业最高(23.83%),企业规模以小型企业最高(20.47%),女性异常率(29.74%)高于男性(17.56%)(χ2=149.355,P<0.05),年龄以≥55岁组最高(22.25%);3项血常规关键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偏低检出率分别为2.12%、0.69%、0.27%;715名生物监测对象的tt-MA浓度超标率合计为4.34%,tt-MA浓度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整体<0.001,P非线性<0.001);715名工人的苯暴露致癌风险均超过职业人群致癌风险可接受水平(10-4),其中居于前3位的岗位分别为纸制品制造业的包装岗位、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的涂装岗位、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检验岗位,致癌风险分别为564.207(164.021~964.394)×10-4、309.869(2.652~3 288.607)×10-4、208.668(2.656~3 868.348)×10-4 。 结论 海南省中小企业苯暴露工人的职业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应加强重点行业和高风险岗位的苯暴露防护,尽可能降低苯暴露对工人的致癌风险。
目的 分析2007—2022年唐山市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情况,探究唐山市疾病负担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布病防治策略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根据2007—2022年唐山市布病监测数据,分别计算布病发病率、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标化YLD 率、间接经济负担等指标,评估布病健康负担和经济负担情况;采用 Joinpoint 回归分析布病的健康负担随时间及年龄变化趋势,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其疾病负担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结果 2007—2022年唐山市共报告布病3 949例,年均发病率3.23/10万;男性多于女性,50~<60岁组发病数最多,迁安、滦南、乐亭等东部地区发病率较高;16年间布病YLD损失共计118.47人年,YLD率共计0.015 29‰,50~<60岁组YLD和YLD率最高(36人年,0.003 70‰);男性(88.71人年,0.022 24‰)高于女性(29.76人年,0.007 90‰),东部地区(75.48人年,0.002 00‰)高于中心城区(11.49人年,0.000 43‰)和西部地区(31.50人年,0.000 62‰);健康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发病率趋势基本一致;30岁以上人群、东部地区间接经济负担较重;医疗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羊肉产量、牛肉产量、奶产量是疾病负担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结论 唐山市东部地区、中老年男性的布病发病率较高,且健康负担和经济负担较重,相关地区应建立多部门疫情互通机制,加强牲畜检疫和流通监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和专业人才资源,进一步降低唐山市布病的健康负担和经济损失。
目的 回顾芜湖地区血吸虫病的发现历史与流行情况,探究1951—2024年芜湖地区血吸虫病的科学防治历程和阶段性成就,归纳该地区在预防与治疗血吸虫病方面率先探索并应用的防治技术及实践方法,梳理以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控阶段、以药物化疗为主的防治阶段以及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控阶段的发展脉络。 方法 以科学技术史的角度,采用历史文献回顾与比较分析,对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控、药物化疗为主的重点防治、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精准防控三阶段措施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并评估防治效果。 结果 芜湖地区在钉螺控制和人群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如健康教育、粪便管理、“一村一策”等措施强化了综合治理能力。 结论 通过对芜湖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其他湖沼型、山丘型兼水网型疫区提供了借鉴,深化对地方公共卫生治理经验的理解,为当前血吸虫病防治提供实践支持与科学参考。
目的 分析济宁市某小学1起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及其病原基因特征,为学校有效处置hMPV聚集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24年济宁市1起hMPV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使用χ2检验对疫情发生的班级及性别之间的罹患率进行比较;对4例hMPV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基于G蛋白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本次疫情涉及31名学生,学生罹患率7.38%(31/420),无教职工感染;31例病例中,男生17例,女生14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性别之间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均发生在五年级(2)班(58.97%,23/39)和六年级(2)班(22.22%,8/36),班级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P<0.01)。病例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67.74%,21/31)、咽痛(58.06%,18/31)和发热(35.48%,11/31)。多病原核酸检测显示,共5份hMPV阳性标本,其中4份为hMPV单独阳性,1份为hMPV与流感嗜血杆菌混合阳性;全基因组分析显示4株hMPV属于B2亚型,G基因变异显著。 结论 hMPV是引发本次聚集性疫情的主要病原体,属B2亚型,G基因变异显著;病例症状较轻,需加强学校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及健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