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专家共识
  • 专家共识
    陈军虎, 闻礼永, 李石柱, 王善青, 刘起勇, 赵彤言, 谢青, 周晓农, 共识专家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人畜流动性增加,媒介生物传播热带病的风险不断增加。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加强媒传热带病的监测工作迫在眉睫。本共识组织26家机构29名相关专业领域知名专家,通过分析媒传热带病的流行趋势和危害情况,在总结专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一是达成以下专家共识:媒传热带病负担重、危害大。我国防治媒传热带病效果显著,但仍需加强监管并积极应对;二是规范了媒传热带病监测的定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内容;三是细化了具体要求,强化早期监测预警的理念,规范媒传热带病监测体系功能、评价步骤以及构建要求;四是提出今后需要研究和强化的重点工作。本专家共识为我国媒传热带病监测路径和监测体系构建提供了规范化依据。

  • 论著
  • 论著
    涂珍, 赵琴平, 李博, 单晓伟, 张聪, 孙凌聪, 元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新型灭螺剂10%氯代水杨胺制剂(chlorosalicylicamide, LDS)对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中间宿主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和藁杆双脐螺(Biomphalaria straminea)的作用效果,为该灭螺剂的现场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将10% LDS配制成有效浓度分别为0.400 0、0.200 0、0.100 0、0.050 0、0.025 0、0.012 5 mg/L的系列标准溶液,在实验室浸泡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观察在不同浓度溶液中浸杀上述2种双脐螺24、48、72 h后螺的死亡情况,统计各组死亡率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相对毒力指数,同时设立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50% wettable power of niclosamide ethanolamine salt,WPN)为药物对照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去氯水)。结果 LDS有效浓度在0.100 0 mg/L及以上时,WPN有效浓度在0.200 0 mg/L及以上时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浸泡24、48、72 h后死亡率均能达到100%。光滑双脐螺浸泡在LDS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50分别为0.047 95、0.046 52、0.037 10 mg/L;光滑双脐螺浸泡在WPN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50分别为0.063 48、0.057 05、0.057 05 mg/L。藁杆双脐螺浸泡在LDS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50分别为0.012 35、0.013 99、0.008 40 mg/L;藁杆双脐螺浸泡在WPN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50分别为0.058 95、0.025 71、0.023 75 mg/L。以LC50值较大的WPN为标准药物,其相对毒力指数为1.00,LDS对光滑双脐螺浸杀24、 48、72 h后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1.32、1.23、1.54;LDS对藁杆双脐螺浸杀24、48、72 h后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4.77、1.84、2.83。使用LDS浸杀上述2种双脐螺24、48、72 h 后,光滑双脐螺存活数均高于藁杆双脐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4、5.263、4.658,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灭螺药物WPN,10% LDS对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杀灭效果更佳,尤其对藁杆双脐螺作用效果更为敏感,具有替代作用。

  • 论著
    王展, 李忠奇, 丁晓艳, 卢鹏, 竺丽梅, 刘巧, 陆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江苏省6市学生结核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的接受意愿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学校肺结核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江苏省6市学校新生入学筛查和肺结核患者接触者中的结核潜伏感染者的体检信息。通过问卷星网站利用线上问卷调查收集既往病史和对预防性治疗的了解情况等,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与预防性服药意愿性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22年12月—2023年12月6市共发生13起学校结核病疫情,共筛查了1 661名接触者,有162例符合预防性服药标准,96例填写意愿性调查问卷纳入研究。共有56所学校22 600例新生参加了新生入学结核病筛查,其中358例单纯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符合预防性服药标准,其中251例填写了意愿性调查问卷。最终347名符合预防性治疗标准的学生纳入研究,164人愿意接受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治疗接受率为47.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学(OR=17.950, 95%CI: 3.078~104.686, P=0.001)和学校结核病疫情(OR=19.542, 95%CI: 6.289~60.726, P<0.001)与预防性治疗的意愿增加有关,不清楚是否需要自己花钱买药(OR=0.349, 95%CI: 0.133~0.916, P=0.032)与预防性治疗意愿降低有关。和淮安市相比,南通市(OR=0.005, 95%CI: 0.000~0.063, P<0.001)、南京市(OR=0.022, 95%CI: 0.003~0.703, P<0.001)和连云港市(OR=0.074, 95%CI: 0.008~0.703, P=0.023)学生的预防性治疗意愿较低。结论 江苏省学生结核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的接受率不高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预防性服药的健康教育及服药动员至关重要。

  • 论著
    刘俊仪, 亢丽娟, 王诗敏, 朱燕涛, 张米, 张念, 谢祺, 刘仕芳, 杨剑陶, 李肖, 何全英, 王佳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HIV)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患者基因型分型及其不同基因型间病毒载量、生化指标和血常规指标的差异,为HI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疾病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2022年11月—2023年6月在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抗病毒门诊收集诊断为HIV/HC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标本及基本信息,采用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扩增检测HCV病毒载量,并对检测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基于NS5基因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分析HIV/HCV合并感染HCV不同基因型和低、高病毒载量患者生化和血常规指标间差异。结果 共收集到HIV/HCV合并感染患者126例,其中HCV 基因1型20例(15.9%),基因3型91例(72.2%)和基因6型15例(11.9%)。HCV 3种基因型的病毒载量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 型(1.0×108、4.8×104 IU/mL)、3 型(2.2×108、2.9×102 IU/mL)和6 型(8.1×107、6.8×104 IU/mL)。HIV合并感染不同基因型HCV以及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3种HIV治疗方案和治疗时间长短与患者病毒载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肌酐(creatinine, CREA)等生化指标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血小板(platelet, PLT)、平均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等血常规指标在不同HCV基因型和低、高病毒载量间的分析结果显示:HIV合并感染HCV 患者的生化指标和血常规指标在低、高病毒载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TBIL、IBIL和MCHC指标在基因3型HCV感染患者与基因1型感染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在不同HCV基因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云南省昆明地区HIV患者中存在基因1、3、6型3个基因型6个基因亚型HCV合并感染,其中基因3型HCV为HIV合并感染人群主要流行的基因型病毒;HIV合并感染3型HCV患者的TBIL、IBIL和MCHC值与1型HCV感染患者存在差异。

  • 论著
    倪婉琦, 任莉, 靳昌忠, 杨馥榕, 申玉敏, 王硕, 胡彩琴, 郝彦玲, 刘颖, 朱彪, 邵一鸣, 李丹, 王铮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2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体内分离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受体结合结构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的特异性单克隆B细胞,并筛选出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SARS-CoV-2 RBD中和抗体。方法 以生物素化的RBD为分子探针,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康复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进行单克隆B细胞分选,将获得的B细胞经裂解并完成逆转录后,采用随机引物对抗体的重链及轻链进行巢式PCR扩增,扩增产物分别克隆至对应的表达载体,随后相应配对的重轻链质粒共转染293F细胞中进行表达,利用Protein A柱纯化获得单克隆抗体。采用原始株(WT)假病毒开展中和实验挑选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0.1 μg/mL的抗体,进一步在原始株(WT)、Beta株(B.1.351)和Delta株(B.1.617.2)活病毒以及目前的流行株XBB、BA.5、BF.7假病毒中进行中和能力及宽度测试。结果 从2名康复者体内共获得21个RBD特异性单克隆B细胞,从中分离出13对抗体轻/重链,成功表达出9个抗体,P1-A1、P1-B6、P1-B9对原始株(WT)假病毒IC50值均低于0.1 μg/mL,其中P1-B6可以有效中和原始株(WT)、Beta株(B.1.351)和Delta株(B.1.617.2)活病毒,IC50值均达到了 0.01 μg/mL。P1-B9可以有效中和原始株(WT)、Beta株(B.1.351)、Delta株(B.1.617.2)及Gamma株(P.1)活病毒,IC50值分别为0.42、0.63、0.28、2.50 μg/mL。此外,P1-B6对BA.5、BF.7假病毒具有较好的中和效果,IC50值分别为0.06 μg/mL和0.09 μg/mL。结论 SARS-CoV-2原始株感染可以诱导出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抗体,且这些广谱中和抗体的产生不需要过高的体细胞高频突变率,获得的抗体可以作为诊断和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候选。

  • 论著
    刘宇轩, 韦吴迪, 包秀丽, 陈丽香, 詹佰丽, 何小桃, 叶力, 蒋俊俊, 梁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转录组学联合代谢组学探索Mp1p对宿主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 使用慢病毒构建稳定表达Mp1p的THP-1巨噬细胞株(THP-1-Mp1p+)。采用RNA高通量测序(RNA sequencing, RNA-Seq)技术,在转录组学分析中,检测细胞内mRNA的表达量,确定差异表达基因;在代谢组学分析中,通过数据库比对进行代谢物鉴定,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揭示潜在作用机制。将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结果联合分析,将差异代谢物和差异基因进行联合分析,进一步阐述Mp1p对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 转录组分析表明,THP-1-Mp1p+组相较于阴性对照组,共有 1 180个差异基因,上调基因345个、下调基因835个。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有135个,其中BP 105个、CC 28个、MF 2个。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p1p对THP-1巨噬细胞的作用与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高度相关。代谢组分析发现,正、负离子模式下空白对照组和THP-1-Mp1p+巨噬细胞组在质量控制样本之间都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显著差异的阈值为:VIP≥1且T-test P<0.05,筛选出差异代谢物488个,其中正离子模式230个、负离子258个,将鉴定出的代谢产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显著富集到了代谢途径上。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发现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NF-kappaB信号通路是其中重要的代谢途径。结论 毒力因子Mp1p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NF-kappaB信号通路影响宿主巨噬细胞。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Mp1p的作用机制,并为未来筛选相关的诊断和治疗靶点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 论著
    茹浩浩, 杨星, 陈连勇, 陈涛, 闫双群, 许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及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GenoType MTBDRplus VER2.0,简称 MTBDRplus 2.0)检测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等效能指标,为提高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1—12月云南省32个县(市、区)级结核病定点治疗医院分离培养的阳性菌株,经MTBDRplus 2.0检出结核分枝杆菌880株,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法药敏试验检测。结果 以MIC法为金标准,MTBDRplus 2.0检测异烟肼耐药的灵敏度为67.69%,特异度为98.40%,阳性预测值为77.19%,阴性预测值为97.45%,MTBDRplus 2.0和MIC法检测异烟肼耐药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为0.701(P<0.001);检测利福平耐药的灵敏度为87.80%,特异度为99.40%,阳性预测值为87.80%,阴性预测值为99.40%,MTBDRplus 2.0和MIC法检测利福平耐药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为0.872(P<0.001)。MTBDRplus 2.0结果显示对异烟肼耐药而MIC法结果为对异烟肼敏感的13株菌中,发生inhA(C15T)突变有11株(占84.62%),MTBDRplus 2.0结果显示对利福平耐药而MIC法结果为对利福平敏感5株菌中,发生rpoB其他突变有4株(80.00%)。结论 MTBDRplus 2.0检测利福平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但检测异烟肼耐药的灵敏度略低,检测异烟肼耐药的灵敏度低可能是由于试剂盒检测异烟肼耐药的靶点覆盖不足。inhA基因突变与异烟肼耐药的相关性较差,rpoB基因其他突变与利福平耐药的相关性较差。

  • 论著
    梁博文, 鲜馥阳, 李波, 罗敬月, 赵丽萍, 安军, 高孟秋, 李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老年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特点和不良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为老年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北京胸科医院初次收治的老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临床数据,对合并症/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初治和复治耐药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并对不良治疗结局影响因素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老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238例,其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152例(占63.9%),复治耐多药184例(占77.3%),广泛耐药结核(XDR-TB)广泛耐药27例(占11.3%),治愈41例,完成治疗6例,治疗失败39例,死亡6例,失访107例,无法评价31例,治疗未结束8例,治疗成功率20.4%(47/230)。治疗不良结局占比79.6%(183/230)。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来源对治疗结局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结局良好和不良为因变量对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及以上、治疗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外埠病人是不良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OR(95%CI):2.507(1.027~6.121)、3.253(1.635~6.473)、2.563(1.285~5.111)]。结论 老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合并症/并发症多、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治疗结局不理想。异地就医、高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是不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

  • 论著
    李明发, 刘莹, 刘璞瑜, 吴群, 曾雪霞, 孙定炜, 杨国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气象因子的时间序列模型在海南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中的应用,为海南省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双层叠帐法和布雷图指数法,对2017—2022年海南省18个市县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逐月进行监测,记录帐诱指数和布雷图指数。采用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分析2个密度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Spearman相关分别分析各气象因子与两个指数的关联强度,并剔除无关变量,进一步通过全子集回归法筛选出最终变量;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对2个密度指数分别构建3个时间序列模型,并以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等为精度评价指标确定最优模型;对2023—2024年的密度指数进行预测。统计分析均在R(4.3.1)中进行。结果 帐诱指数和布雷图指数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Mann-Kendall趋势检验Z分别为-6.15和-4.03,P均<0.05);与帐诱指数关联性最强的气象因子是月平均最低气温;与布雷图指数关联性最强的气象因子是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平均相对湿度。综合各项评估指标,多元时间序列模型精度最高。2023年和2024年帐诱指数和布雷图指数有1~2个峰值,且峰期分别在6—9月和5—9月。2023年预测值与实测值特征基本一致,预测效果显著。结论 本研究在季节性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加入了气象因子,更准确地预测了2023年和2024年海南省伊蚊密度,可为海南省登革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 论著
    曹自有, 戴雨琪, 尹建海, 夏志贵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可同时、快速、准确检测我国主要传疟按蚊蚊种及其抗性基因的高通量方法,为疟疾消除后我国主要传疟媒介监测提供高通量监测工具。方法 2022年8月—2023年7月在云南腾冲市、海南省文昌市、辽宁省东港市不同采样点采集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和嗜人按蚊成蚊。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和Sanger测序分别检测按蚊ITS2kdr(L1014)、rdl(A296)及ace-1(G119)基因;使用优化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定制设计双端标签序列(barcode)引物和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检测混合样本的上述基因。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和多个率比较的卡方检验评价方法的一致性,采用四格表计算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约登指数,对每种方法正常操作流程下各个环节涉及的费用进行统计汇总,并综合确定最适混合检测样本量。结果 常规PCR扩增300只蚊虫基因组DNA,扩增产物Sanger测序结果分别为144只中华按蚊、53只大劣按蚊、62只嗜人按蚊和41只微小按蚊,抗性基因kdr(L1014)、rdl(A296)和ace-1(G119)突变数量分别为73只、27只和41只。应用新建立的基于定制双端barcode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和NGS测序技术,检测不同样本量下Sanger测序对应的样本,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高(全部Kappa>0.900),多重比较显示样本量N(40、80、160)、N(120、200、240、280)和N(300)三者之间2种方法检测一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47,P<0.001)。不同样本量下新建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都较高,约登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1(40、80、160)>0.994(120)>0.990(280)>0.988(200)>0.987(240)>0.985(300)。从检测40到300个样本量,新建方法单个测序位点费用从20.0元降低至8.3元,常规方法单个测序位点费用从16.7元降低至15.4元。新建方法的最佳检测混合样本量为280。结论 新建立的多重PCR、双端barcode和NGS相结合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我国4种传疟按蚊蚊种和ace-1kdrrdl抗性基因突变位点情况,该方法稳定性好,灵敏度、特异度高,一次可检测较大样本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检测方法成本经济性好。

  • 论著
    李静, 王唐, 陈汝燕, 许峰, 董兆鹏, 刘洪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规范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幼虫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使用SPSS 18.0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及杀虫剂对幼蚊半数致死浓度(LC50);用成蚊接触筒法检测白纹伊蚊成蚊在常用杀虫剂诊断剂量时24 h死亡率,评价抗药性水平。结果 2018和2019年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呈现中度和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5.03和65.96倍;对溴氰菊酯呈现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7.25和211.75倍;对氯菊酯呈现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为46.17和243.36倍;2018—2019、2021和2023年对双硫磷呈现中度和高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9.55、23.94、53.48和22.12倍;2021和2023年对倍硫磷呈现中度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0.04和12.54倍。2021和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成蚊对0.03%溴氰菊酯、0.07%高效氯氟氰菊酯、0.4%氯菊酯和0.08%高效氯氰菊酯均呈现抗性,死亡率在17.20%~49.67%;对0.7%高效氯氟氰菊酯和0.2%杀螟硫磷均产生可能抗性,死亡率分别为97.48%和83.74%;对0.05%残杀威表现为敏感,死亡率100.00%。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白纹伊蚊对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均呈现不同程度抗药性。建议加强白纹伊蚊抗药性动态监测,采取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科学合理地选用卫生杀虫剂,延缓和降低抗药性产生。

  • 论著
    江丽娜, 高丽, 王志锐, 王秀月, 王春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调控基因Sigma因子(sigA-sigM)在katG突变导致的异烟肼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中的表达调控是否与异烟肼耐药相关,为研究异烟肼耐药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20—2022年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耐药检测期间收集的初治患者菌株共95株,其中katG基因未突变的全敏菌株30例,katG突变导致的异烟肼耐药菌株共65例,包括11例单耐异烟肼菌株,24株异烟肼多耐药菌株(同时耐异烟肼和链霉素),30例异烟肼耐多药菌株(同时耐异烟肼、链霉素和利福平)。在异烟肼含药培养基上收集菌株后,提取菌株RNA,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方法检测Sigma因子的相对表达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个Sigma因子在不同异烟肼耐药表型菌株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sigA、sigC、sigF、sigG、sigH、sigI、sigJ、sigK、sigL的基因表达量在单耐异烟肼组中的表达量高于全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68、5.701、6.865、4.021、5.126、2.670、5.983、4.701、5.490,P均<0.001)。多耐药组中sigA、sigC、sigE、sigF、sigG、sigH、sigI、sigJ、sigK、sigL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全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17、-4.670、-4.667、-5.456、-4.083、 -5.393、-4.712、-6.971、-8.206、-5.211,P均<0.001)。耐多药组中sigC、sigD、sigE、sigF、sigG、sigH、sigI、sigJ、sigK、sigL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全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37、-4.003、-5.216、-7.328、-7.730、-5.658、-4.440、-6.036、-4.862、-4.312,P均<0.001)。sigB、sigF、sigG在异烟肼单耐药、异烟肼耐多药和异烟肼多耐药3组之间的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Z=10.139、7.735、14.532,P均<0.001)。sigF、sigG、sigI、sigJ、sigL在异烟肼耐药组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0、45.673、57.661、42.896、26.363,P均<0.001)。结论 sigF、sigG、sigI、sigJ、sigLkatG突变导致的异烟肼耐药相关。

  • 论著
    冯玉婷, 许玉军, 朱考考, 张雯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参加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在治与脱失的现状,分析治疗脱失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抗病毒治疗子模块中海南省2005—2022年启动ART治疗的HIV感染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4 286例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脱失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4 286例研究对象中,男性3 718例(86.7%),性别比为6.55∶1;未婚者占58.4%;年龄为(39.68±13.17)岁;同性性传播占49.8%;WHO临床分期Ⅰ期占84.3%;治疗方案含依非韦伦(efavirenz, EFV)方案占71.7%。共随访19 677.44人年,总体脱失率为0.80/100人年,开始抗病毒治疗第1年内脱失率为21.10/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开始治疗时间为2016—2022年(AHR=2.40,95%CI:1.40~4.10),最近一次HIV病毒载量(virus load, VL)检测值20~<1 000 copies/mL(AHR=3.69,95%CI: 2.08~6.54),最近一次VL检测值≥1 000 copies/mL(AHR=15.98,95%CI: 9.46~27.01),最近一次VL未检测(AHR=92.90,95%CI: 57.68~149.62),确诊到治疗的时间间隔1~12月(AHR=1.62,95%CI: 1.12~2.36),间隔大于12月(AHR=1.68,95%CI: 1.07~2.62)是使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脱失风险增加的因素。治疗方案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 Lpv/r)(AHR=0.34,95%CI: 0.18~0.66)、含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s, INSTIs)方案(AHR=0.24,95%CI: 0.09~0.58)是使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脱失的风险降低的因素。结论 海南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出现脱失与确诊到治疗的时间间隔长、治疗方案、HIV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异常有关。应针对影响抗病毒治疗脱失的因素采取个案化的措施,同时提升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治疗管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 论著
    陈清凉, 赵凌国, 王银秋, 余光清, 黄光润, 马志锋, 陈震, 茌静, 杨亮, 雷蕾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深圳市3例人感染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s)分离株进行病原学及基因组学分析,为预防与控制Ss感染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对3家医院共3名重症患者的3份血平板培养可疑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和实时荧光PCR鉴定,获得3株猪链球菌血清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SS2)阳性菌株。取阳性纯培养物进行药敏试验、提取核酸用于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包括物种鉴定、耐药基因比对、多位点序列分型、毒力基因比对和基于coregene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3例患者的血平板分离株均鉴定为Ss, VITEK 2生化结果鉴定为SS2,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结果为SsSs通用基因gdh及血清型2型cps2基因实时荧光PCR结果均为阳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株菌均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对四环素药敏试验表现出差异。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3株菌物种鉴定均为Ss,包括1株ST7型和2株ST1型。基于VFDB数据库毒力基因预测结果显示,3株菌均为mrpslycps阳性,显示出高毒力株基因特征。基于coregene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3株菌处于不同进化分支,且ST1型的2株菌进化距离较近。结论 从3名重症患者中均检出SS2,3株菌均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在基因组学上均携带有高毒力株所具有的毒力基因,同时在多位点序列分型和系统进化树上表现出差异,表明在深圳地区存在不同基因型的高致病性SS2输入且已引起散发病例,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 论著
    吴捷, 林丽华, 王碧, 王皇玉, 钟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海南省性病门诊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分型进行初步研究,了解泌尿生殖道CT感染人群的流行特点和型别特征,为制定科学防护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2年就诊于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性病门诊的5 551份男性尿道拭子标本和女性宫颈拭子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检测CT感染情况,取部分CT阳性者的DNA进行巢式PCR扩增OMPL基因,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上传至BLAST网站查找序列的相似性,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基因型。结果 5 551例感染者有846例CT感染阳性,阳性感染率为15.2%。其中男性CT-DNA阳性检出率为18.6%,女性为13.4%,男性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各年龄段CT-DNA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0岁的CT-DNA阳性率最高为58.0%,50岁及以上CT-DNA的阳性率最低为1.0%;不同季节间CT-DNA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最高为36.4%,冬季最低为9.6%。取海南地区部分标本进行CT-OMPL基因VS1~VS2核苷酸序列分型,共测得6个基因型,包括D、E、G、F、J和K型,其中F型为主要流行优势型。结论 海南地区CT感染与性别、年龄和季节有关,基因感染型呈现多元化,F型为主要流行优势型。在今后的性病防治工作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育龄期男女生殖道CT感染的筛查力度,提高生育率。

  • 论著
    刘雅雯, 冯里茹, 胡绪乔, 洪文旭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非标记定量技术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蛋白,筛选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方法 收集2023年深圳市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各3例,应用免疫亲和层析和纳升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线性离子阱三合一质谱法,利用分级(fraction, FC)和不分级(no fraction, NF) 2种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蛋白质组进行非标记定量分析,质谱数据经MaxQuant1.6.1.0进行检索,对分级方法鉴定的差异蛋白质进行GO(gene oncology)功能聚类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结果 未分级方法鉴定可信蛋白251种,筛选差异蛋白17种;分级方法鉴定可信蛋白494种,筛选差异蛋白74种。其中7种蛋白在2种方法中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有5种蛋白下调,分别是妊娠区带蛋白(pregnancy zone protein, PZP)、碳酸酐酶1(carbonic anhydrase 1, CAH1)、甘露糖结合蛋白C(mannose-binding protein C, MBL2)、纤维蛋白原α链(fibrinogen alpha chain, FIBA)和触珠蛋白(haptoglobin, HPT);2种蛋白上调,分别是脂蛋白a [apolipoprotein (a), LPA]和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4(complement factor H-related protein 4, CFH4)。GO分析显示差异蛋白的分子功能主要集中在糖胺聚糖结合、肝素结合等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补体和级联凝血、细胞黏附、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上。结论 基于分级的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可有效分析糖尿病患者血清蛋白的差异表达,为筛选大规模队列疾病血清样本的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 论著
    王玲, 曹信宇, 商伟芳, 丁秀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外泌体microRNA(miR)-335-5p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期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更多临床信息。方法 于2019年2—8月期间从秦皇岛医院体检门诊和肝病科招募了6例健康对照、8例代偿期肝硬化(compensated cirrhosis, CLC)和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ed cirrhosis, DLC)作为发现队列,采集血清样本用于外泌体提取和miRNA微阵列分析。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5月在医院肝病科接受诊治的229例CHB肝硬化患者作为验证队列,包括94例CLC和135例DLC患者。提取并鉴定外泌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法检测血清外泌体miR-335-5p表达水平。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血清钠与MELD联合公式(MELD-Na)评分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结果 发现队列中,DLC组miR-335-5p较对照组和CLC组均下调(P<0.05)。验证队列中,DLC组患者外泌体miR-335-5p水平低于CLC组(P<0.001)。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肝硬化患者外泌体miR-335-5p表达MELD、MELD-Na均呈负相关(P<0.05)。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外泌体miR-335-5p表达与MELD(β=-0.103,95%CI:-3.692~-1.149,P<0.001)和MELD-Na(β=-0.109,95%CI:-4.007~-1.270,P<0.001)仍呈负相关。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血清外泌体miR-335-5p用于鉴别诊断DL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95%CI:0.867~0.944),对应截断值为0.158,特异度为87.2%,灵敏度83.7%。结论 外泌体miR-335-5p低表达与CHB患者肝硬化程度加重有关,可能作为DLC早期诊断的有用生物标志物。

  • 论著
    呼景飞, 周鸿让, 周喆, 王玉峰, 陈剑锋, 王万红, 孔雯, 黎桂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22 年上海市青浦区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结核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2022年上海市青浦区肺结核患者病案信息,描述就诊延迟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趋势性χ2检验进行率的时间趋势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2022年青浦区肺结核患者3 488例,就诊延迟1 438例,就诊延迟天数MP25P75)为10(2,24) d,就诊延迟率为41.23%。2011—2022年每年的就诊延迟率在33.88%~50.45%,不同年份就诊延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55,P<0.001),且2020—2022年间就诊延迟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3.29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男性、年龄<25岁、户籍为本地、发现方式为健康体检相比,女性(OR=1.21,95%CI:1.04~1.41)、45~<65岁(OR=1.36,95%CI: 1.06~1.75)、市内流动(OR=1.35,95%CI:1.09~1.68)、省间/境外流动(OR=1.50,95%CI: 1.23~1.83)、直接就诊(OR=3.52, 95%CI:2.27~5.47)、转诊(OR=2.07, 95%CI: 1.31~3.25)、推介(OR=2.16, 95%CI: 1.36~3.44)、追踪(OR=3.07, 95%CI: 1.74~5.44)的肺结核患者更容易发生就诊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痰检阳性相比,痰检阴性(OR=0.76,95%CI:0.59~0.97)的肺结核患者较不容易发生就诊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青浦区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现象较为普遍,应针对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进一步改善就诊延迟情况。

  • 论著
    张天姿, 王瑞晨, 付士红, 李樊, 殷启凯, 李海, 聂凯, 王环宇, 许松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双重微滴式数字 PCR检测方法。方法 基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通过筛选引物探针组合,优化双重微滴式数字 PCR反应退火温度及引物探针浓度比,建立双重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双重微滴式数字 PCR检测反应体系,对其他病毒进行检测,对临床样本进行验证,对建立的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及重复性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双重微滴式数字 PCR检测方法最佳引物和探针浓度分别为800 nmol/L和250 nmol/L,最佳退火温度是56 ℃;双重微滴式数字 PCR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为0.99,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高,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最低检测下限为2.97 拷贝/μL,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最低检测下限为2.73 拷贝/μL;重复性好,变异系数小,检测结果稳定;特异性强,未发现与单纯疱疹病毒Ⅱ型、EB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人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71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人类核酸有交叉反应。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双重微滴式数字PCR方法灵敏性强、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可为不同场景下2种病毒的快速定量检测提供解决方案。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徐丽梅, 徐小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1例于山西省汾阳医院确诊的由创伤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病例,为创伤弧菌感染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患者男性,系环卫工人,工作时不慎划伤右前臂,因右前臂肿痛伴发热入院,该患者近期居住当地,无外出务工史,无近期接触海水或生食海鲜史,入院第2天上午4瓶血培养瓶均报阳,对阳性血培养瓶肉汤直接涂片,同时转种至血平板、嗜血巧克力平板,镜下为革兰阴性杆菌,菌体呈弯曲杆状,下午(培养约7 h)取菌膜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MALDI-TOF MS)鉴定后为创伤弧菌。创伤弧菌所致的败血症死亡率较高,还可引起坏死性筋膜炎,在多学科的相互配合下,患者好转出院。通过此病例,对于发热和肢体红肿疼痛(肢体有外伤史)患者应将创伤弧菌感染纳入鉴别诊断,通过血培养等技术,及时找到病原菌,尽早手术干预,并成立多学科联合小组,可改善患者预后。

  • 病例报告
    王婷, 林泽辉, 李泉, 张汉洪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创伤弧菌感染对人具有高致残率、致死率,本文总结1例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帮助临床工作者在早期识别创伤弧菌感染,优化治疗方案,为创伤弧菌感染相关研究提供临床依据。2022年9月,海南省中医院急诊科收治1例创伤弧菌感染引发脓毒症患者,对其进行临床治疗与分析报告,同时查阅创伤弧菌文献,分析总结创伤弧菌脓毒症治疗方法。患者男,61岁,2022年9月23日—10月8日于急诊科治疗,经脓汁和创伤感染标本细菌学检查识别为创伤弧菌感染,于是针对性予美罗培南注射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联合抗感染、早期行床边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消除炎症风暴方案控制脓毒症,并进行外科清创治疗。患者病情平稳后转入血管外科,于10月27日、11月19日2次进行清创术+左下肢植皮术,12月10日进行清创术+左下肢第3次植皮术+截趾术,术后病情好转出院。目前随访患者生活自理,患肢能自主活动。对创伤弧菌感染引发脓毒症的治疗应重视炎症级联反应,可早期进行CRRT消除炎症因子,敏感抗生素抗炎,外科清创介入治疗,启动多学科联动对患者进行治疗。

  • 病例报告
    廖华锋, 邓振沣, 肖俊新, 李绍宾, 肖玉龙, 董庆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桂林市中医医院于2023年7月6日收治的1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致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病例,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患者起病时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胸部CT显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左肺见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以左肺上叶明显,左肺上叶病灶内见含气的支气管影;右肺下叶见少许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左侧胸腔积液。加做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鉴定为甲型流感病毒H5N6。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入院第4天进展为ARDS,经高流量氧疗、呼吸机辅助呼吸、俯卧位通气均无法改善,在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V-ECMO)辅助下肺部情况逐渐改善,辅助25 d后撤除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住院41 d后康复出院。重症H5N6禽流感患者病情重、进展快,可快速进展为ARDS,当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低氧血症,应尽早行VV-ECMO辅助治疗。此外,mNGS在疾病早期有助于快速明确H5N6禽流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感染的诊断。

  • 病例报告
    陆燕, 何名聪, 覃小升, 莫陆芳, 张伟尉, 杨益超, 石云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广西来宾市1例片形吸虫病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为片形吸虫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患者因上腹部疼痛到医院就诊,根据患者主要症状、体征、临床表现,经腹部B超、CT检查及粪便水洗沉淀法镜检发现片形吸虫卵,提取虫卵DNA经 ITS2基因扩增、测序和比对,与NCBI巨片形吸虫ITS2序列同源性为99.2%,确诊患者为巨片形吸虫病,经三氯苯达唑驱虫治疗后症状消失、粪便复查虫卵阴性。以水洗沉淀法检测患者周边33份人粪便样本和以压片镜检200份小土蜗螺及20份尖膀胱螺检测片形吸虫卵均为阴性;检测患者居住地附近10份水牛粪便,有8份(占80%)检测到片形吸虫卵,ITS2基因扩增、测序证实为巨片形吸虫;收集患者种植并腌制生吃芋檬10份,也未发现片形吸虫囊蚴粘附。结果表明,本次病例是1例偶然的片形吸虫感染病例,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大便虫卵检查和分子诊断进行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