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黄贞植, 周璐, 秦菲, 程金芝, 肖秋秋, 吴家红, 商正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白纹伊蚊唾液蛋白(Aedes albopictus mosquito saliva protein, al-MSP)对2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type 2, DENV-2)感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cerebr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hCMEC/D3)的影响。方法 通过糖水喂养法收集成年白纹伊蚊雌蚊唾液,经超滤浓缩后采用二喹啉甲酸(Bicinchoninic acid, BCA)蛋白定量法测定al-MSP含量。将hCMEC/D3细胞接种于Transwell上室模拟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模型,al-MSP、DENV-2及al-MSP+DENV-2处理hCMEC/D3细胞,伊文思蓝-血清白蛋白(Evans blue-bovine serum albumin, EB-BSA)渗透实验评估hCMEC/D3细胞屏障通透性;qRT-PCR检测胞内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及DENV2-E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及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ZO-1、Occludin、Claudin-5及DENV2-E的表达。结果 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为0.1、0.5 的DENV-2感染细胞24 h后,BBB模型下室中含有EB-BSA浓度分别为32 μg/mL和68 μg /mL,表明DENV-2感染使hCMEC/D3细胞内皮屏障的通透性显著增高,而单独al-MSP处理不改变hCMEC/D3细胞内皮屏障的通透性。0.20、2.00 μg/mL al-MSP使DENV-2(MOI=0.1)感染的hCMEC/D3细胞内皮屏障通透性分别增加38%和47%。 DENV-2感染下调hCMEC/D3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 mRNA相对表达。在0.20 μg/mL al-MSP作用下感染细胞的ZO-1、Occludin 、Claudin-5 mRNA表达较单独病毒作用相比被明显下调(P<0.001);ZO-1、Occludin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Claudin-5也有一定降低趋势(P>0.05);ZO-1蛋白免疫荧光强度降低,但DENV-2 E基因mRNA相对表达增加2.4倍(P<0.001),DENV2-E蛋白表达也增加(P<0.001)。结论 白纹伊蚊唾液蛋白促进了DENV-2对hCMEC/D3细胞内皮屏障的破坏,可能与其增强DENV-2复制有关。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陈楚鼎, 吴杨, 官旭华, 黄丹钦, 张伟铭, 刘漫, 方灿, 任宇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湖北省2015—2024年报告的登革热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优化区域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描述流行病学、空间自相关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5—2024年湖北省登革热病例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4年湖北省共计报告登革热病例557例,输入病例505例(占90.67%),输入地区以柬埔寨和广东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59∶1,30~<60岁青壮年占68.76%,44.70%职业为农民/民工。发病高峰期为7—11月,根据发病情况,湖北省登革热流行可分为2015—2018年、2019年、2020—2022年、2023—2024年4个阶段,其中,2019年、2023年、2024年报告本地病例,不同时期流行病学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年龄、职业、病例类型、发病—诊断时间间隔和输入来源情况(P<0.05)。除神农架林区外,报告病例波及湖北省16个地市86个县区,其中本地病例波及湖北省5个地市11个县区且范围持续扩大,2019年、2024年病例分布存在空间聚集性(全局Moran's I>0,呈正相关,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武汉市、鄂州市、黄冈市及黄石市4个地市交界周边地区为输入和本地病例聚集区域,是湖北省登革热防控重点地区。结论 2015—2024年湖北省登革热以输入病例为主,不同时期流行病学特征有差异,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且波及范围持续扩大,应在高发季节针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加强防控措施。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陆晶晶, 邢孔忠, 曹莉, 邱丽, 谭高领, 吴松, 李卫霞, 靳妍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海南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初期传播规律,追溯疫情起始时间,评价本次疫情的防控效果,探索优化防控策略,为登革热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人蚊耦合传播动力学模型分析登革热传播规律,采用数值模拟与优化相结合的方法估计参数和溯源时间。基于均匀分布对参数随机抽样,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微分方程,并根据RMSE最小原则估计最优参数,再重复均匀分布抽样过程,将最优参数的中位数作为最佳估计。利用基本再生数R0分析登革热的传播潜力,采用模拟仿真量化评估个人防护结合环境治理u1、杀灭蚊幼虫u2及杀灭成蚊u3的三种防控措施效果。结果 本次疫情起始时间估计为2023年8月15日,均早于首例发病及报告时间。蚊-人感染率和人-蚊感染率分别估计为0.85(95%CI:0.79~0.88)和0.93(95%CI:0.87~0.97)。本次疫情实际防控效果估计显示,防控措施使总感染人数较未开展防控情景下减少53.6%。疫情传播初期未开展防控措施时,R0在气温为29.0 ℃时达到最大值2.48,23.5 ℃时达到最小值1.47。自9月20日实施防控措施后,R0呈下降趋势,在气温为23.5 ℃和29.0 ℃时分别为0.42、0.98。三种措施u1u2u3综合防控模拟结果显示,提前4 d进行防控,且三种防控措施系数分别为0.2、0.15、0.06时,累计新发病人数将下降49.0%,疫情较未实施防控措施情景下提前5 d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在首例确诊病例发病前,本次登革热疫情已在社区内呈现隐性传播。在未实施防控措施的情况下,海南气象因素增加登革热疫情的扩散潜力。本次登革热疫情实施的防控措施具有明显成效,有效降低发病人数,缩短持续时间,遏制疫情的扩散。个人防护措施、环境治理及杀灭成蚊的防控效果较好。建议优先采取针对蚊媒防控措施,结合个人防护和环境治理,形成多层次防控体系。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曹一鸥, 袁珩, 周兴余, 刘雅琼, 肖崇堃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9—2024年四川省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9—2024年四川省登革热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结果 2019—2024年,四川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641例,其中输入病例611例,本地病例30例。全年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夏秋季是发病高峰。本地病例发病时间均集中在8—10月,9月是发病高峰(占83.33%)。全省20个市/州119个区/县有病例报告,报告数前五位的为成都、泸州、德阳、宜宾、南充。报告病例数较多的市/州集中在成都和四川东部及南部地区。泸州、广安、达州、成都曾报告本地病例。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68∶1。病例年龄集中在20~<60岁(占89.24%),年龄MP25P75)为35.0(28.0,47.0)岁。居前三位的职业是农民/民工/工人231例(36.04%)、家务及待业 146例(22.78%)、商业服务77例(12.01%)。不同年份病例职业、本地和输入病例性别比、职业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157,5.056,15.37,P<0.01)。境外输入病例占64.65%(395/611),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占93.16%(368/395),其中柬埔寨输入最多。境内输入病例占35.35%(216/611),主要来自云南省和广东省。病例发病至诊断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4(3.7,9.0) d。不同年份登革热病例发病至诊断的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69,P<0.01)。结论 2019—2024年四川省登革热病例数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本地疫情时有发生。流行季节,建议加强联防联控和监测,规范疫情处置,落实防控措施,对重点人群加强健康宣教。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王如敏, 吴南卫, 崔蕾, 孙初阳, 唐潆芳, 马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23年1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type 1, DENV-1)包膜蛋白(envelope, E)基因特征,为当地登革热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海南省登革热监测系统收集2023年登革热疑似病例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RT-PCR)方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及其型别,再对核酸阳性样本进行基因组序列测定,进一步通过构建进化树对E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及编码蛋白氨基酸位点差异分析。结果 从49份DENV-1型阳性样本中获得38条E蛋白基因序列。进化分析显示,38条DENV-1型E基因序列间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98.5%~100.0%(98.4%~100.0%);同Hawaii参考株(AF425619.1/USA: Hawaii/1945)相比,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93.5%~94.3%(96.0%~97.0%)。38条DENV-1型E基因序列均属于Ⅰ基因型,其中37条基因序列聚为1小支,与2019年缅甸和2023年中国广州参考序列有较近的遗传关系;另外1条E基因序列与2019年中国海南省DENV-1流行株、新加坡参考序列、柬埔寨参考序列以及2021年中国海南海口参考序列遗传关系较近。同Hawaii株相比,E蛋白495个氨基酸位点中存在27个氨基酸位点变异,但3个重要毒力位点E44(E)、E156(T)、E366(N)和2个糖基化位点(第67位与153位)未发生突变。结论 2023年海南省DENV-1属于Ⅰ基因型,流行可能涉及2条传播链。病毒毒力和糖基化位点均未发生变化,但E蛋白存在多个变异位点;提示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受到选择压力的影响,建议今后持续加强登革热病原学监测,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林嘉威, 黄富林, 吴生根, 谢忠杭, 黄文龙, 叶雯婧, 欧剑鸣, 陈武, 毛一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福建省输入性登革热发病特点及流行特征,为精准与科学防控登革热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福建省2005—2023年登革热相关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输入性登革热的分布特征,通过R软件绘制热图、桑基图及回归曲线。结果 2005—2023年福建省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 186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20—2022年除外),报告县(市、区)数与病例报告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病例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每年的高峰期均在6—10月份。全省9个地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62个县(市、区)均有输入性病例报告,其中病例数较多的地市有泉州市(423例,占35.67%)、福州市(316例,26.64%)、厦门市(221例,18.63%),占总输入性病例数的80.94%(960/1 186)。福建省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来自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西太平洋区域最多(933/ 1 186,占78.67%)。输入国家主要为柬埔寨(550例,占46.37%)和菲律宾(263例,占22.18%)。境外输入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3.18∶1(902/284);病例年龄集中在21~60岁,占91.23%(1 082/1 186);病例职业构成比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家务及待业、农民、商业服务,共占总输入性病例的63.83%(757/1 186)。发病—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5.3 d,总体呈下降趋势。输入性病例数与入境游客数存在线性关系y=0.021 7x+0.374 3(R2=77.78%,F=59.51,P<0.001)。结论 福建省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发病存在时间、空间和人群的聚集性特征,建议因时因地加强入境重点人群的登革热防控。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陈菁菁, 孟纬纬, 罗会明, 王如敏, 罗艳, 张玲, 靳妍, 殷大鹏, 陈旋世, 谭高领, 邱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海南省2023年和2024年登革热聚集性疫情的特征,了解海南省登革热的流行特点,为探寻更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海南省2023—2024年登革热聚集性疫情的三间分布、血清学检测、病例诊断及临床表现。采用Excel 2021和R 4.3.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运用ArcGIS 10.8软件可视化地区分布。结果 2023年报告登革热聚集性疫情8起,发生于8—11月,累及5个市县,关联病例318例,占当年总报告病例数的87.60%(318/363)。主要发生场所为社区和乡镇/农村,2型登革病毒为主要流行株(255例,80.70%)。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的MP25P75)为1(0.75,2) d。2024年报告登革热聚集性疫情9起,发生于7月和10—11月,累及4个市县,关联病例62例,占当年总报告病例数的38.27%。社区/城中村为主要的发生场所,1型登革病毒为主要的流行株(42例,67.74%)。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的MP25P75)为1(1,3) d。2年登革热聚集性病例均无重症与死亡病例,病例来源场所、职业、病毒分型和病例发现方式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和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24年聚集性疫情规模较2023年减小,病例发现均较为及时。未来需不断优化登革热防控策略,提升疫情处置能力,并建立更加精准的监测预警系统,重点加强夏秋季对沿海地区、旅游热点和人员流动频繁区域的监测,扩大风险人员筛查范围,提高监测敏感性。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黄婧雯, 李玉伟, 陈斌, 章灿明, 黄志余, 廖燕青, 吴生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福建省2020—2024年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水平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福建省2020—2024年每年3—11月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媒介伊蚊成蚊密度;采用布雷图指数法监测幼蚊密度;采用SPSS 19.0软件的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χ2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福建省2020—2024年捕获伊蚊均为白纹伊蚊,暂未发现埃及伊蚊。全省帐诱指数平均为4.35只/(顶·h);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BI)平均为6.96;容器指数(container index, CI)平均为14.12;帐诱指数和BI均在6月达到峰值;不同年份成蚊及幼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度间趋势变化大致相同。公园/竹林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最高,达到5.77只/(顶·h);幼蚊密度居民区最高,医院最低。幼蚊阳性水体多为闲置容器(碗、瓶、缸、罐),占46.10%。每年帐诱指数超过登革热防控阈值的月份至少有8个;BI值超过阈值的月份至少有6个。帐诱指数与BI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帐诱指数)=0.748X(BI)-0.980。结论 福建省登革热媒介伊蚊均为白纹伊蚊,3—11月均有监测到伊蚊活动;其中6—9月为伊蚊活动高峰期,应加强媒介伊蚊的监测和控制,开展以清除孳生地为主的环境整治活动,做好登革热等蚊媒疾病的防控工作。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朱明胜, 黄丽菊, 郑家耿, 杨海文, 吴南卫, 林喜雪, 杨志勇, 陈旋世, 昌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南省三亚市2023—2024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流行特征,为登革热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登革热病例信息,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三亚市2023—2024年登革热本地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三亚市2023—2024年本地暴发疫情均由1型登革病毒引起。2023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持续61 d,感染地以海棠区(97.87%)为主。2024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持续35 d,感染地以吉阳区为主(96.55%)。病例以20~<60岁男性为主,2023年男性占61.70%,2024年男性占82.76%。职业分布2023年以商业服务人员为主,占65.96%;2024年以农民或民工为主,占37.93%。2024年通过主动筛查发现患者的比例为41.38%,高于2023年的1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2,P=0.035)。2023年就诊病例首诊医疗机构有登革病毒NS1检测试剂占37.50%,2024年为75.00%。发病后确诊次数分析,2023年平均就诊1.77次确诊登革热,2024年平均就诊1.21次确诊登革热。2023年发病当天就诊的比例为31.11%,2024年为47.37%。2023年首诊当日确诊的患者占64.44%,2024年为78.95%。2023年发病当日诊断登革热的比例为12.77%,2024年为27.59%。2023年发病后5 d内入院的比例为95.65%,2024年为100.00%。结论 2024年登革热本地疫情应急响应速度较2023年更快,疫情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持续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登革热诊疗意识和水平,完善和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现疫情、及时处置,以降低登革热暴发流行风险。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庞博文, 张驰, 叶独秋, 吕锡宏, 吴佳玲, 刘洪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白纹伊蚊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生态影响因子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探索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和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 MaxEnt)在白纹伊蚊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上海市松江区某大型综合性住宅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24年8—9月份4次诱蚊诱卵器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轨迹分析白纹伊蚊空间分布特征。使用MaxEnt表征蚊虫生境偏好,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估模型预测精确性,贡献率和置换重要值明确限制蚊虫分布的变量得分。结果 整个监测周期共放置诱蚊诱卵器432个,其中回收389个,阳性90个,平均诱蚊诱卵指数23.14。4次监测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接近于0且P值大于0.05,不拒绝空间随机性的零假设。热点分析结果表明,4次监测均出现99%置信水平的高值聚集区域,监测期间未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低值空间聚类。前2次监测椭圆“向心力”更大,数据离散度较后2次监测结果小。重心呈“Z”字形向南迁移趋势,重心位置移动共计122.23 m。椭圆的交集表示阳性诱蚊诱卵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累积,提示应重点防控的区域。MaxEnt模型平均AUC值为0.716±0.054,贡献率排序前5位的环境变量依次为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最暖季度降水量、商业“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和住宅POI。结论 GIS有助于识别蚊虫密度异常增高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对蚊虫空间分布影响最显著。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陈思玉, 尹小雄, 杨召兰, 闫翔宇, 税铁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3—2024年云南省瑞丽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收集2013—2024年登革热报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布雷图指数(Brexit index, BI)对媒介伊蚊幼虫密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病例数和布雷图指数的关联。结果 2013—2024年瑞丽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 122例,其中本地病例7 128例(占78.14%),境内输入病例18例(占0.20%),境外输入病例1 976例(占21.66%),境外输入病例主要以缅甸输入为主(占99.29%,1 962/1 976)。本地病例和输入性病例均集中在8—11月份,二者时间分布存在相关关系(r=0.96,P<0.01)。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年龄最小为1 d,最大93岁,输入病例较本地病例发病年龄中位数小。发病数居前3位的职业分别是商业服务、家务待业、学生。瑞丽市6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其中以勐卯镇(瑞丽城区)为主。输入病例较本地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更长。瑞丽市登革热病例数和布雷图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r=0.82,P=0.01)。结论 瑞丽市2013—2024年连续12年每年均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输入病例以缅甸输入为主。瑞丽市与缅甸交界,口岸通道众多,交通、物流发达,人员流动频繁,登革热防控形势一直较为严峻。加强中缅边境登革热跨境传播的监测和管理以及常态化防蚊灭蚊是控制该地区登革热的关键措施。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陈秋兰, 郭宇, 翟鸿瑞, 康佳丽, 唐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的疾病负担日益严重,其流行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流行病学监测预警模型是评估登革热流行与传播风险并指导后续防控工作的重要工具。本文综述全球范围内已发表的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预警模型研究,描述时空分布,概括了现有的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预警模型的预测因素和建模方法,并评价了研究质量。气象与环境因素以及历史监测数据是最常用的预测因素,建模方法不断发展,由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与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向机器学习模型转变,但各方法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各有优势。后续研究需遵循流行病学预测预警研究指南建议的报告规范(EPIFORGE 2020),以提高研究质量和应用价值。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陈旋世, 冼然, 朱明胜, 杨志勇, 吴南卫, 周岁霞, 郑家耿, 陈业秘, 林喜雪, 昌萍, 杨海文, 黄丽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24年海南省三亚市与陵水黎族自治县(简称陵水县)工地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工地登革热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24年海南省三亚市与陵水县工地登革热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对分离的登革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后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024年海南省三亚市与陵水县共报告工地登革热确诊病例27例,其中本地病例22例,输入病例5例;报告2起暴发疫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0月16日—11月2日,发病23例(85.19%);12例病例分布在三亚市,15例病例分布在陵水县;男性24例,女性3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47岁,40~<60岁年龄组16例(59.26%,16/27);职业以工人为主25例,占92.59%;发现方式以主动就医为主(17例,占62.96%);9处工地核心区首次监测布雷图指数均大于阈值5。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024年三亚市、陵水县20株登革病毒序列(含本研究16株)同属一个进化大分支上,与KX621253 Guangdong China 2016Ⅰ和OM281596 Maldives2019Ⅰ最接近。结论 建筑工地是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场所,应加强工地媒介监测,尤其是高发季节,将蚊媒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以降低暴发疫情风险;疫情期间,快速杀灭成蚊、清理孳生地,加强工地工人健康监测,尤其是流动工人,防止跨工地传播。

  • 登革热流行与防控研究专题
    赵学成, 田诚, 嵇红, 甄茜, 李萍, 张斌, 杨婷钰, 潘英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江苏省常州市2023年10月一起花鸟市场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控制措施效果,为今后登革热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江苏省常州市2023年10月一起花鸟市场登革热疫情的所有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该起暴发疫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蚊媒密度,并评价控制效果。结果 本次疫情持续15 d,累计报告4例确诊病例和8例隐性感染者,均为本地病例,存在工作场所聚集、同住人员未有阳性检出的情况;4例确诊病例主要从事花卉零售工作,病情以轻症为主,病程5~18 d,发病-确诊时间间隔最长14 d,血清分型均属1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获得3条DENV全基因组序列,组间同源性为99.83%。核心区范围内采取病例搜索、隔离治疗、消杀灭蚊、清理蚊媒孳生地、健康教育等控制措施后,布雷图指数由首次监测的18.62下降至阈值5以下,叮咬指数控制在≤2只/(人·h)。结论 该起疫情为江苏省首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来源可能是病蚊或其幼虫随绿植运输至花鸟市场引起本地传播,采取防蚊灭蚊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非流行区医务人员发现意识和诊断敏感性,对病例的早诊断和疫情的早发现起到关键作用。

  • 论著
  • 论著
    李富雨, 王家军, 冷珺, 李柳醒, 黄洁, 张俊玫, 周艳, 李章, 余俊, 郑亚雄, 於倩, 王佳丽, 王静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边境地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 CVA16)分子特征与国内外流行毒株的进化关系,为西双版纳地区CVA16感染防治及分子溯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4年12月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第一人民医院采集临床诊断为疑似手足口病儿童的咽拭子样本,提取病毒核酸,采用巢式RT-PCR扩增病毒VP1区基因序列,使用MEGA 7.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共采集到36份疑似手足口病儿童的咽拭子样本;CVA16-VP1特异引物扩增3份阳性(样本编号:3/JH-YN/2025、5/JH-YN/2025、6/JH-YN/2025),CVA16检出率为8.33%。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3条序列与2022—2023年中国江西省流行的 B1a基因亚型CVA16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内,核苷酸同源性均在89%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2%以上;而其他基因亚型CVA16病毒位于不同进化分支内,核苷酸同源性低于89%,氨基酸同源性低于90%,提示本次景洪市12月份流行的手足口病病毒以CVA16 B1a基因亚型为主要流行基因亚型病毒;氨基酸位点分析发现,景洪市3株阳性株符合当前新型B1a基因VP1-164K/251I流行模式,16个易突变位点中有4个发生突变。第145位氨基酸未发生突变,符合E145V。第252、261位产生个体株特异性位点突变,3株阳性株第266位均出现特异性位点突变。结论 2024年12月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存在CVA16-B1a流行基因亚型流行,本次流行毒株与近年来在云南其他地区和江西流行的毒株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手足口病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 论著
    施春晶, 李龙芬, 李文明, 罗云, 张华杰, 韩留鑫, 王戈, 赵雁红, 吴华超, 陈秀, 李翔, 沈凌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atelet-lymphocyte ratio, PLR)、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白蛋白比值(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albumin ratio, RA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与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风险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识别PTB患者发生VTE提供预警线索。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9月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23例PTB患者根据Padua评分分为高危组(116例)和低危组(207例)。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间性别、民族、高血压、糖尿病等基本信息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者间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NEU)、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LYM)、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白蛋白(albumin, ALB)、SII、RAR、PLR水平差异;将2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寻找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绘制ROC曲线评价指标的预测价值,指标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 高危组患者的NEU、RDW、PLR、SII及RAR水平高于低危组,而LYM和ALB水平则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AR和PLR升高是肺结核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SII水平升高仅具有一般风险预测价值。ROC曲线分析进一步提示,RAR和PLR联合检测对VTE高危人群的预测效能较高,AUC达0.823(95%CI:0.778~0.868)。结论 RAR和PLR可作为肺结核患者发生VTE的独立预测因子,二者联合检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监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早期识别VTE高危患者,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 论著
    方圆, 袁筱婕, 张文华, 张维璐, 吉兆华, 付婷, 徐琳莉, 王月梅, 车炫邑, 李怡君, 王宝钰, 邵中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肝脂肪变性(hepatic steatosis, HS)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阴转的独立影响及其与抗病毒治疗的交互作用,为探讨肝脂肪变性影响慢性HBV感染的作用机制,并指导个体化治疗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甘肃省武威市慢性HBV感染前瞻性队列(2018—2024年),纳入2 251例规律随访患者。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检测受控衰减参数(CAP≥248 dB/m)诊断HS,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HS与HBsAg阴转的关联性,并分层分析抗病毒治疗的调节效应。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病毒载量、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状态及治疗状态等混杂因素,应用Firth法校正小样本偏倚。结果 2 25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有762例(33.8%)合并HS,HS合并者的年龄偏高,男性比例、城市职员占比、吸烟率、饮酒率及饮茶率均较高,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率、肝硬化患病率、乙肝家族史比例及HBeAg阳性率较低(P<0.05)。此外,HS组的ALT、白蛋白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较高,而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略低(P<0.05)。中位随访2.9年期间,HS组HBsAg阴转率高于非HS组(校正后HR=1.50,95%CI:1.06~2.12,P=0.021)。亚组分析显示,HS提升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HBsAg阴转发生率(HR=1.64,95%CI:1.02~2.66,P=0.044),但在治疗组中无关联(HR=1.18,P=0.530)。结论 肝脂肪变性可能通过代谢调控通路促进未治疗慢性HBV感染者的HBsAg自发阴转,提示代谢干预或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的辅助策略,推动慢性HBV管理模式从单一抗病毒治疗向多靶点协同干预转变。

  • 论著
    龚婷婷, 马晓雪, 周建, 李福栋, 王大福, 夏梓浩, 饶文, 杨婕, 何昱颖, 洪峰, 李世军, 李进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6—2022年贵州省0~14岁儿童肺结核流行特征及就诊延迟情况,为制定肺结核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导出2016—2022年贵州省登记管理的0~14岁儿童肺结核患者病案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类人群肺结核的流行特征及就诊延迟情况。结果 2016—2022年贵州省登记管理0~14岁儿童肺结核患者共3 688例,占同期全人群肺结核病例数的1.39%(3 688/265 613),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58.963,P<0.05),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94/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4.593,P<0.05)。其中男生1 764例(47.83%),女生1 924例(52.17%),男女性别比为0.92∶1;各年发病构成比均以12~14岁组最多。患者发现方式主要为转诊(37.28%)和因症就诊(29.18%);患者总就诊延迟率为50.68%(1 869/ 3 688),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1.238,P<0.05);年中每季度均有病例报告,其中第3季度报告病例数最多;患者分布最多的地区是毕节市,占总病例数的38.18%(1 408/3 6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治(OR=2.756,95%CI: 1.151~6.600)与病原学阳性(OR=1.312,95%CI: 1.123~1.533)患者发生就诊延迟的风险均高,主动筛查(OR=0.550,95%CI: 0.346~0.873)和健康体检(OR=0.578,95%CI: 0.459~0.729)发现的患者发生就诊延迟风险较低。结论 需要进一步加强儿童肺结核主动筛查与新生入学健康体检,早发现和早治疗儿童结核病患者。

  • 论著
    刘锐, 刘曜, 范明秋, 李鑫, 刘洪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餐饮场所蜚蠊因化学防治抗药性频发导致的防控效能不足问题,探究不同联合用药方案对蜚蠊种群短期快速灭杀和长期持续控制的效果,为优化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4年8—9月选取上海市 5家符合条件的餐饮场所,设置 5组实验组:组1(呋虫胺胶饵)、组 2(氟蚁腙胶饵)、组3(顺式氯氰菊酯喷洒+呋虫胺喷洒)、组4(顺式氯氰菊酯喷洒+呋虫胺胶饵)、组5(呋虫胺喷洒+氟蚁腙胶饵)。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方法,胶饵投放于缝隙等隐蔽区域,喷洒类药物根据趋避或传毒特性施药。采用粘捕法监测施药前后蜚蠊密度变化,于第1、3、7、15、30、 45 d计算密度下降率。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Friedman秩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单一胶饵组(组1、组2)在第7天密度下降率分别为74.50%和74.36%,第45天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56%和89.74%;双药喷洒组(组3)在第7天密度下降率为86.13%,第45天下降率达98.02%;联合组(组4、组5)第7天分别下降70.00%、98.04%,至第45天分别下降88.46%和99.51%。5种灭蟑方式均能达到较好的蜚蠊控制效果(蜚蠊密度下降率>80%),组5用药效果要优于其他 4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用药(尤其是喷洒与胶饵结合)能快速降低蜚蠊密度并长期维持效果,呋虫胺喷洒与氟蚁腙胶饵的组合(组5)综合效果最佳,可作为餐饮场所高效灭蟑方案。建议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场所虫害密度及环境特点灵活选择方案。

  • 论著
    刘萌, 董硕璠, 白广义, 安宁, 李岩, 王莹莹, 徐雪昂, 张玉琪, 路新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北省2022—2023年新报告HIV-1感染者分子传播特征,分析传播网络识别度值≥4的高风险病例以及耐药传播簇,为HIV精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2023年河北省新报告的HIV-1感染者血浆样本,通过反转录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pol区基因,使用斯坦福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突变分析,TN93模型构建分子传播网络,logistic回归分析分子传播网络的潜在风险因素,Arcgis展示HIV-1感染者跨市传播强度。结果 扩增成功的555例患者中,以男性、汉族、同性性传播为主。共发现12种基因型,以CRF01_AE(46.7%)、CRF07_BC(38.7%)为主要流行株;耐药率为8.3%,最常见的耐药突变为K103N(1.3%)、其次是E138G(0.7%)。在1.5%基因阈值下,共形成61个传播簇,182条序列入网,入网率为32.8%(182/555),以男性(93.4%)、同性性传播(81.9%)为主,涉及11个地市具有跨地区传播特点,分子传播网络中度值≥4的高传播风险病例13例。在9个传播簇中鉴定出了18条携带有耐药突变位点的序列,其中在CRF07_BC传播簇中(节点数=5)发现E138G耐药突变位点传播。对进入网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学生相比于农民入网率更高(aOR=3.20,95%CI:1.46~7.04);CRF01_AE(aOR=2.83,95%CI:1.26~6.35)和CRF07_BC(aOR=3.60,95%CI:1.60~8.12)相比于新型重组毒株入网率更高。在区域性传播上,河北省中南部地市间的跨市关联相较于东北部地市更加频繁。结论 通过分子传播网络识别高风险人群以及耐药传播簇,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等精准干预对于控制河北省HIV传播以及耐药株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甘晓婷, 孙慧颖, 李丹丹, 华德, 邝仕壮, 吴清波, 李烈飞, 王瑞, 张亚淋, 贝雯雯, 吴忠慧, 遇晓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21年海南省沙门菌的病原学特征、耐药基因型及遗传进化规律,为沙门菌感染监测及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海南省208株沙门菌(人源134株、食品源70株、未知来源4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SPAdes拼接序列,通过SISTR数据库鉴定血清型,ResFinder分析耐药基因,PubMLST确定序列型(ST),Parsnp构建基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系统进化树,结合流行病学数据识别聚集性事件。结果 2021年海南省208株沙门菌中检出31个血清型,主要优势血清型为单相鼠伤寒沙门菌(28.37%)、其次是肠炎沙门菌(12.02%)和韦太夫雷登沙门菌(12.02%)。人源菌株以单相鼠伤寒沙门菌(35.82%)、肠炎沙门菌(14.18%)及韦太夫雷登沙门菌(11.19%)为主,食品源以韦太夫雷登沙门菌(14.29%)、德尔卑沙门菌(12.86%)及单相鼠伤寒沙门菌(10.00%)为主。共鉴定出37个ST型,优势型为ST34(全为单相鼠伤寒沙门菌,45株,占21.63%)、ST11(全为肠炎沙门菌,25株,占12.02%)、ST365(全为韦太夫雷登沙门菌,25株,占12.02%)。11株菌携带3~13种多重耐药基因,以人源单相鼠伤寒沙门菌及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基因组分析发现7个聚集簇,其中2起为确认的食源性疾病暴发(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4起为潜在暴发(单相鼠伤寒沙门菌3起、韦太夫雷登沙门菌1起),1起提示猪肉制品中纽波特沙门菌广泛污染。结论 海南省2021年沙门菌流行以单相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及韦太夫雷登沙门菌血清型为主,多重耐药基因携带率低但存在传播风险,猪肉可能是海南沙门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要传染源。基因组监测可有效识别跨区域暴发和污染源,建议加强高风险食品特别是猪肉及其制品的卫生管理和耐药监测,重点关注韦太夫雷登沙门菌的防控。

  • 论著
    童彦菊, 鲁希茜, 岳营, 姜文国, 孙喜红, 于颖慧, 巩鑫, 姜静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4—2023年济宁市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性,为HFRS精准防控工作开展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济宁市HFRS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济宁市2014—2023年累计报告 HFRS病例65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79/10万;病例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春季和冬季高发;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08∶1,主要以农民为主(占86.92%),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人群(占62.46%);高发地区主要为金乡县、嘉祥县、泗水县、邹城市和任城区,五县、市、区共占病例数的85.85%。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9年济宁市各乡镇(街道)HFRS病例分布存在空间聚集性,在2016—2018年存在高值聚类。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4—2022年济宁市每年都有高-高聚集地区,2014—2018年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主要位于金乡县和嘉祥县,2019—2022年高-高聚集区数量减少,呈散在分布。时空扫描分析共发现2个时空聚集群,Ⅰ类聚集群位于金乡县、鱼台县、嘉祥县,聚集时间为2014年1月—2018年5月,Ⅱ类聚集群位于泗水县,聚集时间为2014年1月—2018年12月。结论 2014—2023年济宁市HFRS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发病季节主要在春夏季和冬季,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空间聚集性,西南和东部地区为高发地区,农民是高发人群。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刘颖, 潘一新, 陈太芳, 唐辉振, 赵婧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HVDA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由活性依赖性神经保护蛋白(ADNP)基因突变引起,是最常见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单基因病因之一。本文分析2024年就诊于海口市妇幼保健院的1例 患儿,男,3岁10个月,因“运动、语言发育迟缓2年余,社交障碍1年余”入院,检查发现患儿存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全面发育迟缓、特殊面容、矮小、脑积水等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发现患儿携带ADNP基因杂合突变{NM_001282531.3(ADNP):c.2189(exon6)delG[p.(Arg730Glnfs3)]},其父母及妹妹均未携带该突变。总结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ADNP基因在染色质重塑和神经发育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ADNP基因突变可累及多系统。此例HVDAS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并拓宽了脑积水的表型谱,为此类基因变异的遗传咨询以及临床医师的早期识别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