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
    刘海清, 张威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 96-10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1.18

    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的影响因素及rpoB基因的突变频率和分布,分析耐药决定区(RRDR)的突变特征,为耐利福平结核病流行趋势、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2月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312例肺结核患者,经Xpert MTB/RIF、液体药敏检测,将156例利福平耐药的肺结核患者作为耐利福平组,156例非耐药的肺结核患者作为普通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rpoB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在312例肺结核患者中,耐利福平组的有合并症、复治患者、自行服药、不规范服药、治疗中断及不了解传染途径显著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有合并症、复治患者是利福平耐药的危险因素;156例耐利福平标本中,单基因突变有152例(97.44%),双基因突变4例(2.56%),单基因突变最高的是ProbeE,其次是ProbeD;双基因突变依次是D+E、A+B;在初复治组间,ProbeE有统计学意义(χ2=3.97,P<0.05),其他均无统计学意义;耐多药118例突变位点占比最高是ProbeE,其次是ProbeD;单耐利福平38例,突变位点占比从高到低是ProbeE、ProbeD;4例双基因突变均是MDR-TB;MDR-TB与RR-TB之间突变位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有合并症、复治患者的肺结核病患者应加以关注,应及时干预以降低利福平耐药的概率;耐利福平患者中,rpoB基因突变主要是单探针突变,与耐多药患者的rpoB基因突变位点并无差异。

  • 综述
    刘志红, 覃亚勤, 苏明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2): 1358-1364.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2.21
    摘要 (434) PDF全文 (107) HTML (390)   可视化   收藏

    脓毒症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导致的炎症紊乱综合征,由机体对感染的应答失调而引发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肝脏是人体生物转化和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产生细胞因子的重要场所,肝脏在脓毒症中的作用犹如“双刃剑”,因为既是机体抵御微生物的重要防线,也是炎症紊乱损伤的常见靶点,是脓毒症中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肝脏通过介导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而此过程所引发的炎症反应也可导致机体组织和器官损伤。脓毒症肝损伤是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脓毒症肝损伤的发生和促进肝损伤的早期恢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脓毒症患者病情的进展,降低死亡率。但目前脓毒症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缺乏早期有效的诊治手段,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其发生、发展机制,为脓毒症肝损伤的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与支持,对获取脓毒症治疗的一些新靶点以及降低脓毒症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 综述
    刘瑞卿, 许宏敏, 赵岩, 刘树业, 申艳娜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213-122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16

    细胞死亡是一种基本生物现象,对生物体的生存和发育至关重要。细胞死亡既可以是宿主自发程序性过程,也可是意外触发过程。细胞程序性死亡根据刺激源激活的信号通路不同而呈现出裂解/非裂解的细胞形态。如,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皱缩及凋亡小体的形成,为典型非裂解型死亡方式。而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11(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1/11, caspase-1/11)介导的细胞焦亡及坏死性凋亡过程可引起炎性反应,并通过触发胞膜成孔机制促使细胞裂解从而释放炎性细胞因子,为典型的裂解型死亡方式。此外,在病原体感染阶段所触发的线粒体损伤过程可进一步引起胞内活性氧释放,从而触发细胞铁死亡。研究表明,这些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可通过消除被感染细胞及细胞内的病原体并借助由此产生的细胞尸体刺激先天免疫反应,以发挥免疫防御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细胞凋亡、细胞焦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及泛凋亡5种细胞死亡途径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先天免疫防御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并简要阐述了不同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深入研究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高琪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 1-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1.01
    摘要 (349) PDF全文 (127) HTML (323)   可视化   收藏

    疟疾曾是我国流行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几代人不懈努力下,我国疟疾防控从控制到消除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经过10年国家消除疟疾行动,成功阻断了本地传播,实现了年发病数从3 000万到0。尽管我国成功消除疟疾,但全球疟疾流行依然严重,我国原疟疾流行区仍存在传疟按蚊,每年有数千例境外输入病例,跨境阳性按蚊对边境地区再传播造成新的风险。防止输入再传播将成为我国消除疟疾后长期工作任务。本文总结了我国消除疟疾5项支柱和 “1-3-7”策略,分析了全球疟疾形势和我国消除疟疾后的再传播风险新特点,提出了加强对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的支持、适时调整再传播风险分层、加强医疗机构对输入性疟疾的诊治能力和疾控机构再传播风险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重视特殊抗疟产品生产/供应和创新研究等对策、措施的建议,以期为我国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提供参考。

  • 论著
    赵本南, 刘大凤, 包蕾, 郭利华, 姜晓曼, 毛毅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169-117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08

    目的 分析成都市35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猴痘疫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023年7月1日—7月23日经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判定为猴痘病毒感染的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血实验室检查、淋巴结超声及胸CT结果,分析成都市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35例猴痘患者均为男性,青壮年,无重症及死亡病例, 32例(占91.4%)为男男性行为(MSM)者, 30例在发病前21 d有男男同性性行为,其中13例采取保护性措施。26例(占74.3%)患者有发热症状,其中19例在皮疹生长1~6 d出现发热。皮疹首发部位在外生殖器例数最多。彩超提示所有患者均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6例(占74.3%)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19例CD3+CD4+T/CD3+CD8+T<1.0,15例(占42.8%)患者合并HIV感染,分别有28.5%(10/35)的患者并发皮肤感染及肛门直肠炎。从皮疹生长至所有皮疹痂壳脱落的平均时间为14.8 d。结论 性活跃期的MSM人群为猴痘病毒主要感染对象。成都市猴痘患者中,皮疹始于生殖器区域及皮疹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常见,多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且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更高,并发症以皮肤感染及肛门直肠炎为主。猴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主要体现在CD3+CD4+T/CD3+CD8+T比值倒置。目前尚无证据显示男男行为中采取保护性措施可降低猴痘感染风险。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高强, 冷培恩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 40-4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1.08
    摘要 (324) PDF全文 (129) HTML (306)   可视化   收藏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媒介传染病,受全球化、城市化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登革热在全球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感染人群亦在逐年上升,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登革热防控中,媒介伊蚊的控制依然是最有效的手段,伊蚊控制应兼顾常规防制、应急防制相结合,综合环境防制、生物防制、化学防制和其他防制手段的整体协调互补,因地制宜地采取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此外应当在登革热病例监测、诊疗及疫苗、特效药研制方面加强科研攻关和国际合作,为登革热防控增加更多有效选择。当下登革热防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播范围继续扩大、伊蚊种群产生广泛抗药性及抗体依赖感染增强效应导致的重症增多等,本文针对全球登革热流行及防控形势与未来防控挑战及策略进行论述,为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

  • 论著
    孟贝贝, 刘海潮, 胡振红, 屈磊, 方瑶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173-117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09

    目的 比较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与实验室传统培养在肺部感染病原中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2年9月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10例疑诊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mNGS与实验室传统培养检测结果,对比2种检测方法检测肺部感染病原的阳性率、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accuracy, ACC)、阳性预计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阴性预计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结果 研究发现,mNGS能够同时检出多种病原,对细菌的检出效率最高,对真菌的检出阳性率最低,且mNGS检出的细菌、真菌与病毒的序列数之间有显著差异(H=70.361,P<0.001)。在比较分析mNGS与实验室传统培养方法中发现,mNGS检出阳性率(88.40%)高于实验室传统培养(2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373,P<0.001),检测结果一致性比较Kappa=-0.003,P=0.902;mNGS的灵敏性、特异性、ACC、PPV、NPV分别为91.29%、28.26%、81.94%、87.96%、36.11%,传统培养分别为30.30%、73.91%、36.77%、86.96%、15.60%;其中,两种方法间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29% vs 30.30%, χ2=148.120,P<0.001;28.26% vs 73.91%,χ2=13.793,P<0.001)。结论 mNGS能够显著提高肺部感染病原的检出率,是传统实验室培养方法的必要补充,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传统培养与mNGS病原检测方法都高度依赖于标本质量和检测质控,mNGS在提供无损的多种病原遗传信息的同时也需正确解读,才能正确甄别致病原。

  • 综述
    殷启凯, 付士红, 王环宇, 梁国栋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4): 478-48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4.21
    摘要 (299) PDF全文 (118) HTML (268)   可视化   收藏

    全世界已经发现300余种蚊传虫媒病毒,其中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寨卡病毒等在世界各地流行造成巨大公共卫生负担,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我国地域广阔、地理景观复杂,适宜多种蚊传虫媒病毒的繁殖,因此我国蚊传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其地域分布等备受关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各地采集的100余万只蚊虫和人畜动物(份)标本,利用组织细胞培养法和动物接种等方法分离鉴定出隶属于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披膜病毒科和呼肠孤病毒科等9科38种蚊传虫媒病毒。现场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提示我国存在多种蚊传虫媒病毒病,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西尼罗脑炎和Tahyna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等。本文对中国蚊传虫媒病毒、蚊传虫媒病毒与传播媒介以及蚊传虫媒病毒性传染病的种类和地域分布等进行总结,为我国蚊传虫媒病毒及其相应疾病的预防控制、疫情处理、疾病预警预测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亚洲乃至国际虫媒病毒病的联防联控等也具有长远和现实意义。

  • 病例报道
    朱虹, 邱斐沁, 郭佳亮, 张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237-124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20

    目的 探讨在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并尝试分析MIS-C中类川崎表现与川崎病的区别。方法 报道1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感染患儿发生MIS-C,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通过查阅文献对MIS-C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复习。结果 该患儿病情进展快,病情重,入院时存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量8 h 0 mL,血肌酐675.1 μmol/L,尿素氮38.2 mmol/L,肌酸激酶4 932 U/L,同时血清淀粉酶持续升高,最高达5 809.7 U/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995 U/L,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240 U/L,伴频繁呕吐,为极危重症患者。确诊病例通过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 PICU)监护,早期的血液净化,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和静丙联合甲泼尼龙冲击的治疗,最终治愈出院。通过查阅文献分析MIS-C以细胞因子风暴损伤各脏器功能为特点的全身炎症反应,与同样由感染因素触发的急性全身血管炎为特点,最终导致心血管意外为主要死因的川崎病的区别。结论 当发现发热(≥38 ℃)持续至少24 h,高炎症症状,伴有2个系统以上功能障碍,需要重症监护治疗,并且有感染SARS-CoV-2证据的患者时,应该尽早诊断MIS-C并干预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

  • 综述
    周何军, 尹建海, 夏志贵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222-1227.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17

    随着中非合作规模和体量的不断扩大,中非公共卫生合作所蕴含的机遇也在持续上升。疟疾是中非公共卫生合作的主要领域之一,特别是中国消除疟疾之后,如何把中国疟疾防控和消除的经验结合非洲当地疟疾流行形势,加速非洲疟疾的控制和消除,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就中非疟疾防控合作历史、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中英坦疟疾控制试点项目、中非消除疟疾机构间合作网络( the institution-based network of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on malaria elimination, INCAM)、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助力非洲疟疾防控、国内民间组织在中非疟疾合作中的贡献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中非合作控制和消除疟疾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合作方向进行展望。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王安辉, 王波, 黄长形, 闫永平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 34-3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1.07

    病毒性肝炎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威胁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的目标。但是在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方面,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病原学特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史的特殊性,丙型肝炎在疫苗方面的研究目前没有突破性进展,丙肝肝炎传染源人群特殊,HCV感染后多数无临床症状等因素导致丙型肝炎的防治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就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过程中面临的现状等展开综述。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殷启凯, 王环宇, 梁国栋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 28-3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1.06

    西尼罗病毒为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同时也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1937年首次在非洲分离到,此后发现西尼罗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的流行。1999年西尼罗病毒首次传入美国纽约地区引起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流行,这也是首次报道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群体性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流行。此后西尼罗病毒及其人畜动物感染迅速扩散至美国全境,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目前认为西尼罗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分布最广的新发蚊传虫媒病毒,人类或者动物通过蚊虫叮咬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可出现发热、脑炎(脑膜炎)等病症,极少数病例还可表现为严重胰腺炎、肝炎、心肌炎、流产甚至死亡,引起世界性的巨大公共卫生负担。本文介绍我国在西尼罗病毒分离鉴定,及其成人病毒性脑炎的流行以及西尼罗病毒与伤寒菌合并感染等的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以期推动我国在西尼罗病毒及其感染方面的防控及研究工作。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
    李卓威, 黄晓霞, 田婷婷, 李阿茜, 杜珊珊, 何广学, 李建东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925-93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07

    目的 分析我国2019—2023年登革热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Joinpoint回归、SaTScan及ArcGIS等软件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NNDRS)中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时间、空间和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2019—2023年共报告病例43 095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61/10万,年报告发病率波动显著(AAPC=-3.16%,95% CI:-54.16%~91.47%),主要集中在2019年和2023年,约占近5年总报告病例数的96.83%。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30~<40岁年龄组病例占22.6%。全年均有病例发生,6月份开始快速上升,高峰期集中在8—10月份,为34 780例(RR=12.44,LLR=29 262.52,P<0.05)。疫情特征以输入引发本地传播为主,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地区(占86.56%),其中柬埔寨3 284例(占46.11%)、缅甸1 851例(占25.99%)为病例主要来源国家。不同年份有显著不同,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发生本地传播疫情风险高,高发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东,疫情高峰期持续时间受本地传播疫情早期及时性发现影响,疫情峰值与有防控措施落实有效性有关,疫情规模受境外输入压力和本地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能力影响。结论 随着全球登革热传播日益上升的趋势,我国发生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情风险增加,宜加强早期疫情主动监测和做好本地传播疫情发生后预防控制方案、人员、技术和物质的准备,因地制宜探索跨境流动人员的管理,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有效降低输入引发本地传播疫情风险。

  • 论著
    贺凤兰, 夏文, 涂俊凌, 周坤, 刘珂, 熊勋, 倪贤生, 周显凤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146-115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04

    目的 分析南昌市 2011—2022 年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防控学校流感暴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南昌市 2011—2022 年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现场流调相关资料和呼吸道样本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南昌市2011—2022 年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142 起,累计报告发病数 2 880 例,患病率为 1.89%。共采集呼吸道样本1 263 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总检出率为 58.91%。2017—2019 年暴发疫情数占比最高,2011—2013 年最低,疫情主要发生在 11 月至次年 3 月(占79.58%),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场所分布主要以小学为主,占暴发疫情总数的 70.42%(100/142);2011—2022 年各型流感病毒均有检出,每年有 2 种及以上型别的流感病毒流行,暴发流行的优势毒株总体呈现以甲型流感病毒 H1N1 、甲型流感病毒 H3N2 和乙型流感病毒 BV 交替流行的趋势。2011—2019 年南昌市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呈持续上升趋势, 2020—2022 年新冠疫情期间,南昌地区采取多种非药物防控措施进行管控新冠疫情,各种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数量和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病例数均下降。疫情涉及班级平均数为(3±2)个,疫情持续时间平均为(8±4)d。结论 南昌市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以冬春季高发,城区小学是流感暴发的高发场所。新冠疫情非药物防控措施对流感的流行趋势有影响,应持续监测及时掌握学校流感病毒的活动情况。

  • 论著
    黄翠敏, 吴桂花, 粘惠瑜, 窦倩如, 曹霞, 范霞林, 程冷眉, 刘燊, 樊利春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164-116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07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03—2022年全省和城乡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对2023—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进行预测,为降低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监测三级网络收集2003—2022年资料,采用卡方趋势检验(CMH)分析全省和城乡孕产妇死亡变化趋势,采用指数平滑法时间序列模型预测2023—2025年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结果 海南省2003—2022年共报告孕产妇活产数2 010 116例,孕产妇死亡463例,孕产妇死亡率为23.03/10万;20年间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下降率为-4.13%,呈负增长。2003—2022年海南省城乡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为25.74/10万(373/1 448 943)高于城市的16.04/10万(90/561 173),前10年城乡差距呈现逐年缩小趋势,后10年城乡差距明显,尤其是2017年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低于农村,城乡孕产妇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04,P<0.001);2003—2022年海南省城乡孕产妇死亡率的年下降率分别为-5.0%和-3.71%,均呈负增长,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下降速率低于城市。海南省及城乡孕产妇死亡率呈现波动性下降,不如国家下降趋势平稳。直接产科死因(230例)与间接产科死因(233例)死亡率分别为11.59/10万和11.44/10万。孕产妇死亡评审以可避免死亡为主(315例,68.03%);布朗三次指数平滑预测2023—2025年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为9.45/10万、8.17/10万和6.89/10万。 结论 海南省孕产妇死亡率受农村孕产妇死亡影响较大,应重视农村地区孕产妇保健,并针对可避免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干预,采取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水平和提供危重孕产妇救治补助等措施以持续降低海南孕产妇死亡率。

  • 论著
    刘晓蕾, 叶文, 袁洁, 裴瑞青, 黄政, 徐明忠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151-115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05

    目的 分析2016—2023年度长沙市A(H1N1)pdm09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特征,了解HA基因遗传进化趋势和氨基酸突变情况,为新形势下流感疫情的防控、流感疫苗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无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鸡胚分离法获得2016—2023年长沙市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毒株,使用Illumina公司的MiSeq对其进行二代测序测定。借助DNAStar中MegAlign软件分析HA基因的同源性,构建进化树使用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version 11(MEGA11)软件中的Neighbor Joining(NJ)法进行。结果 2016—2023年长沙市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HA基因同源性为94.8%~99.9%,HA基因同源性逐年降低。2016—2023年度长沙市 A(H1N1)pdm09分离株与WHO疫苗推荐株同源性为96.8%~99.0%,流感分离株与疫苗推荐株匹配性相对较好。长沙市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HA基因进化树显示其在6B分支中进化出多个不同分支,目前已进化到6B.1A.5a.2a分支。HA 4个抗原决定簇氨基酸位点不断发生变异,目前4个抗原决定簇中的15个抗原位点氨基酸发生突变,分离株在2023年新出现的A186T抗原变异位点近期值得关注。受体结合位点在130环相对保守,220环零星发生氨基酸变异,190环氨基酸变异位点是否日趋稳定还需加强监测。以A/California/07/2009 (CY121680)为参考株,近年来长沙市大部分A(HlNl)pdm09分离株增加了162 NQTY糖基化位点,减少了276 NTTC糖基化位点,目前这2个位点的糖基化变异日趋稳定。结论 长沙市A(H1N1)pdm09病毒HA基因不断进化变异,提示病毒有逃逸免疫反应可能,我们应持续加强流感监测。

  • 论著
    付海洋, 于龙魅, 余彤, 魏雅静, 张海云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198-120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13

    目的 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型及其基因同源相关性,为指导抗生素在临床的合理使用以及控制院内感染的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7月—2021年12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及其环境采集标本中分离的8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黑马DL96-二代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类型,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对克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3株ICU鲍曼不动杆菌标本类型涵盖痰液(43株)、支气管灌洗液(20株)、呼吸机等物体表面(20株)。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四环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32.5%、38.6%、41.0%、77.1%,其余如替卡西林和克拉维酸等耐药率均大于95%。全部检出携带OXA-23OXA-51基因,OXA-24OXA-58IMP-1VIMIMP-4SIMNDM-1耐药基因均为阴性。PFGE同源性分析证实,83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8个克隆型,数量分别为12、18、12、13、10、6、7、5,以A克隆、B克隆、C克隆、D克隆、E克隆为主,其余均为散发克隆。结论 我院ICU分离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广泛,以B克隆株为主要流行株,携带OXA-23OXA-51基因可能是ICU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有效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进一步传播。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刘婷婷, 王英, 郑丹, 刘治隆, 李昕, 王静, 于莎莎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2): 1260-126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2.04

    目的 探讨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israelensisBti)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杀伤效果。方法 采用Probit analysis生物测定法,检测和比较分析不同环境温度下Bti对白纹伊蚊三龄幼虫的杀伤效果。利用不同浓度Bti处理后的幼虫累积死亡率对应P值和浓度对数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得线性回归公式,计算LC50和LC95等重要剂量参数。结果 Bti对白纹伊蚊幼虫具有明显的杀伤效应,药物起效快。在常规28 ℃,Bti处理后12 h即出现明显的幼虫死亡,随Bti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大,白纹伊蚊幼虫累积死亡率升高。本研究获得了不同温度下各时间点Bti对白纹伊蚊幼虫毒杀作用的线性回归公式。同一Bti浓度下28 ℃~32 ℃的杀虫效果较为理想,20 ℃的低温度环境下Bti杀虫效果相对最弱;28 ℃下各时间点的LC95均最低,在24 h、48 h、72 h和96 h的LC95分别为122.418、109.404、96.474和92.229 IU/L。结论 Bti对白纹伊蚊三龄幼虫具有很好的杀伤效果,环境温度可影响Bti对白纹伊蚊的杀虫效果,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升高温度可以增强其杀灭效果;在Bti的实际使用中,应充分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以达到更好的杀虫效果。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
    赵锦, 周银柱, 陈水连, 邱劲松, 杨学文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920-924.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06

    目的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资料,分析中国登革热发病趋势与时空分布特征,为登革热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3年中国登革热发病率和月发病数信息,按疫情严重程度及媒介伊蚊分布状况对各省份进行分类,对中国登革热发病趋势、季节性分布、空间聚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23年平均每年发病率排前5位的省份分别为云南(6.16/10万)、广东(1.70/10万)、海南(1.13/10万)、福建(1.13/10万)和重庆(0.74/10万)。2015—2019年中国登革热发病率平均每年升高70.79%[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70.79,P=0.045]。Ⅰ类地区中,广西、海南发病率具有线性回归趋势,平均每年升高844.73%(AAPC=844.73,P=0.021)、516.51%(AAPC=516.51,P=0.013)。Ⅱ类地区中,除上海外,其他省份发病率均具备线性回归趋势,其中江西平均每年上升幅度最高(610.16%)(AAPC=610.16,P=0.021),其次为重庆(345.12%)(AAPC=345.12,P=0.038)。Ⅲ类地区中,河北、山西、辽宁发病率具有线性回归趋势,平均每年升高80.67%(AAPC=80.67,P=0.028)、202.31%(AAPC=202.31,P=0.001)、70.19%(AAPC=70.19,P=0.031)。登革热的流行在2021年无明显季节性,2022年表现为严格的季节性,其余年份均表现为很强的季节性。流行高峰日多集中于每年的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流行高峰期主要集中于8—11月。2015—2018年发病率在全国范围无空间聚集性,2019年发病率在全国具有空间聚集性。2015—2019年、2023年全国无高—低聚集区,2018年(福建、海南)、2019年(广西)出现高—高聚集区。结论 我国登革热防控形势严峻,登革热高风险流行区将不再局限于Ⅰ类省份,高流行地区将有向Ⅱ类省份扩张的风险。

  • 论著
    符振旺, 范世恒, 李卫霞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2): 143-14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2.05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5—2021年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预测不同人群乙肝发病趋势,基于流行特征及预测结果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海南省乙肝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及多项式模型研究海南不同人群乙肝报告发病率规律,采用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最小原则选择最佳模型,并预测未来发病率。结果 海南省2015—2019年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起出现了下降趋势,2017—2021年报告发病率在0~<15岁和15~<30岁年龄组均呈现下降趋势,60~<75岁和≥75岁年龄组发病率基本趋于平稳。30~<45岁和45~<60岁人群年均发病数、每年发病率均较高。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男女性别比约为2∶1。各职业中乙肝发病数以农民为主且年均占比为43.06%。乙肝报告年发病数存在地区差异性分布,其中5个市县逐年下降、1个市县先上升后下降,2个市县保持稳定,其他市县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2022—2024年的发病率预测值分别为127.43/10万、116.05/10万和102.09/10万。结论 近年来,海南省30岁以下人群的乙肝发病呈现了递减趋势,说明海南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等防控策略产生较好效果,需要重点加强对高发病率年龄组及高发性别的防治工作。不同地区乙肝发病存在差异,提示要继续加强存在逐年递增趋势地区的乙肝防控知识健康宣讲、筛查治疗和疫苗免疫接种等综合防控措施。

  • 论著
    朱明胜, 谢永慧, 黄丽菊, 郑家耿, 杨海文, 林喜雪, 陈旋世, 昌萍, 蔡畅, 陈旭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203-120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14

    目的 对一起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输入病例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情况进行复盘分析,为新冠肺炎暴发疫情处置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三亚市2022年3月31日—4月15日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描述,绘制传播链,并分析应急处置的经验及不足。结果 本次疫情报告本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95例,潜伏期MP25P75)为4(3,5) d。95例感染者发现方式中密接筛查、集中隔离、社区筛查、封控区筛查、管控区筛查、主动就诊(检)、重点人群筛查所占比例分别为33.68%、22.11%、18.95%、12.63%、6.32%、4.21%和2.11%。疫情共传播6代,引起聚集性疫情5起,聚集性发病12起。疫情波及三亚市2个区的12个村/居委会、1个酒吧、1家医院、1个小型诊所、1家农贸市场、1家大型商场、1家餐厅。基因测序结果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1.1进化分支。通过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核酸与抗原检测、管控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与密接的密接、暂停室内经营场所、中心城区管控、暂时停课等措施,在16 d内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结论 本次疫情传播链条清晰,为输入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通过加强关口管理,做好信息共享、对接,及时搜索病例,及时排查、推送、管控风险人群,落实综合控制措施,能有效防范疫情的蔓延,为相关场景疫情控制提供参考。

  • 论著
    向辉, 杨雯, 唐小清, 张睿, 徐蕊, 唐君为, 邓雯文, 吴小花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2): 1329-133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2.16
    摘要 (197) PDF全文 (119) HTML (17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重庆市南岸区2004—2022年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或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经同性传播患者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4―2022年重庆市南岸区经同性传播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 110人,经同性传播1 199人(38.55%),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694人,占57.88%),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917人,占76.48%),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724人,占60.38%),民族以汉族为主(1 160人,占96.75%);职业为学生人群125人(10.43%);首次诊断以HIV感染占比高(1 104人,占92.08%),首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 个/μL占71.45%,样本来源于检测咨询占52.88%,绝大多数开展抗病毒治疗。经同性传播的艾滋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1.45个月,高于经其他途径传播的艾滋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经同性传播途径中,相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 个/μL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200 个/μL的死亡风险更高;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风险更高。结论 2004—2022年重庆市南岸区HIV/AIDS报告发病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2022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稍有下降。尚未发现经同性传播途径感染者的死亡风险显著低于其他传播途径,可能受经同性传播途径感染者确诊时间晚,随访时间较短的影响。

  • 论著
    李冬梅, 莫丽娟, 尹江源, 杨昌祖, 林瑶, 林永通, 吴南卫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2): 1353-1357.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2.20

    目的 对三亚市2022年7月15日发生一起食源性暴发事件进行同源性分析,为临床治疗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探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技术在沙门菌同源分析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通过传统的细菌检验方法、PFGE和MALDI-TOF MS技术与临床症状、流行病特征相结合,准确对食物中毒事件溯源分析。结果 本起事件中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共14例,均有在同一餐厅就餐经历,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相似,其中1例为该餐厅制蛋炒饭厨师。经病原学培养鉴定显示为猪霍乱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共同引起,其中采集患者14例,检出猪霍乱沙门菌5例,鼠伤寒沙门氏菌3例,阳性率为57.14%(8/14)。环境样本检出1份,食品样本2份。PFGE图谱结果显示9种PFGE型,7株菌株同源性为95.0%,4株菌株同源性为94.0%。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原因是食用被猪霍乱沙门菌的蛋炒饭和含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猪肉肠。今后应加强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从食品供应源头保证食品安全,严防食源性感染事件发生。同时规范相关人员健康体检,多渠道宣教食源性疾病危害和预防知识也至关重要。

  •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现状与展望研究专栏
    李韩平, 李林, 李敬云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 6-1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1.02

    传播性耐药(transmitted drug resistance, TDR)指HIV耐药毒株的感染,在没有抗逆转录病毒(antiretroviral, ARV)药物暴露史的患者中检出耐药,将影响一线抗病毒治疗及暴露前后预防的效果,是实现艾滋病防治目标的重大现实威胁。耐药毒株适应性的改变是决定其传播风险的根本性生物学因素,影响监测人群选择、从感染到耐药检测时间的确定及检测方法的应用;传播性耐药突变的定义和分类是获得准确监测结果的关键。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耐药毒株的适应性、监测的耐药突变、监测人群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TDR监测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包括建立适合我国毒株特点的监测耐药突变、建立和使用高分辨测序方法准确鉴定混合碱基、实现TDR监测的规范化等,从而为准确获得TDR监测结果,有效遏制耐药毒株的传播提供科技支撑。

  • 论著
    梁爽, 蒋轶文, 杨桂玲, 戚巍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127-113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01

    目的 分析2016—2022年辽宁省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流行特征及治疗转归的情况,为今后制订辽宁省结核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辽宁省2016—2022年登记肺结核患者病案信息,对病原学阳性肺结核的流行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2年辽宁省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52 778例,登记率由2016年的54.48/10万下降到2022年的39.12/10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 921.17,P<0.001)。病原学阳性率由2016年的26.70%上升到2022年的51.21%,呈上升趋势(χ2趋势= 5 203.00,P<0.001)。病原学阳性登记率由2016年的14.54/10万上升到2022年的20.03/10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47.97,P<0.001)。病原学阳性男女性别比为3.35∶1;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以55~<65岁年龄组(25.45%,16 127/63 376)最多,45岁以上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71.27%(41 570/63 376),年龄构成逐渐趋于老龄化;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占总体的41.78%(26 477/63 376),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17.404,P<0.001);患者来源主要以直接就诊为主,占 50.28%(31 864/63 376);就诊延迟占64.54%(40 904/63 376)。病原学阳性肺结核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每年2月、9月为发病低谷月,5月、6月为发病高峰月;病原学阳性患者以沈阳市、大连市、锦州市等地区为主;2016—2021年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成功治疗构成比从2016年的91.15%下降到2022年的85.88%,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5.892,P<0.001)。结论 2016—2022年辽宁省病原学阳性率、病原学阳性登记率呈上升趋势,呈现季节性变化,存在就诊延迟的特征,地区存在分布差异,成功治疗构成比下降,应根据辽宁省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 虫媒传染病研究专栏
    孟锦昕, 胡秋明, 李楠, 何于雯, 王静林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2): 1254-125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2.03

    目的 了解2019年西双版纳暴发登革热主要流行血清型登革热1型病毒(Dengue virus-1, DENV-1)分子特征,为当地登革热流行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C6/36细胞上对1株从2019年西双版纳发热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DENV-1病毒(JHS45)进行复壮,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对该株病毒进行测序,采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8.0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数据组装,使用Lasergene软件、MEGA6.1等进行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及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 JHS45株病毒在C6/36细胞上6 d出现细胞病变。测序组装后获得JHS45株病毒1条10 687个核苷酸(nt)长序列(GeneBank登录号:OR593353)。遗传进化分析结果JHS45株病毒与我国2019年西双版纳、广州、河南、浙江流行的以及2013年泰国流行的DENV-1基因型Ⅰ病毒形成一个进化分枝,核苷酸同源性为97.6%~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9.1%~100%;分析发现与2019年云南西双版纳(MW386863)和广州(MW261839)流行的DENV-1基因型Ⅰ病毒位于同一个较小的进化分枝,它们之间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9%,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JHS45株病毒与2015年以来西双版纳流行的DENV-1进行氨基酸差异位点分析,在JHS45株病毒编码区共存在40个氨基酸差异位点,主要集中在非结构蛋白的NS3区域和NS5区域。结论 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JHS45株病毒为DENV-1基因型1病毒,该次西双版纳登革热疫情与西双版纳、广州、河南、浙江流行的病毒株遗传进化关系比较密切,为云南省乃至我国的登革热疫情监测、病毒进化研究以及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
    邵艳宏, 刘瑞卿, 杨洁, 刘志礼, 张健东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2): 207-21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2.16

    结核病是1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生存力强、致死率高,有高致病性和耐药性的特点,其引起的耐多药结核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早期有效治疗对于预防耐药菌株的出现至关重要。筛查和诊断结核病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临床表征,影像学检查(胸片、计算机断层扫描),痰培养检查(L-J培养基、BACTEC液体培养系统),免疫学检查(脂阿拉伯甘露聚抗原检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近年来,GeneXpert MTB/RIF检测技术、环介导的等温扩增、线性探针测定等新兴分子诊断方法和全基因组测序被用于诊断结核病。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识别结核分枝杆菌,而且可检测抗结核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等)的相关突变位点,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对结核病一些常用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综述,旨在辅助临床医生对结核病进行及时的诊断、治疗,并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最新高通量检测方法予以探讨和展望。

  • 论著
    冯鑫, 胡彦, 詹建, 刘文果, 朱大冕, 沈静, 张婷, 余锋平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2): 1323-132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2.15

    目的 通过基因分型探讨重庆市结核分枝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建立适合重庆市结核病基因分型的体系。方法 复苏培养2019—2021年重庆市丰都县、奉节县2个国家级耐药监测点结核病患者痰培养菌株268例,提取菌株DNA,采用24位点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分型方法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成簇的菌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2个监测点菌株的成簇率并比较其传播差异。结果 2个地区菌株中奉节县的分辨率指数(Hunter-Gaston index, HGI)HGI指数从0到0.85,HGI 0.6以上的位点有10个;0.3≤HGI≤0.6的位点有11个;HGI<0.3的位点有3个。分辨力最高的位点为MIRU31,分辨力最低的位点为MIRU24。丰都县的HGI指数从0到0.81,HGI 0.6以上的位点有12个;0.3≤HGI≤0.6的位点有9个;HGI<0.3的位点有3个。分辨力最高的位点为MIRU26,分辨力最低的位点为MIRU23。在成簇性分析中,丰都县140例菌株中成簇的样本为10例,成簇数目为4簇,最大的1簇为4例样本,成簇率为4.1%。奉节县128例菌株中成簇的样本数为10例,成簇的数目为5簇,成簇率为4.2%。结论 重庆市丰都县、奉节县发病的主要人群为独立的基因型,近期传播率较低。患者发病主要是内源性复燃即潜伏感染者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防控机构在对结核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大2个监测点潜伏感染者的筛查力度,对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这是降低两地结核病疫情发病率的关键。

  • 论著
    沈秀莲, 周勤, 贾豫晨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180-118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10

    目的 分析2004—2021年云南省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云南省2004—2021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21年云南省共报告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 806起,报告级别主要为一般事件(90.25%),共波及人口2 183 493人,报告病例数94 643例,死亡13例;传播途径主要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报告位居前3位的病种分别是水痘(588起)、流感(300起)、手足口病(267起),占总报告事件数64.0%;事件分布在全省121个县区,集中发生在3—6月和9月—次年1月,主要为水痘暴发疫情,水痘疫情持续时间为19 d。事件发生场所为托幼机构和小学最多(1 386起);疫情发现时间的中位数为7 d(4~ 13 d)。结论 呼吸道传染病是云南省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类型,托幼机构和小学是防控重点,及早报告并开展处置有利于控制事件扩散范围和减少危害;同时规范疫情处置工作,在疫情高峰期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防治和预案演练。

  • 论著
    谭妮, 廖荣煌, 汪单兰, 苏梦婷, 欧阳能太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2): 1346-135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2.19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对于粪类圆线虫病(strongyloidiasis)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和优势。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并诊断为粪类圆线虫病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5例患者共6份样本通过使用mNGS、液基细胞学镜检方法对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的检出率,并与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对5例患者的粪便查找粪类圆线虫虫卵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比较6份样本的mNGS与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5例患者中有3例为农民。5例患者均存在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影像特征多为玻璃影、密度影。5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中有4例提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5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均未见升高。5例患者的降钙素原均升高。5例患者6份样本中,mNGS对粪类圆线虫的检出率为100%,液基细胞学镜检的检出率为50%。5例患者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查找粪类圆线虫虫卵的检出率为20%。6份样本中,mNGS均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5型,有3份样本检测到耶氏肺孢子菌,3份样本检测到烟曲霉菌,2份样本检测到铜绿假单胞菌。除去mNGS检测到的粪类圆线虫和病毒,将培养结果与mNGS检出的细菌和真菌结果进行比较,有1例样本完全一致,2例样本不一致,3例样本部分一致。结论 mNGS对于粪类圆线虫的检出率可能高于粪便直接涂片法和液基细胞学镜检法。相对于常规细菌和真菌培养,mNGS检测范围广,可能更适合用于粪类圆线虫病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检测,对于混合感染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可能可以作为粪类圆线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 研究简报
    陈小丽, 梁愉笳, 陈善丹, 郑文爱, 吴伟伟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228-123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18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 ALA)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联合抗真菌药物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治疗难治性脓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针对2019—2022年就诊于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的6例难治性脓癣患者进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将浓度20%的5-氨基酮戊酸溶液均匀滴在棉片上,避光封包3 h后,使用(633±10) nm LED红光照射20~30 min qw,3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给予清创、火针预处理,在治疗期间给予及时、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缓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治疗后6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评估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6例患儿接受规范ALA-PDT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患儿治愈率达100%,均未见病情复发或萎缩性瘢痕。患者及家属满意度100%。结论 ALA-PDT联合抗真菌药物临床效果明显,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可提高脓癣的治疗效果及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 论著
    张婉尧, 黄冬冬, 鲁明, 任勇, 朱通建, 李彬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2): 150-15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2.06

    目的 调查复合膳食抗氧化指数(composite dietary antioxidant index, CDAI)和超额心脏年龄(excess heart age, EHA)之间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的营养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 本横断面研究数据来源于2007—2020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包括30~74岁、无CVD病史的16 442名参与者。采用Framingham风险评分函数估算心脏年龄,进一步计算出EHA。根据维生素A、C、E,锌,硒和类胡萝卜素的摄入量,构建了代表整体抗氧化水平的CDAI。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多元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3次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s, RCS)评估CDAI与EHA之间的关联。结果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DAI与EHA(β=-0.07,95%CI:-0.14~-0.01)及高CVD风险(EHA≥10年)呈负相关(OR=0.98,95%CI:0.96~1.00),RCS分析表明这种关联是非线性的,呈倒L型。在女性中,CDAI与EHA(β=-0.10,95%CI:-0.12~0.00)及高CVD风险(OR=0.97,95%CI:0.94~0.99)也表现出负性非线性相关;而男性中这种负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AI依从性越高的个体患CVD的风险越低,这种负相关具有性别差异。这一发现为CVD的营养预防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未来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更深入地探索这种关联。

  • 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专栏
    张丽, 尹建海, 夏志贵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4): 365-37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4.01

    目的 分析我国2021—2023年疟疾疫情特征及“1-3-7”工作指标,了解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成效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中2021—2023年的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及疫点调查与处置表,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1-3-7”工作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21—2023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疟疾病例4 132例。其中以恶性疟为主(59.2%,2 445/4 132),2021年799例为历史最低水平,2023年大幅反弹至2 488例。病例数排名前5位分别为云南、广东、河南、四川和山东省,共占49.4%(2 043/4 132)。除2例长潜伏期再燃三日疟病例及1例非蚊传疟疾病例外,其余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非洲国家(81.7%,3 374/4 129),间日疟主要来自缅甸(63.7%,638/1 001)。疟疾病例以男性青壮年和出境务工人员为主;危重症病例142例、死亡病例21例;81.8%(3 378/4 132)的病例在发病3 d内就诊,初诊机构以县级、地市级、省级医疗机构为主(77.2%),其疟疾诊断准确率在80.0%以上。“1-3-7”指标完成率均在90.0%以上。结论 消除后全国未发生疟疾再传播,监测响应能力维持较高水平,但输入性疟疾疫情不断上升,仍在严重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特别是中缅边境等地区再传播风险高。当前需进一步提高重点人群疟疾及时求诊意识以及医务人员对疟疾的警觉性、诊断能力和及时转诊的意识,维持疫情调查处置能力,加强云南中缅边境等重点地区防控,持续巩固消除成果。

  • 研究报道
    林海端, 张艳丽, 曾愉, 黎君玉, 彭春苗, 徐嘉棋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 107-11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1.20

    目的 研究深圳市龙岗区猴痘疫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基本特征,并综合进行分析讨论,为猴痘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6月龙岗区医疗机构发现的16例猴痘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高危暴露特点(接触对象、方式、地点等)、发病特点及就诊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疫情防控相关讨论。结果 病例均为未婚青年男性、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疾病通过同性接触的人传人方式传播,感染来源为非固定性伴,暴露地点较为隐匿,潜伏期平均值为8.42 d;病例发现方式以主动就诊为主,为68.78%(11/16);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为56.25%(9/16);主要症状为皮疹和发热,分别为100%和68.75%(11/16);发热到出疹的时间以0~3 d为主,占比90.91%(10/11);出疹部位涉及全身多个不同部位,出疹无特殊顺序;发病到就诊与发病到被发现的时间间隔相近,分别为5.91 d和5.94 d;病例多为HIV感染者,为68.75%(11/16)。结论 猴痘疫情在MSM人群中流行,通过男男性接触经人传人方式传播,但因性伴不固定且暴露地点隐匿导致溯源较难,潜伏期平均为8.42 d;症状上以发热、皮疹为主,发病至就医时间较长,症状较轻,初次就医存在漏诊现象,病例无法及时发现并管控;同时,疫情调查处置防控存在一定难度。

  • 论著
    王慕喆, 邢秀月, 王丽娜, 周叶, 李晓丽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2): 1336-134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2.17
    摘要 (157) PDF全文 (142) HTML (15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宫颈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阳性患者宫颈病变程度与配对盒家族基因1(paired box-1, PAX1)、肿瘤蛋白63(tumor protein 63, TP6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关系,分析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琼海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28例疑似宫颈病变合并HPV感染阳性患者的宫颈组织细胞标本,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n=43)、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n=51)和宫颈癌组(n=34)。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检测HPV病毒定量,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PAX1TP6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度,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宫颈组织PAX1TP63相关mRNA表达;评估PAX1TP63甲基化程度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2+(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2+, CIN2+)的诊断效能。结果 各组HR-HPV定量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患者中,共检出PAX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49例(38.28%),TP6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55例(42.97%)。宫颈癌组PAX1TP6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67.65%、73.53%,HSIL组分别为43.14%、49.02%,LSIL组分别为9.30%、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PAX1TP63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4±0.08)、(0.45±0.13),HSIL组分别为(0.72±0.11)、(0.63±0.09),LSIL组分别为(1.04±0.09)、(0.87±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AX1TP6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联合检测诊断CIN2+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分别为0.793、0.842和0.857,灵敏度分别为77.78%、83.33%和77.78%,特异度分别为80.85%、85.11%和93.62%;联合检测可提高CIN2+病变诊断的特异度。结论 PAX1TP6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HPV感染阳性患者的宫颈病变关系密切,可作为临床诊断CIN2+病变的潜在辅助指标。

  • 论著
    迟富利, 杨景元, 张艳萍, 杨虹, 刘静, 裴迎新, 龚向东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187-119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11

    目的 调查内蒙古地区医疗机构梅毒病例报告质量和诊断准确性,了解报告和诊断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为梅毒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在内蒙古12个盟市中,各随机抽取2个旗县,对其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于2019年7月—2020年6月期间报告的梅毒病例进行抽样核查;按照《梅毒诊断(WS 273-2018)》及《全国性病病例报告质量管理方案(2018年版)》中有关指标,对梅毒病例报告质量和准确性进行评价。另外调查医疗机构的基本信息及实验室开展梅毒检测情况,访谈首诊医生了解其对梅毒诊断和报告的掌握,综合分析影响报告准确性的主要因素。结果 内蒙古地区医疗机构梅毒的报告率为99.04%(311/314),漏报率0.96%(3/314);报告及时率98.05%(1 659/ 1 692),报卡填写完整率99.64%(1 686/1 692),报卡填写正确率99.35%(1 681/1 692),网络录入正确率84.63%(1 432/ 1 692);不同类型、级别的医疗机构报告及时率(χ2=13.95,P<0.05;χ2=11.40,P<0.05)及网络录入正确率(χ2=30.06,P<0.05;χ2=44.9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医疗机构梅毒报告准确率86.17%(1 458/1 692),分类正确率为87.06%(1 473/1 692),分期正确率90.25%(1 527/1 6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临床首诊医生近3年是否参加过培训[OR=6.26,95%CI:(2.12~18.46)]、是否掌握梅毒分期要点[OR=2.79,95%CI(1.21~6.46)]影响报告准确性。结论 内蒙古医疗机构梅毒报告质量水平较高,但报告准确率及网络录入正确率尚未达到95%目标要求,报告和诊断能力仍需提升,建议进一步加大临床医生诊断和报告标准培训力度和覆盖面。

  • 论著
    马晨昕, 张莹心, 刘思寒, 何佳利, 陈久凯, 张文飞, 廖承红, 韩谦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141-114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03

    目的 构建表达dsRNA的双向启动子以及靶基因AaCPR100A的大肠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穿梭载体pHT315-AaCPR100A。方法 以苏云金芽孢杆菌pSVP27A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苏云金芽孢杆菌Cry3A正向启动子Pro-1(+);以埃及伊蚊RNA反转为cDNA为模板,扩增靶基因AaCPR100A;将大肠-苏云金穿梭载体pHT315质粒经Hind Ⅲ和SalⅠ双酶切线性化;按照转录方向将正向启动子与靶基因通过无缝克隆插入穿梭载体pHT315中;以生物合成的含有Cry3A反向启动子序列的质粒为模版,经PCR克隆扩增Pro-1(-)反向启动子;将含有正向启动子与靶基因的中间载体通过EcoR限制性酶切酶线性化,按转录方向在靶基因下游通过无缝克隆插入反向启动子。结果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正向启动子、靶基因AaCPR100A和反向启动子PCR产物条带清晰,质量良好,可用于无缝克隆实验;经无缝克隆连接双向启动子以及靶基因片段后,对含有重组载体pHT315-AaCPR100A的重组质粒进行PCR验证,在重组载体中成功扩增正向启动子、靶基因片段以及反向启动子,经核苷酸测序验证双向启动子序列以及靶基因序列测序结果与序列比对结果基本一致,符合构建载体元件的要求,证明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本研究利用无缝克隆技术成功构建含有双向启动子以及靶基因的重组穿梭载体,为构建表达伊蚊表皮蛋白基因AaCPR100A dsRNA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工程菌奠定基础。

  • 论著
    巨韩芳, 穆成, 赵慧, 江丽娜, 王春花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157-116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06

    目的 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法对BACTECTM MGIT960(简称“MGIT960”)仪器报告阳性的培养管中的微生物进行菌种鉴定,并分析不同菌株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21—2022年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MGIT960仪器报告的阳性管2 662管,将液体培养物分别转种至血平板和中性罗氏培养基,对获得的分离株应用MALDI-TOF MS法进行鉴定,根据质谱结果将同一患者在同一种培养基上不重复的结果全部纳入菌种分布情况的构成比分析。对于质谱未检出的菌株,选取38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 血平板共获得分离株605株,将501株纳入分析,其中分枝杆菌属占17.76%(89/501),以脓肿拟分枝杆菌10.18%(51/501)和偶发分枝菌酸杆形菌3.19%(16/501)为主, 分枝杆菌以外的细菌占68.06%(341/501),以皮疽诺卡菌15.57%(78/501)、痰液戈登氏菌9.38%(47/501)和支气管戈登氏菌7.58%(38/501)为主,71株未检出,占14.17%(71/501); 中性罗氏培养基获得分离株2 378株,纳入1 748株进行分析,其中分枝杆菌属占78.72%(1 376/1 748),以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60.53%(1 058/1 748)、奇美拉胞内分枝杆菌组4.69%(82/1 748)、慢生黄分枝杆菌3.55%(62/1 748)为主,分枝杆菌以外的细菌占17.11%(299/1 748),以皮疽诺卡菌4.35%(76/1 748)、痰液戈登氏菌2.69%(47/1 748)和支气管戈登氏菌2.12%(37/1 748)为主,73株未检出,占4.18%(73/1 748)。38株质谱未检出的细菌经测序发现均为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的菌株。结论 MGIT960仪器报告阳性的培养管中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 NTM)和分枝杆菌以外的细菌种类繁多,且绝大多数均可通过质谱快速鉴别。分枝杆菌以外的细菌以诺卡菌属和戈登氏菌属为主,应在鉴别诊断中关注此类细菌感染。

  • 论著
    宋健, 跃华, 冯静, 韩松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2): 1318-132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2.14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为全区流行性感冒的防控工作提供针对性措施。方法 收集2018—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内蒙古自治区流感病例资料。利用IBM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构成比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ArcGIS 10.5绘制专题地图,采用SaTScan9.5对2018—2022年全区流感发病数据进行时空扫描分析,进行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结果 内蒙古2018—2022年累计报告病例25 485例,2019年报告发病数最高,为9 933例。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每年冬季和次年春季存在一个流行高峰,男性13 538例,女性11 947例,男女比例为1.13∶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下人群,尤其以0~<10岁年龄组最高,各地区、各年报告流感发病率差异较大,呈现交替流行。对内蒙古自治区2018—2022年流感病例数进行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从时间分布看,发病聚集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1—12月和次年1月,在流感流行季节,病例在地区上呈现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结论 全区流感报告发病数各年存在差异,但未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0岁以下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流感具有显著季节变化趋势和时空聚集性。

  • 论著
    孙婷婷, 魏彤竹, 王伟杰, 李雪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11): 1209-121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11.15

    目的 了解辽宁省禽肉食品中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Campylobacter jejuni)的污染状况,掌握空肠弯曲菌的耐药基因携带特点及抗生素敏感特性、分子型别特征,为辽宁省禽肉食品中空肠弯曲菌污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GB4789.9-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空肠弯曲菌检验》及采用PCR扩增技术和哥伦比亚血平板检测的方法对2018—2022年采自辽宁省14个监测点收集的生禽肉食品开展空肠弯曲菌检测,并对检出的菌株进行6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及11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进行PFGE分子分型溯源。结果 568份生禽肉样本中共检出23株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检出率为4.0%(23/568)。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O)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2”)-If,检出率分别为56.5%、47.8%和39.0%。通过PFGE聚类分析,23株空肠弯曲菌可分成17种带型,有4种带型高度同源。结论 辽宁省生禽肉食品中存在空肠弯曲菌的污染情况, PFGE型别多样,耐药基因主要检出的是四环素耐药基因tet(O)、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以aph(2”)-If基因,23株空肠弯曲菌共产生4个耐药谱,应严格监控生禽肉空肠弯曲菌的污染,以期保证生禽肉食品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