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指南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
    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8): 695-70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2.08.01
    摘要 (1056) PDF全文 (6633) HTML (800)   可视化   收藏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1年6月宣布我国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的威胁将长期存在。为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治疗疟疾,提高疟疾诊治的水平,我们邀请国内感染病及寄生虫病领域相关专家共同编写了疟疾诊疗指南。该指南对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护理、预防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重点强调了应对不同临床状况时的治疗方案,以便临床医师合理应用。

  • 综述
    张志宏, 钟佑宏, 王鹏
    中国热带医学. 2021, 21(7): 698-70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1.07.18
    抗生素耐药问题不断加重使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可能会出现无药可用的状况。噬菌体作为微生物病毒,能够特异性裂解宿主菌,且具有与抗生素完全不同的作用机制,使其在应对抗生素耐药问题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噬菌体疗法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通过一些研究案例介绍了常规方法以及新颖的策略,包括使用鸡尾酒疗法、噬菌体-抗生素联合使用、噬菌体相关的酶以及工程噬菌体和重组裂解酶等生物技术,目前已有许多成功治疗的案例并开发了多款噬菌体产品。文中也探讨了噬菌体疗法面临的问题,尽管在治疗的安全性、规范性以及制剂的生产、监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噬菌体在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和防控方面仍具有巨大的潜力。
  • 研究进展
    赵江丽,陈宣男,姜铮,王芳,袁静,甄清
    中国热带医学.
  • 临床医学
    谢送红,欧树安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7): 1162-1166.
  • 综述
    刘铁柱, 李建东
    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5): 483-48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2.05.18
    摘要 (546) PDF全文 (3881) HTML (308)   可视化   收藏

    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 MARV)属丝状病毒科,是已知导致人类严重疾病的烈性的病原体之一,可导致人群大范围流行。2021年8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国家几内亚出现1例马尔堡病毒病死亡病例,为该病毒的防控敲响了警钟。针对马尔堡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相关研究亟待开展,尤其是快速准确的诊断试剂。中国尚无马尔堡病毒病的报道,但存在输入或赴非洲务工而感染的潜在风险,需强化马尔堡病毒病防控意识。本文就马尔堡病毒的病毒学特点、感染特性以及诊断方法进行综述,以增强对马尔堡病毒的认识。

  • 综述
    胡云逸, 孙希, 吴忠道
    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4): 374-38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2.04.17
    摘要 (712) PDF全文 (3818) HTML (508)   可视化   收藏

    淡水螺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腹足类动物,其部分物种也是重要的经济和医学贝类,具有重要的经济学和药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淡水螺类的无序扩张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是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以及多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媒介。螺传性传染病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并且会给畜牧业、养殖业等造成严重社会经济损失。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淡水螺及螺传性传染病的研究较少,易忽视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本文就我国淡水螺的物种多样性,分布现状以及螺传性传染病进行归纳总结,进而了解我国淡水螺源性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为有效监控淡水螺的分布和扩散,以及制定淡水螺源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研究进展
    辛俊平,邓淑玲
    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10): 1882-1884.
  • 夏菡, 袁志明
    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2): 97-10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2.02.01
    摘要 (1019) PDF全文 (3562) HTML (521)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新发和再现虫媒病毒病频发,给虫媒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从虫媒病毒生物安全背景、等级划分依据、分类概况及风险评估注意事项等方面对美国CDC发布的《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第6版)中的虫媒病毒生物安全名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保护实验室人员生命健康提供指导和建议,并可望为虫媒传染病防控机构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政策和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 专家论坛
    陈思礼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6): 1005-1009.
  • 研究进展
    高洪(综述),孙平辉(审校)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2): 270-272.
  • 研究进展
    田春美,钟秋平
    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08): 1730-1732.
  • 短篇报道
    王晓玲
    中国热带医学. 2003, 3(01): 32-32.
  • 卫生监测
    赵晓芳,王国安,杜秋艳
    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06): 1325-1326.
  • 临床医学
    邢爽爽
    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05): 825-800.
  • 研究进展
    林天东,黄显勋
    中国热带医学. 2002, 2(02): 188-190.
  • 临床医学
    曾跃斌,胡丽娜,王恂,辜红妮,钱元恕
    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06): 1012-1013.
  • 短篇论著
    刘晓晗
    中国热带医学. 2015, 15(9): 1127-112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15.09.28
    目的研究多耐药基因1(ABCB1 )基因多态性与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11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Taqman 探针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血浆中ABCB1 C3435T基因多态性,了解其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ABCB1 C3435T基因型在病例组CC、 CT和TT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0%、25%和25%,在对照组中分别为72.7%、15.5%和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BCB1 C3435T基因型分布携带CT和TT基因型患者分别比携带CC基因型的人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35倍、3.08倍(OR=2.35,95% CI 1.19~4.46;OR=3.08,95% CI 1.48~6.40)。结论ABCB1 C3435T基因型分布存在种族差异,ABCB1 C3435T 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生相关。
  • 综述
    张瑜, 卢鹏, 陆伟, 羊海涛, 吴凯, 竺丽梅
    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5): 477-48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2.05.17
    摘要 (355) PDF全文 (2952) HTML (162)   可视化   收藏

    结核病潜伏性感染者虽然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他们是出现活动性结核病的潜在病例。结核潜伏感染的诊断缺乏“金标准”,只能通过免疫学方法(机体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反应)来辅助诊断。目前常用的潜伏结核感染诊断方法包括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 TST)、γ-干扰素释放试验(γ-interferon release test, IGRA)和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皮肤试验ESAT6-CFP10(EC)。IGRA与EC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相似,均比TST高,于与一般人群相比,HIV人群中TST和IGR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会下降,HIV人群中的CD4+计数会影响TST和IGR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TST和IGRA的组合可能是预测活动性结核病感染的最佳选择。本研究主要描述三种检测方法对于结核病潜伏性感染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在HIV人群中,比较三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及预测值等指标,结合成本效益,为选择适宜不同目标人群的潜伏结核感染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 临床研究
    王永卿,夏欢
    中国热带医学.
  • 研究进展
    王婷(综述),房师松,俞慕华(审校)
    中国热带医学.
  • 研究进展
    史立敏,张云波,董坚,柳爱华,陈明清,宝福凯
    中国热带医学.
  • 临床医学
    邢爽爽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12): 2254-2255.
  • 综述
    徐牛, 姜应波, 耿仕涛, 张松飞, 赵昱凯, 祝鑫
    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6): 580-584.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2.06.18
    摘要 (373) PDF全文 (2723) HTML (176)   可视化   收藏

    热射病(heatstroke, H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极端体温过高为特征的危及生命的疾病。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 HS发病率有所上升,尽管在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死亡率仍很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数据表明,HS的病理生理变化涉及到复杂的机制,不仅受到热暴露的直接影响,还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但对炎症反应产生机制与炎症反应的作用认识有限。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回顾,介绍了炎症反应在HS中的作用,简要阐述了细胞因子在HS中发挥作用的可能途径,重点从直接热损伤、肠黏膜屏障损伤及器官与组织损伤相关炎性因子等几个方面分析了HS炎症反应产生的可能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理解HS及基于炎症反应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 研究进展
    魏文青
    中国热带医学. 2014, 14(1): 125-127.
    铁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是体内铁贮存的主要形式,在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当体内铁含量增加时,Fer可以将铁摄入并贮存,避免了细胞内高浓度游离铁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当体内需要铁时,Fer可随时释放铁,供机体需要。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组织可以合成和分泌Fer,Fer水平升高可见于肝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中。现就Fe r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做一概述。
  • 研究进展
    林卫华, 吴志刚
    中国热带医学. 2014, 14(8): 1019-1022.
    摘要 (1411) PDF全文 (2714)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我国食品毒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维护环境友好与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食品相关的毒理学评价程序、指南及管理法规得到更新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初步建立;细胞毒理学方法、毒理组学技术等已成为食品毒理学的重要研究工具;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以生物标志物为手段的检测研究成为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采用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致癌性研究具显著优越性;体外替代法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拟就近年来我国食品毒理学研究与应用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 检验医学
    钟兰,何芳,史林杰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11): 2102-2104.
  • 卫生学
    潘敬菊,谭晓东,谢朝军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5): 845-847.
  • 研究进展
    修霞,聂海燕,韩红霞,周敏
    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08): 1733-1734.
  • 疾病监控
    任力群,资捷,林立鹏,黄敏秀
    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04): 724-655.
  • 临床医学
    尹桂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8): 1400-1401.
  • 研究进展
    林玫,陈怡,唐振柱
    中国热带医学. 2013, 13(6): 765-769.
    女性性工作者已成为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高危人群以及向普通人群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其中HIV抗体阳性检出率最高的是低档女性性工作者。流动人口对性服务的需求、各年龄段尤其是中老年人嫖娼现象大量存在以及女性性工作者自我保护意识低等是导致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因素。需加强对女性性工作者这一特殊、高危人群的有效管理和干预,在公安等部门加大“卖淫嫖娼”打击力度的同时,通过有效开展健康教育来提高该群体和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对她们实行实名制健康体检以及加强阳性女性性工作者管理等系列综合措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描述并分析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的进展。
  • 研究进展
    孙朝兵,万圣云,丁洋,张同方,詹炎青
    中国热带医学.
  • 公共卫生
    王小丹,高允锁,郭敏
    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10): 1906-1907.
  • 乙肝防治专栏
    闫永平, 张维璐, 苏海霞, 王安辉, 邵中军, 张野, 黄长形
    中国热带医学. 2019, 19(10): 916-92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19.10.03
    摘要 (1566) PDF全文 (2557)   可视化   收藏
    乙型病毒性肝炎目前仍然是威胁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严重传染病之一,但自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规划以来,乙肝病毒感染流行率已明显下降,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的HBsAg阳性率已降到1%以下。成人易感者乙肝疫苗接种也越来越广泛。HBV DNA的检测进入了高灵敏度时代,检测下限已低至10~20 IU/mL,因此为临床治疗决策点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和预后判断支持。新型核苷类等药物的研制和序贯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等治疗方案使人们看到了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新希望。乙肝患者通过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其体内HBV DNA病毒复制,显著降低失代偿肝硬化和肝癌等不良转归风险。《中国热带医学》这期乙肝防治专栏重点刊登了5篇针对我国乙肝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母婴传播的发生机制、临床患者的治疗和转归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我国消除乙肝的夙愿已为期不远。
  • 综述
    王盼, 刘婷, 王静, 刘婷婷, 秦杰, 于莎莎, 王英
    中国热带医学. 2020, 20(2): 174-17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0.02.19
    摘要 (1085) PDF全文 (2554)   可视化   收藏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用于临床的青蒿素衍生物包括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和蒿乙醚等。上海药物研究所在青蒿素基础上研发出了SM735、SM905、SM934等青蒿素衍生物,这些衍生物同样具有低毒、高生物利用度和潜在的免疫抑制效应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除具有良好的抗疟作用外,也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可通过抑制致病性T细胞的活化、抑制B细胞的活化和抗体的产生、增加调节性T细胞表达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从而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可通过调节哺乳动物免疫T细胞从而调节肿瘤免疫、诱导细胞凋亡等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在乳腺癌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发挥抗癌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仍在探索青蒿素衍生物的未知生物活性。在本综述中,我们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干扰肿瘤浸润和转移、调节肿瘤信号通路等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讨论,以期为青蒿素类药物的推广应用及研发提供参考。
  • 研究进展
    林丽文,辛勤
    中国热带医学.
  • 研究进展
    张金娜,柳爱华,吴晓磊,宝福凯
    中国热带医学. 2013, 13(6): 770-773.
    人类胃肠道中寄居着庞大复杂的微生物,它们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采用宏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能在更高层次上揭示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关系,代谢组学相关技术能测量人体肠道生态系统某个时间点或整个时程的代谢动力学或代谢流。本文综述了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相关技术在肠道菌群引起的人类疾病的可能应用。
  • 综述
    范晓斌, 何兴, 潘卫庆
    中国热带医学. 2017, 17(12): 1267-127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17.12.26
    外泌体(exosomes)是由多种活细胞主动向外分泌的大小均一的囊泡样小体,可携带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生物活性成分,参与细胞通讯、细胞迁移、免疫反应和血管新生等诸多过程。寄生虫来源的外泌体不仅可以在虫体间传递毒力因子、抗药基因和分化因子,而且可以调控宿主的基因表达和免疫反应,参与寄生虫致病过程。关于寄生虫外泌体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兴领域,这为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 研究进展
    郑琰,吴量,黄胜起
    中国热带医学. 2013, 13(3): 379-383.
  • 论著
    朱文烽,刘晓萍,曹莹,孔焕育,刘霭明,石光,罗超,王广发,庞建新,吴曙光
    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05): 529-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