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临床医学
    谢送红,欧树安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7): 1162-1166.
  • 卫生监测
    赵晓芳,王国安,杜秋艳
    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06): 1325-1326.
  • 短篇论著
    刘晓晗
    中国热带医学. 2015, 15(9): 1127-112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15.09.28
    目的研究多耐药基因1(ABCB1 )基因多态性与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11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Taqman 探针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血浆中ABCB1 C3435T基因多态性,了解其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ABCB1 C3435T基因型在病例组CC、 CT和TT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0%、25%和25%,在对照组中分别为72.7%、15.5%和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BCB1 C3435T基因型分布携带CT和TT基因型患者分别比携带CC基因型的人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35倍、3.08倍(OR=2.35,95% CI 1.19~4.46;OR=3.08,95% CI 1.48~6.40)。结论ABCB1 C3435T基因型分布存在种族差异,ABCB1 C3435T 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生相关。
  • 专家论坛
    陈思礼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6): 1005-1009.
  • 临床医学
    邢爽爽
    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05): 825-800.
  • 检验医学
    钟兰,何芳,史林杰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11): 2102-2104.
  • 临床医学
    曾跃斌,胡丽娜,王恂,辜红妮,钱元恕
    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06): 1012-1013.
  • 论著
    石向东,甘永霞,王晓辉,张燕,陈琳
    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05): 532-533.
  • 疾病监控
    任力群,资捷,林立鹏,黄敏秀
    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04): 724-655.
  • 临床研究
    王永卿,夏欢
    中国热带医学.
  • 经验交流
    王学东,蒋玲
    中国热带医学. 2015, 15(10): 1276-1277.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15.10.38
    目的 对1例毛蠓幼虫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并阐述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患者漱口液、小便及大便中的虫体,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形态特征鉴定虫种。在感染场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虫体头呈棕褐色,为咀嚼式口器,尾部棕褐色,末端指状突上有长毛,符合毛蠓幼虫形态特征。在患者家中,楼下卫生间地漏直通化粪池,在化粪池及楼下卫生间发现了毛蠓成虫及幼虫。患者使用了被毛蠓幼虫或卵污染的水漱口、洗盆浴引起感染。结论 患者口腔、泌尿道及下消化道感染的是毛蠓幼虫。使用伊维菌素治疗三个疗程治愈。建议卫生间下水道不要直接与化粪池相连,防止蠓进入室内,发现昆虫,及时杀灭。注意个人卫生,女性尽量用淋浴。
  • 临床医学
    尹桂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8): 1400-1401.
  • 疾病监控
    林健东,杨北兵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4): 597-598.
  • 论著
    刘婷, 欧阳政德, 吴文金, 林孝德, 冯志刚
    中国热带医学. 2021, 21(2): 186-19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1.02.18
    摘要 (1242) PDF全文 (168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释放剂一步提取法进行优化,提高内标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中的检出效率,降低因内标未检出带来的复查率,提高核酸检测报告时效性。方法 对深圳市宝安中医院PCR实验室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标本,采用本实验室优化方法用释放剂一步法提取核酸,与试剂盒说明书原方法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方法提取核酸后内标扩增曲线及Ct值的不同;比较前后复查率改变。结果 优化前,各样本内标扩增曲线在Ct 24~44之间散在分布,部分样本内标未出现扩增曲线。经优化后,各样本内标的扩增曲线集中在Ct 22~34之间,且全部呈现典型“S”型曲线;各样本内标的扩增起始循环Ct值明显小于优化前(t=5.937 0, P<0.01),同时优化前后阳性对照N基因及ORF1a/b基因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前后,阳性质评标本N基因(F=1.032, P=0.970 1)与ORF1a/b基因(F=1.262, P=0.784 8),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后样本总体复查率较优化前显著降低(F=3.899 0, P=0.025 8)。结论 优化后的一步法提取核酸方法简单、便捷、用时短,在不影响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标本N基因及ORF1a/b基因Ct值的同时,内标检出结果明显优化,降低了复查率,缩短了报告发放时限,提高检测效率。
  • 临床医学
    李海霞,吴秉毅,封志纯(审校)
    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07): 868-869.
  • 研究进展
    张金娜,柳爱华,吴晓磊,宝福凯
    中国热带医学. 2013, 13(6): 770-773.
    人类胃肠道中寄居着庞大复杂的微生物,它们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采用宏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能在更高层次上揭示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关系,代谢组学相关技术能测量人体肠道生态系统某个时间点或整个时程的代谢动力学或代谢流。本文综述了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相关技术在肠道菌群引起的人类疾病的可能应用。
  • 临床医学
    彭传敏,Ousseini Halarou
    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08): 1462-1463.
  • 研究进展
    林卫华, 吴志刚
    中国热带医学. 2014, 14(8): 1019-1022.
    摘要 (1080) PDF全文 (1637)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我国食品毒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维护环境友好与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食品相关的毒理学评价程序、指南及管理法规得到更新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初步建立;细胞毒理学方法、毒理组学技术等已成为食品毒理学的重要研究工具;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以生物标志物为手段的检测研究成为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采用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致癌性研究具显著优越性;体外替代法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拟就近年来我国食品毒理学研究与应用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 卫生学
    潘敬菊,谭晓东,谢朝军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5): 845-847.
  • 经验交流
    张帆, 刘守江, 覃林珍, 魏巍, 王健
    中国热带医学. 2014, 14(10): 1286-1287.
    摘要 (1334) PDF全文 (156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PB64抗原在快速鉴别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9例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培养液结核分枝杆菌MPB64抗原免疫胶体金法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5例确诊非结核性标本,抗原检测均阴性; 64例确诊结核性标本中,62例抗原检测阳性,阳性率为 96.9%。用MPB64抗原胶体金法检测非结核分枝杆菌,敏感性为96.9%,特异性为100%,诊断一致率为97.8%。 结论分枝杆菌MPB64抗原胶体金法可快速鉴别结核分枝杆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是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一种有价值的检测方法。
  • 研究进展
    田春美,钟秋平
    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08): 1730-1732.
  • 临床医学
    王文睿,朱立桓,杨胜生,林金祥
    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06): 744-745.
  • 临床诊治
    陈秀华,陈文
    中国热带医学. 2004, 4(06): 1014-1015.
  • 实验研究
    谢楚杏, 曾海生, 刘国军, 徐炳燕
    中国热带医学. 2015, 15(7): 792-794.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15.07.05
    目的研究目标序列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在常见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7例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GC-MS)首次确诊为遗传性耳聋、甲基丙二酸血症、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患儿,应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其相关疾病基因。结果检测出引发患儿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为EYA4、SLC26A4、POU3F4、MYO8A、USH1C、CDH23、DFN5、TECTA,检出率为92.11%;引发甲基丙二酸血症的致病基因主要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MUT)、MMACHC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00%;引发患儿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致病基因为SBDS、FANCD2、RPS19、FANCG、TINF2、FANCB、ELANE,检出率为100%。结论应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遗传性耳聋、甲基丙二酸血症、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突变基因检测,结果准确,方便快捷,可在临床推广。
  • 研究进展
    林天东,黄显勋
    中国热带医学. 2002, 2(02): 188-190.
  • 临床医学
    邓兆享
    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09): 1718-1797.
  • 检验医学
    陆小梅,黎四平
    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01): 150-151.
  • 临床医学
    邢爽爽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12): 2254-2255.
  • 临床医学
    林静华,陈鑑强,焦晓阳,吴映娥,王雪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01): 64-100.
  • 论著
    关杨,杨帆,莫衍石,洪福昌,陶小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13, 13(10): 1266-1268.
    目的通过临床分析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探索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54 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4 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与32 例正常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一期梅毒血清固定者占1.85%(1/54),二期梅毒占11.11%(6/54),隐性梅毒占87.04%(47/54);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51 例均应用苄星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2 例因青霉素过敏应用四环素替代治疗,1 例一期梅毒应用罗氏芬治疗;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CD4+ 细胞比例(32.37±5.49)及NK 细胞比例(18.39±7.93)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7.34±8.19,P<0.05 22.84±8.47,P<0.05)。结论隐性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高。CD4+T 细胞及NK 细胞减少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有关。
  • 疾病监控
    张伟东,姚建义,田野,李萌
    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06): 1111-1112.
  • 研究进展
    徐静,高玲,谢永慧,谢蓉桃,袁文,麦海玲,林强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4): 623-624.
  • 临床医学
    王燕,吴多韬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12): 2232-2233.
  • 公共卫生
    王小丹,高允锁,郭敏
    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10): 1906-1907.
  • 论著
    耿艺介,汪武新,谢远辉,高世同,吴双,黄达娜,张仁利
    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06): 1168-1170.
  • 夏菡, 袁志明
    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2): 97-10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2.02.01
    摘要 (690) PDF全文 (1334) HTML (248)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新发和再现虫媒病毒病频发,给虫媒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从虫媒病毒生物安全背景、等级划分依据、分类概况及风险评估注意事项等方面对美国CDC发布的《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第6版)中的虫媒病毒生物安全名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保护实验室人员生命健康提供指导和建议,并可望为虫媒传染病防控机构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政策和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 论著
    莫俊銮
    中国热带医学. 2013, 13(12): 1439-1442.
    摘要 (1324) PDF全文 (132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建立1- 氯- 2,4- 二硝基苯(DNCB)经皮肤致敏诱导BALB/c 小鼠特应性皮炎(AD)模型的方法。方法将6 只7 周龄BALB/c 小鼠随机分为3 组(n=2),常规饲养。3 组小鼠分别接受1%+0.2% DNCB 溶液(A组)、1%+0.1% DNCB(B 组)和基质(橄榄油:丙酮=4:1)溶液(正常对照C 组)处理。用上述溶液反复刺激小鼠的背部和耳廓皮肤,观察皮炎症状和皮肤病理等指标,并检测血浆总IgE 浓度。结果在首次致敏后的4 周中,B 组小鼠出现明显皮炎症状,A 组小鼠出现轻微皮炎症状后恢复正常,C 组无明显皮炎症状。B 组小鼠的抓挠动作次数、皮炎症状评分显著高于A 组和C 组。皮肤病理观察显示B 组棘层细胞增厚、炎症细胞浸润,其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较其它两组有显著差异。B 组血浆总IgE 浓度高于A、C 两组,但样本例数过少,尚未得到统计学支持。结论先后用含1%和0.1%DNCB 的丙酮- 橄榄油溶液涂拭BALB/c 小鼠皮肤能够成功建立AD 模型。
  • 病例报道
    单琨, 张丽杰, 黄印启, 赵连春, 左惠芬, 赵振军, 陈东科
    中国热带医学. 2018, 18(12): 1276-127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18.12.27
    目的 痰培养经传统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导致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据此建立相应抗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对痰液培养中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以及传统的革兰染色、生化反应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 K-B 法) 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与纹带棒状杆菌有99%同源(GenBank编号:JF342700.1),使用VITEK 2-Compact 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与其相匹配的VITEK 2 ANC棒状杆菌鉴定(产品代码21348)卡鉴定结果也符合纹带棒状杆菌的特征(鉴定率:99.9%),正式报告致病菌为纹带棒状杆菌。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利奈唑胺、阿米卡星、万古霉素敏感。明确病原菌为纹带棒状杆菌后,迅速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为静点利奈唑胺,8 d后患者肺部感染情况逐渐好转,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大部分在正常范围,且炎症指标也降落至参考范围之内,遂出院回家休养。结论 临床微生物工作者以及临床医生应该重视纹带棒状杆菌引起的感染,及早为患者建立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 论著
    郭玲慧, 王炜, 张岱, 张燕, 苏航, 任伟宏
    中国热带医学. 2021, 21(4): 320-324.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1.04.04
    目的 构建pLVX-CD63-mNeptune-Puro重组质粒,使用HEK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探讨慢病毒经超滤浓缩后的纯化效果极其对MGC-803细胞的转染效应。方法 使用重叠PCR方法构建CD63-mNeptune融合基因,并插入pLVX-Puro载体构建转移质粒。转移质粒、包装质粒和外膜蛋白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颗粒。收集转染后48 h及72 h细胞培养液,4 ℃下2 500 ×g离心10 min去除细胞沉淀和碎片,上清液通过0.45 μm PVDF Millex-HV滤器过滤,收集滤液于15 mL离心管。取1 mL滤液于1.5 mL EP管,余下滤液用截留分子量100 000超滤管进行浓缩。使用P24检测试剂盒检测浓缩前后细胞培养液中病毒颗粒数。分别使用未浓缩慢病毒液与超滤浓缩慢病毒液感染MGC-803细胞。通过观察MGC-803细胞荧光信号来比较慢病毒的感染率。结果 成功构建慢病毒转移质粒并使用HEK293T细胞包装出慢病毒颗粒,细胞上清液中的慢病毒颗粒数经超滤浓缩后浓度提高了264倍,使用超滤浓缩的慢病毒液感染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到携带荧光信号的活细胞多于未浓缩慢病毒液。结论 超滤浓缩可以提高慢病毒颗粒浓度,并提高细胞感染率。采用超滤浓缩慢病毒的方法适合大多数普通实验室操作。
  • 论著
    梁婉欣, 刘淑燕, 段炼, 周雪峰, 邬林枫, 刘文齐, 张更伟, 朱华晨, 张国良
    中国热带医学. 2022, 22(3): 240-24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2.03.09
    摘要 (1026) PDF全文 (1288) HTML (70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假病毒,优化假病毒制备条件并应用于中和抗体活性检测。方法 优化合成SARS-CoV-2 刺突蛋白(S)基因,进行假病毒包装;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 基因的表达;应用定量ELISA检测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后血清中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的滴度,同时应用假病毒中和实验对接种新冠疫苗后血清中和抗体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成功构建了整合SARS-CoV-2 S基因的表达载体pcDNA3.1-S,确定pNL4-3.Luc.R-E-∶pcDNA3.1-S最佳转染比例为2∶1,可成功包装出高滴度的假病毒粒子。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蛋白已成功地在假病毒中进行表达。SARS-CoV-2假病毒可感染Vero、Huh7.5、A549-hACE2和293T-hACE2等4种靶细胞,表明所构建的假病毒具有感染活力,且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其中293T-hACE2细胞感染假病毒后相对其他细胞株可检测出更高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ELISA检测接种新冠疫苗后收集的血清,结果表明接种第二针灭活疫苗一周后可检测出较高血清IgG滴度(S/CO=10.27±3.33),半年后血清IgG滴度降低(S/CO=2.36±2.25);假病毒中和实验结果表明1例IgG阳性(S/CO=10.32)免疫后血清可有效抑制SARS-CoV-2 假病毒的感染活力,中和效价达到1/1 066。结论 成功构建SARS-CoV-2 假病毒,该假病毒可用于后续有关SARS-CoV-2中和抗体活性检测和疫苗接种后体液免疫效果的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