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
    姚思敏, 邹容容, 张国良, 张明霞, 曾谷城, 陈心春, 周伯平
    2015, 15(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肺结核患者(TB)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iR-34a-5p和miR-708-5p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TB患者和健康对照(HD)各25例,应用TaqMan qPCR技术测定两组人群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iR-34a-5p和miR-708-5p表达水平,以U6 snRNA 作为内参。应用ROC曲线评价miR-34a-5p和miR-708-5p诊断TB的临床意义。结果 miR-34a-5p在TB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为(10.08±0.68),显著高于HD的(7.67±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miR-708-5p在TB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D的(13.52±0.98 Vs 7.71±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ROC曲线分析表明在肺结核诊断中,miR-34a-5p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2%、76%;miR-708-5p的敏感性、特异性为76%、76%。结论 miR-34a-5p和miR-708-5p分子在T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异常表达,对TB辅助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实验研究
    范玉君, 尹彪, 朱元昌, 曾勇, 马珍珍, 吴彤华
    2015, 15(1):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乏症酶学诊断与基因诊断检出情况,并对这两种方法学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通过G6P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 6PGD)比值法和多重SNaPshot基因诊断技术对168例血样进行G6PD缺乏症酶学诊断和基因型诊断,分析各自的检出情况,比较比值法和多重SNaPshot法的结果,并以测序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种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 酶学诊断阳性率为4.76%。基因诊断突变率为22.02%,以c.[1311C>T(;)1365-13T>C]同义突变最常见(72.97%),错义突变率为5.35%。错义突变标本的G6PD/6PGD比值较同义突变及未检出突变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义突变与未检出突变间G6PD/6PGD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重SNaPshot法基因分型结果均与DNA直接测序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比值法无法检出同义突变,且漏检一例错义突变杂合子,其筛查错义突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8.89%和100.00%。结论 G6PD/6PGD比值法虽可较有效地筛查错义突变但不能检出同义突变和全部的女性杂合子,而多重SNaPshot基因分型方法可有效检出多种G6PD基因突变类型。
  • 实验研究
    陈梅莲, 付文金, 谢岭平, 王杜娟, 李柳燕, 邓任堂
    2015, 15(1):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模拟糖尿病条件,观察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生长情况和Smad1表达的变化,探讨高糖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 用DMEM/F12细胞液培养HK-2细胞,分为对照组,中糖组(12.5mmol/L葡萄糖),高糖组(25mmol/L葡萄糖),分别培养24h、48h、72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K-2的形态和数量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Smad1的蛋白表达。结果 高糖组刺激72h后,与对照组相比HK-2细胞数为(105.333±6.429)×105/mL,而对照组HK-2细胞数为(50.333±2.51)×10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糖组HK-2细胞形态改变,Smadl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高糖能够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数量及形态发生改变,并且这一作用可能与Samd1表达增加有关。
  • 实验研究
    岳文慧, 于铁莉, 张宇丽, 陆鸿略, 梁媛, 毕静, 齐智伟, 岳卓立, 张淑君
    2015, 15(1):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喉癌组织中Dickkopf-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喉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探讨与喉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的潜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喉癌组织和20例喉部正常黏膜组织中的Dickkopf-1的表达情况。结果 Dickkopf-1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4.64%,明显低于喉部正常黏膜组织的90.00%。Dickkopf-1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为15.79%,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64.86%。在临床Ⅲ~Ⅳ期组阳性表达率为27.03%,明显低于临床Ⅰ~Ⅱ期组的84.21%,低分化组为15.38%低于高分化的63.16%及中分化组的5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kkopf-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型、肿瘤大小、吸烟量、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结论 Dickkopf-1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喉部正常黏膜组织,提示Dickkopf-1表达可能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有关。
  • 实验研究
    耿艺介, 张倩, 王兴顺, 李浩, 杨小柯, 李迎慧, 黄自然, 邓平建
    2015, 15(1):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重组柞蚕抗菌肽AD毕赤酵母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抗菌肽纯品,并对其进行纯度、分子量和抗菌作用的鉴定。方法 用离子交换和疏水层析法对发酵液中的重组柞蚕抗菌肽AD进行分离纯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产物的纯度,再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仪对产物进行分子量鉴定,并结合传统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重组柞蚕抗菌肽AD纯品对E.coli敏感株及耐药株的抗菌作用。结果 重组柞蚕抗菌肽AD经离子交换和疏水层析纯化后的纯度达到98.40%,分子量为4068.15Da,与所设计的重组柞蚕抗菌肽AD大小相近。所纯化出的重组柞蚕抗菌肽AD对E.coli的敏感株ATCC25922和产β-内酰胺酶耐药株株ATCC35218的抗菌作用均为MIC 8 μg/mL,而头孢他啶和氨苄西林对耐药株ATCC35218的MIC的值分别为8 μg/mL 和>32μg/mL。结论 成功纯化分离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柞蚕抗菌肽AD,其对E.coli敏感株和耐药株具有相同的抗菌效果。
  • 实验研究
    张玉敏, 陈晖, 马荣芬, 刘艳红, 李玉柱, 张尊
    2015, 15(1):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肺癌患者感染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不同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经优化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36株白假丝酵母菌和8株热带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多态性分型,并对分型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36株白假丝酵母菌可分为:13株为A型,10株为B型,7株为C型,6株为D型;8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可分为:5株为A型,2株为B型,1株为C型。药敏结果显示,白假丝酵母菌B型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明显高于A、C、D型;C型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A、B、D型。热带假丝酵母菌C型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为100%,热带假丝酵母菌A、B对伊曲康唑均出现了耐药,对其他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结论 RAPD技术用于念珠菌种内的分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不同型别的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耐药性可能与特定基因型有一定相关性。
  • 实验研究
    杜潘艳, 赵丽梅, 乔国昱, 王晓波
    2015, 15(1): 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和CD16+CD56+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10水平。结果 病例组患儿CD3+、CD4+、CD8+和CD16+CD56+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危重型病例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16+CD56+百分比均低于重型病例组,且两组均低于普通病例组(P<0.05);危重型病例组CD19+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高于重型病例组,且两组均高于普通病例组和对照组(P<0.05),普通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各组患儿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危重型病例组IFN-γ、IL-2、IL-4和IL-10水平均高于重型组和普通病例组,且重型病例组高于普通组(P<0.01)。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16+CD56+百分比与病情呈负相关(r =-0.942、r =-0.953、 r = -0.874、r =-0.953,P<0.01);CD19+ 、IFN-γ、IL-2、IL-4和IL-10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r =0.659、r =0.937、 r =0.946、r =0.891、r =0.879,P<0.01)。结论 HFMD患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功能降低是HFMD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也是引起HFMD不同临床经过的关键因素。
  • 实验研究
    袁宏, 冯虎, 家秀秀, 姚晓晴, 王溪
    2015, 15(1): 2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下调CXCR4的表达对U87胶质瘤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为 CXCR4 shRNA 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设计合成CXCR4的特异性shRNA,采用脂质体转染U87细胞株。实验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阴性对照组(转染非特异载体pGPU6 /GFP/NC组)(B组),实验组(转染CXCR4-shRNA组)(C组)共三组,用RT-PCR检测各组细胞CXCR4基因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了CXCR4的特异性shRNA。C组的U87细胞CXCR4 mRNA为(42.5±4.6)%,显著低于B组的(65.4±5.9)%和A组的(69.6±7.4)%(P <0.05),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39.4±1.7)%与(25.8±1.3)%和(20.3±1.2)%,G2/M期细胞比例相应下降(20.2±1.6)%与(30.1±1.2)%和(26.4±1.3)%;S期细胞比例相应下降( 46.5±2.7)% 与(55.7±2.8)%和(54.9±2.6)% ,凋亡细胞率为(18.68±0.44)%明显高于A组(5.14±0.23)%和B组(4.87±0.16)% (P <0.05 )。结论 CXCR4 shRNA能够有效下调U87细胞CXCR4基因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提示 CXCR4 在胶质瘤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疾病监控
  • 疾病监控
    郭婉如, 林晖, 赖静文
    2015, 15(1):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2009~2013年非结防机构网络报告的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情况,了解目前结核病防控工作中医防合作的状况。方法 对广州市番禺区2009~2013年非结防机构网络报告的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转诊、追踪及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州市番禺区2009~2013年非结防机构肺结核疫情报告率为32.92/万;转诊率为89.86%,在转诊患者中的到位率为40.39%;全体患者的总到位率为90.34%,其中通过追踪到位的构成比为53.98%、转诊到位构成比为40.18%,其他到位构成比为5.84%;确诊率为31.45%;对全区登记发现的活动性患者和涂阳患者的贡献分别为56.43%和57.22%。结论 非结防机构在结核病人发现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应加强业务人员的结核病诊断技能培训;大力开展结核病的健康促进活动;控制结核病疫情传播。
  • 疾病监控
    肖光文, 曾令斌, 谢彦鹏, 乔亚峰
    2015, 15(1):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梅州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肺炎嗜衣原体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 对2013年2月~ 2014年1月梅州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均留取咽拭子和血清标本;采用巢氏PCR法检测患儿咽拭子标本中的 Cpn 主要外膜蛋白基因片段;采用 ELISA 检测患儿血清中 Cpn-IgM;以上两项检验中一项为阳性即确认为Cpn感染阳性样本。结果 986例患儿中确认为Cpn 感染的有143例,阳性率为14.5%;> 6岁组感染率最高为28.12%,并与其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季均可发病,冬季感染率最高为20.80%,与其它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巢氏PCR法检出率高于ELISA检测Cpn-IgM法,但两者一致率较高,差异实际意义不大。结论 梅州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肺炎嗜衣原体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感染率男女患儿之间无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率随之增高。
  • 疾病监控
    符艳, 王小焕, 王红美, 刘璞瑜
    2015, 15(1):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DSP点居民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M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海口市美兰区和定安县人群中各600例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分析代谢综合征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结果 18岁及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0.6%,标化率为8.8%,高血压、超重、肥胖、高血糖、血脂紊乱的患病率及标化率分别25.4%(21.1%)、13.2%(10.9%)、6.6%(5.5%)、35.6%(29.5%)、23.8%(19.7%)。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超重/肥胖和静态生活方式的MS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年龄、肥胖、静态生活方式均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结论 海南省MS防治重点人群以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为主,应及早开展综合干预,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 疾病监控
    王秀琴, 李黎明, 胡玉华
    2015, 15(1):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厦门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厦门市高校4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7.7%,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母亲文化程度对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艾滋病患者/感染者,38.5% 的学生感到恐惧,93.9%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患者/感染者拥有工作、学习的权利,5.4%的学生曾经有过性行为,其中仅有60.9%的学生首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结论 厦门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处在一般水平,学校及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对青年学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 疾病监控
    吴晓英, 李玉, 冯演东, 何国桓, 林漫
    2015, 15(1):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在现场捕获蚊虫的效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或蚊虫调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茂名市城区居民、公园、医院、城郊结合部农户及牲畜棚5个点,同时使用2种方法捕蚊,对捕获的蚊虫进行分类鉴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诱蚊灯法在5种环境共捕获成蚊3属5种14 509只,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分别占捕获蚊总数的97.98%、0.99%和0.88%,中华按蚊占0.12%,其他蚊种占0.02%。人工小时法在4种环境共捕获成蚊4属7种6 583只,致卷库蚊、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90.11%、6.09%和3.11%,中华按蚊占0.30%,其他占0.38%。不同环境类型蚊种构成比不尽相同,以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2种方法监测结果显示成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3月份开始升高,5~6月达到高峰,7~8月逐渐下降,9~10月有所回升,11月蚊虫进入越冬状态。结论 人工小时法和诱蚊灯法均能用于蚊虫调查和监测,但各有长处及短处,人工小时法对采集靶标蚊虫、嗜吸人血的蚊虫和发现更多蚊种有较大优势;诱蚊灯法则更适合于蚊媒哨点长期监测,既节省劳力,又避免人为的主观性影响及人蚊接触感染相关传染病。
  • 疾病监控
    李丽丽, 黄少平, 阚震, 石磊, 王立强, 董瑞强, 崔兰梅, 张冬然
    2015, 15(1):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北京市房山区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为预测北京市房山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房山区2009~2013年手足口病月发病数和同期气象因素资料,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2010与SAS9.2相结合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月发病率与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水汽压、降水量、降水日数呈正相关;与平均气压呈负相关。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手足口病发病数影响大的气象因素依次为平均气压、气温、日照时数、平均水汽压、降水日数、平均风速、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结论 房山区手足口病发病率有明显的季节性,降水日数多、降水量大、高温、高湿、高水汽压、低气压气候易引起手足口病的高发;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建立的预测方程可预测手足口病的月发病数。
  • 疾病监控
    李晓华, 覃雄林, 覃春伟, 黎团, 黄运轩, 林愈凤
    2015, 15(1):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解广西贵港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病例维持治疗的情况及分析维持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数据来自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的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数据库,以入组治疗时间作为进入队列时间进行研究,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贵港市累计美沙酮维持治疗入组人数2 049人,男性为主, 1 894人,占92.44%;平均年龄为(37.91±6.73)岁;待业居多,1 001人,占48.85%;初中文化程度者1168人,占57.00%。最近1次尿检阳性者803,占39.19%;入组治疗后维持时间的中位数是21.63个月,95%可信区19.30~23.83个月,维持时间最短者不足1个月,最长93个月。截止观察期末, 第1~8年的保持率分别为91.76%、84.71%、76.63%、71.40%、65.75%、55.76%、54.67% 和 46.66%。累计退出治疗1 093人次,主要原因为与毒品无关的违法犯罪被抓,437人,占39.98%。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现住址到美沙酮门诊距离,戒毒史,HIV检测结果与维持治疗保持时间长短关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2006年以来,贵港市美沙酮治疗脱失率较高,复吸现象仍较普遍,所以应加强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宣传教育、咨询和关怀等社会工作。
  • 疾病监控
    杨炼辉, 林宗伟, 吴根容, 周金森, 黄昱, 于彦杰, 刘赐敏, 梁志轩, 曾繁
    2015, 15(1):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州市黄埔区各类公共场所室内PM10和PM2.5浓度水平及对从业人员上呼吸道症状的影响。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全区4大类公共场所,包括理发美容类、商场剧院类、酒店旅馆类、酒吧KTV游戏厅类,采用便携式防爆智能数字粉尘仪AM510进行室内PM10和PM2.5浓度检测,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各类场所室内PM10和PM2.5浓度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黄埔区4大类场所室内PM10浓度水平分别为(0.113±0.044) mg/m3,(0.085±0.022) mg/m3,(0.112±0.028 )mg/m3 和( 0.207±0.031)mg/m3,其中酒吧KTV游戏厅室内PM10浓度超出GB/T 18883-2002标准限值(<0.15mg/m3)。全区4大类场所室内PM2.5浓度水平分别为(0.065±0.025 )mg/m3、(0.050±0.013) mg/m3、(0.075±0.016) mg/m3和(0.120±0.018)mg/m3,均超出GB 3095-2012一级标准限值(<0.035mg/m3)。单因素分析及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各类场所室内PM10和PM2.5浓度水平,酒吧KTV游戏厅类最高,商场剧院类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M2.5浓度与咳嗽、咽痛和鼻炎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 黄埔区4大类公共场所室内PM2.5污染较为严重,明显影响从业人员上呼吸道健康,应加强对这类场所监管。
  • 疾病监控
    吴红英, 王红美
    2015, 15(1):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海南省居民碘盐的食用情况和重点人群的碘营养水平,探讨碘营养评价指标,为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科学调整碘缺乏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的基础上,按照《海南省碘缺乏病监测方案》监测全省2011~2013年重点人群碘营养及相关健康状况,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2011~2013年全省合格碘盐食用率分别为95.75%、95.74%、95.63%;儿童尿碘中位数分别为204.2μg/L、 193.6μg/L、162.7μg/L;儿童甲肿率分别为0.16%、0.02%、0.10%;智商测试均数分别为95±16.6、104±15.5、102±15.4;孕妇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45.9μg/L、144.0μg/L、124.5μg/L;哺乳期妇女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59.1μg/L、143.0μg/L、135.3μg/L。结论 海南省盐碘标准下调后,儿童碘营养适宜,孕妇碘营养不足;不同人群的碘营养状况不同,不能以儿童的碘营养水平代表全人群的碘营养状况,孕妇尿碘应纳入碘缺乏病监测指标体系。
  • 疾病监控
    毛伟成, 虞海芬, 蒙南新, 曾柳玉
    2015, 15(1):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来宾市2008~2013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及其流行因素,为狂犬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来宾市2008~2013年狂犬病疫情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统计学分析。采集市场上销售狗脑组织,用DFA和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感染情况。结果 来宾市2008~2013年共报告狂犬病例13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病例分布主要在兴宾区和武宣县,占总例数的79.86%。一年四季均有发病,7~12月份占 58.99%。50~74岁人群发病最多占47.48%,其次为15岁以下儿童占17.98%。男女性别比为3.21:1。农民占总发病数的66.91%。被家犬咬(抓)伤占77.70%、被猫咬(抓)伤占14.38%。狂犬病例中有73.38%的患者暴露后未进行伤口处理,85.61%患者未进行疫苗接种,97.03%患者未注射抗狂犬病毒血清或免疫球蛋白。2008年犬只密度最高为13.31只/100人,最低2013年为10.01只/100人;犬只免疫率最高2013年为43.45%,最低2008年为34.35%。犬狂犬病毒核酸阳性率为1.43%。结论 来宾市2008~2013年狂犬病发病率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犬只密度高、免疫率低和带毒率高、暴露后预防处置率低和未按要求进行预防处置、犬只管理不到位和相关部门缺乏沟通协作等是狂犬病发生和扩散的主要原因。应进一步加强对狂犬病监测。
  • 疾病监控
    钱丹, 张红卫, 周瑞敏, 杨成运, 刘颖
    2015, 15(1):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河南省近5年疟疾的流行特征,探讨发病趋势,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整理河南省2009~2013年的疟疾疫情数据及所有相关的病例信息,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病例在时间、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2009~2013年间全省共发生疟疾3 189例,年均发病率为0.68/10万,年发病数总体呈递减趋势,但输入性疟疾所占比例逐年增多,且感染类型更为复杂。2009~2010年, 15个高发县(区)的病例占绝大多数,近三年疟疾发病逐渐呈现点状散发状态;全年均有疟疾病例发生,但2010年以前疟疾流行季节性特征明显,病例多集中在流行季节的5~10月,近三年没有明显的季节高峰,全年发病水平平稳;人群分布上,男女性别比为2.16:1(2 179:1 010),30~59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占病例总数的52.78%,农民为主。结论 河南省近5年疟疾发病人数逐年下降,疫情稳定,但输入性疟疾形势严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技术培训,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应作为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 疾病监控
    张子胜, 林宪和
    2015, 15(1):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涂阳肺结核患者家庭密切接触儿童感染发病情况,探讨儿童感染者预防性治疗方法。方法 将涂阳肺结核患者家庭密切接触儿童与非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儿童感染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对儿童感染者分组给予6H、12H、3HR、2HRZ等4种不同的方案进行预防性治疗,随访观察10年发病情况。结果 涂阳肺结核患者家庭密切接触儿童感染率为63.6%,非涂阳肺结核患者家庭密切接触儿童感染率为1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结核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组完成治疗率达85%以上,经10年随访患病率为2.2%(4/182),4种方案平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儿童结核感染者非预防性治疗组患病率达45.2%(47/1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涂阳肺结核患者家庭密切接触儿童属于结核病高危人群。早期发现涂阳肺结核患者并给予正规的抗结核治疗,积极动员其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及时进行结核病筛查,是结核病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儿童感染者预防性治疗可减少95.1%的结核病发病,是一种可靠预防结核感染的方法,在总体减轻结核病的影响可起到关键性作用。
  • 疾病监控
    李叶兰, 谢知, 刘如春, 胡伟红
    2015, 15(1):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长沙市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结果,为制定长沙市SARS和人禽流感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2013年每月收集全市48家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住院部上月住院总人次数、发热肺炎病例总数、重症肺炎病例总数、因重症肺炎死亡人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总数,对数据利用EXCEL及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长沙市未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热肺炎病例占总住院人数的比例介于3.37%~7.87%之间,发热肺炎病例中发生重症病例的比例介于4.44%~18.03%之间,每年9月至来年4月发热肺炎及重症肺炎发病较高;重症肺炎住院病例病死率介于1.29%~17.65%之间,每年1~4月和7~9月重症肺炎住院病例病死率较高。结论 发热肺炎和重症肺炎住院病例月分布表现出冬春季发病高峰的特点,重症肺炎病例死亡情况月分布呈现秋春双高峰的特点。长沙市发热肺炎病例中儿童发病比例高,而发展为重症的比例较低,病死率低。
  • 疾病监控
    徐洪吕, 保武生, 何俊, 晋云, 刘莉梅, 史小颜, 毛兵斌, 邓关义, 陆林
    2015, 15(1):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曲靖市MSM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0~2013年,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法对招募的MSM开展行为学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400人,最近6个月MSM同性肛交、同性商业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00%、5.0%~0、23.0%~13.0%;相应的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分别为33.0%~83.0%、20.0%~50.0%、9.5%~69.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样本来源于网络招募(OR=23.228,95%CI:5.279~102.208)、接受干预服务(OR=13.255,95%CI:2.958~59.394)这2个因素是MSM安全套使用的促进因素;而本地居住1年或以上(OR=0.200,95%CI:0.037~0.172)是MSM不使用安全套的危险因素。结论 MSM高危性行为比较普遍,但安全套使用率低,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尤其是加强在本地居住1年及以上的MSM的干预,提高安全套使用率。
  • 疾病监控
    周光荣, 汪峰, 耿燕, 余希, 任兰香, 徐建军
    2015, 15(1):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3年贵州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订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贵州省疟疾防治资料、现场调查、疟疾监测结果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报告疟疾病例,分析2013年贵州省疟疾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网报疟疾发病人数12例,较2012年的16例下降了25.00%,发病率为 0.034/10万,较2012年0.046/10万下降26.09%,均为国外输入性病例。贵州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对12例网报病例进行复核,其中,间日疟3例,占25.00%,恶性疟8例,占66.67%,卵形疟1例,占8.33%。结论 2013年全省疟疾防治措施落实,首次实现了全省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首次报告卵形疟病例。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数与去年同比无变化,病例分布范围较2012年缩小,感染虫种增加至3种。境外输入性疟疾将是今后贵州省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监测和防控。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孙慧媛, 韩健, 阎玥, 史琦, 李友林
    2015, 15(1): 7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中西医对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中医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60例,作为治疗组;单纯西药治疗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连续治疗3月,测定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肺功能和血气指标。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喘息、咳嗽、咯痰、气短、乏力的临床症状积分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FEV1、FEV1%、FEV1/FVC%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氧气分压,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方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较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更有临床优势,值得推广。
  • 临床研究
    焦继光, 刘会霞, 吴祖成
    2015, 15(1): 8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补锌疗法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低锌儿童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其最佳使用剂量。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94名轮状病毒肠炎低锌儿童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高、中、低剂量的葡萄糖酸锌颗粒共4组。观察各组患者的止泻时间、大便次数和性状复常时间、退热时间、呕吐停止时间及血清锌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中剂量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组患儿的止泻时间、大便次数和性状、脱水复常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中剂量组患儿的止泻时间、大便次数和性状、脱水复常时间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血清锌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然高剂量组各症状及血清锌水平与中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且呕吐停止时间明显延长(P <0.05)。结论 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低锌儿童,过多的锌可能造成胃肠负担,应合理控制补充剂量。
  • 临床研究
    邝咏云, 单斌, 段勇
    2015, 15(1): 8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白细胞(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CR)四种炎性指标在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明确诊断的败血症患者95例及非败血症患者205例。用罗氏Cobas e 41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所有入选患者血清中的PCT及IL-6水平,用Sysmex X-800i 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所有入选患者全血中的WBC和NLCR值。绘制四项指标单项及PCT与IL-6两项联合的ROC曲线,确定各种指标诊断败血症的最佳诊断截点并比较四项指标单项及PCT与IL-6两项联合检测对败血症的诊断效能。结果 败血症组的四项指标均高于非败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CT、IL-6、WBC和NLCR单项及PCT与IL-6两项联合诊断败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844、0.632、0.605和0.904。在最佳诊断截点处, PCT单项指标诊断败血症的特异度为97.1%,明显高于IL-6(82.4%)、WBC(45.4%)和NLCR(69.2%);PCT与IL-6两项联合诊断败血症的曲线下面积、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0.904、96.0%和79.1%,特异度高于IL-6,但不高于PCT,灵敏度优于PCT(77.9%)和IL-6(76.8%)单项指标。结论 PCT和IL-6对败血症诊断有较高准确性,相比IL-6,PCT诊断性能更优。WBC和NLCR用于败血症诊断价值不大。PCT与IL-6的联合诊断性能略微优于单项指标。
  • 临床研究
    陆圣雄
    2015, 15(1): 8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前给予紫杉类联合蒽环方案与EC方案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住院的9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紫杉类联合蒽环方案治疗,B组给予EC方案(表阿霉素+环磷酰胺)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的临床效果比较,A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2.2%,B组的有效率为71.1%,A组的有效率高于B组,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P >0.05)。A组和B组的胃肠道反应和肝脏毒性以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0.33,P >0.05);A组化疗后病例化疗反应分级(MP分级)达到4~5级比例为71.1%,B组化疗后MP分级达到4~5级比例为20.0%,A组化疗后MP分级达到4~5级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9~0.33,P <0.05)。结论 紫杉类联合蒽环方案对乳腺癌患者术前给予治疗的敏感性优于EC方案,不良反应少,患者比较容易接受。
  • 短篇论著
  • 短篇论著
    黄宪希, 周利民, 易国辉, 薛伟玲, 郭虹
    2015, 15(1): 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使用吉姆萨(Giemsa)染色法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P.b.)ANKA株感染小鼠肝、脾组织标本进行染色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小鼠肝、脾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60℃烤箱30min烘烤,二甲苯脱蜡,常规乙醇水化至水,用2、3、4倍稀释的吉姆萨工作液分别染色3min、5min、10min;同时做常规苏木精-伊红(Haematoxylin-eosin ,HE)染色。结果 3倍稀释Giemsa工作液染色5min的染色效果最佳。镜下观察,疟原虫染色鲜明、虫体胞浆蓝色,胞核粉红、疟色素染为棕褐色,清晰易辨,明显优于HE染色法。结论 使用Giemsa染色法对P.b.感染小鼠肝、脾组织标本的染色简单易行,需时短,效果良好,在临床及科研领域中具有应用价值。
  • 短篇论著
    蓝锴, 屈平华, 周强, 张文, 庞雪云, 张伟铮
    2015, 15(1): 9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住院患者血液分离的一株黏液型沙门菌进行多种方法的鉴定及血清凝集试验,以期将该菌准确鉴定到种。方法 采用多种鉴定方法,如西门子MicroScan WalkAway 96 plus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API 20E,VITEK MS,16S rRNA测序法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 多种鉴定方法结果均为沙门菌属,但血清凝集试验一直为阴性。结合本菌菌落呈黏液型可能凝集反应不典型的特点,采用多次传代恢复到非黏液型菌落后出现凝集反应,最后鉴定为猪霍乱沙门菌。结论 黏液型沙门菌表面黏液状的物质会极大的干扰血清凝集试验,可能会导致临床鉴定错误,有条件实验室最好用16S rRNA进行更加准确的菌株鉴定。
  • 短篇论著
    张弦, 丁莉利, 陈明净, 牟联军, 罗志飞
    2015, 15(1):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FGFR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GFR1在45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比较FGFR1在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的差异,分析浸润性小叶癌FGFR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FGFR1在乳腺癌癌旁组织中均阴性表达。浸润性小叶癌FGFR1的阳性表达率比浸润性导管癌高(P=0.048),其染色强度也比浸润性导管癌强(P=0.044)。FGFR1 的表达强度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肿块大小(P=0.021)和TNM分期相关(P=0.041)。结论 初步推测FGFR1的过表达参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生、发展。
  • 短篇论著
    杨彦, 刘义威, 全信斌, 陈伊莹, 王倩, 梁超
    2015, 15(1): 99-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999~2013年玉林市疟疾监测结果及评价消除疟疾措施效果。方法 对1999~2013年玉林的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并对该阶段疟疾监测方法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监测1999~2013年玉林常住人口中的“三热”病人,共镜检血样169 501人份,均为阴性;检测本地居民血清抗体17 053人份,均为阴性。1999~2013年玉林共报告82例疟疾,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1999~2004年80.00%(12/15)为境内输入且均为间日疟,2005~2013年74.64%(50/67)为境外输入且有37.31%(25/67)的恶性疟。时间分布出现6月和11月两个高峰。职业分布中,建筑、采矿和种植等户外作业类职业占69.51%(57/82)。结论 玉林市1999~2013年的疟疾防治措施有效,但仍存在疟疾病例输入风险,且风险来源由境内转移至境外。
  • 短篇论著
    钟达宏, 王红芳, 钟伟宏
    2015, 15(1): 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成人轻型β-地中海贫血筛查中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oluble transferrin receptor, sTfR)联合红细胞参数检查的灵敏性与特异性。方法 选取成人轻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成人缺铁性贫血(IDA)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30例分别为观察组、IDA组、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红细胞参数检查结果差异及各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观察组与IDA组sTfR均高于对照组,Hb、MCV、MCH、RDW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TfR、RBC、Hb均高于IDA组,MCH低于ID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β-地中海贫血与IDA鉴别诊断中sTfR、GKI、SLI、EFI、RI指数敏感性较高,EFI、GKI、RDWI指数及sTfR的特异性较高。结论 采用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联合红细胞参数筛查成人轻型β-地中海贫血并与缺铁性贫血进行鉴别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显著,可作为地中海贫血高发区的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初筛手段,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短篇论著
    王晓博, 贾喜花, 郭星
    2015, 15(1): 104-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结肠癌组织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erine/threonine kinase15,STK15)、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2例结肠癌组织和3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TK15、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相关性,及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STK15、P53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47/72)、69.4%(50/72),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两者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15,P <0.05)。STK15在结肠癌中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状态无关(P>0.05)。结论 STK15、P53 在结肠癌中高表达,且两者在结肠癌中呈正相关,提示 STK15、P53可能共同参与了结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者的表达可能与结肠癌的不良预后有密切关系。
  • 短篇论著
    马玉霞, 赵立华, 吴莹
    2015, 15(1): 107-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阜新市2004~2013年性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性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2004~2013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数据进行趋势及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性病报告发病率由2004年的9.75/10万上升到2013年的46.67/10万,年均增长19.00%,年均发病率为18.89/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8/10万。主要流行病种是梅毒、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艾滋病(AIDS),占发病总数的88.15%。梅毒、HIV/AIDS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40.59%和19.45%;淋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4.92%。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梅毒患者中,女性发病多于男性;淋病和HIV/AIDS患者中,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发病以20~49岁性活跃人群为主,而梅毒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农民、离退休人员为主。结论 阜新市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梅毒疫情上升明显。今后应加大对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监测、干预、深入分析与评价,以有效调整和落实相应的防控对策与措施。
  • 短篇论著
    王轶, 高建伟, 罗学东, 席慧霞
    2015, 15(1):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汝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血清学监测结果,了解汝州市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及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对2009~2013年到汝州市疾控中心就诊的疑似病例进行血清学监测。结果 汝州市共检测标本2 573例,1 124例为阳性,阳性率为43.68%;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分布,5月份为人间布病发病高峰;男性与女性阳性率比约为2.44﹕1(797/327),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49.44%,620/1 254),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分布以农民感染率为最高(94.57%,1 063/1 124),不同职业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汝州市布鲁氏菌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畜间管理,开展重点职业人群布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降低其发病水平。
  • 短篇论著
    段峻伟
    2015, 15(1):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兴化市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现况,为科学管理、政府救助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对兴化市2008~2013年在册及新增晚血患者逐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检查。按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血吸虫病防治手册》标准将患者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4型。结果 兴化市2008~2013年在册晚血患者为 73例,其中巨脾型62例,腹水型10例,结肠肉芽肿1例。死亡7例,其中3例正常死亡,占42.86%,肝癌死亡2例,占28.57%,肝硬化死亡2例,占28.57%。现存66例晚血患者全部都是巨脾型。其中 临床治愈者57例,占86.36% , 病情稳定者 7例,占10.61%, 尚需治疗者 2例,占3.03%。年龄最小44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68.53岁,年龄构成以71~80岁组人数最多,占42.42%。来自血吸虫病流行乡4例,占6.06%,非血吸虫病流行乡62例,占93.94%。结论 兴化市晚血患者情基本稳定,年龄呈高龄化趋势,为能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应定期随访和健康检查,对反复、症状较重的晚血患者,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同时为需要救助的晚血患者提供国家救助。

  • 短篇论著
    储文梅
    2015, 15(1):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病理生理依据。方法 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疗程2周,观察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的改善程度。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浆8-iso-PGF2α值为(506.82±46.21)pg/mL和(309.49±37.69)pg/mL,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浆8-iso-PGF2α值为(501.37±48.32)pg/mL和(369.41±42.51)pg/mL, 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对血浆8-iso-PGF2α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59,P <0.05)。治疗组在血压、血脂和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方面也优于对照组(t =2.34,P <0.05)。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有抗氧化应激作用,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减轻残障。
  • 短篇论著
    黄焕辉
    2015, 15(1): 11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05~2013年宜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5~2013年宜州市乙肝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乙肝个案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5~2013年宜州市共报告乙肝病例4 147例,年均发病率为71.77/10万,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病例集中在15~49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78.39%(3 251/ 4 147),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6.05%(2 739/4 147)。庆远镇报告病例数最多。结论 宜州市乙肝发病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应实施综合性防控措施,尤其要加强健康教育,开展高发人群乙肝疫苗接种,进一步降低乙肝的感染率。
  • 研究进展
  • 研究进展
    程晓藕, 尹家祥
    2015, 15(1): 1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鼠疫主要是由跳蚤叮咬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蚤类对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长期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蚤种类较多,群落结构较为复杂。研究蚤类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不同生境对蚤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这对维持鼠疫生态系统的平衡、研究鼠疫生态系统的构成以及预防和控制鼠疫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进展
    李敏, 彭雁忠
    2015, 15(1):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NKT)指具有固有免疫应答功能的特殊的T细胞。当肝细胞上出现乙肝病毒(HBV)时,CD1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d, CD1d)能将鞘磷脂α-半乳糖酰基鞘氨醇(α-GalCer)提呈给NKT细胞上的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而将其活化,活化后的NKT细胞能够分泌IL-4、IFN-γ,参与免疫反应。最近的研究发现,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icrosomal Triglyceride Transfer Protein,MTP)能够影响CD1d的提呈功能。除此之外,有研究从分子通路PD1/PDL1方面进一步阐述了NKT与乙型病毒型肝炎的关系。本文回顾近年NKT细胞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文章发现,NKT细胞与机体乙肝病毒清除有重要联系。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黄炜, 艾仁裕, 罗春莲, 夏海燕, 王琼, 黄纯
    2015, 15(1): 126-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刘立虎, 吴军
    2015, 15(1):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应用乌体林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降糖及抗结核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乌体林斯,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X线胸片检查、痰菌转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为8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X线胸片检查病灶明显吸收率,痰菌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肺结核患者予以常规联合乌体林斯治疗,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