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盆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酶联免疫斑点(PEMC Elispot)检测技术,并与相应的外周血检测结果比较。方法以重组结核菌早期分泌抗原6kDa蛋白(ESAT-6)、ESAT-6重组多肽抗原组合(P8.10)及多肽抗原组合(P8.10+PoolB)为抗原,建立盆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技术(PEMC Elispot)。对46例确诊为结核性盆腔炎病人的盆腔积液进行结核菌特异性IFN-γ水平检测;同时用外周血结核菌特异性IFN-γ水平检测技术对病人相应的外周血进行检测,并用PEMC Elispot检测了30例非结核性盆腔炎病人积液标本。结果PEMC Elispot技术对46例确诊为结核性盆腔炎病人盆腔积液检测,阳性率为97.8%;PBMC ELlispot检测病人外周血,阳性率为87.0%,经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5,P=0.009);PEMC Elispot检测非结核性盆腔炎病人盆腔积液的阳性率为10.0%,显著低于结核性盆腔炎病人盆腔积液阳性率(χ2=60.19,P<0.0001)。结论盆腔积液结核菌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技术与外周血结核杆菌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技术一样在结核性盆腔炎诊断应用中有着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结核性盆腔炎诊断及其鉴别诊断的方法。
目的了解2012—2014年东莞市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状况,对其进行原因分析与评估。方法对东莞市2012年1月—2014年12月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东莞市共报告了47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数702例,死亡9例。事件数及病例数以4—8月份最多,分别占57.45%(27/47)及56.84%(399/702);发生地点以企业食堂为主,其事件数及病例数各占38.29%(18/47)及67.09%(471/702);引起中毒的食物品种单一分类主要是野蘑菇,其引起的事件数及病例数占19.15%(9/47)及6.13%(43/702);食物致病因素分类以细菌性污染为主,占55.32%(26/47),主要为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原因以误食为主,占报告起数的31.91%(15/47)。结论4—8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时间,细菌性食物中毒比例最高,而真菌毒素食物中毒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企业食堂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中毒原因多为误食与加工不当。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 (FQ-PCR)方法在疑似先天梅毒随访中的价值。方法60例疑似先天梅毒病例在出生后的1月内,行血浆FQ-PC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19S- IgM-TPPA(只做一次)检测。在3、6、9、12、15、18月龄时进行血浆TP DNA、血清学TRUST和TPPA随访,当TRUST和TPPA均阴性时,则终止随访。采用SPSS18.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疑似先天梅毒新生儿1月龄时,TRUST阳性的有51例,滴度均≤1:4;TPPA 均阳性;19S IgM-TPPA均阴性。疑似先天梅毒新生儿中,阳性病例的TP DNA拷贝量在l02~l03copies/mL。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在1、3、6、9月龄时的总阴转率有明显差异(P<0.05);在1、3月龄时FQ-PCR总转阴率最高,分别为75.00%、96.67%;6月龄时FQ-PCR和TRUST检测全部阴转;TPPA在1、3、6、9月龄总阴转率最低,12月龄全部阴转。结论FQ-PCR定量检测血浆中TP DNA是一种敏感的方法,可应用于疑似先天梅毒的随访。
目的对广州市部分素食者进行健康状况和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了解广州市素食人群现状,包括素食类型、选择素食原因、身体健康状况、饮食行为等。方法根据广州市各个城区素食餐馆的规模和数量,用PPS法抽取3个城区的6家餐厅,对就餐的433名素食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广州市素食者中蛋奶素食占比例较高,为66.2%,严格素食者占33.8%。所调查的素食者平均年龄46.6岁,女性占73.9%。坚持素食1年以上者占81.7%,素食主要原因是宗教信仰(70.4%)和身体健康(53.5%)。绝大部分(89.3%)素食者认为素食能提供足够营养,且较少服用营养补充剂;60.0%的素食者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良好。45岁以上素食者高血压(19.2%)、血脂异常(6.25%)、糖尿病(4.8%)患病率低于广州市同年龄组人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州市素食人群总体的素食餐馆就餐频率为4次/月,男性(6次/月)高于女性(3次/月),55岁以上老年人的素食餐馆就餐次数(2次/月)低于其他年龄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组(4.5次/月)高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组(3次/月)。结论此次调查广州市素食人群平均年龄46.6岁,女性为主。素食原因主要为宗教信仰和身体健康,大部分素食者自报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素食人群平均每月到素食餐馆就餐频率为4次。
目的通过分析2005—2013年潜江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潜江市2005—201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结果潜江市2005—2013年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16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波动在0.73/10万~3.97/10万之间,2010—2013年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呈散发态势,无聚集性和暴发。发病高峰集中在11月至次年1月,30~59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8.62%,农民和工人病例分别占77.84%和8.38%。结论潜江市近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逐年上升,30~59岁人群中高发,农民和工人病例居多,因此需要加强预防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高危人群的发病率。
目的分析无锡市北塘区2006—201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6—2014年无锡市北塘区报告的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2006—2014年无锡市北塘区共累计报告13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179例,死亡1例。其中传染病疫情12起,食物中毒1起。以一般事件为主,占53.85%,未分级事件占46.15%。每年6月份和12月份为高发月。黄巷街道和北大街街道是发生事件较多的地区。76.92%的事件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13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间与事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733,P<0.05)。结论无锡市北塘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点场所,应加强流行季节传染病的防治,早发现、早报告是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