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李坤饶, 郭学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米托蒽醌体外抗锥虫的作用机制并考察其体内抗锥虫活性。方法通过倍比稀释合并alamarBlue染色测定米托蒽醌体外抗血流型布氏锥虫427(T.bruceiBF427)的量-效和时-效曲线,并与抗锥虫药物喷他脒和美拉胂醇进行比较;通过DAPI染色、细胞周期表型分析考察米托蒽醌的抗锥虫作用机制;采用血虫症小鼠考察米托蒽醌的体内抗锥虫活性,米托蒽醌经腹腔给药,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每天取血计数血虫密度;用药7d后停药,计算小鼠存活率。结果量-效曲线测得米托蒽醌对体外培养锥虫(起始密度为1×106个/ mL)24h MIC为9.7 μM;时-效曲线显示米托蒽醌和喷他脒都可显著抑制锥虫生长、持续降低锥虫密度;而经美拉胂醇处理后的锥虫密度在12 h内仍缓慢增长、随后出现明显降低;因此,在MIC作用浓度下米托蒽醌的体外抗锥虫活性好于美拉胂醇、与喷他脒相似。对照组小鼠的血虫密度迅速增加,感染6d时全部死亡;米托蒽醌明显抑制小鼠血虫增长,停药后2d小鼠出现死亡,最长存活14d,存活时间明显延长。DAPI染色和细胞周期表型分析显示锥虫核内(N)基因组DNA的复制受到抑制、而动基体(K)DNA的复制不受影响,表现为1N2K细胞型的比例明显上升,由10.8%上升至17.5%,2N2K细胞型的比例明显下降,由6.3%下降至3.0%。结论米托蒽醌具有体内抗锥虫活性,抑制锥虫核内基因组DNA的复制并使其产生损伤是作用机制之一。
  • 论著
    刘玉娟, 廖明凤, 易云兰,张洁云, 杨倩婷, 张明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盆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酶联免疫斑点(PEMC Elispot)检测技术,并与相应的外周血检测结果比较。方法以重组结核菌早期分泌抗原6kDa蛋白(ESAT-6)、ESAT-6重组多肽抗原组合(P8.10)及多肽抗原组合(P8.10+PoolB)为抗原,建立盆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技术(PEMC Elispot)。对46例确诊为结核性盆腔炎病人的盆腔积液进行结核菌特异性IFN-γ水平检测;同时用外周血结核菌特异性IFN-γ水平检测技术对病人相应的外周血进行检测,并用PEMC Elispot检测了30例非结核性盆腔炎病人积液标本。结果PEMC Elispot技术对46例确诊为结核性盆腔炎病人盆腔积液检测,阳性率为97.8%;PBMC ELlispot检测病人外周血,阳性率为87.0%,经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5,P=0.009);PEMC Elispot检测非结核性盆腔炎病人盆腔积液的阳性率为10.0%,显著低于结核性盆腔炎病人盆腔积液阳性率(χ2=60.19,P<0.0001)。结论盆腔积液结核菌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技术与外周血结核杆菌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技术一样在结核性盆腔炎诊断应用中有着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结核性盆腔炎诊断及其鉴别诊断的方法。

  • 论著
    刘瑛, 刘元, 王丽, 吕纪华, 覃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厚叶南五味子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厚叶南五味子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10d。分别建立四氯化碳(CCl4)和D-氨基半乳糖(D-GalN)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活性,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在CCl4肝损伤实验中,厚叶南五味子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ST、ALT水平(vs模型组,P<0.05或P<0.01),肝组织的病理损伤改善;在D-GalN肝损伤实验中,厚叶南五味子高、中剂量可有效降低血清AST水平(vs 模型组,P<0.05),厚叶南五味子高剂量还能显著降低血清ALT水平(vs模型组,P<0.01),肝脏病理损伤显著改善。结论厚叶南五味子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所致小鼠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论著
    杨利辉, 张翡, 汪丽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联合鸦胆子油乳对胶质瘤SKMG-4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独应用替莫唑胺组、单独应用鸦胆子油乳组、替莫唑胺联合鸦胆子油乳组,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salt,MTT)比色法检测各组对胶质瘤SKMG-4细胞的增殖抑制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ry,FCM)分析各组细胞周期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各组对细胞内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ell lymphoma/leukemia-2 gene ,BCL-2)基因抑制作用。结果MTT比色法显示联合用药组对SKMG-4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联合用药组中G1期为(74.1±0.2 )% ,S期为(10.2±0.1 )%,与对照组相比,P<0.05,说明联合组可明显将胶质瘤细胞分裂抑制在G1期。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析联合用药组中BCL-2mRNA表达为(0.026±0.003),低于其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说明更能抑制BCL-2mRNA表达,从而加速肿瘤细胞凋亡。结论替莫唑胺联合鸦胆子油乳能提高其对胶质瘤的抑制作用。
  • 论著
    张超, 王继元, 费建平, 陆艺, 姜保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小分子干扰RNA(siRNA)下调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EG-1)表达对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AEG-1 siRNA及阴性对照分别转染SGC-7901细胞,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AEG-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细胞划痕实验检测SGC-7901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侵袭相关蛋白MMP2、MMP9及VEGF的表达。结果转染AEG-1 siRNA后,SGC-7901细胞AEG-1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5),MMP2、MMP9及VE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结论AEG-1 siRNA可抑制SGC-7901细胞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
  • 疾病监控
  • 疾病监控
    曾林海, 王善青, 刘莹, 赵伟, 李善干, 何昌华, 欧婷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海南省疟疾流行区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的发展变化趋势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在海南省疟疾高度流行区选择山林区五指山市毛阳镇194山寮和琼中县和平镇贝湾村作为大劣按蚊监测点,丘陵区昌江县石碌镇牙营村作为微小按蚊监测点,对2种主要传疟媒介进行终年长期监测。大劣按蚊监测采用每月3次,每旬1次,每次从晚上8点至12点,由2~4人裸腿坐在屋檐下诱捕大劣按蚊,记录捕获的大劣按蚊数;微小按蚊监测采用每月3次,每旬1次,在傍晚落日时,在牛帐内拴一头水牛诱蚊,然后从晚上8点至12点,每小时由两人在牛帐内搜捕按蚊15min,第二天将捕获的按蚊进行分类鉴定,记录微小按蚊数。然后分别计算2种按蚊的种群密度,并结合当地疟疾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4山寮监测点10年中大劣按蚊年密度最高为1.17只/夜,最低为0.33只/夜,维持一定的密度;贝湾村监测点10年中大劣按蚊年密度最高为1.67只/夜,最低为0.03只/夜,密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已难捕到大劣按蚊;牙营村监测点10年中微小按蚊年密度最高为5.56只/夜·帐,最低为0.75只/夜·帐,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毛阳镇、和平镇和石碌镇疟疾发病分别从2009年、2010年和2005 年起已没有当地感染病例出现。结论海南省高疟区主要传疟媒介大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种群数量已有较大幅度减少,且密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也存在种群密度维持在较稳定水平的地区,疟疾发病为有媒介而无病人状态,疟疾已得到有效控制。
  • 疾病监控
    黄雪华, 李月欢, 杜济民, 周慧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2—2014年东莞市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状况,对其进行原因分析与评估。方法对东莞市2012年1月—2014年12月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东莞市共报告了47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数702例,死亡9例。事件数及病例数以4—8月份最多,分别占57.45%(27/47)及56.84%(399/702);发生地点以企业食堂为主,其事件数及病例数各占38.29%(18/47)及67.09%(471/702);引起中毒的食物品种单一分类主要是野蘑菇,其引起的事件数及病例数占19.15%(9/47)及6.13%(43/702);食物致病因素分类以细菌性污染为主,占55.32%(26/47),主要为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原因以误食为主,占报告起数的31.91%(15/47)。结论4—8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时间,细菌性食物中毒比例最高,而真菌毒素食物中毒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企业食堂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中毒原因多为误食与加工不当。

  • 疾病监控
    鲁东平, 沈全才, 秦琴, 付敏, 杨鹏, 张荣, 李湘辉, 贾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 (FQ-PCR)方法在疑似先天梅毒随访中的价值。方法60例疑似先天梅毒病例在出生后的1月内,行血浆FQ-PC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19S- IgM-TPPA(只做一次)检测。在3、6、9、12、15、18月龄时进行血浆TP DNA、血清学TRUST和TPPA随访,当TRUST和TPPA均阴性时,则终止随访。采用SPSS18.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疑似先天梅毒新生儿1月龄时,TRUST阳性的有51例,滴度均≤1:4;TPPA 均阳性;19S IgM-TPPA均阴性。疑似先天梅毒新生儿中,阳性病例的TP DNA拷贝量在l02~l03copies/mL。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在1、3、6、9月龄时的总阴转率有明显差异(P<0.05);在1、3月龄时FQ-PCR总转阴率最高,分别为75.00%、96.67%;6月龄时FQ-PCR和TRUST检测全部阴转;TPPA在1、3、6、9月龄总阴转率最低,12月龄全部阴转。结论FQ-PCR定量检测血浆中TP DNA是一种敏感的方法,可应用于疑似先天梅毒的随访。

  • 疾病监控
    党静, 刘淑君, 刘丽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石家庄市男男性接触者同性固定性伴的维持时间及影响因素,为科学制定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滚雪球”、网络发布信息、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招募MSM对象,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收集信息。结果434例MSM进行有效问卷调查,其中HIV阳性49例,阳性检出率为11.29%。294例(67.74%)曾经有过同性固定性伴。拥有同性固定性伴数最多的为15个,最少的为1个,中位数为1个(25%分位数为1个,75%分位数为2个)。与同一名同性固定性伴保持时间最长的为168个月,最短的为3个月,中位数为13.5个月(25%分位数为6.75个月,75%分位数为24个月)。多因素结果显示,是否与网友见面、首次同性性行为至今时间、性角色、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咨询检测是固定性伴保持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MSM固定性伴保持时间较短,尽早开展对MSM的艾滋病宣传教育,特别是上网者的宣传教育,对于增强MSM固定性伴关系的稳定,降低HIV 感染有积极作用。
  • 疾病监控
    王早霞, 魏晟, 张慧琦, 田雨, 杨素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宜昌市2004—2014年淋病、梅毒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制定性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宜昌市医疗机构2004—2014年网络直报的淋病和梅毒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宜昌市2004—2014年分别报告淋病、梅毒4 170例和5 360例,淋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9.53/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32.58,P<0.001),从2004年23.18/10万下降到2014年4.85/10万;梅毒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26/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32.08,P<0.001),从2004年3.55/10万上升到2014年18.87/10万。2004—2014年淋病报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3.25:1,而梅毒为0.67:1。宜昌市淋病、梅毒报告病例均以20~49岁年龄组性活跃人群为主,分别占82.88%和67.05%;60岁以上年龄组淋病、梅毒报告病例所占比例均增大。淋病、梅毒病例分布于宜昌市各行各业,11年间,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一直是淋病、梅毒病例报告的前三大职业。各县市区淋病、梅毒报告病例分布不均衡,淋病、梅毒报告病例数均以西陵区最多,分别占23.38%和20.91%。结论2004—2014年宜昌市梅毒疫情呈上升趋势,淋病疫情呈下降趋势,性活跃人群依然是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应加强性病防控工作。
  • 疾病监控
    沈平, 黄毅毅, 蒋丽萍, 徐鸿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钦州市钦南区实施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方法采取“知—信—行理论模式”,以部门分工负责、加强监督为工作原则,以艾滋病性病的基本知识和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艾滋病流行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容易感染的高危行为、艾滋病检测结果呈阳性配偶告知的意义、免费咨询及检测政策、突出艾滋病可防可控不可治愈的特点、病死率极高等作为主要内容,针对不同人群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10—2014年期间,各类人群防艾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其中农村居民提高幅度最大(30%);自愿咨询检测艾滋病病毒率增加了111.56%;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率上升了11.20%;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2010年的4.02/万降至2014年的2.44/万,使949人免于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婴儿18人。结论钦南区创新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方法,取得显著成效。
  • 疾病监控
    黎祖秋, 潘利花, 李海燕, 梁晓云, 曾毅, 闭志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南宁市近七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毒型别的变化,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4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和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宁市2008—2014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70 438例,其中重症病例2 252例,死亡病例8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78.33/10万,死亡率为0.19/10万,病死率为0.03%。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发病数分别占50.20%,23.58%。发病率最高为兴宁区(871.94/10万),最低为横县(256.25/10万)。发病年龄5岁及以下幼儿为最高,发病率为 6 753.21/10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65:1。不同地区、季节、人群间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原检测阳性率为80.40%(4 533/5 638),以EV71为主占34.68%,其次为CA16占17.95%,其他肠道病毒占27.78%,主导毒株呈多变、交替出现的特征。轻症、重症和死亡病例中EV71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2.71%、50.04%、8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症、死亡病例比例变化与EV71构成比变化呈正相关。结论2008—2014年南宁市手足口病处在高发时期,存在地区、季节、人群分布的差异。病原呈多变、交替出现的特征,当某一病毒或其某一亚型病毒成为优势流行毒株时可导致大范围疫情流行。
  • 疾病监控
    原凌云, 于燕, 周以军, 焦欢, 张永英, 杨俊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对安康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预测,优化拟合最佳传染病发病预测模型。方法采用2009—2014年手足口病的年发病率和月发病率分别建立灰色模型(1,1)和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并对两种模型发病预测结果进行比较、评价,优化拟合最佳预测模型,同时进行2015年安康市手足口病发病预测,并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结果ARIMA模型对安康市手足口病预测效果优于灰色模型,2015年手足口病年发病率预测值为143.29/10万,每年发病分布存在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在4—7月和11—12月。与2015年1—7月的实际发病率比较,ARIMA模型的发病率预测值略低, 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ARIMA模型对手足口病发病预测效果优于GM(1,1)模型。
  • 疾病监控
    李明慧, 刘子惠, 柯少娜, 杨宇青, 郑琳, 冯翔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广州市部分素食者进行健康状况和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了解广州市素食人群现状,包括素食类型、选择素食原因、身体健康状况、饮食行为等。方法根据广州市各个城区素食餐馆的规模和数量,用PPS法抽取3个城区的6家餐厅,对就餐的433名素食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广州市素食者中蛋奶素食占比例较高,为66.2%,严格素食者占33.8%。所调查的素食者平均年龄46.6岁,女性占73.9%。坚持素食1年以上者占81.7%,素食主要原因是宗教信仰(70.4%)和身体健康(53.5%)。绝大部分(89.3%)素食者认为素食能提供足够营养,且较少服用营养补充剂;60.0%的素食者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良好。45岁以上素食者高血压(19.2%)、血脂异常(6.25%)、糖尿病(4.8%)患病率低于广州市同年龄组人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州市素食人群总体的素食餐馆就餐频率为4次/月,男性(6次/月)高于女性(3次/月),55岁以上老年人的素食餐馆就餐次数(2次/月)低于其他年龄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组(4.5次/月)高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组(3次/月)。结论此次调查广州市素食人群平均年龄46.6岁,女性为主。素食原因主要为宗教信仰和身体健康,大部分素食者自报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素食人群平均每月到素食餐馆就餐频率为4次。

  • 疾病监控
    顾琼, 何昌海, 徐之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分析2005—2013年潜江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潜江市2005—201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结果潜江市2005—2013年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16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波动在0.73/10万~3.97/10万之间,2010—2013年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呈散发态势,无聚集性和暴发。发病高峰集中在11月至次年1月,30~59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8.62%,农民和工人病例分别占77.84%和8.38%。结论潜江市近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逐年上升,30~59岁人群中高发,农民和工人病例居多,因此需要加强预防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高危人群的发病率。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朱婷, 唐振柱, 方志峰, 刘展华, 陈玉柱, 李忠友, 陆武韬, 朱耿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广西部分地区中青年人群糖尿病前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广西调查点18~59岁居民资料,运用单因素和调整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调查对象共2 169人,平均年龄为(43.5±10.5)岁,检出糖尿病前期312人(14.4%)。与正常糖代谢人群相比,糖尿病前期人群>50岁、男性、汉族、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居住于农村的居民的比例较高(P<0.05)。经调整后的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中心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大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宣传教育,并鼓励定期检测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指标。
  • 临床研究
    黎文华, 杨怡莎, 柳堤, 陆健, 龚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健脾愈疡汤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并探索其分子机制。方法将59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健脾愈疡汤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健脾愈疡汤治疗组给予健脾愈疡汤治疗,每次200 mL,每日2次;西药治疗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每日4 g,分4次口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均行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检测,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测定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血清和黏膜组织IL-17、TNF-α及IFN-γ表达水平。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后,健脾愈疡汤治疗组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治疗组。健脾愈疡汤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活动指数(Z=-1.967,P > 0.05)和内镜指数(Z=-1.967,P > 0.05),而西药治疗组治疗后临床活动指数(Z=-3.025,P < 0.05)和内镜指数(Z=-3.225,P < 0.05)显著大于治疗前。健脾愈疡汤能够抑制外周血和黏膜组织IL-17、TNF-α和IFN-γ表达,同时上调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有效维持溃疡性结肠炎的长期缓解。结论健脾愈疡汤通过下调IL-17、TNF-α、IFN-γ表达及上调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较柳氮磺胺吡啶更为有效地维持溃疡性结肠炎的长期缓解。
  • 临床研究
    李金梅, 张金库, 周炳娟, 陈红, 孙吉瑞, 周星, 冀雅明, 王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Sox2、EpCAM和Ki-67在三阴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表达的差异及临床意义,为探寻三阴乳腺癌预后标志物和分子治疗的靶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Sox2、EpCAM和Ki-67在53例三阴乳腺癌原发灶和相应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表达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ox2在三阴乳腺癌转移灶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4.9%,高于原发灶(67.9%),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三阴乳腺癌转移灶中的EpCAM和Ki-67高表达率分别为88.7%和92.5%,均高于原发灶(83%和79.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x2和EpCAM可能在三阴乳腺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确切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 临床研究
    宋春丽, 张桂东, 韩新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及hMSH6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在宫颈肿瘤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6在50例慢性宫颈炎~CINI组,50例CINII~CIN III组,50例宫颈癌组中的表达。结果hMLH1蛋白的缺失表达率在慢性宫颈炎~CINI组、CINII~CINIII组、宫颈癌组分别为12%(6/50)、16%(8/50)、42%(21/50),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宫颈炎~CINI组与CINII~CINI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II~CINIII组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宫颈炎~CINI组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LH1蛋白在宫颈癌的缺失表达显著高于癌前病变。hMSH2蛋白的缺失表达率在慢性宫颈炎~CINI组、CINII~CINIII组、宫颈癌组分别为4%(2/50)、6%(3/50)、12%(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SH6蛋白的缺失表达率在慢性宫颈炎~CINI组、CINII~III组、宫颈癌组分别为2%(1/50)、4%(2/50)、1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hMLH1、hMSH2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hMSH2、hMSH6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hMLH1、hMSH6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6的缺失发生可能在宫颈癌的早期,联合检测三者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
  • 临床研究
    曾秀萍, 陈敏智, 李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老年尘肺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浓度变化,来探讨其在老年尘肺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康复治疗的老年尘肺病患者共60例为干预组,按临床分期I期为干预组A,II期为干预组B。选取同期正常体检受试者为对照组。检测三组人员血清Cys-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值(Ccr)、血糖和血脂(TC、TG),以Ccr作为肾功能损伤的诊断指标,观察血清Cys-C诊断准确性,并比较Cys-C、BUN、Scr与Ccr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ys-C、血糖和Ccr在干预组A和B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和Scr指标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结果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C、BUN、Scr与Ccr呈现负相关性,血清Cys-C与Ccr相关性较强。结论血清Cys-C水平对反应老年尘肺病患者合并肾功能损害有较强的灵敏性,针对老年尘肺病患者检测血清Cys-C水平对预防肾功能早期损伤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 临床研究
    赵海鸣, 冯春宇, 王小敏, 凌学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HPV混合感染及分型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HPV检测的妇女2 105例,其中,HPV感染阳性妇女417例,据同步宫颈病理活检结果将HPV感染阳性妇女分为三组,分别为宫颈炎组25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137例,宫颈癌组22例,比较HPV感染阳性率及型别分布。结果本研究中HPV感染阳性患者417例,阳性检出率为19.81%,多重感染68例(16.31%),高危型感染206例(49.40%),低危型感染143例(34.29%),宫颈炎组以高危型感染为主(67.05%),CIN组以低危型感染为主(68.62%),宫颈癌组以高危型感染为主(63.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后结果有意义的型别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16型HPV感染及58型HPV感染均为宫颈癌的危险因素,6型HPV感染及11型HPV感染均为CIN的危险因素。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是加重宫颈疾病的重要因素,低危型HPV感染主要引起CIN的发生。
  • 临床研究
    吴勇, 蔡俊伟, 李立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的胃肠外损害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RV肠炎的胃肠外并发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市陈星海医院2012—2014年241例RV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胃肠外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1例RV肠炎患儿中,合并心肌损害139例(57.7%),合并肝损害86例(35.7%),合并神经系统损害21例(8.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岁、中或重度脱水、呕吐、体温≥39.1℃是小儿RV肠炎并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年龄≤1岁、中或重度脱水、酸中毒是小儿RV肠炎并发肝脏损害的危险因素;年龄≤1岁、体温≥39.1℃是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岁、中或重度脱水是小儿RV肠炎并发心肌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1岁是小儿RV肠炎并发肝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V肠炎患儿,当有中度以上脱水、高热、酸中毒、呕吐时,要高度怀疑胃肠外损害,特别是年龄≤1岁的患儿,更应该监测肝脏与心肌损害情况,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 临床研究
    黄瑞通, 黄威, 杨婉, 王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与不同时机进行的鼻内镜治疗对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疗效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病历随访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26例)、早期鼻内镜手术组(28例)和保守治疗无效后转鼻内镜治疗组(42例),比较各组疗效及CT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影响因素。结果保守治疗组总有效率65.38%、早期手术组89.29%、转手术组85.72%,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P=0.04);治疗后,三组患者的CT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早期手术组和转手术组的CT评分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F=10.86,P<0.01),其中早期手术组也显著低于转手术组(t=5.04,P<0.01);放疗疗效进展是影响放射性鼻窦炎疗效的保护因素(P=0.03,OR=0.64,95%CI:0.14~3.80)。结论鼻内镜下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疗效较好,且早期治疗效果更佳,其手术疗效受到放疗效果的影响。
  • 短篇论著
  • 短篇论著
    张鸿雁, 于新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恩施新生儿SP-B基因1580T/C多态性与呼吸窘迫综合征关联性及其与早产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12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和129名正常对照SP-B基因1580T/C基因型;非条件Logistic分析各基因型与发病易感性关系以及与早产的交互作用。结果携带C(CC/CT)基因个体患病风险较非C基因携带者(TT)风险明显增加(OR=1.49,95%CI:1.25,2.91,P=0.000);条件Logistic分析表明携带CC/CT基因型早产个体呼吸窘迫综合征罹患风险是携带TT基因非早产个体的3.41倍(OR=3.41,95%CI : 2.12, 4.71,P=0.000)(RERI=1.03,95%CI :0.79,2.25;API=0.36,95%CI :0.19,0.52;S=1.31,95%CI :1.08,2.17)。结论SP-B基因1580T/C多态性增加恩施地区呼吸窘迫综合征罹患风险, SP-B基因1580T/C与早产在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中存在协同效应。
  • 短篇论著
    李海霞, 丁致远, 庄梅珠, 王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无锡市北塘区2006—201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6—2014年无锡市北塘区报告的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2006—2014年无锡市北塘区共累计报告13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179例,死亡1例。其中传染病疫情12起,食物中毒1起。以一般事件为主,占53.85%,未分级事件占46.15%。每年6月份和12月份为高发月。黄巷街道和北大街街道是发生事件较多的地区。76.92%的事件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13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间与事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733,P<0.05)。结论无锡市北塘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点场所,应加强流行季节传染病的防治,早发现、早报告是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 短篇论著
    陈锋, 李德军, 陈立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铁岭市2010—2014年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征,为布氏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医疗系统报告的布氏菌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设立布病主动监测点,在监测点进行摸底调查,随机抽取人群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报告和监测的确诊病例,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特征分析。结果铁岭市2010—2014年共确诊布病322例,年均发病率为2.13/10万,其中报告病例确诊感染者258例,病例64人;主动监测共调查10 676人,其中2 152人进行血清学检测,阳性84人,阳性率为3.90%,确诊病例占全部确诊病例的19.88%,监测点内确诊132例,监测点外确诊190例,年发病率比较差异显著(χ2=11.53,P< 0.05)。7个县(市、区)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县区分别是西丰县、铁岭县、开原市,各县(市、区)发病率差异显著(χ2= 60.68,P<0.05)。发病主要集中于4—8月,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322例病例中,男性241例,占74.84%;女性81例,占25.16%。,男女性别比为2.98:1 。发病主要集中在30~60年龄组,发病281例,占发病总例数的87.27%。职业为农民283例,占总数的87.89%。结论铁岭市人间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疫情范围广泛,高度散发。建议加大布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民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 短篇论著
    梁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肝衰竭并发医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衰竭并发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0.1%(36/357),住院超过40 d者感染率17.0%,明显高于住院时间小于40 d者的6.9%(P<0.01);感染部位以肠道居多(65.9%),其次为下呼吸道(17.1%);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59.6%),其次为光滑念珠菌(14.9%);50%并发医院内真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或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升高,38.9%出现不同程度发热;36例合并真菌感染者均接受过抗菌药物及侵入性操作;发生真菌感染的肝衰竭患者病死率55.6%,明显高于未发生感染真菌者的19.0%(P<0.01)。结论肝衰竭患者发生医院内真菌感染率和病死率高,白色念珠菌为主要病原菌,早期发现以及有效地治疗真菌感染是提高肝衰竭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 短篇论著
    王利东, 刘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软肝再生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评估此方案抗肝纤维化及肝功能复常的疗效。方法1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对照组72例;治疗组给予软肝再生颗粒12 g /包,3次/天,恩替卡韦0.5 mg/d,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0.5 mg/d,疗程均为96周。于48周、9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超声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Fib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结果治疗48周时,治疗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硬度值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96周时差异更明显(P <0.01)。治疗96周时,与对照组相比,肝功能恢复、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硬度值、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下降值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软肝再生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较好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提示两药合用具有较好的抗纤维化效果。
  • 短篇论著
    马改青, 宋录军, 包红红, 苏丽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安阳市疟疾流行情况,研究防治历程,评价其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安阳市1953—2014年疟疾流行资料及2010—2014年消除资料,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世纪从80年代开始,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 1989年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 2006年后无新发本地感染病例。2014年全市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达到消除疟疾标准。结论安阳市近62年的疟疾防治成效显著,已达到消除疟疾水平。
  • 短篇论著
    叶淑君, 李建标, 黄冬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掌握贺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状况、流行趋势及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相关行为特征,评价该地区近年对吸毒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根据国家《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要求,从2009—2013年每年4~6月对贺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押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及危险行为问卷调查和血清学调查。结果2009—2013年共调查吸毒者1 312人,其中男1 264人,女48人,平均年龄(32.1±7.45)岁。其艾滋病感染率为16.7%(219/1 312),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7.2,P <0.05);梅毒感染率为5.2%(68/1 312),年度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χ2=2.28,P >0.05);丙肝感染率为72.4%(950/1 312),年度下降趋势也无统计学意义(χ2=4.02,P >0.05)。注射吸毒比例为75.3%(988/1 312);最近一个月注射吸毒共用过针具比例为8.1%(80/352);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比例为22.5%(295/1 312),商业性行为中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0.5%(149/295),有时使用的比例为21.7%(64/295),从未使用过的比例为27.5%(81/295);接受过预防艾滋病干预服务的比例为73.2%(961/1 312);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0.3%(1 054/1 312)。结论该地区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非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率并未下降。吸毒人群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低,因此在今后的干预工作中要加强安全性行为教育,提高安全套使用率,进一步降低被感染和扩散艾滋病的风险。
  • 短篇论著
    张创良, 龙登毅, 陈元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将7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常规给以硝酸酯类药物、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晚,疗程为3个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d、溶栓后1、2、3个月外周血清中血管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结果溶栓前和溶栓后1d两组患者血清eN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溶栓后1、2、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血清eNOS水平明显升高(P<0.01); 溶栓前和溶栓后1d两组患者血清E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溶栓后l、2、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血清ET-1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ET-1和eNOS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内皮的损伤,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 短篇论著
    张青春, 纪玉红, 于兰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胶体金法(GICA)、酶联免疫法(ELISA)、电化学发光法(ECLIA)等3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效果。方法选取800例血清标本,分别采用GICA 、ELISA、ECLIA 等3种方法检测HBsAg,以中和确认实验为参考方法来确定检测结果。结果GICA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Kappa 值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1.30%、100.00%、98.51%、0.84、0.77,ELISA法为94.20%、99.73%、99.63%、0.91、0.82,ECLIA法为100.00%、100.00%、100.00%、0.99、0.94。结论ECLIA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是检测HBsAg最可靠方法。
  • 短篇论著
    韩杰, 常登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荆门市2000—2013年麻风病流行特征,探讨今后的防治策略。方法对荆门市2000—2013年麻风病流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荆门市是麻风病低流行区,1999年底达到湖北省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从2000年至2013年累计发现麻风病人7人,男性发病率略高女性,男女之比为1.3:1。15岁以下儿童病人有1人,占14.29%。发病率最高年份是2007年,为0.17/10万,至2009年始到2013年保持了5年0发病率,显示了麻风病发病57年来平衡下降,并获得有效的控制。结论麻风病的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需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提高专业防治技术水平、健全三级防治网等防治策略,才能预期消灭麻风病。
  • 短篇论著
    周玲, 吴德仁, 冯辉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北海市2010—201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现况,为北海市AFP病例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北海市2010—2014年AFP监测数据应用EPIinfo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分析,对2014年现场督导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北海市2010—2014年报告AFP病例51例,0~14岁儿童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37/10万。5年间OPV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强化免疫接种率均保持在95%以上。督导21家哨点医院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787 895份,应报AFP病例51例,报告率100%,及时率100%,无漏报迟报。县级以上哨点医院的医务人员对AFP的报告时限、报告内容、采样要求等内容知晓率达90%以上。结论该市AFP监测系统灵敏性较高,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还应继续加强乡级医务人员技术培训、增强报病意识、密切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免疫接种情况,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 研究进展
  • 研究进展
    张长国, 高子厚, 宋志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玉龙鼠疫疫源地结构和性质研究的阐述,了解玉龙鼠疫疫源地结构和性质的研究状况,对研究玉龙疫源地结构和性质当前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玉龙疫源地今后研究方向及方法上进行了展望。
  • 研究进展
    李劲涛, 李小曼, 徐翠平, 宝福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来,神经莱姆病在北半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关于神经莱姆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最近研究提示,CXCL13在神经莱姆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其在神经莱姆病早期诊断作用的最新进展和发现做一简要总结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全信斌, 王倩, 刘义威, 梁超, 罗竣, 陈伊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玉林市2005—2013年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玉林市2005—2013年1家市级综合医院和5家县(市)级综合医院收治的急性中毒病例资料,以性别、年龄、职业、中毒地点、毒种、疾病转归等为观察指标,分析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玉林市2005—2013年发生急性中毒的患者共有2 823例,男女比例为1.02:1,好发于20岁以下人群,急性中毒最多的为农药中毒(38.01%),主要途径是经消化道引起中毒(72.16%),工作场所及家中是中毒高发地点。结论加强公民健康教育,科学制定急性中毒应急救治预案,是降低中毒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 经验交流
    倪传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4种核苷(酸)类似物单药初治慢性乙型肝炎2年内方案变更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接受初治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拉米夫定(LAM)组、阿德福韦酯(ADV)组、替比夫定(LdT)组和恩替卡韦(ETV)组等4组,对各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变更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1年时方案变更率依次为LAM组(24.0%)>LdT组(20.0%)>ADV组(17.4%)>ETV组(2.0%);治疗2年时累积变更率依次为LAM组(40.0%)>LdT组(25.6%)>ADV组(22.1%)>ETV组(3.9%),治疗1年及2年时ETV组较LAM、ADV、LdT组有相对较低的方案变更率(P<0.01)。治疗方案变更原因:LAM、LdT、ADV组主要为疗效因素(病毒学不完全应答/部分应答,病毒学突破);ETV组主要为经济困难。结论使用不同核苷(酸)类似物单药初治慢性乙肝,其治疗方案在2年内均出现不程度的变更,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变更原因有所差异。恩替卡韦方案变更率最低,是目前慢性乙肝首选抗病毒治疗药物。
  • 经验交流
    谭国浩, 谭翰清, 姬宏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国产试剂与进口试剂提取手足口病病例标本肠道病毒核酸的重复性、灵敏度及对核酸的回收率。方法用国产磁珠法试剂盒与进口离心柱法试剂盒同时提取手足口病病例标本、用于检测和作为阳性质控品的细胞培养物,通过荧光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比较2种核酸提取试剂所提取的病毒核酸的重复性、灵敏度及对核酸的回收率。结果国产磁珠法与进口离心柱法重复性、灵敏度无明显差异;国产磁珠法回收率为80.02%,进口离心柱法回收率为75.63%。结论国产试剂与进口试剂性能无明显差异;国产磁珠法较离心柱法方便快捷,国产试剂可替代进口试剂用于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