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
    林书典, 詹锋, 武伟, 潘楚瑛, 符克英, 张延, 陈道军, 杨舟, 黄艳艳, 刘颖, 黄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自发性高血压模型鼠(SHR)体内微炎症及肾脏氧化应激状态,探讨缬沙坦上调klotho蛋白表达对SHR体内微炎症状态和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12周龄雄性SHR 1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7只):高血压组(SHR组)和缬沙坦组(Val组,缬沙坦 50 mg/(kg·d)灌胃);12周龄雄性 Wistar-Kyoto大鼠7只(WKY组),为对照组,共喂养8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中可溶性klotho(s-kl)和白细胞介素-6(IL-6),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全自动血凝仪检测纤维蛋白原(FIB),ELC2010仪及配套试剂检测铁蛋白(Fe)。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肾内丙二醛(MDA),羟胺法检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比色法检测总抗氧化力(T-AOC),分光光度法检测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结果1) SHR组大鼠血中s-kl浓度降低,hs-CRP、FIB、Fe和IL-6浓度增高(P均<0.05),经缬沙坦干预后s-kl浓度上升,hs-CRP和IL-6浓度显著下调(P均<0.05)。2) SHR组大鼠肾组织MDA和GSH含量升高,T-SOD和T-AOC含量下降(P均<0.05)。经缬沙坦干预后MDA和GSH含量降低(P均<0.05),T-SOD和T-AOC含量上升(P均<0.05),且MDA、T-AOC和GSH含量与对照组仍有差异(P均<0.05)。3) 相关分析提示:s-kl与hs-CRP、IL-6、MDA及GSH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与T-AOC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缬沙坦上调klotho水平与减轻微炎症和氧化损伤有关,可能是其延缓高血压肾损害的机制之一。

  • 论著
  • 论著
    廉婕, 邰艳红, 王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结肠腺瘤及腺癌患者的正常组织和恶变组织黏膜菌群特征,试图寻找癌变过程中黏膜菌群变化趋势。方法研究对象为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5例腺瘤和2例腺癌患者,肠镜下取微量的结肠黏膜组织,每例患者收集病变组织和病变旁5~10 cm处的正常组织,用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16S rRNA V3~V4区,对PCR产物进行二代Illumina高通量测序,通过COPE软件分析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在0.97相似度下利用QIIME(v1.8.0)软件将序列聚类为用于物种分类的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进一步分析结肠正常组织和恶变组织的黏膜菌群物种丰度及结构组成特点。结果14个样本共得到3 306个OTUs,测序深度不一;腺癌患者结肠正常组织黏膜菌群多样性指数高于恶变组织,腺瘤患者的两组指数比较没有一致规律。14个样本的共有菌门为6个,7例患者的黏膜菌群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以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在2例腺癌患者恶变组织的黏膜菌群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比正常组织显著增多,占30%以上,成为了优势菌门,而在5例腺瘤患者的两组黏膜菌群比较中均没有此现象。在纲和属的分类水平上,梭杆菌纲(Fusobacteriia)和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仍然在腺癌患者恶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均明显增多且成为黏膜定植的优势菌。结论腺瘤到腺癌演变过程中,黏膜定植菌群的多样性变化未出现明显趋势,但根据梭杆菌的变化特点推测其可能是因癌症发生发展导致了数量的增多,而并非是结肠癌发生的病原学因子。
  • 论著
    林翀, 林明冠, 廉芳, 苏应仙, 陈少文, 何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5年6月1 005份痰标本,采用直接涂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情况,阳性样本分别用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和DNA微阵列芯片法进行鉴定,分析耐药基因情况。结果1 005份痰标本的涂阳率为40.3% (405/1 005)。DNA微阵列芯片法的阳性率为98.0%(397/405),明显高于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法(44.2%,179/405),P<0.01。DNA微阵列芯片法结果显示,有90株(24.9%,90/361)结核分枝杆菌发生利福平耐药,其中33株(占36.7%)发生单纯rpoB基因突变,54株(占60.0%)发生rpoB和katG基因突变,3株(占3.3%)发生rpoB和inhA基因突变;rpoB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依次为531、526、516、511,突变频率分别为44.4%、25.6%、10.0%、5.5%;突变频率最高的三种突变类型依次为:531位点(C->T)占54.0%(29/90),531位点(C->G)占11.1%(10/90)及526位点(C->T)占11.1%(10/90);单位点突变和二位点联合突变分别有81株(占90.0%)和9株(占10.0%)。结论rpoB基因突变是导致肺结核患者RFP耐药的分子基础,其突变位点呈多样性。
  • 论著
    周家宝, 全湛柔, 黄春燕, 李远全, 钟观清, 刘玉生, 王登川, 朱朱, 石本艳, 刘新光, 孙雪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早、晚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MEF)维持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正常生长的能力差异,并从分泌因子角度探讨其机制,为开发基于晚代MEF的hESCs培养体系奠定基础。方法以P3或P9代MEF为饲养层培养hESCs;通过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调节MEF分泌因子表达;用β-半乳糖苷酶活性染色检测细胞衰老;用定量RT-PCR检测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用ELISA检测TNF-a的分泌量。结果P3代MEF增殖较快,能维持hESCs正常增殖,而P9代MEF呈现衰老表型,不能维持hESCs正常增殖。P9代MEF表达多种分泌因子(Grem1、Tgfb1、Inhba、Bmp4和Tgfb2)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因子(Il-1a和Tnfa)的水平均明显高于P3代MEF。加入bFGF后,P3和P9代MEF的Grem1、Tgfb1和Inhb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而Bmp4和Tgfb2表达均下降。结论P9代MEF保留对bFGF的反应性,但有明显衰老表型及SASP,SASP的出现可能是P9代MEF不能维持hESCs正常生长的重要原因。
  • 论著
    赵倩, 邹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LOH12CR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确诊并行根治术的109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取各受试者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5 cm正常组织作术后病理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LOH12CR1,并分析LOH12CR1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LOH12CR1表达的阳性率为51.38%,癌旁5 cm正常组织表达的阳性率为77.98%,癌组织较正常组织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直肠癌组织LOH12CR1,随着患者肿瘤TNM和Dukes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差异而呈不同表达(P<0.01)。结论LOH12CR1可能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并且与结直肠癌的分化和转移有关,可望成为用于结直肠癌诊断、生物靶向治疗、监测复发的新的肿瘤标记物。
  • 疾病监控
  • 疾病监控
    李培德, 赵秀娟, 郑辐, 韦柳, 甄晓洲, 马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中度高海拔地区人群叶酸营养水平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关系。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来自云南省弥勒市三个镇(海拔>1 000 m)的健康人群485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同时进行血常规、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脂四项以及血清叶酸检测,按照血清叶酸浓度将研究对象分为高、中、低血清叶酸组,运用多变量一般线性模型以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析叶酸和EPO之间的关联性。结果中度高海拔地区人群,在低、中、高血清叶酸浓度组间,血清EPO水平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在三组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BC,Hb,TC,TG,HDL-C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叶酸浓度与EPO呈正相关关系(rs=0.731,P<0.001),与Hb呈负相关关系(rs =-0.101、P<0.05),与RBC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度高海拔人群的血清叶酸浓度与血清EPO明显相关,血清叶酸浓度高者其血清EPO也较高,提示保持良好的叶酸营养状况有益于中度高海拔地区人群维持血清高EPO水平。
  • 疾病监控
    肖莎, 龙文芳, 杨建军, 刘云儒, 刘玉梅, 于德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海口市装修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污染水平。方法在2015年5月对100户装修居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进行现场检测,对装修后不同时间、不同房间类型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装修居室内空气中甲醛总体浓度范围为0.016~0.263 mg/m3,平均浓度为0.076 mg/m3,总超标率为39.0%。装修1年内室内甲醛超标率为52.2%,平均浓度为0.095 mg/m3,明显高于装修时间为1~3年和≥3年的室内甲醛浓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厅的超标率最高为42.0%,厨房的超标率最低为36.0%,卧室的超标率为38.0%,随着装修时间的延长,客厅、厨房和卧室空气中的甲醛超标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新装修居室内甲醛污染较严重,应加强通风及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甲醛浓度,以减少甲醛污染的危害。
  • 疾病监控
    蔡文凤, 张福新, 王国良, 张正飞, 梁云, 高子厚, 宋志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丽江市鼠疫自然疫源地鼠巢蚤的种类及感染鼠疫菌的情况,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丽江玉龙县7个自然村,古城区1个自然村范围内,以挖鼠巢的方法采集鼠巢蚤,按形态学方法鉴定鼠巢蚤种类,实验室用细菌培养方法检验鼠巢蚤是否感染鼠疫菌。结果此次共挖鼠巢133个,有蚤鼠巢37个,鼠巢平均染蚤率为27.82%,平均蚤指数1.77。共获得鼠巢蚤2科5 属6种235只,其中高山狭臀蚤、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特新蚤指明亚种、锐额狭臀蚤和缓慢细蚤的构成比分别为33.62%、25.53%、25.11%、14.47%、0.85%、和0.42%。鼠巢蚤鼠疫菌培养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丽江鼠疫疫源地共有6种鼠巢蚤,以高山狭臀蚤、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特新蚤指明亚种为优势蚤种,鼠巢蚤未捡出鼠疫菌。
  • 疾病监控
    陈金燕, 王晓花, 杨新艳, 蔡芳, 林怡, 钟汶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海南省德国小蠊对DDT、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残杀威5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为指导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在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文昌市、昌江县、琼中县农贸市场、餐饮场所、宾馆饭店大量采集德国小蠊成虫,经实验室获得子一代试虫;使用药膜接触法测定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获得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及其95%置信区间(95%CI),评价其抗药性程度。结果海口市、三亚市、文昌市、昌江县、琼中县德国小蠊对DDT的抗性系数分别为48.43、2.02、59.22、8.51和8.10;对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2.57、1.77、28.74、1.15和1.66;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5.00、2.57、11.23、1.01和2.15;对乙酰甲胺磷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05、1.19、1.40、0.59、0.89;对残杀威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40、1.08、1.27、1.19、0.97。结论1)文昌市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抗,对DDT极高抗,对乙酰甲胺磷和残杀威低抗。2)海口市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和DDT均高抗,对高效氯氰菊酯中抗,对乙酰甲胺磷、残杀威低抗。3)三亚市德国小蠊对五种杀虫剂均低抗。4)昌江县和琼中县德国小蠊对DDT产生中抗,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低抗,对乙酰甲胺磷无抗性,琼中县德国小蠊对残杀威也无抗性。
  • 疾病监控
    冀红霞, 武学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FOXP3 m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疗效监测的应用意义。方法研究组选取继发性肺结核病人47例,收集初诊痰液,染色和镜检。选取健康对照40例。分离两组淋巴细胞,利用FOXP3 mRNA定量PCR技术分析对照组和研究组0周及治疗后2周、4周和8周时的FOXP3 mRNA表达情况,应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0周时47名研究组抗酸染色均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以抗酸染色结果分组,抗酸(+)组、抗酸(++)组、抗酸(+++)组和抗酸(++++)组与对照组FOXP3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时间对抗酸染色各组FOXP3 mRNA表达水平有影响(P<0.01),治疗时间和抗酸各组因素存在交互作用(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FOXP3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不同时间点方差分析显示治疗时间对研究组FOXP3 mRNA表达水平有影响(P<0.01)。结论FOXP3 mRNA定量PCR检测敏感,特异,可以用于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疗效和其机体免疫力的监测。
  • 疾病监控
    茌静, 姜世强, 许舒乐, 杨荣兴, 张强, 张新东, 梅树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同时发生在某酒店的两组人群食物中毒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病例对照方法,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共报告96例病例,其中婚宴病例39人,公司庆典病例57人,两人群罹患率分别为10.83%和20.21%。两组人群有相似的临床表现,病例对照结果显示两组人群食谱中吃过扬州炒饭与发病具有较强的统计学关联。112份采集样本中12份肛拭子分离出肠炎沙门菌,其中11株肠炎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图谱类型完全一致。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判定这是一起由聚餐引起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
  • 疾病监控
    徐静, 代飞飞, 聂丹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5年潍坊市市售的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的污染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方法从潍坊市各类超市、农贸市场等随机购买蔬菜和水果,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共45项指标,检测结果判定依据GB276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结果2015年共检测蔬菜样品380份,检出率为17.89%,超标率为6.58%;共监测水果样品183份,检出率为15.30%,超标率为6.01%。蔬菜中氯氟氰菊酯超标率最高,不同种类蔬菜农药残留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水果中氯氟氰菊酯、乙酰甲胺磷、克百威超标最高。四个季度蔬菜、水果样品中,第三季度农药指标的检出率及超标率均为最高。结论2015年潍坊市市售果蔬中农药残留总体超标率较低,但部分样品检出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且存在多种农药联合使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
  • 疾病监控
    邓积广, 余水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2008—2014年百色市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4年百色市12个县(区)流动人口疟疾疫情资料、防治工作年报及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百色市2008—2014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8例,年均发病率为0.171/10万。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例,为2008年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47例,占病例总数的97.917%;输入性疟疾死亡病例2008年报告1例,无输入性继发病例发生。2008—2014年百色市共血检流动人口发热病人47 820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45例,阳性率0.094%;血检疟原虫阴性,临床诊断为疟疾有2例;外出务工回归人员疟原虫阳性率远高于外来人员(χ2 =29.432,P<0.01);病例分布于百色市50%(6/12)的县(区),其中隆林县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61.702%(29/47);病例全部为男性,主要集中于20~49岁年龄组人群,占病例总数的93.617%(44/47);工种以修电站、水利和挖矿、淘金为主,两者占病例总数的80.851%(38/47);病例无明显季节分布;病例感染来源非洲、东南亚占病例总数的93.617%(44/47)。结论百色市疟疾发病以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加强对外出非洲和东南亚高疟区务工返回人员的疟疾监测和管理是消除疟疾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 疾病监控
    田丽闪, 周国茂, 袁军, 谭艳, 罗珍胄, 李真, 杨祖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南山区318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确诊并转诊慢性病防治院治疗随访的318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干预治疗(247例)和未干预治疗(71例)分两组,比较两者的妊娠结局;对两组患者按照血清学滴度分析血清学与先天梅毒的关系。结果干预组分娩99.19%正常新生儿,明显高于未干预组(46.48%);干预组孕妇早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为0.40%,明显低于未干预组的11.27%和33.80%;干预组未发现先天梅毒儿,未干预组分娩先天梅毒儿8.45%(P=0.000),其中,产前未接受规则治疗的血清学滴度>1:8的患者,分娩先天梅毒儿发生率高达33.33%(P=0.002)。6例先天梅毒经治疗,临床症状1个月内消失;287例疑似先天梅毒儿接受预防性治疗后TRUST及TPPA滴度均在7月龄内转阴。结论母亲未经干预且血清学滴度>1:8时发生梅毒垂直感染的机率更高,妊娠梅毒经过规则治疗可以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母亲经过干预的新生儿血清学均于7个月内转阴,预防性治疗方案亟待进一步探讨。
  • 疾病监控
    贾从英, 杨文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2010—2014年淮安市疟疾发病特征,分析流行趋势和规律,为消除疟疾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及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0—2014年全市疟疾疫情数据资料,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0—2014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19例,其中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和混合感染病例分别占81.28%、13.24%、3.65%、0.91%和0.91%;按地区分布统计,病例数居前三位的县(区)依次为 淮安区106例、盱眙县35例和淮阴区31例,3个县(区)占淮安籍病例数的92.69%;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分别占16.44%和83.56%;死亡病例2例,均为国外输入性恶性疟;本地感染病例22例和输入性病例197例,分别占10.05%和89.95%;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男女之比为3.20:1,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均是男性青壮年。结论淮安市自2012年起已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但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疟疾尤其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所占比例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且感染虫种呈现多样性。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张丽蓉, 潘雪峰, 钟德善, 何颖慧, 陈江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荧光定量PCR法和显微镜镜检法在疟疾临床检测及虫种鉴定中的应用,了解不同型别儿童疟疾病例的临床特征,指导疟疾高发地区门诊对疟疾的早期识别、快速诊断和尽早治疗。方法收集在几内亚首都马拉博医院儿科就诊的150例疑似疟疾患儿的末梢血样,应用荧光定量PCR和镜检法对样品进行同步检测,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不同型别疟疾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型别疟疾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荧光定量PCR法检出阳性率为84.00%,镜检法检出率为7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CR法在疟原虫密度大于(l~5)×102copy/mL时,可对感染的疟原虫虫种做准确的鉴定,鉴别出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间日疟的例数分别为93、19、12、2,与镜检法的82、17、11、2例比较,在恶性疟虫种鉴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他虫种鉴别中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该地区儿童疟疾病例以恶性疟原虫感染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咳嗽、呕吐、腹泻、抽搐等,死亡10例,其中恶性疟9例。结论在疟疾感染检测和疟原虫型别鉴定中,荧光定量PCR法较传统的镜检法在灵敏度及特异性方面更具优势,对马拉博地区疟疾病例的快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 临床研究
    张睿, 周宇, 张庆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男性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HH)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男性IHH患者的病史资料。结果45例男性IHH患者中,无嗅觉丧失或障碍,即嗅觉正常的IHH(Normosmic IHH,nIHH)20例,伴有嗅觉异常或丧失的IHH,即卡尔曼综合征(Kallmann Syndrome,KS)25例。KS组和nIHH组患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血清睾酮(T)性激素水平分别为(0.62±0.30)IU/L、(0.82±0.40)IU/L、(0.93±0.52)nmol/L和(0.64±0.28)IU/L、(0.68±0.43)IU/L、(0.82±0.57)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KS组和nIHH组患者隐睾发生率、微小阴茎、睾丸体积分别为32.0%、24.0%、(3.63±1.26)ml和30.0%、20.0%、(4.23±1.4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治疗6个月以上,疗程(11.2±4.2)月,治疗后体力改善,第二性征不同程度的发育。末次统计时患者睾丸体积、阴茎长度、阴毛Tanner分期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9例患者进行了精液分析,其中8例可见精子,但精子活力低于正常标准。结论IHH患者主要表现为第二性征发育障碍,性激素水平低下。nIHH型和KS型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HCG联合雄激素是治疗IHH的有效的方法。
  • 临床研究
    潘育林, 叶永灿, 胡国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血浆KL-6水平,分析其对支气管肺发育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9月诊治的BPD新生儿117例(观察组),按照其吸入氧浓度(FiO2)分为重度BPD组29例(FiO2≥30%或需机械通气)、中度BPD组(21%<FiO2<30%)38例,轻度BPD组 (未用氧)50例;根据新生儿 RDS 影像学分级标准,Ⅰ~Ⅱ级57例、Ⅲ级39例、Ⅳ级21例。选取无BPD新生儿4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新生儿血浆KL-6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浆KL-6为(794.58±42.31)U/m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院前血浆KL-6为(108.65±37.29)U/mL,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BPD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2h患儿血浆KL-6分别为(1 023.60±49.38)U/mL和(435.29±38.82)U/mL,均高于中度和轻度BPD组患儿,中度BPD组患儿血浆KL-6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72h血浆KL-6分别为(1 048.31±48.59)U/mL和(467.38±37.95)U/mL,均高于Ⅲ级和Ⅰ~Ⅱ级患儿,Ⅲ级患儿血浆KL-6高于Ⅰ~Ⅱ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儿出院前血浆KL-6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2h,治疗后72h患儿血浆KL-6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D新生儿血浆KL-6水平明显高于非BPD新生儿,且随着吸入氧浓度(FiO2)和BPD分级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治疗后显著降低BPD发生率或减轻BPD分级程度,血浆KL-6可作为不同程度BPD新生儿诊治和预后评估指标。
  • 临床研究
    周敏芳, 张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25-OH-D3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控制情况的关系及与免疫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0例哮喘患儿(病例组)和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将病例组随机分为病例1组和病例2组,每组70例,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白细胞介素(IL)-2、IL-4水平,探讨25-OH-D3与病情程度和IL-2、IL-4的相关性,两组患儿均给予二丙酸倍氯米松、匹多莫德分散片等常规治疗,病例1组同时给予维生素D3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25-OH-D3、IL-2、IL-4水平和病情控制情况,并比较治疗后病例2组不同病情患儿的血清25-OH-D3、IL-2、IL-4水平。结果治疗前病例组血清25-OH-D3、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25-OH-D3水平与哮喘患儿病情程度、血清IL-4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IL-2水平呈正相关(P<0.05);治疗后病例1组血清25-OH-D3、IL-2水平高于病例2组,IL-4水平低于病例2组(P<0.05),病例1组哮喘控制情况优于病例2组;病例2组治疗后不同控制情况患儿血清25-OH-D3、IL-2、IL-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儿血清25-OH-D3水平与病情程度和免疫功能存在着相关性,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维生素D有利于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疗效。
  • 短片论著
  • 短片论著
    刘小燕, 田杰, 邓翼业, 陈美珍, 周东华, 陈莹, 刘兰甜, 范菊花, 平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病理超声影像特征和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6例乳腺粘液癌患者,依据病理类型将这些患者分为单纯型组(n=28)和混合型组(n=28)两组,采用Philips ATL5000、SIEMENS Sequeia 512、GE500作为超声仪器,运用免疫组化法对ER、PR、PS2、Cerb B2、Ki67肿瘤分子标记物进行检测,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和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混合型组患者缺乏均匀的内部回声、包块后方声衰减、砂砾样钙化比例均显著高于单纯型组(P<0.05),ER、PR、Ki67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单纯型组(P<0.05)。结论乳腺黏液癌缺乏典型的超声影像特征,极易误诊或漏诊,混合型较单纯型乳腺粘液癌对激素治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 短片论著
    董文逸, 覃莉, 宋晓玲, 覃四妹, 杨道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住院麻疹婴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麻疹的认识,为制定麻疹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4年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某病区住院的小于12月龄的麻疹患儿病历档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在129例调查病例中,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和6月,占56.59%(73/129),发病月龄多见于6~9月,占62.02%(80/129),89.15%(115/129)的婴儿在确诊前都有在非传染病医院的就诊史,临床表现以发热、出疹、结膜充血、眼睛分泌物为主,伴有流涕、咳嗽、鼻塞等症状。结论对麻疹婴儿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以及加强儿科医师对麻疹的甄别能力,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避免院内感染,是预防麻疹流行的关键。
  • 短片论著
    陈阿群, 陈茂余, 郑南才, 刘鹰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江门市流感流行趋势和病原学变化的流行特征,为流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江门市2010—2014年流感监测网络监测的流感病例及病原学监测结果,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结果2010—2014年监测病例总数4 821 286例,其中流感样病例89 349例,占总数的1.85%,0~4岁占52.48%,3~6月为流行高峰。采集咽拭子标本7 816份,PCR检测阳性率23.86%(1 865/7 816),各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4,P<0.05),2010年和2012年以B型为主,2011年、2013年和2014年均为新甲H1型。暴发疫情5起,罹患率为4.59%。2014年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6例,死亡4例,有禽类接触史4例,发病时间主要在1—2月。采集外环境样本844份,A型通用引物2013年阳性率10.42%,2014年为29.71%。结论江门市每年只有一个流感流行峰,流行优势毒株交替出现,应结合流行病学、病原学、暴发疫情和外环境监测共同分析流行特征。
  • 短片论著
    刘晓俊, 张培, 袁凤花, 周萍, 吴周志, 杨夕缘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宜昌市四个县市新农合结核病患者报销情况,为十三五期间新农合报销政策提供建议。方法收集整理四个县市两年期间新农合肺结核患者报销费用情况。结果宜昌市四个县市新农合对肺结核门诊及住院均实施了报销政策。门诊报销比例最高为80%,最低为41.24%;住院报销比最高为84.93%,最低为62.70%。2013年 1 123例肺结核患者中,有449例患者享受了门诊报销,平均报销比例为70.25%;住院患者788例,住院率70.17%,住院平均报销比例为68.24%。2014年1 142例肺结核患者中,有898例患者享受了门诊报销,平均报销比例为54.23%;住院患者775例,住院率67.86%,住院人均报销比例65.48%。结论建议实行单病种定额支付模式,规范结核病定点医院诊疗工作,提升肺结核患者报销比例,降低患者医疗负担。
  • 短片论著
    林坤立, 谢东生, 陈彩燕, 吴柏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茂名市茂南区疟疾流行、防治现状,探索茂南区消除疟疾的可行性。方法统计分析发热病人血检、传疟媒介调查资料。结果10年间开展“三热”病人血检32 253人,共检出疟原虫感染者5人,感染率15.50/10万,皆为输入性病例,其中1例恶性疟,4例间日疟,无二代病例感染;2010—2013年共捕获按蚊5 682只,经鉴定未发现引起疟疾流行的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茂南区居民和中小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分别是66.33%和74.44%。结论茂南区采取了有效的控制疟疾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措施,为消除疟疾奠定了基础。
  • 短片论著
    郑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分析一起一般级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原因,为学校肺结核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出现病例所在班级学生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以下简称PPD)试验、X线胸部摄片,可疑者CT复查,对X线胸片检查或CT复查异常者给予痰涂片抗酸杆菌检查。结果发现肺结核病11例,罹患率为1.85%(11/593),其中涂阳肺结核1例、涂阴肺结核9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涂阳肺结核病例虽不是本次事件的首发病例,但其症状出现的早,是此事件的传染源。结论涂阳肺结核病例发现时间晚,是造成此次一般级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加强学校疫情监测,落实晨检和症状监测,建立学生及教师因病缺课登记及病因追踪制度,及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服药等是控制一般级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手段。
  • 研究进展
  • 研究进展
    张玺, 姜鹏, 刘若丹, 张紫芳, 王黎, 崔晶, 王中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虫媒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逐步增加。温度的上升不仅改变了虫媒的地理分布、增加了虫媒的繁殖速度与侵袭力,还缩短了病原体的外潜伏期,使得虫媒病疫情的暴发概率不断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前提下,本文就虫媒病的特征及其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概述。
  • 研究进展
    孔维敏, 杨圣楠, 楼青青, 陈玉凤, 高昕, 支颢, 冯纪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肥胖是公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表现为脂肪在组织或器官的周围含量的增加,如腹部内脏脂肪、心周脂肪、非酒精性脂肪肝、颈部脂肪、肾脏脂肪的体积增加;心周脂肪(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 PAT)是异位脂肪的一种,虽然占全身脂肪组织比例较小,但是靠近冠状动脉,由冠状动脉供血;有较强的分泌功能,分泌炎症因子和脂肪酸直接进入冠状动脉,在冠状动脉硬化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就PA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做一综述。
  • 经济交流
  • 经济交流
    江海龙, 卢丽琨, 常学辉, 卞婷婷, 田利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复方磷酸萘酚喹片治疗非洲恶性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显微镜血检恶性疟原虫阳性患者为观察对象。复方磷酸萘酚喹片顿服成人总量含磷酸萘酚喹400 mg及青蒿素1 000 mg。服药后按时测量体温和血检疟原虫。随访28d,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复方磷酸萘酚喹片治疗非洲恶性疟35例,平均退热时间为(36.7±16.3)h,原虫转阴时间为(58.1±15.3)h,治愈率为97.3%,服药后除少数(2例)出现恶心、胃部不适外,无其它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磷酸萘酚喹片治疗非洲恶性疟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