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
    黄庆芳,刘冰*,冯承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芦荟凝胶的胶原-壳聚糖-硫酸软骨素三元膜,研究其在大鼠皮肤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芦荟凝胶的胶原-壳聚糖-硫酸软骨素三元膜。取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湿润烧伤膏组、三元膜组,每组20只。造成深Ⅱ度烧伤模型后,测量大鼠烧伤后皮肤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及第1、3、7、14天创面愈合率,检测烧伤后第1、14天皮肤创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元膜组能缩短烧伤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时间(P<0.05),提高第3、7、14天的创面愈合率( P<0.01) 。烧伤后第14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元膜组皮肤创面组织中SOD含量升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1),血清中TNF-α含量降低(P<0.01)。以上指标,三元膜组和烧伤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芦荟凝胶的胶原-壳聚糖-硫酸软骨素三元膜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减少促炎症因子的生成,从而促进大鼠皮肤深Ⅱ度烧伤的愈合。
  • 实验研究
    薛志锋,肖洪广*,邱芳华*,李秋明,梁冬艳,林伟苗,吴清,曾亭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DCD(Dermcidin)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相关性,探讨DCD作为原发性肝癌生物标记物的可能性,提高HCC早期检出率。方法 分别收集广州市中医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46例HCC患者,33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5例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分别采用ELISA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DCD和AFP,结果采用SPSS 19方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HCC组血清中DCD的含量(中位数 26.03 ng/mL,IQR:20.12~34.56 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中位数 18.12 ng/mL,IQR:11.22~22.35 ng/m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CD在肝癌转移组(中位数 33.34 ng/mL,IQR:22.45~44.20 ng/mL);未转移组(中位数 22.90 ng/mL,IQR:18.13~30.88 ng/mL)。结论 DCD在HCC患者血清中浓度高于乙肝肝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同时肝癌发生转移的患者血清中DCD浓度高于未转移组,DCD是一种新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及是否发生转移的判断。
  • 实验研究
    孙丽霞*,黎红,李荣岗,廖悦华,林大任,王智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原发宫颈腺癌癌变过程中Cyclin D1及P1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05年1月—2014年10月经手术切除的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例宫颈腺癌、92例宫颈腺上皮内肿瘤形成(cervical glandul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GIN)及24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yclin D1与P16蛋白水平的变化,推测其与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分化程度的关系,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能性。结果 Cyclin D1在原发宫颈腺癌、CGIN和正常宫颈腺上皮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93%、52.17%和16.67%,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三种组织中P1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71%、54.35%和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与P16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宫颈腺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与临床分期及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Cyclin D1及P16蛋白可能在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用于评估及指导治疗。
  • 实验研究
    张莹莹,胡余明,肖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溪黄草的亚慢性毒性。方法 选用8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雌雄各半,分别经口灌胃给予0.000、0.625、1.250、1.875 g/kg剂量的溪黄草浸膏连续90 d,观察动物生长情况,试验中、末期对动物的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检测,试验末计算动物主要脏器的脏体比值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试验期间动物无死亡。试验末各剂量组动物体重、增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脏器绝对质量及脏体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的中、末期各剂量组动物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检测指标均在本室正常值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解剖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也未见与受试物相关的异常改变。其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1.875 g/kg。结论 在本实验室条件下,未观察到溪黄草浸膏对SD大鼠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 疾病监控
  • 疾病监控
    林素琴,李海*,李国坚,方孔雄,农秋峰,陈钦艳,王学燕,谭超,杨庆利,王富珍,沈立萍,王峰,毕胜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广西隆安县乙肝血源疫苗长期免疫效果,为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广西隆安县开展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766名1987—1989年出生,并于出生72 h内全程接种乙肝血源疫苗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清标本用微粒子酶免疫法(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assay,MEI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body to HBsAg,Anti-HBs),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antibody to HBV core antigen,Anti-HBc)。结果 766名研究对象中,HBsAg 携带率为4.96%,首针不及时接种组(10.42%)显著高于及时接种组HBsAg阳性率(4.60%)(P<0.05)。首针及时接种的718例研究对象中,HBsAg和Anti-HBc 阳性率分别为4.60%(95%CI: 3.29~6.38)和22.42%(95%CI: 19.52~25.62)。Anti-HBs阳性率为21.59%(95%CI: 18.73~24.74)。Anti-HBs阳性者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为98.39 mIU/mL(95%CI: 60.87~135.91),单独Anti-HBs阳性者平均GMC为47.34 mIU/mL(95%CI: 40.58~54.10),随着免疫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GMC<10 mIU/mL组随着免疫年限延长构成比呈上升趋势,而100~999.99 mIU/mL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首针及时接种乙肝血源疫苗保护率为74.30%。结论 乙肝血源疫苗免疫后26~28年抗体水平已降至较低水平,疫苗保护HBV感染和发病的效果已显著下降。建议继续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对Anti-HBs阴性(GMC<10 mIU/mL)且未感染HBV者应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 疾病监控
    吕德良,杨应周,谭卫国,张乐平,朱赛楠 ,李蓉安,车晓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深圳市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治疗转归情况,分析治疗未成功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完善深圳市耐多药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6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确诊的MDR-TB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治疗前经专家组评估后,实施个体化治疗和全程督导服药管理。患者治疗转归由专家组根据判定标准讨论确定。对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和治疗未成功的原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分析。结果 纳入项目治疗的MDR-TB患者165例,治愈99例(60.0%),完成治疗10例(6.1%),治疗未成功56例(33.9%),治疗成功率为66.1%。治疗未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主观因素(丢失、拒治、拒绝复查、迁出、自杀死亡)导致的停止继续治疗,分别占到25.0%(14/56)和62.5%(35/56)。结论 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主观因素是导致深圳市MDR-TB患者治疗未成功的主要原因,应针对性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疾病监控
    孙道宽*,李倩,王全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金湖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所涉区域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做好监测预警工作。方法 每年春季,采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设框法对金宝航道及其一级支流、高邮湖区和新三河的部分滩地开展钉螺调查。每年6—9月份,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在金宝航道退水闸段开展钉螺监测;采用淘洗法在金湖站对清污机打捞的漂浮物进行钉螺检测。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对金宝航道和高邮湖区域的流行村居民、渔船民和门诊病人进行血吸虫病筛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1粪3检)进行检测。同时开展钉螺控制、病人治疗及阳性者化疗、健康教育、粪便管理等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结果 2006—2015年累计调查河道面积443.84 hm2,结果未发现钉螺;调查湖滩面积 2 568.19 hm2,结果新发现有螺条块2个,有螺面积20.23 hm2。在金宝航道退水闸段累计打捞漂浮物5 455 kg,投放稻草帘800块,在金湖站检测漂浮物750 kg,均未发现钉螺。完成血清学(DDIA)查病21 398人,阳性407人,阳性率1.90%;门诊人群血检阳性率高于疫区居民和渔船民,渔船民血检阳性率又高于疫区居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检8 983人,发现血吸虫病人1例。累计环境改造面积31.24 hm2,药物喷洒灭螺36.75 hm2、巩固性灭螺200.79 hm2。2014年起未再发现活钉螺。治疗病人1例,扩大化疗407例。疫区居民和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8.55%、行为正确率为98.02%;中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8.95%、行为正确率为98.18%。修建无害化公厕9座。结论 金湖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河道未发现血吸虫病疫情和钉螺扩散现象,但在毗邻湖区新发现了钉螺和输入性病人,应加强风险监测。
  • 疾病监控
    王赤华,曾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黄冈市娱乐场所从业人员HIV、丙肝和梅毒感染现状,探讨娱乐场所人群艾滋病防控行为认知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被调查对象进行HIV、HCV和梅毒血清学监测,对从业人员进行行为学调查,对培训前后从业人员艾滋病认知率的变化频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家娱乐场所共594名女性从业人员中,梅毒阳性5例,阳性率为0.84%,40名男性从业人员梅毒未能检出;女性HCV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为0.51%,男性HCV抗体阳性1例,阳性率为2.5%;全部被调查者HIV抗体均为阴性。培训干预前从业人员艾滋病认知率为55.04%,培训后其认知率提高至62.05%(P<0.01),其中,“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HIV感染初期无症状,外表看不出”培训后认知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是梅毒和丙肝感染的高危险人群,对这一场所职业人群开展培训干预可明显提高其对预防艾滋病的认知能力。
  • 疾病监控
    刘凤仁,黄飞雁,梁享生,李刚,刘峰,俞国龙,李静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涉禽场所外环境禽流感病毒的污染情况,探索影响其病毒核酸检出率的因素。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4月,选择龙岗区不同涉禽场所,按月采集不同类型外环境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禽流感病毒核酸。 结果 590份外环境标本中,215份检出A型流感病毒核酸,A型、H5亚型(均为H5N6)、H9亚型和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出率分别为36.44%、18.81%、10.17%和2.37%。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市场禁售活禽/采取休市措施、市场改造升级、销售冰鲜禽类及其制品可降低外环境标本A型、H5亚型、H9亚型流感病毒核酸的检出率,而小型活禽零售市场、市场通风不良、2016年1月—4月间外环境采样是促进A型、H5亚型和H9亚型流感病毒核酸检出的危险因素。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H5、H9、H7N9等禽流感病毒的污染广泛,涉禽市场暴露存在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的风险。加强涉禽市场外环境监测力度,全面禁售活禽、推广“冰鲜上市”是降低人禽流感发生风险的关键。
  • 疾病监控
    蒋静*,李凯杰,程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09—2015年宜昌市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有效控制输入性病例提供参考。 方法 对宜昌市7年间疟疾报告病例监测数据收集整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年间共报告疟疾病例101例,分布在全市的12个县(市、区),平均年报告发病率为0.35/10万;输入性病例占97.03%(98/101),分别来自非洲(74.49%)及东南亚国家(25.51%);间日疟占67.33%(68/101);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在构成上逐年增多;来自不同地区的输入性病例分型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病例以间日疟为主,占88.00%(22/25),输入地区为非洲国家的病例恶性疟构成比较东南亚高;全年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6月、1月为高峰月份,病例数占29.70%(30/101);城区病例构成比最高(57.43%);男女性别比为32.67:1(98/3),年龄构成上以“30岁~、40岁~”为主(72.20%),职业以工人、农民构成为主(80.20%)。结论 宜昌市输入性疟疾流行形势严峻,且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有上升趋势,在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同时,需提高镜检能力、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输入性病例。
  • 疾病监控
    刘明,苏世标*,郭强之,张丹英,杨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天然低水平放射性辐射对氧化损伤及其修复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东省阳西县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和恩平市天然放射性低本底辐射地区(CA)各48名50~58岁土生土长男性居民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匹配,佩戴热释光剂量计测得外照射剂量。采集外周血并分离血浆和白细胞,ELISA法测定血浆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QPCR法测定血白细胞人8-羟基鸟嘌呤核苷酸酶修复基因(Human MutT homologue,hMTH1)mRNA转录水平。结果 HBRA组和CA组居民外周血血浆中8-OHdG浓度分别为(0.27±0.11) μg/mL和(0.32±0.10) 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个人剂量呈负相关(rs=-0.271,P=0.013);hMTH1 mRNAΔCt值分别为(9.61±2.51)和(10.01±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个人剂量呈负相关(rs=-0.219,P=0.028)。结论 长期暴露于天然放射性低本底辐射地区可降低居民氧化损伤水平、提高DNA损伤修复能力。
  • 疾病监控
    朱凯星*,许美振,宋叶,吴天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完善适合广州市海珠区实际的艾滋病病例综合管理模式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 循证决策方法,在广州市海珠区建立一个由区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艾滋病病例综合管理模式。采用数据分析、定性调查等进行效果评估。结果 有效扩大了HIV抗体检测覆盖面,促进了艾滋病病例的及时发现;病例管理工作指标提升,首次个案随访率从2012年的96.33%上升到2014年的100.00%,随访检测率从2012年71.72%上升到2015年的89.75%(P<0.000 1),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从2012年56.94%上升到2015年的85.13%(P<0.000 1);2015年生存质量总分高于2012年,2015年心理和环境2个维度得分均高于2012年(P<0.05),2015年的社会支持总分及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的得分均高于2012年;与获知感染前比较,79.41%的吸毒者不再共用针具吸毒;92.4%的病例接受过社区机构的服务,2012年仅12.6%;95.7%的病例对社区机构提供的随访服务表示满意。结论 “四位一体”艾滋病病例综合管理模式对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指标、促进病例及时发现,减少危险行为、提高生存质量、增加社会支持程度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 疾病监控
    王欣儒,王晓雪,郭晓敏,谭吉宾,崔琮琪,张彦平,周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电话调查方法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运用积累经验。方法 对2011年1次大样本电话调查的设计、调查流程及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对北京、湖南、山东、四川以及河南五省的5 006户共计23 220名家庭成员进行电话调查,本次调查对样本量估算和电话号码二阶段抽取经过了严格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及时根据流程监控和质量控制结果进行电话拨打方式的调整。电话拨打情况与应答情况的记录显示,近50%的电话为无效号,拨打家庭电话成功率为51.5%,应答率仅为5.7%,74.3%的拒访家庭在进一步详细收集信息时拒绝了调查,拒访家庭中41.5%提供了理由,38.9%直接拒绝,19.6%直接挂断电话。结论 电话调查从设计到实施应尽可能考虑全面,避免因设计和实施疏漏影响调查质量。流程监控和质量控制对保障电话调查质量十分关键。国内开展电话调查研究仍然面临多重困难,尤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运用仍有待继续积累经验。
  • 疾病监控
    胡伦智,况小灵,黄厚生,张莉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高安市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评估高安市消除疟疾工作,为今后和其他地区的疟疾消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高安市1950—2015年疟疾疫情数据、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依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版)》要求,对消除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高安市1969年疟疾年发病率高达440.94/万,经过几代疟防人员的不懈努力,2000年年发病率下降至0.038/万,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随后的工作重点转为对重点人群监测,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至今共报告5例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全市29个镜检点累计血检不明原因发热病人 6 851人次,血检率大于总人口0.5‰的标准,复核血片695张,复核率10.15%,共检出4例阳性病人。经疫点处置,未出现二代病例。媒介监测结果表明,高安市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6—10月监测平均密度为14只/h。结论 高安市自2005年报告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后,已连续10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
  • 疾病监控
    潘良凤,文艳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可穿戴设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深圳市社区慢性病高危人群400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应用健康手环对饮食和运动进行干预管理,对照组不给于干预,观察两组1年后的BMI(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年后,两组人群健康指标、饮食和运动改善人数增多,改善率升高,干预组的饮食合理由原来的12.5%提高到91.0%,有规律运动的比例由原来的9.2%提高到78.0%,对照组的饮食合理由原来的11.2%提高到42.5%,有规律运动的比例由原来的10.6%提高到54.0%。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改善率明显升高(P<0.05),改善率较大的前3位分别是BMI、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改善率均明显升高(P<0.05),改善较大的前3位分别是三酰甘油、BMI和总胆固醇。BMI、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指标可作为慢性病高危人群首选监测指标。结论 可穿戴设备能够改善慢性病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对预防慢性病发生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疾病监控
    刘峰,刘凤仁,李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描述2011—2014年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讨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方法 收集2011—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数据,从深圳市气象局网站申请使用2011—2014年龙岗区日平均气温等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气象因素和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011—2014年龙岗区共报告手足口病例60 769例,年发病率分别为340.02/10万、367.09/10万、413.49/10万和473.69/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4—10月,各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务工人员多,生活环境较差的地区,如龙岗、布吉和坪地等街道;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占全部病例的89.87%,4年中男性均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0.63;实验室监测结果显示,2012—2014年龙岗区手足口病的病原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72.02%,332/461),EV71(18.87%,87/461)多于CoxA16(9.11%,42/461);2011—2014年龙岗区手足口病发病数与日最低气温、日平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日平均气压呈负相关。结论 龙岗区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人群中的分布也有各自特征,应综合相关气象因素影响,及时进行手足口病风险评估,在流行期之前制定有针对性的手足口病防治策略,达到更好的防控效果。
  • 疾病监控
    曾健君,方巧云,刘燕,杨剑英,杨文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惠州市外环境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动态分布情况,为防治人感染禽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2013—2015年惠州市外环境标本(禽类粪便、笼具表面、刀具、地面、砧板等)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进一步检测H5、H7、H9亚型核酸,数据用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3—2015年共采集并检测各类环境标本847份,其中流感病毒A型(FluA)阳性标本298份,阳性率为35.18%,H9亚型阳性占63.09%,H5亚型阳性占15.77%,H7亚型阳性占3.36%。不同场所和不同类型标本检测阳性率最高分别为农贸市场和宰杀或摆放禽肉案板表面,阳性率为41.23%及52.41%。结论 惠州市活禽市场特别是农贸市场等外环境中检出H5、H7、H9及多种亚型混合等多种亚型禽流感病毒存在,存在感染人的风险,应积极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 疾病监控
    郭立春,,刘慧慧,周剑惠*,陈超,程涛,田鑫,曹凤瑞,付思美,林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吉林省2005—2014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防控流腮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5—2014年吉林省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流腮病例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05—2014年吉林省共报告流腮病例49 185例,无死亡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7.92/10万。2008年发病率最高为26.58/10万,其次为2012年,为25.37/10万,2014年发病率最低13.08/10万。有明显的季节性,为双峰分布,4—7月和11月至翌年1月为高峰期。9个市、州均有病例报告,病例数最多是长春市(13 534例,27.53%),发病率最高为四平市(25.26/10万);延边州2013—2014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率分别为30.24/10万、40.46/10万。0~14岁儿童占78%,发病以学龄儿童为主,9岁发病率最高,为195.99/10万,其次为6岁(159.07/10万)和7岁(150.52/10万);0~14岁人群平均发病率为99.14/10万,≥15岁人群发病率为2.04/10万。男女性别比为1.66:1,0~14岁人群为2.49:1,≥15岁人群为1:1.34。男性发病率(22.08/10万)高于女性(13.7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14岁人群中男性发病率(119.35/10万)是女性(66.52/10万)1.79的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5岁人群发病率女性(7.34/10万)高于男性(5.5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针对重点人群和流行季节,加强疫情监测;借鉴国内外经验,建议流腮疫苗的接种程序由1剂次增至2剂次,在学龄前完成第2剂次,以降低15岁以下人群流腮的高发。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王磊,王非,齐志群,李威,田小军,安亦君,邹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4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提供资料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所确诊24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脑裂头蚴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或者肢体无力,41.7%患者有颅内压增高,50.0%的患者脑脊液蛋白增高,66.7%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70.8%的患者脑脊液IgG增高,头颅MR见87.5%患者表现为多发病灶,病灶具有“绳结状”強化特征,T2WI表现为高信号,病灶周围有大范围水肿带,91.6%的患者曼氏裂头蚴抗体呈现阳性,83.0%的患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结论 以癫痫或者肢体无力就诊的颅内占位患者需注意检查脑裂头蚴病询问流行病学史、寄生虫抗体及头颅MR检查是降低脑裂头蚴病误诊的重要方法。
  • 临床研究
    李沫,李有强,邓光远,林城通,王丽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的相关性,并评价这3种指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清PCT、hs-CRP和APACHE Ⅱ评分。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PCT、hs-CRP和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PCT、hs-CRP和APACHE 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清PCT、hs-CRP和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出院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PCT和APACHE 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而死亡组和存活组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PCT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r =0.366,P<0.01),而hs-CRP与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性(r =0.108,P=0.289);PCT、hs-CRP和APACHE Ⅱ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0.596和0.701,PCT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均高于hs-CRP和APACHEⅡ评分。结论 PCT与APACHE Ⅱ评分具相关性,且PCT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优于APACHE Ⅱ评分和hs-CRP。
  • 临床研究
    王新根,周有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ZEB1(zinc finger E-box binding protein 1,锌指结合蛋白1)在不同侵袭能力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例浸润性乳腺癌、14例导管原位癌、36例淋巴结转移癌、24例癌旁组织中ZEB1的表达,同时采用组织芯片方法检测了15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ZEB1的表达。结果 ZEB1在乳腺浸润性癌、导管原位癌、淋巴结转移癌、癌旁组织中表达分别为17.7%、0、41.7%、4.2%。ZEB1的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大小、ER、PR和Her2没有相关性,但在组织学类型及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癌组织中表达更高。浸润性小叶癌比浸润性导管癌ZEB1表达明显更高。生存分析显示ZEB1阳性组比ZEB1阴性组预后更差,生存率更低。结论 ZEB1可作为预测乳腺癌更具侵袭性和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之一,也可作为靶向治疗的潜在生物靶点。
  • 临床研究
    凌利芬,吴正林*,李振华 ,何涛君,陆学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感染模式病毒复制情况以及各模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minotransferase, ALT)含量差异分析。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定量PCR以及自动化生化分析仪速率法对 1 02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HBV血清标志物:HBV表面抗原(HBsAg)、抗HBV表面抗原-抗体(HBsAb)、 HBV e抗原(HBeAg)、抗HBV e抗原-抗体(HBeAb)、HBV核心抗体(HBcAb),HBV-DNA含量以及ALT检测,并对常见三种模式HBV-DNA含量以及ALT进行差异分析,同时依据血清学免疫指标HBeAg以及病毒复制情况将资料分为四组:HBeAg(+)HBV-DNA(+)、HBeAg(+)HBV-DNA(-)、HBeAg(-)HBV-DNA(+)、HBeAg(-)HBV-DNA(-),并对该四组资料肝功能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此研究发现HBV感染有7种模式,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百分比为45.25%,ALT>40 U/L的人群百分比为20.27%,ALT>120 U/L人群百分比为3.13%;HBeAg(+)组与HBeAg(-)两组 HBV-DNA阳性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HBV-DNA(-)组ALT>40 U/L的人群百分比以及ALT含量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复制情况存在相关性,且与ALT水平密切相关,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能准确地判断HBV复制情况以及其传染性,ALT水平能较好地判断感染人群肝功能情况,三者相结合能给临床的诊断以及疗效观察提供可靠的依据。
  • 临床研究
    周莲,符明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南部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者呼吸道病毒抗原特点及流行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海南南部地区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3 256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患者9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包括嗜肺军团菌血清Ⅰ型(LPN)、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N)、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VA)、乙型流感病毒(IVB)和副流感病毒(PIV)的IgM抗体。分析病原检出情况、不同年龄患儿各病原检出率、各病原季节分布及其致病情况。结果 3 25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检出病原体阳性1 596例,总阳性率为49.0%,其中MP和IVB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5.8%、11.7%。不同性别病原体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女性患儿感染MP、IVB和PIV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患儿(P<0.01)。在不同年龄组中,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以>1~3岁组最高(58.4%),其次为>3~6岁组(54.8%)。9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阳性率以冬季组最高(54.3%),其次为秋季组(53.6%)。冬季组MP和IVB阳性率明显高于春季和夏季组(P<0.05),且冬季组IVB阳性率明显高于秋季组(P<0.05),秋季组IVA阳性率明显高于春季、夏季和冬季组(P<0.05)。在不同疾病组中,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均以MP和IVB多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M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支气管炎组、毛细支气管炎组和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组(P<0.05)。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以1种病原体感染为主,共880例(27.0%),2种病原体感染患儿573例(17.6%),≥3种病原体感染患儿143例(4.4%)。结论 海南南部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MP、IVB和IVA多见,不同年龄组患儿病原体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各自的季节性及疾病分布特点。
  • 临床研究
    吴正红,费何*,陈亚萍,李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三时点血糖值与孕妇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125例、正常妊娠妇女157例为研究对象,分为GDM组和对照组,分析三时点血糖值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OGTT 1 h 血糖值所确定的GDM与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之间关联,列联系数分别为r =0.015,r =0.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GTT 2 h血糖所确定的GDM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之间关联,列联系数分别为r =0.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GDM患者中,OGTT 1 h、2 h血糖值与新生儿窒息存在相关性,OGTT 1 h血糖值与产后出血存在相关性,因此,对于这两时点异常的GDM患者需警惕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的发生。
  • 临床研究
    林乐韦华,陈道雄,陈开宁,刘海蔚,方团育,莫泽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缓释片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4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瑞格列奈组和格列齐特缓释片组,进行为期4周的平行对照研究,两种药物治疗前后测定空腹和标准餐后血糖、血清真胰岛素和胰岛素原水平,用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评价早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 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缓释片降低血糖的效果相似(P>0.05);与格列齐特缓释片相比,瑞格列奈促进餐后真胰岛素分泌(P<0.05),并使真胰岛素分泌峰值前移至90 min;瑞格列奈恢复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作用显著高于格列齐特缓释片(10.89 vs 6.31,P<0.05);瑞格列奈还显著降低空腹、餐后30、45、60、90、120和180 min的胰岛素原/真胰岛素比值(P<0.05)。结论 瑞格列奈可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相胰岛素分泌,降低胰岛素原/真胰岛素比值,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 临床研究
    苏应仙,林翀*,陈少文,廉芳,陈伟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农垦总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患者血液标本分离的细菌谱及耐药情况,为感染性疾病治疗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鉴定的2 021株细菌进行统计和耐药率分析。结果 除了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外,2010年检出率最高的是肺炎克雷伯菌,而在2011—2014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位居第二位。5年血液细菌总阳性率6.3%(2 021/32 300),在分离的2 021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47.4%(958/2 021),革兰阳性球菌占45.7%(924/2 021),真菌占6.9%(139/2 0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菌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6.9%(50/186)和82.3%(466/566)。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2012年阳性率最高,为50.0%(33/66);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2012年阳性率最高,为20.8%(10/48)。结论 近年来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增高明显,汇总血液标本的资料并及时分析细菌谱及耐药谱的变化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细菌耐药的发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短篇论著
  • 短篇论著
    叶碧莉,吉勇,刘凤仁,李刚,刘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龙岗区1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人感染H5N6禽流感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的发病情况、感染来源和途径及暴露危险因素等进行现场调查,并结合相关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于2016年1月1日出现发热,体温39.5 ℃,有禽类密切接触史,采咽拭子H5N6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无外出史和病例密切接触史。经抗病毒治疗20 d痊愈。密切接触者20名均未出现发热及相关呼吸道症状,采集其中16人份咽拭子H5N6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采集病家周围2家市场的7个活禽档口外环境标本35份,H5N6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1份,阳性率为31.43%;活禽从业人员标本6份,均为阴性;采集患者所在街道的18家活禽市场外环境标本90份,H5N6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9份,阳性率为32.22%,13个市场检出H5N6禽流感病毒,市场检出率为72.22%。结论 患者感染原因为活禽市场暴露,属本地散发个案,未见人间传播,市场活禽摊档污染严重,应加强市场卫生管理。
  • 短篇论著
    田涛,张涛,卢世堂,周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收集2005—2014年宁夏黄土高原动物鼠疫监测数据,为该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收集统计宁夏黄土高原3个县、区鼠疫相关监测数据和资料,建立2005—2014年宁夏黄土高原鼠疫监测数据库。黄鼠胚胎组织学研究采取剖检观察计数的方法。结果 10年间宁夏高原共抽样调查7 976样方点,黄鼠每公顷密度年均在0.23只~1.52只之间,呈现明显的年季间下降趋势;夜行的鼠形动物年均捕获率在0.51%~4.72%之间,年季间波动较大;黄鼠鼠体年均蚤指数在1.02~1.63之间,年季间波动较小。10年来动物鼠疫病原学检验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全部阴性。黄鼠胎仔数及妊娠斑平均为4.5只。结论 宁夏黄土高原黄鼠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其他夜行的鼠形动物数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姬鼠群落,现阶段动物间鼠疫发生的风险较低。
  • 研究进展
  • 研究进展
    赵秋芳,尹家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鼠疫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新流行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尽管目前鼠疫发病有下降趋势,但新的鼠疫疫源地不断被发现,疫源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鼠疫复燃的不确定性和远距离传播的危险仍然存在,鼠疫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本文对我国目前鼠疫流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鼠疫防治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鼠疫防治措施,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崔亚利,杨延敏,陈永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介绍一种可同时检测甲型、乙型流感病毒的快速方法,便于及早确诊流感病原体。方法 采用快速抗原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的632份流感样患者标本进行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并对其中102份进行 real-time RT PCR检测。结果 快速抗原法检测到样本中甲型流感病毒阳性14例,乙型流感病毒阳性10例。 real-time RT PCR法检测到甲型流感病毒阳性15例,乙型流感病毒阳性12例。快速抗原法针对甲型流感病毒诊断灵敏度93.3%,特异度100.0%;针对乙型流感病毒,诊断灵敏度83.3%,特异度100.0%,耗时15 min,明显少于real-time RT PCR法的3 h。结论 采用快速抗原法可及早筛查甲型、乙型流感标本。
  • 经验交流
    云长缨,吴季春,周承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口地区男男同性恋者(MSM)HIV感染状况,为制定MSM人群艾滋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2014年监测发现的321例男男同性恋HIV抗体阳性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海口市MSM人群HIV感染者由2011年的44例上升至2014年的118例,占当年全市所有感染者比例由37.61%上升至51.98%;梅毒由2011年的14例上升到2014年的129例。MSM人群HIV感染者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7.01%,文化程度高却风险意识低、多个伴侣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是MSM感染HIV的影响因素。84.11%的MSM人群HIV感染者为21~40岁。60.75%的MSM人群HIV感染者至少有同性性伴侣2~5人,未婚、离异或丧偶者高达91.90%。结论 海口市MSM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校逐渐成为感染HIV的高发地,应适时调整MSM人群艾滋病防控策略。
  • 经验交流
    李奔福,杜尊伟,汪丽波,吴方伟,严信留,字金荣,彭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和观察云南地区结膜吸吮线虫成虫的显微形态结构特征,为云南地区鉴定结膜吸吮线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云南地区人感染的结膜吸吮线虫,用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结构特征。结果 肉眼观察虫体成乳白色、呈线状,雄虫尾部有弯曲状,雌虫尾部尖直,雌虫相比雄虫略长。显微镜下虫体体表角皮皱褶见明显环纹,环纹上下排列呈锯齿状;头端钝圆,无唇瓣,口囊较大, 略呈碗形或圆孔形,可见食管;雌虫虫体两端较细,肛门在尾部腹面,阴门位置在虫体前端食道与肠连接处的前方,虫体内充满大量虫卵和幼虫;雄虫虫体尾部向腹面卷曲,有一对交合刺和乳突结构。结论 云南人源结膜吸吮线虫与其它地区虫体形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