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周漫,刘欢,李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武汉市汉族女性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 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为本地区育龄女性个性化孕期保健奠定遗传学基础。方法 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武汉市1 438例育龄汉族女性MTHFR C677T基因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在不同年龄、地域之间的差异。结果 武汉市MTHFR C677T基因型中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37.1%、47.3%、15.6%,本地区汉族女性MTHFR C677T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其他非湖北省城市(乌鲁木齐、延边、长春、廊坊、烟台、郑州、湘潭、九江、镇江、南宁、琼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湖北省内其他城市(建始、荆州)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分布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武汉市女性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一定差异,具有地区特征性。
  • 论著
    肖光文,李舟文,张国雄,徐美兰,乔亚峰,曾令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耐药菌株对大环内酯类(macrolide,ML)药物耐药的机制。 方法 收集经快速鉴定培养法鉴定的对红霉素耐药的Mp阳性培养物共计171例,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筛选并确定为Mp耐药菌株后,分别进行23S rRNA、L4和L22 基因PCR 扩增分析其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同时行靶位修饰ermA/B/C基因和外排泵mefA、msrA/B基因的PCR 扩增,分析Mp对ML耐药的可能机制。 结果 165例Mp阳性培养物经PCR法确定为Mp临床耐药菌株;这些菌株里,全部菌株均存在 23S rRNA 耐药基因的碱基突变,74 例(44.8%)存在核糖体蛋白 L22 碱基突变,37例(22.4%)存在核糖体蛋白 L4 碱基突变;其中,出现 23S rRNA 的 Ⅴ 区 A2063G突变152 例(92.1%),其次是 Ⅱ 区 640 位点 A 缺失39例(23.6%)、Ⅴ区 2471 位点 C 缺失 26 例(15.8%)、 Ⅱ区 G759A 突变 23例(13.9%);L4 中发生 C162A 及 A430G 突变 28例(17.0%), 另外3例出现A268G 突变、2例出现 C428T 突变;L22 中发生 498 或 499插入 A 64 例(38.8%),其次是 T279C 突变 15例(9.1%);所有Mp临床耐药菌株均未扩增出ermA/B/C基因产物,2例扩增出mefA基因产物,1例扩增出msrA/B基因产物。 结论 该地区出现的Mp 耐药机制以靶位突变为主,有些还存在外排泵机制,其携带的外排泵可能属于ATP结合区(ATP 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器。
  • 论著
    赵春阳,杨立超,蔡佳怡,姜明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替米沙坦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100只大鼠随机等分成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放疗+10 mg/(kg·d)泼尼松]、模型组(放疗+生理盐水)、替米沙坦低剂量组[放疗+8 mg/(kg·d)替米沙坦]、替米沙坦高剂量组[放疗+16 mg/(kg·d)替米沙坦]。观察大鼠的活动及体重变化情况,并于照射后3 d、7 d、14 d、28 d解剖,记录肺湿重、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炎症及纤维化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GF-β及smad2的表达情况,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IL-2、IL-6含量;并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替米沙坦改善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结果 替米沙坦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第14天、28天时炎症及纤维化情况均减轻,大鼠的一般状态得到改善,替米沙坦下调了大鼠肺组织中TGF-β及smad2的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血清中IL-2及IL-6含量;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替米沙坦分子与TGF-β蛋白活性口袋中5个氨基酸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可形成稳定构象。结论 替米沙坦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下调TGF-β及smad2的表达量,降低IL-2及IL-6的含量有关。
  • 论著
    许少坚,任燕,赖晓玲,赵琼,全德甫,蔡妙森,陈宏标,周小峰,方捷,甘中胤,罗经伟,周世权,刘丽珍,彭伟军,王金明,林启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2017年深圳市龙华区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病原体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 利用C6/36细胞从病人血清中分离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 DENV),对分离得到的 DENV的E基因进行测定和系统发生树构建,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资料对其分子遗传学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分离得到1株DENV-1,命名为SZLH_17JB00855_2017。E基因的扩增获得两条目的产物,分别为1 010 bp和829 bp。目的产物经测序拼接后,最终得到长为1 485 bp DNA序列;NCBI数据库多序列在线比对结果显示SZLH_17JB00855_2017毒株E基因与越南2007、2008及2011年分离毒株E基因序列的覆盖率在99%~100%之间;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显示,SZLH_17JB00855_2017与VNBID-V1686/2007、VNBID-V1691/2007、VNBID-V3908/2008、VNBID-V3909/2008、VN09DX879/2011亲缘性最近,与近年来广东省各地市暴发的分离株亲缘性较远。结论 现场流行病资料和实验室分子遗传学分析都提示本案例报告的登革热病例属于输入性病例,输入地极有可能是越南。
  • 论著
    李佛萧 ,刘向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AcrAB-TolC外排泵系统在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中的表达情况及对其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临床分离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收集多重耐药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ant concentration, MIC)及其逆转实验对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进行外排泵表型检测;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外排泵acrB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30株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在应用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 CCCP)后,9株(30.00%)对庆大霉素的MIC值下降至原值的1/4或1/4以下;3株(10.00%)对阿莫西林/棒酸的MIC值下降至原值的1/4或1/4以下;14株(46.67%)对头孢吡肟的MIC值下降至原值的1/4或1/4以下;12株对左氧氟沙星(40.00%)的MIC值下降至原值的1/4或1/4以下;5株(16.67%)对环丙沙星的MIC值下降至原值的1/4或1/4以下。23株(76.67%)外排泵表型阳性,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28株(93.33%)高表达acrB基因。结论 外排泵AcrAB-TolC的表达增强可能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 论著
    刘燕,方巧云,曾健君,严宇斌,徐励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2月惠州市发热伴出疹性疾病(rash and fever illness,RFIs)的病原谱构成及流行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和RFI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和细菌分离鉴定方法对1 360例临床标本进行风疹、麻疹、肠道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登革热、人类小DNA病毒B19 、伤寒副伤寒等病原学检测,并用Excel软件和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360例样本中检出688例 RFIs病原体阳性标本,阳性率为50.59%。病原谱构成前4位为肠道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和风疹病毒。年龄组不同感染的病原谱构成也不同:8月龄以下年龄组以麻疹病毒为主,8~月龄组以肠道病毒为主,风疹在16~岁年龄组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而水痘在8~岁年龄组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不同病原体在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病毒和麻疹病毒是本地RFIs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部分病原体的感染与年龄有一定的关联。积极推行水痘、麻疹、风疹、EV71等疫苗的接种是控制RFIs发病的主要措施。
  • 论著
    黄玉满,沈智勇,万孝玲,阮玉华,黄承盛,朱金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西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及时性的现状,并分析其晚治疗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治疗及时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年1月查阅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历史数据库,包括疫情库、随访库和抗病毒治疗库。用身份证号码将3个数据库进行链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西2014年新入组治疗的成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9 381例,疫情库和随访库中能找到信息者8 150例,晚治疗比例为53.18%。因晚发现导致的晚治疗为3 414例,占78.77%,去除晚发现者,新入组治疗成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4 73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感染途径、随访频率及接受首次CD4检测时限的晚治疗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随访频率、接受首次CD4检测时限都是晚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60岁者及未婚者晚治疗危险性高,随访≥3次者晚治疗危险性降低,首次CD4检测时限延长,晚治疗危险性越大。结论 晚发现、接受随访管理频率低、接受首次CD4检测晚、未婚、高年龄等均是晚治疗的影响因素,应加大艾滋病健康教育、检测发现、随访管理、CD4检测及心理疏导力度,提高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及时性及依从性。

  • 论著
    刘湘红,曾萼,韦朋海,韦萍,姚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不同的筛查方法对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民族、年龄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分布特点。 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用不同筛查方法筛出的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其初筛结果、民族、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采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所筛出的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高于仅用TCT进行筛查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1)患者初筛结果中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tion,ASC-US)比例最高,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CIN3)、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微小浸润癌和浸润癌患者初筛结果均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的比例最高;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在35~44岁、汉族、初中文化程度的妇女中比例最高,宫颈癌患者在45~54岁、汉族、初中文化程度的妇女中比例最高。 结论 HPV联合TCT筛查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在不断探索和总结更为经济有效的筛查方案的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教和跟踪随访,切实提高宫颈癌的早诊早治率。
  • 论著
    陈艺韵,鲁恩洁,曹蓝,李魁彪,马钰,狄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收集广州市2012—2016年流感监测数据,分析A型季节性流感在广州市的流行特征,为预测下一波A型季节性流感流行的流行株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采用多重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方法对流感监测医院采集的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与绘图分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6年广州市共采集监测标本16 686份,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为3.5%,H3N2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为3.7%;2012与2015年为H3N2流感流行,2013与2016年为新甲型H1N1流感流行,2014年为两种流感病毒交替流行;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最高的为25~59岁组人群,为4.0%,最低的为5~14岁组人群,为2.7%,H3N2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最高的为15~24岁组人群,为4.9%,最低的为0~4岁组人群,为1.8%。 结论 广州A型季节性流感的流行高峰期发生在冬春和夏季;流行高峰持续2~3个月;预测2017年可能出现H3N2流感流行,流行时间出现在夏季,建议2017年加强H3N2流感的防控工作,以15~24岁组人群为主要的防控对象。

  • 论著
    丁红玲,陈果,吴甲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安康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AIDS)的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降低死亡的方法。方法 依据《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及2012年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新死因分类相关规定,采用Excel 2007和SPSS 20.0软件对2002—2015年安康市艾滋病死亡病例数据库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累计427例HIV/AIDS病例中,死亡145例,累计病死率33.96%。其中男性69.0%(100/145),平均死亡年龄(37.83±10.75)岁,农民占62.8%(91/145),性传播占73.8%(107/145)。平均生存年限1.22年,确诊后1年内死亡比例为66.9%(97/145)。死亡病例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30.3%(44/145);2004—2015年抗病毒治疗比例由35.7%上升到84.2%,同期 HIV/AIDS病例的病死率由42.9%下降到6.9%。结论 安康市青壮年男性外出务工农民感染者多,多数病例发现较晚、抗病毒治疗比例低,是导致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需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进一步扩大检测,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有效降低病死率。

  • 论著
    符芳敏,王会宽,马涛,孙川,马世龙,董夏汝,颜李丽,彭修月,黄文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琼海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价琼海市消除疟疾工作,探讨今后疟疾监控工作重点。方法 收集1952—2015年琼海市疟疾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描述分析不同阶段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并对琼海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琼海市历史上为疟疾高度流行区,1955年疟疾发病率为1 207.34/万,为有疫情数据记载的历史最高峰。全市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抗疟联防与经常性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防治。在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琼海市根据《中国消除疟疾行动(2010—2020年)》和《海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疟原虫血检44 235人,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10%,2011年、2013年各发生1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边远地区仍有较低密度的传疟媒介微小按蚊残存。结论 琼海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已连续6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今后应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 论著
    裴启星,赵希畅,周晓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上海浦东新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男男性行为者(MSM)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依从性影响因素,为制定患者随访和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浦东新区已经治疗的感染HIV的MSM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311名接受HAART治疗的MSM,年龄最小19岁,最大者83岁,中位数年龄为34岁。年龄构成上以25~45岁的青壮年为主,有207人(66.56%);调查对象以未婚人群为主,有199人( 63.99%);月收入在6 000元以上有84人(27.01%);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居多,有143人(45.98%)。居住情况以和家人配偶居住为主,有162人(52.09%);吸烟人数为199人(63.99%);饮酒人数为140人(45.0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居住情况、饮酒对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有影响;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居住情况、是否饮酒对CD4+T细胞计数水平有影响。结论 浦东新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MSM感染者依从性良好,今后应针对不同特征MSM人群制定有效的随访管理策略和措施,继续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整体水平。
  • 论著
    雷林, 黄志辉,周海滨,彭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深圳市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关政策和伤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6年深圳市伤害监测系统0~14岁儿童伤害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49 766例0~14岁伤害儿童的伤害发生性质前5位依次是挫伤/擦伤(44.6%)、锐器伤/咬伤/开放伤(40.3%)、扭伤/拉伤(8.1%)、骨折(3.3%)、烧烫伤(1.8%);儿童伤害发生原因前5位的依次为跌倒/坠落(46.4%)、动物伤(23.0%)、钝器伤(14.7%)、刀/锐器伤(7.1%)、机动车车祸(2.2%);发生地点位于前5位的依次是家中(50.2%)、公共居住场所(17.8%)、公路/街道(14.1%)、学校与公共场所(6.0%)、体育与运动场所(4.4%);儿童伤害发生性别比为1.71∶1,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男童与女童的性别比升高。结论 伤害已经成为0~14岁儿童的第一位死因,应积极开展伤害预防的健康教育,加大对儿童伤害干预的力度,出台相关有利于儿童伤害预防与控制的政策,从而提高儿童、家长以及社会对儿童伤害预防与控制的意识,进一步减少儿童伤害的发生。
  • 论著
    王灿, 党露希, 陈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武汉市某辖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发病的危险因素,为辖区人群高血压的健康干预提供方向。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辖区内18~75岁人群共3 054人,采取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计算高血压患病率及各年龄组相对危险度,并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计算各因素的比值比(OR值)。结果 武汉市18岁以上人群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31.34%,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为23.94%,总体患病率为27.87%。37~42岁、43~48岁和总体年龄组不同性别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48、1.35、1.31。年龄在31~66岁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年龄、性别、运动情况、高盐饮食、过量饮酒、既往疾病史、高血压遗传史、吸烟情况、情绪紧张及失眠均和高血压发病存在关联,除年龄因素外,高盐饮食、向心性肥胖、高血脂的OR值居前三位,分别为2.93、2.64、2.42。 结论 提示要降低辖区高血压的患病率,应从低盐饮食、加强运动、适量饮酒、低脂饮食、戒烟、改善精神状况等方面着手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 论著
    华欣*,黄成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运用Meta分析评价对HIV/AIDS患者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数据库于1990年1月1日—2017年6月10日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5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0 873例患者。质量评价显示9项研究判断为低风险,4项为风险未知,2项为高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可显著降低PPD阳性(RR= 0.53,95%CI 0.36~0.79,P=0.002)和PPD阴性(RR=0.62,95%CI 0.42~0.90,P=0.013)HIV/AIDS患者的结核病发病率,且单用异烟肼或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均有效。整体上,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可能降低患者死亡率(RR = 0.88,95%CI 0.80~0.98,P= 0.016),但并未改善HIV/AIDS患者的病情进展(RR=0.93,95%CI 0.75~1.15,P=0.512)。此外,单用异烟肼或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并未显著增加HIV/AIDS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在PPD阳性和PPD阴性HIV/AIDS患者中均能有效预防结核病的发生,且并不显著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论著
    刘芳,常树霞,张建霞,成凌,欧彩兰,赵敏,朱显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深圳市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活质量,为神经梅毒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和患者生活质量电话随访方法,了解深圳市2009—2014年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指标和生活质量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梅毒患者的生活质量无神经症状患者比有神经症状的患者好(OR=5.25),与CT异常相关(r=0.346),神经梅毒的患者脑脊液滴度与血液滴度呈负相关(r=-0.311),脑脊液中蛋白和白细胞存在正相关(r=0.369)。生活质量与脑脊液滴度、神经梅毒的分类的相关与回归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神经症状、CT异常有关,可通过改善上述因素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清学滴度、脑脊液滴度无法反映神经梅毒的严重程度。
  • 论著
    张庆梅,薛萌,周宇,张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男性患者血清总睾酮 (total testosterone, TT) 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深圳市人民医院146例T2DM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NAFLD将其分为NAFLD组70例和非NAFLD组76例,同时根据患者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将NAFLD组分为中-重度NAFLD组31例和轻度NAFLD组39例。利用电化学发光法对所有T2DM患者的血清TT水平进行检测,利用奥林巴斯自动生化仪对患者血糖、血脂谱以及肝酶等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T2DM男性患者血清TT水平与NAFL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NAFLD组和非NAFLD组患者血清TT中位数分别为 3.28 ng/mL和4.9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重度NAFLD组和轻度NAFLD组患者血清TT中位数分别为3.53 ng/ml和3.79 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T2DM男性患者的血清总睾酮水平与NAFLD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血清总睾酮水平低下是T2DM男性患者患NAFLD的独立风险因素。
  • 论著
    季松茂,谢月娟,徐振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补充维生素D对急性腹泻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vitamin D,25(OH)D]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确诊治疗的急性腹泻患儿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B组在A组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结果 A组和B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96.00%,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呕吐、大便次数和性状复常时间分别为(4.45±0.54) d和(3.73±0.51) d、(4.75±0.57) d和(3.82±0.53) d、(2.33±0.36) d和(1.92±0.30) d,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A组,B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值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充维生素D治疗可有效提高急性腹泻患儿的治疗疗效,其可能与改善机体25(OH)D水平和炎症状态有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论著
    李军孝,仵倩红*,陈其亮,许军利,崔渊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活动性肺结核(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APTB)患者血小板参数、干扰素γ(interferon γ, 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 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确诊治疗的APTB患者100例为A组,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依据治愈情况分为治愈组70例和未愈组30例,同期选取非APTB患者30例作为B组。结果 A组和B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清IFN-γ和IL-10 分别为(258.76±30.21)×109/L和(223.01±25.47)×109/L、(10.63±1.25) fL和(9.48±1.02) fL、(68.76±7.52) pg/mL和(27.68±3.76) pg/mL、(8.69±0.97) pg/mL和(6.01±0.72) pg/mL,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 large cell ratio,P-LCR) 分别为(12.33±2.54) fL和(12.01±2.48) fL、(26.48±3.42)%和(26.11±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愈组和未愈组PLT、MPV 、血清IFN-γ、IL-10分别为(214.46±28.46)×109/L和(240.66±29.72)×109/L、(8.64±0.9) fL和(9.65±0.98) fL、 (33.47±4.52) pg/mL和(40.68±5.47) pg/mL、(6.83±0.74) pg/mL和(7.49±0.78) pg/mL,治愈组明显低于未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PDW、P-LCR分别为(12.21±2.57) fL和(12.31±2.58) fL、(25.97±3.54)%和(26.61±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T、MPV、IFN-γ、IL-10水平变化与APTB发生发展有关,检测其水平有利于指导APTB的诊治,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 论著
    孙美艳,马臻,鲍琢,杨轶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治疗及转归等总结疾病特点,进一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 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诊治住院的36例患者详尽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6例患者以青年为主,平均年龄在31岁,主要症状包括发热36例(100.0%)、乏力25例(69.4%)、咽痛19例(52.8%);主要体征为浅表淋巴结肿大32例(88.9%)、脾大24例(66.7%)、皮疹16例(44.4%)、扁桃体肿大14例(38.9%)、肝肿大12例(33.3%)。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外周血白细胞>10×109/L 33例(91.7%),淋巴细胞比例高于正常34例(94.4%),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 36例(100.0%);肝功能异常者28例(77.8%);EB病毒检测抗核衣壳抗原IgM阳性32例(88.9%)、抗核衣壳抗原IgG阳性34例(94.4%)、EBV-DNA阳性30例(83.3%)。治疗以抗病毒、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对症支持为主。结论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多见于青年人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热持续时间长,疾病早期容易误诊,在发病早期检测抗核衣壳抗原IgM阳性、抗核衣壳抗原IgG阳性、EBV-DNA及淋巴细胞、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短篇论著
  • 短篇论著
    潘超平,黎燕宁*,黎泽明,周少钦,罗舒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0—2015年广西乡镇卫生院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发现乡镇卫生院艾滋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方法 对广西60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抽样调查。描述2010—2015年政府投入水平、各艾滋病防治指标完成状况,并运用逼近理想的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综合评价工作状况,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三个流行区工作状况的差异。结果 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逐年增加,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专职人员。吸毒者干预率、暗娼干预覆盖率、吸毒者未共针率、暗娼安全套使用率、病人/感染者随访率、公众知晓率均增加。2010—2015年的TOPSIS值在0.650 0~0.710 0范围内,高流行区的艾滋病防治质量与中、低流行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西乡镇卫生院艾滋病防治高危区工作效果相对偏弱,艾滋病防治工作有待加强。
  • 短篇论著
    李海燕,闭志友,潘利花*,汤洪洋,梁晓云,黄世美,黄超俊,陈婷,陈燕萍,曾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05—2016年南宁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6年南宁市伤寒副伤寒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南宁市2005—2016年伤寒副伤寒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27/10万,发病年龄以0~4岁、75~79岁、80~84岁、≥85岁4个年龄组为主;男性平均发病率为1.41/10万,高于女性平均发病率1.1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分布以农民居多,占40.85%;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波动,每年在6—9月出现发病高峰;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同,发病率累计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横县(35.98/10万)、上林县(29.92/10万)和江南区(21.65/10万)。结论 南宁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对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短篇论著
    朱晓洁*,刘露,刘瑞玉,李旭艳,曾宏,曹碧红,王春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一例国人罕见的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及其家系进行基因分析,以期为地中海贫血的预防、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快速电泳分析系统进行血液学分析;采用导流杂交法进行常规α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采用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 - link probe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MLPA)、DNA测序、缺口PCR(Gap-PCR)及血红蛋白持续增多症缺失型电泳等技术分析其罕见基因型。结果 通过血红蛋白持续增多症缺失型电泳技术检测到先证者为中国人罕见的越南型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通过导流杂交法检测到先证者母亲为中国人常见的CD41/42基因突变;通过血红蛋白持续增多症缺失型电泳技术检测到先证者父亲及其胞弟为罕见的越南型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先证者及胞弟的罕见越南型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遗传来源是其父亲。结论 越南型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罕见的β珠蛋白基因缺失,血常规有小细胞低色素的表现,血蛋白电泳血红蛋白F(hemoglobin F,HbF)常常增高明显。当出现血液学表型与基因型不符时,应注意进一步做罕见基因型的检测以避免漏诊或误诊,这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人群筛查和遗传咨询。
  • 短篇论著
    陈爱如,许桂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番广州市禺区老年居民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分布与聚集情况,为该类人群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55岁以上番禺区居民6 313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检。结果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肥胖(5种危险因素)暴露率依次为68.3%, 22.7%, 55.9%, 9.1%, 52.2%。不同性别之间糖尿病、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的各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龄老年者更易存在心血管高危因素的聚集。结论 番禺区老年人的高血压发病率较高,血脂异常问题也较突出。女性、高龄老年者更易存在心血管高危因素的聚集,是以后健康教育干预的重点人群。
  • 短篇论著
    马龙,胡改霞,蔺淞锋,时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铜川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和艾滋病病人(AIDS)的流行现状,为掌握当地艾滋病流行特征及采取针对性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下载报告时间截至2016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铜川市的所有HIV/AIDS病例,利用Excel 2007和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共报MSM HIV/AIDS 91例,死亡5例。报告MSM HIV/AIDS地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王益区和耀州区,分别占58.24%和32.97%。平均年龄为(40.89±12.85)岁,20~39岁年龄组病例最多,占56.04%。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家政、家务及待业占31.87%,干部/工人/离退人员占23.08%,农民占21.98%。检出途径以专题调查和临床检验为主,分别占45.05%和38.46%。结论 铜川市MSM HIV/AIDS疫情呈上升态势,应采取加强政府领导,开展健康教育,实行安全套推广、加强疫情监测、动员参与检测等综合防治措施。
  • 综述
  • 综述
    葛佳辰,吴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临床试验显示,服用猪鞭虫卵可以改善炎症性肠病和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免疫学研究表明,猪鞭虫分泌或排泄产物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和辅助性T细胞的分化。本文从猪鞭虫感染和机体免疫应答、猪鞭虫治疗IBD、猪鞭虫治疗MS、猪鞭虫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机理等几方面对猪鞭虫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效果和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