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广西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及时性的现状,并分析其晚治疗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治疗及时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年1月查阅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历史数据库,包括疫情库、随访库和抗病毒治疗库。用身份证号码将3个数据库进行链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西2014年新入组治疗的成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9 381例,疫情库和随访库中能找到信息者8 150例,晚治疗比例为53.18%。因晚发现导致的晚治疗为3 414例,占78.77%,去除晚发现者,新入组治疗成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4 73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感染途径、随访频率及接受首次CD4检测时限的晚治疗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随访频率、接受首次CD4检测时限都是晚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60岁者及未婚者晚治疗危险性高,随访≥3次者晚治疗危险性降低,首次CD4检测时限延长,晚治疗危险性越大。结论 晚发现、接受随访管理频率低、接受首次CD4检测晚、未婚、高年龄等均是晚治疗的影响因素,应加大艾滋病健康教育、检测发现、随访管理、CD4检测及心理疏导力度,提高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及时性及依从性。
目的 通过收集广州市2012—2016年流感监测数据,分析A型季节性流感在广州市的流行特征,为预测下一波A型季节性流感流行的流行株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采用多重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方法对流感监测医院采集的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与绘图分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6年广州市共采集监测标本16 686份,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为3.5%,H3N2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为3.7%;2012与2015年为H3N2流感流行,2013与2016年为新甲型H1N1流感流行,2014年为两种流感病毒交替流行;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最高的为25~59岁组人群,为4.0%,最低的为5~14岁组人群,为2.7%,H3N2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最高的为15~24岁组人群,为4.9%,最低的为0~4岁组人群,为1.8%。 结论 广州A型季节性流感的流行高峰期发生在冬春和夏季;流行高峰持续2~3个月;预测2017年可能出现H3N2流感流行,流行时间出现在夏季,建议2017年加强H3N2流感的防控工作,以15~24岁组人群为主要的防控对象。
目的 分析安康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AIDS)的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降低死亡的方法。方法 依据《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及2012年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新死因分类相关规定,采用Excel 2007和SPSS 20.0软件对2002—2015年安康市艾滋病死亡病例数据库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累计427例HIV/AIDS病例中,死亡145例,累计病死率33.96%。其中男性69.0%(100/145),平均死亡年龄(37.83±10.75)岁,农民占62.8%(91/145),性传播占73.8%(107/145)。平均生存年限1.22年,确诊后1年内死亡比例为66.9%(97/145)。死亡病例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30.3%(44/145);2004—2015年抗病毒治疗比例由35.7%上升到84.2%,同期 HIV/AIDS病例的病死率由42.9%下降到6.9%。结论 安康市青壮年男性外出务工农民感染者多,多数病例发现较晚、抗病毒治疗比例低,是导致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需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进一步扩大检测,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有效降低病死率。
目的 了解琼海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价琼海市消除疟疾工作,探讨今后疟疾监控工作重点。方法 收集1952—2015年琼海市疟疾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描述分析不同阶段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并对琼海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琼海市历史上为疟疾高度流行区,1955年疟疾发病率为1 207.34/万,为有疫情数据记载的历史最高峰。全市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抗疟联防与经常性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防治。在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琼海市根据《中国消除疟疾行动(2010—2020年)》和《海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疟原虫血检44 235人,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10%,2011年、2013年各发生1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边远地区仍有较低密度的传疟媒介微小按蚊残存。结论 琼海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已连续6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今后应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目的 运用Meta分析评价对HIV/AIDS患者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数据库于1990年1月1日—2017年6月10日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5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0 873例患者。质量评价显示9项研究判断为低风险,4项为风险未知,2项为高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可显著降低PPD阳性(RR= 0.53,95%CI 0.36~0.79,P=0.002)和PPD阴性(RR=0.62,95%CI 0.42~0.90,P=0.013)HIV/AIDS患者的结核病发病率,且单用异烟肼或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均有效。整体上,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可能降低患者死亡率(RR = 0.88,95%CI 0.80~0.98,P= 0.016),但并未改善HIV/AIDS患者的病情进展(RR=0.93,95%CI 0.75~1.15,P=0.512)。此外,单用异烟肼或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并未显著增加HIV/AIDS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在PPD阳性和PPD阴性HIV/AIDS患者中均能有效预防结核病的发生,且并不显著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对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治疗及转归等总结疾病特点,进一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 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诊治住院的36例患者详尽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6例患者以青年为主,平均年龄在31岁,主要症状包括发热36例(100.0%)、乏力25例(69.4%)、咽痛19例(52.8%);主要体征为浅表淋巴结肿大32例(88.9%)、脾大24例(66.7%)、皮疹16例(44.4%)、扁桃体肿大14例(38.9%)、肝肿大12例(33.3%)。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外周血白细胞>10×109/L 33例(91.7%),淋巴细胞比例高于正常34例(94.4%),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 36例(100.0%);肝功能异常者28例(77.8%);EB病毒检测抗核衣壳抗原IgM阳性32例(88.9%)、抗核衣壳抗原IgG阳性34例(94.4%)、EBV-DNA阳性30例(83.3%)。治疗以抗病毒、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对症支持为主。结论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多见于青年人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热持续时间长,疾病早期容易误诊,在发病早期检测抗核衣壳抗原IgM阳性、抗核衣壳抗原IgG阳性、EBV-DNA及淋巴细胞、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