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约述评
  • 特约述评
    高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从2010年实施国家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16年底,我国仅有2个县报告了3例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但在少数已超过3年无当地疟疾传播的地区再次出现了无法排除本地感染可能的病例,且重症疟疾和因疟疾死亡病例也有增加趋势。作者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消除疟疾技术策略(2016-2030)》、《消除疟疾框架》以及我国《国家消除疟疾工作方案(2016-2020)》,在介绍WHO最新消除疟疾技术文件主要更新点,并比较与我国现有《消除疟疾技术方案》中主要技术措施的差异的同时,重点针对WHO最新提出的 “以病例为基础的疟疾监测与反应是消除疟疾关键干预措施”中“确诊病例”、“本地感染”、“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分类”4项关键信息进行了分析比较,为我国今后修订《消除疟疾技术方案》和申请WHO消除疟疾国家论证资料的准备提供参考。
  • 特约述评
    杨恒林, 肖宁, 杨亚明, 许建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边境地区是疟疾等传染病流行最严重地区,也是疾病防控最困难,防控能力最薄弱的地区。我国受境外周边国家疟疾影响最为严重的是中缅、中老边境地区,特别是缅甸边境地区。输入性疟疾对我国消除疟疾造成严重威胁,解决边境疟疾难题,对我国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云南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对边境地区消除疟疾的策略技术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认真落实各项措施,消除疟疾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病率从2000年的21.79/10万下降至2014年的0.95/10万,本地感染区域明显减少,从2010年的39个县市减少到2014年有9个县市。另一方面,云南边境地区消除疟疾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困难,本文对该地区消除疟疾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进行评述,以进一步推进云南消除疟疾进程。
  • 特约专稿
  • 特约专稿
    丰俊, 张丽, 张少森, 夏志贵, 周水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05—2015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为各地进一步推进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以及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年报系统),收集2005—2015年全国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5年,全国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疟疾病例215 353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69 577例,占32.31%,间日疟116 267例,占53.99%,恶性疟20 887例,占9.70%,三日疟233例,占0.11%,卵形疟703例,占0.33%,诺氏疟1例,混合感染280例,占0.13%,未分型病例7 405例,占3.44%;病例主要分布在安徽(99 766例,占46.33%)、云南(47 057例,占21.85%)、海南(18 136例,占8.42%)、河南(14 544例,占6.75%)和湖北(7 976例,占3.70%)。人群分布中以男性为主(146 185例,占67.88%);主要集中在10~35岁(85 712例,占39.80%);死亡病例274例,其中恶性疟244例,占89.05%。全国年报系统共报告本地感染疟疾病例172 184例(占79.95%),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43 165例(占20.04%),不明来源病例4例(0.01%)。其中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比例从2005年的18.26%上升到2015年的98.73%。乡镇级、县级、地市级和私立医疗机构各报告病例123 156例(占57.19%)、47 324例(21.98%)、19 299例(8.96%)和1 462例(0.68%)。乡镇级、县级、地市级和私立医疗机构的发病到诊断间隔平均天数分别为5 d、10 d、15 d和5 d,诊断到报告的平均天数分别为1 d、2 d、1 d和1 d。结论 全国疟疾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和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的消除疟疾工作仍面临较大挑战。此外,输入性疟疾已成为消除疟疾工作的重大威胁,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管理,做到病例的及时发现和诊断,防止引起当地继发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论著
  • 论著
    于莎莎, 王英, 李秋霞, 王维, 刘子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克隆大劣按蚊卵黄蛋白原cDNA,进行序列分析,并研究该基因在不同蚊期的转录水平变化。方法 首先提取大劣按蚊总RNA,反转录成cDNA;然后设计昆虫卵黄蛋白原简并引物,以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对所获取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卵黄蛋白原基因在蚊卵、幼虫、蛹和成蚊各时期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 PCR成功扩增出了清晰的单一目的条带,经测序为一段1 071 bp的序列,BLAST比对分析显示该序列与浅色按蚊、库态按蚊和斯氏按蚊的卵黄蛋白基因同源性高达90%,与冈比亚按蚊、微小按蚊和美彩按蚊的同源性达89%。对大劣按蚊各时期卵黄蛋白原转录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4 d龄按蚊卵黄蛋白原 mRNA水平是3 d龄按蚊的15.2倍,而吸血后卵黄蛋白原mRNA水平高效上调,是未吸血组的955.7倍(P<0.01);吸血组6 d龄按蚊卵黄蛋白原mRNA表达较吸血组4 d龄按蚊骤降(下降近1 870倍),而与未吸血组6 d龄按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克隆了大劣按蚊卵黄蛋白原基因的cDNA;大劣按蚊血餐后24 h卵黄蛋白原基因高效表达,提示卵黄蛋白原基因可能参与了大劣按蚊蚊卵的发育。

  • 论著
    黄用豪, 和永壮, 张晓钿, 方丹丹, 陈艳, 刘思汝, 许仙花, 郑少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小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a-Fc融合基因(FGFR1/MIP3a-Fc)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设计合成FGFR1/MIP3a融合基因引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GFR1/MIP3a基因片段,用内切酶消化后插入pcDNA3.1(+)/Fc (Mouse IgG2a)质粒中,构建FGFR1/MIP3a-Fc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经PCR鉴定、酶切鉴定以及测序鉴定后,将该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用ELISA法检测其在293T细胞的表达。结果 经PCR、酶切鉴定以及测序证实,FGFR1/MIP3a-Fc融合基因表达质粒构建成功;ELISA检测FGFR1/MIP3a-Fc融合基因表达质粒能够在293T细胞中表达。结论 FGFR1/MIP3a-Fc融合基因表达质粒构建成功,该质粒能够在293T细胞中表达。

  • 论著
    白瑞璞, 潘卫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选并验证日本血吸虫感染后,肝脏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内差异表达microRNAs(miRNAs)及基因。方法 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日本血吸虫组。用密度梯度离心和流式分选相结合的方法,分离肝脏F4/80hiCD11blo枯否细胞。取感染后6周样本进行miRNA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肝脏F4/80hiCD11blo枯否细胞数量急剧减少,与此同时感染组肝脏逐渐出现 F4/80loCD11bhi非实质细胞。采用感染后6周宿主肝脏 F4/80hiCD11blo枯否细胞样本进行miRNA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肝脏枯否细胞差异表达的miRNAs有106条,差异表达基因为1 083个,其中包含多个趋化因子。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导致宿主肝脏F4/80hiCD11blo枯否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并鉴定一批差异表达的miRNAs和基因。

  • 论著
    高晓天, 容秋萍, 宋泽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肺癌细胞系A549和H1299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阻滞及细胞凋亡之间的联系。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白藜芦醇对A549和H1299细胞增殖的影响;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白藜芦醇作用后A549和H1299中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7、cleaved-caspase-9、cleaved-PARP 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 cyclin D1、cyclin D3 和CDK2、CDK4、CDK6、p53、p18、p21、p27的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白藜芦醇诱导A549和H1299细胞凋亡率以及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结果 白藜芦醇对A549和H1299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经白藜芦醇处理后,A549和H1299的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D3和CDK2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而周期蛋白CDK4、CDK6、p53、p18、p21、p27的表达水平下调;A549和H1299的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7、cleaved-caspase-9、cleaved-PARP的表达水平上调;流式细胞仪检测A549和H1299的细胞凋亡率随白藜芦醇的浓度上升而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即可观察到随白藜芦醇的浓度的增加,细胞周期明显阻滞于G1/S期。结论 白藜芦醇可能是通过促进caspases通路的活化,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D3 和CDK2蛋白的表达水平的上调和CDK4、CDK6、p53、p18、p21、p27的表达水平的下调可能是白藜芦醇诱导人肺癌细胞发生G1/S期阻滞的关键机制。
  • 论著
    池家煌, 伍啸青, 张亚平, 张卓平, 柯金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新标碘盐全覆盖后厦门市城市与农村家庭食盐选择模式,为厦门市碘缺乏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里、翔安共433户家庭,调查其食盐选择模式。结果 城市家庭缺碘危害知晓率(91.90%)高于农村(85.20%);城市家庭选择碘盐的比率(89.52%)高于农村(79.82%);城市家庭选择购买碘盐理由为防止碘缺乏病或对孩子智力有好处的比率(90.02%)高于农村(83.15%);城市选择始终吃加碘盐的比率(83.33%)高于农村(72.20%),选择同时吃加碘盐和不加碘盐的比率(3.33%)低于农村(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与农村家庭均有超过半数家庭每周吃2次以上熟食,同时城市与农村均有约25%左右家庭每周在外就餐2次以上。结论 新标碘盐全覆盖后,厦门市家庭食盐选择模式仍存在城乡差别,农村仍然是碘缺乏病防治的薄弱点,应当引起各部门重视。
  • 论著
    邓丽丽, 刘巍, 马宇燕, 谭冬梅, 梁亮, 韦敬航, 钟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南宁市朝阳溪污水中诺如病毒(Norovirus, NV)污染状况及其基因分布。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Realtime RT-PCR)方法对2011年采集的72份朝阳溪污水进行NV检测,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 72份污水均能检出NV,基因Ⅰ组(Genogroup Ⅰ,GⅠ)NV、基因Ⅱ组(Genogroup Ⅱ,GⅡ)NV阳性率分别为70.83%和100.00%。经亲缘关系树分析发现,测序成功的239株阳性克隆,共包含有16种不同亚型的NV,GⅠ(GⅠ.1、GⅠ.3、GⅠ.4、GⅠ.6、GⅠ.9、GⅠ.10、 GⅠ.13、 GⅠ.14、)、GⅡ(GⅡ.1、GⅡ.2、GⅡ.3、GⅡ.4、GⅡ.5、GⅡ.6、GⅡ.12、GⅡ.14)各8种。污水中GⅠ和GⅡ NV代表株与广西急性腹泻病例的各亚型代表株的亲缘关系密切。在污水中还检测到37株在广西腹泻病例中未检测到的基因亚型NV,占总NV检出株数的15.48%(37/239),其中GⅠ有6个亚型、GⅡ有2个亚型。NV各亚型中检出比例最高的是GⅡ.14,占31.80%(76/239)、GⅠ.4次之,占18.83%( 45/239)。在污水中同时检出GⅡ.4 2006年变异株与2010年变异株。结论 污水监测能从侧面反映有多个基因亚型NV在南宁市人群中流行,但一些基因亚型的NV可能以隐性感染为主。
  • 论著
    易琳, 李晓恒, 陈劲松, 高世同, 梅树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藁杆双脐螺是传播曼氏血吸虫病重要的中间宿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该螺的分布与扩散产生很大影响,研究藁杆双脐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测该螺的孽生分布、曼氏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文在获取深圳市各区河流段的藁杆双脐螺密度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深圳市各区河流段的藁杆双脐螺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深圳市螺的分布有较强的聚集性,其密度高低受环境因素影响.螺很少出现在水质极好或极差的环境中,主要分布在地势起伏小且坡度在0~9之间、植被为3~9的环境中;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区域温度、湿度的差异对螺分布影响较小。且各环境因素对螺密度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境相关性有坡度>植被>湿度>水质>温度。结论 分析结果显示藁杆双脐螺的分布特征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环境因素影响其生存条件,并与其分布密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 论著
    王大军, 龚海燕, 潘会明, 崔雪峰, 徐留森, 黄选忠, 杜宏山, 李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兴山县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宿主动物带菌及人群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开展鼠、家畜、青蛙等宿主动物带菌调查及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 平均鼠密度为1.80%。鼠种构成以黄胸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 平均带菌率为3.75%。共检测病人尿液及家畜、青蛙、稻田疫水等7类样本565份,培养阳性菌株4株,阳性率为0.71%,其中稻田疫水2株,病人尿液、蛙肾各1株,菌株经鉴定黄疸出血群1株,秋季热群3株。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8.62%, 青壮年阳性率较高,以黄疸出血型、七日热型、流感伤寒型、波摩那型为主。在监测中发现1例在农贸市场感染的经济型钩体病。结论 兴山县钩体宿主动物带菌率低, 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低, 在山区型钩体自然疫源地存在的情况下,其发病率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农贸市场、畜牧养殖区及其周边为经济型钩体病疫源地,病例分析已经得到证实,建议今后应将其纳入预防和监测范围。

  • 论著
    高淑萍, 肖新才, 景钦隆, 宋铁, 莫想换, 陈阿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广州市某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探讨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原因,为登革热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方法对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ELISA、RT-PCR和病毒分离的方法对标本病原学进行检测。结果 工地工人登革热罹患率为16.96%;全部病例均在同一潜伏期内发病;未使用防蚊措施(RR=2.9,95%CI=1.6~5.0)、地下室工作(RR=2.6,95%CI=1.5~4.6)、工地板房住宿(RR=5.2,95%CI=1.7~16.3)工人罹患登革热风险更高;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工地住宿暴露与地下室工作暴露存在交互作用,工地住宿是主要患病风险,地下室工作增加患病风险。结论 工地蚊媒密度高是引起本次疫情的主要原因,工人在工地住宿、地下室工作为共同危险因素,未采取防蚊措施增加了患病风险。尽早隔离病人、杀灭成蚊、清理孳生地是登革热防控的有效措施。
  • 论著
    刘淑勤, 湛柳华, 周德谦, 赖倩盈, 曾维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越秀区2011—2015年学校各类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和处理情况,为应对学校聚集性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收集到的聚集性疫情率、比、中位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多样本率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不同变量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秩相关分析。结果 共报告聚集性疫情538起,病例数 2 910例,种类有手足口病、流感样病例、水痘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感样病例疫情和水痘疫情在幼儿园罹患率最高,流感样病例为2.41%,水痘为1.36%(P=0.003;P=0.000 )。夏秋季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高发场所在托幼机构,其中2015年手足口病聚集疫情由EV71病毒引起占采样起数的61.54%,3—6月是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高发季节,水痘发病的高峰集中在4—6月及12月—次年1月,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高峰于9—12月及次年1月、3月。手足口病和水痘疫情,首发病例至报告处理的时间间隔(天)和首发病例至末例病例出现时间间隔(天)呈正相关(r=0.969,P=0.000;r=0.869,P=0.000 )。结论 幼儿园是聚集性疫情防控的重点单位,学校聚集性疫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水痘、流感、EV71手足口病疫苗接种率来提升人群免疫水平。
  • 论著
    王丽娟, 段恒先, 赵孝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06—2016年保山市隆阳区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和调整消除疟疾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2006—2016年保山市网络直报疟疾疫情数据,对疟疾发病情况、病例时间、地区、人群等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6年隆阳区共发病1 135例,年平均发病率1.17/万,输入性病例1 118例,本地感染病例17例;其中间日疟836例(73.66%),恶性疟278例(24.49%),未分型21例(1.85%);发病高峰4—7月,共603例(53.13%);男性1 025例(90.31%),女性110例(9.69%);年龄分布以20~50岁组为主,发病916例(80.70%);农民为主要风险人群共发病1 064例(93.74%);各乡镇发病前三位分别是板桥镇、辛街乡、西邑乡,分别发病238例(20.97%)、135例(11.89%)、90例(7.93%)。结论 隆阳区2006—2016年疟疾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自2011年均为输入性病例。流动人员的管理,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及健康教育,发热患者血检是疟疾防控的重点。
  • 论著
    陈自柏, 周毅德, 胡文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神农架林区疟疾流行规律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消除疟疾策略及措施,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神农架林区1977—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神农架林区20世纪70年代曾经发生过疟疾流行,1977年发病率高达306.74/10万。从1978年到1983年疟疾发病率大多在60/10万~70/10万之间,20世纪80年代末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90年代中期疫情有所反复,2000年达到基本消除水平。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神农架林区进一步建立健全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规范疫情报告与处置,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强化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部门合作,圆满完成消除疟疾的各项任务。2010—2015年,全区疟原虫血检共计2 673人次,年均疟原虫血检总数均大于辖区人口数的3‰,疟疾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9/万,2011年起均为输入性病例,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结论 神农架林区经过多年疟疾防治,保持连续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及防控。
  • 论著
    姚宜蓉, 贝为全, 熊昊, 潘海, 林康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桂林市2008—2016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疟疾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6年桂林市疟疾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桂林市2008—2016年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1 417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共血检流动人口20 560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92例,阳性率为0.45%;病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4种疟原虫均有发现,其中以恶性疟为主,占59.78%(55/92),间日疟次之,占31.52%(29/92);病例分布于桂林市79.92%(10/13)的县(区),其中全州县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38.04%(35/92);病例以男性为主,占93.48%(86/92),主要集中于20~49岁组,占89.13%(82/92);病例主要从事工种为淘金/挖矿(90.65%);病例全年均有分布,其中4—8月份占50.87%(56/92);感染来源于非洲(占66.22%)和东南亚(占22.83%),其中非洲加纳占40.22%;2008—2016年报告恶性疟死亡病例2例,无输入性继发病例发生。结论 近10年桂林市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加强对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返乡人员的疟疾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输入性病例,是桂林市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保证。
  • 论著
    刘玉娟, 蔡秋娥, 易云兰, 张洁云, 杨倩婷, 张明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女性生殖器结核与不孕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女性生殖器结核患者作为本次观察的对象,对46例女性生殖器结核患者的临床体征、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患者实施宫腔镜、B超、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检查,观察女性生殖器结核与不孕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经检查可知,初步确诊的患者为12例,占比例26.09%,进一步诊断确诊的患者为34例,占比例为73.91%;女性生殖器结核患者的发病年龄、月经异常现象及病理变化均与不孕症存在着相关性(P<0.05)。结论 女性生殖器结核不具有特异性,临床诊断中极易导致误诊现象的出现,女性生殖器结核与不孕症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 论著
    王晓军, 茹甫毅, 吴双有, 朱卫民, 田培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不同分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患者不同发展阶段血清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及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变化,并探讨其在CML的诊治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50例初诊患者[慢性期(chronic phase,CP)30例,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AP)10例,急变期(blast crisis,BC)10例]为CML组,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OX-2、bFGF 及TGF-β1水平。结果 初诊时,与对照组相比,CML组患者的血清COX-2及bFGF含量升高,而TGF-β1含量减低 (P<0.001) 。CML组急变期、加速期患者血清bFGF及COX-2水平较慢性期患者增高,而TGF-β1水平减低(P<0.001)。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时,CML患者血清bFGF及COX-2含量下降,而TGF-β1含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达到缓解时,血清bFGF、COX-2及TGF-β1水平与C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CM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VEGF水平与TGF-β1呈负相关(P<0.05)。结论 CML患者初诊时COX-2及bFGF高表达,TGF-β1低表达,治疗后,达到CR时,血清相关因子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提示其与CML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因此,动态监测CML患者血清COX-2、bFGF及TGF-β1水平,可作为CML病情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 论著
    何杰, 冯晓丽, 李万成, 李小燕, 任召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mannose-binding lectin 2, MBL2)基因P57位点多态性与结核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PubMed、CNKI、WanFang Data、CBM、EMbase、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6月20日。查找所有研究MBL2基因P57位点多态性与结核易感性关系的相关文献,采用 RevMan 5.3软件进行 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8篇英文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结核组共1 375例,对照组共1 465例。经异质性检验,各研究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1),故总体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人群中,MBL2基因P57位点与结核易感性关联无统计学意义(CC+AC vs AA: OR=0.84,95%CI:0.68~1.04,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亚洲人群中,MBL2基因P57位点多态性与结核易感性关联无统计学意义(CC+AC vs AA:OR=1.46,95%CI:0.82~2.60,P>0.05);在高加索人群中关联也无统计学意义(CC+AC vs AA: OR=0.80,95%CI:0.33~1.92,P>0.05);在非洲人群中,MBL2基因P57位点多态性可能降低结核易感性,结果有统计学意义(CC+AC vs AA: OR=0.77,95%CI:0.61~0.97,P<0.05)。结论 MBL2基因P57位点多态性可能降低非洲人群结核发病风险,与亚洲人群和高加索人群结核的发病风险可能不存在相关性,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小,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确认。
  • 短篇论著
  • 短篇论著
    余好, 许少坚, 任燕, 赖晓玲, 刘爱平, 全德甫, 王金明, 林启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对深圳市龙华区2016年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为辖区内HFMD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订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深圳市龙华区2016年HFMD的流行病学数据;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辖区278例HFMD病例样本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urs,EV)、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urs 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Coxsackievirus A16,CV-A16)核酸检测,并对非EV-A71非CV-A16的其他肠道病毒进行VP1区序列测定进行亚型鉴定和进化分析。结果 2016年深圳市龙华区HFMD发病率较高的两个街道分别是龙华街道和观澜街道;发病曲线呈双峰分布,分别为5—7月份和9—11月份;5岁以下儿童占全部发病数的96.06%;2016年深圳市龙华区HFMD的优势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16(Coxsackievirus A16,CV-A16),构成比为41.53%。结论 深圳市龙华区应进一步加强HFMD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为进一步完善HFMD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 短篇论著
    王杨, 李兰, 王会迟, 李艳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俯卧位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因素。方法 选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70例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呼吸道感染分为感染组(20例)及未感染组(50例),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其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除性别、病程时间外,年龄、俯卧位治疗时间、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血气指标、心率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俯卧位治疗时间为俯卧位治疗ARDS致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96、4.244,OR 95%CI:1.599~2.384、1.677~4.544,P<0.05)。结论 针对高龄以及俯卧位治疗时间较长者实施更加精细的护理干预将有助于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 短篇论著
    王燕, 肖占沛, 马雅婷, 张肖肖, 路明霞, 王长双, 张延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南省2010—2014年成人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成人麻疹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的成人麻疹个案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4年河南省累计报告麻疹病例4 850例,年均发病率为1.03/10万。其中,成人麻疹670例,占总数的13.81%,年均发病率为0.18/10万,成人发病率波动在0.03/10万~0.38/10万之间,成人麻疹发病率呈周期性波动,不同年份成人麻疹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月为季节高峰,占成人病例总数的62.99%;男女之比为1:1.26,发病以工人、农民和民工为主,占65.67%;发病年龄主要以20~34岁组为主,占63.58%。免疫史不详的有367例,占发病数的54.78%,无免疫史的有237 例,占发病数的35.37%。结论 河南省成人麻疹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建议对流动人口集中的企业、村镇实施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政策,同时建议对育龄期妇女进行麻疹疫苗接种,提高婴幼儿母传抗体水平。
  • 短篇论著
    徐世亮, 宝波, 李娜, 魏珊, 杨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和二维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在孕早中期筛查胎儿畸形的价值,为临床推广无创伤筛查方法提供基础资料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于2013年1月—2015年6月共4 929例产妇经产前二维超声和二维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对比检查结果,并对比分析追踪引产或分娩的结果。结果 引产或分娩后证实胎儿畸形151例,二维超声检出的胎儿畸形108例,准确率为71.5%,二维超声联合实时三维超声检出胎儿畸形135例,准确率为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超声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在胎儿神经系统畸形、先天性心脏畸形、消化道畸形、唇腭裂、两种及以上多种畸形等的检出准确率要明显高于单独使用二维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维超声联合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可以明显提高胎儿畸形的筛查率,有助于优生优育。
  • 综述
  • 综述
    郭燕子, 符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攻克癌症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诱导细胞凋亡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疾病治疗手段,已逐渐成为国内外肿瘤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基于细胞凋亡机制的抗肿瘤药物迅速发展起来,对肿瘤细胞凋亡机制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就肿瘤细胞凋亡及其主要的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 综述
    何叶, 尹家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棘球蚴病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的加快,棘球蚴病的流行不仅在传统地居高不下,而且由传统的西北牧区不断向内陆地区扩散,导致了棘球蚴病的防控形势更加严峻。为了更有效预防控制棘球蚴病,本文分析了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畜牧业发展等对棘球蚴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杨静, 吴晓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父亲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对其新生儿是否携带HBV-DNA的影响,以明确需要阻断HBV父婴垂直的人群。方法 以父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以及HBV-DNA均阴性的56对夫妻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夫妻双方血清以及新生儿的脐带血血清,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标志物、HBV-DNA载量。以新生儿HBV-DNA载量结果作为分组依据,比较两组父亲HBV-DNA载量。结果 以新生儿HBV-DNA载量结果作为分组依据,新生儿血清HBV-DNA阳性父亲HBV-DNA的载量显著高于新生儿HBV-DNA阴性者父亲HBV-DNA的载量(P<0.01)。结论 男性血清HBV-DNA阳性并且载量>106 copies/mL是HBV的父婴垂直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孕前降低男性血清中HBV-DNA的病毒载量来降低HBV垂直传播的几率。

  • 经验交流
    赖静文, 郭婉如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采用左氧氟沙星对初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将2016年1月—5月在结核病防治科登记治疗的12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A组(左氧氟沙星组)4HRZEL/2HR,B组(强化期延长方案组)4HRZE/2HR,C组(标准方案组)2HRZE/4HR方案进行6个月抗结核治疗。结果 3组2月末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91.7%,77.1%,82.9%,5月末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100.0%,91.4%,85.7%,6月末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100.0%,94.3%,88.6%,3组间痰菌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6月末病灶明显吸收率分别为80.6%,54.3%,45.7%,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3组6月空洞闭合率分别为95.0%,75.0%,62.5%,A组高于C组(P<0.05),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结论 4HRZEL/2HR治疗方案可提高初治涂阳肺结核治愈率和病灶吸收率,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 经验交流
    何启军, 姚敏, 吴秀继, 黄会, 韩小胜, 周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免疫法检测结核抗体与痰涂片镜检法找结核杆菌,评价其方法学的优越性。方法 应用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G)试剂盒检测结核IgG抗体和痰涂片镜检法找结核杆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血清结核抗体诊断结核病的敏感性为64.4%(143/222),特异性为98.5%(197/200),阳性预测值为97.9%(143/146),阴性预测值为71.4%(197/276),抗酸菌涂片镜检法敏感性为16.2%(36/222),血清结核抗体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抗酸菌涂片镜检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核病组中,痰涂片阳性患者,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为83.3%(30/36);痰涂片阴性患者,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为60.8%(113/186)。结论 血清结核抗体诊断结核病,具有快速、简便,敏感性高和特异性较强等优点,是临床早期诊断结核病的有效方法。
  • 经验交流
    陈勇, 颜雪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恶性脑型疟诊治要点,以利于快速诊断,精准、有效治疗。方法 通过近期收治的一例恶性脑型疟病况及各相关文献报道,了解总体诊治及预后情况,全面分析归总诊治要点。结果 该病治愈率约87.5%,死亡率12.5%。死亡者多为儿童、免疫力低下者及多脏器功能损伤者。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意识障碍、贫血、脾脏肿大、血小板减少者,需特别重视患者有无疫区史,考虑到疟疾可能,反复行血涂片或骨髓涂片查找疟原虫,精准加用抗疟药物,必要时可联用抗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