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邹琴, 张羽康, 刘力源, 刘惠, 杨域舒, 林雪娟, 李其富, 陈永敏
目的 探索并明确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ost-ischemic stroke depression,PISD)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曾于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ISD患者,采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检验资料以及梗死病灶部位情况。随访1年后,由心理专业医师再次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s Hamilton Rating Scales of Depression,HAMD)进行抑郁情况评估,根据患者HAMD评估得分,将患者分为无抑郁的痊愈组(Cured group)及未痊愈组(Uncured group)两组,对两组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PISD患者148例,最终完成随访者132例。1年痊愈率为66.67%(88/132),轻度抑郁(mild depression, miD)患者23例(17.42%),中度抑郁(moderate depression,moD)患者13例(9.85%)以及重度抑郁(severe depression,SD)患者8例(6.06%)。痊愈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t=-3.04)及肌酐水平(t=-2.14)均较未痊愈组患者低,且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基底节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AP与基底节(basal ganglia,BG)病灶是PISD预后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2.18、10.33)。结论 MAP及基底节病灶可能是PISD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因此,早期干预及认识该因素,将有助于改善PISD患者的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