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陈涛, 许琳, 杨慧娟, 陈连勇, 杨星, 茹浩浩, 闫双群, 邱玉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云南省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流行状况及NTM病原谱和优势菌群,为云南省NTM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以适应临床诊治工作需求。方法 对云南省2009、2013—2015年收集的5 406例临床分离分枝杆菌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与NTM鉴别,对鉴定为NTM的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在5 406例临床分离分枝杆菌中共鉴别出NTM菌株87株,其中非结核分枝杆菌患者以男性为主,40岁以上患者多见。20~39岁患者占所有患者的18.39%,40岁以上占80.46%;患者的民族以汉族为主(占80.46%),其次是彝族(8.05%)。优势流行的菌种前4位为胞内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肺结核高中低疫情地区NTM分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肺结核疫情与NTM分离率呈负相关。结论 云南省NTM分离率低,肺结核疫情高的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分离率低,反之则高,地区差异明显,因此应加强NTM流行状况监测,同时结合优势菌种优化诊治流程,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帮助。
  • 论著
    刘前程, 王强, 卢小岚, 王东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同时收集61例胆囊相关疾病(包括胆囊癌、胆囊结石等)患者、110例肝脏良性疾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患者、49例其他器官疾病(包括肺、消化道、胰腺等)患者以及110例健康体检人群血清作为对照。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血清PIVKA-Ⅱ水平,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AFP水平。比较肿瘤标志物在各组间的表达水平,ROC曲线分析两种肿瘤标志物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均高于其他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PIVKA-Ⅱ和AFP的诊断临界值分别设定为140.26 mAu/mL和184.60 ng/mL时,其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3(95%CI:0.913~0.974)和0.876(95%CI:0.829~0.922)、敏感性分别为84.10%和58.00%、特异性分别为95.50%和97.60%。PIVKA-Ⅱ联合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AUC最大,为0.960(95%CI:0.938~0.982),敏感性为89.80%,特异性为92.70%。结论 PIVKA-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明显优于AFP,PIVKA-Ⅱ联合AFP检测将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
  • 论著
    陈雪, 周星, 冀雅铭, 陈红, 张金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Annexin A2蛋白在人体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人宫颈鳞状上皮永生化细胞株(H8)和人宫颈鳞癌细胞株(Caski)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法检测人体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鳞状细胞癌中Annexin A2的表达差异,并体外培养人宫颈鳞状上皮永生化细胞株(H8)和人宫颈鳞癌细胞株(Caski),检测Annexin A2的表达差异。结果 Annexin A2免疫阳性表达产物在人宫颈鳞状细胞癌中其表达量比较高,呈细颗粒状,主要表达于胞浆和胞膜;Annexin A2蛋白在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Annexin A2蛋白免疫阳性表达产物在人宫颈鳞癌细胞株(Caski)表达量较高,主要位于胞浆,淡黄色细小颗粒,分布均匀;Annexin A2蛋白在人宫颈鳞癌细胞株(Caski)中的表达高于人宫颈鳞状上皮永生化细胞株(H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内、体外实验结果均显示Annexin A2蛋白在肿瘤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是上调的,可能成为临床研究新的诊断与治疗标记靶点。
  • 论著
    韩鹏宇, 毕秀欣, 李小宇, 安玉增, 乔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丹东口岸入境的朝鲜籍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了解丹东口岸朝鲜籍人员传染病患病率情况,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断朝鲜国内传染病流行情况,为丹东口岸卫生检疫把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5—2017年由丹东口岸入境的朝鲜籍人员采用胸部X线、形态学检测、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等方法检测肺结核、乙型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等传染病,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共体检监测朝鲜籍入境人员18 494人,检出传染病557例,总检出率为 3.01 %;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466例、肺结核33例、梅毒57例、恶性疟1例;其中最多的是劳务人员16 074名(86.91 %),其次是商务人员1 354名(7.32 %),涉外婚姻544名(2.94%),留学人员473名(2.56 %)。检出率最高的三种人群分别为商务人群、劳务人群、涉外婚姻人群,检出率依次为4.28%、2.99%和2.76%;20~30岁是传染病检出例数最多的人群。结论 丹东口岸朝鲜籍入境人员乙型病毒性肝炎、梅毒及肺结核患病率较高,朝鲜国内存在肺结核和肝炎高流行性可能。
  • 论著
    谭湘武, 肖胜蓝, 马金辉, 萧福元, 彭蔚, 黄昒昕, 黄艳, 桂卓嘉, 谭伊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湖南不同地区居民总锑的膳食暴露水平及地理分布趋势。方法 收集2014—2016年湖南省14地州市食品样品1 586份,样品取可食部分切碎、粉碎(匀浆)、混匀后称取试样0.5~1 g(精确至0.001 g)于微波消解罐内,加4 mL浓硝酸和2 mL 30%过氧化氢,放置30 min后,密闭旋紧内罐置于微波炉内,调节升温程序进行消解,其消解液采用AFS-230E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进行荧光强度测定,通过标准曲线法计算样品中总锑含量。将食品中锑含量×居民食物每日摄入量/标准人体重,计算得出各地区居民每人每日单位体重锑的平均膳食暴露量(居民食物摄入量数据源自《湖南省常住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现状分析》)。再取每个地区中心位置的经度和纬度值作为坐标值(x,y),使用Suffer 8.0软件把拟合的最优趋势方程得出的各地区居民锑的膳食暴露趋势数据和坐标数据,绘制趋势分析等值线图,分析其地理分布趋势特征。结果 湖南各区域食品中总锑含量中位数由高到低分别为湘中(0.021 0 mg/kg)、湘北(0.009 2 mg/kg)、湘东(0.009 0 mg/kg)、湘南(0.007 8 mg/kg)和湘西(0.007 7 mg/kg)。湘东、湘南、湘中、湘西和湘北地区的居民锑膳食平均暴露量分别为1.19、0.90、0.75、0.55、0.40 μg/(kg·BW)。结论 湖南东部地区居民膳食锑的暴露量明显偏高,并且在湘东、湘中地区均有高峰值出现,其他区域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范围。
  • 论著
    闻剑, 杨晓东, 尼珍, 胡曙光, 苏祖俭, 黄伟雄, 曹艳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西藏林芝地区野生食用菌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对人群健康的危害评估。方法 通过对林芝地区常见野生食用菌中4种重金属的含量检测,参考2009—201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调查的消费量数据和FAO/WHO推荐的暂定每周耐受量(PTWI),评估食用菌中重金属污染对人群健康暴露影响。结果 西藏林芝地区野生食用菌中铅、镉、汞、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1 mg/kg、0.08 mg/kg、0.05 mg/kg、0.16 mg/kg,均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值。部分样品的镉、汞和砷含量超标,超标率分别为4.4%、4.9%和6.4%。通过暴露评估,居民食用野生食用菌中铅、镉、汞、砷的平均暴露量分别占PTWI 的51.14%、37.20%、145.30%和123.99%。对于高消费人群(P97.5),其铅、镉、汞、砷的平均暴露量分别占PTWI 的165.04%、110.2%、392.25%和526.93%,对人群健康存在一定的暴露风险,应引起重视。结论 林芝地区野生食用菌对于高消费人群,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当居民每日野生食用菌消费量低于7.4 g时,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 论著
    陈坚, 廖建英, 梁旭, 农慧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百色市新报告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新发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百色市2011—2015年6月新报告的1 826例HIV/AIDS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首次经HIV抗体确证试验为HIV-1 抗体阳性的血清样本进行 BED HIV-1 捕获酶联免疫法检测,计算新发感染比例,分类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年度趋势变化用χ2趋势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新报告的1 826例病例中,平均年龄(43.07±14.91)岁,以男性、农民及民工、已婚、壮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和异性性途径感染为主,HIV新发感染比例为16.27%(297/1 826),2011—2015年各年度新发感染比例分别为20.65%、16.85%、12.88%、16.34%和12.85%,呈下降趋势(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和样本来源中的咨询检测、献血人员检测和专题性调查与HIV新发感染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 百色市2011—2015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新发感染比例呈下降趋势,应进一步扩大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更早发现HIV感染者,有利于患者早诊断和治疗,遏制二代传播。
  • 论著
    徐斌, 聂丹丹, 董爱萍, 李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潍坊城区枯水期和丰水期居民生活饮用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状况。方法 于2016年的枯水期(2月)和丰水期(8月)分别采集潍坊城区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及二次供水共计218份,采用全自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饮用水中16种多环芳烃。结果 饮用水中总ρ(∑PAHs) 平均值为174.41 ng/L,范围为42.46~546.24 ng/L,检出率为0~100%,218份水样中共检出12种PAHs,从分布特征来看,水体中低环萘( Nap)和菲(Phe)质量浓度最高,毒性相对较大的?(Chr)、苯并[a]蒽(BaA)、苯并[b]荧蒽(BbF)、二苯并(a,h)蒽( DbA)有部分检出且含量很低,苯并[a]芘( BaP)、苯并(k)荧蒽(BkF)、茚并(1,2,3-cd)芘( InP)、苯并(g,h,i)芘( BghiP)在所有样品均未检出。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类型、不同采样地点水样中PAHs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枯水期与丰水期水样中PAHs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潍坊城区生活饮用水中检出的多环芳烃以低环的萘和菲为主,管道输送过程中可能存在二次污染。
  • 论著
    孙翔, 刘元宝, 许燕, 汪志国, 汤奋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江苏省发生63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进行随访,分析病例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史、免疫史、临床表现与治疗情况,从而为乙脑临床诊断和科学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2017年江苏省发生63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实验室结果和疫情资料, 结合现场调查进行分析。结果 结合临床症确诊的63例乙脑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4例,乙脑的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的人群,以学生为主,占42.90%,乙脑患者血清/脑脊液标本109份,阳性率77.06%(84/109)。临床表现多起病急伴有发热,同时有头痛、精神怠倦、食欲差、恶心、呕吐和嗜睡,少数重型患者伴有呼吸衰竭。46.00%的病例曾接种过乙脑疫苗,接种疫苗后是否与临床症状出现有关尚不明确(P>0.05)。结论 主动开展人群抗体水平和蚊虫密度及种类监测,加强易感人群乙脑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降低乙脑发病率的必要措施。
  • 论著
    邱莉霞, 许宗严, 胡瑞娟, 朱红, 曾显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福田区2005年1月—2017年12月的孕产妇以RPR和TRUST试验免费筛查梅毒,初筛妊娠梅毒阳性患者以TPPA试验确证,对发现妊娠梅毒阳性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Epidata录入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7年共检出孕产妇梅毒患者1 325例,年平均检测阳性率0.23%,患者平均年龄为(29.05±4.85)岁,患者多为无业/待业,其次为干部职员,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学历为主,暂住人口占88.23%,78.19%患者在<28周即发现并确诊梅毒,98.87%患者为隐性梅毒患者,血清滴度多低于1∶4。结论 加强对文化程度低、无业/待业的暂住孕妇人群的健康教育以及在孕早期进行梅毒筛查是有效阻断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主要措施。集中管治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规范治疗与随访。
  • 论著
    刘聚矩, 黄永, 邱申伟, 何益新, 韦宁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探索该病的病因提供借鉴。方法 对铜陵市2016—2017年报告的81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及小龙虾的进食特征等。结果 81例病例发病前24 h内均有进食小龙虾史,中位潜伏期为7 h(范围为2~22 h),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肌无力等。肌酸激酶(CK)最高值中位数为3 229 U/L(范围57~79 000 U/L)。2017年报告病例12例少于2016年(69例),病例发病集中于每年的7—8月,2017年女性病例比例高于2016年(P=0.023)。68.4%进食小龙虾的场所为家中,31.6%饭店就餐。50.6%的小龙虾来源为农贸市场,40.5%为自行捕捞。进食小龙虾数量与病例潜伏期(rs=-0.020,P=0.867)和CK最高值(rs=0.161,P=0.208)之间的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铜陵市报告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发病与食用小龙虾有关,应进一步通过病例的发病特征探讨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致病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提出针对性措施。
  • 论著
    刘莹, 陈言, 胡锡敏, 王兴任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居民心脏病死亡及潜在减寿情况。方法 收集海南省2017 年8个国家监测点常住居民的心脏病死亡资料,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采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分别计算死因构成比、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期望寿命和潜在减寿年数。结果 2017年海南省8个监测点的常住居民因心脏病死亡2 396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8.55%,年均粗死亡率为77.3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9.74/10万。其中男性为 1 345例,女性为1 051例,男女比例为1.3∶1;海南省2017年的期望寿命为81.1岁;海南省2017年因心脏病造成的潜在减寿年数为19 848.4年,60~<65岁年龄组最高,为2 740.1年。结论 海南省2017年因心脏病造成的潜在减寿年数较高,疾病负担较重,因而通过对心脏病高危人群进行适当的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 论著
    熊馥, 解瑞青, 柯贤洲, 钱足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17年湖北省黄石市艾滋病疫情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7年新报告的现住址为黄石市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资料,采用Graphpad Prism 5、SPSS19.0软件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7年共新报告HIV/AIDS 1 518例,死亡471例;病例主要集中在大冶市,868例,占57.18%;男性1 156例占76.15%,女性362例占23.85%,男女性别比为3.2:1.0;50岁以上938例占61.79%;农民为主体,726例占47.83%,其次为无业人员,352例占23.19%。哨点监测显示MSM人群HIV感染率为3.89%,孕妇HIV感染率为0.00%。异性传播1 158例,占76.28%,同性性传播350例,占23.06%,且男男同性传播方式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黄石市艾滋病疫情呈全市低流行和特定人群集中流行并存,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大冶市和MSM人群流行形势严峻,须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
  • 论著
    刘俊, 陈骋, 郑进方, 覃伶伶, 张震生, 孙启刚, 李灼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门静脉栓塞及结扎联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肝纤维化大鼠肝再生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100只肝纤维化大鼠随机分为5组,术前对照组、门静脉栓塞组(A1组)、门静脉结扎组(A2组)、门静脉栓塞+肝细胞生长因子组(B1组)和门静脉结扎+肝细胞生长因子组(B2组),每组20只。除术前对照组外以上各组栓塞或结扎大鼠门静脉右支。每组于术前及术后1、3、7及14 d分批处死大鼠,每次5只,检测各组时间点大鼠外周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含量;称取各叶肝脏及全肝重量,计算术后不同时间点非栓塞及非结扎肝叶占整个肝脏的百分比;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与Ki- 67的表达。结果 术后各组ALT、AST呈一过性升高改变,表现为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B1与B2组术后第1、3、7天ALT及AST峰值分别较A1与A2组低(P <0.05)。各组大鼠非栓塞及非结扎侧肝重/全肝重百分比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术后第7、14天B1组非栓塞叶肝重/全肝重较A1组高,B2组非结扎叶肝重/全肝重较A2组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改变:A1与A2组、B1与B2组术后非栓塞及非结扎侧肝叶PCNA与Ki-67的表达较术前明显增加并于第3天达高峰(P<0.05),然后缓慢下降,第14天A1与A2组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而B1与B2组较术前仍明显升高(P<0.05)。结论 肝纤维化大鼠选择性门静脉栓塞、门静脉结扎后对侧肝脏均有再生能力;外源性HGF能明显提高肝再生能力。
  • 论著
    邹琴, 张羽康, 刘力源, 刘惠, 杨域舒, 林雪娟, 李其富, 陈永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并明确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ost-ischemic stroke depression,PISD)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曾于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ISD患者,采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检验资料以及梗死病灶部位情况。随访1年后,由心理专业医师再次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s Hamilton Rating Scales of Depression,HAMD)进行抑郁情况评估,根据患者HAMD评估得分,将患者分为无抑郁的痊愈组(Cured group)及未痊愈组(Uncured group)两组,对两组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PISD患者148例,最终完成随访者132例。1年痊愈率为66.67%(88/132),轻度抑郁(mild depression, miD)患者23例(17.42%),中度抑郁(moderate depression,moD)患者13例(9.85%)以及重度抑郁(severe depression,SD)患者8例(6.06%)。痊愈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t=-3.04)及肌酐水平(t=-2.14)均较未痊愈组患者低,且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基底节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AP与基底节(basal ganglia,BG)病灶是PISD预后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2.18、10.33)。结论 MAP及基底节病灶可能是PISD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因此,早期干预及认识该因素,将有助于改善PISD患者的预后情况。
  • 论著
    张鸿清, 李秀丽, 陈竹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TREM-1和PCT在儿童脓毒症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脓毒症儿童78例、普通感染儿童23例和健康体检儿童25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患儿sTREM-1、PCT、IL-6和CR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四项指标诊断儿童脓毒症的价值。根据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把脓毒症组分为一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三组,比较亚组间患儿sTREM-1、PCT、IL-6、CRP和SOFA评分;并分析sTREM-1、PCT、IL-6、CRP和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组sTREM-1、PCT和IL-6水平均高于普通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sTREM-1最大为0.88(95%CI:0.78~0.98),PCT次之为0.81(95%CI:0.70~0.93);当sTREM-1取最佳临界值69.08 pg/mL时,灵敏度最高为83.33%,特异度为84.00%,稍低于PCT取1.93 ng/mL时的特异度88.00%。脓毒症各亚组间sTREM-1、PCT和SOFA评分有差异,脓毒症休克组最高,一般脓毒症组最低(P均<0.05),三组间IL-6和CRP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TREM-1、PCT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而IL-6和CRP水平与SOFA评分不相关(P均>0.05)。结论 sTREM-1和PCT水平不仅有助于儿童脓毒症的早期诊断,而且还可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 论著
    黄泽棋, 姚少暖, 李秀萍, 邹林, 谢伟贤, 陈启然, 张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佛山地区男性尖锐湿疣患者中人乳头瘤状病毒(HPV)的感染情况、基因型别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00例临床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男性患者,从送检样本中提取病毒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对病毒DNA进行扩增后,利用基因芯片对扩增产物进行导流杂交和分型检测。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并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0例尖锐湿疣男性患者中有388例检出HPV DNA阳性,其检出率为77.6%(388/500)。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21~40岁年龄段,占55.8%(279/500)。检出HPV阳性的患者中,低危型HPV感染291例,检出率为58.2%(291/500);高危型HPV感染仅有16例,检出率为3.2%(16/500);混合型HPV感染81例,检出率为16.2%(81/500)。单一型别感染291例,检出率为58.2%(291/500);多重感染97例,检出率为19.4%(97/500)。HPV单一感染患者中,感染亚型主要是HPV 6型,HPV多重感染以二重感染和混合型感染为主。结论 佛山地区男性尖锐湿疣患者HPV感染以感染低危型HPV 6型为主,好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40岁;单一感染居多,多重感染则以混合型二重感染为主;且HPV感染引起的尖锐湿疣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 论著
    马晓华, 李飞宇, 杨海敏, 王凤兰, 赵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不同时期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7年2月行CRRT治疗的135例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行CRRT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低血压休克期组(70例)及少尿期组(65例)。分别研究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情况、并发症情况、CRRT治疗时间、重症监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预后情况,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经CRRT治疗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预后的因素。结果 低血压休克期组治愈率(92.86%,65/70)明显高于少尿期组(78.46%,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压休克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少尿期组(P<0.05);低血压休克期组CRRT时间、重症ICU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少尿期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得知,年龄、身高体重(body mass index, BMI)指数、并发症累计数、CRRT时间及重症ICU住院时间不同,经CRRT治疗的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预后也不同(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BMI指数≥25及并发症累计数≥4项是影响经CRRT治疗的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肥胖及多重并发症是经CRRT治疗的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危险因素,但早期开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可有效改善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论著
    张建秋, 高丽娟, 阮建文, 林秋菊, 苏汝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时,不同CD4+基线值艾滋病患者经过治疗后免疫重建效果的差异,为艾滋病患者临床治疗措施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 年1月—2017年3月期间,随机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艾滋病患者174例,根据CD4+T淋巴细胞基线值的不同分为两组,低值组(CD4+T淋巴细胞<200/mm3)和高值组(CD4+T淋巴细胞≥200/mm3),每组均为87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项指标(包括Treg、Th2、Th17、CD4+T、CD8+T)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和治疗方式构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Th17、CD4+T、Th17/Treg、CD4+T/CD8+T) 、治疗6个月(Treg、Th17、CD4+T、CD8+T、Th2/Treg、Th17/Treg、CD4+T/CD8+T)、治疗12个月(Treg、Th2、Th17、CD4+T、CD8+T、Th2/Treg、Th17/Treg、CD4+T/CD8+T)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同时点指标(Treg、Th2、Th17、CD4+T、CD8+T、Th2/Treg、Th17/Treg、CD4+T/CD8+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具体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T淋巴细胞基线值低患者,经高效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效果较差,因此艾滋病患者进行高效抗病毒治疗应尽早进行。
  • 短篇论著
  • 短篇论著
    黄梅会, 王旭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1例急性感染性腹膜炎继发毗邻颗粒链菌败血症患者进行菌种鉴定及临床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 2 compact)、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及 API20 Strep结合细菌的菌体形态及生长特征等多种方法对1例毗邻颗粒链菌败血症患者进行菌种鉴定,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ALDI-TOF-MS技术、Vitek 2 compact及16S rRNA均鉴定为毗邻颗粒链菌,可信度均为98%以上。而API20 Strep则出现没有可信的鉴定结果。结合菌落形态、生长特点及临床特征,最终鉴定为毗邻颗粒链菌。结论 毗邻颗粒链菌为兼性厌氧菌,具有形态多形性、染色可变性及生化特性的非典型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等特点,临床表现与大多数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无明显差异,常规方法鉴定困难。本研究结果表示MALDI-TOF-MS技术、Vitek 2 compact及16S rRNA三种方法均可将对毗邻颗粒连菌准确,而MALDI-TOF-MS技术对毗邻颗粒链菌的鉴定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
  • 短篇论著
    吴凤彤, 吴凤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辽阳市2016年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的咽拭子标本和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比较不同病毒分型下两种标本类型阳性率的差异,探究不同类型标本对手足口病实验室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107例辽阳市2016年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的咽拭子和粪便标本,提取样本核酸,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引物、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通过McNemar检验以及Kappa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配对采集病例两种类型标本共214份,肠道病毒通用引物、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咽拭子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8.6%、8.4%、22.4%;粪便标本的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9.8%、11.2%、18.7%。PE、EV71病毒的粪便标本的检出率均大于咽拭子标本的检出率,但CV-A16病毒的粪便标本的检出率却小于咽拭子标本的检出率。其他肠道病毒的咽拭子标本和粪便标本的病毒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标本肠道病毒检测阳性率高于咽拭子标本,同时显示较差的一致性(P<0.05)。结论 在手足口病实验室肠道病毒检测中,粪便标本的肠道病毒检测阳性率高于咽拭子标本,今后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为提高标本检测阳性率,若时间紧迫应首先考虑选择采集粪便标本加以检测。
  • 短篇论著
    朱岩, 闫美凤, 张立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北京市朝阳区使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的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2月在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门诊部277例登记并接受国家免费抗结核治疗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使用固定剂量复合剂的临床资料,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77例使用固定剂量复合剂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92例(33.21%),因不良反应替换散装药品的患者23例,替换率8.30%,277例初治活动性肺结核转归情况: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91例,86例治愈(94.51%),91例痰涂片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2个月、3个月及6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1.21%、93.41%及94.51%;痰涂片阴性肺结核患者186例,完成疗程174例(93.55%)。结论 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为当前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中使用的常规药品,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综述
  • 综述
    李缜, 邹洋, 贾永根, 闫爱霞, 李晶晶, 谷俊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噬(autophagy)是一种十分保守且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的代谢途径。虽然原生生物的自噬具有很多特殊性,但随着近年来对酵母和哺乳动物自噬机制的深入研究,顶复门原虫(Apicomplexa)的代表性生物疟原虫(Plasmodium)和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的自噬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疟原虫和弓形虫能够进行经典的自噬代谢,也涉及一种和顶质体相关的非典型代谢机制。在顶复门原虫中也发现了许多经典的自噬相关蛋白,其在自噬代谢途径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重点对疟原虫和弓形虫的自噬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闫爱霞, 邹洋, 李晶晶, 李缜, 贾永根, 谷俊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顶复门原虫,包括疟原虫和弓形虫等,具有一个名为滑行体的特殊运动结构专职于虫体的运动、入侵和从感染的细胞中逸出。虫体的滑行运动遵从严格的时空调控,以确保感染的建立。在多种肌动球蛋白的共同作用下,滑行体某些结构将虫体内的能量进行转化,使虫体能够改变运动方向,定向运动至有利于入侵的位置。滑行体依附于虫体的细胞骨架,并通过与虫体分泌的黏附分子与宿主膜表面受体形成紧密结合,在虫体和宿主细胞之间形成一条方便虫体入侵的“通道”,确保入侵的顺利进行。本综述将介绍滑行体的分子组成,虫体的多种分泌蛋白(微线体蛋白和棒状体蛋白)与滑行体之间的关系,本文还介绍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在入侵和逸出相关的信号通路领域的研究进展。此外,对顶复门原虫运动机制领域研究中的未解难题进行了总结。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卢姿, 林翀, 陈少文, 苏应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16KDa抗体、38KDa抗体和LAM抗体是否存在于类鼻疽患者血清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9月—2018年3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微生物室分离鉴定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23例患者作为类鼻疽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2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结核蛋白芯片法检测类鼻疽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16KDa抗体、38KDa抗体和LAM抗体,应用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健康组人群血清中没有检出16KDa抗体、38KDa抗体和LAM抗体。类鼻疽组患者血清中没有检出16KDa抗体,血清38KDa抗体阳性率为60.87%(14/23),LAM抗体阳性率为69.57%(16/23),38KDa抗体阳性率和LA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阳性率均高于16KD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模式以38KDa抗体和LAM抗体阳性组合模式为主。与对照组比较,类鼻疽患者血清38KDa抗体阳性率和LAM抗体阳性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生物蛋白芯片技术检测类鼻疽患者血清中结核分枝杆菌的38KDa抗体、LAM抗体可能为临床类鼻疽诊断提供新 的依据。
  • 经验交流
    卓志鹏, 倪文庆, 袁雪丽, 池洪珊, 宋金萍, 徐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对深圳市试点社区血脂异常人群进行社区综合干预与健康管理的影响效果,为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血脂异常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社区血脂异常患者健康管理平台,通过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选取深圳市52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15 738名血脂异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有效干预管理措施。结果 经过16个月的综合干预管理,血脂异常患者非治疗性生活方式、服药率、膳食评价得分、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基线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对社区血脂异常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值得在社区中推广应用。
  • 经验交流
    丁嫦娥, 丁兆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日本血吸虫病异位损害情况,为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07年以来所有异位日本血吸虫病的文献报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结果 2007 —2017年共报道异位血吸虫病211例,其中脑异位损害160例,占75.83%;肺异位损害45例,占21.33%;卵巢、输卵管、眼、脊髓、皮下、腮腺异位损害各1例。胃肠等消化道血吸虫病12例。结论 脑和肺血吸虫病异位损害发生率和误诊率最高,具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血吸虫病患者应首先排除血吸虫异位损害。血吸虫病疫区要重视异位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异位血吸虫病预后大多良好,其病原治疗药物首选吡喹酮。
  • 经验交流
    甄新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河南省耐药结核病防治现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改进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河南省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为23.91%,明显低于国家规划50%的目标;高危病人开展耐药筛查率为72.37%,低于国家规划95%的目标;新病人中开展耐药筛查率为36.40%;高危病人耐多药发现率为56.12%,新病人耐多药发现率为4.87%;耐多药病人纳入治疗率为71.28%;治疗成功率为35.07%;河南省2016年耐多药病人综合控制效果2.15%。结论 河南省耐药结核病防治综合控制效果处于很低水平,为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应推广使用分子病原学检测技术、加大耐药筛查力度、落实耐多药病人的规范治疗和管理,减少耐多药的传播和流行。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覃江龙, 吴念宁, 梁纲, 卢祥婵, 卢亦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红球菌是人类感染性疾病谱中一个较为罕见的病原体,但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患者中已成为一种机会性致病性病原体。通常表现为亚急性肺炎,多数为空洞性肺炎,有时甚至是细菌性肺炎。虽然在自然界分布广,但是从临床和微生物学的方面来诊断马红球菌感染仍然具有挑战性,目前还没有建立标准的治疗方案。此次报道分析一例艾滋病合并马红球菌性肺炎及败血症患者的详细情况。患者为29岁男性,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肺脏组织镜下见灶状坏死,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无明显的干酪样坏死。痰液、骨髓、肺脓肿均培养出马红球菌。我们描述马红球菌的临床特点,强调早期诊断及联合抗生素治疗的重要性,为持续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