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述评
  • 述评
    竺丽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近年来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我国的结核病负担在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排名第二。结核病防治工作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必须全面完善和加强现有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才能加速结核病控制的进程。想要彻底消除结核病的流行,必须在进一步优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现有策略基础上,增加和强化新的干预措施,如通过强有力的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通过扩大免疫和科学开展预防性服药等措施保护易感人群等。我们应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END-TB(终止结核)策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合于我国的结核控制策略和措施,才能逐步降低我国的结核病疫情,助力“END-TB”宏伟目标的实现。
  • 论著
  • 论著
    何小庆, 李瑶, 刘敏, 曾妍茗, 万妍, 黄银秋, 鲁雁秋, 陈耀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重庆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阴性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性行为特征及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重庆市HIV阴性MSM的人口学及性行为特征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M人群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282例HIV阴性MSM,其中66.7%(188/282)年龄≤28岁,90.8%(256/282)学历为大专及以上,81.2%(229/282)性伴人数>1人,40.1%(113/282)近6个月同性肛交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172例完成了所有问卷内容的MSM中,62.8%(108/172)情感状况为单身,72.1%(124/172)每月都有性行为,79.7%(137/172)为同性恋,76.7%(132/172)已对外公开性取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伴数量、性行为频率、滥用药物及既往HIV暴露后预防史是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伴数量>1人、每月都有性行为是MSM坚持使用安全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重庆市HIV阴性MSM人群高危性行为较为普遍,但安全套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应针对其性行为特征进行艾滋病防控知识宣教,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安全套使用率。
  • 论著
    孙佰红, 井丽, 李鑫, 阎涵, 王伶, 毛玲玲, 孙英伟, 姚文清, 杨佐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发病进程及临床结局,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辽宁省32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追踪调查,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收集人口学信息、接触情况、诊断时间、临床转归情况等。结果 累计报告的32例无症状感染者中,28例为辽宁省报告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20例(62.5%)转为确诊病例,临床结局以普通型、轻型为主(95.0%);27例(84.37%)为家庭聚集性发病。无症状感染者诊断至转为确诊病例的中位时间为2 d,最长11 d,最短当日;传染期的范围5~27 d,中位时间为16 d。有4个传播链的流行病学证据提示为潜伏期传播。结论 辽宁省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病情轻微,但传染期较长,多为家庭聚集性发病。亟待通过核酸筛查严格监控密切接触者,以控制潜在疫情暴发。
  • 论著
    张海茹, 鞠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期间社区居民健康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平台发放和收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回523份有效问卷。其中,87.00%的居民周围没有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74.19%的居民了解疾病传播途径、69.02%的居民了解疾病预防措施、80.50%的居民相信疾病预防措施、12.62%的居民认为疫情对其生活威胁不严重、65.39%的居民对疾病感到不同程度的恐惧。健康行为中,主动佩戴口罩的行为所占比例最高(97.13%),进行分餐和使用公筷的行为所占比例最低(35.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是否通过社交平台/报刊杂志获取疫情信息、对小区封闭管理的支持程度、周围是否有确诊患者、对预防措施的了解程度及相信程度影响社区居民健康行为。教师/医务工作者/公务人员[OR(95%CI):2.700(1.235~5.904)]健康行为更好,通过报刊杂志了解疫情信息[OR(95%CI):1.728(1.072~2.787)]、支持小区封闭管理[OR(95%CI):2.148(1.150~4.013)]、了解预防措施[OR(95%CI):2.274(1.468~3.523)]、相信预防措施[OR(95%CI):1.879(1.119~3.154)]的居民健康行为更好,不知道周围是否有确诊患者[OR(95%CI):0.253(0.107~0.600)]、通过社交平台了解疫情信息[OR(95%CI):0.393(0.221~0.698)]的居民健康行为较差。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居民会主动采取一定的健康行为,但有待加强,还应增强居民的预防意识,提高居民的健康行为水平。
  • 论著
    吴雨霏, 李荣健, 沈智勇, 梁能秀, 蓝光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广西南宁市、柳州市104名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在接受艾滋病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on-occupation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nPEP)用药前的相关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行为学特征、nPEP知晓度、使用nPEP原因及接受服务后对行为改变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方法 在南宁、柳州市通过社区宣传倡导,现场招募研究对象。对纳入艾滋病非职业暴露后预防并同意在服药前接受调查的MSM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4名MSM的艾滋病知晓率为98.1%(102/104);认为所生活地区的MSM人群中HIV流行严重的占84.6%(88/104)。最近半年同性性行为时能每次使用安全套的0人,54.8%(57/104)经历过安全套意外破裂、脱落或被性伴故意拔套,64.4%(67/104)最近半年内没有固定性伴。88.5%(92/104)调查前听说过nPEP,单因素分析发现,最近一年接受过安全套宣传与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最近一年接受过同伴教育对nPEP知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9.2%(72/104)选择nPEP因为担心此次暴露会感染HIV,67.3%(72/104)表示性伴感染状况未知。若接受nPEP,仅有9.6%(10/104)认为安全套使用会减少,15.4%(16/104)认为性伴数会增加。结论 MSM存在艾滋病“知信行分离”,需采取生物医学干预技术和行为干预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重视网络和社会组织在nPEP宣传中的作用,提高人群知晓率。
  • 论著
    符晓莹, 李欢, 何吕芬, 李沙, 王立程, 利振坤, 黎元莉, 陈少金, 陈海, 朱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靶基因检测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检测结果,分析其一致性,初步评估各试剂的应用情况。方法 收集43份本院患者和定点治疗医院送来的咽拭子标本,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组31份和对照组12份,用三种SARS-CoV-2核酸检测试剂同时进行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差异和一致性分别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和Kendall's 协调系数W检验。结果 在COVID-19组中试剂B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90.32%,且不存在需复检结果;试剂A和试剂C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42%和74.19%,且试剂C出现的需复检结果较多;在对照组中试剂A和试剂C未检测出阳性,但试剂B出现一例阳性结果。COVID-19组中各试剂的阳性检出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渐进显著性Sig=0.00,Kendall'sW系数值为0.852,说明三种试剂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很高。结论 三种试剂对COVID-19核酸检测的结果一致性很好,灵敏度方面试剂B较有优势,特异性方面试剂A和试剂C较稳定。试剂B最适合疫情期间的严格排查,但应注意假阳性结果的出现;试剂A和试剂C针对假阴性和需复检结果需要提高检测样本的质量,且试剂C的结果判读方式在处理大批量阳性标本数据时体验欠佳。
  • 论著
    张长宏, 陈菲, 唐晓君, 张政, 李力, 李程跃, 郝模, 张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使用提出干预措施的程度值分析云南和广西对传染病采取干预措施的程度,以评价两地区传染病工作应对措施的完善状况。方法 收集2004—2017年云南和广西所有涉及传染病应对措施的公开信息和文献,采用提出干预措施的程度评判完善程度(0表示程度最差,100%表示程度最好)。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完善程度数值与传染病发病率间的关系。结果 云南提出干预措施的程度从2004年的16.21%快速增长到2005年的47.12%,之后持续下降到2017年的7.00%;广西提出干预措施的程度从2004年的23.99%下降到2017年的8.00%,其中2012年出现较小幅的提升后趋于平缓。云南与广西提出措施的程度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无统计学相关(云南r=-0.473,P=0.088>0.05;广西r=-0.198,P=0.517>0.05)。结论 云南和广西应对传染病的干预措施需要继续保持或增强。
  • 论著
    陈盼盼, 朱黎丹, 金樱枝, 辛辛, 肖绍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中青年男男性行为者(men have sex with men,MSM)基于网络社交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高危行为及性关系网络特征。方法 通过Blued(B组)、微信(V组)和线下场所(C组)招募MSM开展横断面问卷调查,分析各组MSM的高危行为及性关系网络异同点。结果 共有197人(B、V、C组分别有85人、66人和46人)参加调查,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为35(30,42)岁。三组对象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户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过去6个月,B、V和C组男性性伴人数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是6(3,10)人、5(2,8)人和5(2,9)人(P>0.05);男性性行为人次数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是7(4,17)人次、6(3,13)人次和6(3,15)人次(P>0.05),坚持用安全套比例分别为38.8%、47.0%和30.4%(P>0.05);B、V和C组分别有95.2%、92.4%和89.1%的对象曾通过线上途径寻找性伴(P<0.05);B、V和C组各有45.9%、16.7%和26.1%的对象非常担心感染HIV(P<0.001), 54.1%、75.8%和60.9%的对象在过去一年主动检测过HIV(P<0.05)。B、V和C组分别有44人、30人及23人报告性关系个体中心网络;各组应答者与未应答者相比,人口学及性行为等特征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V和C组的平均网络密度分别为0.193、0.245、0.241。同为网络社交的B组和V组对象的性关系网络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V组对象网络特征与C组较为接近;B组平均相对入度、平均入接近中心度和平均中介中心度均低于V、C组对象,且平均相对出度、平均出接近中心度均高于V、C组对象。结论 MSM表现为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较低等特点,不同的网络社交形成的MSM者性关系网络特征存在差异,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 论著
    林威, 朱雷雷, 钟楚妍, 杨天洁, 李卫红, 郑峥, 刘植华, 王月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深圳地区宫颈门诊就诊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genital chlamydia trachomatis, GCT)感染情况及其与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2018年1—12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宫颈门诊就诊者病历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型HPV和GCT与子宫颈病变的关联,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 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结果 本研究纳入深圳市宫颈门诊就诊者881例,平均年龄(36.86±9.46)岁。高危型HPV阳性率为71.7%,GCT的阳性率为7.4%,高危型HPV合并GCT的感染率为5.6%。高危型HPV阳性率随年龄递增(P趋势=0.001),而GCT阳性率和高危型HPV合并GCT感染率呈现随年龄逐渐下降的趋势(趋势性P=0.002和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危型HPV感染与细胞学ASCUS+及病理学CIN1+存在显著关联,OR值及95%CI分别为3.72 (2.35, 5.90)和6.90 (3.79, 12.57);未发现GCT感染或高危型HPV合并GCT感染与细胞学ASCUS+及病理学CIN1+存在关联。结论 宫颈门诊就诊者是深圳市高危型HPV和GCT感染的重点人群,需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安全套促进和常规筛查工作。
  • 论著
    董文逸, 黄高燕, 谢周华, 林艳荣, 宋晓玲, 吴念宁, 韦善求, 唐欷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0年1月23日—2月16日在某院确诊并收治的COVID-19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近期是否到湖北出行,是否接触过来自湖北的人员,近期是否接触呼吸道疾病患者等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资料包括发热、乏力、干咳、肌肉疼痛、咳痰等,收集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指标,分析COVID-19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55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3.11±17.91)岁。临床分型:轻型3例,普通型48例,重型3例,危重型1例,以普通型为主(87.27%)。家庭聚集性病例29例(52.73%),输入性病例19例(34.55%),近期接触到过湖北的人员27例(49.09%)。临床症状为干咳34例(61.82%),发热30例(54.55%),咳痰19例(34.55%),乏力18例(32.73%),无症状者6例(10.91%)。首次住院检测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者52例(94.55%),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2例(21.82%)。出现症状后5 d CT双肺毛玻璃样变46例(83.64%)。结论 COVID-19患者以普通型为主,主要为输入性和家庭聚集性病例,同时也存在着无症状感染者。对COVID-19防控要严防输入性病例和人员的聚集,加强体温的监测。加强对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的COVID-19核酸检测,及时发现无症状病例并进行隔离和治疗。
  • 论著
    王怡心, 陈雄豪, 莫俊銮, 蒋英, 林惠玲, 于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动态监测治疗期肺结核(tuberculosis, TB)患者外周血中T-betGATA-3RORγtFoxp3等免疫调节细胞特异性基因mRNA丰度变化,探索结核病变过程中机体的免疫调节趋势及作用。方法 选择52例确诊肺结核患者为病例组,5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上述基因以及IFN-γ、IL-4、IL-17、IL-10等细胞因子特异性基因在治疗期第0个月、3个月、6个月的表达水平,动态观察患者及健康人群体内免疫调节平衡Th1/Th2和Th17/Treg变化。结果 初诊组T-bet mRNA表达、RORγt /Foxp3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ORγtFoxp3 mRNA表达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诊组和治疗3月组GATA-3 mRNA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bet/GATA-3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6月组T-bet mRNA、T-bet/GATA-3分别高于初诊组和治疗3月组(P<0.05);治疗3月组和治疗6月组RORγtFoxp3 mRNA均分别低于初诊组(P<0.05)。初诊组和治疗组IFN-γ mRNA均低于对照组,IL-4、IL-17、IL-10的mRNA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肺结核患者存在转录因子水平Th1/Th2失衡,呈现Th2漂移现象。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可能在TB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抗结核治疗能够改善上述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
  • 论著
    李丽娟, 陈丹娜, 谢小燕, 袁梓杨, 张拔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 ) 临床感染分布及菌株间的同源性,分析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克隆传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非重复的56 株HvKP,应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其荚膜血清型并测序,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肠杆菌科基因间一致重复序列PCR(ERIC—PCR)进行同源性分析,了解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56株HvKP标本来源以呼吸道标本为主,为22株(39.3%);其次为血液14株(25.0%);肝脓肿引流液9株(16.1%),尿液5株(8.9%),其他标本6株(10.7%)。科室主要分布ICU、普外三区、神经外科二区、综合科;荚膜血清型以Kl、K2、K57型为主,K1、K57型各占25.0%(14/56),K2型略高,占 26.8%(15/56);不同标本类型中,K1在血液标本占比最高,为35.7%(5/14);K2、K57型主要见于呼吸道标本。ERIC-PCR产物分为22个型别:Ⅰ型10株、Ⅱ 型9株、Ⅲ型7株、Ⅳ型5株、Ⅴ型4株、Ⅵ~Ⅶ各2株、Ⅷ~Ⅸ各2株,其余13个型别各1株;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显示16 种 ST 型,主要以ST23、ST86、 ST218这3种型别为主,其中ST23 全部是 K1型(100.0%) HvKP;不同科室的不同患者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Ⅰ/ST23 K1型居多,其中ICU主要流行Ⅳ/ST23 K1型和Ⅶ/ST11 K54型;普外三区主要流行Ⅰ/ST23 K1型和Ⅱ/ST218 K57型;呼吸科主要流行Ⅰ/ST23 K1型,MLST与ERIC-PCR分析结果有所差别。结论 东莞市HvKP以Ⅰ/ST23 K1型 和以痰液、血液和肝脓肿引流液标本来源为主,应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以有效预防和控制HvKP传播。
  • 论著
    陈万, 陈春霞, 吕立文, 石磊, 潘春熹, 丘国政, 陆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比较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比多尔及两者联合用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6日—2月26日由广西各地转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邕武院区的75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用药史分成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阿比多尔治疗组(A组)、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组(B组)和阿比多尔治疗组(C组),比较三组治疗前一般临床指标,治疗后各组药物的疗效、鼻咽拭子核酸转阴率、肺部病灶吸收率、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平均年龄(42.68±3.44)岁,入院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88.00%)、咳嗽(84.00%)、咽痛(29.33%)和胸闷痛(17.33%);三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三组患者发病症状好转率(A组94.28%,B组86.21%,C组90.91%)、肺部病灶吸收率(A组88.57%,B组82.76%,C组72.73%)、鼻咽拭子核酸转阴率(A组48.57%,B组48.28%,C组5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B组患者出现腹泻、恶心、腹胀等药物不良反应症状率显著高于C组患者(A组88.57%,B组82.76%,C组18.18%)(A组88.57%,B组82.76%,C组36.36%)(A组88.57%,B组82.76%,C组36.36%)(P<0.0167)。结论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比多尔及两者联合用药三种治疗方案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均取得良好疗效,但临床上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较阿比多尔出现较多药物不良反应。
  • 论著
    李盼盼, 吴彪, 巫华志, 符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后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2020年1月20日—3月24日治愈出院的6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收集其出院前、出院后2周、出院后4周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转归等临床资料,将3次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出院患者无再发热、腹泻症状,无传染他人,个别患者仍有乏力、咳嗽症状,均较前减轻;有7例患者出现核酸检测复阳,6例短期内转阴,1例持续时间稍长;出院时有14例患者淋巴细胞数仍减少,4周后只有3例仍有减少,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有9例仍见局部纤维化,另外7例患者病灶吸收缓慢。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治愈出院后,大部分患者可较快恢复至发病前状态,淋巴细胞计数及胸部影像学表现可基本恢复正常,肺纤维化病灶也可逐渐吸收,部分治愈者可出现核酸检测复阳,但无相应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其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 论著
    邱玖香, 范颖敏, 石亚玲, 陈星, 陈万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分析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史、临床症状、影像学以及实验室指标改变,从而为临床快速筛查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2020年1月21日—2020年2月5日在广州市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病史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史、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 205例患者中男性101例(49%),女性104例(51%),年龄范围2~83岁,平均(48.64±16.74)岁,其中20岁及以下仅有5人。194例(95%)有疫区居住或旅游等接触史。55例(27%)有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41例(20%),糖尿病11例(5%),心血管疾病8例(4%)为主。入院时发热175例(85%),其余临床症状以干咳80例(39%)、咳嗽咳痰54例(26%),咽部不适55例(27%),畏寒50例(24%)多见。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正常或偏低197例(96%),淋巴细胞正常或偏低202例(9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24例(12%),C反应蛋白升高85例(42%),降钙素原升高73例(37%),56例样本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44例(79%)。D二聚体、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部分病例异常。计算机化X线体层照相术显示192例(94%)有肺炎表现。结论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男女比例接近。儿童或青少年感染少,以中老人,有基础病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值正常或偏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计算机化X线体层照相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初步临床诊断价值大。
  • 论著
    刘许诺, 何逸洲, 蒋强, 蔡侃儒, 朱秀云, 马允建, 张明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血液中各指标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明确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不同临床分型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外周血白细胞、血清生化等指标检测结果,并对其中10例痊愈患者和3例死亡患者在病程早期(0~<10 d)、中期(10~<20 d)和后期(≥20 d)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78例患者中,轻型7例,普通型50例,重型9例,危重型12例。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程早期的淋巴细胞绝对值、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明显降低,而CK显著升高 (P<0.05),危重型患者的PCT、D-二聚体、AST、ALT以及MYO等指标均显著升高 (P<0.05);10例痊愈患者中,部分患者早期(0~<10 d)IL-6和30%的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病程中期(10~<20 d)部分患者出现LYM降低,NEUT和D-二聚体升高,病程后期(≥20 d)除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IL-6外,其余各项指标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CK指标在整个病程过程中无明显变化。3例死亡患者病程早期(0~<10 d)的NEUT、PCT、D-二聚体、IL-6、CK、MYO、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LYM降低,一直到病程晚期(≥20 d)仍远高于正常水平的指标有D-二聚体、PCT、ALT、AST、CK、MYO和IL-6。MYO和IL-6在整个病程中呈进行性升高((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炎症反应比轻型和普通型患者重,更易出现心肌和肝功能损伤;CK、MYO、IL-6、C反应蛋白等指标在病程早期的持续明显升高,可作为临床上判断患者病情程度,提示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论著
    侯建琼, 肖碧蓉, 何钰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德阳市民众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行为变化及心理状态,为政府和个体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网上问卷的方式调查德阳地区民众1 380人,利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人们由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发展为以电视、网络、微信、抖音等获得;除了通风及抢购口罩和消毒液以外,普遍大众都持积极行为表现,尤其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明显高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们心理状态方面:感到恐惧和悲观失望者大专及以上学历低于高中及以下学历;担心传染、担心家人健康、心情压抑、易怒发脾气者大专及以上学历均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产生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有7项,其中传染性强、潜伏期长且具传染性、疑似病例增多、药品及防护物质缺乏等项目上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均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疫情期间,德阳民众普遍存在恐慌、焦虑、悲观等心理状态,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对有效预防控制疾病传播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注重防止因疫情引起的心理疾病发生。
  • 论著
    韩明锋, 李秀勇, 王瑞瑞, 黄继峥, 张小华, 李莎莎, 许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重型/危重型病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日—2月10日期间住院治疗的12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比较疾病不同分型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125例中发热116例,平均最高体温为(38.38±0.62) ℃,肺部干湿性啰音12例;发病到就诊时间(5.90±3.32)d;影像学示双侧多发病变103例,淡片状或片絮状阴影87例,48 h进展迅速者25例;血白细胞总数( 5.12±1.95)×109/L,淋巴细胞计数(1.33±0.66)×109/L,C反应蛋白(28.00±36.28) mg/L,降钙素原(0.09±0.32) ng/mL,血清淀粉样蛋白A (102.39±81.41) mg/L,白细胞介素-6( 33.94±64.00) pg/ mL。重型/危重型组与普通型组的年龄、最高体温、呼吸频率、心率、指脉氧饱和度、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白细胞介素-6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多而体征少为其临床特征,淋巴细胞计数多减少,影像多示双肺广泛分布浸润阴影。及早识别重型/危重型病例的预警征象,以有效减少重型/危重型病例的 发生。
  • 论著
    张健康, 陆善荣, 邓项俊, 殷宏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分析患者发生重症的预警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0年3月六安市人民医院69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普通组(60例)和重症组(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Logistic回归分析COVID-19重症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患有基础性疾病及发热持续时间>5 d,是发生重症的危险因素(P<0.05),但发热程度在普通组与重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普通组比较,重症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长(P<0.05),出现畏寒、乏力、纳差、全身酸痛等毒血症状比例较高(P<0.05);实验室检查显示,重症组除淋巴细胞、血小板低于普通组(P<0.05);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血糖等指标方面,重症组显著高于普通组(P<0.05);若患者出现ESR≥50 mm/H,CRP≥100 mg/L,提示更容易重症化。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发热持续时间、LDH升高是导致疾病由轻症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患者在早期病情评估时,临床医生需密切监测重症预警因素,尽早识别可能发生重症的病例。
  • 论著
    谭文艳, 姚令辉, 段良松, 谭徽, 苏小可, 谭晓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湖南省郴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新发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郴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定义监测指标评估事件监测报告质量。结果 截至2020年3月4日郴州市共报告17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均为未分级事件,聚集性疫情波及人口的罹患率为2.00%~83.33%。9起事件已结案,其中1起事件中出现出院病例核酸复检阳性。报告时效值为(0.56±0.44) h,监测敏感值平均为4.54 d,信息完整率和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新冠肺炎突发事件均报告及时、信息报告完整且准确,但是监测敏感性滞后;事件进程中要根据疫情进展,及时、准确评估疫情并对事件定级。事件中末例病例出院后随访至少28 d,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再对事件进行结案评估。
  • 论著
    洪雄新, 许瑞环, 杨小金, 覃云清, 翟梓杰, 许伟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病初期临床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2日—2月16日到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特殊发热门诊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为COVID-19患者组和阴性为非COVID-19患者组,分析两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就诊前用药、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OVID-19患者组1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有基础疾病9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15例、CT影像学异常16例(占94.12%),就诊前使用过抗感染、退烧药10例(占58.83%);两组WBC、NEUT#和LY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两组实验室检查的不同水平分布比较,两组WBC和影像学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史、就诊前用药情况、外周血WBC、NEUT#、LYM#以及影像学特点有利于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参考依据,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 论著
    林琳, 张颖, 周荣荣, 杨玉凤, 张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照市疟疾流行特征和防治历程,总结防控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应如何应对挑战,进一步巩固疟防成果。方法 收集日照市1951—2019年疟疾防治资料,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总结分析每个时期疟疾的流行情况、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效果。结果 1951—2019年日照市累计报告疟疾519 057例,2004年以前均为本地感染的间日疟,2004年以后以输入性恶性疟为主占69.44%(50/72),其次是间日疟占19.44%(14/72)。整个防治经历了建国初期散发流行、疟疾暴发与控制、基本消灭疟疾、巩固防治成果、消除疟疾五个防治阶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1986年疟疾发病率从1961年的15 396.01/10万下降到1/10万以下,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目标,1994年后未再出现本地感染病例,2016年通过消除疟疾的省级考核。结论 日照市已达到消除疟疾目标,但疟疾传播和流行因素依然存在,做好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是持续保持消除疟疾成果的关键。
  • 论著
    刘睿, 罗洋, 沈伟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研究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隐翅虫皮炎患者的发病特点、行为因素及临床治疗情况,为科学防控隐翅虫皮炎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4月在刚果(金)维和任务区中国二级医院临床诊断的52例隐翅虫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行为因素及临床特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 刚果(金)任务区的隐翅虫皮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自10月起发病数逐渐增多,次年1—3月为高峰期。患者驻地主要分布在郊区,有50例(96.15%),多见于户外工作者,为48例(92.3%), 其中白天有明确隐翅虫接触史者21例(40.4%),夜间开窗就寝者20例(38.5%),夜间开荧光灯就寝者16例(30.8%),未使用纱窗者18例(34.6%),就寝时四肢裸露者15例(28.9%),所有患者未使用蚊帐、驱蚊剂及防护服。颈部、前臂为最容易发生的部位;皮损主要呈斑片状红斑分布(80.77%),并可见特征性条索状或“吻唇样”改变。患者自觉烧灼痛(88.46%),少数为瘙痒感(11.54%)。常规予以5%碳酸氢钠溶液擦洗,口服抗组胺药、外用炉甘石洗剂、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软膏是有效治疗手段。对于眶周受累患者,口服强的松,用丁苯羟酸乳膏,获得良好效果。结论 掌握隐翅虫皮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增强二级医院医护人员对隐翅虫皮炎的认识水平,准确识别临床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论著
    林晓明, 陈生晓, 彭锦, 邱清勇, 骆元平, 陈丽, 吕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采用他克莫司治疗,对照组采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素、血白蛋白和抗 M 型磷脂酶A2受体1的抗体(PLA2R-Ab)。两组患者均在治疗6个月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血肌酐、尿素较治疗前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空腹血糖、白细胞治疗3个月、6个月后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血PLA2R-Ab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血PLA2R-Ab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后均较对照组同时间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缓解率85.7%,对照组缓解率68.8%,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3例患者出现血肌酐轻度增高,1例牙龈增生;对照组3例血糖升高,2例恶心呕吐。结论 他克莫司治疗IMN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轻微,明显降低血PLA2R-Ab。
  • 信息交流
  • 信息交流
    尤璐, 杨帆, 季文翔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血吸虫病领域中文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HCPs)特征及趋势,旨在为制定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科研攻关方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血吸虫病、血吸虫或钉螺”为检索主题词,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10—2019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文章被引频次截至检索日期2020-06-02)。根据普莱斯公式,定义HCPs被引频次阈值,对筛选获得的血吸虫病HCPs被引频次、发表年份、载文期刊、参与作者、研究机构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9 094篇文章,最高被引频次为187次,HCPs被引频次阈值为11次。筛选获得257篇血吸虫病HCPs,总被引频次为6 171次,篇均被引频次为24次。2000—2014年累计发表222篇HCPs(占86.4%),2015—2019年共发表35篇HCPs(占13.6%)。257篇血吸虫病HCPs主要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63篇,63.4%)和《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7篇,6.6%)。血吸虫病HCPs的主要参与机构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等。被引频次居前20位的血吸虫病HCPs研究主题涵盖全国血吸虫病年度疫情通报(9篇)、防治策略(6篇)、监测(3篇)、防治目标与任务(1篇)、灭螺药(1篇),篇均被引频次为104次,其中19篇刊载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被引频次居前20位的血吸虫病HCPs中,周晓农做出了主要贡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是主要贡献单位。结论 2010—2019年血吸虫病领域中文HCPs数量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度疫情通报、防治策略和监测类文章受关注和影响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