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创刊20周年专栏
  • 创刊20周年专栏
    王小溪, 雷南行, 潘卫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感染进程中CD4+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日本血吸虫尾蚴腹贴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将18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组,每组9只。 通过流式细胞染色计数的方法检测感染3周、5周及8周后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日本血吸虫感染进程,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不同细胞亚群比例增加的趋势不尽相同,其中Th1细胞在感染第3周占比较高但其增长较为缓慢,而感染前3周Th2、Treg细胞占比较低但其增加幅度较大,在第8周达到峰值;Th17细胞比例在感染前3周基本无变化,随后显著增加。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宿主CD4+T细胞亚群比例发生变化,本研究发现感染显著增加小鼠外周血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感染后3周内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以Th1细胞为主,5周后Th2、Th17、Treg细胞逐渐占主导地位。本结果为研究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机制和特征提供基础。
  • 创刊20周年专栏
    叶山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功能不全的最重要的原因。近年来抗糖尿病药物被不断研发和应用于临床,不少研究显示一些新型抗糖尿病药物在改善糖代谢的同时,尚存在不同程度的独立降糖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本文重点介绍新型抗糖尿病新药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 创刊20周年专栏
    廖彦, 陈燕, 陈林, 曹晓强, 许玉妮, 陈少文, 余纯纯, 林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 IGRA)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特征性,为临床诊治耐多药结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肺结核49例(肺结核组)和肺炎51例(肺炎组)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γ-干扰素水平,同时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对肺结核组进行耐药基因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结核组、肺炎组和对照组IGRA阳性率分别为57.1%(28/49)、29.4%(15/51)和2.5%(1/4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poB基因检出率和突变率分别为34.7%(17/49)和35.3%(6/17),常见的突变位点分别为531、513、526、511,rpoB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531位点(C->T)、513位点(C->A)、526位点(A->T)及511位点(T->C);katG315基因检出率和突变率分别为34.7%(17/49)和17.6%(3/17),突变类型为katG315位点AGC->ACC;检出和未检出rpoB基因的IGRA阳性率分别为82.4%(14/17)和43.8%(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出和未检出katG315基因的IGRA阳性率分别为82.4%(14/17)和46.8%(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oB突变位点呈多样性,而katG315呈单一性;联合IGRA和基因的检测结果对临床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更有意义。

  • 创刊20周年专栏
    逯军, 潘翔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蜱是一种重要的可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体的节肢动物,携带的病原体涵盖了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无形体、螺旋体及原虫等。蜱媒病毒(Tick-borne viruses, TBV)是一大类重要的虫媒病毒,目前所发现的蜱媒病毒可分为2个目,9个科,12个属,至少160种,然而尚有部分蜱媒病毒未被系统地归类。蜱媒病毒中对我国已造成较大影响的有蜱传脑炎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国内又名“新疆出血热病毒”),以及近期流行的非洲猪瘟病毒,对人畜动物建康及社会经济均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而国内虽然未见西尼罗病毒、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和波本病毒等蜱媒病毒感染人畜动物的报道,但其对所流行的国家却造成了重创。蜱媒病毒所致疾病早期往往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加之人们对这一类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都会阻碍疾病的早期诊治及有效控制。随着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等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更快速地找到蜱媒病毒感染的证据。蜱媒病毒的研究除了具有医学价值,对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的研究也提供一定的参考。受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及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密切等因素影响,TBV随之传播的风险也逐渐增加,如今各国公共卫生部门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拟对蜱媒病毒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创刊20周年专栏
    董思佳, 王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为最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虽然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其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仍十分严峻。患者的及时上报是结核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报告率的上升有助于提高结核的治愈率以及卫生机构对结核患者的管理强度。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直接影响结核病的报告率,影响疾病传播和患者管理,是控制结核发病的基础。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发展迅速,为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分子诊断技术检测速度快,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高,绝大多数技术成本低廉,可同时对多个样本进行检测,实用性较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对现阶段临床上实际应用的结核诊断技术与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分子诊断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 特别报道
  • 特别报道
    赵晓涛, 孙晓东, 杨恒林, 周代莉, 杨捷, 郭天巧, 蔺应学, 周耀武, 徐艳春, 邓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2016年4月17日由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并被确定为云南省最后一例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置及后续追踪等相关情况,为云南省到达消除疟疾目标提供充分有力的证据。患者王某某,男,3岁,散居儿童,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太平镇龙盆村龙盆一社。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当地村医,父母表示患儿从出生至今无到过缅甸或本省、本县其他高疟区的流动居住史。因发冷、发热、出汗5 d,于2016年4月15日到盈江县疾控中心就诊,疟原虫抗原快速诊断试剂(RDT)检测阳性,血涂片镜检检出单纯间日疟原虫,经盈江县和德宏州两级镜检复核确认为间日疟。后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镜检和疟原虫核酸(PCR)复核确认为间日疟。在2016年4月18日—2019年12月31日,在疫点处置后开展8次主动病例侦查进行纵向追踪,共血检588人次,未发现阳性。2016年6—9月开展2次媒介调查,未捕获传疟媒介。同时对全省报告的1 032例和外省报告的7例云南籍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审查和复核,均排除本地感染,对全省开展的6 105次各级的消除疟疾工作督导检查,均未发现病例的漏报、瞒报和漏诊现象,抽检复核 5 251张阴性血片,阴性符合率100%。根据《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和《消除疟疾技术方案》病例和疫点分类标准,最终判定该病例为云南省最后一例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2019年10月,国家消除疟疾专家组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全国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研讨会,确认该病例为中国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 论著
  • 论著
    韩孟伊, 陈冰霞, 张杰森, 张梦欣, 李勇森, 金晨曦, 齐艳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C57BL/6小鼠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后脾脏不同免疫细胞的含量及其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方法 将10只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5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伯氏疟原虫虫株,6天后分离小鼠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巨噬细胞(Mφ)和树突状细胞(DC)及其细胞表面分子CD69、MHCⅡ、CD80、TLR2的百分比含量。结果 感染组小鼠脾脏巨噬细胞所占比例低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面分子CD69、CD80、MHCⅡ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均升高,且CD69、CD80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HCⅡ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的TLR2百分比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小鼠DC所占比例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小鼠脾脏DC表达CD69、CD80水平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表达TLR2、MHCⅡ所占比例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伯氏疟原虫的C57BL/6小鼠脾脏中DC含量降低,巨噬细胞和DC表达细胞因子CD69、CD80的能力上升,由此笔者认为巨噬细胞和DC可能会通过增加其自身CD69和CD80的表达水平来抵抗伯氏疟原虫的感染。
  • 论著
    赵琼晖, 陈文俊, 张建莹, 常群群, 夏菠, 刘建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六价铬Cr(Ⅵ)暴露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的基因差异表达谱,并分析其致DNA损伤修复相关差异基因表达改变,筛选该毒性作用产生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为研究六价铬毒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Affymetrix 3′IVT基因芯片检测Cr(Ⅵ)急性暴露16HBE细胞诱导的差异基因表达谱,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基因的相关生物学功能;进一步用Western blot蛋白电泳技术验证差异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ffymetrix 3′IVT基因芯片结果显示约200个基因表达变化大于2倍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DNA损伤与修复、转录与翻译等通路;DNA损伤修复通路中,FEN1、PCNA和APX1的mRNA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FEN1和PCNA基因的表达量均增加了约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EN1、PCNA和APX1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与基因表达变化一致,其中FEN1的表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Ⅵ)急性暴露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可激活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使DNA损伤修复基因FEN1表达上调,DNA损伤修复通路可能在Cr(VI)诱导16HBE细胞毒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 论著
    傅颖, 张晓龙, 蒋骏, 李云, 王斐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苏州市肺结核发病的SARIMA模型并预测发病,为苏州市肺结核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新)中苏州市2010年1月—2018年12月肺结核月发病数,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建立SARIMA模型并预测苏州市2019年肺结核的发病情况。结果 苏州市肺结核发病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每年的发病最高峰为5月,发病最低谷为2月。苏州市肺结核发病数的最佳拟合模型为SARIMA (0,1,1)×(0,1,1)12,AIC=9.590,SBC=9.644,模型参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残差为白噪声序列,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7.943%,模型预测精度较高。预测苏州市2019年肺结核发病数为3 467例,月发病数平均值为289例,发病水平较2018年略有下降。结论 SARIMA(0,1,1)×(0,1,1)12模型能较好拟合出苏州市肺结核发病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可应用于苏州市肺结核月发病数的短期预测。
  • 论著
    王毅, 李六林, 樊静, 赵西和, 王晓丽, 李俊, 杨干金, 李伟, 贾修伟, 刘晓琴, 杜婵娟, 谭琴, 任延飞, 廖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MSM)安全感的状况调查分析,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控措施和心理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年2—10月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采用安全感量表(SQ)对绵阳市MSM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 回收合格问卷1 114份,平均年龄为(28.28±8.92)岁。安全感二个因子评分分别为:人际安全感平均(29.94±5.68)分、确定控制感平均(28.51±6.20)分,总分(58.45±11.23)分。低安全感占11.22%(125/1 114)、中等安全感占61.22%(682/1 114)、较高安全感占27.56%(307/1 114)。不同年龄、职业、本地居住时间的MSM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以及不同居住地区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V检测阳性的MSM,其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均低于HIV检测阴性的MSM(P均<0.05)。结论 MSM安全感属中等水平,安全感得分与人口学特征有关,得分低的HIV感染风险大,应进一步促进安全感。
  • 论著
    苏倩, 张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重庆市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完善相关管理模式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搜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重庆市9个区县初治结案的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156例病案信息。通过问卷调查患者相关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职业对服药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结核病灾难性支出、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定点医院可及性对服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在35~59岁、结核病灾难性支出、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OR(95%CI):分别为0.17(0.450~0.646)、19.13(6.902~53.028)、3.38(1.166~9.818)。结论 根据年龄采取有针对性的结防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重点关注经济状况差的患者,并加强督导随访;通过完善流动人口结核病保障体系,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 论著
    陈伟冰, 李柏生, 卢向明, 廖国东, 邱福明, 吴常红, 黄水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茂名市涉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茂名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分离到的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抗生素敏感性实验、毒力基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 分子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 2017—2018年共分离到涉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分离株44株,O型共分7个血清型,无明显优势血清型。44株分离株除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表现出高度的耐药性外,对其它抗生素均敏感,未发现有分离株携带tdhtrh基因。44株分离株分成44种不同的PFGE带型,MLST分型发现有30个新的ST型,呈现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结论 广东省茂名市涉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血清型别多样,对大部分的抗生素敏感,均未发现携带tdhtrh 基因,且呈现一定的遗传多态性,需要继续加大监测的力度和范围。
  • 论著
    杨永亮, 林康明, 郑传金, 吕兴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隆林各族自治县传疟媒介按蚊种群组成、数量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8年选择隆林各族自治县历史上发现传疟媒介按蚊种类较多、疟疾流行较严重的村屯作为监测点,于每年4—11月份每月上旬两次、下旬两次在人房、畜舍和户外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开展媒介监测工作,并对捕获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2014—2018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在各监测点共捕获按蚊11种35 952只,其中中华按蚊占按蚊总数的99.33%(35 712/35 952);其他按蚊仅占0.67%(240/35 952),分别为多斑按蚊68只、迷糊按蚊21只、嵌斑按蚊和派登按蚊各10只、斯替芬按蚊5只、印神按蚊4只、环斑按蚊2只、美彩按蚊8只、汉南浦亚种94只、微小按蚊4只、无法鉴定14只。未捕获日月潭按蚊。调查场所捕获按蚊数由高到低为:畜房>室外>人房;不同年度按蚊捕获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按蚊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结论 隆林各族自治县按蚊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畜房密度最高,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未捕获到日月潭按蚊,但仍存在少量微小按蚊。
  • 论著
    陈思达, 卓宋明, 李娜, 黄震, 季乐财, 唐晓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结核分枝杆菌H37Rv感染诱导宿主巨噬细胞表达miRNA的变化,进而验证差异miRNA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使用H37Rv菌株感染人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后,收集12 h、24 h和48 h细胞并提取总RNA,进行miRNA微阵列芯片分析;再将临床分离的120株不同个体来源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与THP-1细胞共培养,使用实时定量PCR (real time-PCR, rt-PCR)验证差异miRNA的表达水平;随后收集结核患者的痰液标本处理后,提取总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痰液中的差异表达的miRNA水平。结果 H37Rv体外刺激THP-1细胞,使用miRNA微阵列芯片分析,结果显示:miR-155、miR-29b-1*、miR-150、miR-146a、miR-212和miR-483-5p 共计6个miRNAs水平在3个时间点升高均较为明显;将来自不同区域的120株结核菌株分别与THP-1细胞的共培养24 h,检测发现miR-155表达水平最高;以miRNA-155为检测靶标,对68例结核患者的痰液进行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1%和93.8%。其灵敏度高于痰涂片的22.1%和结核抗体的8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ELISpot法的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痰涂片阳性结果与miRNA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中,发现miR-155其表达水平与痰涂片阳性等级呈正相关(R2=0.743, P<0.05)。结论 此研究提示miR-155能够作为活动性结核诊断的有效靶标,且对间接评估患者肺部荷菌量有重要意义。
  • 论著
    何雯雯, 蔺志强, 姜海, 张蕊, 秦莹, 许珺, 王钒, 张弛, 段丽, 赵豆豆, 屈晓娟, 木尼热·库尔班, 林国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疆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细胞因子(IL-4、IL-6、IL-10、IL-17、TNF-α、INF-γ)、炎性因子(PCT、hs-CRP)及RF、ESR、ASO、血培养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对布鲁菌病住院患者(病例组)和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和生化等技术检测多种细胞因子及炎性因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IL-4、IL-6、IL-10、IL-17、TNF-α和IFN-γ分别为2.74(0.97~6.25)和0.56(0.53~0.64)、34.10(13.05~60.8)和0.78(0.41~2.52)、1.83(1.15~2.75)和0.89(0.77~1.13)、6.77(2.48~13.74)和1.03(0.68~1.20)、35.23(5.79~74.98)和1.33(0.80~2.17)、212.96(42.3~436.72) pg/mL和1.69(1.36~1.89) pg/mL,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和慢性组IL-6、IL-10、IL-17、TNF-α、IFN-γ分别为65.32(36.27~68.60)和29.38(11.30~53.09)、2.38(1.51~3.34)和0.89(0.77~1.13)、11.98(3.92~16.49)和5.27(2.24~12.49)、50.88(16.59~96.69)和28.24(5.30~64.40)、319.00(145.14~588.52)pg/mL和160.52(36.5~418.54) pg/mL,PCT和hs-CRP分别为0.08(0.06~0.12) pg/mL和0.04(0.03~0.06) pg/mL、12.60(5.0~30.8)mg/L和3.30(1.2~16.2)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抗体滴度组和高抗体滴度组IL-6、PCT 、hs-CRP 、RF、ESR、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0.46(11.30~50.02) pg/mL和46.20(17.72~79.69) pg/mL、0.04(0.03~0.06) pg/mL和0.07(0.04~0.11) pg/mL、3.03(0.85~9.70) mg/L和13.65(2.97~31.43) mg/L、3.0(0.8~9.7)IU/mL和13.6(3.0~31.4)IU/mL、15(7~31)mm/h和27(15~46)mm/h、15.3%和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6种细胞因子均为布鲁菌病患病程度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和INF-γ水平是布鲁菌病患病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L-4、IL-6、IL-10、IL-17、TNF-α、IFN-γ及PCT、hs-CRP等指标不仅能及时准确反映布鲁杆菌感染发病程度和临床分期的免疫状况,而且IL-6和INF-γ表达水平具有独立的临床诊断评估作用,血培养在急性期或高滴度组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 论著
    叶建新, 林航, 穆军山, 崔晓萍, 俞珠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劳力性热射病(EHS)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4月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0医院接受治疗的EHS患者51例作为EHS组,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11例)、预后良好组(40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LR4、NF-κB、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水平,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结果 EHS组患者的血清TLR4、NF-κB、TNF-ɑ、IL-1β、IL-6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TLR4、NF-κB、TNF-ɑ、IL-1β、IL-6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EHS患者血清TLR4、NF-κB与TNF-ɑ、IL-1β、IL-6、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TLR4的曲线下面积为0.705(95%CI:0.547~0.862),NF-κB的曲线下面积为0.691(95%CI:0.528~0.854),APACHE-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830(95%CI:0.706~0.953),三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结论 血清TLR4、NF-κB在EHS患者中异常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炎症反应、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APACHE-Ⅱ评分联合血清TLR4、NF-κB可提高对EH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论著
    华少鹏, 赵新国, 贾秀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检测外周血IL-33水平的差异,探讨IL-33用于肺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并探讨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TB)和痰分枝杆菌核酸检测能否提高肺结核的诊断率。方法 选择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肺炎患者,结核科筛查的结核潜伏感染者和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IL-33的浓度,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IL-33水平用于肺结核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利用ELISPOT法检测结核组、肺炎组及结核潜伏感染组的T-SPOT.TB,利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结核组、肺炎组的痰分枝杆菌核酸。结果 肺结核组外周血IL-33浓度平均值高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3诊断肺结核的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95%CI:0.740~0.897,最佳诊断分界点为228.5 ng/L,对应的灵敏度为77.6%,特异度为80.0%,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IL-33联合T-SPOT.TB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P<0.05)。IL-33检测法灵敏度高于核酸检测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阳肺结核组与菌阴肺结核组患者外周血IL-3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肺结核患者组与复治肺结核患者组外周血中IL-3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33对诊断肺结核具有较好的适用价值。结论 外周血IL-33检测对诊断肺结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联合T-SPOT.TB检测及痰结核菌核酸检测,可以提供更高的诊断率。
  • 论著
    郑育驯, 方琪, 郑良忠, 许瑶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揭阳市2009—2018年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了解揭阳市流感流行规律,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揭阳市2009—2018年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采集的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的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揭阳市2009—2018年国家级哨点医院共报告就诊病例为1 264 223例,报告流感样病例16 266例,ILI率为 1.29%。2009—2018年共采集咽拭子标本9 322份,共检出1 250份阳性标本,阳性率为13.41%,监测峰值为每年冬春季和夏季。2009年流感病毒以新甲型H1N1为主,2010和2011年流感病毒以B型为主,2013和2016年流感病毒以2009年新甲型H1N1为主, 2012、2014、2015和2017年流感病毒以季节性H3为主, 2018年流感病毒以B型Yamagata系为主。结论 揭阳市2009—2018年流感流行的季节性特征明显,每年优势毒株不同,交替流行,建议继续加强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
  • 综述
  • 综述
    李忠奇, 吴冰心, 刘巧, 计叶, 王建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目前,结核病位列全球十大死因之一,是单一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7年,全球新发结核病约1 000万例,约157万人死于结核病。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年发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2位。据估计,全球约有1/4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面临进展为结核病的风险。结核病患者是结核病主要的传染源,因此,在早期对结核病患者做出准确的诊断并提供治疗,对于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细菌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对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其基本原理及应用前景,旨在为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综述
    周长帅, 郝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内源性信息和外源性信号的共同调控,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环境因素都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系统发育中的重要过程,包括神经发生、髓鞘形成、神经胶质细胞功能、突触修剪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过程有关。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神经-内分泌途径、迷走神经、免疫及血脑屏障)及相关的神经递质(短链脂肪酸、5-羟色胺、γ-氨基丁酸、N-甲基-D-天冬氨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进一步了解了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免疫相关的通路(炎症小体通路、IFN-I通路、NF-κB通路)。探讨了肠道菌群在癫痫、胶质瘤等疾病治疗的潜在意义。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詹爱琴, 向梅, 李冰洁, 卢丽君, 李新梅, 左维泽, 谢松松, 居马百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疆布鲁菌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做到早期预防。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布鲁菌病患者121例,分析入选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 确诊为急性期布鲁菌病的121例患者中,男性92例(76.03%),女性29例(23.97%),男、女性别比为3.14∶1.00。病例平均年龄为(44.52±11.78)岁,发病时间主要在4—6月,主要职业是农民,其次是牛羊养殖户,明确与牛羊有接触者79例(65.29%)。发热时间最短为7 d,最长的间断发热3个多月,以下午、夜间明显,低热37.3 ℃~<38.0 ℃ 24例(19.83%),中度热38.0 ℃~<39.0 ℃ 52例(42.98%),≥39.0 ℃者29例(23.97%),无发热者16例(13.22%)。部分患者出现畏寒、乏力、肌肉关节酸痛、多汗等症状。患者中WBC正常73例(60.33%),WBC增多30例(24.79%),WBC减少18例(14.88%),hsPCR增高82例(67.77%),PCT增高63例(52.07%),ALT增高51例(42.15%),AST增高47例(38.84%),AKP增高38例(31.04%),γ-GT增高45例(37.19%),HB降低13例(10.74%),PLT减少16例(13.22%),ESR增高83例(68.60%)。主要并发症有骨关节炎41例(33.88%),睾丸炎或附睾炎6例(4.96%),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4.13%),心内膜炎或心包炎3例(2.48%)。121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随访无复发。结论 急性布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人群主要是与牛羊有直接接触的农民,主要症状是发热,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
  • 经验交流
    赖培烜, 秦道新, 田园, 余卫业, 谭卫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互联网技术+手机微信小程序管理方式对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的效果。方法 结核病督导服药系统以微信小程序为平台,利用网络服务器-联网手机-联网电脑端的结构,使用手机录制视频的功能,将患者服药时录制的视频上传至服务器,督导医生可以通过电脑端登录平台对患者服药的视频进行审核,进而完成DOTS策略中面对面服药的要求,提高患者的规则服药率。对比使用微信小程序视频服药管理的患者和传统督导服药患者的时间成本及管理效果。结果 确诊肺结核患者98例,使用微信视频督导服药系统管理患者70例,使用传统DOTS督导服药28例。以传统督导患者每天所需路程时间为15 min,疗程为180 d,共需2 700 min;视频督导服药每次使用微信小程序时间为2 min,疗程为180 d,共需360 min ,传统督导服药完成疗程所需时间是视频督导服药的7.5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传统督导服药的督导员每天需5 min,疗程为180 d,共需900 min;视频督导服药的督导员每次需1 min,疗程为180 d,共需180 min,传统督导服药督导员完成督导患者服药需时间是视频督导服药的5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频组患者和督导员的时间成本只是传统组的13.3%和20.0%。视频督导规则服药率为97.1%,传统督导规则服药率为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视频督导服药,可节约患者及督导员的时间成本,提高规则服药率,改善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规范管理,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