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0年, 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5-18
      

    论著
    综述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曹志强, 王卫军, 林兆森, 黄荣叶, 李梅, 陈锦妹, 宁丽梅, 蒋丽萍, 吴福宝, 李剑军, 陈欢欢, 邢辉, 廖玲洁, 冯毅, 宋畅, 邵一鸣, 阮玉华, 沈智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钦州市2016—2018年新报告HIV感染者的HIV基因型构成,比较感染者不同HIV亚型亚簇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为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钦州市2016—2018年新发现HIV感染者,对感染者血浆进行病毒RNA提取、逆转录扩增、测序和亚型亚簇判定。采用Kruskal-Wails H秩和检验比较三种主要HIV亚型感染者的首次CD4,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种主要HIV亚簇感染者的首次CD4。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1 666例HIV感染者。CRF01_AE、CRF07_BC和CRF08_BC三种主要亚型的构成比分别是56.7%(945/1 666)、9.3%(155/1 666)和27.4%(457/1 666),其首次CD4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分别是146(37,308)、254(181,375)和218(112,348)个/μL。CRF01_AE (Cluster 1)和CRF01_AE (Cluster 2)亚簇的构成比分别是10.4%(174/1 666)和42.0%(700/1 666),其首次CD4的MP25,P75)分别是185(43,344)、128(34,293)个/μL,CRF01_AE (Cluster 2)毒株同国内和越南的参考株成簇。CRF01_AE感染者的首次CD4低于CRF07_BC和CRF08_BC感染者(Z=-6.32, P<0.05; Z=-6.05, P<0.05);CRF01_AE(Cluster 2)感染者首次CD4低于CRF01_AE(Cluster 1)感染者(Z=-1.98, P<0.05)。结论 2016—2018年钦州市新报告HIV感染者基因亚型中以CRF01_AE为主,其首次CD4低于其他亚型;该亚型中Cluster 2亚簇构成比最大,其首次CD4低于Cluster 1亚簇;以Cluster 2为代表的CRF01_AE基因型毒株在当地造成的艾滋病流行危害大。
  • 论著
    刘磊, 肖林, 汤杰, 阿子罗林, 谌茂刚, 董敖渤, 梁姝, 邢辉, 廖玲洁, 冯毅, 邵一鸣, 阮玉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四川凉山州HIV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的耐药情况。方法 在四川省凉山州选择抗病毒治疗人数较多的越西县和昭觉县两个治疗点,对其2018年HIV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按照抗病毒治疗号顺序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高危行为以及抗病毒治疗情况等数据;采集全血分离血浆检测病毒载量,提取核酸和pol基因区扩增测序进行耐药检测。结果 调查273例患者,54.7%(140/273)患者的病毒载量≥1 000 拷贝/mL;成功获得206份序列进行耐药分析,16.0%(33/206)患者检出耐药。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比例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而耐药的比例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昭觉县的耐药率高于越西县(aOR=2.97,95%CI=1.17~7.54,P=0.022);未婚的患者耐药率比在婚或同居的患者高(aOR=2.58,95%CI=1.27~7.40,P=0.042)。停药时间 >24个月患者的耐药率比停药时间1~<24个月低(aOR=0.32,95%CI=0.14~0.76,P=0.001)。近一年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比例为72.2%。结论 HIV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耐药和无保护性行为比例均高,需对该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减少HIV毒株尤其是耐药株的传播。
  • 论著
    张海鹏, 段彪, 钟佑宏, 张艳, 郭牧, 苏超, 段然, 王鹏, 吴鹤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指示动物-犬中致病性耶尔森菌分布情况调查分析,以探求鼠疫菌微生态状况,为研究鼠疫的流行与静息提供更多线索。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8月采用多重分层抽样法在云南省抽取不同时间进入流行静息期、不一样流行强度和不同地理位置的家鼠鼠疫疫源县共10个(历史疫区、近史流行区、复燃疫区、现疫区)作为调查点,采集犬肛门拭子置于改良PBS中,经4 ℃冷增菌15 d后,吸取混匀的培养液1 mL 提取DNA,采用PCR方法检测foxAinvcaf1基因,并对基因阳性材料采用耶尔森选择培养基分离菌株,提取菌株的DNA并检测其ail毒力基因。结果 云南省10个疫源县共采集犬肛门拭子标本915份,foxA 基因检测阳性率为1.64%(15/915),未检出inv基因与caf1基因阳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阳性率为1.3%(12/915),其中2株具有ail 毒力基因;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结论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犬中存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未发现鼠疫菌线索,其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 论著
    刘国平, 孙定炜, 范娜, 付士红, 吴群, 曾林海, 李善干, 梁国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海南省文昌、乐东、昌江、儋州、澄迈等5市县吸血蠓的地理分布、种类组成和主要种的吸血率。方法 2017—2018在海南省5市县猪舍、羊舍、鸡舍,采用诱虫灯采集吸血蠓;在生物显微镜下鉴定吸血蠓种类和记录数量,采用树胶酚封片法制作玻片标本。结果 在海南省5市县共采获吸血蠓2属26种22 355只,其中,库蠓24种,蠛蠓属2种;海南省新纪录1种,肿足库蠓Lasiohelea turgepeda Yu et Liu, 1982。澄迈分布19种,儋州18种,文昌17种,昌江12种,乐东9种。主要种类为尖喙库蠓(32.88%),异域库蠓(16.10%),荒川库蠓(16.08%);不同市县和场所的主要种类组成不同。7种主要吸血蠓的总吸血率为 34.10%,其中黄胸库蠓(53.78%)最高,肩宏库蠓(17.92%)最低。不同种类和场所吸血蠓吸血率不同。结论 本项研究发现海南省5市县有吸血蠓2属26种,主要种类为尖喙库蠓,异域库蠓和荒川库蠓,其中黄胸库蠓的吸血率最高。
  • 论著
    郑武, 赵丁源, 张薇, 汤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湖北省2008—2018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湖北省2008—2018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存及死亡信息,利用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7 322例研究对象,观察期内在治的有83.70%,死亡9.96%,停药3.67%。死亡病例中,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的占47.65%;所有艾滋病患者第1、2、3、4、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77%、95.51%、94.73%、94.24%、93.83%。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水平的患者死亡风险分别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患者的3.644倍(95%CI:2.376~5.587)、2.58倍(95%CI:1.641~4.064);职业是家政及服务业的艾滋病患者死亡风险是农民患者的1.414倍(95%CI:1.184~1.690);机会性感染数量1~2种、3种及以上的患者,死亡风险是未患机会性感染患者的0.392倍(95%CI:0.303~0.507)、0.794倍(95%CI:0.620~1.017);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艾滋病患者,死亡风险是Ⅰ~Ⅱ期的0.520倍(95%CI:0.443~0.611);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351~500个/μL、 201~350个/μL、≤200个/μL的患者死亡风险是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的1.356倍(95%CI:0.493~3.733)、3.419倍(95%CI:1.392~8.396)、11.936倍(95%CI:4.922~28.945);确证—开始治疗时间越长,死亡风险越高;开始治疗时年龄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初始治疗方案含替诺福韦的比不含的死亡风险低。结论 湖北省2008—2018年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生存状况较其他省好;文化程度越高、WHO临床分期越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开始治疗时年龄越低、初始治疗方案不含替诺福韦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短。
  • 论著
    黄春燕, 陈朱云, 谢汉国, 欧阳榕, 杨发柱, 张山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结合目前福建省疟疾消除阶段的实际监测防治现状,分析研究福建省消除疟疾3个阶段的成本效益。方法 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析2005—2018年福建省疟疾消除阶段前期、消除阶段后期和消除后阶段不同监测措施的效益成本比值(BCR)和经济净效益(NB)。结果 福建省2005—2018年消除疟疾3个阶段年均成本投入分别为:消除阶段前期(2005—2009年)为6 423.51万元(人员工资占93.05%),消除阶段后期(2010—2015年)1 125.02万元(人员工资84.59%),消除后阶段(2016—2018年)1 170.67万元(人员工资占66.02%,人员培训费占25.37%);NB分别为12.63亿元、20.77亿元和28.45亿元,BCR分别为20.7∶1、185.6∶1和244.0∶1,BCR和NB均是消除后阶段>消除阶段后期>消除阶段前期,说明消除后阶段监测措施在经济上最有利,其防治效果是最佳的。结论 福建省疟疾防治工作14年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疟疾消除后阶段按不同风险等级的疟疾防控管理、加强境外流动人口输入性疟疾防控的监测措施,在经济上有利,防治效果最好。应继续加强疟疾的输入性病例监测管理机制建设,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论著
    余雅, 胡代玉, 吴成果, 汪清雅, 陈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重庆市贫困区县肺结核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完善贫困区县肺结核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11—2018年贫困区县的肺结核报告卡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贫困区县的肺结核三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1年和2018年重庆市14个贫困区县肺结核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10.9/10万和103.7/10万。2011—2018年贫困区县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6.5/10万,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平均递降率为1.0%。贫困区县的肺结核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显著高于非贫困区县(χ2=9 705.197,P<0.05),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彭水县(167.9/10万)、黔江区(163.4/10万)和城口县(156.3/10万)。男性(199.4/10万)高于女性(52.6/10万),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年龄组为15~29岁组,占病例总数26.6%。农民发病例数最多,占65.2%。结论 重庆市贫困区县肺结核疫情下降缓慢,需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完善防控策略,有效控制疫情。。
  • 论著
    王毅, 李六林, 樊静, 赵西和, 王晓丽, 刘江, 杨干金, 李伟, 贾修伟, 刘晓琴, 杜婵娟, 谭琴, 任延飞, 廖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本地居住时间现状,分析不同本地居住时间者的社会行为特征。方法 2018年2—10月采用滚雪球抽样,对四川省绵阳市MSM进行本地居住时间、社会行为等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运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不同本地居住时间其社会行为特征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回收合格问卷1 132份,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占4.7%,>6个月占95.3%。在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者HIV阳性率为9.4%、>6个月为3.4%(P=0.059)。多因素分析,相对于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的社区朋友≥5人(aOR=2.089)、参加社区活动(aOR=2.232)、中/高安全感(aOR=3.447)、互联网及其他方式寻找性伴(aOR=3.014)、近6个月肛交有保护(aOR=2.915)的可能大,近6个月有商业性行为(aOR=0.206)、肛交数≥2人(aOR=0.428)可能小。结论 当地MSM以本地长期居住者为主,不同本地居住时间其社会行为存在差异,居住时间短的HIV感染风险大,应针对性加强行为干预。
  • 论著
    蒋骏, 张晓龙, 王斐娴, 张宁, 陈水平, 彭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现况及临床特征,为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横断面研究,收集苏州市5家结核病定点医院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人口学、经济来源、生活方式、结核病知识、主要病史及进入结核病定点医院前发病和就诊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9例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186例,就诊延迟率为49.08%。老年人(OR=1.898,95% CI=1.157~3.112,P=0.011)、日工作时间大于8 h(OR=1.774,95% CI=1.014~3.102, P=0.044)、流动人口(OR=3.252; 95% CI=1.807~5.855, P<0.001)和发热(OR= 2.061,95% CI=1.021~4.160,P=0.043)是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发生就诊延迟的危险特征,而咯血(OR= 0.356, 95% CI= 0.164~0.773,P=0.009)是就诊延迟的保护特征。结论 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现象较严重,需对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就诊延迟发生。
  • 论著
    宋灿磊, 董兆鹏, 朱琳, 王唐, 莫平华, 李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一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感染病毒基因型别,探讨可能传播途径,为制定有效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制定统一病例定义,开展主动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分析;采集发病学生和老师粪便或肛拭子,食堂员工肛拭子及食堂环境样本,发病班级环境样本,运用实时荧光RT-PCR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应用常规RT-PCR扩增诺如病毒多聚酶区和衣壳蛋白N/S区,PCR产物纯化、测序,序列经核酸比对确认,应用MEGA 7.0软件编辑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Excel2017软件建立数据库,OpenEpi3.03在线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5月4—13日,本起疫情报告病例44例,罹患率为5.42%(44/812),学生41例,教师3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呕吐(70.45%),腹泻(36.36%);流行曲线提示同源暴露后继之以接触模式传播,五(2)班罹患率(38.46%)高于其他9个班级;发病前3日接触类似病例(RR=6.43,95%CI=3.69~11.21)及近距离暴露呕吐物(RR=5.26,95%CI=3.20~8.65)均为本起疫情危险因素。检测证实:10份学生、3份老师及1份厨工粪便或肛拭子样本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随机测序样本序列比对:Jinshan|xingtaschool01|2019、Jinshan|xingtaschool02|2019等7株同属GⅡ.P7-GⅡ.6型诺如病毒,指示病毒同源。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本次疫情为由隐性感染厨工污染饭盒后继之以接触传播导致的GⅡ.P7-GⅡ.6型诺如病毒感染性疫情。
  • 论著
    蔡璇, 吴方伟, 杨亚明, 汪丽波, 杜尊伟, 李奔福, 严信留, 彭佳, 字金荣, 保雪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0个调查县20个调查点5 067人进行调查。采集粪便标本,使用卢戈氏碘液涂片法检查肠道原虫包囊,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滋养体。应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感染率通过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肠道原虫感染率为3.37%(171例)。共检出7种肠道原虫,分别是人芽囊原虫(1.76%)、哈门氏内阿米巴(0.77%)、微小内蜓阿米巴(0.32%)、溶组织内阿米巴(0.26%)、结肠内阿米巴(0.16%)、布氏嗜碘阿米巴(0.08%)、蓝氏贾第鞭毛虫(0.02%),混合感染率为0.12%(6例)。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10%和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4)。感染者中以医务人员感染率(20.83%)最高,其次为待业人员(9.30%),不同职业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龙族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8.21%),纳西族次之(7.69%),不同民族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高感染率主要分布于藏东-川西生态区(5.90%)和藏东南-滇桂粤南部生态区(5.01%),不同生态区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香格里拉县最高(10.02%),其次为麻栗坡县(5.74%),不同县(市、区)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等经济水平感染率最高(4.50%),不同经济水平类型地区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云南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率较高,建议有计划的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 论著
    陈伟冰, 李柏生, 李振翠, 宋曼丹, 邱福明, 吴常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集2017—2018年茂名市禽类和畜类食品(仅宰杀切割),了解空肠弯曲菌携带率,分析其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茂名市禽类和畜类食品(仅宰杀切割)监测过程中分离的空肠弯曲菌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检测、耐药基因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并基于全基因测序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2017—2018年共检出空肠弯曲菌食品分离株14株,对链霉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萘啶酸、阿奇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高度耐药,携带着多种耐药基因;基于全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茂名市检出的12株空肠弯曲菌分离株处在不同进化分支上,显示出多样遗传性。结论 在茂名地区,家禽和畜牧类食品的空肠弯曲菌感染率很高,具有多种抗药性,对畜牧农场和饲料中这种细菌抗药性的监测需要加强,以便为有效防治空肠弯曲菌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论著
    陶峰, 周秋明, 陈少群, 李经朗, 胡晓, 甘露, 刘武汉, 荆随宁, 杨振洲, 董昊炜, 彭恒, 马雅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海南三亚农村重要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分析其密度变化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9年6—11月,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对三亚市4个行政区和1个生态区管委会分别随机选取自然村或农场队的公共区域、农户庭院和房前屋后以目测法调查蚊幼孳生地、蚊幼阳性积水、成蚊数,蝇类孳生地、成蝇数,鼠类栖息地、鼠迹数及蟑迹数。结合该自然村或农场队的人居环境评分,分析其与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共调查三亚市163个自然村/农场队次的病媒生物种群数量,其中成蝇数(15.82±22.24)只、蝇孳生地数(4.45±3.21)处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大,其次是鼠类栖息地数(2.97±6.58)处、鼠迹数(2.79±2.88)只和成蚊数(1.69±6.40)只、蚊孳生地数(2.87±2.53)处、阳性积水数(2.33±2.82)处,蜚蠊蟑迹数(0.16±0.48)只数量较少。从6—11月,病媒生物种群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而蝇类孳生地数未见明显改变,鼠迹数和鼠类栖息地数量先下降后上升。本研究观察到三亚农村的病媒生物孳生和栖息地类型很多,具有明显的热带地方特色。相关性分析显示,三亚市农村蚊幼孳生地数、蝇类孳生地、成蝇数、鼠迹数与整治成效,在5个月中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调查的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8个指标中,除蝇类孳生地和鼠类栖息地外(P>0.05),蚊幼孳生地(P<0.01)、蚊幼阳性积水(P=0.04)、成蚊数量(P=0.01)、成蝇数量(P<0.01)、鼠迹数(P=0.04)和蟑迹数(P=0.04)在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庄清洁整治后,均有明显降低。结论 三亚农村环境中的病媒生物种群密度高,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病媒生物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 论著
    文艳, 杨小蓉, 陈果, 张昭, 李仕一, 李永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四川省绵阳市2015—2018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绵阳市2015—2018年手足口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2018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8 57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7.32/10万,重症病例54例,占病例总数的0.29%;病例主要集中在4—7月和10—11月,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0.85%(7 587例)和32.52%(6 040例)。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共报告17 957例(占96.68%),其中1~3岁组尤为突出(16 223例,占87.3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共报告12 213例,占总病例的65.76%;男性11 003例,女性7 570例,男女比例为1.45∶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2015—2018年绵阳市共检出肠道病毒阳性标本4 690份,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 A16 型(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分别为10.77%、25.67%、63.56%。各年份不同类型病原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288.125,P<0.01)。结论 绵阳市2015—2018年手足口病呈隔年高发流行态势,总体呈双峰的季节分布,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重症发生率逐年下降,不同年份优势毒株有所变化。应加强病原学监测,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控。
  • 论著
    段丽忠, 何恺, 赵丽娟, 黄东升, 李庆芳, 王生芳, 张天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云南省保山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保山市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2.11/10万,以伤寒为主;各年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伤寒=314.907,P<0.05;χ2副伤寒=249.316,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2014年以后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下降,各发病率均以2015年最低;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9月为发病高峰;五县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施甸县、龙陵县、隆阳区、腾冲县、昌宁县(χ2伤寒=1 375.149, P<0.05;χ2副伤寒=431.417,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为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分别占总发病的53.95%、21.69%、12.60%;男∶女=1∶1.05;5~10岁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最高。结论 2014年后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降低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对农民、学生、散居儿童以及高发县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论著
    赵仲艳, 赵二义, 刘涛, 黄丹, 张波, 郑国贤, 黄仕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猪链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0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住院的6例猪链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听力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等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54.8±11.56)岁,均为农民。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以头痛、发热、听力下降为主。6例患者的血象及炎性指标均有升高,脑脊液检查提示白细胞及蛋白质均有增高,氯化物基本正常。5例血培养阳性,2例脑脊液培养阳性,5例脑脊液二代基因测序提示为猪链球菌。3例患者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2例脑灰白质分界模糊,脑组织肿胀,1例右侧颞枕叶交界区低密度影。在确诊后给予头孢曲松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头孢曲松2 g,1次/12 h,连续21 d;地塞米松10 mg, 1次/d,连续7~10 d),同时根据病情给予脱水、脑保护剂等治疗。3周后6例患者症状均明显好转,但5例患者遗留有听力障碍。结论 临床医生应提高对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认识,对疑似猪链球菌感染患者及时行病原检测,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 论著
    何志惠, 刘思汝, 谢盼盼, 黄用豪, 林岷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Fc融合基因(CTLA4-Fc)的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为后续在小鼠体内研究CTLA4-Fc抗肿瘤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Gene Runner 软件设计并合成互为搭桥、互为模板的CTLA4融合基因引物,利用重叠PCR方法扩增获得CTLA4基因片段,与pcDNA3.1(+)/Fc (Mouse IgG2a)质粒同时进行双酶切,连接合成CTLA4-Fc融合基因表达质粒;菌落PCR扩增、双酶切以及测序鉴定后,在293T细胞中瞬时转染表达融合基因的质粒,ELISA法检测其在293T细胞内的蛋白表达含量。结果 成功构建CTLA4-Fc融合基因。经菌落PCR和双酶切,琼脂糖电泳检测到CTLA4-Fc片段长度为1 200 bp,CTLA4片段长度为568 bp DNA。将阳性重组克隆菌落挑于液体LB培养基中扩大培养并将菌液送公司测序,测序结果证实DNA序列与GenBank同源性为100%。通过ELISA方法能够检测到CTLA4-Fc质粒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结论 CTLA4-Fc融合基因正确克隆入pcDNA3.1(+)/Fc (Mouse IgG2a)质粒中,该质粒能够在293T细胞中表达。本研究利用重叠PCR技术扩增获得CTLA4基因序列,能够快速获得目的 基因扩增产物,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 论著
    杨孝祥, 曾志强, 蒋国斌, 刘威龙, 张明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验证碱性苯酚和卫可消毒剂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杀菌能力,以寻求结核菌实验室最佳消毒效果。方法 悬液定量杀灭试验测定5、10、20 min,浓度为1∶85、1∶128、1∶256的碱性苯酚消毒剂和浓度为1∶66、1∶100、1∶133、1∶200、1∶400的卫可消毒剂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杀菌能力。各试验重复3次。结果 1∶85碱性苯酚消毒剂消毒 5 min可以完全杀灭结核分枝杆菌,但是消毒10、20 min不能完全杀灭结核分枝杆菌;1∶128消毒5 min内不能完全杀灭结核分枝杆菌,消毒10 min和20 min可以完全杀灭结核分枝杆菌;1∶256碱性苯酚消毒剂消毒5、10、20 min均不能完全杀灭结核分枝杆菌;而1∶66、1∶100、1∶133、1∶200和1∶400的卫可消毒剂消毒5、10、20 min均不能完全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结论 浓度为1∶128的碱性苯酚消毒剂作用10 min可以有效杀灭结核分枝杆菌,可以作为结核实验室消毒剂;卫可消毒剂虽为广谱消毒剂但对结核分枝杆菌不敏感,杀灭效率差,不可作为结核实验室消毒剂。
  • 综述
  • 综述
    杨景, 张冬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带传染病是一类由细菌、病毒、原虫、蠕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由于该类疾病与贫穷、地理位置偏僻等关联,其流行性缺乏数据,故缺乏财政支持等致其备受忽视。为减轻这些疾病的负担,我们需要关注疾病清除计划、疾病诊断、药品管理、传播媒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维角度,其中最紧要的是对该类疾病的确诊。由于该类疾病常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因此早期快速确诊就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普遍缺乏便捷有效的诊断方法是该类疾病受到忽视的因素之一,并导致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所低估。自WHO发布消除被忽略的热带病2020年规划以来,应对发热性疾病诊治的经济负担凸显了快速侦检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了该类技术的研发应用。在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首要的就是要研发敏感有效的诊断技术,并实现质量控制和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充足供应以更好地诊断、控制和消除该类疾病。本文对近年来研究的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流控和生物传感器等诊断技术进行总结,该类检测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相对稳定可靠、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以及较适用于现场侦检等优点,但该类方法在现场侦检应用中的效能仍需要进一步评估。
  • 综述
    向锁玉, 孙希, 吴忠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鼠疫是由鼠疫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安全,甚至可能引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近年来我国仍有鼠疫病例报道,可见我国鼠疫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鼠疫的防治工作仍有待于加强。通过对1950—2019年全国鼠疫监测资料和21世纪以来报道的鼠疫病例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了解我国鼠疫的疫情,探讨鼠疫的流行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长期的防控,全国鼠疫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部分鼠疫自然疫源地已被消除;进入21世纪后鼠疫疫情呈现局灶性与散发性的特点,大多发生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以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较多,且主要与青壮年主动进入疫区或者接触鼠疫菌的宿主动物有关。应通过加大对疫区的监测,加强对人们的健康教育,正确诊断与高效治疗鼠疫患者,进而做好鼠疫的防治工作。
  • 综述
    王怡心, 陈雄豪, 莫俊銮, 蒋英, 林惠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目前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仍未取得重大突破,诊断也不够理想。由于结核病的早期发现对于控制和预防感染传播极其重要,并且由于目前结核病诊断的挑战,开发新型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外泌体miRNA是长度为18~22个核苷酸的小非编码RNA,在调节基因表达、翻译和细胞间传递信息中起重要作用。它们作为一种有前途的研究工具,为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与结核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结核病患者的血清外泌体中的miRNA代谢水平失调,可能将这些外体失调的miRNA用作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结核病治疗监测以及活动性疾病的诊断。外泌体miRNA在结核病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点之一,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本文就外泌体miRNA在结核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