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汤英贤, 陈凌娟, 钟国权, 温伟洪, 李玉珍, 徐令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血清学试验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在沙门菌分型检测中的应用和药敏试验结果,比较鼠伤寒沙门菌和其他所有沙门菌的耐药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分离非重复沙门菌属40株;采用BD phoenix M5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再进行沙门菌血清型分型;利用WHONET 5.6软件及SPSS13.0软件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MALDI-TOF-MS法对沙门菌进行质谱鉴定。结果 40株经仪器鉴定为沙门菌株,血清学试验分为10个血清型,分属5个血清群,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占65.0%;其次为肠炎沙门菌和斯坦利沙门菌,各占7.5%,未检出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MALDI-TOF-MS鉴定结果均能鉴定到种属水平,且匹配分数均>2.300。当差异水平为200时,可分为20个型别,其中14株为单株菌。血清学分型与MALDI-TOF-MS鉴定结果相比:28株鉴定结果与血清型一致,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斯坦利沙门菌;12株鉴定结果与血清型不一致。血清学分型与MALDI-TOF-MS法关系密切,但两者不完全对应。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四环素,耐药率均大于70.0%;对阿米卡星、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 两种方法均能快速准确鉴定出沙门菌,MALDI-TOF-MS法和血清学分型配合使用,对沙门菌的快速鉴定有重要意义。
  • 论著
    袁文杏, 王晶晶, 张向民, 郭陶陶, 刘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1(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Cα kinase 1,PICK1)通过TGF-β/Nodal信号通路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小鼠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模型中免疫抑制及气道高反应的机制研究。方法 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n=10),分别为对照组、BA组和FSC231组。BA组和FSC231组通过RSV建立BA模型,FSC231组小鼠同时腹腔注射PICK1抑制剂FSC231干预。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肺功能仪检测气道阻力,计数肺泡灌洗液中EOS数目。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7、IL-10和IgE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中Th17和Tregs水平。结果 BA组肺泡结构紊乱,支气管狭窄,管壁增厚,出现炎性浸润。FSC231组支气管和肺泡结构严重损坏,并且支气管壁充血、增厚,支气管内阻塞,出现严重的炎性浸润现象。BA组的BALF中EOS计数、血清IgE水平、气道阻力、肺组织Nodal水平、Th17细胞比例和血清IL-17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FSC231组的BALF中EOS计数、血清IgE水平、气道阻力、肺组织Nodal水平、Th17细胞比例和血清IL-17则高于BA组(P<0.05)。相反,BA组的Treg细胞和IL-10低于对照组(P<0.05),而FSC231组的Treg细胞和IL-10则低于BA组(P<0.05)。结论 抑制PICK1可能通过促进TGF-β/Nodal信号通路引起Th17细胞升高和Treg的降低,从而加重免疫抑制,进一步提高BA小鼠气道高反应。
  • 论著
    黄政, 李灵之, 肖姗, 姚栋, 欧新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2014—2019年长沙市风疹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基因特征及溯源研究。方法 风疹疑似患者鼻咽拭子先通过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 RT-PCR)进行风疹病毒核酸检测,风疹病毒阳性标本再进行RT-PCR扩增E1基因片段,序列拼接后构建进化树及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 截至2019年10月31日,收集到市区上送风疹疑似病例标本1 726份,其中阳性87份(5.04%),2014年至2019年风疹阳性率分别为1.27%(6/471)、1.70%(4/235)、1.83%(4/218)、0%(0/133)、11.18%(18/161)和10.83%(55/508)。2018年开始风疹病例显著增多。感染人群中62.07%(54/87)分布于10~20岁。本研究共获得31株风疹病毒序列,2014年3株2B型,1株1E型;2016年1株2B型;2018年10株1E型;2019年16株1E型。GenBank序列号为MN251800-MN251830。进化树分析显示2018—2019年毒株与香港地区本土循环流行的1E基因型毒株位于同一分支,区别于2018年以前长沙市地区流行的毒株。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5%~100.0%,与WHO参考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6.0%~96.4%。E1基因第324位A突变为T,第329位F突变为L,关键位点未发生变化。结论 2018—2019年长沙地区风疹流行毒株为不同地区同一1E基因型毒株感染造成,应加强本地学生及成年人中风疹疫苗接种计划及风疹病毒学的监测。
  • 论著
    朱勇, 马凤勋, 郭彦玲, 陈正毅, 李雨蓓, 孔云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重庆市荣昌区居民碘盐普及情况和碘营养水平,为调整碘缺乏病相应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18和2019年,按照《重庆市碘缺乏病监测方案》抽取一定量的8~10岁学龄儿童和孕妇,对其家庭盐碘、即时尿样碘含量进行监测,同时对8~10岁学龄儿童检查甲状腺容积(2018年未检查该项目)。结果 2016—2019年,共采集食用盐954份,其中碘盐948份,合格碘盐890份,非碘盐6份,平均碘盐覆盖率为99.4%(948/954),平均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3.3%(890/954)。尿样共监测8~10岁学龄儿童654人,平均尿碘中位数为221.5 μg/L,2018年碘适量所占比例高于2016年(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和2019年 (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小于100 μg/L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5.896,P<0.05);孕妇300人,平均尿碘中位数为204.5 μg/L。儿童甲状腺容积检查共454人,检出肿大人数10人,平均甲状腺肿大率为2.25%。结论 重庆市荣昌区碘盐普及程度较高。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学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学龄儿童碘适宜水平比例有起伏,碘营养不足比例有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其监测和健康教育。
  • 论著
    赵婉莎, 谭翰清, 程洁萍, 伦雪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肇庆市2015—2018年禽类市场环境中禽流感病毒的动态分布情况,为肇庆市禽流感预警和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2015—2018年肇庆市9个县(市、区)的禽类市场环境标本,用实时荧光PCR法进行A型流感病毒(FluA)核酸检测,FluA阳性标本进行H5、H7、H9亚型流感病毒分型。结果 共采集禽类市场环境标本 4 508份,其中FluA核酸阳性标本共1 154份,总阳性检出率为25.60%;H5、H7、H9和A型未分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5.72%、2.75%、17.48%和4.44%。FluA阳性检出率在肇庆市9个县(市、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阳性检出率最高是鼎湖区。FluA阳性检出率及其他亚型阳性检出率在1、2月份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冬春季为禽流感病毒的感染高峰期。FluA阳性检出率在5种类型监测标本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宰杀或摆放禽肉案板表面的擦拭标本(简称案板)阳性检出率最高(33.04%),笼具表面擦拭标本(简称笼具)次之(27.22%)。结论 肇庆市禽类市场环境中存在H5、H7、H9及多种亚型混合的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潜在传播风险,尤其在冬春季,需结合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状况,加强禽类从业人群的健康教育与禽类市场环境禽流感病毒监测,对人感染禽流感发生的预警和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 论著
    张璟, 邓豪, 段雯华, 刘思彤, 王文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四种大气污染物对东营市东营区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慢性阻塞型肺病、肺结核)日入院人数的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东营区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每日大气污染物浓度及呼吸系统疾病入院数据,采用泊松回归分析将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双向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相结合,分别计算四种污染物对三种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作用的RR值。结果 在排除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PM2.5、PM10、NO2、SO2日平均浓度每升高10 μg/m3,对肺炎入院影响的最大RR值为1.252(1.090~1.438)、1.094(1.021~1.173)、1.462(1.179~1.814)和1.275(1.079~1.505),滞后3 d、6 d、4 d和6 d;对慢性阻塞型肺病入院作用最大RR为1.478(1.245~1.754)、1.156(1.046~1.279)、1.774(1.297~2.428)和1.215(1.011~1.461),滞后4 d、5 d、4 d和0 d;对肺结核病入院作用最大RR值为2.423(1.618~3.630)、1.629(1.288~2.059)、1.892(1.220~2.935)和1.939(1.453~2.590),滞后3 d、0 d、0 d和5 d。结论 大气污染物浓度短时间内升高可使东营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人数增加,不同污染物作用强度和滞后效应并不相同。
  • 论著
    杜鹏, 王晴天, 严玉婷, 周俭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珠海市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为结核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培养阳性的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菌种鉴定后采用比例法对利福平(RFP)、异烟肼(INH)、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阿米卡星(AMK),丙硫异烟胺(PTO)、莫西沙星(MOX)、卡那霉素(KAM)、卷曲霉素(CPM)、对氨基水杨酸(PAS)、左氧氟沙星(LVFX)、克拉霉素(CLA)等12种药物进行耐药性检测,并对耐药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1 259例,初治和复治患者耐药率分别为28.3%和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268例,初治和复治患者耐药率分别为97.5%和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结核分枝杆菌初复治患者中耐药率最高均为MR-TB(12.4%,19.5%),初复治患者除PR-T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MR-TB、MDR-TB以及XDR-TB的耐药率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结核分枝杆菌初治患者耐药率最高的五位分别为SM、INH、RFP、EMB、CLA,复治患者中耐药率最高的5种药物依次为INH、SM、RFP、EMB、LVFX(INH、SM、RFP三者耐药率相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初治患者耐药率最高的6种药物依次为SM、PAS、EMB、CPM、RFP、INH(RFP与INH耐药率相同),复治患者耐药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INH、PAS、SM、RFP、EMB。结论 珠海地区结核和非结核复治患者的耐药形势严峻,需要加强抗结核一线药物的规范使用,依据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效降低耐药率。
  • 论著
    安淑一, 姚文清, 方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收集辽宁省2006—2019年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对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制定全省卫生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SPSS软件对辽宁省2006—2019年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9年辽宁省水痘突发事件报告病例数2 914例,报告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0 起,波及人口数为124 239人,总罹患率为2.35%。水痘突发事件报告季节分布呈现两个高峰,冬季 11月至次年 1月为高峰,春季 5月出现另一个小高峰。全省报告事件最多的地区为沈阳、大连、辽阳,人群分布以小学生为主,7~12岁占68.1%。全省分布情况为幼儿园8起,小学72起,初中24起,高中4起,大学2起。农村 16 起,城市76起,县镇 18起,监测敏感性中位数为13 d,疫情控制时效中位数为32 d。监测敏感性与控制时效呈现正相关。结论 辽宁省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明显季节高峰,人群以小学生为主,城市报告事件数较农村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监测敏感性决定疫情控制时效,疫情发现越早控制效果越好。
  • 论著
    代明勇, 喻登丽, 姚明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贵州省盘州市肺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为该市肺结核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盘州市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肺结核病患者的病案信息,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 盘州市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共报告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5 342例,有2 776例患者就诊延迟,就诊延迟率为51.97%,就诊中位天数为13 d (2~42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居住地、户籍、职业、文化程度、患者来源和病原学检查结果为盘州市肺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0岁(OR=2.61,95%CI:1.30~7.01)、郊区或农村(OR=1.67,95%CI:1.10~6.27)、农业和运输业(OR=2.35,95%CI:1.86~4.19)、转诊(OR=1.71,95%CI:1.22~4.21)及因症推荐(OR=1.70,95%CI:1.15~4.61)的患者发生就诊延迟的比例更高。结论 居住在郊区或农村、农业和运输业是盘州市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的危险因素。盘州市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率较高,应根据就诊延迟患者的特征,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 论著
    付莹, 马万成, 邓玲, 王简, 郭春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01—2015年深圳市罗湖区常住居民鼻咽癌发病情况,为鼻咽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1—2015年深圳市罗湖区鼻咽癌监测数据,计算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累积率、截缩率等,并对发病率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01—2015年深圳市罗湖区鼻咽癌粗发病率为6.20/10万,中标发病率为7.95/10万,世标发病率为7.57/10万,累积率为0.87%,截缩率为17.02/10万。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发病平均年龄为(48.34±12.70)岁,以65~<70岁年龄组最高,70岁以后开始下降。鼻咽癌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4.20%,P<0.05),中标发病率和世标发病率变化不明显(P>0.05)。40~<45岁年龄组鼻咽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5.23%,P<0.05),其余各年龄组发病趋势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深圳市罗湖区鼻咽癌发病率高,2001—2015年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提示鼻咽癌仍是我区癌症防控的重点,建议开展针对性的早诊早治工作。
  • 论著
    王华楠, 许静轩, 张中操, 李堂赟, 冉伟霞, 许小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河南省武陟县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为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病例和武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布病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9年武陟县累计报告人间布病437例,2010—2014年布病发病数迅速上升,2014年达到高峰102例,2014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以30~69岁的中老年为主,占79.41%(347/437),男女之比为3.37∶1;其中3—7月报告病例居多,占58.58%(256/437);职业以农民为主,共409例,占93.56%(409/437);感染途径以传统的饲养放牧发病最多,占43.02%(188/437);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2019年最短为9 d。结论 饲养放牧和处理胎羔是武陟县布病主要的传播途径,食用乳肉制品感染布病逐年增加,应继续开展布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临床医生培训,切实控制人间布病疫情、缩短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加强区域联防、部门协作、畜间免疫、健康教育、淘汰病畜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措施。
  • 论著
    张洁云, 廖明凤, 韦彩岭, 陈为鑫, 杨倩婷, 陈涛, 张明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Th17、Th1细胞免疫应答的特性及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健康对照组(HD)、23例潜伏感染组(LTBI)、20例结核性胸膜炎组(TP)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胸水单个核细胞(PFMC)Th17、Th1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患组外周血非特异性Th17和Th1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81±0.94)和(27.85±11.02),低于健康对照组(4.63±1.63)、(36.34±9.39)和潜伏感染组(4.13±1.91)、(42.37±1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PFMC的非特异性Th17细胞百分比为(1.85±1.34),低于外周血PBMC的(2.81±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PFMC结核菌特异性Th17、Th1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0.68±0.13)和(6.91±1.16),高于PBMC(0.25±0.11)和(1.98±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非特异性Th17、Th1细胞应答及感染局部Th17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均受到抑制;感染局部特异性Th17、Th1应答处于高水平状态;Th17、Th1细胞应答在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论著
    陈扬, 王婵, 冯女, 刘海芳, 唐小燕, 张淑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海口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一例47岁男性经临床检查存在贫血、脾大等症状的疑似β地中海贫血的先证者进行病因确诊,并对其家系成员进一步研究分析。方法 采用血常规、脾脏B超、血红蛋白电泳、跨越断点PCR (Gap-PCR)和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术对先证者和5名家系成员进行检测,评估他们贫血、脾脏肿大和基因突变等方面的情况,采用Sanger测序法对高通量测序所检测出的基因突变进行验证,并通过家系连锁分析确定所检测基因突变的遗传方式。结果 先证者同时检测出HBB:c.2T>G和HBB:c.-113A>G两种突变,其中HBB:c.2T>G为常见β突变,HBB:c.-113A>G为新的突变,其母亲及儿子均检出HBB:c.-113A>G杂合突变,其女儿检出HBB:c.2T>G杂合突变,除先证者外其他家系成员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地贫症状。结论 HBB:c.2T>G杂合复合HBB:c.-113A>G杂合突变会加重β地贫的临床表现,进而表现出脾大症状,该基因突变的发现,丰富了地贫基因突变数据库。全面的检测技术应用于地贫常规检测对临床病人的病因确诊、治疗和遗传咨询都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彭碧, 王冰, 曾覃平, 蒋伟, 杨渝伟, 李傲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对轻型地中海贫血孕妇铁缺乏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绵阳市中心医院门诊产科建卡孕妇5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铁缺乏孕妇200例(ID组)、缺铁性贫血孕妇105例(IDA组),轻型地中海贫血合并缺铁孕妇81例(TT1组),轻型地中海贫血未合并缺铁孕妇32例(TT0组)及同期健康孕妇132例(对照组),对各组进行Ret-He、Hb、MCV、MCH、MCHC、Ret%等血液学指标及SF水平检测,对所得数据应用ROC曲线进行诊断轻型地中海贫血孕妇铁缺乏的价值评价,同时从ID组、IDA组、TT1组选取参与铁剂治疗的缺铁孕妇,比较铁剂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TT1组的Hb、MCHC 及Ret-He均低于其他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水平低于ID、TT0、对照三组(P<0.05),而与ID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组的Hb、MCH、MCHC及Ret-He均高于IDA、TT1、TT0三组(P<0.05);TT0组的SF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OC分析显示,在临界值为22.9 pg时,Ret-He对地中海贫血孕妇铁缺乏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0%和79.0%;参与铁剂治疗的轻型地中海贫血合并缺铁孕妇、ID孕妇及IDA孕妇在补铁治疗后Ret-He、Hb及SF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轻型地中海贫血孕妇铁缺乏时Ret-He含量低于普通孕妇,Ret-He相较其他血液学指标,对轻型地中海贫血孕妇铁缺乏的诊断准确性更高。Ret-He不仅可作为轻型地中海贫血孕妇铁缺乏的筛查诊断指标,还可用于轻型地中海贫血孕妇铁剂治疗的监测。
  • 论著
    程亮, 赵新国, 陈惠芬, 华少鹏, 贾秀杰, 姜艳平, 胡小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与胸水中结核菌核酸检测法比较,评价IL-27在检测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结核科收治的53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和49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检测两组患者胸水及血清中IL-27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胸水进行结核菌核酸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核组患者胸水IL-27浓度为(516±14) ng/L,高于恶性组(313±87) ng/L(P<0.001),恶性组患者血清IL-27浓度虽高于结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水IL-27应用ROC曲线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度为88.0%,特异度为78.0%。胸水IL-27检测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度高于结核菌核酸检测(P<0.001)。结论 胸水IL-27检测用于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是辅助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一种较为简便、高效的方法
  • 论著
    刘小玉, 徐风, 戴希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抗结核时长的手术病理标本5种病原学检测技术阳性率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7年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经规范抗结核共282例肺外结核患者按手术取材前抗结核时间不同分为 0~<7 d、7~<14 d、14~<28 d、28~<60 d和≥60 d共5组,对各组采用抗酸染色涂片(AFB)、实时荧光定量PCR(TB-DNA)、RNA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SAT-TB)、GeneX-pert MTB/RIF (X-pert)、结核培养(CTB)等5种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以临床诊断为标准,282例手术标本病原学总阳性率为89.36%(252/282),X-pert、TB-DNA、SAT-TB、CTB和AFB阳性率分别为89.36%、78.01%、39.72%、15.25%和14.18%;以CTB为金标准,SAT-TB的阴性预测值为92.35%(157/170);X-pert与CTB判定RFP耐药吻合率为100.00%。组间相同检查比较:CTB在0~<28 d内阳性率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60 d患者(P<0.001),其余4种方法 各时间段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组内不同检查间比较: X-pert阳性率在各组内均显著高于AFB、SAT-TB、CTB(P<0.001),但与TB-DN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B-DNA各组内均显著高于AFB、CTB、SAT-TB(P<0.05);各组内CTB与AFB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8 d后CTB阳性率均明显低于SAT-TB(P<0.001)。结论 不同抗结核时长的手术病理组织标本中5种病原学检测技术阳性率差异较大,规范抗结核0~28 d内常规送检X-pert、CTB有利于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X-pert、TB-DNA、SAT-TB、AFB阳性均不宜作为疗效评估的单一指标,而SAT-TB可作为CTB阴性的预测指标。
  • 论著
    沈伟伟, 尉怀怀, 蒲中枢, 刘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对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非重症疟疾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刚果(金)中国二级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维和任务区56例非重症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明确诊断后即予“蒿甲醚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2~3 d后改为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定期观察患者症状、体温、疟原虫密度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按WHO抗疟药物临床疗效分类综合评价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56例非重症疟疾患者中,单纯恶性疟41例,混合疟15例。全部患者均获得完全临床原虫治疗成功,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平均退热时间单纯恶性疟患者为(28.5±7.6) h,混合疟患者为(26.4±6.5) h;平均疟原虫清除时间单纯恶性疟患者为(31.5±8.3) h,混合疟患者为(30.4±6.7) h;平均疟原虫清除半衰期单纯恶性疟为(2.54±0.55) h,混合疟患者为(2.42±0.43) h。两组患者退热时间、疟原虫清除时间及清除半衰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可有效治疗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非重症疟疾,且安全性良好。
  • 论著
    赵小兰, 卢海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泰州市3所麻风病院村内麻风病休养员生存现状分析,为进一步加强对麻风这一弱势群体的关爱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麻风病治愈存活者随访报告卡”和“江苏省麻风院村内治愈存活者个人信息复核表”,对历史登记在册的泰州市辖区内3所麻风病院村内所有麻风休养员进行逐一调查,填写调查问卷,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畸残情况和残疾证等拍照取证。结果 2017年,泰州市辖区内3所麻风病院村内共有麻风病休养员270例,其中男性203例,女性67例,性别比3.03∶1;最小的54岁,最大的97岁,平均(73.86±6.82)岁;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分别占55.56%、40.37%;有259例(95.93%)存在不同程度的畸残,其中双手都是爪形手的最多,其次是小腿截肢,平均每位麻风休养员有2.58个部位存在可见性畸残。270名休养员中拥有残疾证的156人(57.78%),享受低保或五保的共159人,其中低保109人(40.37%),五保50人(18.52%);康复需求量最大的是防护鞋(78.82%),其次是轮椅(69.26%),安装假肢(36.06%),拐杖(18.22%)。结论 麻风这一弱势群体,应从生活救助、畸残康复、消除歧视等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
  • 综述
  • 综述
    秦英梅, 董文逸, 吴念宁, 覃金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条件致病性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 TM)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患者。由于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漏诊率较高,是艾滋病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目前认为患者是通过吸入获得致病性分生孢子感染TM。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痛等症状。中央坏死样皮疹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体征。血液系统表现为三系不同程度的减少。标本直接涂片镜检具有快速、取材简单等特点;真菌培养报告时间通常大于14 d;组织病理改变大致分为肉芽肿型、化脓型和坏死型。G试验、GM试验有助于诊断;TM MP1P抗原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高,分子生物学检查是今后TM早期诊断的研究趋势。目前治疗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首选药物是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200 mg/d的剂量维持至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 cells/μL。近年来建议抗真菌后尽早HAART控制HIV病毒。今后仍需研究快速诊断TM的方法,实现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精准诊治。本文从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治疗与预防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克服的困难进行系统综述。
  • 综述
    蒋智华, 杨益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吸虫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是目前我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可引起人类肝吸虫病的肝吸虫包括华支睾吸虫、麝猫后睾吸虫和猫后睾吸虫,流行于我国的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最多,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麝猫后睾吸虫次之,两者都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关。尽管政府对肝吸虫防控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我国部分省肝吸虫感染率有随时间增高趋势,说明肝吸虫防控工作任重道远。本文针对华支睾吸虫病和麝猫后睾吸虫病的病原学检测和诊断、传播和流行、以及防控等现状进行综述,指出了未来肝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 综述
    赵清, 逯军, 潘翔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克次体病是由人感染立克次体后引起的一系列如斑点热、斑疹伤寒、恙虫病、埃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急性发热性疾病,感染早期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可因心肌炎、脑炎、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出血、休克、呼吸衰竭、肝肾衰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立克次体病随着交通运输、畜牧养殖、进出口贸易、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检测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发展,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不断提高,治疗方案也不断被完善。为有效防控立克次体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保护人类的健康,本综述就人感染立克次体致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立克次体致病现状、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方法、治疗进展等进行归纳中介,以提高广大研究者对此类虫媒疾病的认识。
  • 信息交流
  • 信息交流
    李真, 郑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国家级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在热带医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发展趋势。方法 收集2009—2018年热带医学领域相关论文,用文献计量法对比国内外18家机构在热带医学领域学术影响力,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本机构在热带医学领域学术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结果 过去十年间,国家级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总发文量高于国内各机构,篇均引用次数为16.63,H-index为30,高于国内机构并优于部分国外机构,但与国际领先机构如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和瑞士热带与公共卫生研究院等差距很大。依据SWOT分析框架,总结出国家级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在热带医学领域发展的优势是有长期在寄生虫病防治领域的经验、人才及数据积累;主要劣势是缺乏学科发展规划和缺少热带医学专业人才;目前机会是国家对热带病越来越重视及输入性热带病在国内时有发生,主要威胁为国内相关单位的投入增加、影响力逐渐赶超。基于SO、WT、SW、OT四种策略提出对该机构在热带医学领域研究的发展建议。结论 国家级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在宏观上应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好热带医学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机构的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开展继续教育和合作交流,做好人才、技术储备工作;应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合作;应继续扩展海外科研基地,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