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辛有全, 李胜, 何建, 杨晓艳, 靳娟, 张琪, 辛文媛, 张晓璐, 代瑞霞, 李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该地区鼠疫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62—1991年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不同宿主体内分离的49株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进行生化试验、毒力因子鉴定(F1、VW、Pgm、PstI)、质粒分析和差异区段(DFR)分析;选取17株鼠疫菌进行小鼠毒力测定,计算最小致死量(MLD)。结果 49株被试菌株中,甘肃会宁县和靖远县分离的18株鼠疫菌生态型为黄土高原B型,宁夏海原县、西吉县及固原县分离的31株鼠疫菌生态型为黄土高原A型。49株被试菌株均能产生F1 和PstI,其中75.5%(37/49)的鼠疫菌具备4 个毒力因子;17株代表性鼠疫菌的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均为强毒菌。该疫源地鼠疫菌共携带3种质粒,Mr为6×106、45×106、65×106,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质粒谱;DFR分型研究共发现10个基因组型,分别为1b型1株、7型1株、9型1株、11型1株、13型10株、17型4株、20型1株、26型16株、41型1株、43型1株,其主要基因组型为26型和13型。结论 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生态型较为特殊,且毒力强,人类感染鼠疫后多为重症型,病死率高。因此,应加大该地区的鼠疫监测力度,严防动物鼠疫波及人间。
  • 论著
    张肃川, 余建洪, 陈喻, 韦英, 李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8—2020年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0年门诊和住院患者培养标本分离的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检测法进行药敏试验,利用 WHONET5. 6软件对细菌耐药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共分离12 658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 630株,占28.7%;革兰阴性菌9 028株,占71.3%。居前五位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8.9%)、肺炎克雷伯菌(10.2%)、金黄色葡萄球菌(9.5%)、铜绿假单胞菌(7.7%)、肺炎链球菌(5.3%)。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检出率分别为20.7%和72.4%,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屎肠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约为70.0%。非脑脊液肺炎链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敏感率很高。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耐药率均低于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较低,小于8.0%和5.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约为64.0%和60.0%。结论 临床分离菌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大多呈逐年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及医院感染防控,做好耐药监测工作。
  • 论著
    阚忠媛, 郑照霞, 王健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开展辽宁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状况和病区控制效果普查,依据《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GB17018—2011),评价防控措施落实和氟斑牙病情控制效果。方法 2019年,辽宁省对所有的饮水型氟中毒病区进行生活饮用水水氟含量、8~12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普查。集中改水病区村采集1份末梢水水样进行水氟含量检测,分散式改水和未改水病区村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在饮用水源各采集1份水样,饮用水源不足5个的则全部采集,测定氟含量。检查病区村当地出生并居住的全部8~12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检查率不低于90%。结果 辽宁省2 496个饮水型病区村全部开展调查,其中已改水村数2 279个,占病区村数的91.3%,未改水病区村217个,占病区村数的8.7%。已改水病区村中,正常运转工程2 011个,占改水村的88.2%,间歇运转工程64个,占改水村的2.8%,报废改水工程204个,占改水村的9.0%;改水病区水氟合格率为91.8%。全省检查 8~12周岁儿童36 542人,检出氟斑牙患者1 713人,氟斑牙患病率为4.7%。结论 根据普查结果,以县(市、区)为单位统计,全省40个病区县(市、区)实现了氟中毒控制,15个县(市、区)未控制。较2016年“十二五”终期自评的28个县(市、区)达到控制,改水措施的落实明显得到改善,病区儿童氟斑牙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依然存在局部地区仍未改水和改水工程水氟超标问题,应予以重视。
  • 论著
    舒亚, 王毅, 李六林, 樊静, 赵西和, 杨红, 何静, 周力, 张晓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年轻男男性行为者(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YMSM)偶遇性伴现状,分析关联因素。方法 2016年9月—2019年9月用“滚雪球”抽样法,对绵阳市YMSM偶遇性伴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血清学检测,用χ2检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偶遇性伴的关联因素。结果 共调查351人,最近6个月有肛交250人,其中有偶遇性伴者112人,占44.8%(112/250),平均性伴(1.9±1.6)人,每次使用安全套者92人。最近6个月有无偶遇性伴者HIV、梅毒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性角色均可(OR=2.921,95%CI:1.079~4.864)、最近6个月多性伴(OR=9.424,95%CI:4.494~19.762)、最近6个月群交(OR=25.537,95%CI:2.098~310.891)、自我接纳得分越高(OR=1.627,95%CI:1.104~2.398)者有偶遇性伴的可能更大,最近6个月有固定性伴者(OR=0.082,95%CI:0.035~0.188)有偶遇性伴的可能更小(P<0.05)。结论 YMSM偶遇性伴普遍,其偶遇性伴与性角色、性行为和自我接纳相关联,行为风险较大,应针对性开展行为干预。
  • 论著
    丘雅波, 罗庆, 倪雪菲, 樊利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4—2018年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了解乳腺癌的项目实施及全省妇女乳腺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 根据海南省统一的标准总结2014—2018年乳腺癌筛查项目213 321例的临床资料,对乳腺癌筛查结果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4—2018年海南省妇女乳腺癌筛查总任务数为172 000,实际检查总人数为213 321,任务完成率为124.02%,实际检查总人数中既往接受过乳腺癌筛查的人数为93 127,占43.66%。彩超检查、X线检查、病理检查的可疑检出率分别为4.98%、44.74%、32.67%,各项检查不同年份间可疑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间乳腺良性疾病共检出13 885例,异常个案阳性检出率为6.51%,乳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其他良性疾病的检出率分别为1.04%、0.04%、5.43%,不同年份间不同乳腺良性疾病的异常/可疑检出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年间组织病理学异常个案阳性检出率为53.91/10万。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41.25/10万、10.78/10万。调整年龄结构后,2014—2018的乳腺癌标化患病率分别为51.53/10万,33.87/10万,59.26/10万,40.87/10万,36.14/10万,5年乳腺癌标化患病率为44.20/10万。乳腺癌随访率为91.30%,乳腺癌治疗率为83.48%。结论 海南省乳腺癌检查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仍需政府加大投入,扩大乳腺癌筛查范围,完善可疑/异常病例追访制度,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筛检水平,提高筛查效能。
  • 论著
    周雪峰, 张苏, 李芳, 刘淑燕, 贺星, 吴季霖, 李涛, 张国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 -β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为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病例-对照(case-control)研究方法,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1 533例确诊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作为病例组(男980例,女553例),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 445例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飞行时间质谱仪(TOF-MS)检测TGF-β1基因6个SNP位点rs2317130、rs17516265、rs8110090、rs3087453、rs2278422、rs1800469基因型,通过比较两组间SNP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初步筛选出与结核病易感性相关联的SNP位点。用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刺激不同基因型的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s),ELISA检测上清中TGF-β1含量,进一步验证TGF-β1基因SNP位点与结核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在6个SNP位点中发现仅 rs2317130 C>T 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活动性结核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核病患者rs2317130 C>T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OR=1.14;95%CI=1.03~1.26;P<0.01),其他5个SNP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ELISA实验结果表明,rs2317130 SNP位点CC纯合子基因型的患者TGF-β1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CT杂合子和TT纯合子基因型),TGF-β1表达量上调可加速结核病发展,进一步证实rs2317130位点C等位基因为结核易感基因。结论 TGF-β1基因rs2317130 C>T位点与结核易感性相关,其C等位基因为结核易感基因,即携带C等位基因人群患结核风险升高。
  • 论著
    王景妹, 刘燊, 王晓暖, 韩奔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海口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孕产妇死亡评审情况,为制定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海口市2010—2020年孕产妇死亡监测报告和按十二格表法评审孕产妇死亡病例资料,分析海口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分布、死亡评审结论和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0—2020年海口市本地户籍活产数共为232 088例,死亡孕产妇31例,死亡孕产妇年龄17~43岁,平均(30.71±5.82)岁。死亡孕产妇年龄25~43岁18例(占58.1%)。高中或中专以下学历22例(占71.0%)。家庭人均年收入<8 000.0元22例(占71.0%)。孕期保健情况平均(5.12±3.47)次;前三位死亡原因分别为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8例(占25.81%),产科出血5例(占16.13%),妊娠合并肝脏疾病3例(占9.68%);对比2010—2015年与2016—2020年两个时期的孕产妇死亡率和评审结果,两时期孕产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按十二格表法评审孕产妇死亡病例,20例可避免死亡,10例不可避免死亡,1例未评审。可避免死亡的前三位影响因素包括医疗保健机构的环节知识技能、个人和家庭以及居民团体的环节知识技能、医疗保健机构环节管理。结论 高龄、低文化水平和低家庭收入孕妇为海口市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高危孕产妇预防工作应关口前移至婚前、孕前保健阶段,另是加强医疗机构人员医疗保健专业技术水平,以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 论著
    邹莉萍, 时正雨, 梁丽, 陈晴, 李秀, 付莉, 刘迅, 吴桂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不同起始剂量利奈唑胺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4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门诊及住院部予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抗痨并已完成疗程的MDR-TB患者51例,根据利奈唑胺起始剂量不同分为2组,其中1 200 mg/d组23例,600 mg/d组2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 在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的患者中,利奈唑胺起始剂量1 200 mg/d与起始剂量600 mg/d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相当,分别为82.6%(19/23)和96.4%(27/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100%,不同起始剂量患者QTc间期延长、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炎、视神经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利奈唑胺起始剂量1 200 mg/d患者中因不良事件需调整利奈唑胺治疗的比例为73.9%(17/23),高于起始剂量600 mg/d的46.4%(13/28)(P=0.047)。其中,利奈唑胺起始剂量1 200 mg/d组中因不良事件中断使用利奈唑胺的比例为65.2%(15/23),高于利奈唑胺起始剂量600 mg/d组中的25.0%(7/28)(P=0.004)。结论 利奈唑胺起始剂量600 mg/d与起始剂量 1 200 mg/d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疗效相当,但起始剂量600 mg/d耐受性更好。建议在使用利奈唑胺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时,剂量可优先选择600 mg/d。
  • 论著
    李翠萍, 李祥, 黄绍梅, 王晓霞, 李晓琪, 胡海霞, 方毅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治疗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提供有效的药物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儿科住院的诊断重症结核性脑膜炎40例患儿资料,按随机方法,将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格拉斯哥(GCS)评分、脑脊液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葡萄糖、蛋白定量、氯化物)和体温恢复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GCS评分以及脑脊液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改善,且治疗4周时,观察组GCS评分(13.35±1.96)分以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8.61±23.46)×106/L、蛋白定量(466.33±158.35)mg/L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葡萄糖(2.75±0.42)mmol/L、氯化物(144.94±31.89)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在调整药物后好转,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奈唑胺具有抗结核作用,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加用利奈唑胺可以有效改善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GCS评分、脑脊液指标恢复情况,能显著改善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论著
    何婉苹, 汤少开, 杨韵青, 彭嘉俊, 钟雪莲, 罗权, 叶兴东, 王建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州市老年人群梅毒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老年人群梅毒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11—2020年≥60岁老年人群的梅毒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州市共报告老年梅毒22 700例,发病率从2011年的109.96/10万增长到2020年的129.13/10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P<0.01)。早期显性梅毒(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13.32/10万下降到2020年的2.60/10万,三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4.29/10万下降至2020年的1.20/10万,两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P<0.01);隐性梅毒报告数逐年上升,构成比由2011年的83.98%上升到2020年的97.06%。男女性别比为1.76∶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93.85/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01.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人员(50.15%)、家务及待业人员(20.07%)和农民(15.70%)为主,74.02%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72.11%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27.34%通过配偶或固定性伴感染。结论 广州市老年梅毒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对该人群的宣教干预和筛查治疗。
  • 论著
    王晓芳, 陈甄甄, 陈明春, 林妙莉, 熊慧, 李希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上皮细胞连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斑菲素蛋白 1(plakophilin 1, PKP1)对黑色素瘤患者预后及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 通过Oncomine、TIMER及GEPIA数据库分析了不同肿瘤组织中PKP1的基因表达水平及黑色素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PKP1的基因表达差异。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了PKP1对黑色素瘤患者预后及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织相比,PKP1在膀胱癌、乳腺癌、结肠癌、头颈癌、肾癌及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在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颈椎肿瘤、食管癌、黑色素瘤及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降(P<0.01)。PKP1与黑色素瘤组织中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树突状细胞浸润呈显著负相关(P<0.05)。此外,PKP1表达水平不影响原发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但对于发生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来说,PKP1高表达预示着生存率显著降低(P=0.002)。结论 PKP1表达与黑色素瘤患者免疫细胞浸润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时可以预测转移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是潜在的免疫干预靶点。
  • 论著
    董贤雅, 胡安艳, 李正旭, 安丽, 杨晓娟, 李红梅, 马强, 张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保山市1990—2020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为提高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计算1990—2020年保山市6 838例HIV/AIDS病人的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6 838例HIV/AIDS病人,全死因死亡1 757例(25.69%),平均生存时间为19.51年(95%CI:18.51~20.51);随着防控措施的强化,相对于2005年以前的第一个时期,后三个时期5年生存率均有所升高而死亡风险均下降。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HIV/AIDS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男比女:HR=1.223,95%CI=1.094~1.367)、确诊年龄(40~<50岁比15~<25岁:HR=1.743,95%CI=1.110~2.739;50~<60岁比15~<25岁:HR=2.092,95%CI=1.306~3.351;≥60岁比15~<25岁:HR=3.179,95%CI=1.984~5.094)、感染途径(经注射吸毒传播比经异性传播:HR=0.694,95%CI:0.58~0.83)、样本来源(医疗机构其他就诊者检测比羁押人员:HR=1.584,95%CI=1.283~1.955)、抗病毒治疗(未接受ART比接受ART:HR=17.159,95%CI=15.062~19.547)、首次CD4细胞值(CD4为200~<350个/μL比<200个/μL:HR=0.536, 95%CI=0.459~0.627;350~<500个/μL比<200个/μL:HR=0.390,95%CI=0.323~0.472;≥500个/μL<200个/μL:HR=0.350,95%CI=0.286~0.427)。结论 在云南防治艾滋病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保山31年来HIV/AIDS病人生存率得到较大提升,但男性、确诊年龄大、异性性途径传播、样本来源为医疗机构其他就诊者检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和首次CD4结果低是HIV/AIDS生存的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精准防控。
  • 论著
    张莹, 马宇熙, 张勇, 刘芳, 沙日吐亚, 杨浩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2015—2019年空气PM2.5变化特征及来源,为进一步治理空气PM2.5污染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收集乌鲁木齐市2015—2019年PM2.5的监测数据,检测2019年米东区PM2.5中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并采用富集因子法和因子分析法分析污染来源。结果 2015—2019年乌鲁木齐市PM2.5年均浓度中位数分别为42.0、34.0、38.0、31.0、26.0 μg/m3;Mn的富集因子小于5,Be、Cr、Ni、Tl四种元素的富集因子小于100,Sb、As、Cd、Pb四种元素的富集因子大于100;共解析出3个因子,贡献率分别为57.44%,15.49%和13.29%,累计贡献率86.22%,因子1负荷系数较高的元素是Sb(0.898)、Al(0.856)、As(0.820)、Be(0.815)、Cd(0.744),是冶金工业、建筑及道路尘、燃煤的混合源;因子2负荷系数较高的元素是Cr(0.902)、Pb(0.846)、Mn(0.782)、Cd(0.613),是冶金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尘的混合源;因子3负荷系数较高的元素是Tl(0.574),是冶金工业、燃煤的混合源。结论 2015—2019年乌鲁木齐市空气PM2.5污染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防治措施有效;2019年米东区PM2.5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工厂污染排放、燃煤燃烧、建筑工地及路面扬尘、机动车排放,仍需加强管控。
  • 论著
    孙初阳, 潘家兴, 崔蕾, 王如敏, 李丹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9—2020监测年度(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29日)海南省A (H1N1) pdm09亚型流感病毒基质蛋白基因(Matrix, M)进化规律和M2蛋白氨基酸位点变异情况。方法 选取14株2019—2020年海南省分离的A (H1N1) pdm09亚型流感病毒进行基因序列测定,采用Neighbor-Joining方法进行种系进化分析,通过系统进化树比较海南流行株与疫苗株的差异。测序结果用MEGA 10.1.8和DNASTAR7.0.1软件进行基因特性分析及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 2019—2020监测年度,海南省A (H1N1) pdm09亚型流感病毒分离株占分离株的4.9%。序列分析显示,海南省A (H1N1) pdm09亚型流感病毒与国际疫苗株A/Brisbane/02/2018的M基因在核苷酸系统进化树6B.1分支上,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范围为98.7%~100.0%、98.8%~100.0%。12株分离株胞外区编码区S23N氨基酸发生变异;跨膜区14株分离株均发生S31N位点突变,突变率为100.0%;1株I39V位点氨基酸变异;9株分离株在胞浆区E70D位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结论 2019—2020监测年度海南省A (H1N1) pdm09亚型流感病毒活动水平较低,与疫苗株相匹配,对金刚烷胺类药物耐药,应特别关注M2蛋白氨基酸变异情况,为临床抗流感病毒药物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 论著
    熊进峰, 黎彩霞, 艾辉, 王国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武汉市白纹伊蚊常用的化学杀虫剂、生长调节剂及部分生物杀虫剂对野外白纹伊蚊幼虫的敏感性,为当地白纹伊蚊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武汉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经实验室鉴定计数,白纹伊蚊幼虫 1 847只,蛹302只,实验室饲养至F1代,试虫为F1代三龄幼虫。采用幼虫浸渍法测定幼虫对不同杀虫剂(96.85%溴氰菊酯、99.00%氯菊酯、87.40%双硫磷、95.56%残杀威、97.00%吡丙醚、95.00%S-烯虫酯、98.70%除虫脲)及 7 000 ITU/mg Bti对白纹伊蚊的敏感性;白纹伊蚊二龄幼虫被武昌罗索线虫寄生后,每天统计幼虫死亡情况,绘制存活曲线。结果 武汉市白纹伊蚊幼虫对双硫磷、溴氰菊酯、氯菊酯、残杀威LC50分别为0.023 40、0.036 37、0.200 0、1.562 9 mg/L,对双硫磷和溴氰菊酯较为敏感。对S-烯虫酯、吡丙醚和除虫脲IE50分别为0.000 310、0.000 412、0.009 594 mg/L,对S-烯虫酯和吡丙醚较为敏感。Bti对白纹伊蚊LC50为0.002 697 mg/L,在蚊幼虫∶线虫=1∶5和1∶10的感染比例时,蚊幼虫死亡率分别为77.42%和95.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武汉市白纹伊蚊幼虫防控时,双硫磷、溴氰菊酯可作为快速杀灭手段,也可以选用S-烯虫酯和吡丙醚等生长调节剂。同时,生物测定表明生物防治剂武昌罗索线虫对白纹伊蚊幼虫也有较好的防控效果。
  • 论著
    罗兴, 贾永朝, 刘艳春, 尹钟亿, 褚子财, 赵琼瑶, 严图, 付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甲乙类传染病中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精准科学防控该类疾病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整理2011—2020年广元市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元市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2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81/10万;报告死亡13例,病死率为6.22%,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05/10万。发病趋势总体平稳。报告发病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钩体病。每年7—8月为发病高峰,7个县(区)均有病例发生,各县区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0,P=0.07)。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48.23,P<0.01)。30~3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85/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9.71%。结论 广元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趋势总体平稳。发病主要以输入性疟疾和本地乙脑病例为主,各地各部门应加强对外出务工、旅游人员的防病知识宣传,同时加强病例和虫媒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进一步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加大虫媒孳生场所清理,尤其是在夏秋季节要采取防虫措施,从而有效防控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
  • 论著
    林野, 龚政, 陆红云, 花盛浩, 邵雪君, 丰涛, 徐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亚型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多重巢式PCR方法对2019年3—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的痰或肺泡灌洗液等样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基因分型鉴定,回顾性分析不同亚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129例样本中Ⅰ型105例,Ⅱ型23例,Ⅰ型Ⅱ型混合感染1例。Ⅰ型支原体肺炎合并其它病原感染率高于Ⅱ型支原体 (59.05% vs 43.47%, P<0.05)。去除合并感染的病例,Ⅰ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发热峰值(39.22±0.60) ℃高于Ⅱ型患儿(38.67±0.92) ℃(P<0.01),发热持续时间也长于Ⅱ型患儿[Ⅰ型(7.91±2.74) d,Ⅱ型(6.36±1.69) d,P<0.05];Ⅰ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白细胞计数(7.54±2.41)×109/L、补体C4(0.38±0.11)g/L和NK细胞百分比(9.86±4.49)%均低于Ⅱ型患儿[分别为(8.98±2.20)×109/L、(0.45±0.13)g/L和(13.07±6.31)%,P均<0.05];Ⅱ型患儿胸腔积液发生率(30.77%)高于Ⅰ型(6.97%, P<0.001)。结论 多重巢式PCR法可对不同类型临床样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分型,2019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以Ⅰ型为主,因不同型别的MP导致的临床症状有差异, MP分型可以有效地提示临床在治疗时有不同的侧重点。
  • 综述
  • 综述
    范宝珠, 黄晓宾, 郭宪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蝙蝠寄生革螨(中气门亚目:革螨股)是寄生在蝙蝠(翼手目)体表的一类小型节肢动物,其携带有多种细菌和真菌病原体,可能通过叮咬人或其他动物而引发疾病。尽管国际上对蝙蝠寄生革螨的关注较早,但由于蝙蝠独特的生活习性使捕捉蝙蝠及收集其寄生虫标本十分困难。目前有关蝙蝠寄生革螨的研究仍较少,且多以物种记录和形态描述为主,对其生理生化、生态适应、病原体携带及相关人兽共患病的传播等方面的研究鲜有开展。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及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的蝙蝠(约占全球10%)及其寄生革螨(已报道2科3属36种)资源,极具研究潜力。然而,国内关于蝙蝠寄生革螨的研究起步较晚,受关注较少,且已有研究多局限于西南地区,部分省份仍无相关科研记录。为引起国内学者对蝙蝠寄生革螨的重视和了解,促进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本文概述了革螨系统学的发展、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以及蝙蝠寄生革螨与病原体,并对我国蝙蝠寄生革螨的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予以综述。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李盼盼, 张艳茹, 陈丽, 吴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合并G6PD(glucose-6 phosphate dehydrogenase,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2例患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及转归,为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合并G6PD缺乏的患者2例,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并发症、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该研究中2例患者在病程中均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溶血性贫血。其中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积极护肝退黄、抗感染等药物治疗,以及人工肝、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后痊愈。2例患者痊愈后院外随访均未遗留后遗症。结论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预后良好的自限性疾病,但该类患者合并G6PD缺乏时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临床救治需引起重视,应筛查所有急性戊型肝炎患者中G6PD缺乏的,充分评估、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警惕发展为重型肝炎及出现严重溶血、肾功能衰竭等,及早采取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措施,提高治疗成功率。
  • 病例报道
    谭妍, 许静茹, 周杨, 蔡娇娇, 向尧, 罗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3—2019年重庆市输入性疟疾病例中4例死亡病例的特征,总结死亡原因。方法 收集4例疟疾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实验室指标、临床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疟疾死亡病例均为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男性病例,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8.3 d,初期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非典型症状牙痛、腹痛腹泻、乏力等。实验室检查主要异常表现为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浓度、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升高,总蛋白、白蛋白降低,尿素、肌酐升高;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升高,心肌酶谱指标中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静脉血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密度高,2例患者存在恶性疟原虫配子体。4例患者初诊均误诊,其中2例未进行抗疟治疗,1例在死亡前一天、1例在死亡当天进行静脉滴注青蒿琥酯及对症治疗。4例患者均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皆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恶性疟疾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应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防疟意识,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宣传教育,同时提高临床医生对疟疾的诊治意识和水平,及早诊断,在血液中的疟原虫密度高时及时给予抗疟原虫治疗以降低原虫密度。对症支持治疗控制并发症,对防止恶性疟病例死亡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