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又被称为“孤儿病”,是指发病率极低的疾病,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流行病学标准、罕用药经济学标准和疾病严重程度来界定罕见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率为0.65‰~1‰的疾病。2018年5月,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发布,共收录了121种罕见病。绝大多数罕见病属于遗传性疾病,具有起病早、病情重和预后差的特点。约75%的罕见遗传病在新生儿期或儿童时期即发病,是人类出生缺陷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罕见病的有效防治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基因治疗领域先进医疗产品的不断研发,罕见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上升至新的台阶,为部分罕见病的治愈提供了可能。我国多数罕见病治疗药物依赖进口,费用高昂,患者经济负担沉重,完善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成为现阶段医疗改革的难点。本文主要探讨罕见病定义、我国罕见病研究现状、努力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加深医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对罕见病的认知与应对。
目的 本试验旨在表达纯化结核分枝杆菌MPT83蛋白,使用临床样本初步评估其在免疫学诊断结核病(tuberculosis, T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出mpt83基因,连接到pET-21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入感受态细胞DH5α,进行菌落PCR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菌落PCR为阳性菌株的重组质粒pET-mpt83,对其进行双酶切鉴定,并将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测序正确的质粒转入BL21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后通过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使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以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鉴定纯化产物。用纯化MPT83蛋白免疫小鼠制备鼠多克隆抗血清。分别收集8例临床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患者(TB组)的胸水和血浆,8例腺癌患者(CA组)的胸水和血浆以及8名健康对照者(HC组)的血浆。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样本中识别MPT83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 成功表达纯化出结核分枝杆菌MPT83蛋白。MPT83鼠多克隆抗血清效价可高达1:1 280 000。TB组血浆MPT83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高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组血浆中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与H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组和CA组的胸水与H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OC曲线分析不同稀释度下TB组血浆和HC组血浆OD值,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显示出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 MPT83蛋白具有较高的抗原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在结核病免疫学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目的 建立检测基孔肯雅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快检方法,为其实验室诊断与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方法。方法 基于基孔肯雅及其相近虫媒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系统比对分析,筛选、鉴定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并以人GAPDH基因为内参照,设计引物、探针,采用L9(34)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建立基于TaqMan探针法的基孔肯雅病毒qRT-PCR快检方法,并详细分析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重复性及覆盖面。以克隆的检测靶标核酸片段为阳性品,制作标准曲线,建立绝对定量方法。结果 经系统优化,建立了基孔肯雅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反应体系包括:基孔肯雅病毒、GAPDH内参照检测引物探针,RT/Taq酶混合液,反应缓冲液及阴阳性参考品。所建立方法与ECSA亚型ROSS株、IOL分支LR2006株,亚洲型181/25株以及2010东莞流行株均可获得阳性结果,而与所试其他18种黄病毒、甲病毒、布尼安属相近虫媒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下限为580 拷贝/mL。定量分析表明,在5.80×102~5.80×1010 拷贝/mL范围内,检测荧光信号值与模板浓度具备良好线性关系,其R2=0.999 5,扩增效率为E=0.91%。重复性实验表明,定量分析的批内变异系数为0.01~0.07,批间变异系数为0.03~0.11。结论 建立了基孔肯雅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定性、定量快检方法,具备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与覆盖面,为定性、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12—2021年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血流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致病菌耐药性,为类鼻疽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海南省2012—2021年细菌耐药监测网的数据,使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和致病菌耐药性分析。结果 2012—2021年,海南省共报告类鼻疽血流感染病589例,呈逐年增多。患者男女性比4.6:1,40~<60岁年龄段共347例(占58.91%),7—11月共424例(占72.0%)。海口市、三亚市血流感染例数最多,分别为261和116例,而中部澄迈县、屯昌县、琼中县和保亭县未有类鼻疽血流感染病例报告。589例患者中有105例患者从血液、呼吸道、伤口、关节液、引流液、胸水、腹水等其他标本中均可分离出致病菌,其中呼吸道和伤口标本是除血液以外分离菌株数最高的部位;分离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致病菌对亚胺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噁唑、四环素等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未见明显的变化趋势,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0.6%和2.2%。结论 在夏秋台风季节,沿海地区的中老年男性应避免或减少与水土的接触,对于出现了类鼻疽血流感染的患者,应尽早选择亚胺培南或头孢他啶进行初始治疗。
目的 分析武汉市汉南区通过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检出感染性钉螺疫情后的应急处置及远期干预效果,探讨LAMP技术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区早期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方法 对汉南区风险监测捡获钉螺进行解剖镜检和LAMP技术双检,鉴定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对出现阳性钉螺的环境启动应急响应及强化干预,评估远期效果。结果 2018年5月武汉市汉南区LAMP技术检出1管感染性钉螺,定位阳性螺点东庄村朱家汊,对其进行机械除障、杂物深坑填埋等工程灭螺,药物灭螺1.27万m2,钉螺死亡率80%以上;阳性螺点500 m内应急性查病未发现新发血检阳性人员,年底再对东庄村查病506人,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血吸虫感染筛查显示阳性人员30例,血阳率5.93%,未发现粪检阳性人员,血检阳性人员全部预防性服药;哨鼠、野粪监测结果均为阴性;开展健康教育,部署、刷新警示牌7份,发放宣传折页500份。针对阳性环境所在村进行了近3年强化干预与监测,阳性螺点钉螺密度由0.094只/框降至0.027只/框,东庄村人群血检阳性率由5.93%稳步降至3.74%。结论 武汉市汉南区通过LAMP技术快速侦测到了镜检漏检的感染性钉螺,为阳性螺点的快速应急处置和消除创造了条件,提高了传播阻断区监测预警系统的敏感性。
目的 了解云南西部地区≤5岁腹泻儿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感染水平及病原学特征,为儿童感染性腹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20—2021年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5岁腹泻儿童粪便标本,同时收集病例临床特征信息,标本冷增菌后利用耶尔森菌选择培养平板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通过生物分型、血清学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分析菌株病原学特征。结果 共采集397份腹泻粪便标本,在3份标本中检出7株耶尔森菌,耶尔森菌感染率为0.76%(3/397)。3份耶尔森菌阳性标本中,第212号标本检出2株弗氏或中间型耶尔森菌,第24号和第226号标本中检出5株的耶尔森菌均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其中第24号标本检出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为生物1A型,毒力基因检测为:ail-、ystA-、ystB+、yadA-、virF-,为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第226号标本检出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为生物3型、血清O:3型(rfbc+),毒力基因检测为:ail+、ystA+、ystB-、yadA+、virF+,为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率为0.50%(2/397),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自11月龄腹泻儿童粪便标本。结论 云南省西部地区≤5岁儿童存在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散发的感染状况,需加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监测。
目的 探讨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 marneffei)感染引发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方法,以减少TSM患者病死率。方法 收集福州肺科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确诊18例TS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微生物学检测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通过传统培养及MALDI-TOF MS方法确诊为T. marneffei感染,主要感染部位为肺和淋巴结,患者伴有咳嗽、咳痰和发热等临床表现。影像学常见斑片影、纵隔淋巴结影和结节影等。微生物检测显示,涂片与培养比较,培养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P<0.05)。血液、支气管灌洗液、痰液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0.0%(9/15)、26.7%(4/15)和5.6%(1/18),脓液、骨髓、胸水及脑脊液各1例培养阳性;临床标本直接涂片痰和脓液各1例阳性,其余均阴性。菌落特征显示,25 ℃培养菌落形态为菌丝相,产生红色色素,镜下可见单轮生或双轮生帚状枝; 35 ℃为初期呈酵母相,5~6 d后转为菌丝相; 37 ℃呈酵母相,镜下可见酵母样细胞。18例TSM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后均好转。与非HIV合并TSM患者相比,HIV合并TSM患者常见白细胞减少和贫血,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 marneffei感染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常入侵肺部或皮肤、淋巴结等部位。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不典型症状。T. marneffei感染确诊多依靠真菌培养,MALDI-TOF MS方法的应用可缩短TSM确诊时间。临床特征结合微生物学分析为TSM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及时使用抗真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广西诺如病毒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诺如病毒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西11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2015—2020年监测数据,采用R4.0.3软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包括流行曲线、卡方检验、趋势卡方检验等方法,诺如病毒相关因素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计算OR值及95%置信区间,统计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 共检出1 008例诺如病毒病例,阳性检出率12.75% (1 008/7 903),<5岁儿童(OR=1.43,95%CI:1.13~1.82)及>20~45岁(OR=1.45,95%CI:1.13~1.87)为高风险人群,病例以秋季(OR=1.29,95%CI:1.08~1.53) 高发,夏季低发(OR=0.67,95%CI:0.55~0.80),旅游地区(桂林市)为高发地区(OR=1.41,95%CI:1.10~1.80)。水产品(OR=1.40,95%CI:1.03~1.91)、肉类和乳类制品(OR=1.31,95%CI:1.06~1.61)是诺如病毒感染风险食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可导致诺如病毒发生下降61%(OR=0.39,95%CI:0.31~0.49) ,诺如病毒检出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趋势χ2=85.33, P<0.001)。此外,就诊时间延长可导致诺如病毒检出率下降19%~23%(OR24~48 h=0.81, 95%CI:0.70~0.95; OR>48 h=0.77, 95%CI:0.63~0.93)。结论 广西诺如病毒流行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近6年腹泻患者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低龄儿童是高发人群,海产品的摄入增加诺如病毒发生风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大幅度降低诺如病毒发生概率。今后应加强对海产品等重点食品的监测,同时重点筛查早期就诊病例,提高诺如病毒监测水平,确保人群健康。
目的 探讨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和非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环境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为HPV防治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以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于2018年1月—2021年6月在百色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体检确诊高危型(HR-HPV)229例女性患者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和阴道微生态检查,并随访1年,检测HR-HPV持续感染情况,以同期HPV阴性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HR-HPV持续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及宫颈病变情况和相互关系。结果 229例HR-HPV患者,经1年随访,HR-HPV持续和非持续感染组分别为109例和120例,HR-HPV持续感染发生率为47.6%。HR-HPV持续和非持续感染组及HPV阴性组的细菌性阴道发病率分别为20.2%、15.0%和8.6%,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分别为19.3%、13.3%和7.9%,滴虫性阴道炎分别为12.8%、9.2%和4.5%,混合性感染分别为10.1%、6.7%和2.7%, H2O2检出率分别为24.8%、18.3%和12.0%,pH值阳性率分别为52.3%、40.8%和36.4%,微生态正常检出率分别为22.9%、32.7%和40.2% ,三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4,10.522,9.010,9.374,10.054,8.268,P<0.01)。HR-HPV持续和非持续感染组不典型鳞状细胞检出率分别为12.8%和10.0%,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分别为8.3%和4.2%,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分别为4.6%和1.7%,鳞状细胞癌分别为2.8%和0,两组不典型鳞状细胞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58,P>0.05),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鳞状细胞癌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72、12.685,11.378,P<0.01)。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HPV是否感染或感染程度与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及混合性感染均呈正相关(P<0.05),与H2O2、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pH值阳性率、pH值阳性及四项均为阳性均呈正相关,与微生态正常呈负相关(P<0.01),与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鳞状细胞癌均呈正相关(P<0.01),与不典型鳞状细胞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宫颈HPV持续性感染是阴道微生态失调重要要因素,且加重阴道微生态失调程度,与宫颈病变的发展相关。
目的 评估云南省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血吸虫病疫情流行态势,以及可能导致血吸虫病疫情的社会和环境变化因素等,2021年云南省选择3个省级和15个县级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具有代表性的1~3个疫区村作为监测村。通过查阅收集监测村血吸虫病常规疫情监测资料,结合钉螺和野粪调查等风险监测,综合分析各监测村血吸虫病传播扩散风险,对阳性钉螺、阳性野粪、居民感染、活螺平均密度、有螺框出现率等5项敏感指标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结果 全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7个属于传播阻断有螺县,其余均为消除县。在32个监测村共调查钉螺152 447框,其中有钉螺3 043框;捕获钉螺15 895只,其中活钉螺15 727只;累计查出有螺面积58.87 hm2,钉螺复现面积34.19 hm2,有螺框出现率2.00%,活螺平均密度 0.103 2只/0.11 m2;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未发现阳性钉螺。在14个流行县(市、区)的27个监测村中共捡获野粪1 374份,来源以牛、狗、羊、马属动物、猪等为主,全部为阴性。疫情传播扩散风险评估,洱源县永乐村和永胜村,楚雄市智明村为Ⅱ级风险,其余均为Ⅲ级。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较低,但传播扩散风险仍然存在。应加强风险监测,加大查灭螺力度和家畜的有效管理,才能持续巩固防控成果。
目的 探讨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变异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尽早发现毒株变异提供预警信号。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1年01月02日—2021年06月30日10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鼻拭子样本进行病毒基因测序,根据毒株分型分为Delta变异组与非Delta变异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相关数据,比较住院天数、年龄分布、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IL-4、IL-10等指标;根据研究对象病毒阴转天数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免疫学特征的差异,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IL-4、IL-10等。结果 Delta和非Delta变异组理论住院天数、总淋巴细胞计数、IL-4、IL-10分别为(22.2±8.33)d和(17.60±10.50)d、(1.22±0.86)×109/L和 (1.91±0.70)×109/L、(0.80±0.30) g/mL和(1.59±0.59) ng/mL、(7.16±7.77) ng/mL和(4.26±3.91) ng/mL,显示Delta变异组住院天数显著延长、总淋巴细胞计数和IL-4降低、IL-10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6,4.329, 9.072,1.980,P均<0.05),亚组分析显示延迟出院患者中,变异组总淋巴细胞计数和IL-4分别为(1.04±0.60)×109/L和(0.74±0.25) ng/mL,均较非Delta变异组(1.62±0.56)×109/L和(1.56±0.52) ng/mL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对多种临床特征产生影响,确诊感染者入院12 h内B细胞计数、IL-10浓度增高,IL-2与IL-4浓度下降,提示可能感染新的变异毒株,而发现其总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以T细胞减少为主时,强烈提示该类型患者病毒清除受阻,住院时间将延长。
目的 了解武汉市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人群艾滋病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on-occupation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nPEP)用药需求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后续MSM人群干预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武汉市社会组织的协助下采用滚雪球方法招募MSM开展网络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艾滋病相关知识、高危行为及对nPEP用药需求等信息。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nPEP用药需求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308名有效调查对象,以18~29岁为主(78.57%,242/308),自我报告性取向以同性恋为主(82.47%,254/308),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89.29%,275/308)。调查对象中,35.06%(108/308)不知道武汉市MSM人群感染艾滋病疫情情况;55.19%(170/308)最近半年同性性伴数在2个及以上;90.91%(280/308)在参加本次调查之前已听说过nPEP,告知nPEP药物保护效果后,需要nPEP者占59.42%(183/308)。在发生HIV暴露后,愿意花钱购买nPEP药物者占73.38%(226/308),既知有副作用,愿意服用nPEP药物者占88.64%(273/30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最近半年有2个及以上同性性伴(OR=2.121,95%CI:1.329~3.386)、接受过同伴教育(OR=1.740,95%CI:1.088~2.781)者nPEP用药需求分别高于最近半年有1个同性性伴、未接受过同伴教育者。结论 武汉市MSM人群对nPEP药物有较大需求,同伴教育是开展nPEP宣传和推广的重要途径;同时应继续加强警示性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以减少MSM危险性行为降低其HIV新发感染。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患者肺功能与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EBC )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相关性,为COPD诊治和疗效判定提供便利的方法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2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科的81例COPD患者与40名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OPD患者状况分为急性加重期组41例和缓解期组40例。对所有参与者行肺功能检测、血清和EBC采集,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血清及EBC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EBC中的TNF-α和IL-1β水平分别为(5.16±0.18) pg/μL和(7.75±0.27) pg/μ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66±0.31) pg/μL和(2.41±0.24) pg/μL, COPD缓解期组分别为(3.61±0.29) pg/μL和(3.17±0.38) pg/μL,COPD急性加重期组EBC中的TNF-α和IL-1β水平较高(F=9.451,8.217,P<0.001),血清检测与该结果一致。相关性分析提示EBC与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肺功能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 EBC中的TNF-α和IL-1β是COPD患者气道炎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EBC中的TNF-α和IL-1β检测能够有效评估COPD患者肺功能。
目的 分析血流感染中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 MDRO)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及危险因素,旨在合理治疗。方法 选取2017—2021年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肠杆菌目(不包括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血流感染病例696例,收集其全血标本分离出的病源菌株共711株,分析各类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并分析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从 13 187例全血血培养标本中筛选出非重复病例696例,阳性率为5.3%,共检出711株血流感染致病菌,其中共检出350株MDRO,检出率为49.23%(350/711)。在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多,共277株占38.96%(277/711),其中MDRO有201株占57.43%(201/350);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为155株占21.80%(155/711)、89株占12.52%(89/711),其中肺炎克雷伯菌MDRO有43株占12.29%(43/350)、金黄色葡萄球菌MDRO有38株10.86%(38/350)。3种病原菌2017—2021年期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药敏试验显示,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耐药率比较低,对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药物几乎无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对恶唑烷酮、糖肽类、甘氨酰环素类无耐药性。350例为MDRO感染,361为非MDRO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病史、肾功能不全、肺部疾病、低蛋白血症、肝胆疾病、电解质紊乱与贫血在MDRO感染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泌尿系感染、外科手术、烧伤等因素为MDRO影响因素(P<0.05)。经Logistics分析,糖尿、泌尿系感染、外科手术、烧伤等为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流感染患者MDRO感染较为严重,临床应重视早期防控,且应严格遵守抗菌药分级使用原则,合理应用,积极有效控制MDRO产生。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三亚市本土疫情流行特征,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收集2022年8月1日—9月19日三亚市新冠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相关信息。采用SPSS 25.0软件对本次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比较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本次流行三亚市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共15 651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9 057例(57.87%),确诊病例6 594例(42.13%),死亡病例0例;年龄范围0~107岁,0~5岁、6~18岁、19~64岁和65岁及以上分别占5.64%、15.03%、71.83%和7.51%,确诊病例平均年龄(43.26±0.27)岁高于无症状感染者(31.89±0.16)岁,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89,P˂0.001);男女性别比为1:1.12;职业以商业服务8 239例(52.64%)为主;地区主要集中在主城区的吉阳区港门村社区(10.02%)、天涯区儋州村社区(9.69%)、吉阳区临春社区(8.11%);病例分类中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分别是57.87%和42.13%;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的性别、职业和发现方式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17.63、1 632.44、179.35,P均˂0.001);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住院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467,P˂0.001)。结论 本次新冠病毒疫情是由首次发现的奥密克戎BA.5.1.3变异株引起,呈暴发流行模式,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隐匿性、传染性较强,疫情发生需要采取更快速更果断的防控措施。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的转染有助于研究其基因的功能,例如抗药性。但转基因操作一直都非常具有挑战性,主要是由于疟原虫基因组的高A/T碱基序列结构(A+T含量约为82%)以及低转染效率。基于电穿孔的恶性疟原虫转染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某些基因的研究中,而预载法的电穿孔是目前将外源DNA引入恶性疟原虫的首选方法。疟原虫基因的定点编辑多采用双质粒转染的方法,通常认为对疟原虫的成功转染需要大量高纯度质粒DNA以及精确的转染体系。本文除对目前常用的电转方法进行了评价外,还介绍了一种新的转染方法,即裂解-再密封红细胞转染(lyse-reseal erythrocytes for transfection),并对质粒DNA浓度、转染试剂的使用、转染参数的设置、新鲜红细胞的添加以及转染成功的标记等因素在提高疟原虫转染成功率和效率方面的作用等进行综述,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ITIM) domain,TIGIT]是新型T细胞或NK细胞抑制性受体,可通过与肿瘤细胞、被感染细胞表面的多种配体相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内部负性刺激信号,从而抑制细胞过度活化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在肿瘤、病毒感染以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最近,TIGIT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显示,TIGIT在癌症患者T细胞和NK细胞中表达升高,且与疾病进展和不良临床预后相关,研究者尝试通过阻断TIGIT与其配体的结合来增强T细胞或NK细胞的活性以进行治疗干预。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在不同小鼠肿瘤模型中使用抗TIGIT单抗治疗导致瘤体消退的相关报道,TIGIT有望成为下一代癌症免疫治疗的靶点,现在一些临床试验正在评估抗TIGIT单克隆抗体对不同类型癌症患者的疗效。最近,抗TIGIT单抗(tiragolumab)在与抗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药物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时表现出显著临床疗效,然而TIGIT阻断治疗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阐明。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海南省三沙市南沙群岛岛礁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蠓类昆虫种类,对永暑礁蠓种类进行了调查,记述了中国南沙群岛永暑礁的新蠓种。方法 蠓成虫标本于2021年11月采用诱虫灯法采集于永暑礁室外,浸泡保存于75%酒精后带回实验室,制片后检视其形态特征,根据体长、触须和外生殖器等特征进行鉴定,并命名和描述。结果 记述了分布在中国南沙群岛永暑礁的蠓科毛蠓属2新种,即:双叶毛蠓新种Dasyhelea (Dasyhelea) binifolius Yu & Shi, sp. nov和隐藏毛蠓新种D. (D.) celatus Yu & Shi, sp. nov。结论 本研究首次记述了南沙群岛永暑礁的毛蠓属2新种,目前尚未在该地发现吸血蠓。模式标本现保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的 总结线粒体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combined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deficiency type 1, COXPD1)的表型与基因型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线粒体脑肌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例COXPD1患儿的临床特点、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病例资料,应用临床全外显子测序及高精度线粒体基因组全长PLUS基因检测方法明确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表型与基因型分析。结果 患儿,男,1岁5月,临床表现以高乳酸血症、肝功能异常为主,临床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儿GFM1基因存在c.688G>A(p.G230S)纯合变异,Sanger测序验证发现这个变异分别遗传自患儿父母(均为杂合状态),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高精度线粒体基因组全长PLUS检测也未发现与临床表型相关的致病突变。确诊该患儿为COXPD1。经过“鸡尾酒”疗法及护肝治疗后,患儿病情较前好转。结论 COXPD1表型复杂多变,以肝型和脑型为主,GFM1基因突变影响线粒体翻译系统功能,尽早完善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目的 了解海南省死因监测总体漏报情况,为评估死亡登记报告数据的完整性和健康海南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从全省各市县所有乡镇/街道按照粗死亡率水平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分成高、中、低3层(每层乡镇/街道数量基本相同),每层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共计3个乡镇/街道作为调查地区,地区内所有家庭均为调查家庭,收集2018—2020年期间所有常住人口的死亡信息,并与同期常规监测数据比对,计算漏报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8—2020年死亡病例有12 583例,合计死亡率621.48 /10 万,漏报4 809例,合计漏报率为38.22%。2018—2020年死亡漏报率分别为39.75%、39.99%和34.77%(χ2=30.404,P<0.01)。东中西部地区漏报率分别为30.33%、30.10%和60.15%(χ2=931.901,P<0.01)。各年龄组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4,P<0.05)。 4 809例漏报个案中,死于家中高达93.49%,中部死于医院的构成比约为东、西部的10倍。结论 海南省一半以上的市县死因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有所提高,5岁以下婴幼儿死因漏报现象仍严重,仍需定期开展漏报调查加强死亡信息的报告和管理工作。
目的 对1例存在染色体Xq28杂合缺失,疑似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女性患儿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以判断其发病及预后。方法 女性患儿,20 d,因“皮肤黄疸20 d,针刺部位难止血”入院,母孕晚期羊水穿刺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定提示甲型血友病和X连锁智力障碍72型相关拷贝数缺失。为进一步确诊及明确预后,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行基因检测,并进行染色体失活检测及遗传学分析。结果 患儿染色体Xq28 存在约 439.4 kb 的拷贝数杂合缺失变异,是ClinGen数据库收录的明确功能缺失致病编码基因。染色体失活检测显示患儿父源X染色体为极度失活偏移,单倍型分析提示受检者正常染色体遗传自母亲,父源X染色体上存在杂合缺失,故推断患儿不发病或症状轻微。结论 携带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致病性变异的女性患者有必要进行X染色体失活检测数据分析,判断其发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