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登革热疫苗基本立场文件,重点关注了登革热疫苗(TAK-003)。文件中建议在登革热高强度传播地区将此疫苗纳入常规免疫计划,优先为6~16岁儿童接种疫苗,应在与登革热相关住院病例的高峰年龄发病前1~2年接种,采用2剂间隔至少3个月的疫苗接种方案。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有症状的HIV感染者等特定人群,文件不推荐该疫苗接种。文件还指出,TAK-003疫苗在血清阳性人群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该疫苗可能不会对血清阴性疫苗接种者中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3和DENV4提供保护,并且根据目前可用的数据,如果血清阴性的人接触DENV3和DENV4,则不能排除发生严重登革热的潜在风险。此外,文件提到,会根据传播强度和接种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具体的成本效益需要在不同强度的传播环境中进行评估。目前尚无关于加强针使用的数据,因此不推荐接种加强针。最后,文件指出TAK-003疫苗与黄热疫苗、甲肝疫苗可同时接种,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疫苗同时接种的研究正在进行,这为未来登革热疫苗的接种策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目的 基于全球统一DENV-1基因分型协同监测策略构建纳米孔测序溯源技术体系,并初步应用于患者血清样本测试。方法 基于全球DENV整合序列资源数据库GISDD v1.2.1中DENV-1全基因组序列集,利用MEGA 7.0、primer-BLAST、MPprimer和GISDDrPrimer软件筛选、设计和评价特异性的靶向多重PCR引物对;提取血清样本RNA和逆转录;16对引物分配至2个引物池,多重PCR扩增靶标基因组序列;使用磁珠纯化,根据SQK-LSK109试剂盒操作流程构建文库,使用MinION测序;分析测序数据并组装基因组,以GISDD基因分型平台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设计并鉴定了16对与GISDD所收录基因组序列具有高覆盖度的DENV-1引物,建立了DENV-1特异性多重PCR靶向纳米孔高通量测序技术体系。初步应用于13例广州登革热患者血清样本的全基因组检测,读长(reads)平均长度中值为1 668.00 bp,测序平均质量中值为9.30,比对率中值为97.90%,比对上参考基因组NV46的平均长度中值为 1 677.90 bp,基因组平均深度中值为12 886.40×。进一步基于GISDD基因分型和溯源分析发现,9个隶属DENV-1基因分支1E1、3个为1L1、1个为5C1。结论 纳米孔测序DENV-1全基因组检测体系稳定可靠,可获得高质量DENV-1全基因组序列,为登革热疫情暴发中DENV-1基因组的快速侦检与溯源追踪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案,为建立登革热的全球协同监测控制体系奠定技术基础。
目的 通过分析云南省登革热的流行特征,探索云南省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期间采取的防控措施是否对登革热的流行情况产生影响,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云南省2013—2023年登革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选取2013—2019年登革热病例数据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2020—2022年登革热发病数,将预测值和真实值进行比较。结果 2013—2023年云南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8 131例,其中本地病例24 209例,境外输入病例3 92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35/10万。每年仅有1个发病高峰,主要分布在7—11月。云南省各州市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年均发病率最高的4个州市分别为西双版纳州(117.34/10万)、德宏州(56.93/ 10万)、临沧市(8.44/10万)、普洱市(3.12/10万)。男女比例为1.19∶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20~50岁;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通过SPSS软件拟合2013—2019年的登革热病例数据建立ARIMA(0,0,1)(1,2,0)12模型,模型拟合效果好。使用模型对2020—2022年云南省各月份登革热发病人数进行预测,只有少部分真实值处于预测值的95%置信区间内。结论 新冠疫情的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登革热的报告发病数,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和调整,需对登革热的防控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实施更为精准的防控策略。
目的 通过收集2023年重庆市暴发登革热本地疫情相关信息,分析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媒介应急监测情况,为有效防制登革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模块收集2023年重庆市登革热病例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BI)法和双层叠帐法开展媒介伊蚊应急监测,评价伊蚊应急控制效果;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3年重庆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19例,其中输入病例92例,本地病例27例;境外主要输入来源地为东南亚地区,境内输入主要来自云南省;重庆市本地疫情中,合川区和江北区为聚集疫情,病例数为15例(55.56%)、5例(18.52%);病例多出现在8—10月,9月为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高峰期;感染人群职业多为家务待业;本地病例登革病毒血清型主要是Ⅰ型和Ⅱ型。发生登革热本地疫情后,经整合形成26个疫点核心区。所有疫点核心区首次应急监测的平均BI值为16.51,平均帐诱指数为4.72只/(顶·h)。首次调查BI和帐诱指数达标率均较低,分别为7.69%、30.77%;第14天,两者达标率均高于95%。结论 重庆市登革热防控应重点关注国内外人口流动,在8—10月期间应加强境外的东南亚地区,境内云南来渝、返渝人员的卫生检疫工作,进一步加强媒介伊蚊监测预警、孳生地治理及成蚊杀灭工作,以便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发生和发展。
目的 分析登革热干预措施和控制策略的成本效益关系,探讨不同场景下最具经济效益的登革热控制策略及实施方案,为登革热防控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登革热传播动力学模型,对宣传教育、预防性灭蚊、清理孳生地、应急性灭蚊和隔离治疗5种干预措施进行量化分析。设置登革热综合控制策略,使用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搜索各种控制策略在不同场景下的最优参数取值,即最佳实施方案。使用成本效益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 CER)、增量成本效益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ICER)指标,衡量不同场景下各控制策略之间的成本效益关系,探索经济有效的登革热控制策略。结果 在评估的干预措施中,成本效益从低到高依次是隔离治疗、宣传教育、清理孳生地、预防性灭蚊和应急性灭蚊。对于不同的干预场景,组合使用宣传教育、清理孳生地、应急性灭蚊和隔离治疗的控制策略最具成本效益。当隔离治疗的最高覆盖率为70%时,其余干预措施在干预第二年以约20%的覆盖率或作用强度实施可以在5年实现疫情的消除。结论 相关部门应提前防控,提高对登革热患者的隔离治疗覆盖率,同时,加强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防控计划,在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实施综合控制策略,以实现对登革热疫情的快速控制。
目的 研究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应对登革热媒介伊蚊抗性发展,提高登革热蚊媒防制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诊断剂量方法,通过成蚊接触筒法测定不同监测点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比较分析广东省2023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成蚊的抗药性结果。结果 2023年,17个地市共49个监测点测定白纹伊蚊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85.71%为抗性种群,14.29%为可能抗性种群。17个地市共45个监测点测定了白纹伊蚊成蚊对残杀威、噁虫威2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6.67%为抗性种群,53.33%为可能抗性种群,40.00%为敏感种群。7个地市共38个监测点测定了白纹伊蚊成蚊对马拉硫磷、杀螟硫磷2种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92.11%为抗性种群,5.26%为可能抗性种群,2.63%为敏感种群。结论 在2023年广东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点中,白纹伊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抗性,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了普遍抗性,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少部分产生抗性。蚊媒防制工作应坚持以环境治理、蚊媒孳生地处置为主,科学选择和使用杀虫剂。在化学杀灭成蚊时,应减少使用单剂的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采用复配、轮换等策略应对和延缓蚊虫抗性发展,提高防制效率。
目的 了解南昌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季节性消长规律,为指导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监测伊蚊幼蚊密度,双层叠帐法监测伊蚊成蚊密度,并对2018—2023年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采用 SPSS 26.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χ2检验分析不同时间BI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或 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时间、生境间帐诱指数或BI的差异,并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结果 2018—2023年平均BI为4.08,年均BI整体呈下降趋势(χ2=189.809,P<0.001),2019年最高,2022年最低。平均帐诱指数为1.17只/(顶·h),全市BI和帐诱指数季节性消长明显,均呈单峰型,峰值均在7月,分别为5.63和1.83只/(顶·h),10月最低,分别为2.28和0.51只/(顶·h);居民区生境BI和帐诱指数均高于公园、工地和医院三类生境;不同生境不同月份BI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6—8月,但不同生境不同年份的BI走势各有不同;2018-2023年有 30.56%(11/36)的监测月份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其中2018年6月的 BI值达到登革热暴发风险阈值。结论 南昌市媒介伊蚊密度年度消长趋势呈下降态势,但仍存在登革热本地传播流行风险,应持续加强外环境孳生地综合治理,加强登革热媒介伊蚊的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因病原的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目的 充分了解与分析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登革热的流行规律,为防控西双版纳州等云南省边境地区的登革热本地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系统分析西双版纳州勐腊县2013—2023年间登革热疫情的时间、地域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2013—2023年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 220例,其中本地病例2 850例,占88.51%;输入病例370例(境外输入197例,境内输入173例),占11.49%。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集中在7—10月,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特征,以8—10月高发,主要分布于勐腊镇和磨憨镇。2013—2023年本地病例的男女比例为1.17∶1;20~50岁年龄组的病例占66.91%,2013—2023年勐腊县本地病例各年龄组登革热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711,P<0.05);本地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农民43.79%(1 248/2 850)、学生11.19%(319/2 850)和商业服务者7.54%(215/2 850),其中2023年不同职业登革热病例数均高于其他年份。2013—2023年输入病例的男女比例为1.52∶1;20~50 岁年龄组的病例占82.70%,2013—2023年勐腊县输入登革热发病率在各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47,P<0.05);输入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农民126例(34.05%)、商业服务者61例(16.49%)和学生27例(7.30%)。2023年达到10年来输入病例数的峰值,为163例(占输入总数的44.05%)。2013—2023年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BI)显示5月媒介密度开始上升,BI在5~15之间;7—9月媒介密度达高峰,BI在10~40,大多数BI在20~40;10月和11月逐步下降,BI为5~20。 结论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登革热疫情由输入病例引起本地暴发,具有显著地方性和季节性特征,境外输入主要源于东南亚国家。勐腊县应继续保持警惕,加强跨境传播的监测,并且全面落实病例监测以及防蚊灭蚊等预防措施,在疫情暴发初期,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防止疫情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目的 通过总结分析一起工地登革热疫点蚊虫处置案例,探讨有害生物防制(pest control operations, PCO)公司在建筑工地登革热疫情灭蚊处置中应采取的方法与策略。方法 采用查阅病例数据、蚊媒监测数据、现场处置记录等相关资料的方法,对2023年深圳市南山区前海某建筑工地登革热疫情蚊媒处置过程进行调查、总结和分析。 结果 针对本起疫情主要开展4个阶段防制,第一阶段为全面应急控制阶段,每天处置2次,每天出动人员最多达50人,使用药物52 L;第二阶段为巩固消杀阶段,每周处置2次,每次出动4人,使用药物4.5 L;第三阶段为应急预防消杀阶段,每天处置1次,每次出动6人,使用药物8 L;第四阶段为收尾阶段,每天处置方法同第二阶段。采用的方法主要为超低容量喷雾与滞留喷洒结合灭成蚊,兼用热烟雾机对建筑内环境灭蚊,并全面清理孳生地。防控开始7 d后,工地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指数都降为0,无后续病例发生,防控成效显著。结论 工地疫点由于环境复杂,为防制带来较大困难,PCO应急队伍应采取适合的防控策略开展处置。
目的 预测影响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合并念珠菌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早期识别高危患者的预测指标。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某传染病医院住院的HIV/AIDS合并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患者不同的预后结局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方法按死亡∶生存=1∶3的比例随机选择病例构建模型。将数据按 7∶3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构建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综合评估模型性能选择最优模型作为最终的预测模型。最后使用SHAP值解释模型的特征,分析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了3 098例HIV/AIDS合并念珠菌感染患者。从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HIV/AIDS合并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呈线性平稳下降趋势(P=0.043)。使用PSM后得到1 620例病例数据构建6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其中XGBoost模型的性能表现最优[训练/测试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8/0.85,灵敏度为0.93/0.75,特异度为0.93/0.84]。呼吸衰竭、尿素和乳酸脱氢酶水平被认为是影响患者预后结局的三大因素。结论 XGBoost 模型在预测 HIV/AIDS合并念珠菌感染患者的预后结局方面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该模型可为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预警,协助临床医生采取个性化治疗措施,对指导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构建脱髓鞘性视神经炎(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 DON)动物模型,为DON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首先通过灌胃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幼虫的方法感染Balb/c小鼠;接着用神经行为学和视觉评分来评估小鼠神经功能学变化,视觉动作电位和视网膜电图检测小鼠视觉通路的变化,组织病理学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视网膜和视神经髓鞘形态功能性变化,RT-qPCR和Western Blot来检测视网膜节细胞标志物Brn-3a和视神经髓鞘标志物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alb/c小鼠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第21天,其体质量明显下降,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视觉评分均显著降低;同时,视觉动作电位和视网膜电图检测结果表明视神经和视网膜的视路传导功能受损;另外,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固蓝(luxol fast blue, LFB)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到视网膜节细胞和视神经髓鞘出现明显损伤;最后,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标志物Brn-3a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MBP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Balb/c小鼠可损伤其视网膜和视神经,进而导致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发生,其可作为一种新的DON动物模型。
目的 研究江西省纹沼螺吸虫类尾蚴及逸出特征,为吸虫类尾蚴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3年9—11月,从江西省信丰县某一鱼塘内分三次采集纹沼螺,采用尾蚴逸出法鉴定尾蚴感染情况;每天6:00—18:00,连续2 d,每间隔2 h在恒温状态下记录纹沼螺中尾蚴溢出数量,显微镜下观察溢出尾蚴形态特征。分别提取不同尾蚴DNA,采用PCR法扩增吸虫尾蚴内转录间隔区2(ITS2),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序列经Blast比对,以华支睾吸虫为外群,使用MEGA 7.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 ITS2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确定逸出尾蚴种类。结果 共采集纹沼螺 1 982只,逸出2种尾蚴,总阳性率为1.21%(24/1 982)。尾蚴a呈纺锤形,前端钝圆,后端略尖,该尾蚴在8∶00—12∶00 无尾蚴逸出,12∶00后少量逸出,逸出率在16∶00后逐渐增高,18∶00达到峰值,且18∶00—次日6∶00 大量逸出;尾蚴b分体、尾两部分,尾部长于体部,末端分叉,活动时呈“人” 或“Y”字形。8∶00—12∶00 尾蚴逸出率逐渐增高,12∶00 达到峰值,12∶00 之后逐渐回落,16∶00后几乎无尾蚴逸出,夜间不逸出,该尾蚴逸出率可能与光照有关。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尾蚴 a ITS2基因与Lecithodendrium linstowi ITS2基因同源性最高。尾蚴b ITS2基因与Holostephanus dubinini ITS2基因同源性最高。结论 江西省纹沼螺可感染不同种类尾蚴,不同尾蚴的逸出规律及生物学特征存在较为明显差异,分子生物学结果分析尾蚴a可能为枝腺属吸虫,尾蚴b可能为日本全冠吸虫。通过了解尾蚴的生物学特征,对不同种类尾蚴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对吸虫防控具有潜在价值。
目的 分析来宾市2017—2023年诊断的101例粪类圆线虫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粪类圆线虫病防治提供资料。方法 收集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2017—2023年确诊感染粪类圆线虫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和临床症状及贫血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1例粪类圆线虫感染病例中男性79例,女性22例,男女性比为3.6∶1。患者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以务农为主,且文化程度较低,年龄(65.32±12.48)岁,>60岁老年患者67例。首发有消化道腹痛、黑便和血性腹泻症状分别有16、12和6例,合并肺部感染、高血压、痛风和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分别29、25、18、13和12例。实验室检查显示,出现贫血、大便隐血阳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分别 59、 63和51例。结论 来宾市兴宾区的粪类圆线虫感染患者多发于文化程度低的农村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粪类圆线虫患者中仅部分出现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但大部分患者合并有肺部感染、高血压、痛风性、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合并感染有加快和加剧疾病进程的风险,应加强当地粪类圆线虫的防控。
目的 了解海南省Y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Nm)流行病学、分子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Y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海口市2022年5月发现的2例流脑病例患者血液标本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生化和普通聚合酶链反应种属鉴定,将得到的Nm用玻片凝集法和荧光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血清分群和基因分群;用二代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7株Nm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用E-test试纸条法进行13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例患者都是青少年。从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中共获得7株Nm分离株,其中2株来自患者,5株来自密切接触者。7株Nm血清分群结果与基因分群结果一致,均是Y群Nm。所有分离株基因序列GC含量在51.84%~51.86%,序列型是ST-1655型,属于ST-23克隆群。外膜蛋白porA(P1.5-1,10-1)、porB(3-117)和fetA(F4-1)基因分型结果均一致。7株Nm的耐药相关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氯霉素、阿奇霉素、米诺环素、利福平、环丙沙星、萘啶酸、左氧氟沙星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耐药。 结论 海南省已发现ST-1655型血清Y群Nm感染病例,应加强该地区流脑菌群监测,推广流脑ACWY群四价疫苗接种,防止Y群流脑发病和死亡。
目的 研究湖北省重点区域既往血吸虫病患者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 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平衡与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 IL-17)等水平表达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有效评估血吸虫病病情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法,抽取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既往血吸虫病患者15例为病例组(P组);抽取2023年在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体检且匹配的健康者15例作为对照组(C组)。比较2组受试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外周血 Th17、Treg 含量及 Th17/Treg 比值,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 IL-17)、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等水平表达。采用t检验对病例组与对照组在Th17/Treg 平衡与相关细胞因子IL-17等方面水平表达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 2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75.24±12.73)、(61.96±11.82)U/L]较对照组[(18.42±1.21)、(16.35±0.92)U/L]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Th17百分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Th17/Treg比值较对照组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Treg 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外周血IL-1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2、TNF-α、IL-10、TGF-β1等表达水平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外周血Th17(%)、细胞因子IL-17水平均与ALT、AST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受炎性反应、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影响,本研究既往血吸虫病患者体内呈现出Th17/Treg比值增加,Th17/Treg 失衡现象,细胞因子IL-17水平表达异常。检测Th17/Treg 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表达可能为血吸虫病临床病情评估与对症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不同人群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为CD4细胞)动态变化情况,旨在了解不同人群抗病毒治疗后CD4细胞的变化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云南省某医院2018—2019年2年间接受治疗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了系统筛选,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60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抗病毒治疗的基线以及6、12、18、24个月的CD4细胞计数水平进行分析,以HIV感染者/AIDS患者基线采血时间为起点,最后随访时间为终点。结果 605例患者中,年龄≤30岁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细胞水平高于>30岁的患者;未婚的患者CD4细胞水平高于其他婚姻状况的患者;使用A组、C组和E组治疗方案的患者CD4细胞水平比B组、D组患者高。患者在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开始的6个月内CD4细胞计数增长较快,基线CD4细胞≤200个/μL的患者治疗2年后CD4细胞仍未达到正常水平,基线CD4细胞>200个/μL的患者ART后CD4细胞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治疗2年后达到正常水平。结论 ART早期为CD4细胞的快速增长期,越早进行ART,CD4细胞水平恢复越快,HIV感染者/AIDS患者免疫功能恢复越好。因此我们应加大监测检测力度,越早发现感染者将越容易进行免疫功能重建,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死亡风险,延长患者寿命。
目的 分析湖北省2017—2023年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7— 2023 年现住址为湖北省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以确诊日期至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间隔≤30 d为及时治疗,>30 d为非及时治疗,计算历年治疗及时率,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4.9.0.0 对历年治疗及时率进行时间趋势回归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s,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评价各区间的全局平均变化趋势;采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对患者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治疗及时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21 332例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占81.52%;确诊时中位年龄43(28,56)岁,确诊后≤30 d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从2017年的45.12%上升到2023年的67.61%,2017—2023年全省治疗及时率呈上升趋势(AAPC=6.90)。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确诊后治疗及时性更高(HR=1.15,95%CI:1.10~1.21);与≥50岁病例相比,年龄越小,治疗及时性越低,25~<50岁、15~<25、0~<15的HR(95%CI)分别为0.79(0.76~0.83)、0.67(0.63~0.72)、0.55(0.33~0.91);非汉族的治疗及时性低(HR=0.91,95%CI:0.83~0.99);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治疗及时性低,HR(95%CI)分别为0.92(0.88~0.97)、0.97(0.92~1.02);已婚或有配偶、离异或丧偶的病例治疗及时性低,HR(95%CI)分别为0.89(0.86~0.94)、0.80(0.76~0.85);羁押场所的病例治疗及时性低(HR=0.37,95%CI:0.29~0.47),咨询检测、其他来源的病例治疗及时性高,HR(95%CI)分别为1.09(1.04~1.15)、1.07(1.00~1.15);首次 CD4+T 淋巴细胞越低,治疗及时性越高。结论 湖北省2017—2023年接受治疗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治疗及时性逐年提高,性别、确诊时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感染途径、样本来源、首次CD4+T 淋巴细胞情况,是治疗及时性的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河南省堪萨斯分枝杆菌分离株分型及药物敏感性结果,为堪萨斯分枝杆菌病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河南省各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2019—2022年初步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培养物,进行菌种鉴定。以获得的34株堪萨斯分枝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板法检测11种药物的敏感性,并用PCR-限制性内切酶谱方法进行分型。结果 34株堪萨斯分枝杆菌对阿米卡星、利奈唑胺和利福布汀3种药物为全敏感;阿米卡星、利奈唑胺和利福布汀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2 mg/L和4 mg/L,1 mg/L和1 mg/L,0.25 mg/L和0.25 mg/L。堪萨斯分枝杆菌对克拉霉素、利福平、米诺环素、莫西沙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94%、8.82%、2.94%、5.88%和11.76%;克拉霉素、利福平、米诺环素、莫西沙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MIC50和MIC90分别为1 mg/L和1 mg/L,0.5 mg/L和1 mg/L,1 mg/L和2 mg/L,0.25 mg/L和0.25 mg/L,0.25/4.75 mg/L和8/152 mg/L。堪萨斯分枝杆菌对多西环素、乙胺丁醇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比较高,分别为94.12%、50.00%和44.12%。34株堪萨斯分枝杆菌对11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同时耐2种以上药物者共有25株(73.53%),耐4种以上药物者共有4株(11.76%)。经PCR-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34株堪萨斯分枝杆菌都属于亚型Ⅰ。结论 克拉霉素、利福平、阿米卡星、利奈唑胺、米诺环素、莫西沙星、利福布汀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药物在体外对河南省分离的堪萨斯分枝杆菌临床株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河南省临床分离堪萨斯分枝杆菌主要由亚型Ⅰ组成。
目的 探索室外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SO2)和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 NO2)暴露与中学生结核潜伏感染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 收集2018—2021年中国东部6个地级市68所中学接受新生入学体检的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结核潜伏感染检测的结果,其中,结核潜伏感染采用结核菌素纯化蛋白衍生物的方法进行检测。此外,还收集了2015—2021年这6个城市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因素的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来评估SO2和NO2暴露对中学生结核潜伏感染风险的影响,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 共有198 275名学生纳入了最终的分析,其中11 721名学生被诊断为结核潜伏感染。与非结核潜伏感染组相比,结核潜伏感染组男性和汉族的占比更高,并且具有较大的年龄和更高的体质量指数(P均<0.001)。SO2浓度每增加10个单位,结核潜伏感染风险在滞后1年、2年和3年的时间下分别增加12.22%(95%CI:4.47~20.54)、23.25%(95%CI:16.13~30.81)和22.77%(95%CI:16.78~29.07);而NO2浓度每增加10个单位,结核潜伏感染风险分别对应地增加22.20%(95%CI:17.23~27.38)、27.22%(95%CI:21.41~33.31)和32.05%(95%CI: 25.76~38.65)。此外,SO2和NO2浓度与结核潜伏感染风险之间的正向关联在敏感性分析中是稳健的,并且在男性学生和女性学生中依然显著。结论 室外空气污染物SO2和NO2暴露与中学生结核潜伏感染风险呈正相关。考虑到很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高结核潜伏感染率和严重室外空气污染的双重挑战,降低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将有助于降低这些国家的结核病负担。
目的 了解贵州省2016—2022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发生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 LLV)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贵州省2016—2022年HIV/AIDS患者的历史卡片,对数据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LLV患者12 240例,其中死亡854例。病例观察时间范围为0.50~6.92年,M(P25,P75)为3.75 (2.42,5.00)年,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第1、2、3、6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是99.11%、97.00%、94.36%、85.27%。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婚姻为未婚(aHR:1.640,95%CI:1.243~2.163)、离异丧偶及不详(aHR:1.193,95%CI:1.031~1.381)、民族为布依族(aHR:1.625,95%CI:1.310~2.015)、文盲、异性传播、基线WHO临床分期为Ⅳ期(aHR:1.596,95%CI:1.322~1.927)、基线CD4+T淋巴细胞<200个/uL、初始治疗方案为二线方案(aHR:1.835,95%CI:1.208~2.786)、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开始时年龄为≥40岁(aHR:1.498,95%CI:1.035~2.168)和≥50岁(aHR:3.514,95%CI:2.468~5.003)、确诊到治疗时间为≥1年(aHR:1.310,95%CI:1.009~1.702)、无复方新诺明服用史、高水平LLV(high level LLV, HLLV)400~999 copies/mL(aHR:1.446,95%CI:1.228~1.702)、只发生1次或间隔发生多次LLV(intermittent low-level viremia, iLLV)是LLV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病毒血症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高度重视并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制定治疗和随访管理措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目的 研究实验室驯化时长对蚊虫肠道菌群的影响,揭示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规律,更系统地阐明蚊虫肠道微生物与虫媒病原体传播、蚊虫抗药性的关系,为微生物与蚊虫相互作用提供新见解。同时了解不同蚊虫地理株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为后续肠道微生物功能研究选择合适的种群提供参考。方法 对实验室养殖不同时长的5株埃及伊蚊中肠微生物进行细菌核糖体16S全长扩增与宏基因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5株蚊虫携带微生物的组成、丰度、多样性和相关性,并对比了不同样本中对蚊虫生长发育、病原体传播和抗药性有重要作用的特定细菌的含量。结果 实验室驯化养殖时间较短的ML和CJ株多样性指数高于养殖时间更长的DB和SA株。所有蚊虫中肠携带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在属水平,MH、DB和SA株埃及伊蚊携带的细菌较单一,主要为西地西菌(Cedecea)和亚细亚菌(Asaia),而养殖时间短的2个地理株ML和CJ 携带的细菌种类更丰富,各菌比例更均衡。结论 在实验室条件下,随着养殖时间增长,蚊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会降低,对蚊虫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的细菌会被保留,其比例会逐渐增大,其他大部分细菌比例会减少甚至消失。
目的 探讨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s,INSTIs)耐药艾滋病患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并分析耐药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报道1例艾滋病病例INSTIs 一、二代药物均耐药,并从病例出发分析耐药产生原因。结果 该病例首次耐药检测提示蛋白酶区域无突变位点,核苷酸逆转录酶、非核苷酸逆转录酶部分位点突变,更换为含INSTIs治疗方案后仍旧抗病毒失败,再行耐药检测发现患者对INSTIs耐药,调整方案后抗病毒治疗成功。该患者为晚发现患者,治疗期间擅自停药以及当时INSTIs耐药检测未纳入常规耐药检测等情况,导致了患者对INSTIs严重耐药。该病例中整合酶区域的Q148R突变在INSTIs耐药中起关键作用。结论 应对艾滋病患者加强宣教、护理关怀和跟踪随访,增加患者服药依从性。在整合酶抑制剂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建议将整合酶抑制剂药物的耐药检测纳入常规耐药检测中,以便全面掌握患者的耐药情况,减少耐药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