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杨丹, 赵东晓, 陶佳, 黄文辉, 樊瑞军, 惠燕霞, 陈婷, 张勇, 贾伟, 李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中国西部地区2021年临床分离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西北地区5个自治区和省(宁夏690株,甘肃141株,新疆133株,青海179株,陕西151株)9家医院2021年临床分离的细菌,MALDI-TOF MS进行菌株鉴定,全自动药敏分析仪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值,参照2021年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标准判读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共收集临床菌株1 294株(非重复株),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标本312株(24.11%)、尿液235株(18.16%)、脓液147株(11.36%)、血液128株(9.89%)等。1 294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9.47%,革兰阳性菌占30.53%,肠杆菌科细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258株 (19.94%)、肺炎克雷伯菌166株(12.83%)、阴沟肠杆菌39株(3.01%)、产酸克雷伯菌36株(2.78%);不发酵糖革兰阴性菌占所有分离菌的20.63%,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129株(9.97%)、鲍曼不动杆菌87株(6.72%);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67株(20.63%)、屎肠球菌68株(5.26%)、粪肠球菌48株(3.71%)。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但产酸克雷伯菌的耐药率高于15.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9.5%和14.0%;鲍曼不动杆菌对上述两药的耐药率均为63.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36.7%,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绝大多数测试药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两者中均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 西部地区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情况依然严峻,医疗机构应继续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规范管理及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和扩散。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俞凤, 蒋沁炆, 胡龙华, 金桂林, 袁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产不同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不同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学的比较,为临床应对CRE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8月江西省南昌市某三甲医院临床样本中分离的CRE菌株88株,采用MALDI-TOF MS进行菌种鉴定及Vitek 2-compact 检测其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和多黏菌素B对CRE的敏感性。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筛查其碳青霉烯酶表型,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方法检测5种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s, blaKPC)、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1, blaNDM)、亚胺培南水解β-内酰胺酶(Imipenem hydrolyzing β-lactamase, blaIMP)、维罗纳整合子编码的金属内酰胺酶(metal β-lactamase of Verona integron, blaVIM)及苯唑西林水解碳青霉烯酶(oxacillin-hydrolyzing carbapenemase, blaOXA-48-like)基因,比较碳青霉烯酶表型与基因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RE感染患者主要以男性为主(58例),年龄(63.4±14.2)岁,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26.1%,23/88)、重症监护室(17.0%,15/88)和康复科(15.9%,14/88)。阳性标本来源主要为呼吸道分泌物(60.2%,53/88)、尿液(21.6%,19/88)和血液(5.7%,5/8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CRE对头孢菌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高,达95%以上,对替加环素及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4.5%(4/88)和1.1%(1/88)。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结果显示,产A类丝氨酸酶、B类金属酶和同时产A类与B类碳青霉烯酶菌株分别占69.4%(61/88)、28.4%(25/88)和1.1%(1/88)。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显示,携带A类耐药基因blaKPC、携带B类耐药基因blaNDMblaIMP、同时携带blaKPC+NDM分别占70.5%(62/88)、28.4%(25/88)和1.1%(1/88),与酶表型结果一致率较高。单独携带blaKPC菌株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敏感率为91.9%(57/62),携带blaNDMblaIMP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全部高水平耐药,占耐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菌株的83.3%(25/30)。结论 CRE菌株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机制主要以产NDM型金属酶为主,对单产KPC型CRE菌株的敏感性较高,个别单产KPC酶的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株为blaKPC-2突变所致。此外,酶表型抑制增强试验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体外药敏试验建议在临床开展,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作依据。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俞俊岭, 孙永, 何军, 罗婉蓉, 方惟希, 周雪, 桂红芽, 李卫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安徽省流感病毒流行株耐药情况,并分析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基因变异和分子进化特征,为安徽省流感防控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21—2024年度安徽省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随机选择70株分离获得的流感病毒流行株,采用NA活性抑制实验检测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euraminidase inhibitor, NAI)的敏感性,采用病毒基因组测序和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病毒NA基因分子进化特征。结果 70株流感病毒流行株中仅有1株H1N1pdm亚型甲型流感病毒对扎那米韦敏感性降低(IC50=1.252 nmol/L),其余流行株均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敏感,未发现NAI敏感性高度降低毒株;同时氨基酸序列分析也未发现NA催化活性及辅助区域关键氨基酸位点的突变,但不同型别流感病毒对不同NAI药物的IC50存在极显著差异;NA基因遗传进化树显示,20株乙型流感病毒与当年的疫苗株共同归属于Clade A.1分支,40株甲型流感病毒(H3N2亚型)中仅有1株流行株与疫苗株不同,聚为Clade A.2分支,其余39株与疫苗株共同分属Clade B分支。结论 安徽省2021—2024年度流感病毒流行株中,98.6%(69/70)的毒株对NAI药物保持敏感,但病毒NA基因存在持续变异风险,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应不断加强流感病毒耐药性监测工作,以便更好地指导传染病防控和临床用药。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何丽, 崔晓娴, 沈小婷, 王凯悦, 王雅新, 钱雨澜, 王慧珍, 陆一涵, 丰俊, 陶艳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7—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成人腹泻病的流行特征、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病原谱构成,为腹泻病病原监测和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3年徐汇区哨点医院成人腹泻病患者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对肠道致病菌进行核酸检测。对其中30份标本进行鸟枪法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以METAMIC种或属水平上每百万次总读数至少超过1个reads的物种作为宏基因组阳性病原体的判定标准。构建并比较qPCR和mNGS检出的病原谱差异。结果 共收集1 265份成人腹泻病标本,年度病原阳性率呈显著性上升趋势(χ2 =23.493,P<0.05),2023年最高,达64.9%(100/154)。男性发病较高(52.9%,669/1 265),26~45岁为主要发病人群(51.8%,655/1 265),夏秋季是感染高发季节(67.7%,857/1 265)。大部分患者(72.3%,914/1 265)能在发病后1 d内及时就诊。67.8%(858/1 265)的患者发病前食用过可疑肉蛋乳和水产品。qPCR结果显示诺如病毒GⅡ型(22.6%,132/584)、空肠弯曲菌(20.0%,117/584)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13.0%,76/584)检出率排在前3位。不同年份病原谱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78,P<0.05),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和诺如病毒GⅡ型是占比变化较大的病原。mNGS结果提示的病原谱与监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在前3位的优势病原分别为轮状病毒(93.3%,28/30)、水泡病毒(83.3%,25/30)和疱疹病毒(80.0%,24/30)。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可疑食品、是否发热是病原检出率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17—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成人腹泻病总体阳性率呈现上升趋势。夏秋季为感染高发季,其中病毒检出以夏季为主,细菌检出以夏秋季为主。建议mNGS可以与常规的检测技术手段互为补充,为有效防控腹泻病提供科学依据。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张驰, 陈穸, 童锐, 刘小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并掌握2023—2024年上海市闵行区儿童A族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引起猩红热的流行特征,为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提供相关信息。方法 收集2023年5月—2024年6月上海市闵行区哨点医院中临床诊断为猩红热的儿童咽拭子样本,采用血平板分离培养细菌,质谱鉴定种属,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检测emm基因分型和11种超抗原,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其中68株GAS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共收集305例儿童猩红热病例的咽拭子标本,分离培养获得178株GAS菌株。菌株均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美罗培南、氯霉素、左氧氟沙星、替考拉宁、头孢吡肟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9.44%、99.44%和94.94%。存在2种emm型,emm12型(89.33%,159/178)最多,其次为emm1型(10.67%,19/178)。存在26种超抗原基因谱。emm1型GAS的speA基因携带率(94.74%,18/19)高于emm12型(12.00%,32/159)(χ2=46.77,P<0.001)。emm12型GAS的speHspeI基因同时携带率(59.75%,95/159)高于emm1型(0)(χ2=24.35,P<0.001)。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68株GAS菌株全部携带耐药基因ermB,其中98.52%(67/68)携带tetM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儿童非侵袭猩红热大都由emm12型GAS导致,主要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具有高度耐药性,且emm12型speHspeI的携带率高于其他型菌株。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郭庆昕, 朱宗林, 王佳稳, 杨会勇, 饶华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缩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A)检测时间,本研究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介导扩增(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 RAA)联合双重核酸侧流层析试纸条法(lateral flow strips, LFS)快速检测SA耐热核酸酶nuc基因和mecA耐药基因。 方法 在SA基因组中nuc基因和mecA基因的保守序列上设计并筛选高效的RAA引物和探针,验证RAA-LFS同时检测nuc基因和mecA基因的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灵敏度、特异度以及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比较,采用2家三甲医院的52瓶非重复阳性血培养进行前瞻性评价。结果 RAA-LFS在20~45 °C下反应15~30 min可同时扩增nucmecA基因,检测下限可达 102 CFU/mL,50株临床分离的非SA菌株验证nucmecA基因的特异度为100%;本实验室保存的3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和30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SA)nuc基因均阳性,mecA基因共有30株阳性,与qPCR的检测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均为100%,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1 ;在52瓶阳性血培养前瞻性分析中,16株MSSA和6株MRSA与梅里埃VITEK-2 compact微生物检测系统的鉴定和药敏试验检测结果符合率100%。 结论 本研究将核酸释放剂、RAA、核酸侧流层析试纸条法3项技术组合建立了一种可应用于菌落或阳性血培养瓶检测SA及mecA耐药基因,操作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李晶晶, 曾妮, 李凌竹, 林丹, 陈敏, 程敏, 查筑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贵州省2022年各市州医疗机构多重耐药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多重耐药菌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卫生专网监测平台收集2022年贵州省各市州医疗机构7种多重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223所医疗机构数据,多重耐药菌总体检出率为12.73%(21 931/172 284),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04%(1 969/4 532 711)。各市州(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黔东南州、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州、安顺市、六盘水市)医疗机构多重耐药菌总体检出率(χ2=1 871.67,P<0.001)、医院感染发生率(χ2=209.9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级医疗机构多重耐药菌总体检出率(χ2=2 095.73,P<0.001)、医院感染发生率(χ2=209.91,P<0.001)均高于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监测的多重耐药菌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分别为44.87%(5 896/13 139)、0.015%(658/4 532 711)。 结论 贵州省各市州医疗机构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存在差异,三级医疗机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压力较大,相关医疗机构应重点关注本地区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及时做好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采取针对性措施综合防控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及院内感染的发生。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杨传松, 黄湘宁, 喻华, 邓稀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四川省腹腔标本分离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选择临床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网技术方案,利用WHONET 5.6软件对2019—2023年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上报的腹腔标本分离的细菌及药敏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一患者相同细菌仅纳入第1株菌。结果 四川省2019—2023年腹腔标本共分离出22 204株非重复细菌,其中革兰阳性细菌6 023株(27.1%),革兰阴性细菌16 181株(72.9%)。居前10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5.8%,10 179/22 204)、肺炎克雷伯菌(8.1%,1 788/22 204)、屎肠球菌(6.1%,1 361/22 204)、铜绿假单胞菌(5.8%,1 289/22 204)、粪肠球菌(3.0%,676/22 204)、咽峡炎链球菌(3.0%,6 624/22 204)、金黄色葡萄球菌(2.2%,484/22 204)、表皮葡萄球菌(2.1%,473/22 204)、阴沟肠杆菌(2.0%,439/22 204)、星座链球菌(1.8%,399/22 204)。药敏结果显示,5年间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为稳定(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2.5%和38.8%),其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为0.7%~0.8%。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的5年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4.2%、28.3%和17.8%,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为8.2%~9.9%。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菌药物的5年平均耐药率均未超过5.0%。屎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氨苄西林的5年平均耐药率均在80.0%以上,而粪肠球菌对这3种抗菌药物的平均耐药率均低于24.0%。5年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均检出率为33.9%,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平均检出率分别为0.8%和0.1%。结论 四川省腹腔标本分离细菌中,阴性菌与阳性菌之比约为7∶3,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为主。碳青霉烯类药物对肠杆菌目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仍保持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王崇圳, 董灵芝, 陈东科, 欧阳汀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3株克斯特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kerstersii)进行了一系列生化特性及基因分析,以增进对该菌的了解,为预防和控制与该菌相关的感染和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三亚市人民医院2023年9月—10月3例腹痛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别被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充分培养后对使用氧化酶试剂结果为阳性的菌株进行单菌落分离和纯培养。之后,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目标菌落进行生化鉴定和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的测定,使用VITEK MS质谱仪鉴定细菌所在菌种。同时,提取细菌DNA进行16S rRNA测序和细菌框架图测序,使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本研究培养到了3株氧化酶阳性单菌落,且质谱仪无法鉴定出具体菌种。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细菌对大多数的抗菌药物敏感,但部分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16S rRNA测序将细菌鉴定到了Comamonas属,细菌框架图测序分析表明所有细菌均是克斯特丛毛单胞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3株细菌的毒力因子中均含有与氧化酶阳性的肠道致病菌相关的基因包括气单胞菌属的flmH基因、弧菌属的vctC基因和rmlB基因、耶尔森菌属的flgG基因和flhC基因。病原与宿主互作分析结果提示了目标菌基因组中可能存在引起肠道感染的病原基因。结论 克斯特丛毛单胞菌无法被常规质谱仪鉴定,需要借助测序展开分析。该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但个别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克斯特丛毛单胞菌与人类感染,特别是肠道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致病机理有待后续研究。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张婷, 陈静, 王晶, 董蕊锐, 王高莹, 高建一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广泛定植于人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作为围产期的主要致病菌之一,GBS是危害孕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的重要病原体,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GBS可侵袭性感染母体,如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胎膜早破等。在分娩过程中,GBS亦可通过上行或垂直传播致胎儿或新生儿感染,引发新生儿脑膜炎、败血症、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给新生儿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GBS具有与黏附、免疫逃避、侵袭损伤相关的诸多毒力因子,可促进细菌的黏附和损伤,最终进展为侵袭性疾病。为降低GBS感染的风险,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产前GBS的普遍筛查和产时抗生素预防治疗策略,但目前仍有一定局限性。系统全面地探讨GBS感染的临床特征、毒力因子、实验室检测方法和疫苗现状等内容,为改善GBS感染的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 论著
  • 论著
    王南来, 马宾, 冯芳莉, 张玲, 邱仁, 谢永慧, 陈菁菁, 罗艳, 贾鹏本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南省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流行病学特征,为海南省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海南省2019—2023年ILI哨点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省2019—2023年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平均为3.25%,不同年份ILI%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5 528.340,P<0.05);ILI%具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峰值出现在4—6月、11—12月。流感样病例以0~<5岁组占比最高(38.38%,125 331/326 582),≥60岁年龄组最低(5.81%,18 975/326 582);ILI%地区分布以中部片区最高(4.39%,3 676/83 705),西部片区最低(2.66%,11 535/433 589),各区域I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201.647,P<0.05)。2019—2023年ILI流感病毒核酸总阳性率为13.69%,不同年度阳性率有差异(χ2=1 263.707,P<0.05),各年度流行优势毒株不同,2019—2020年为甲型H1N1型、甲型H3亚型、Bv系之中2种或2种以上混合流行,2021—2023年为甲型H1N1型、甲型H3亚型、Bv系之中单一亚型作为优势毒株交替流行。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以5~<15岁组最高(21.54%,2 138/ 9 928)。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与ILI%呈正相关(r=0.748,P=0.005)。结论 海南省2019—2023年流感样病例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高发于4—6月和11—12月,人群普遍易感,儿童青少年居多,各年流行优势毒株不同,提示流感防控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人群,强化学校等重点场所流感监测与防控,在高发季节到来前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开展流感防控的科普与宣教。

  • 论著
    刘璞瑜, 吴群, 孙定炜, 刘莹, 欧婷婷, 曾雪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气象因素与海南省鼠密度的相关性,为海南省鼠害防控及鼠传疾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海南省 2012—2022 年鼠密度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鼠密度与各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鼠密度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结果 海南省 2012—2022年鼠密度为1.96%~4.32%,平均密度为3.47%,无明显变化趋势 (F趋势=4.00,P=0.08),褐家鼠为海南省的优势鼠种。月平均日照时长和月平均降水量对当月鼠密度有影响(P<0.05),鼠密度随月平均日照时长的增长而升高;月降雨量在300 mm以内时,鼠密度比较平稳,月降水量为300~500 mm,鼠密度随月降雨量的升高而降低,月降水量超过500 mm后,月鼠密度又呈现随之升高的趋势。月平均气压、月平均日照时长、月蒸发量、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月相对湿度对鼠密度的影响均呈现滞后效应(P<0.05)。滞后1个月的鼠密度随着月平均气压的升高而降低;滞后3个月的鼠密度随着月平均日照时长的增加先降低再升高,拐点在150 h;滞后3个月的鼠密度随着月蒸发量的增加而降低;月降水量对滞后1个月的鼠密度影响区间主要 在200~300 mm;滞后3个月的鼠密度随着温度上升而升高,在28 ℃后平稳下降;滞后1个月的鼠密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 月平均日照时长与月降水量对当月鼠密度有一定影响,且月平均气压、月平均日照时长、月蒸发量、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月相对湿度对鼠密度均有滞后效应。

  • 论著
    李超锋, 杨萱, 刘金瑾, 张雪, 陈媛媛, 杨晓霞, 张晓华, 郭莉莹, 徐丽霞, 侯明杰, 孙燕, 赵清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的低病毒血症(low level viraemia, LLV)发生情况,探讨影响LLV发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郑州市2004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HIV/AIDS患者相关信息,根据ART时年龄的不同将HIV/AIDS患者分为≥50岁组和<50岁组。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LLV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 981例研究对象,其中<50岁组2 460例,≥50岁组521例。<50岁组随访时间为5.8(3.5~8.2)年,累计随访14 814人年,15.5%(382/2 460)患者发生LLV,发病密度为25.8/1 000人年(95%CI:23.2~28.3)。≥50岁组随访时间为5.6(3.5~8.2)年,累计随访3 084人年,22.6%(118/521)患者发生LLV,发病密度为38.3/1 000人年(95%CI:31.5~45.0)。≥50岁组患者的LLV发生率高于<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53,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0岁、基线CD4细胞≤200个/μL、漏服药物是患者发生LLV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HIV/AIDS患者LLV发生率较高,年龄是HIV/AIDS患者发生LLV的独立危险因素。

  • 论著
    何培, 张佩欣, 李永刚, 王佳, 彭传梅, 袁勇, 张振华, 冯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突变株具有较强传播能力和危害性,探究HBsAg抗原变异、合成及分泌,将为解决临床隐匿性乙型肝炎诊疗问题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 对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BI)患者HBV基因序列成功克隆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单基因突变体和多基因突变体,使用AlphaFold2.3软件对野生型基突变体结构模型进行蛋白相似性及稳定性分析,并将野生型、单及多位点突变体转染至Huh7细胞,分析不同突变体的细胞内外合成和分泌情况。结果 单突变位点Y100L、Y100C及C139R与野生型相比的均方根偏差(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 RMSD)值较小,G145R与野生型比较的RMSD值较大。Y100L热能差(ΔΔG)最小,其次是Y100C、C139R及G145R。3种多位点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的RMSD值均小于1,T63I/Y100L/Q101K热能差(ΔΔG)最小,T125A/F158L/V224G及S113T/F220C次之。Y100C、C139R、G145R合成、分泌以及分泌效率较野生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113T/F220C细胞内外的合成、分泌及分泌效率与野生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63I/Y100L/Q101K细胞内合成及分泌效率与野生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内质网腔区部分单点突变体在肝细胞内合成和分泌HBsAg降低;内质网腔区和其他结构区域组合的部分多点突变体在肝细胞内合成HBsAg增加及分泌效率降低。

  • 论著
    洪明阳, 黄旭, 王秋波, 张海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iRNA-424-5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在结核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患者和活动性结核(active tuberculosis, ATB)患者中的表达变化情况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登录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基因表达综合中心(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下载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 miRNA)表达芯片GSE25435和GSE29190,使用GEO2R工具获取差异表达miRNA;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LTBI患者、ATB患者共30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组为同时期健康体检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对3组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中miRNA和IL-6表达进行验证;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miRNA-424-5p和IL-6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GEO2R分析,获得3个差异miRNA,分别是miRNA-424-5p、miRNA-21-3p和miRNA-144-3p;使用qPCR实验对以上3个miRNA 及IL-6的水平进行检测,发现与LTBI组相比,ATB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NA-21-3p和miRNA-144-3p 的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F=6.53,P>0.05;F=3.21,P>0.05);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NA-424-5p和IL-6的表达水平出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5,P<0.01;F=8.77,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NA-424-5p和IL-6区分ATB与LTBI患者的最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值分别为0.70和0.76,两者联合诊断AUC值可达0.84。结论 miRNA-424-5p和IL-6的联合诊断具有区分LTBI和ATB患者的潜能,可为临床快速鉴别诊断潜伏感染和活动性结核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论著
    李爱芳, 曹俊杰, 雷静, 杨翰, 许优, 、党丽云, 任斐, 马进宝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核酸质谱(Mass ARRAY)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耐药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西安市胸科医院2022年9月—2023年5月疑似肺结核患者肺源样本(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疑似肺外结核患者肺外样本(组织、脓液),对同一患者两份样本采用熔解曲线法和核酸质谱法检测常见耐药基因,同时进行分枝杆菌培养和微孔板法药敏试验。以微孔板法为标准,评价熔解曲线法和核酸质谱法对各种药物的检验效能。结果 收集肺源样本72份(痰液40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32份)及肺外样本36份(组织18份,脓液18份)。经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为32.4%(35/108)。核酸质谱法MTB耐药基因检出率52.8%(57/108)。核酸质谱法、熔解曲线法和微孔板法的利福平耐药检出率分别为14.0%(8/57)、13.0%(6/46)和20.0%(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1, P>0.05)。三种方法检测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培养阳性标本表型药敏结果为参考标准,核酸质谱法检测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的Kappa值分别为1.000、1.000、0.635、0.821。结论 核酸质谱检测患者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灵活通量的分子检测方法,在耐药结核病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论著
    王长泰, 杨慧勤, 洪文昕, 廖璐, 林炳亮, 彭劼, 陈学福, 王建, 蔡卫平, 李凌华, 张复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广东省老年重症登革热(severe dengue,S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为老年SD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23年在广东省4个市住院的老年S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年轻老人(<80岁)和高龄老人(≥80岁)的临床特点差异,统计不同治疗措施及临床转归。结果 114例老年SD患者中高龄老人占34.21%,合并基础疾病为81.58%,其中常见为高血压(64.04%)、慢性心脏病(42.98%)、脑血管疾病(28.07%)、糖尿病(21.05%)。42.11%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 81.58%血小板计数<50×109/L, 52.63%白蛋白<30 g/L。年轻老人和高龄老人比较,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表现中严重血浆渗漏、严重出血和严重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9.82%、34.21%和63.16%,年轻老人和高龄老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静脉补液、器官支持、营养支持等治疗,输注人血白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糖皮质激素、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和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60.53%、55.26%、19.30%、35.96%、30.70%和78.95%。22.81%和8.77%患者接受机械通气和肾替代治疗。最终32.46%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 16.67%患者死亡。结论 老年SD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严重器官损伤多见,病死率高,年轻老人和高龄老人的临床特点类似。临床上尽早识别重症,以基础疾病和临床特点为基础制定个体化综合救治措施是老年SD患者治疗关键。

  • 论著
    曹伟涵, 张亮, 张磊, 程相阁, 张乐, 石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调查重症肺炎(severe pneumonia, SP)患者并发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RF)风险,并建立其预测模型为SP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黄河三门峡医院)接诊的313例SP患者进行研究,以7∶3比例将患者分为模型组(219例)与验证组(94例)。收集可能影响SP患者并发RF的临床因素、临床评分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有无合并RF将模型组患者分为RF组与非RF组,比较2组临床因素、临床评分及实验室指标。在套索回归(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筛选潜在影响因素后,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SP患者并发RF的独立性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219例模型组患者中有115例(52.51%)出现RF,RF组与非RF在患者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机械通气情况、低蛋白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Ⅱ, 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MODS)、社区获得性肺炎评分(confusion urea respiratory rate blood pressure age-65 score, CURB-65)、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血乳酸(lactate, La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D二聚体(D-Dimer, 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ASSO回归基础上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APACHE-Ⅱ、Lac、PLT、MPV、D-D为SP患者并发RF的独立性影响因素。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预测SP患者并发RF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74(95%CI:0.828~0.920),验证组预测SP患者并发RF的AUC为0.841(95%CI:0.788~0.894)。霍斯黙-莱梅肖拟合优度检验(Hosmer-Lemesho, H-L)结果显示,模型组预测的SP患者并发RF概率与实际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32,P>0.05);校准曲线结果显示,模型组与验证组的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SP患者并发RF概率阈值为0.10~0.90时,患者的净受益率大于所有患者均进行干预和所有患者均不进行干预。结论 SP患者并发RF主要受低蛋白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APACHE-Ⅱ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SP患者并发RF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区分度。

  • 论著
    孙晴, 王小平, 符剑, 陈骥, 杨小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江苏省南通市新发结核病患者成功治疗后复发情况,分析结核病复发影响因素,为评价南通市结核病的长期治疗效果及调整和完善南通市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以南通市2016年登记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观察队列,通过系统搜索2016—2023年纳入患者的后续发病重新登记情况。结核病成功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 后续发病登记观察中,重新登记二次、三次和四次病例数及重新登记率分别为106例和4.88%、13例和0.60%、2例和0.09%。年度重新登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17年最高为2.07%, 2022年最低为0.18%。历次复发均为男性、40周岁以上、农民和本地户籍人员居多,病原学阳性患者的复发比例高于病原学阴性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HR=2.303,95%CI:1.386~3.828)、年龄≥40(HR=2.144,95%CI:1.157~3.973)、农民(HR=2.779,95%CI:1.265~6.105)、诊断时痰检阳性(HR=2.837,95%CI:1.932~4.164)是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结核病防治要加强对新发结核病患者治疗管理,加强X-pert检测技术在结核病诊断及转归结果判定中应用及对成功治疗后2年内的定期随访工作。针对结核病复发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柳晓金, 王东昌, 张珣, 梁会朋, 康乃民, 赵艳, 郑立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肺诺卡菌病长期误诊为肺结核患者的原因,以提高此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4年6月北京胸科医院(1例)、河北省胸科医院(15例)、石家庄市第五医院(1例)、辛集市第一医院(1例)肺诺卡菌病误诊为肺结核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治疗、转归和误诊原因。结果 18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59±14)岁,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17例合并基础疾病,包括1例艾滋病,1例糖尿病,2例陈旧性肺结核,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4例有支气管扩张。18例患者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标本经哥伦比亚血平板或罗氏培养基或MGIT 960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皮疽诺卡菌11例、豚鼠耳炎诺卡菌1例、圣乔治教堂诺卡菌6例。18例患者接受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14例为联合药物治疗,治愈8例,好转8例,死亡2例。误诊原因:未发现病原学证据,对于长期咳痰患者,按一般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常考虑结核病进行治疗;普通菌一般只培养48 h,而诺卡菌生长慢,造成漏检;MGIT 960液体和罗氏培养时间长,可增加诺卡菌阳性率,但开展单位较少;对培养阳性的诺卡菌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弱抗酸染色的形态与原始标本里菌的形态差距较大了解不够,造成误判。结论 肺诺卡菌病容易误诊为肺结核,对免疫力低下和有支气管扩张等肺部结构破坏疾病的长期大量咳痰患者,常规治疗效果不好,要警惕诺卡菌感染;医务人员要重视痰诺卡菌革兰染色、弱抗酸染色、培养和镜检;诺卡菌病确诊后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