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王明, 谢静文, 杜雨彤, 王刚, 尹紫鸽, 蔡京虹, 刘庆, 张恒端, 赵彤言, 史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蚊虫种类分布特征和重要蚊种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为该地区蚊媒传染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2023年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选择16个采样点,幼虫采集使用吸管法、成蚊采集使用诱蚊灯法。利用形态特征和基于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 COⅠ)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Ⅱ(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Ⅱ, COⅡ)的分子鉴定技术相结合鉴定蚊种。利用ClustalX、DnaSP 5.0、Network 4.6.1.0等软件进行日本伊蚊(Ae. japonicus)、白纹伊蚊(Ae. albopoctus)、骚扰阿蚊(Ar. subalbatus)种群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的分析。结果 经鉴定,本研究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采集的蚊虫隶属于蚊科8属30种。其中伊蚊属10种,库蚊属13种,阿蚊属1种,直角蚊属1种,蓝带蚊属1种,杵蚊亚属1种,按蚊属1种,巨蚊属2种。3种重要蚊虫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日本伊蚊单倍体多样性指数为0.994 7,种群间普遍达到中等分化程度,种群6与种群12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白纹伊蚊单倍体多样性指数为0.634 0,种群1和2与各种群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大;骚扰阿蚊单倍体多样性指数为0.703 3,种群2与种群3、种群4、种群6、种群7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大,基因流较小。结论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蚊虫物种丰富。本研究对蚊种组成、分布开展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了日本伊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重要蚊种的种群遗传结构特征,为当地蚊媒生态研究和蚊媒疾病防控等方面提供了科学数据参考。

  • 论著
    刘金连, 潘楠楠, 陈雪, 肖利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肝受体同源物-1(the liver receptor homolog-1, LRH-1)在调控肝癌细胞对奥沙利铂敏感性过程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为肝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在肝癌细胞系中构建低表达及过表达LRH-1的细胞模型,通过检测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细胞增殖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等功能学实验探索LRH-1在肝癌细胞中对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通过定量PCR检测LRH-1对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1, MDR1)基因的转录调控作用;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评估LRH-1对MDR1的转录激活能力。结果 在HuH7细胞中过表达LRH-1后,细胞在奥沙利铂处理下,IC50显著升高, 达到18.012 μmol/L,显著高于HuH-7对照组的2.042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MDR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HepG2细胞中敲低LRH-1表达后,细胞在奥沙利铂处理下,IC50显著降低,为1.012 μmol/L,显著低于HepG2对照组的6.294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细胞增殖能力和平板克隆形成能力显著降低, MDR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LRH-1可以剂量依赖性激活MDR1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其特异性小分子抑制物ML-180能显著降低LRH-1对MDR1启动子的转录激活能力。结论 LRH-1通过转录激活MDR1降低肝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因其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已经合成成功,LRH-1可作为肝癌耐药治疗的潜在靶点。

  • 论著
    邓东青, 龙启舟, 聂映, 吴家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胆固醇-25-羟化酶(cholesterol 25-hydroxylase, CH25H)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复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抗JEV药物的研发提供靶标分子及理论支撑。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CH25H能否在人的肾细胞HEK293T中被Ⅰ型干扰素及JEV诱导表达。用不同浓度的α干扰素(interferon α, IFN-α)处理HEK293T细胞,12 h后收取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H25H的表达情况;使用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的JEV感染HEK293T细胞,24 h后收取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H25H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H25H-3×HA,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CH25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病毒空斑实验分析CH25H对JEV复制的影响;通过CCK8实验获得CH25H的酶活性产物25-羟基胆固醇(25-hydroxycholesterol, 25HC)在HEK293T、BHK21及Vero细胞中的合理使用浓度,并在上述细胞中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病毒空斑实验、免疫荧光实验、病毒吸附实验进一步研究25HC在JEV复制中的作用及其对JEV生命周期的影响;利用点突变的方法构建CH25H酶活性缺失的突变体CH25HM,并转染至HEK293T细胞中,JEV感染24 h后,通过qPCR、病毒空斑实验揭示CH25H影响JEV复制是否依赖于其酶活性。结果 CH25H可在HEK293T细胞中被IFN-α诱导表达,但在JEV感染后,细胞中CH25H mRNA表达水平被下调。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CH25H显著的抑制JEV复制。CH25H的酶活性产物25HC在HEK293T、BHK21及Vero细胞中均明显抑制JEV的复制;病毒吸附实验结果显示,25HC可通过影响病毒吸附过程,进而抑制JEV复制;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酶活性缺失的突变体CH25HM,也能显著的抑制JEV复制。结论 JEV感染下调干扰素刺激基因CH25H的表达,而CH25H以依赖于酶活性及非酶活性方式发挥抗JEV复制的作用。

  • 论著
    吴群, 刘莹, 刘璞瑜, 李善干, 曾林海, 曾日彪, 郑在春, 刘武汉, 王国逸, 王国胜, 吴赐达, 曾雪霞, 孙定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性水平及其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kdr)和乙酰胆碱酯酶1(acetylcholnesterase number one, ace-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在海南省儋州、三亚、琼中、琼海、昌江和万宁采集白纹伊蚊幼虫,测定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抽取抗性测定存活样品并对其kdr基因和ace-1基因的突变进行检测。结果 海南不同地区白纹伊蚊种群成蚊接触溴氰菊酯(0.03%)、氯菊酯(0.40%)、高效氯氰菊酯(0.40%)、高效氯氰菊酯(0.08%)和高效氯氟氰菊酯(0.07%)药膜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5.56%~83.33%、29.89%~92.22%、26.67%~97.78%、11.11%~88.89%和40.00%~83.33%;接触残杀威(0.05%)、噁虫威(0.20%)、马拉硫磷(0.50%)、杀螟硫磷(0.20%)、毒死蜱(2.00%)5种杀虫剂药膜24 h后死亡率为94.89%~100.00%,其中昌江白纹伊蚊种群接触残杀威的死亡率为97.78%,三亚、万宁和琼海白纹伊蚊种群接触马拉硫磷的死亡率分别为94.89%、96.67%和96.67%,三亚和琼海白纹伊蚊种群接触杀螟硫磷的死亡率均为97.78%,其他种群死亡率均为100.00%。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测序结果显示kdr基因仅1534位点存在突变,共有4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和突变型TGT(TGC)/C、TCC/S、TTG/L,其突变频率分别为40.47%,22.25%、36.44%和0.85%,这些突变共组成7种类型,即野生型纯合子F/F,野生型/突变型杂合子F/C、F/S和F/L,突变型杂合子S/C,突变纯合子C/C和S/S,其突变频率依次为19.92%、6.78%、32.63%、1.69%、11.44%、13.14%和14.41%。在ace-1基因对应的119位点未检测到相关氨基酸突变。结论 海南省6个地区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均产生较高抗性,而对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敏感或产生可能抗性;抗性基因突变主要以kdr基因1534位点为主,其突变频率可能是导致海南地区白纹伊蚊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

  • 论著
    苏婉婷, 陈艳艳, 王晖, 刘建兵, 杨军晶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湖北省2015—2022年血吸虫病流行态势和风险因素,为2030年全省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达到消除标准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和《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20年版)》要求,对2015—202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风险监测点螺情和野粪传播风险情况与地区分布进行分析,并进行风险评级。结果 2015—202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风险监测环境60 203处,累计查螺10 223 460框,捕获螺数2 344 094只,其中活螺数1 357 479只,活螺平均密度0.07~0.29 只/0.11 m2。2015年和2017年分别查出阳性钉螺11只和3只,对应阳螺环境数3处和2处。野粪分布环境占总监测环境比例基本呈下降趋势,牛粪环境占比最高(69.27%),累计采集野粪19 549份,其中阳性野粪78份;自2018年后,仅2019年发现1处阳性牛粪,其余年份均未发现。2015—2020年,各风险监测县(市、区)活螺密度和野粪分布环境占比均显著降低,公安县、阳新县等活螺密度较高地区自2017年起均下降至1只/0.11 m2以下。累计60 203处风险监测环境中,共查出53处Ⅰ级风险(自2020年后未再查出),1 999处Ⅱ级风险,58 030处Ⅲ级风险。结论 2015—202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局部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今后应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疫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敏感性和水平,防止疫情反弹。

  • 论著
    曾雪霞, 李乔君, 刘璞瑜, 林怡, 刘莹, 杨新燕, 殷大鹏, 鲁英, 孙定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海南省2022年鼠类监测结果,了解并掌握鼠的种群构成、分布、季节消长以及鼠密度,并探讨海口市的鼠密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为媒介控制和鼠媒传染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夜法,按照《2022年海南省鼠类监测实施方案》,自2022年1月起每隔2个月对17个市县进行监测。采用Excel 2021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及图表绘制,使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鼠密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2022年海南省总体鼠密度为4.32%(1 166/27 008)。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其捕获数量占总捕获数的72.21%(842/1 166)。从地区来看,昌江县鼠密度最高为27.27%(367/1 346),其次为海口、万宁、三亚,鼠密度分别为8.59%(155/ 1 804)、6.55%(77/1 176)、5.11%(81/1 586)。不同生境类型的鼠密度不同,农村居民区鼠密度最高,为4.49%(402/ 8 962);重点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建筑工地、屠宰、酿造业等)为4.41%(404/9 153);城镇居民区为4.05%(360/8 893)。季节消长来看,总体鼠密度在5月份达到高峰后,呈现下降趋势。农村居民区鼠密度高峰在7月(5.73%),城镇居民区鼠密度无明显高峰期,重点行业鼠密度高峰期出现在5月(6.87%)。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口市鼠密度与平均气温、累计日照时间具有正相关性(r=0.90、0.9;P<0.05)。结论 海南岛鼠密度相对较高,各市县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比历年监测数据,合理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 论著
    邹莉萍, 陈晴, 唐先珍, 梁丽, 时正雨, 陈蕾, 郭周莉, 吴桂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and rifampicin resistant-tuberculosis, MDR/RR-TB)患者合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降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耐多药结核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0年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住院的MDR/RR-TB患者311例,按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水平分为CD4+T淋巴细胞降低组(CD4+T淋巴细胞<414个/μL)和CD4+T淋巴细胞正常组(CD4+T淋巴细胞≥414 个/μL)。收集两组人口学特征、结核病类型、合并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方程分析 MDR/ RR-TB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降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11例已完成治疗疗程的MDR/RR-TB患者,男女比例为1.68∶1,年龄[MP25P75)]为32(24,45)岁,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492.0(328.0,661.0)个/μL,CD4+T淋巴细胞 <414个/μL患者115例。CD4+T淋巴细胞降低组的高龄段患者、性别为男性、基线贫血、基线白细胞减少、基线低蛋白血症、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罹患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胸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多于正常组(P<0.05),治疗成功率低于CD4+T淋巴细胞正常组(P=0.024)。男性(OR=2.045,95%CI:1.147~3.648)、年龄(OR=1.032,95%CI:1.012~1.052)、基线贫血(OR=2.246,95%CI:1.457~3.426)、基线白细胞减少(OR=2.398,95%CI:1.387~4.148)是MDR/RR-TB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的危险因素。结论 MDR/RR-TB患者合并CD4+T淋巴细胞降低患者更易患重症结核及并发结核性胸膜炎,且治疗成功率更低;男性、年龄增长、基线贫血、基线白细胞减少的MDR/RR-TB患者更易合并CD4+T淋巴细胞降低,临床需关注这些患者的免疫状态。

  • 论著
    吴智星, 刘家法, 张米, 李健健, 程鹏, 邓雪媚, 马莎, 王佳丽, 董兴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昭通市2020—2022年50岁及以上抗病毒治疗失败[血浆病毒载量(viral load, VL)≥ 1 000拷贝/mL]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的耐药及分子网络特征。方法 通过云南省抗病毒治疗数据库收集2020—2022年昭通市50岁及以上抗病毒治疗失败的HIV/AIDS患者人口学资料,采集患者血浆,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 pol基因蛋白酶和逆转录酶区,采用ContigExpress软件拼接并进行序列测定,运用美国斯坦福大学HIVdb数据库进行耐药突变分析,利用HyPhy 2.2.4以TN93模型计算序列间的两两基因距离,以1.7%作为阈值构建HIV分子网络,使用 Cytoscape 3.7.0将网络可视化。结果 共纳入HIV/AIDS病例480例,血浆样本扩增阳性417例,耐药196例,总耐药率为47.0%;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NNRTIs)的耐药率最高为45.6%(190/417),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NRTIs)耐药率为14.4%(60/417),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 PIs)的耐药率较低,为0.2%(1/417)。NNRTIs耐药突变位点中,以K103N/E/S突变位点为主,突变率为33.3%(139/417);NRTIs耐药突变位点中,以M184V/I突变位点为主,突变率为13.9%(58/417);PIs耐药位点突变率相对较低,突变率为0.2% (1/417)。通过构建分子网络,88例患者进入分子网络,入网率为21.1%,参与构成21个传播簇,其中CRF01_AE构成了一个包含37例的大簇。结论 相较于云南省其他地区研究,本研究昭通市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老年人群耐药率有所下降,URFs成为主要亚型,提示昭通市老年人传播关系逐渐复杂化,应加强监测检测;通过构建分子网络,提示CRF01_AE、已婚或有配偶男性入网率最高,应加强重点人群干预,多元化开展老年人艾滋病防治工作。

  • 论著
    曹改改, 张燕军, 杨栋, 张宇, 李静茹, 高怡, 郝崇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山西省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的耐药性、耐药机制及血清型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治疗SP感染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收集山西省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7月期间分离的SP菌株,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检测,同时使用MALDI-TOF质谱仪、Optochin敏感试验和扩增CPSA基因进行物种鉴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检测耐药和毒力基因以及进行血清分型。结果 98.3%(115/117)的菌株为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erythromycin-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ERSP)。115株ERSP中,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阳性菌素B(macrol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 B, MLSB)是主要耐药表型(114/115),全部(100.0%)携带ermB基因和36.8%(42/114)携带mefA基因。仅发现1株M耐药表型菌株,未携带ermBtetM基因。ERSP菌株流行的前6种血清型为19F、3、34、19A、6A/6B和23F,共71株(61.7%)。与儿童和成人组患者相比,老年组患者血清型19F更为流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5,P=0.043)。从儿童与老年患者分离的菌株对口服青霉素的不敏感率(包括耐药和中介)高于成年组患者(χ2=7.277,P=0.026)。血清19F型菌株对口服青霉素(81.0%)、复方新诺明(100.0%)、四环素(94.7%)和头孢曲松(9.5%)的不敏感率较高。血清型19A和23F菌株对青霉素(>70%)、四环素(100%)和复方新诺明(>85%)的不敏感率较高。然而,血清3型菌株对口服青霉素、头孢曲松和复方新诺明的不敏感率低,分别为8.3%、0%和27.3%。ermB+mefA阳性菌株共42株,以19群血清型为主,占64.3%(27/42),其中88.1%(37/42)的菌株同时携带plylytAHylA基因。结论 ERSP耐药问题严重,血清型分布在年龄、耐药基因携带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方面存在差异,接种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13, PCV13)是本地区预防SP感染的重要有效措施。

  • 论著
    王唐, 刘曜, 宋灿磊, 许峰, 董兆鹏, 刘洪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蚊浓核病毒·Bti油悬剂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淡色库蚊幼虫和白纹伊蚊幼虫的防制效果,为蚊幼控制的药剂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幼虫浸渍法,将30只蚊幼分别置于含有不同杀蚊幼剂的搪瓷盆中,观察并记录幼虫的死亡时间、化蛹及羽化情况;利用SPSS 18.0软件计算半数致死时间(LT50)及95%可信区间(CI)、毒力回归方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蚊浓核病毒·Bti油悬剂、双硫磷和Bs对淡色库蚊低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85.7、73.2和109.8 min,对淡色库蚊高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82.8、71.6和128.2 min;蚊浓核病毒·Bti油悬剂、双硫磷、Bs对淡色库蚊低龄幼虫100%的死亡率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60、160和200 min,对淡色库蚊高龄幼虫100%的死亡率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40、140和300 min;Bti对淡色库蚊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的24 h死亡率均为0;新药1、新药2和新药3对白纹伊蚊高龄幼虫100%的死亡率所需时间分别为280、260和180 min,LT50分别为95.8、68.8和54.3 min;双硫磷和Bti对白纹伊蚊幼虫24 h死亡率均为100%,LT50分别为222.0和272.5 min。结论 蚊浓核病毒·Bti油悬剂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幼虫均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与常用的3种杀蚊幼剂相比防治效果各有优势,可用于蚊幼的防治。

  • 论著
    冯玉婷, 许玉军, 乔凤, 朱考考, 张雯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参加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的状况,分析其治疗后免疫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抗病毒治疗子模块中海南省截至2022年治疗的HIV/AIDS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 150例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免疫学效果的因素。结果 3 150例研究对象中,发生免疫学成功2 906例(占92.2%);治疗后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MP25P75)为491(351,656)个/μL,不同水平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组间治疗后与基线增加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离异或丧偶(OR=0.50,95%CI:0.31~0.79),开始治疗时年龄≥60岁(OR=0.51,95%CI:0.29~0.90),确诊到治疗的时间间隔1~<12个月(OR=0.55,95%CI:0.40~0.77),确诊到治疗的时间间隔12~<60个月(OR=0.53,95%CI:0.34~0.80),确诊到治疗的时间间隔≥60月(OR=0.41,95%CI:0.23~0.75),CD4+T淋巴细胞计数300~<400个/μL组(OR=0.36,95%CI:0.22~0.58),CD4+T淋巴细胞计数400~<500个/μL组(OR=0.30,95%CI:0.18~0.49)与发生免疫学成功呈负相关(P<0.05)。而同性传播(OR=3.46,95%CI:2.03~5.90),异性传播(OR=1.91,95%CI:1.14~3.19),其他传播途径(OR=3.13,95%CI:1.50~6.53),治疗时长2~<4年(OR=1.71,95%CI:1.13~2.58),治疗时长4~<6年(OR=2.86,95%CI:1.81~4.51),治疗时长≥6年(OR=2.21,95%CI:1.47~3.32)与发生免疫学成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海南省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取得较好的免疫学效果,应扩大HIV监测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持续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进一步提升治疗免疫学效果。

  • 论著
    俞凤, 徐仙赟, 杨小军, 肖亮, 金桂林, 袁方, 李康, 杨军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hypermucinous Klebsiella pneumoniae, HMKP)体外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3年3月— 10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非重复分离HMKP菌株,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种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拉丝试验检测菌株黏液特性,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菌株对白藜芦醇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通过细菌生长曲线法观察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HMKP生长的影响;使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HMKP生物膜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白藜芦醇对HMKP毒力形成相关基因(aerobactinrmpAmrkD)的表达量;用GraphPad Prism 9.0绘图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收集122株肺炎克雷伯菌,拉丝实验阳性株(HMKP)29株,其中26株对头孢类及其酶抑制剂、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常用抗菌药物全部敏感,3株为高粘液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hypermucinous Klebsiella pneumoniae, HM-CRKP);白藜芦醇对HMKP的MIC均>512 μg/mL;不同浓度256 μg/mL, 128 μg/mL的白藜芦醇均能明显降低HMKP的生长能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P<0.05),且可以降低菌株毒力相关基因 rmpAmrkD的表达量。结论 白藜芦醇能抑制HMKP生长及生物膜形成,其机制可能与通过降低菌株毒力相关基因rmpAmrkD的表达量有关。

  • 论著
    盛佳丽, 张慧慧, 毕小慢, 郑少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探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特征与生存预后情况,为NSCLC预后评价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呼吸内科2016—2020年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且可供分析研究的195例Ⅳ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统计随访截止时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利用Log-rank法进行分层变量对生存情况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7.05(95%CI:12.64~21.45)个月,1年、2年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70.7%、41.5%和22.0%。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HR=0.697,95%CI:0.486~0.999,P=0.049),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arnofsky, KPS)(HR=1.535, 95%CI:1.038~2.270,P=0.032),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肿瘤位置(HR=1.481,95%CI:1.003~2.186,P=0.036),病理类型(HR=1.181,95%CI:0.715~1.950,P=0.019),转移部位(HR=1.710,95%CI:1.214~2.409,P=0.002),N分期(HR=2.094, 95%CI:0.973~4.509,P=0.006),基因突变 (HR=2.387, 95%CI:1.590~3.584,P<0.001),含化疗方案治疗(HR=1.713, 95%CI:1.094~2.683,P=0.019),综合治疗(HR=1.874, 95%CI:1.253~2.802,P=0.002)是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亚组分析中,转移部位、含化疗治疗方案是影响Ⅳ期NSCLC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生存期较长。Ⅳ期NSCLC基因突变阴性或未知患者中,转移部位、含化疗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是影响Ⅳ期NSCLC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本研究中性别、KPS评分、CT肿瘤位置、病理类型、转移部位、N分期、基因突变、含化疗方案治疗、综合治疗是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方案上,化疗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治疗方案,另外,综合治疗相比较单一治疗方案能够延长生存期,存在基因突变阳性、服用靶向药物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因此,在Ⅳ期NSCLC的治疗中应检测基因突变状态,选择对应的靶向药物延长生存期。

  • 论著
    闭福银, 康宁, 黄航, 何为涛, 居昱, 王晶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监测、分析广西禽相关场所外环境禽流感病毒污染状况,评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为广西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2年,在广西14个市每月采集5种禽相关场所外环境标本,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方法进行甲型通用流感病毒核酸,H5、H7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收集广西禽相关场所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21—2022年14个市共采集禽相关场所外环境标本5 960份,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 918份,阳性率为65.74%,H5亚型281份,占比为7.17%;H9亚型阳性2 508份,占比为64.01%;H5+H9亚型混合阳性552份,占比为14.09%;甲型非H5/H7/H9阳性577份,占比为14.73%;未检出H7亚型。全年外环境存在较高水平的禽流感病毒污染;除梧州市为H5、H9、甲型非H5/H7/H9亚型混合流行外,其他市主要以H9亚型为主。不同地区之间的阳性率差异较大,最高为贺州市(90.32%,653/723),最低为玉林市(28.96%,75/259)。不同标本类型的阳性率在50.32%~74.94%。不同类型标本(χ2=163.08, P<0.001)和不同月份(χ2=172.69, P<0.001)、不同地区(χ2=498.86, P<0.001)、不同监测场所(χ2=370.01, P<0.001)来源的标本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西禽相关场所外环境存在较严重的禽流感病毒污染,其中污染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以H9和H5亚型为主。因此,广西相关部门应加强涉禽场所的监测、管理和消毒。

  • 论著
    麦惠盈, 张德昊, 潘南芳, 覃颖鲜, 宋菲菲, 王欣, 梁萍, 王清华, 郭洪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糖尿病足是海南地区最常见慢性创面类型,旨在明确海南糖尿病足患者的严重程度和糖尿病足坏疽的风险因素,为降低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研究采用现况调查设计,于2022年7月—2023年6月对海南省11个市县19家医院就诊的457名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深入调查。收集的数据包括人口学特征、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相关信息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比描述,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并在回归中设置2组递增模型以检验潜在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海南地区糖尿病足患者中坏疽发生的占比为56.01%(95%CI: 51.21%~61.49%)高于其他地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行为习惯、药物治疗、合并症/并发症、家族史和创面细菌感染情况等因素与发生糖尿病足坏疽的风险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未接受糖尿病药物治疗、有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未每日检查双足等是糖尿病足坏疽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亚组分析中未发现性别与上述因素之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 海南地区糖尿病足患者中发生坏疽的占比高于其他地区,发生的风险因素与缺乏规范、及时的救治和患者对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的知识缺乏有关,建议加快基层医院创面治疗中心建设,提升糖尿病足的救治水平,并重视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的宣教,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以做到早发现、及时诊治,降低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和坏疽的发生风险。

  • 论著
    丘家鹏, 田川, 廖柳华, 黎巧茹, 林丹娜, 孔宪玲, 符莹, 叶中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华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协作组2016治疗方案(2016 program of the South China children's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reatment cooperation group, SCCLG-ALL-2016)治疗B细胞起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CD20表达对儿童B-ALL预后的影响,为B-ALL临床个性化和精准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华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协作组6个中心2016年10月—2023年5月期间接受SCCLG-ALL-2016治疗的273例初诊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临床危险度分层、早期和远期疗效,并通过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73例初诊B-ALL患儿CD20阳性表达率26.9%,与CD20阴性组比较在白血病基因融合及突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诊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计数、肝脾情况、染色体核型、诱导第15天和第33天骨髓白血病残留以及复发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0阳性组总生存率为(71.9±10.1)%,低于CD20阴性组(86.8±4.0)%,3年无病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 EFS)为(81.2±5.6)%,低于CD20阴性组(89.5±2.2)%,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0合并与不合并IKZF1基因片段缺失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3年E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EFS、OS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与3年EFS相关的单因素为脾脏情况、危险度分层;多因素分析显示脾脏情况及危险度分层是影响3年EFS的预后独立因素。与OS相关的单因素为脾脏情况、第15天骨髓情况、危险度分层及复发情况,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情况是影响OS的预后独立因素。结论 儿童B-ALL的CD20表达与基因融合及突变表达相关,但CD20不是预后影响因素。

  • 论著
    马龙, 邓文升, 时洁, 巩娟芳, 赵宇鑫, 陈小宁, 封小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陕西省铜川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影响因素,为铜川市实行精准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5—2023年铜川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生存相关信息,利用寿命表分析累计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抗病毒治疗预后。结果 410例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最短观察期0个月,最长222个月,MP25P75)为 71(64, 106)个月;随访362例,艾滋病相关死亡39例。抗病毒治疗1年、5年和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2%、91.3%和83.0%;多因素Cox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HR=0.349,95%CI:0.159~0.769)和无临床症状(HR=0.357,95%CI:0.178~0.715)的HIV/AIDS死亡风险较低,CD4细胞计数<200 cells/μL组(HR=9.383,95%CI:2.879~30.578)死亡风险较高。基于以上3个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显示模型区分度C-index=0.859(95%CI:0.762~0.956),校准曲线提示模型一致性良好,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铜川市应扩大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加强HIV监测,在HIV/AIDS中进行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及时进行CD4细胞计数检测,利用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辅助临床进行精准化诊疗。

  • 论著
    陈晓彬, 陈少雄, 李登峰, 文金洲, 蔡钟贤, 谢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22年潮州市某中学1起札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为学校感染性腹泻疫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起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开展1∶3的病例对照研究,了解可能的关联因素;采集学生和厨工肛拭子标本、食堂的食品留样和环境涂抹样进行札如病毒、诺如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致泻大肠菌群、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核酸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随机选取1份SaV阳性的核酸进行VP1衣壳蛋白测序。结果 本次疫情共报告札如病例148例,无症状感染者6例。临床表现以呕吐(83.1%)、恶心(38.5%)、头晕(24.3%)为主,未出现发热症状;发病时间集中在3月20日,呈增殖+点源暴露模式;全校83.3%的班级有病例分布,其中311班罹患率最高,达到32.69%;病例对照研究表明18日在校内吃午餐是发病的关联因素(OR=4.17,95%CI:1.58~11.00)。共采集学生肛拭子标本43份、厨工肛拭子标本23份、食品留样7份、食堂环境涂抹样9份,经检测结果20名学生、6名厨工的肛拭子标本札如病毒核酸阳性,其余标本均为阴性。毒株基因测序结果为GI.6基因型;卫生学调查发现部分厨工食品安全操作不规范。结论 本起疫情是由GI.6型SaV感染导致的暴发疫情,18日中午的食堂暴露是本次疫情暴发及扩散的主要危险因素。

  • 综述
  • 综述
    叶升玉, 潘卫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认为,免疫记忆是属于适应性免疫的主要特征,但近来研究显示,固有免疫也具有类似免疫记忆特征。固有免疫细胞在受到病原体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和β-葡聚糖(β-glucan)等免疫原刺激后能产生免疫记忆,当二次遭遇刺激时,固有免疫细胞能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发挥非特异性保护作用,此免疫现象称为“训练免疫”。训练免疫产生的机制主要涉及固有免疫细胞表观遗传重编程(epigenetic reprogramming)和代谢重编程(metabolic reprogramming)及其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本文综述了病原体感染介导的训练免疫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机制。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赵凌国, 甄珍, 杨莹, 雷蕾, 涂云亮, 马浩嘉, 刘红河, 孙雯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1例不明原因导致多器官受损的中毒的原因,确证致病因子种类和暴露量,查明致病因子来源,为患者临床救治以及此类事件预防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从患者长期服用的不明中药入手,首先用靶向策略进行筛查,考察是否为生物碱中毒,然后采用非靶向策略信息依赖采集模式(IDA)筛查患者血液、尿液和药物,结合可疑化合物的毒理作用和患者临床表现,确定致病因子。根据标准品建立定量方法,对全部样品中致病因子进行定量检测。流行病学调查获得患者服药史,结合药物规格及含量检测结果,确定各致病因子暴露量。最后采用数据非依赖序列窗口采集模式(SWATH)筛查全部样品,无偏采集化合物二级质谱信息,对已确证的致病因子进行验证和补充。结果 靶向筛查排除常见生物碱中毒。患者血液、尿液均筛查出他达拉非,不明中成药检出他达拉非、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甲基氯化物、扑热息痛和双氯芬酸,上述化合物副作用与患者临床表现相符。他达拉非、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甲基氯化物、双氯芬酸和扑热息痛的长期日均暴露剂量最高分别为30.5、15.8、0.05、45.6和3.2 mg,严重过量。序列窗口采集模式同样筛查出上述5种药物,并检出盐酸巴马汀。结论 本研究综合采用靶向筛查、非靶向筛查和靶向定量策略、数据依赖和数据非依赖采集模式,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资料,确定本例是由长期过量服用添加化学成分的中成药引起的药物中毒。本研究可为临床不明原因中毒患者诊断和调查提供思路,为相关中毒事件的应急检测和处置提供参考。

  • 研究报道
    黄春兰, 侯蓓蕾, 罗柳春, 贺月园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 TSM)并发溶骨性破坏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非HIV感染TSM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柳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0月近5年间非HIV感染成人确诊为TSM并发溶骨性破坏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各项检查数据。结果 14例患者均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无任何基础疾病,患者均有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表现,骨痛7例,首发症状以颈部肿物、皮肤出现溃疡、流脓为主,实验室检查以白细胞、 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为主,CD4+淋巴细胞数(157~1 477)个/μL, CD8+淋巴细胞数(112~1 779)个/μL,CD4+/CD8+(0.651~3.797);病原学检测有9例颈部、胸部、脸部、关节脓性或溃疡分泌物培养阳性,1例纵膈淋巴结宏基因测序阳性,4例痰和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1例血培养阳性。影像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骨骼,9例治疗好转,2例死亡,3例未见好转,6例误诊为肺癌和转移瘤,7例抗真菌治疗后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4例马尔尼菲篮状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同时感染。结论 TSM并发溶骨性破坏好发于非HIV感染者,突出的表现有剧烈骨或关节疼痛。早期诊断困难,易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临床上易误诊为癌症和肿瘤。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晋梅, 梁娟娟, 石磊, 贺逢孝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疟疾是非洲最致命的虫媒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其中脑型疟疾(cerebral malaria, CM)在儿童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采用青蒿素衍生物为主的综合治疗。当脑型疟疾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并诱发急性缺氧发作,在缺乏有效的检查和监护治疗手段时,诊疗面临极大困难,类似病例国内外鲜有报道。现笔者总结报告1例在援非期间救治的脑型疟疾合并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多学科协作抗疟、降颅压、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结合目前的文献报道对该患儿在困难条件下的诊治过程进行讨论,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