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约专稿
  • 特约专稿
    苏天运, 刘洪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的媒介种类的出现和现存种类的种群增长,蚊虫及其传播疾病仍然是人类主要的公共卫生危害之一。由于缺乏疫苗以及有效的药物治疗,防控蚊媒病唯一可持续的关键措施是蚊虫控制。相较于控制成蚊,使用灭幼剂控制蚊虫孳生地更为有效可行。但目前可用的灭幼剂为数不多。这些可用的灭幼剂主要包括微生物制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和其他选项(比如植物源杀虫剂)。在昆虫生长调节剂领域,保幼激素模拟物在研发和使用领域均受到了广泛关注。吡丙醚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由日本住友化学首次合成,其潜在杀虫作用和安全性已在很多有害节肢动物的控制上得到充分认可。本次述评介绍了吡丙醚的一般信息,并重点强调其以下优势:独特的模拟天然保幼激素活性的作用机理,广泛的靶生物谱,与其他所有已知的或者潜在的灭幼剂相比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很低的抗性风险,不易产生交叉抗性,而且对覆蚊亚属有很高的杀灭活性。由于吡丙醚能影响成蚊生殖和寿命而越来越多地被尝试用于饵剂,绿篱喷洒以及蚊帐处理来杀灭成蚊。吡丙醚和其代谢物在环境中的残留和潜在影响,值得进一步评估。无论是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吡丙醚在蚊虫控制上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 论著
  • 论著
    何倩, 程义, 程新, 亓然, 吴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瘦体质量指数(lean body mass index, LBMI)对中国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不同影响,为更加科学、准确、便捷地衡量老年人的体质,分析和评价中国老年人的健康危险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追踪数据(1998—2018),选择2014—2018年随访数据中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5 9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BMI和LBMI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BMI和 LBMI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同时根据性别、年龄、日常活动能力和合并症数量分组,进行亚组分析,研究LBMI在不同亚组之间的影响。结果 研究对象中女性较多(52.9%,3 167/5 990),年龄为(84.7±10.1)岁,多居住在农村(55.1%,3 298/5 990),多不吸烟(82.7%,4 952/5 990)、不饮酒(84.3%,5 050/5 990),32.8%(1 966/5 990)有高血压、 5.6%(334/5 990)有糖尿病、12.9%(774/5 990)有心脏病。BMI对老年人全因死亡的影响分析中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BMI增大,老年人的死亡风险降低;经过了多因素(年龄、性别、居住环境、婚姻情况、平均动脉压、子女数量、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肿瘤、日常活动能力障碍、合并症数量)校正,相对于正常组,消瘦组(BMI< 18.5 kg/m2)老年人死亡风险最大,HR为1.15(95%CI:1.01~1.30);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的死亡风险更小,HR为0.78(95%CI:0.67~0.91)。LBMI对老年人死亡风险影响分析中单因素分析显示,相对于LBMI适中,LBMI越小,老年人死亡风险越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LBMI适中,LBMI减小,死亡风险增大;而LBMI继续增大,老年人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评估老年人体质和生活质量方面,LBMI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和应用价值。

  • 论著
    朱侨, 田申, 王彦双, 李雪苗, 章越, 李欣泽, 夏乾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可能的外排泵基因BPSL1972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Bp)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完善Bp的耐药形成机制。方法Bp海南标准菌株HNBP001为对象,通过同源重组和电击转化分别构建BPSL1972基因敲除株及其回补株,通过酶切酶联的方法构建BPSL1972编码蛋白表达载体,通过His标签蛋白表达试剂盒对BPSL1972编码的蛋白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对表达的蛋白进行验证,通过微量肉汤法、K-B法、比浊法、试管法、结晶紫染色和CCK-8试剂盒,依次比较了其在药敏、生长、生物膜形成和细胞毒力上的变化,通过Protscale在线网站、Protparam在线网站预测理化性质,利用SignalP 5.0在线网站预测BPSL1972编码蛋白的信号肽以及Smart在线网站预测了BPSL1972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及基因功能,通过Phyre 2在线网站对BPSL1972编码蛋白3D结构进行构建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预测结果显示,BPSL1972编码蛋白是一类中性稳定的疏水性蛋白,其具有一个脂蛋白信号肽及一个跨膜结构区,属于RND外排泵系统,具有2个脂蛋白外膜外排蛋白,可能介导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其3D建模结果显示其与VceC和镰刀酸外排蛋白高度同源,可能介导离子活化剂的外排。测序结果显示缺失株和回补株构建成功。但缺失株在各生物学特性上与野生株无差异,并且对头孢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抗生素及脱氧胆酸钠等表面活性剂也无明显差异。结论Bp中可能存在能够代替BPSL1972的基因,或者BPSL1972可能为LysR家族的辅助基因,而这种辅助基因是次要的,因此导致了其缺失后没有发生功能变化,其对其他抗生素如镰刀酸是否存在耐药性及具体的代替或辅助功能还有待后续研究。

  • 论著
    梁国锐, 周娴, 李国铭, 李明强, 郑绍琴, 员月明, 宋健平, 黄新安, 邓长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多哥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 s.l.)中kdrace-1的等位基因突变,为该地区蚊媒传染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虫样本采集自多哥2个疟疾高发地区东莫诺(Est-mono)和阿涅(Anié)的6个村庄。所有蚊虫均用于蚊种鉴定以及kdrace-1基因分型。结果 An. coluzziiAn. gambiae是在6个采集地点发现的2个冈比亚按蚊复合组中的近缘物种,其中An. gambiae占主导地位,占比约为96.53%。在所有检测到的蚊虫样品中,冈比亚按蚊复合组在kdr 1014位点具有高频率的突变,其中An. gambiae在奥古库利代(Ogou koulidé)、巴纳(Bana)、阿福莱(Afolé)地区突变频率达到100.0%,凯普西(Kepssi)、伊格博梅吉(Igbomedji)的突变频率为97.5%,科洛科佩(Kolocopé)地区突变频率为91.1%,1014F的等位基因频率为85.5%~100.0%,3个地区的An. coluzzii 1014位点的突变频率均为100.0%,1014F的等位基因频率为90.0%~100.0%,突变纯合度较高。An. gambiaekdr 1575的突变频率为6.6%~24.3%,1575Y的等位基因频率为3.2%~12.2%,所有检测到的突变类型均为杂合突变,An. coluzzii的1575位点未检测到突变。冈比亚按蚊复合组在ace-1基因的119位点也检测到了突变,其中An. gambiae的突变频率为8.8%~15.0%,119S等位基因频率为4.4%~7.5%,An. coluzzii的突变频率为0~20.0%,119S等位基因频率为0~10.0%,所有检测到的119S突变均为杂合突变。结论 由于本研究中检测到的多哥冈比亚按蚊 kdr突变频率很高,疟疾蚊媒可能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高度抗性,同时可能对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也产生一定的抗性。提示当地相关病媒管理部门在今后的疟疾病媒控制及耐药性管理规划中应着重考虑杀虫剂耐药问题,并定期进行监测。

  • 论著
    孙初阳, 吴庆梓, 蔡英桂, 甘晓婷, 王素, 王吉晓, 张亚淋, 遇晓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emm12型A族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 GAS)基因组特征及对目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猩红热等GAS相关疾病提供病原学数据。方法 基于2022年海南省呼吸道症候群监测获得的咽拭子分离GAS菌株,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所分离菌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和emm基因分型、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预测,利用MEGA 10.1.8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绘制系统进化树。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22年海南呼吸道症候群监测分离的4株GAS分离株均为emm12/ST36型,毒力基因除emm基因外,共检测到7种超抗原基因speB(100%)、speI(75%)、speH(75%)、speC(100%)、ssa(100%)、smeZ(100%)、speG(100%)。所有菌株均携带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ermTM、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均不携带耐药基因mefA,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率100%,对青霉素仍保持高度敏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海南分离株均集中在同一分支上。结论 2022年海南GAS优势基因型为emm12型,MLST分型与emm分型具有一致性。携带的耐药基因与药敏实验结果一致,海南地区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药物可继续作为GAS临床治疗首选药物,需扩大菌株量进一步监测。

  • 论著
    何昌华, 伍燕春, 杨夕, 曾月, 胡伟, 符桂林, 李永忠, 梅振坤, 封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析海口市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中主要重金属构成特征,并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方法 于2021—2022年逐月在海口市典型城区采集环境大气PM2.5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测量样品中砷(As)、镉(Cd)、铬(Cr)、铅(Pb)、锰(Mn)、镍(Ni)、铜(Cu)、钒(V)、锌(Zn) 9种重金属元素浓度,并结合健康风险模型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2021—2022年海口市大气PM2.5质量浓度为(20.506±13.054) μg/m3,范围为4.000~64.000 μg/m3。PM2.5浓度呈现明显季节变化:冬季最高,秋、春季次之,夏季最低。9种重金属元素的总浓度范围为0.030~138.000 ng/m3,Zn、Mn、Pb含量最高,且在秋、冬两季表现较为突出。富集因子(enrichment factor, EF)分析表明Cd、Zn中度富集(10<EF≤100),存在人为污染源;As、Pb、Cu轻度富集(1<EF≤10),受自然源和人为污染源共同作用;Cr、Mn、V基本无富集(EF≤1)。9种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危险系数(hazard quotients, HQ)值均小于1(1.735×10-5~3.068×10-1),HQ值大小顺序为Mn>Cd>Cr>As>Pb>V>Zn>Cu>Ni,总非致癌风险指数(total non-carcinogenic hazard index, HI)为0.171~0.361。Cr、As、Cd和Ni 4种具有致癌效应的重金属元素呼吸摄入终生增量致癌风险值(incremental lifetime carcinogenic risk, ILCR)范围为2.911×10-7~1.558×10-5,ILCR依次降低;总致癌风险指数(total carcinogenic risk index, TR)为1.502×10-5~3.169×10-5,HI和TR风险强度大小依次为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结论 海口市城区大气PM2.5平均浓度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24 h平均浓度一级限值(35 μg/m3),但与2021年WHO推荐控制标准(15 μg/m3)还有一定差距。PM2.5中检测的9种重金属元素非致癌健康风险均不显著,但Cr和As具有潜在致癌风险,且对儿童的风险较其他人群更为显著。

  • 论著
    侯辰蕊, 李亚楠, 栗子洋, 李霞, 张晓慧, 高春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研究山西白求恩医院2015年1月—2022年1月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分离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总结其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 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2015年1月—2022年1月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筛选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对所有菌株进行二代测序并分析,其中2株拉丝实验阳性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山西白求恩医院2015年1月—2022年1月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共431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共33株,其中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11株,其中拉丝实验阳性2株。所有菌株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均耐药,仅1株对美罗培南中介。33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中26株产KPC-2、4株产NDM-1;有3株双酶型耐碳青霉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KPC-2/NDM-9、KPC-2/OXA-1、NDM-1/OXA-1);4株未检测到碳青霉烯耐药基因。二代测序后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3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序列类型(sequence types, ST)型别为ST11、ST147、ST412,主要血清型为KL64、KL47、KL25。质粒接合转移实验有18株转移成功。2株拉丝实验阳性菌株经全基因组测序发现携带毒力质粒和耐药质粒。结论 本院血流感染患者检出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从2015年逐年增加,2021年出现暴发流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以KPC-2为主,ST11/KL64型菌株占多数。进一步加强临床耐药菌株筛检及控制对临床抗感染治疗作用关键。

  • 论著
    李灵之, 肖姗, 徐明忠, 欧新华, 姚栋, 裴瑞青, 黄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长沙市1例人感染禽流感H5N6病毒A/Changsha/1/2022(H5N6)的遗传进化与分子特征进行分析,为防控人感染H5N6禽流感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第三代测序平台对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和全球共享禽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 GISAID)数据库下载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利用Mega7软件构建遗传进化树并分析关键氨基酸变异位点。结果 对序列进行分析发现,本研究毒株属于H5亚型Clade2.3.4.4b分支。PB1与湖南省A/duck/Hunan/S40199/2021(H5N6)同源性为99.69%;PB2与A/Whooper swan/Sanmenxia/Y36/2020(H5N8)同源性为98.58%;其余序列与2021年广州发现的毒株A/Guangdong/1/2021(H5N6)高度同源。以上结果表明该病例是由重组的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导致。对毒株序列的氨基酸位点分析发现,裂解位点氨基酸组成为RERRRKR↓GLF,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特征。HA序列中Q226L和G228S位点未发生突变,提示病毒保留结合禽类受体的特征,然而S127P、S137A、T160A、T192R、A267T的突变增加了病毒对人类的亲和性。NA蛋白茎部59-70位点缺失,提示该毒株能增强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的毒力。内部基因PB1发生S622G突变,PB2发生K389R和V598T突变,PA发生N409S突变,M1发生N30D和T215A突变,NS1发生P42S突变,这些突变会增强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毒力。结论 本研究的长沙市人感染H5N6病毒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倾向于结合禽类受体,但关键氨基酸位点存在多处变异进而易于感染人类,应持续加强对禽流感H5N6病毒的监测与研究。

  • 论著
    陈明, 陆秋娟, 于德娥, 曹莉, 秦玲, 陈奎霖, 周东华, 李建, 包宝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口市2019—2023年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哨点监测人群HIV-1新发感染情况并探究影响因素,为艾滋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连续横断面研究方法,检测海口市2019—2023年MSM哨点监测人群HIV-1感染情况,排除已知既往阳性和抗病毒治疗半年以上者,对符合新发感染检测的阳性者采用HIV-1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方法进行新发感染检测,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新发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招募2 001名MSM,年龄中位数MP25P75)为28(23,33)岁,89.8%来自网络招募,90.8%为单身;在本地居住>2年者占79.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72.6%,本省户籍占78.0%。2019—2023年海口市MSM哨点监测人群HIV-1阳性率为6.85%(137/2 001),新发感染率为2.95%(59/2 001),新发感染率估算值为8.61%(95%CI:6.41~10.81),2019—2023年HIV-1阳性率和新发感染率趋势变化不明显(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与在本地居住时间≤2年相比,在本地居住时间>2年者新近感染HIV-1的概率更低(OR=0.473, 95%CI:0.273~0.821);与未接受过干预服务者相比,接受过干预服务者新近感染HIV-1的风险更低(OR=0.347, 95%CI:0.197~0.613)。结论 海口市近年来MSM人群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特征,HIV-1新发感染率未见显著变化,接受干预服务是防止发生HIV-1新发感染的保护因素,而流动MSM人群具有更高的HIV-1新发感染风险,应加强对流动MSM人群的健康管理,扩大艾滋病干预服务的覆盖面。

  • 论著
    曹玉雯, 贾肇一, 王乐雨, 何宝花, 孙印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河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疫苗接种对流脑发病的影响,以期完善本地区疫苗免疫策略和免疫程序。方法 收集1970—2023年河北省流脑报告发病率,采用中断时间序列(interrupt time-series, ITS)方法,定量分析流脑疫苗接种前后和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前后流脑发病水平和变化趋势。结果 流脑疫苗接种前(1970—1979年)、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前(1980—2007年)和纳入后(2008—2023年)河北省流脑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0.79/10万、1.66/10万、0.018/10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显示,流脑发病率在无疫苗时代的初始水平为24.12/10万,流脑发病率平均逐年减少1.07/10万(t=-2.42,P<0.05)。1980年流脑疫苗开始接种后,发病率立即下降,年平均发病率较疫苗接种前减少18.39/10万,短期干预效果明显(t=-2.70,P<0.05);长期接种的发病率下降速率为0.13/10万,长期干预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暴发抬升了整体发病率(t=7.80,P<0.05)。1980—2023年,流脑发病率初始水平5.13/10万(t=8.70,P<0.05),流脑发病率平均逐年减少0.23/10万(t=-6.42,P<0.05)。2008年流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长期接种的发病率缓慢降低,平均每年降低0.008/10万,长期干预效果有统计学意义(t=2.50,P<0.05);疫情暴发流行对该阶段人群发病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脑疫苗接种使河北省流脑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并削平了暴发流行所致人群发病率上升的趋势,需长期保持。此外,应加强对流脑患者及健康带菌者的流行菌群分布情况的监测,并根据菌群变迁情况适时调整免疫策略,针对流行菌群选择和推广相应的疫苗。

  • 论著
    张开义, 李海雯, 李明武, 吕正煊, 李翔, 韩祎, 张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外周血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γ-inducible protein-10, IP-10)与多种细胞因子在结核不同感染状态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并评估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在向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 ATB)发展过程中的效能。方法 收集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3年3月—2024年2月门诊与住院患者76例,分为ATB组(31例,男性17例,年龄中位数33岁)、LTBI组(27例,男性17例,年龄中位数29岁)和健康体检者(healthy control, HC)组(18例,男性11例,年龄中位数25岁)。采取3组的外周血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分别检测IP-10、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IL-6)、IL-4、IL-8、IL-10、IL-1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的表达水平。数据类型为正态分布样本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首先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然后采用Dunn's多重检验进行多组间两两比较,最后分析各细胞因子在区分不同人群组别时的效能。结果 外周血IP-10在LTBI、ATB组表达水平高于HC组,但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显示灵敏度中等(AUC: 0.7~0.9),特异度低(AUC:0.5~0.7)。IL-6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ATB组、LTBI组、HC组,其中HC组显著低于ATB组与LTBI组(F=12.15,P<0.001)。AUC结果显示ATB组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HC组。结论 IP-10在区分不同结核病状态方面表现出优势,单一细胞因子的预测效能有限,联合使用IL-6等多种细胞因子,结合临床表现,以期建立更为准确和全面的预测模型。

  • 论著
    李敏杰, 陈清凉, 茌静, 余光清, 雷蕾, 赵凌国, 郑晓晨, 肖锦晖, 陈亿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鉴定2023年深圳市宝安区某学校一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AHC)聚集性疫情的病原并进行病原学特点分析,为快速追溯传染源以及处置此类疫情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宝安区2023年某学校一起AHC聚集性疫情采集22份眼拭子标本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方法对采集自患者的眼拭子标本进行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 EV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Coxsackievirus A24, CVA24)基因检测,然后测定阳性样本中病毒基因(VP1)核苷酸的全序列,测定的序列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CVA24的序列比对,分析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同时将核苷酸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分析氨基酸位点突变情况。结果 采集的22份眼拭子标本中,经荧光定量PCR检测,有16份CVA24病毒阳性,阳性率为72.73%,而EV70病毒均为阴性。其中16份标本用VP1引物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成功扩增并测序出14份标本的VP1全长序列。分析和比对核苷酸序列,鉴定结果均为CVA24v GⅣ基因型。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这14株CVA24v核苷酸同源性为100.00%,与CVA24v的原型株EH24/70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5.14%,与CVA24的原型株Joseph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7.27%。系统进化树显示,它们与同时期广东省中山市流行的CVA24v毒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其亲缘关系最近。与2023年以前流行的参考序列的氨基酸序列比较,本次流行株的VP1区氨基酸序列在16位点形成一个新的突变,由亮氨酸(L)替换为异亮氨酸(I)。结论 本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聚集性疫情的病原体是柯萨奇A24型变异株,其氨基酸序列出现一个新的变异位点,根据系统进化树结果,推测毒株可能来源于同时期广东省流行的株型。

  • 论著
    尚庆刚, 吕德良, 谢尉, 谢凤珠, 武小艳, 吴肖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深圳市居民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患病现况进行分析,并探索其与不同肥胖状态的关系,为了解PAD在我国的患病情况提供数据支持,为制定防控政策进而预防PAD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4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深圳市10个区抽取54个社区居委会作为调查点,选取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采用R软件包拟合广义可加模型并进行作图,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肥胖状态分组和PAD的关联。结果 6 230名研究对象中PAD患病率为6.21%,PA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8~<25岁年龄组PAD患病率最低(4.67%),85岁及以上年龄组PAD患病率最高(33.33%)。此外,随着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或腰围的增加,PAD的患病率也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按BMI值进行分类的全身性肥胖(overall obesity, OO)和以腰围进行分类的中心型肥胖(central obesity, CO)均可能增加PAD风险(OO统计值OR=2.63,95%CI:1.97~3.50;CO统计值OR=2.32,95%CI:1.79~2.99);将BMI和腰围结合进行分类时,与既非OO也非CO的人相比,既为OO又为CO的人患PAD的风险显著升高(OR=2.61, 95%CI:1.99~3.44)。结论 深圳成年人中PAD发病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需要额外关注。无论是基于BMI值的OO还是基于腰围的CO,均为PAD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使用BMI和腰围分组有助于更好地对PAD高危人群进行分级分组管理。

  • 论著
    文金洲, 李柏生, 唐少煌, 曾树权, 周涵, 谢钒, 陈少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22年潮州市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病原学支持。方法 2022年通过广东省潮州市哨点监测和食品风险监测,分离人源非伤寒沙门菌和食品来源非伤寒沙门菌,并对菌株开展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 2022年潮州市腹泻监测粪便标本共采集1 257份,检出非伤寒沙门菌58株,分离率4.61%;116份食品标本中检出非伤寒沙门菌2株,分离率1.72%。幼儿期为感染的主要年龄段(14/144,9.72%)。6月份检出率最高(12/123,9.76%)。58株人源非伤寒沙门菌可分成12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最高(44/58,75.86%)。药敏结果示,55株存在耐药,耐药率91.67%,其中氨苄西林、四环素、氯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6.67%、70.00%、67.67%和60.00%;49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率占81.67%。分子特征示,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60株沙门菌菌株可分成14个序列分型(sequence typing, ST),鼠伤寒沙门菌ST34占主导优势,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hole genom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wg-SNP)进化分析示,本研究菌株间表现为较高的遗传异质性,鼠伤寒沙门菌聚类分布,临床样本肠炎沙门菌进化关系较为接近。结论 2022年潮州市人源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多样,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占优势,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分子分型呈现进化多样性特点。

  • 论著
    吕承秀, 王君君, 张凯, 何兵, 李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曲霉特异性荧光PCR检测联合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GM)试验在非粒细胞减少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12月淄博市第一医院临床疑似为IPA的113例住院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氢氧化钾湿片法镜检、真菌培养、GM试验、曲霉特异性荧光PCR检测,根据IPA的诊断标准分为临床诊断IPA组和非IPA组,分析4种方法在IPA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根据IPA的诊断标准,113例疑似IPA患者中有37例最终被临床诊断为IPA。IPA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于非IP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4,P=0.006);IPA患者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比例高于非IP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1,P=0.008);IPA患者中影像学表现为实变区域内出现空腔的患者比例高于非IP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3,P<0.001)。4种真菌检测方法诊断IPA的灵敏度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5.803,P<0.001),其中曲霉特异性荧光PCR检测的灵敏度最高,为94.59%;4种方法的特异度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1.511,P<0.001),其中氢氧化钾湿片法镜检和真菌培养的特异度最高,为100.00%;4种方法的临床符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1.768,P=0.008),其中曲霉特异性荧光PCR检测的临床符合率最高,为90.27%。曲霉特异性荧光PCR检测联合GM试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76 7,高于曲霉特异性荧光PCR检测的AUC(0.913 8)。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曲霉特异性荧光PCR检测联合GM试验对非粒细胞减少IP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论著
    林文桢, 刘秀峰, 陈凡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2018—2023年福州市分离的霍乱弧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预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序列位点信息,分析不同菌株间遗传关系,为防治霍乱提供依据。方法 对60株霍乱弧菌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质控、基因组装和预测,采用PubMLST、ResFinder、VFDB等数据库预测不同菌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情况,结合NCBI数据库,经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core gene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cgSNP)系统发育分析和去重组分析,采取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60株霍乱弧菌基于7个管家基因分型,获得16种已知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和38种新分配的ST,O1群临床分离株H339为ST75,O1群食品分离株H13、H363和H381均为ST175,非 O1/非O139 群 霍 乱 弧 菌(non-O1/non-O139 Vibrio cholerae,NOVC)分离株H263、H357均为ST1218,H293、H306均为ST1700,H311、H314、H316均为ST1699,其余分离株存在多样性。共预测29种耐药基因,包括喹诺酮类、叶酸通路拮抗剂类、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等,大部分菌株携带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经过VFDB数据库预测,所有病原菌株均含有rtxhlyA毒力因子,96.7%(58/60)菌株携带tlh基因,O1群分离株均携带tcpzotace基因,O1群临床分离株携带ctxA基因。全基因组系统发育树进化分析将全部菌株分为20个分支,基因组高度分歧。结论 新发现38种STs。O1群食品分离株之间存在遗传相关性,O1群临床分离株与O1群食品分离株之间、O1群与NOVC菌株之间亲缘关系较远,分离菌株存在多样性。此项研究能够为食源性疾病溯源提供数据支持。

  • 论著
    香燕丽, 陈永正, 何年芳, 黄晓霞, 姜艳, 廖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查明2019年11月广西钦州4所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和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暴发的扩散和蔓延,为今后调查处置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三间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运用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确定病因食品,通过食品卫生学调查追溯食品污染的过程,采集患者和食品从业人员的生物标本、可疑食物、外环境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对检出的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的同源性分析。结果 事件共涉及4所学校,搜索到69名疑似患者,罹患率0.52%(69/13 307),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发热,平均潜伏期20 h,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发。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提示可疑食物为F公司配送的烘焙类食品,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购买进食F公司配送的食品是发病的危险因素(OR=34.14,95%CI: 12.67~91.94),其中购买进食美味汉堡是发病的危险因素(OR=31.08,95%CI: 13.16~73.35)。在12份患者肛拭子、1份患者呕吐物、1份面包用小麦粉、1份鸡蛋中检出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对以上15份沙门菌阳性菌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显示同源性达到100%。结论 本次事件是由沙门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食品加工流程,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预防同类事件发生。

  • 论著
    王娟, 刘秀峰, 陈凡冰, 陈伟伟, 潘洁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21—2023年福清市食源性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的病原学特征,探讨其分布特征和流行型别。方法 采用凝集、多重实时荧光PCR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分离23株VP进行血清型别、毒力基因(tlh, tdh, trh)和耐药性试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2021—2023年福清市共发生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经分离和鉴定共检出VP 23株,其中19株病例株分别为O10∶K4型13株(68.4%)和O4∶KUT型6株(31.6%)2个血清分型,tdh基因携带率为100.0%,未检出trh基因;4株食品株分别为O3∶K4、O10∶K24、O11:KUT和O3∶K37等血清型,其中2株来自于同一份食品,均未检出tdh、trh基因。所有分离株对头孢唑啉耐药率为87.0%,不同来源的2株出现多重耐药现象。19株病例株PFGE基因型成簇分布,与其血清型和耐药谱之间有关联;同一事件病例株相似度高,食品株PFGE基因呈多态性。结论 引起4起暴发的VP优势型别为O10∶K4血清型,部分菌株存在多重耐药现象;病例株均携带tdh基因;同事件病例株间高度相关,推测为同源菌株;应特别关注O10∶K4型菌株引起再次暴发和大流行的风险,同时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

  • 综述
  • 综述
    刘方芳, 李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范围内,疟疾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疟疾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男性感染者的症状和死亡率往往比女性更严重。然而,在许多有关疟原虫感染的实验性研究中,性别因素却常常被忽略。雌激素作为一种主要的女性性激素,具有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信号的功能,在疟疾感染的性别差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综述拟尝试从雌激素的基本生理功能和免疫调控作用出发,回顾并总结以往报道的关于疟疾感染性别差异的流行病学证据,深入分析雌激素如何影响疟疾感染及其在疟疾感染中的可能作用。由于国内目前尚无关于疟疾性别差异性的综述性总结,希望本综述能引起研究者对疟疾性别二态性的重视。了解和重视疟疾的性别二态性,以及基于这种二态性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疟疾的病理和其所引起的个体免疫反应,为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今后的疟疾防控工作提供帮助。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廖宇航, 钟江鑫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南省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住院费用分布及影响因素,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老年糖尿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海南省2022年11家三甲级医院病案首页数据,将海南省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分为较低、低、一般、高、很高等五个等级,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海南省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8 18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完整资料,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整体上呈右偏态分布,但在0~50 000元近似服从(10 446.32±10 228.36)元的正态分布。住院次数、就诊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付费方式、报销比例、户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工作地址是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P<0.05)。以住院≥4次为参照组,住院1次组估计系数(β=-0.728,95%CI:-0.852~-0.603,P<0.001) ;住院2次组(β=-0.359,95%CI:-0.511~-0.206,P<0.001); 住院3次组(β=-0.314,95%CI:-0.495~-0.133,P<0.001),住院次数越少将明显降低住院费用;以在其他市县的医疗机构就诊为参照组,海口市医疗机构就诊组(β=1.137,95%CI:1.028~1.247,P<0.001),三亚市医疗机构就诊组(β=1.046,95%CI:0.916~1.175,P<0.001),在海口市和三亚市就诊的患者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其他市县;以参加商业健康保险为参照组,使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付费组(β=-0.352,95%CI:-0.531~-0.173,P<0.001), 使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付费组(β=-0.384,95%CI:-0.587~-0.182,P<0.001),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基本医疗保险付费组(β=-0.545,95%CI:-0.754~-0.335,P<0.001),使用社会医疗保险付费会明显降低自费医疗费用。结论 糖尿病患者消耗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对个体、家庭、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应该对糖尿病实行早防早治,重视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减少未来糖尿病的医疗负担。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黄邦军, 郑晶, 翁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23年8月8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慢性肝病患者感染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男,34岁,渔民,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8月3日捕鱼时腿部擦伤,当天夜里出现发热、双下肢持续性胀痛,左下肢为甚,发病第4天至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后采用抗生素治疗,并于8月8日转诊至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诊时患者血压低,下肢皮温高,末梢血运较差,可见多处结痂,并出现感染性休克征象。入院12 h行左小腿脓肿切开引流术+创面负压吸引术并送检左下肢感染组织,病原体培养提示创伤弧菌感染,病理结果提示坏死性筋膜炎,予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维持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抗病毒治疗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保肝治疗,根据药敏结果予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抗感染,并依据创面情况行清创治疗。入院后17 d,患者感染基本控制,但肝功能酶仍高于正常水平,创面仍有渗血及渗液,患者及家属要求出院,出院后伤口愈合不佳,于2023年9月11日再次入院,予抗病毒及保肝治疗。第5天分泌物病原体培养结果为纹带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合并斯氏普鲁威登菌(Providencia stuartii)感染,并报告纹带棒状杆菌为多重耐药菌,换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第2次入院后16 d,患者一般情况可,但肝功能酶指标仍高于正常,予办理出院。患者出院4个月后对其进行电话随访,自述第2次出院后遵医嘱积极抗病毒治疗及戒酒,创面恢复尚可。该患者有典型暴露史及临床表现,符合创伤弧菌导致的脓毒性休克及坏死性筋膜炎特征,临床中应根据其病理学特点、临床特征对创伤弧菌感染进行早期诊断、处理,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