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刘言, 赵志刚, 韩英男, 曹馨月, 孙钦同, 蔡彤, 刘文杰, 王学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山东省蝇类种群构成、密度分布、季节消长以及家蝇抗药性情况,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生态学监测,以点滴法进行家蝇抗药性测定。通过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蝇种类构成比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蝇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比较,采用Probit回归模型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95%可信区间(CI)和毒力回归方程。结果 2019—2023年山东省共布放捕蝇笼10 371个,捕获蝇类68 668只,平均密度为6.62只/笼,优势种群为家蝇、麻蝇科、市蝇和丝光绿蝇,分别占总捕获数的57.31%、10.35%、8.26%、7.57%。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达9.59只/笼,其次是绿化带、餐饮外环境、居民区,不同生境的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777,P<0.01)。蝇类密度季节消长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出现在6—8月份。不同生境的蝇密度季节消长亦呈单峰型,6—7月份达到峰值。家蝇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残杀威、双硫磷产生了抗药性,对胺菊酯、敌敌畏、马拉硫磷、吡虫啉表现为敏感。结论 山东省蝇类种群丰富,家蝇、麻蝇等为优势种群,6—8月为蝇密度高峰期,农贸市场为蝇类主要活动场所,建议在蝇类密度高峰期前对重点场所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降低蝇类密度。家蝇对部分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抗药性,建议在今后蝇类防治工作中科学合理用药,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钟汶兵, 董昊炜, 杨新艳, 孙定炜, 林春燕, 陈金燕, 刘璞瑜, 杨安杰, 马雅军, 彭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海南岛白蛉的主要栖息环境,并鉴定其种类,为我国热带地区蛉媒病传播风险评估及针对性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针对海南岛多样的地理环境,于2023—2024年赴7个市(县)的11个乡镇,采用诱虫灯法开展白蛉调查,同时观察并记录现场环境。于显微镜下观察白蛉标本,记录口腔、咽甲、受精囊及雄外生殖器等形态特征,鉴定白蛉种类。结果 采集区域位于东经109°—110°、北纬19°—20°范围内,涵盖海拔3.0~314.2 m的山区、丘陵及平原3种地形单元。共捕获白蛉969只,不同地形单元环境下的采集数量差异不显著。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海南岛白蛉的吸血及栖息场所主要为禽舍与牲畜圈,其中禽舍(含邻近杂物间)的白蛉密度[0.4~69.0只/(灯·夜)]显著高于牲畜圈[(0~7.0只/(灯·夜)](Mann-Whitney U检验,P=0.000 3)。检视144只白蛉的形态特征,样本隶属于2属5种,即:施氏白蛉(Phlebotomus stantonin=22)、贝氏司蛉(Sergentomyia bailyi,n=37)、冬蛰司蛉(Sergentomyia hivernusn=26)、应氏司蛉(Sergentomyia iyengarin=55)和鳞胸司蛉(Sergentomyia squamipleurisn=4),其中冬蛰司蛉为中国新记录种。同时,对海南岛5种白蛉的形态鉴别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可通过以下4个特征区分近缘种应氏司蛉与冬蛰司蛉雌蛉:色板形状(橘瓣形 vs 蕈形)、几丁质小点排列(2~3排 vs 1排)、受精囊形状(长筒状vs 香肠状)及受精囊囊头下陷程度(囊头完全下陷 vs 下陷不明显)。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海南岛白蛉的主要吸血及栖息环境为禽舍与牲畜圈,海南岛分布的白蛉亚科种类主要为5种,其中冬蛰司蛉为中国新记录种。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万凯, 樊洁丽, 李加慧, 韩谦, 孙定炜, 廖承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分析海南省优势蠓种荒川库蠓(Culicoides arakawae)与尖喙库蠓(Culicoides oxystoma)种间及性别间共生微生物,了解2种库蠓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差异,为制定生物防控策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在海南分布范围较广且数量较多的尖喙库蠓和荒川库蠓,提取其微生物的基因组DNA,并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方法分析2种库蠓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结果 荒川库蠓(ara) 与尖喙库蠓(oxy)共生菌群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属水平上组成差异显著,相对丰度前10的属包括卡地纳菌属(Candidatus_Cardinium)、葡萄球菌属等;物种间丰度差异最显著的是卡地纳菌属;种内性别差异亦存在,如荒川库蠓雌性(Fm)个体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丰度远高于雄性(M)。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尖喙库蠓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荒川库蠓,且雌性高于雄性,Simpson 指数如下:Fm-oxy(5.96)>Fm-ara(3.85)>M-oxy(3.55)>M-ara(2.57)。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物种间菌群差异显著大于种内性别差异。细菌属水平主坐标分析(principalco-ordinates analysis, PCoA)显示,ara与oxy组呈清晰的分离趋势,ara组多集中于第二、三象限,oxy组多集中于第一、四象限,PCo1解释度42.95%,PCo2解释度24.26%,总解释度为67.21%,有统计学意义。物种与性别差异导致微生物组成(从门到种水平)发生变化,但核心菌群相对稳定。功能预测分析(Tax4Fun)显示,物种间菌群在消化、免疫及环境适应功能上差异显著;雄性个体在传染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免疫相关功能基因的丰度更高。结论 不同库蠓物种共生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且雌性个体共生微生物丰富度更高。共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长期协同进化关系,而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的差异可能与其栖息环境及食物种类的不同密切相关。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李玉琼, 段春丽, 陈艳, 刘正祥, 段兴德, 王剑, 浦恩念, 曹荣季, 高子厚, 尹家祥, 徐道升, 武丽, 邵宗体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云南省祥云县鼠传疾病主要宿主动物及其体表媒介蚤类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与多样性特征,为当地鼠传疾病的风险评估、精准监测与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9月和2021年9月,分别在祥云县8个乡镇,按海拔梯度(1 700~2 700 m)在林地和耕地2种典型生境中,采用夹夜法捕获宿主动物并采集其体表寄生蚤,于实验室进行宿主动物解剖与样本采集。运用群落生态学指标分析宿主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522只,隶属于4目6科13属24种,总捕获率为13.05%,优势种为高山姬鼠、大绒鼠和锡金小鼠;检出寄生蚤宿主40只,采集蚤类74匹,隶属于4科10属10种,总染蚤率7.66%,蚤指数0.14,优势蚤种为方叶栉眼蚤、缓慢细蚤、无值大锥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与耕地相比,林地生境异质性更高,维持较高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的物种多样性(P<0.05)。不同海拔梯度,小型兽类捕获量及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显著单峰分布格局,峰值出现在第Ⅱ海拔带(2 000~2 300 m),而寄生蚤检出量与丰富度则呈现相反趋势;小型兽类及寄生蚤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随海拔变化趋势一致,均在第Ⅲ海拔带(2 300~2 700 m)达到最高值。结论 祥云县作为家野2型鼠疫疫源地,同时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多种鼠传疾病的宿主和媒介,且宿主动物及媒介蚤密度高、种类多样、群落结构稳定,具有疾病暴发与流行的生态条件。建议加强宿主-媒介-病原体的系统监测,结合气候与农牧数据,动态评估流行风险,实施精准防控。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赵才志, 刘婷婷, 王静, 史黎明, 郑斐斐, 李昕, 陈虹芳, 张淼, 于莎莎, 吴家红, 王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姜黄素(curcumin)对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 An. stephensi)幼虫的杀灭效果及幼虫密度对杀虫效果的影响,为利用姜黄素进行蚊虫防治科学选择剂量提供参考。方法 对斯氏按蚊幼虫进行梯度浓度的姜黄素处理,计算不同时间点幼虫累积死亡率;利用Probit analysis法对姜黄素的杀蚊幼虫效果进行生物测定,确定不同致死浓度,并比较分析低剂量和高剂量姜黄素处理后幼虫密度对姜黄素杀虫效果的影响。结果 姜黄素对斯氏按蚊幼虫具有明显的杀虫作用,起效慢但持效时间长,其杀虫活性呈明显药物浓度依赖性趋势;药物处理后12 h开始随时间延长蚊幼虫的累积死亡率逐渐升高,姜黄素的药效持续时间至少可达96 h。根据线性回归结果计算出48、72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50, LC50)分别为15.03、8.45和6.61 mg/L;95%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95, LC95)分别为88.92、47.42和31.62 mg/L;99%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99, LC99)分别为185.35、96.61和60.39 mg/L。蚊幼虫累积死亡率随幼虫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在低剂量系列组更为明显;低剂量姜黄素(10 mg/L)处理后72和96 h各密度组间的蚊幼虫累积死亡率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6和174.2,df=4,P<0.000 1);高剂量药物(40 mg/L)处理后4个时间点的各密度组间累积死亡率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1、32.78、15.87和47.54,df=4,24 h、48 h和96 h的P<0.000 1,72 h的P<0.01)。结论 姜黄素对斯氏按蚊幼虫具有明显杀灭活性,幼虫密度是影响其杀虫效果的重要因素;这提示姜黄素作为一种新型植物源性杀虫剂在斯氏按蚊防控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曹荣季, 邵宗体, 苏梅惠, 苏超, 浦恩念, 亚红祥, 吴明寿, 高子厚, 龚正达, 刘正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勐海县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种类构成及分布,为该地区鼠疫的监测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在勐海县海拔600~1 800 m范围内选取8个乡镇做为调查区域,于2021年12月13日至24日采用笼夜法和夹日法在居民区、林灌区和耕种区3种生境中开展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调查,使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分析其种类构成和分布情况。结果 本次调查捕获鼠疫宿主动物3目5科10属17种446只,其中黄胸鼠(40.81%)、滇绒鼠(12.11%)和黑缘齿鼠(10.76%)为该地区优势种,总捕获率为6.40%。居民区、林灌区和耕种区的捕获率分别为1.78%、6.50%和1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477,P<0.001),在3种生境中,林灌区宿主动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最高,居民区宿主动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最低。A、B、C 3个海拔带的捕获率分别为5.58%、7.20%和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54,P=0.010),C海拔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数值分别是15种、2.320和3.347。共检获媒介蚤类5科7属10种163匹,优势蚤种为泸水栉眼蚤(23.31%)、方叶栉眼蚤(19.02%)、印鼠客蚤(15.95%)、偏远古蚤(11.66%)和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11.04%)5种,宿主动物染蚤率为15.47%,总蚤指数为0.37,居民区仅检获印鼠客蚤1种,蚤指数为0.57。结论 勐海县鼠疫主要传染源黄胸鼠和传播媒介印鼠客蚤分布广泛,且在居民区优势度明显,需加强该地区鼠疫宿主媒介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必要时开展预防性灭鼠灭蚤,降低鼠疫流行风险。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郑斐斐, 于莎莎, 李昕, 王静, 赵才志, 刘婷婷, 郑浩冉, 史黎明, 陈虹芳, 张淼, 吴家红, 王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阐明斯氏按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蛋白的序列进化特征及其在发育与组织中的时空表达规律,为揭示其在蚊虫免疫调控及疟疾等蚊媒传染病传播中的潜在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NCBI/VectorBase获取13条ERK同源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结构域注释及系统发育分析(MEGA 12);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卵、幼虫、蛹及雌雄成蚊共5个时期的总ERK与磷酸化ERK(p-ERK)水平;通过RT-qPCR及Western blot分析3~4日龄雌蚊头部、胸部、中肠、脂肪体及卵巢等5种组织中ERK mRNA和蛋白表达丰度。结果 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斯氏按蚊ERK与其他蚊种、果蝇乃至哺乳动物均具有80.0%以上的序列相似度,激酶催化结构域高度保守;并与按蚊属成员聚为单独的一个支系(Bootstrap值为89%)。多组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s HSD检验)结果显示,总ERK表达呈“卵期>蛹期>成蚊和幼虫”的梯度变化(P<0.01),雌、雄成蚊与幼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ERK水平在雌蚊中最高,高于其余时期(P<0.001)。中肠与其他组织(头部、胸部、脂肪体、卵巢)的两两比较显示,ERK mRNA在中肠表达最高(均P<0.001);在总ERK水平上,中肠与胸部高于头部和卵巢(均P<0.001);在p-ERK水平上,中肠和胸部亦高于其他组织(均 P<0.01),提示中肠与胸部可能是ERK活化的关键组织。结论 斯氏按蚊ERK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并呈现显著的时空特异性表达:蚊卵中以高丰度支持早期发育,雌蚊中以高磷酸化水平适应生殖-免疫需求,中肠与胸部可能是其介导先天免疫与能量代谢的核心区域。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ERK在蚊抗病原体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孔进姣, 石丽媛, 高子厚, 杨丽华, 段兴德, 石庆喜, 邵宗体, 文志平, 许元彪, 陈福美, 陈正菊, 王娅, 张黎铭, 王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2022年丽江市春季野鼠鼠疫首次波及黄胸鼠的疫情进行调查、判定及处置,为丽江市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2年丽江市疫区的鼠疫宿主、媒介开展现场调查,对采集的鼠类和蚤类标本开展细菌学检测、核酸检测、鼠疫F1抗原、抗体胶体金检测、反向血凝、间接血凝、上转发光检测(up-converting phosphor technique, UPT),应用多种方法综合判定鼠疫疫情。采取灭鼠、灭蚤等综合防控措施对疫区进行处置。结果 此次疫情调查搜索自毙鼠12只,检出鼠疫阳性5只,其中抗原、核酸、培养均阳性3只,鼠种分别为黄胸鼠、齐氏姬鼠和大绒鼠;仅抗原及核酸阳性2只,鼠种分别为珀氏长吻松鼠和无法鉴别鼠残骸。捕获活鼠191只,其中齐氏姬鼠为优势种,占87.43%(167/191),活鼠脏器细菌学检测均为阴性;采集活鼠血清47份,血清抗体阳性率23.40%(11/47);73只活鼠体表检获蚤类185只,染蚤率为38.22%(73/191),蚤指数为0.97(185/191),其中特新蚤指名亚种占比为64.86%(120/185),蚤类拉胃细菌学检测均为阴性。通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灭鼠灭蚤、专题培训和健康教育等综合处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此次疫情被判定为动物间鼠疫流行,黄胸鼠染疫可能是由野鼠鼠疫传播所致,加强动物鼠疫监测预警是预防动物间疫情流行的关键。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闫可泰, 吴会兰, 杨梅, 字德菊, 毛振英, 杨珊, 李玉琼, 高子厚, 杨创蝶, 杨鹏, 邵宗体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剑川县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蚤类组成和分布监测,进而对鼠疫发生与流行风险进行评估,为云南省野鼠鼠疫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1—2023年剑川县鼠疫疫源地居民区、菜园地、农耕地和灌木丛4种生境中的宿主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进行系统监测调查,通过形态学方法对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进行分类鉴定,统计分析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结果 共捕获宿主动物24 550只,隶属5目7科17属25种。年平均捕获率为7.94%,不同年份宿主动物捕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711 600.00,P<0.001)。灌木丛宿主动物捕获率最高(16.02%),不同生境捕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061.501,P<0.001)。居民区优势种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和小家鼠(Mus musculus),分别占35.99%、35.76%和15.72%。野外(菜园地、农耕地和灌木丛)优势种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分别占48.70%和36.93%。宿主动物染蚤率为29.83%,总蚤指数为2.82,不同年宿主动物染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963,P<0.001)。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蚤优势种为方叶栉眼蚤(Ctenophthalmus quadratus)、棕形额蚤指名亚种(Frontopsylla spadix spadix)和特新蚤指名亚种(Neopsylla specialis specialis),分别占46.76%、28.91%和19.95%。居民区宿主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物种丰富度较低,但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农耕地与灌木丛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群落相似性均较高。结论 剑川县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及媒介蚤类群落结构稳定但分布不均,存在较高流行风险;需重点监测优势种聚集区及生态失衡生境,加强人群宣教,实现早发现、早控制以降低传播风险。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张辉红, 李文璇, 徐颢源, 程鹏, 王海防, 郭秀霞, 刘丽娟, 张崇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对氯氰菊酯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体表与体内菌群的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特征,为深入探究菌群在蚊虫抗药性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氯氰菊酯对敏感品系淡色库蚊(SS)进行抗性筛选,获得第3代(RT)和第6代(RS)抗性品系淡色库蚊。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SS、RT和RS组体表和体内菌群的组成变化,并运用PICRUSt2进行功能预测。结果 3组淡色库蚊体表共注释到细菌30门61纲136目215科442属;体内注释到细菌11门19纲56目87科123属。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敏感淡色库蚊体内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抗性淡色库蚊(辛普森指数:H=10.500,P=0.005;香农指数:H=9.500,P=0.009;Chao 1指数:H=12.545,P=0.002;ACE指数:H=12.522,P=0.002)。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3组淡色库蚊体表和体内菌群的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表:R=0.917,P=0.001;体内:R=0.976,P=0.001)。在门水平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总相对丰度超过98%,其中RS组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最高(体表:H=9.380,P=0.009;体内:H=8.660,P=0.013)。在属水平上,与SS组相比,抗性组中耶尔森菌属(Yersini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H=13.291,P=0.001)。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RS组体表和体内菌群在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Z=-2.263,P=0.035;Z=-3.536,P<0.001),折叠、分拣和降解(Z=-3.041,P=0.004;Z=-2.192,P=0.043),细胞运动(Z= -3.465,P<0.001;Z=-3.182,P=0.002),细胞群落-原核生物(Z=-3.536,P<0.001;Z=-3.182,P=0.002),膜运输(Z= -3.536, P<0.001;Z=-3.182,P=0.002)以及抗微生物药物(Z=-3.536,P<0.001;Z=-3.536,P<0.001)等功能通路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SS组。结论 淡色库蚊对氯氰菊酯的抗性与其体内外菌群结构存在关联,为从菌群角度探索抗药性蚊虫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苏婉婷, 陈艳艳, 王晖, 魏凤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野鼠分布及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加快推进消除血吸虫病工作、实施精准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2023年湖北省14个县(市、区)血吸虫病流行村,开展钉螺孳生环境野鼠血吸虫感染调查。采用夹(笼)夜法投放鼠夹(笼),采集野鼠肝脏和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Kato-Katz法及毛蚴孵化法平行检测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同时采集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粪便和监测村有螺环境野粪,进行毛蚴孵化法检测,以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识别野鼠密度。结果 2019—2023年共在163处环境累计投放鼠夹(笼)11 073只,鼠夹(笼)回收率96.76%,捕获野鼠361只,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居多,野鼠密度3.37%,野鼠血吸虫感染率为0。14个县(市、区)中除荆州区、公安县和阳新县外,其余11个县(市、区)野鼠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阳新县野鼠密度较公安县、荆州区高。各调查点野鼠密度与调查环境距最近居民点距离无显著相关性。2020年和2023年湖北省监测区野鼠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呈空间聚集模式,2019—2023年湖北省野鼠密度高值(H-H)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阳新县的7处环境和潜江市的1处环境。野粪调查共采集134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近年来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未发现野鼠血吸虫感染,但野鼠空间聚集性仍然存在,为防血吸虫病输入及疫情反弹,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监测工作仍应持续开展,同时应加强聚集区域监测与控制力度。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周秋明, 盛望望, 李佳璇, 李翔宇, 周琳瑛, 许月萍, 焦焱桐, 袁浩, 董昊炜, 单文琪, 彭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上海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的基因型分布特点,了解白纹伊蚊击倒抗性(kdr)基因突变及趋势情况,为上海市蚊媒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4年9月—10月从上海市 12个行政区13个地点采集白纹伊蚊幼虫/蛹,经实验室饲养羽化后,筛选健康雌蚊用于基因检测。采用离心柱法抽提基因组DNA,针对VGSC基因的Domain Ⅱ、Ⅲ、Ⅳ位点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后送测,使用SeqMan软件比对序列峰图,确定突变位点及基因型。用Excel计算突变频率,并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区域间的差异。结果 共检测455只白纹伊蚊,总体突变率为79.8%(363/455),13个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突变。V1016位点突变等位基因为GGA/G(5.0%,45/910),I1532位点突变等位基因为ACC/T(4.3%,39/910),F1534位点的2种突变等位基因分别为TCC/S(48.5%,441/910)和TGC/C(14.0%,127/910)。未发现3个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情况,两个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有52个(11.4%),V1016和F1534同时突变个体2个(0.4%),I1532和F1534位点同时突变个体50个(11.0%)。 结论 上海市白纹伊蚊群体KDR突变呈快速进化特征,其中1532位点(I/T)和1534位点(F/S)的组合突变型在多数监测区域稳定分布,需警惕协同抗性发展,且建立动态监测体系结合药剂轮换使用,构建多维度抗性治理策略,以延缓抗性基因扩散与累积。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王纯玉, 张家勇, 白玉银, 丁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调查辽宁省2020—2024年14个地级市不同生境下蜚蠊的密度分布、种群构成及侵害程度,详细分析蜚蠊的季节消长变化动态规律,为制定科学有效的蜚蠊防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2020—2024年采用粘捕法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餐饮、医院和居民区6类生境进行蜚蠊密度监测,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7.0软件对蜚蠊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蜚蠊密度及种群构成,比较不同年份、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变化趋势。结果 辽宁省2020—2024年共捕获蜚蠊19 998只,蜚蠊密度为0.32只/张(19 998/63 215),侵害率为5.57%(2 707/48 616),捕获种群以德国小蠊为主,占总数的97.33%(19 465/19 998)。不同生境蜚蠊密度以农贸市场最高,达到1.25只/张;其次是超市,密度为0.44只/张;最低是宾馆和医院,密度为0.05只/张。全省各监测点中营口市蜚蠊密度最高,达到2.43只/张,其次是铁岭市,密度为0.70只/张,最低是阜新市和锦州市,密度仅为0.01只/张;全省各监测点中葫芦岛市和营口市蜚蠊侵害率较高,侵害率分别为13.20%和11.85%,最低是锦州市,侵害率仅为0.97%。蜚蠊密度和侵害率的高峰分布在7-9月。不同年份蜚蠊密度季节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04,P<0.05),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季节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13,P<0.05)。结论 德国小蠊是辽宁省蜚蠊的优势种群,农贸市场和超市蜚蠊密度较高,应加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蜚蠊监测及控制。

  • 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题
    廖元海, 叶家豪, 吴彩霞, 罗泽延, 邓惠, 胡盛钧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测定广州农村白纹伊蚊对杀虫剂抗性水平,评估登革热传播媒介控制对杀虫剂抗性的影响,探讨合理使用杀虫剂与抗性管理问题。方法 2024年7月在广州市20~40 km范围内选择4个农村居民区采样点(各点间距≥20 km)采集白纹伊蚊幼虫试虫,其中东乡村、穗石村近3年来报告登革热病例分别为18例、3例,新海村、东隆村均为0例;使用常用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非常用杀虫剂残杀威和双硫磷分别测定各采样点试虫抗性水平;依据蚊虫抗药性监测方法的幼虫浸渍法开展抗性试验;各杀虫剂分别以某个采样点试虫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为对照进行Probit回归分析,判断不同采样点抗性差异是否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以敏感品系LC50为基数,东乡村试虫对高效氯氰菊酯为高度抗性(116.85倍),穗石村、东隆村试虫为中度抗性(21.41倍、12.63倍);新海村试虫对双硫磷为中度抗性(10.79倍);4个采样点试虫对残杀威均为低度抗性,抗性倍数跨度为3.24~4.42倍。以新海村为对照组,研究各采样点对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显示东乡村、穗石村试虫抗药性高于新海村试虫抗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东乡村试虫抗药性进行分析,以高效氯氰菊酯为对照组,显示试虫对残杀威、双硫磷的抗药性低于高效氯氰菊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州农村有报告登革热疫情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水平较高,对非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水平较低,无疫情地区白纹伊蚊对所测杀虫剂抗药性水平均较低。当地在疫情处置中应通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杀虫剂复配、交替用药或使用增效剂等办法科学使用杀虫剂,以避免或延缓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形成。

  • 论著
  • 论著
    黄寿瑞, 陈永昌, 魏小玲, 刘辉, 薛敏, 姜慧钰, 刘苗, 王冰, 刘艳芹, 马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山东省2014—2022年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 Bp)临床分离株抗原基因型变化,为优化百日咳疫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4—2022年在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上分离的Bp菌株,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Bp分离株的抗原基因ptxA、ptxC、ptxP、prn、fim2、fim3 tcfA,确定其抗原基因型,从而比较不同年代Bp分离株抗原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探究接种疫苗与未接种疫苗感染组的抗原基因型差异,并与我国目前的疫苗株抗原基因型比对分析。结果 山东省2014—2022年Bp分离株抗原基因型共有6种,其中最常见的抗原基因型组合为ptxA1/ptxC1/ptxP1/prn1/fim2-1/fim3-1/tcfA2(73.27%),其次为ptxA1/ptxC4/ptxP3 /prn150/fim2-1/fim3-1/tcfA2(22.78%)。ptxC1、ptxP1、prn1在2014—2016年分布最多,其次为2020—2022年,2017—2019年分布最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xC4、ptxP3、prn150没有在2014—2016年和2017—2019年出现,只在2020—2022年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2020—2022年分离的菌株进行了ptxC4ptxC1、ptxP3ptxP1以及prn150prn1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疫苗与未接种疫苗感染组的抗原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疫苗株相比,山东省Bp流行株的主要变化是ptxA1取代了ptxA2结论 山东省2014—2022年Bp流行株的主要抗原基因型为ptxA1/ptxC1/ptxP1/prn1/fim2-1/fim3-1/tcfA2,2020年以后的主要变化是ptxC1转变为ptxC4ptxP1转变为ptxP3prn1转变为prn150。山东省Bp流行株基因型与疫苗株基因型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ptxA1取代ptxA2,未来需继续监测山东省Bp抗原基因型,为百日咳新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 论著
    郑雪, 张宏斌, 石博文, 李小童, 孙涛, 薛俊隆, 李亮, 林仁勇, 毕晓娟, 程路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成纤维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FAP)在泡球蚴感染引起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C57BL/6雌性小鼠通过肝门静脉注射泡球蚴生理盐水混悬液构建泡球蚴感染模型,分别感染1、3、6个月后取出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胶原Ⅰ(collagen type Ⅰ, COL1A1)和FAP表达情况,检测肝纤维化程度。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α-SMA、COL1A1、胶原Ⅲ(collagen type Ⅲ, COL3A1)和FAP mRNA及蛋白表达。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FAP表达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结果 在泡球蚴感染1、3、6个月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中,HE显示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加重,天狼星红染色显示胶原纤维组织增多(阳性面积分别为1 372±769.2、2 952±555.5、6 594±1 7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qPCR结果显示,α-SMA、COL1A1和FAP表达随时间上升,α-SMA阳性面积分别为1 533±669.7、3 005±690.5和6 596±1 649.0,COL1A1阳性面积分别为1 990±432.8、3 849±627.6和6 527±1 027.0,FAP阳性面积分别为956.9±192.5、1 875±414.0、3 537±88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呈时间依赖。此外,FAP阳性面积与天狼星红染色、α-SMA和COL1A1纤维组织阳性面积均呈正相关(R2sirius red=0.645 2,P<0.01;R2α-SMA=0.651 5,P<0.01;R2COL1A1=0.811 8,P<0.01)。结论 FAP可能参与了泡球蚴感染引起的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有望成为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及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在靶点。

  • 论著
    张玉娟, 贺靖, 曹可珂, 杨柳青, 宋迎春, 苏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子分型、耐药性及毒力因子特征,探究血清型与耐药性以及毒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长沙市2024年分离到的57株沙门菌,采用血清凝集法鉴定血清型;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全基因组测序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耐药基因与毒力因子监测,并结合系统发育树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沙门菌分离率为10.65%(57/535),分属于B、C、D、E和J血清群,共13种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61.40%,35/57)为优势血清型;共检出15种ST型,以ST34(45.61%, 26/57)为主;15种ST型又分为38种cgST型,其中cgST17987(14.04%,8/57)占比最高,存在8组cgST相同克隆,ST34呈现较高的cgST型多样性(15种);SNP系统发育树与cgMLST最小生成树在主要分支结构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前者的鼠伤寒沙门菌克隆群(ST34紧密簇)完全对应后者的cgST18020复合体。沙门菌对链霉素(82.46%)、四环素(75.44%)、氨苄西林(73.68%)耐药率较高,多重耐药菌株占比80.70%;携带率较高的耐药基因有:aac(6')-Iaaaph(6)-Idaph(3'')-IbblaTEM-1Bsul2floR。57株沙门菌携带毒力因子以菌毛黏附、非菌毛黏附、分泌系统、调控、转运蛋白相关毒力因子为主。结论 本研究中沙门菌以ST34克隆谱系为主,克隆群具有高度克隆相关性、低遗传多样性的近期传播特征,耐药谱广泛,罕见携带blaNDM-5等高危耐药基因,同时携带多种毒力因子,凸显耐药防控的紧迫性和监管监测的必要性。

  • 论著
    马斌忠, 魏於家, 蒋明霞, 李永盛, 李尔琛, 祁晓芸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青海省藏族肺结核病例就诊延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藏族人群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2013—2023年登记的青海省藏族肺结核病例病案信息,比较不同组别就诊延迟率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藏族肺结核病例23 868例,延迟11 492例,就诊延迟率为48.15%(11 492/23 868),延迟时间中位数为14(4,35)d。2013—2023年就诊延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χ2趋势=395.226,P<0.001),不同性别病例就诊延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男性χ2趋势=223.946,P<0.001, 女性χ2趋势=174.259,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20~40岁(OR=1.194,95%CI:1.101~1.294)、>40~60岁(OR=1.212,95%CI:1.107~1.328)、>60岁(OR=1.195,95%CI:1.070~1.333),职业为农民(OR=1.218,95%CI:1.103~1.345)、牧民(OR=1.265,95%CI:1.157~1.383)或其他职业(OR=1.203,95%CI:1.085~1.347),病例来源为转诊(OR=1.629,95%CI:1.223~2.171)或其他来源(OR=2.055,95%CI:1.459~2.893),治疗分类为复治病例(OR=1.165,95%CI:1.033~1.315)是就诊延迟的危险因素;病原学阳性(OR=0.736,95%CI:0.664~0.816)和病原学阴性(OR=0.642,95%CI:0.582~0.708)是就诊延迟的保护因素。结论 青海省藏族肺结核病例就诊延迟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需重点关注中老年人和农牧民群体的健康宣教与社会关怀,同时加强基层结核病定点医院的诊疗能力建设,提高患者就诊意愿,以进一步减少就诊延迟。

  • 论著
    徐萍萍, 纵帅, 徐银海, 康海全, 丁兴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医院感染数据,分析临床分布和耐药性,检测菌株的葡萄球菌染色体mec基因盒(SCCmec)和pvl基因,了解流行病学特征,预测MRSA的发展趋势,为感染控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从徐州市3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LIS和WHONET数据库导出2020—2024年的MRSA数据,筛选临床住院患者标本分离的有药敏记录的非重复菌株,统计分析其检出率、耐药率、标本来源和感染高发科室等特点。随机挑选冻存的129株MRS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mecASCCmec Ⅰ~Ⅴ和pvl基因。 结果 3家医院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MRSA 3 065株,5年平均检出率在49.7%~56.2%,3家医疗机构间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医院B检出率最高(57.3%~63.6%)。MRSA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等100.0%敏感,对利福平和氯霉素等表现为低水平耐药。MRSA主要分离自痰液(50.8%)、血液(14.6%)和分泌物(13.9%)等标本类型。ICU是最主要的分离科室来源(47.4%)。129株MRSA的mecA阳性率为98.4%(127/129),SCCmec分型以Ⅱ型和Ⅲ型为主,分别占比47.3%(61株)和40.3%(52株),另检出Ⅳb型10株(7.8%),pvl基因阳性率为7.0%(9株)。 结论 徐州市2020—2024年5年间3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MRSA检出率明显高于国内同期水平,检出率下降趋势缓慢。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呈多药耐药特性,但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

  • 论著
    田诚, 甄茜, 王泽敏, 吕旭峰, 郑献智, 蒋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江苏省常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流行病学及聚集性疫情特征,发现疫情处置中的不足,为常州市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常州市2021—2024年病例的人群、时间、地区、就诊及聚集性疫情特征,分析其特征差异。结果 2021—2024年常州市共报告61例SFTS病例,报告发病率为0.28/10万,累计死亡病例17例,病死率为27.87%。男女性别比为1∶1.03,年龄中位数为66(58.25,72.75)岁,好转和死亡病例的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以农民为主。发病时间主要为夏秋季,大部分病例集中在溧阳市和金坛区,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5 d,95.08%(58/61)的病例在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确诊。2021—2024年常州市共报告3起SFTS家庭聚集性疫情,其中2起为亲属住院期间的密切陪护所致,原发2例中1例死亡,续发2例均治愈;另1起因直接接触逝者血液及污染物导致,原发病例死亡,续发2例中有1例死亡。结论 常州市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应针对重点地区高发人群做好健康宣传教育,提高重点高发乡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早期发现病例的能力。对疑似病例尤其是病危疑似病例,尽早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加强出院管理和追踪,做好家庭和社区感染控制,避免发生聚集性疫情。

  • 论著
    严樟华, 邹方冰, 胡安妮, 徐弢, 袁海, 聂康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江西省抚州市食源性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特征、毒力因子分布、基因分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本地区食源性鼠伤寒沙门菌感染防控提供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支持。方法 对2021—2023年抚州市食源性疾病主动性监测中分离的65株鼠伤寒沙门菌开展药敏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病例数据对菌株进行耐药特征、毒力因子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65株鼠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92.31%),对亚胺培南不耐药,对多黏菌素E均敏感,耐3类及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占70.77%。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以ST34为主(69.23%),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ore genome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cgMLST)显示ST34子簇数量更多,绝大多数菌株间位点差异>10。筛选出12类57种耐药基因,其中aac(6')-Iaa的携带率为100.00%,sul2blaTEM-1Baph(3'')-Ibaph(6)-Id的携带率均超过70%;96.92%的菌株携带了3类及以上耐药基因,4,[5],12:i:-携带耐药基因种数多于鼠伤寒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总符合度为97.94%(667/681)。96.55%的毒力因子(140/145)为所有菌株共有,shdA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3岁及以下婴幼儿占比87.69%,发病时间以6—9月为主(70.18%)。结论 抚州市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情况较重,4,[5],12:i:-携带耐药基因种数更多,遗传多样性更高;流行方式以散发以主,但存在着局部同源性暴发风险,要注重做好夏秋季节婴幼儿感染的防控。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倪晓芬, 沈磊, 滕志翔, 胡海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开展调查和应急处置,同时对同期蚊媒监测情况分析,为基孔肯雅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24年上海市静安区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开展病例搜索、蚊媒应急监测,运用Pearson χ2检验对不同生境蚊幼密度等蚊媒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经调查,2024年5月24日—6月1日该病例曾与妻子同行前往马尔代夫旅游。返沪后于6月3日出现发热症状,6月4日前往A医院就诊,给予退热、心理疏导减压等治疗,症状无缓解。6月5日前往B医院就诊,采集急性期血清样本送疾控中心进行登革热病毒和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6月7日检测结果显示基孔肯雅热核酸阳性。病例经隔离治疗后好转,未出现继发病例。经对媒介伊蚊监测显示,7月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指数分别为8.85和7.19;比较2024年诱蚊诱卵器的不同生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病例确诊当天采取灭蚊和应急监测措施,经过连续3 d灭蚊处置,6月11日核心区布雷图指数由灭蚊前的10快速下降为3,帐诱指数由首次4只/(顶·h)降至2只/(顶·h),通过持续采取蚊媒控制措施,核心区和警戒区BI指数和帐诱指数在疫情期间始终控制在安全范围。结论 上海市静安区存在因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早期诊断并及早落实蚊虫控制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本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