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巢蛋白(nestin)在泡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肝脏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荧光法检测出生1周、2周、8周正常Nestin-cre/Rosa26-tdTomato转基因小鼠肝脏中巢蛋白表达情况,建立泡球蚴感染的转基因小鼠模型,苏木素-伊红(HE)检测泡球蚴感染肝脏病理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检测泡球蚴感染后肝脏巢蛋白的表达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泡球蚴蛋白(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protein, EmP)刺激对巢蛋白阳性细胞的迁移能力。免疫荧光法检测泡球蚴感染转基因小鼠肝脏中巢蛋白与ALB共定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感染小鼠肝脏Ki67表达。结果 成功建立Nestin-cre/Rosa26-tdTomato转基因小鼠基因型,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正常小鼠出生1周时肝脏中巢蛋白表达最高,在2周、8周后含量逐渐下降(P<0.001);泡球蚴感染后转基因小鼠肝脏中巢蛋白含量在感染1个月、 3个月、5个月后逐渐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ranswell实验显示5 μg/mL的EmP促进巢蛋白阳性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0.001)。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泡球蚴感染后小鼠肝脏中巢蛋白与ALB共定位,免疫组化显示感染后小鼠肝脏中Ki67表达含量随感染时间1月、3月、5月逐渐增加(P<0.001)。结论 泡球蚴感染后增强肝脏中巢蛋白表达,募集肝脏中巢蛋白阳性细胞参与肝脏损伤修复进程。
目的 了解中缅边境云南省沧源县鼠疫宿主媒介、指示动物和居民感染鼠疫菌的情况,探讨鼠疫流行风险,为该地区补充鼠疫资料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在沧源县3个乡镇开展鼠疫调查,对采集的鼠形动物脏器和体表寄生蚤进行细菌培养,采集的边境居民、指示动物和宿主动物血清使用间接血凝实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 IHA)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IHA初筛阳性样本采用IHA、免疫胶体金检验(immune colloidal gold assay, GICA)和上转发光吸附试验(up-converting phosphor technology, UPT)进行复判。结果 共采集边境居民血清294份,年龄为(48.48±14.27)岁,女性多于男性,鼠疫F1抗体检出阳性3份,阳性率1.02%;采集指示动物犬血清65份,宿主动物黄胸鼠血清31份,鼠疫F1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捕获鼠形动物3目5科11属14种198只,总捕获率7.93%,以黄胸鼠(46.97%)、黑缘齿鼠(19.19%)为优势种;室内捕获率为3.72%,黄胸鼠为绝对优势种(100.00%);野外捕获率10.26%,以黄胸鼠(36.36%)、黑缘齿鼠(23.03%)、锡金小鼠(10.30%)和毛猬(10.30%)为优势种。检获蚤类3科5属6种60匹,染蚤率为11.62%,总蚤指数为0.30,以印鼠客蚤(28.34%)、偏远古蚤(23.33%)、方叶栉眼蚤(18.33%)、无孔微棒蚤(15.00%)、内曲古蚤(11.67%)为优势种。病原学分离培养鼠形动物脏器样本198份,蚤类样本24组,均未分离到鼠疫菌。结论 调查尚未发现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蚤和指示动物犬近期感染过鼠疫菌,但边境地区居民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鼠疫F1抗体阳性人群,黄胸鼠和印鼠客蚤是该县主要宿主和媒介生物第一优势种,室内黄胸鼠密度超过3%,达到动物鼠疫Ⅳ预警,疫源地存在复燃风险。
目的 了解2023年云南省登革热病原种类及来源,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3年云南省登革热国家级监测点(陇川县、勐海县、河口县)的登革热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核酸检测及病毒分离培养,对阳性血清和登革病毒分离株进行登革病毒E基因测序,采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2023年3个监测点共报告1 006例登革热病例,其中输入病例838例,云南其他县市带入病例161例,本地病例 7例。从371份血清中检测到351份DENV阳性血清,其中305份为DENV-1阳性(包括缅甸输入174例、老挝输入1例、越南输入1例、景洪带入99例、瑞丽带入26例、本地病例4例)、43份为DENV-2阳性(缅甸输入8例、景洪带入6例、瑞丽带入26例、本地病例3例),1份为DENV-3阳性(缅甸输入),1份为DENV-4阳性(瑞丽带入),1份未分型。共分离到23株DENV,其中9株DENV-1、12株DENV-2、1株DENV-3、1株DENV-4。3个监测点的DENV-1均属于基因Ⅰ型,但位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勐海县和陇川县的DENV-2 分别属于Cosmopolitan基因型和Asian Ⅰ基因型。陇川县的DENV-3 属于基因Ⅰ型。陇川县的DENV-4 属于基因Ⅰ型。结论 在登革热流行季节,云南边境地区存在境外和境内双重登革热病例输入压力。输入或带入共DENV-1~DENV-4型5个基因型DENV,发生了因输入或带入引起的本地疫情,输入和本地的DENV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并有地域分布差异的特点。
目的 探讨白纹伊蚊唾液蛋白rAlb-34kDa-1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对Raw264.7细胞中2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type 2,DENV-2)复制的影响。方法 将原核表达质粒pET32a(+)-rAlb-34kDa-1转入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后,按实验室前期建立的表达纯化条件获取唾液蛋白并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WB)方法鉴定;以CCK8法分析rAlb-34kDa-1蛋白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将0.02、0.20和2.0 μg/mL浓度rAlb-34kDa-1作用Raw264.7细胞6、12和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qRT-PCR)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ligand 2, CCL2)、干扰素-β(interferon-β, IFN-β)、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15, ISG15)的表达,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IL-6和TNF-α的分泌;免疫荧光法观察rAlb-34kDa-1作用Raw264.7细胞后p65进入细胞核的情况,分析rAlb-34kDa-1蛋白是否通过NF-κB信号通路实现对Raw264.7细胞的免疫调控;按分组(DENV-2作用组、唾液蛋白+DENV-2共孵育组)加不同的处理因素作用6、12和24 h后收集细胞,利用qRT-PCR检测细胞内DENV-2的mRNA表达量及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不同处理因素作用24 h细胞内J2(dsRNA)的荧光强度。结果 SDS-PAGE及WB结果显示成功获得rAlb-34kDa-1蛋白且经CCK8法分析该蛋白对Raw264.7细胞无毒性;0.2 μg/mL和2.0 μg/mL的 rAlb-34kDa-1均能诱导Raw264.7细胞中IL-1β、IL-6、TNF-α、CCL2、IFN-β、ISG15的表达;rAlb-34kDa-1作用Raw264.7细胞1 h后显著增强Raw264.7细胞核内的p65的荧光强度;rAlb-34kDa-1与DENV-2作用于Raw264.7细胞12 h时,2 μg/mL的rAlb-34kDa-1显著增强细胞中DENV-2的mRNA表达量。作用24 h时,0.02、0.20和2 μg/mL的rAlb-34kDa-1均能增强Raw264.7细胞中DENV-2的mRNA表达量,2 μg/mL的 rAlb-34kDa-1与DENV-2共孵育于Raw264.7细胞24h后细胞内J2的荧光信号显著增强。结论 rAlb-34kDa-1蛋白能调节小鼠Raw264.7细胞免疫应答,促进DENV-2在Raw264.7细胞中复制。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stase,neutrophil expresse, ELANE) mRNA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不同的感染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中表达特点,分析其作为不同MTB感染人群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23年2—11月河北省滦州市人民医院活动性结核病患者(active tuberculosis, ATB)、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和健康人(healthy control, HC)外周血,分离 PBMCs,提取细胞 RNA,逆转成 cDNA 后,采用荧光定量PCR 检测各组PBMCs中 ELANE基因 mRNA 水平差异;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v 全菌体裂解液刺激各组PBMCs,提取各组细胞总 RNA,同样以荧光定量PCR 检测ELANE基因在各组细胞刺激前后的表达差异;分析这种表达差异用于鉴别ATB可行性。结果 AT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LANE 基因表达高于LTBI和健康人群(t=4.550,P<0.001;t=4.540,P<0.001)。ROC分析显示ELANE 鉴别诊断ATB与LTBI、ATB与H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802和0.805。H37Rv 全菌体裂解液能上调ATB患者 PBMCs 细胞ELANE 基因的表达,刺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7,P<0.001),而LTBI和HC人群在H37Rv 菌体裂解液刺激前后,PBMCs 中ELANE 基因表达均无差异。结论 ATB与LTBI和健康人群相比,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LANE 基因mRNA 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经MTB全菌裂解液抗原刺激后,ATB人群PBMCs 中ELANE表达水平升高。ELANE可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标志物,用于鉴别ATB与LTBI和健康人群。
目的 探究林氏扇头蜱中的酰胺酶型分泌蛋白(R.lnPGRP-SC1a)的抗菌功能,为蜱虫先天免疫中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s, PGRPs)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编码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提取成蜱的RNA并反转录为cDNA,通过PCR扩增R.lnPGRP-SC1a蛋白基因片段,随后将该基因片段连接至质粒pET32a+,从而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R.lnPGRP-SC1a。把该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采用浓度为0.2 mmol/L的IPTG进行低温诱导,促使其在上清中表达,从而获得活性更强的上清蛋白。利用抑菌圈法评估上清蛋白对大肠埃希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2种常见致病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 扩增所得的基因片段长度为627 bp,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R.lnPGRP-SC1a。经过低温诱导表达,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为可溶性蛋白,重组蛋白R.lnPGRP-SC1a的大小约为23.63 kD。抗菌结果表明,在同一浓度下,R.lnPGRP-SC1a 蛋白对大肠埃希菌无抑制作用,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R.lnPGRP-SC1a 在浓度为5 mg/mL时开始呈现抑菌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菌作用增强。与各浓度卡那霉素的抑菌效果相比,其7 mg/mL的抑菌效果相当于1 mg/mL卡那霉素的抑菌效果。同时,R.lnPGRP-SC1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起效时间为2 h,抑菌作用可持续48 h。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R.lnPGRP-SC1a重组表达载体,其表达产物具有持久性抗革兰阳性菌的活性,为生物活性抑菌剂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目的 对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耿马县2023年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基因型分析,为当地制定有效的登革热临床诊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登革热NS1抗原阳性住院患者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法进行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核酸阳性样本细胞培养和登革病毒E基因测序分析出登革病毒来源。结果 对86例NS1阳性血清样本进行特异核酸检测,登革病毒1型阳性75例,登革病毒2型阳性6例,登革病毒阴性 5例。经对细胞培养盲传3代获得登革病毒1型12株和登革病毒2型毒株4株,对16株 1 485 bp E基因序列,12株登革病毒1型E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为99.3%~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9.8%~100.0%,4株登革病毒2型E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为99.7%~99.9%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9.0%~99.8%。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2株登革病毒1型均属于基因I型,4株登革病毒2型均属于Asian-Ⅱ型。结论 本次中缅边境地区耿马县登革热疫情主要是由登革病毒1型基因Ⅰ型和登革病毒 2型 Asian-Ⅱ型引起,其中登革病毒1和登革病毒2型均可能与国内广州2023年登革病毒1和2型株来源相似,建议当地相关部门加强登革热输入病例监测。
目的 调查河北省2023年344名健康人群百日咳抗体水平,了解人群百日咳感染情况,估计人群百日咳潜在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2023年河北省7个地市(县)全年龄段健康人群共344名,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接种史、百日咳患病史;采集调查对象的血液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百日咳毒素IgG抗体(pertussis toxin IgG, PT-IgG)水平。结果 344名健康人群PT-IgG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 GMC)为5.28 IU/mL,PT-IgG浓度≥40 IU/mL占6.10%(21/344);男女性抗体水平和抗体浓度≥40 IU/mL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体浓度≥40 IU/mL前3的地区分别为邢台新河县(20.00%)、保定市莲池区(11.43%)、石家庄市(9.37%),不同地区间百日咳PT-IgG抗体水平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不同地区百日咳PT-IgG浓度≥40 IU/mL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1~<3岁年龄组PT-IgG抗体GMC最高(11.45 IU/mL),其次为<1岁年龄组(8.15 IU/mL),不同年龄组间百日咳PT-IgG抗体水平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3岁年龄组抗体浓度≥40 IU/mL占比最高(20.83%),其次为<1岁年龄组(12.77%),不同年龄组间百日咳PT-IgG抗体浓度≥40 IU/mL占比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344名健康人群中,303(88.08%)人有白喉、破伤风和无细胞型百日咳(diphtheria,tetanus,and acellular pertussis, DTaP)免疫接种史,其中完成1~2剂次、3剂次、4剂次分别占4.62%、46.86%、48.52%,完成1~2剂次DTaP疫苗接种史的健康人群中,不同年龄组间百日咳PT-IgG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完成3剂次基础免疫和4剂次完整免疫的健康人群中,各年龄组间百日咳PT-IgG抗体水平有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1),不同年龄组不同免疫剂次间百日咳PT-IgG抗体浓度≥40 IU/mL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结论 河北省2023年健康人群百日咳PT-IgG抗体浓度和PT-IgG抗体浓度≥40 IU/mL占比均处于低水平,提示我省儿童现行的免疫接种计划产生的保护效果存在不足,可能存在接受疫苗免疫的人群仍然感染百日咳的现象,需进一步加强监测,优化免疫策略。
目的 以安徽省2022—2023年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CV)A组6型(CV-A6)的全基因组序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流行特征、重组模式及变异情况,以了解CV-A6的重组与进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安徽省2022—2023年各地区的CV-A6阳性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MEGA11、SimPlot和DNAstar等软件进行基因组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和相似性分析,并对P1-P3编码区的氨基酸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10株CV-A6测序株, 10株CV-A6测序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4.0%~99.7%和98.3%~99.9%,与CV-A6原型株相比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9.6%~80.1%和94.8%~95.1%。VP1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0株CV-A6测序株均属于D3a基因亚型,与国内近年来流行的基因型趋势一致;重组分析结果显示,CV-A6测序株P1编码区序列较为保守,但在P2和P3编码区,CV-A6测序株与其他肠道病毒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重组;3D区重组进化分析发现CV-A6测序株被分为RF-A和RF-K 2个重组分支,4株属于RF-A,6株属于RF-K;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显示,P1-P3区共检测到不同程度的氨基酸突变,RF-A和RF-K模式的测序株在3D区的突变规律有所不同,RF-A分支单独发生13处氨基酸突变,RF-K分支单独发生6处氨基酸突变。结论 安徽省2022—2023年CV-A6主要流行亚型为D3a亚基因型,且没有观察到其他新兴亚基因型出现的迹象,但3D区可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突变。
目的 探究毕节市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的危险因素及影响程度,为肺结核疫情的精准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结核病监测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毕节市2017—2022年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登记治疗管理病案,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通过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揭示各因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及条件概率。结果 2017—2022年毕节市共登记病原阳性肺结核21 662例,病原学阳性率为48.60%,成功治疗率为89.52%,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 618.15,P<0.001;χ2趋势=102.84,P<0.001)。经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患者来源、HIV检测结果、流动人口、治疗分类是成功治疗率的影响因素(P<0.05)。贝叶斯网络模型显示,年龄、治疗分类是影响治疗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性别、职业、患者来源是间接因素。条件概率显示,<20岁、初治的患者成功治疗率最高(96.75%),产生不良结局的概率为3.25%;≥80岁、复治的患者成功治疗率最低(58.70%),产生不良结局的概率为41.30%。进行因果效应推测,当预防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不患肺结核,且其他患者均为初治患者时,成功治疗率从89.50%上升到93.10%,上升了3.60%;减少近50.00%的农民不患肺结核,且其他患者的来源为主动发现(健康体检和主动筛查),成功治疗率从89.50%上升到91.70%,条件概率变化值为2.20%。结论 应加强对毕节地区男性、高龄、农民、复治、HIV阳性肺结核患者的诊疗管理,同时,采用贝叶网络的因果关联效应推理对于精准化防控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南京市医疗机构2020—2024年污水消毒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部门在污水监测和管理方面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南京市28家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对2020—2024年医院污水样品进行微生物和总余氯检测,比较近5年污水消毒质量合格率的变化情况,并对医院污水消毒处置、污水排放、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在线监测系统等情况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本研究2020—2024年共完成140家(次)医疗机构污水的采集,近5年医院污水消毒质量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6.986,P<0.05),微生物项目合格率为82.14%(115/140),2024年总余氯项目现场检测合格率仅为56.52%(13/23)。被调查的28家医疗机构中,85.71%(24/28)由第三方外包公司实施消毒工作,14.29%(4/28)由医疗机构人员实施,消毒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0,P>0.05);82.14%(23/28)的医疗机构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污水,其他消毒方式为二氧化氯(7.14%,2/28)、单过硫酸氢钾(7.14%,2/28)和臭氧(3.57%, 1/28);其中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消毒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2,P<0.05);25家医疗机构已安装污水在线监测系统,其中16.00%(4/25)的医疗机构尚未覆盖全项目监测。结论 南京市2020—2024年医疗机构污水消毒质量下降,亟需提高对污水监测的重视程度,减少医院污水内排放的病原微生物等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目的 通过检测柳州市处理后医院污水中诺如病毒,了解当地诺如病毒的流行情况和分子病原学特征,为腹泻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6—2022年柳州市处理后医院污水样本,经病毒富集后提取核酸并纯化,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eal-time RT-PCR)进行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对主要结构蛋白VP1区基因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使用NCBI等在线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采用MEGA11.0构建进化树,DNAStar5.0对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及氨基酸序列变异位点分析。结果 742份样本检出251份诺如病毒,检出率为33.83%,其中GⅠ为138份,检出率为18.60%,各年度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03,P<0.05),GⅡ为176份,检出率为23.72%,各年度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24,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2016—2022年柳州市的诺如病毒基因型以GⅠ.4、GⅠ.5、GⅡ.2、GⅡ.3、GⅡ.4、GⅡ.12、GⅡ.17等7种亚型为主,其他亚型均为散发毒株。GⅠ同源性为71.8%~100.0%,GⅡ同源性为68.8%~100.0%。对诺如病毒VP1区的氨基酸序列变异分析,GⅡ.3亚型存在14个氨基酸变异位点,而GⅡ.4亚型非变异株存在8个氨基酸变异位点,其他亚型的VP1区氨基酸序列变异位点均在5个以内,GⅠ.4和GⅡ.17亚型的VP1区氨基酸序列未观察到变异。结论 柳州市诺如病毒的流行情况呈多样化发展,污水监测对于早期发现和预警传染病疫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2021—2022年新报告HIV-1感染者HIV-1基因型分布特点,分析该地区HIV-1分子流行特征与耐药情况。方法 以北京市通州区2021—2022年新报告HIV-1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PCR扩增HIV-1 pol区基因,经一代测序后获得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对HIV-1基因亚型与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北京市通州区2021—2022年新报告HIV-1感染者308例,共获得230条HIV-1 pol区基因序列,病例覆盖率74.68%;发现7种HIV-1基因型,以CRF07_BC(42.17%)和CRF01_AE(36.09%)为主要流行株,且存在CRF55_01B、CRF01_AE和BC重组等新型重组型;不同年龄组、检测途径的新报告HIV-1感染者基因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45,P<0.05;χ2=7.731,P<0.05);性别、传播途径、婚姻状况等因素对基因型构成比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64例(27.83%)出现耐药突变,累计出现27种突变位点;不同HIV-1基因型耐药相关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74, P<0.05),CRF55_01B突变率最高(100.0%)。共18例(7.83%)出现不同程度耐药,对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 PIs)、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NNRTIs)耐药率分别为3.04%、0.87%、4.35%;高度耐药8例,1例为NRTIs耐药,突变位点为M184V;其余均为NNRTIs耐药,涉及位点包括M184V、K103N、Y188L及Y188C等。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2021—2022年新发HIV-1基因型多样,以CRF07_BC与CRF01_AE为优势毒株;总原发性耐药率达中等水平。应加强HIV-1基因型分析与耐药监测,重点关注独特重组型与耐药基因突变。
目的 分析2023年深圳市6起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来源,为有效防控疫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发病就诊过程、家庭及农贸市场猪肉档暴露史等情况,收集病例人口学、临床资料、流行病学及共同暴露者等资料。同时采集病例血液、脑脊液以及环境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基因分型,使用专业绘图软件ArcMap执行感染特征空间地理分析。结果 深圳市2023年共报告6例病例,均为重症住院病例,无死亡病例。其中脑膜炎型5例,普通型1例,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6例病例均为男性,年龄中位数为47.5岁,均有手部皮肤破损后直接接触生猪肉暴露史,其中2例为从事生猪肉售卖人员,4例为非从业人员。6例病例中,4例为猪链球菌2型,2例为14型。生猪肉和环境样本阳性率为8.45%(6/71)。现场调查发现6起疫情主要指向光明区、宝安区和龙岗区3家屠宰场。但是基因检测分型结果不同,提示散发。结论 深圳市2023年6起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均为散发个案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病例构成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多为脑膜炎型等特点。6例病例样本基因分型虽然不同,但流行病学调查指向3家屠宰场,为源头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传染病疫情溯源分析中,基因检测需要结合现场流调才更有利于判断感染来源和传播关系。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1例腹腔多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病例的临床特点,并进行病原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棘球蚴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4年1月深圳市1例棘球蚴病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对病例手术摘除的包囊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后镜检;提取囊组织样品核酸,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线粒体 NADH 脱氢酶亚基 1 基因(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1, ND1)、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 1基因(mitochondria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 Cox1)基因序列并进行测序,使用Mega X、BLAST等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患者男,29岁,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居民,有家犬接触史及“肝棘球蚴病”病史。影像学提示腹腔多发性占位,考虑棘球蚴病复发;手术摘除腹腔不同部位囊性病变组织12块,囊组织病理切片可见棘球蚴的角质层、生发层和原头蚴。细粒棘球蚴特异性基因ND1和Cox1 PCR扩增阳性,扩增片段大小分别约为510 bp 与285 bp。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细粒棘球蚴G1型ND1基因(青海JX217890.1株),Cox1基因(西藏MH050610.1株)的同源性为99%,在系统进化树中与西藏、青海及新疆等地区细粒棘球蚴流行株亲缘关系接近,处于同一进化分支(G1型)。结论 患者为1例腹腔多发性细粒棘球蚴病输入病例,基因分型为G1型,感染来源于西藏可能性大。非流行区应提升对本病的监测和管理水平,加强对流行区输入的牲畜、农副产品的检验检疫,防止棘球蚴病疫情扩散。
目的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结核分枝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MTB/HIV)双重感染患者筛查及流行趋势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双重感染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和《MTB/HIV 双重感染防治管理工作年度报表》收集并分析2018—2022年陕西省MTB/HIV双重感染患者筛查、治疗、转归情况。 结果 2018—2022年,累计接受HIV抗体检测的结核病患者49 252例,检测率55.41%,HIV检测阳性数57例;同期,新检出的HIV感染/AIDS症状筛查率95.91%,结核病检查率94.25%,诊断MTB/HIV感染患者174例;既往的HIV感染/AIDS症状筛查率96.94%,结核病检查率95.45%,诊断MTB/HIV感染患者135例;2018—2022年结核病患者中检测HIV(χ2趋势=4 589.301, P<0.05)、新检出和既往HIV中结核的筛查(χ2趋势=47.400, P<0.05;χ2趋势=60.196, P<0.05)、新检出和既往HIV中结核的检查(χ2趋势=755.856, P<0.05;χ2趋势=526.498, P<0.05)总体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各年新检出和既往HIV中的筛查率、检查率、检出率除2020和2022年检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发现的MTB/HIV感染患者中男性336例(91.80%),女性30例(8.20%);累计诊断MTB/HI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率89.62%,结核成功治疗率87.80%。 结论 陕西省双向筛查和防治工作质量在逐步提高,新检出HIV感染/AIDS患者中结核病患者的检出率较高,加强新检出HIV感染/AIDS患者中结核病的筛查工作有利于提高MTB/HIV感染的早期发现及早治疗,提高MTB/HIV双重感染患者结核病的治疗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有效地控制我省MTB/HIV双重感染疫情。
目的 探索成都市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人群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以及流行病史等对猴痘感染的影响,为猴痘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成都市2023年6月—2024年3月猴痘患者为研究组,以非猴痘MSM人群为对照组,调查猴痘患者和对照组基本信息、性病史性行为、境内外旅居史等信息。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猴痘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猴痘患者128例(其中HIV感染者53例),对照151例(其中HIV感染者50例)。128例猴痘患者年龄(32.48±6.67)岁,均为男性,101例未婚,100例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60例为商业服务和自由职业,89例为同性恋,116例自述有男男性行为史,109例月均同性性行为≤4次,48例患者每次都用安全套。猴痘患者组中未婚者、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者比例低于对照组、患HIV以外的性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与MSM人群相比,性取向为双性恋者或异性恋(OR=4.65),同性性行为从不使用安全套(OR=3.25)的猴痘风险更高;流行病学史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清楚是否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与猴痘感染存在负向关联,感染HIV以外的其他性传播疾病、双性恋或异性恋与猴痘感染存在正向关联。结论 成都市MSM人群中同时患HIV以外的性传播疾病、性取向为双性恋或异性恋是猴痘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此类高风险人群的宣传教育,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一种由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诊断技术在临床诊治、手术方案制定以及预后效果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棘球蚴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免疫学、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本文对现有的棘球蚴病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诊断技术不断涌现,有望进一步提高棘球蚴病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这些研究成果将为现阶段临床快速诊断检测产品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棘球蚴病的治愈率,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为棘球蚴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目的 通过比较新冠疫情发生前后扬州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和疫情处置效果的变化,为新冠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2019年、2020—2022年、2023年3个时间段分别对应新冠疫情前、中、后3个时期来开展分析研究,其中新冠流行期又分2020年流行初期和2021—2022年高强度流行期2个次级维度。通过问卷调查、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应急能力各方面及疫情处置成效开展综合比较。结果 自新冠疫情发生,扬州市应急系统建立了市县区联防联控网络,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均进行优化整编,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和培训的数量方式和覆盖范围提高,应急物资调度优化,机构建设达到标准化。与新冠同为呼吸道传染病的流感,暴发疫情总体罹患率从2018—2019年的2.71%降至2023年的1.50%;新冠疫情前中后期,流感暴发疫情的平均持续时间连续降低,依次为16.70 d、11.34 d、9.88 d。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流感疫情中,能够在一个平均潜伏期控制的数量占比从新冠前期的18.75%提升至后疫情时代的75.00%。结论 扬州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在新冠疫情前后有所提升,但在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科室的功能性、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体系、专业人员数量质量、多部门协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县级应急队伍能力仍需持续加强,应从逐步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持续推进医防融合、注重实战效果等方面加以持续改进。
目的 对山东某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一起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 CRKP)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分析调查,并按调查结果进行整改,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案。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2021年山东某医院5例聚集性发病的CRKP肺部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其发生的主要环节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对防控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发生CRKP肺部感染暴发,感染病例床位及空间位置分布集中。对监护室内环境物体表面、医护和保洁人员的手及鼻腔进行卫生学监测,首次采样的样本中,患者床单元物表标本中有3份检出CRKP,其他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鼻腔、空气标本均未检测到CRKP。物体表面检出的CRKP阳性菌株与患者菌株药敏结果一致,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未再发生相关病例。结论 通过加强病区消毒隔离、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及人员培训等综合管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CRKP医院感染暴发。
目的 分析海南省各级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对策措施,为海南省各级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实地调查和资料查询为主,调查海南省省级和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疾控中心的整体差异,并对人力资源配置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 全省疾控中心专技人员为1 431人,占现有职工总数的82.3%(1 431/1 739),未达中央编办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85%”(中央编办发〔2014〕2号)配置要求。全省疾控机构获认定的海南自贸港高层次人才共115人,其中C类1人、D类22人、E类92人,A、B、C类人才总量不足。省疾控中心和各区域疾控中心人员均以大学本科为主,大专及以下人员所占比重较大,高学历人员严重缺乏。省疾控中心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占27.8%(65/233),海南省疾控中心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结构偏低。中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难度较大。现有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不足,部分公卫人员不但缺乏疾病治疗的临床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省疾控中心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40%︰45%︰15%,岗位设置只限定级别,未对各专业类别进行区分设置。结论 海南省公共卫生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背景下,应持续加强人才顶层设计,以形成良好的政策、制度和文化环境,促进全省公共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