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脑脊液来源的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 TM)与骨髓来源TM菌株的转录组,筛选参与TM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功能基因,以进一步探讨其感染机制。方法 对分离自同一艾滋病合并TM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脑脊液、骨髓来源TM分离株,以及血液来源参考株PM1进行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关功能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 脑脊液分离株相较于骨髓分离株共有2 88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 930个和下调基因957个;脑脊液分离株相较于PM1共有 3 31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 373个和下调基因1 945个。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脑脊液分离株差异表达基因特异性富集于跨膜转运及与氧化还原、代谢相关的辅酶结合能力等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脑脊液分离株的srdE基因表达显著高于骨髓分离株和参考菌株,与转录组测序趋势吻合。基因功能注释显示srdE基因编码酰基甘油磷酸还原酶,参与脂质代谢途径。结论 脑脊液TM分离株与骨髓来源TM分离株转录组水平存在一些主要与跨膜转运、氧化还原及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srdE基因可能是TM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力因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描述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并识别危重患者提高治愈率。方法 收集2017年6月—2022年8月云南省传染病医院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并进行预后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好转和死亡,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全进法)分析死亡独立高危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1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男女比为2∶1,18~50岁占比76.58%(85/111),80.18%(89/111)患者感染途径为性传播。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74.48±8.64)个/μL,其中92.79%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52.25%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患者以头痛(78.38%,87/111)、发热(65.77%,73/111)、呕吐(50.45%,56/111)为主要临床表现。首次脑脊液压力为(260.54±71.37) cmH2O。患者病死率为24.32%。死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次治疗性腰椎穿刺术为保护性因素,意识障碍、血浆白蛋白低为死亡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中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头痛、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死率高;意识障碍、血浆白蛋白低的患者预后差;在积极抗真菌感染基础上,多次治疗性腰椎穿刺术可提高生存率。
目的 探索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MAG1基因在DNA损伤应答反应和毒力调控中的作用,以期为真菌病的防治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作用靶点。方法 运用瞬时CRISPR/Cas9系统构建白念珠菌MAG1缺失株;同时,利用CIP10-ADH1p高表达质粒构建MAG1高表达菌株。通过平板表型实验检测MAG1缺失株、回复株和高表达菌株在不同试剂胁迫下的表型;利用液体和固体菌丝生成实验探索MAG1缺失对白念珠菌菌丝生成的影响;利用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幼虫建立感染模型检测MAG1缺失对白念珠菌毒力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MAG1缺失株和高表达菌株,发现MAG1缺失株对0.015%甲基磺酸甲酯(methyl methanesulfonate, MMS)高度敏感,而在缺失株中重新导入MAG1基因可以完全弥补其对不同浓度MMS的敏感性表型。此外,MAG1高表达菌株对0.015% MMS表现出抗性,而对40 mmol/L 羟基脲(hydroxyurea, HU)呈现轻微的敏感性表型。在液体或固体20%胎牛血清和Spider培养基中,MAG1缺失株的菌丝长度和结构以及菌落形态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均无明显差别。在大蜡螟感染模型中,感染野生型菌株的大蜡螟幼虫平均存活期为1 d,而感染MAG1缺失株的大蜡螟幼虫存活期显著延长,平均存活期为3 d,与野生型组相比存活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G1基因缺失导致白念珠菌对DNA损伤胁迫试剂MMS敏感,且MAG1基因缺失不影响菌丝生成,但导致白念珠菌致病能力显著下降。因此,白念珠菌MAG1在DNA损伤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为深入了解白念珠菌致病机制与真菌病防治提供了新方向。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 PCP)的早期诊断预测模型,对及时治疗、降低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1月—2019年6月在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HIV/AIDS的住院记录。通过特征工程筛选临床特征训练7个机器模型,并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灵敏度、特异度、F1-score等一系列指标来评价模型性能,以选出最佳预测模型。采用SHapley加性解释工具(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评估每个个体对模型的影响,使用病例误判分析错分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通过筛选病例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纳入3 231个HIV/AIDS和1 077个HIV/AIDS合并PCP。综合评价7个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CatBoost模型是本研究中预测效果最佳的模型(灵敏度训练集/测试集= 0.795 5/0.703 7, 特异度训练集/测试集= 0.999 1/0.967 0, AUC训练集/测试集= 0.993 9/0.923 0, F1-score训练集/测试集=0.884 8/0.780 8)。SHAP评估发现,白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是诊断PCP的2个关键特征。病例误判分析发现,CatBoost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准确率分别为94.83%和90.10%。结论 CatBoost模型是一个很好的预测诊断HIV/AIDS合并PCP的模型,该模型在早期诊断PCP以开展及时治疗、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目的 观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疗效及其积极作用,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4年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治疗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2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将患者分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组(10例)和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组(16例)。2组均予有效的抗隐球菌及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对比首次腰穿及治疗1周后腰穿脑脊液压力、脑脊液生化指标、脑脊液隐球菌荚膜抗原滴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临床症状改善进行以下分组:(1)完全缓解。脑膜炎相关症状和体征消失,颅内压正常。(2)部分缓解。脑膜炎相关症状和体征部分改善,颅内压较治疗前下降。(3)无效。脑膜炎相关症状和体征无改善,颅内压未恢复正常。(4)死亡。结果 治疗后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组腰穿脑压[(225.69±99.26) mmH2O]高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组[(132.40±77.72) m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组患者腰穿脑压与治疗前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组患者腰穿脑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组的部分缓解率(100.00%,10/10)高于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组(75.00%,12/16)。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能很有效的降低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颅内高脑压,并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获得较高的部分缓解率。
目的 探究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 IL-17A)抑制剂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头皮皮损,及其与正常人群头皮表面真菌菌群结构的差异,为开发新型治疗或辅助方案提供支持。方法 纳入2024年1—9月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17例初次使用IL-17A抑制剂治疗的头皮银屑病患者,分别采集治疗前(M0)、治疗4周(M4)、治疗12周(M12)以及10例同年龄段健康人群对照,观察患者使用IL-17A抑制剂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及皮损改善情况。收集受试者皮损处头皮样本,采用内源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 ITS)扩增子测序技术以及illumina nextseq 2000测序平台,经过DNA提取、PCR扩增、文库构建、上机测序等步骤获得原始测序数据。对测序数据进行注释,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分析。结果 17例患者经IL-17A抑制剂治疗12周后,完全缓解病例数2例,显著缓解病例数13例,部分缓解病例数2例,总有效率100.00%。IL-17A抑制剂治疗后,各组间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β多样性分析提示随着治疗的进展,银屑病患者头皮真菌微生态情况得到改善。组间差异性物种分析,经过生物制剂治疗后,在属水平上,马拉色菌(Malasseziales)的相对丰度减少,弯孢菌(Curvularia)、浅孔菌(Grammothele)、毛栓菌(Trametes)、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的相对丰度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A抑制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显著。寻常型银屑病头皮皮损的真菌微生态与健康人群存在一定差异,经IL-17A抑制剂治疗后趋于正常。
目的 阴道微生态对女性生殖健康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病原体感染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特别关注真菌感染的特征及其相关健康效应。方法 收集2024年长沙市第一医院妇科门诊8 750例阴道分泌物样本,采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病原体感染情况。根据病原体感染情况将病例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根据真菌检测结果,将病例进一步分为真菌阳性组和真菌阴性组。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不同感染类型对阴道清洁度、pH值、乳酸杆菌数量及白细胞计数的影响,重点研究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其他病原体合并感染的情况。结果 在所有检测样本中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原体感染类型,占比为23.82%(2 084/8 750),主要集中在20~<30岁的年轻女性,且在3月份感染检出率最高。真菌感染影响阴道清洁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真菌阳性组中,Ⅲ级和Ⅳ级阴道清洁度的比例分别为54.41%和9.74%,阴性组分别为32.61%和3.33%。真菌阳性组pH值为4.35,低于阴性组的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真菌感染常与加德纳菌类厌氧菌、纤毛菌等病原体合并感染,进一步加重阴道微生态的失衡。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真菌感染对阴道微生态失衡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在阴道清洁度和pH值方面的破坏作用。研究结果为阴道微生态失衡的诊断、防控及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女性生殖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成人头癣临床类型、致病菌及致病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024年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138例经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确诊为成人头癣的患者资料,并收集同时期100例成人非头癣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成人头癣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38例成人头癣中,男性14例(10.14%),女性124例(89.86%),男女比1∶8.86,中位数年龄为52岁,最常发病年龄段为45~<75岁。其中黑点癣102例(73.91%),白癣20例(14.49%),脓癣16例(11.60%),未见黄癣。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92/138, 66.67%)、犬小孢子菌(22/138, 15.94%)、断发毛癣菌(11/138, 7.97%)、红色毛癣菌(9/138, 6.52%)和须癣毛癣菌(4/138, 2.90%),未见其他致病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合并体癣、宠物接触史、绝经史、放化疗史、家庭聚集史、头皮性状和居住地在头癣和非头癣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接触宠物、绝经、干性或中性头皮、居住地农村是成人头癣感染的危险因素(OR>1, P<0.05)。结论 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成人头癣主要临床类型是紫色毛癣菌引起的黑点癣,重点关注女性患者、接触宠物、绝经、干性或中性头皮、居住地农村等危险因素,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
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包括细菌、真菌和古生菌等。其中肠道真菌组占比虽小,但至关重要,在调节宿主内环境稳态、机体免疫和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联。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真菌组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进展,越来越多的肠道真菌被精准鉴定,深入探究肠道真菌组对于维护人体健康有着深远意义。本文从多个角度总结了目前人体肠道真菌组的相关研究,重点关注了肠道真菌的组成及发展、真菌-细菌及真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肠道真菌组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对肠道真菌组的研究技术进行综述和展望,希望能够为未来肠道真菌组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目的 探究浙江省遂昌县和天台县地区长角血蜱体内细菌菌群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及当地蜱传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8月及2024年4—8月在浙江遂昌和天台多个蜱活动频繁区域采集游离蜱和家畜体表寄生蜱,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长角血蜱,随机筛选150只长角血蜱与30只实验室传代长角血蜱,每10只混为1蜱池,并分为天台游离蜱(TTqt)、天台寄生蜱(TTet)、遂昌游离蜱(SCqt)、遂昌寄生蜱(SCet)和实验室对照(Control)共18个蜱池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描述不同地区(遂昌、天台、对照)和不同寄生状态(游离蜱、寄生蜱、对照)的长角血蜱内菌群构成,并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组别菌群及结构多样性,评估群落结构差异,明确各组别间显著差异物种。结果 长角血蜱主要携带菌群在门水平上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3.98%)、厚壁菌门(Firmicutes,22.3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9.93%)为主,在属水平上以柯克斯体属(Coxiella,29.29%)、地芽胞杆菌属(Bacillus,13.71%)、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11.59%)为主。按不同地区或不同寄生状态分组下的蜱样本菌群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物种数统计和显著差异物种分析,在地区分组时,共有可操作性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为61,遂昌、天台、对照组特有OTU数目分别为894、151、75,中间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寄生状态分组时,共有OTU为62,寄生蜱、游离蜱、对照组特有OTU数目分别为500、408、75,柯克斯体属(Coxiella)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浙江省遂昌和天台的寄生和游离状态的长角血蜱携带菌群丰富,菌群群落结构构成不同,存在明显差异。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中缅边境不同风险地区疟疾抗体阳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消除后的疟疾监测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云南省盈江县中缅边境地区为研究现场,采集人群滤纸干血滴样本检测间日疟原虫PvMSP-119抗原,估计血清阳性率,采用问卷调查人群人口特征、生活条件、疟疾感染史、暴露特征及相关行为活动。使用单变量逻辑回归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评估不同暴露风险水平人群与间日疟原虫血清阳性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923名研究对象,其中PvMSP-119 IgG阳性96例,男性52例,女性44例,≥45岁59例(61.5% )。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准确率为93%,与1~<15岁年龄组相比,15~<45岁和≥45岁疟疾抗体阳性的OR(95%CI)分别为3.133(2.545~18.023)和7.387(1.217~44.835),提示随着年龄增长,疟疾抗体阳性的风险增加。在职业类型和居住条件方面,与学生相比,农民/务工人员 OR(95%CI)为 3.166(1.494~6.708),与砖墙/混凝土墙房屋相比,居住在木/竹房屋的 OR(95%CI)为 2.736(1.423~5.262)。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业、居住房屋墙体结构是疟疾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年龄组、农民/务工人员和居住在木/竹墙房屋是云南边境地区疟疾血清阳性相关影响因素。在疟疾消除后阶段,疟疾监测应考虑上述因素来优化和分配有效资源,以防止疟疾消除后出现再传播。
目的 分析我国西南区域拉萨市藏族人群中心性肥胖的关联因素,为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横断面调查法对2021年我国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China multi-ethnic cohort, CMEC)中高原队列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藏族居民进行调查和健康检查。以中心性肥胖为结局变量,分析研究对象个人状况、体检数据、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等因素与中心性肥胖的关联性,计算OR值和95%CI,并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结果 2021年共采集拉萨市1 300名藏族居民完整健康数据,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达64.15%。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OR=35.54,95%CI:22.66~55.75)、超重(OR=3.92,95%CI:2.87~5.36)、年龄>40周岁(OR=2.52,95%CI:1.75~3.63)、喝酥油茶(OR=2.79,95%CI:1.87~4.16)、吃杂粮(OR=1.62,95%CI:1.08~2.43)、吃家禽肉(OR=1.46,95%CI:1.01~2.11)、高胆固醇血症(OR=2.00,95%CI: 1.12~3.59)是中心性肥胖关联性因素。藏族居民每天饮用酥油茶的比例(41.00%)远高于吃家禽肉(5.80%)和吃杂粮(2.20%)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1,P<0.001)。酥油茶日饮用量与中心性肥胖呈剂量反应关系(χ2趋势=60.41,P<0.001)。结论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藏族居民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远高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除与青海藏族居民无差异外,均显著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和民族居民。饮用酥油茶为藏族独有的饮食习惯,与其中心性肥胖患病率高存在重要关联性。建议向藏族居民告知长期饮用酥油茶的风险,并对中心性肥胖人群进行适度干预。
目的 了解贵州省荔波县微小扇头蜱携带的基因长度为11 523 bp的Wuhan tick virus 2的基因特点,为该地区应对蜱传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在贵州省荔波县采集牛体表寄生蜱,依据蜱的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基因鉴定蜱种,用qEx-DNA/RNA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其DNA。病毒宏基因组测序由Illumina平台完成,参考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注册的病毒序列对获得的Wuhan tick virus 2病毒序列进行基因注释,并通过Mega7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了解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 本研究获得的Wuhan tick virus 2(楚病毒科芈病毒属)的核苷酸长度为11 523 bp,GC含量为47.11%。通过BLASTn比对发现本研究获得的Wuhan tick virus 2的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与Wuhan tick virus 2(OP628559)最为接近,并以其作为参考序列对获得的Wuhan tick virus 2进行基因注释,发现该病毒序列有完整蛋白编码区,可编码4种蛋白,分别为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糖蛋白(glycoprotein, G)、核蛋白(nucleoprotein, N)、假设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 ORF2);RdRp负责RNA复制转录,G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N守护并调控基因组,ORF2在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中起作用,符合L-G-N病毒序列的顺序,但其对人类和动物的致病性目前仍不清楚。遗传进化分析提示本次在贵州省荔波县微小扇头蜱中发现的Wuhan tick virus 2与分离自我国的Wuhan tick virus 2(PP444834,MZ965027)属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与分离自我国Hebei tick virus 1(MN217667)和Xinjiang mivirus 1(MZ244269)等序列处于不同遗传进化分支。结论 Wuhan tick virus 2病毒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南方地区Wuhan tick virus 2的基因组数据,有助于揭示该病毒的生物特性和进化规律。
目的 深入理解BprsE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BP)的调控作用,揭示BprsE对BP生理和病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营养缺陷株HNBP001为对象,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BprsE缺失株(∆BprsE),随后将∆BprsE与HNBP001的多种表型进行比较。在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中,通过对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来评估2种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反应,从而了解BprsE缺失是否影响了细菌的抗生素抗性;研究2种菌株的泳动性,即细菌在软琼脂培养基中的移动能力,采用了点样培养法和菌圈直径测量法,将2种菌分别点样在软琼脂平板,观察其扩散形成的菌圈并测量菌圈的直径,从而量化细菌的泳动性;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形成,通过染色并测定生物膜的吸光度,来评估生物膜的形成量;用多功能酶标仪测细菌生长曲线,并通过实时监测培养液的吸光度变化反映细菌的生长情况,进而判断BprsE基因的缺失是否影响了细菌的生长速率。结果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BprsE缺失株,与营养缺陷株HNBP001相比,ΔBprsE对头孢噻肟、阿米卡星、氨曲南耐药性增加;ΔBprsE在16 h泳动圈直径缩小,泳动能力减弱;620 mmol/L高盐浓度下,ΔBprsE的生长速率低于HNBP001;不同温度下生长速率及生物膜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prsE会影响BP耐药及泳动相关基因的调控;ΔBprsE的成功构建,为研究sRNA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中具体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目的 筛选出1株针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新型噬菌体,研究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方法 以MRSA ATCC 43300为宿主菌与海南省东方市羊场采集样本共同孵育,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相关MRSA噬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观形态。使用双层平板法对噬菌体生物学特性进行表征,对噬菌体基因组进行二代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基因组特征分析。 结果 本研究成功分离出1株具有高效裂解特性的新型MRSA噬菌体,命名为vB_SauM_HN01。透射电镜显示vB_SauM_HN01具有二十面体结构及可收缩尾部,属于肌尾噬菌体。噬菌体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约为15 min,裂解期约为65 min,平均裂解量72.5 PFU/cell,并在pH值4~11和温度4~50 ℃的温度范围中表现出较好的生物学稳定性。vB_SauM_HN01噬菌体宿主谱范围广,抑菌效果呈现MOI依赖性,在3 h内能使培养液OD600值下降至0点附近。全基因组测序显示,基因组长147 212 bp,共有224个开放阅读框,不含毒力基因与抗生素耐药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属于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赫雷尔噬菌体科(Herelleviridae)。结论 本研究分离的vB_SauM_HN01是1株新的具有高效裂解特性的MRSA噬菌体,在常规环境下具有稳定性,对宿主菌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有望成为防治MRSA感染的新生物制剂。
目的 研究健脾益气方通过CD40-CD40L通路介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潜伏病毒库激活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制备空白及含药血清;在体外建立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ohoku hospital pediatrics-1, THP-1)源性DC与HIV潜伏病毒库细胞系Jurkat C11(J-Lat C11)共培养体系。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拮抗剂组、健脾益气方组、拮抗剂+健脾益气方组,每组3个复孔。采用CCK8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40、CD40L及HIV病毒库激活指标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检测CD40、CD40L、TNF-α、P24 mRNA基因水平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拮抗剂组、拮抗剂+健脾益气方组GFP表达量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益气方组GFP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拮抗剂组TNF-α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脾益气方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拮抗剂组、拮抗剂+健脾益气方组的CD40、CD40L表达量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益气方组CD40、CD40L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拮抗剂组的CD40L、TNF-α mRNA表达量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益气方组CD40、CD40L表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益气方对HIV潜伏病毒具有激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活化CD40-CD40L通路诱导DC分泌TNF-α有关。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S区氨基酸位点的变异与肝硬化发生发展的潜在关联,为进一步理解HBV变异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开发针对性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2年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纳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感染者建立专病队列,共纳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患者3 882人。随访至2022年12月31日,对患者血清样本的HBV前S/S区进行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将序列进行翻译与基因分型后得到C基因型,并将肝硬化与非肝硬化患者按年龄(±5岁)与性别进行1∶1匹配后,计算氨基酸突变率与香农熵。构建稀疏逻辑回归(sparse logistic regression, SLR)模型,分析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病毒前S/S区氨基酸的特征。结果 测序完整的C基因型患者196人,其中肝硬化22人,非肝硬化174人。年龄(±5岁)与性别的1∶1匹配分析后,得到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各20人。非肝硬化组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2,P<0.05)。肝硬化组前S1区的平均突变频率及香农熵均高于非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93、3.057,P<0.05)。共发现8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频率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6个是有效突变位点。其中,T68、G73、M120和G318位点突变频率肝硬化组高于非肝硬化组(Z=2.029、2.191、2.299、2.029,P<0.05),而T84、L267、L283和N380位点则相反(Z=2.380、2.056、2.353、2.462,P<0.05)。建立的SLR模型筛选出第380个位点(即N380位点)的突变频率为最高贡献度指标(Z=2.462,P<0.05),其余指标的贡献度虽排在前10,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前S/S区氨基酸位点的改变可能影响肝硬化的发展,即前S1区氨基酸突变频率越高肝硬化就越有可能发生;SLR模型的应用为肝硬化预测及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目的 描述羁押人员结核潜伏感染现状及细胞因子分布,评价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在结核潜伏感染者(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2022年1月—2023年1月对江苏省两所羁押场所的新进羁押人员采用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SAT6-CFP10,EC)皮肤试验与QuantiFERON-TB Gold In-Tube(QFT-GIT)试验进行结核潜伏感染筛查。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潜伏感染人群和非潜伏感染人群中12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运用Wilcoxon检验比较细胞因子表达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价单个细胞因子的检测性能和多细胞因子联合检测诊断价值。结果 共纳入 1 055名新进羁押人员,筛查出潜伏感染者 141例。LTBI组在吸烟史、饮酒史和吸毒史与Non-LTBI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Wilcoxon分析结果显示,Non-LTBI组IL-2水平[1.16(0.76,2.15) pg/mL]高于LTBI组[0.67(0.27,1.37) pg/mL](P<0.01)。此外Non-LTBI组IFN-α和IL-8水平低于LTBI组,分别为(0.57 pg/mL vs 0.58 pg/mL,P=0.043)和(9.74 pg/mL vs 12.00 pg/mL, P=0.023)。单项细胞因子诊断AUC最大为IL-2(AUC=0.704,P<0.01),多细胞因子IL-2+IFN-α+IL-8联合诊断AUC=0.714(P<0.01)。结论 在对羁押人群进行结核潜伏感染筛查时需要重点关注有吸烟史、饮酒史或吸毒史人员。而筛查时若进行细胞因子检测,可以重点关注IL-2+IFN-α+IL-8的联合表达水平,可能提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目的 了解贵州省肺结核患者的就诊延迟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患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子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15—2024年贵州省肺结核患者个案,用率和构成比描述就诊延迟的分布特征,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2024年贵州省共登记肺结核患者376 889例,发生就诊延迟的患者233 697例,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率为62.01%,此期间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 233.237,P<0.01)。其中病原学阳性患者就诊延迟率为65.54%,其延迟数在所有延迟患者中占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9 082.561,P<0.01)。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患者的就诊延迟率均呈下降趋势(P均<0.01);其延迟构成比中女性、≥60岁组患者呈上升趋势(P均<0.01);各地区就诊延迟分布差异明显(χ2=2 954.827,P<0.01)。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民族、职业、户籍类别、治疗分类、患者来源、诊断结果、有无合并症和有无合并其他结核是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贵州省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情况逐步改善,但仍普遍发生且分布不均衡,仍需进一步关注和提高≥60岁、农民、外地、复治、被动发现、病原学阳性和有合并症以及合并其他结核的患者的早期发现工作。
目的 分析海南省某三甲综合医院2018—2022年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优化食源性疾病监测及防控工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海南省某三甲综合医院2018—2022年主动监测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运用SPSS 25.0软件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海南省某三甲综合医院2018—2022年共监测897例食源性疾病病例,采集送检标本共635份,送检率70.79%,其中病原学检测阳性病例73例,阳性检出率为 11.50%,检出病原体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41例,56.16%),其次为沙门菌(29例,39.73%)和诺如病毒(3例,4.11%)。报告病例中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可疑暴露场所和暴露食品种类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比1∶0.75,男性偏多(514例,57.30%);年龄组最多的是18~<30岁(378例,42.14%);发病最高为夏季6—8月(353例,39.35%);可疑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456例,51.01%);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210例,23.41%),其次为多种食品(165例,18.39%)和水产品(141例,15.72%)。结论 海南省某三甲综合医院2018—2022年监测结果显示该地区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平稳波动,无明显增长。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流行季节,建议应在夏秋季节强化对青壮年人群腹泻疾病的主动监测,同时政府部门和卫监部门加大对食品尤其是水产类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在疾病高发季节针对性加强公众饮食安全的宣传教育,以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目的 建立预防接种实名制工作体系,并评价疫苗实名接种实施效果。方法 依据预防接种现场调研和实际工作需求,研发并构建河南省预防接种实名制体系,利用河南省免疫规划管理系统统计2022年7月—2024年9月开展实名接种工作情况,描述性分析实名接种开展进度和预防接种数据质量情况。结果 河南省从2022年7月开始实施实名接种,至2023年3月、8月及2024年9月实名接种率分别达到92.29%(227.90万/246.95万)、95.28%(241.89万/253.88万)和99.03%(254.62万/257.12万),全省共实名接种5 699.43万人次。截至2024年9月30日,河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名档案有8 380.89万个,实名率为78.62%(8 380.89万/10 659.96万)。免疫规划信息系统重复档案率呈下降趋势,2024年9月下降至1.30/万;实时录入率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在2024年9月达到99.96%(316.62万/3 167.32万)。对实名接种率与实时录入率和重复档案率进行Spearman秩相关统计,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和-0.778,经检验P值均小于0.001。在2017—2023年出生并且在2022年7月—2024年9月接种过疫苗的儿童中,预防接种档案基本信息总录入完整率分别为90.68%、92.18%、84.44%、88.86%、91.32%、96.35%和97.53%。结论 以居民二代身份证为核心身份标识的实名接种优化了预防接种流程,可提高工作人员效率和减少工作失误。实名接种还保障了预防接种档案关键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疫苗接种的高效化、精细化、科学化提供支撑。
目的 通过分析2010—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鼠疫监测数据,掌握长爪沙鼠种群密度和空间分布,探究鼠密度与春季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为动物间鼠疫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鼠疫监测数据,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动物鼠疫监测方案》的要求,鄂托克前旗作为一类监测点,其他旗县作为二类监测点进行鼠疫监测。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SPSS 25.0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ArcGIS 10.8绘制空间分布图,相关性检验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 2010—2023年鄂尔多斯市长爪沙鼠总鼠密度为4.08只/hm2。鼠体染蚤率为31.04%,不同年份之间染蚤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存在线性增长趋势(χ2=943.917、χ2趋势=46.003,P<0.001)。平均蚤指数为0.80。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68株。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市长爪沙鼠密度与春季平均气温(r=0.747, P<0.05)具有正相关性;与春季平均相对湿度(r=-0.678, P<0.05)、春季20-20时降水量(r=-0.828, P<0.05)、春季平均2 min风速(r=-0.780, P<0.05)具有负相关性,与春季日照时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 鄂尔多斯市动物间鼠疫疫情持续存在,对当地居民的威胁较大。应积极开展卫生学评价工作,精准判断疫情趋势,加大鼠疫监测和防控力度,加强健康教育,将发生人间鼠疫的风险降到最低。
目的 对疟原虫种群遗传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14—2023年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 WoS)中疟原虫种群遗传学领域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3.1和VOSviewer 1.6.18软件对发文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关键词等进行描述及评价,分析研究趋势及热点。结果 2014—2023年疟原虫种群遗传学领域共纳入文献903篇,年发文量为59~111篇;美国(327篇)、英国(169篇)和中国(107篇)是发文量前3的国家;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该领域最为活跃的机构,其中发文量最高的是英国牛津大学(68篇)。研究对象主要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关键词共形成抗药性等13个聚类;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既往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疟疾传播动力学、种群遗传结构等研究,涉及遗传多态性、自然选择、种群进化和关联性等;近年来,研究热点转向与疟疾防控相关的应用研究,涉及消除疟疾、抗药性、疫苗以及快速诊断等。从研究的技术手段上看,基于基因组数据的疟原虫种群遗传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结论 2014—2023年疟原虫种群遗传学领域研究发文量呈波动趋势,我国研究人员可重点关注疟原虫种群遗传学在病例监测、疟原虫抗药性、疫苗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注重基因组数据在该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