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
    李卓威, 黄晓霞, 田婷婷, 李阿茜, 杜珊珊, 何广学, 李建东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925-93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07
    摘要 (2140) PDF全文 (476) HTML (194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我国2019—2023年登革热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Joinpoint回归、SaTScan及ArcGIS等软件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NNDRS)中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时间、空间和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2019—2023年共报告病例43 095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61/10万,年报告发病率波动显著(AAPC=-3.16%,95% CI:-54.16%~91.47%),主要集中在2019年和2023年,约占近5年总报告病例数的96.83%。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30~<40岁年龄组病例占22.6%。全年均有病例发生,6月份开始快速上升,高峰期集中在8—10月份,为34 780例(RR=12.44,LLR=29 262.52,P<0.05)。疫情特征以输入引发本地传播为主,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地区(占86.56%),其中柬埔寨3 284例(占46.11%)、缅甸1 851例(占25.99%)为病例主要来源国家。不同年份有显著不同,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发生本地传播疫情风险高,高发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东,疫情高峰期持续时间受本地传播疫情早期及时性发现影响,疫情峰值与有防控措施落实有效性有关,疫情规模受境外输入压力和本地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能力影响。结论 随着全球登革热传播日益上升的趋势,我国发生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情风险增加,宜加强早期疫情主动监测和做好本地传播疫情发生后预防控制方案、人员、技术和物质的准备,因地制宜探索跨境流动人员的管理,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有效降低输入引发本地传播疫情风险。

  • 论著
    马新雅, 周兴余, 袁珩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9): 1149-115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9.22
    摘要 (1755) PDF全文 (52) HTML (162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四川省2023年报告的猴痘确诊病例流行特征和临床特征,为猴痘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借鉴。方法 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截至2023 年12月31日报告的现住址为四川省的猴痘确诊病例个案信息,以及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采用Excel 202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绘图,SPSS 2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基本特征。结果 四川省于2023年6月30日报告首例猴痘病例,7—8月为报告发病高峰期,截至2023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猴痘病例141例。病例以男性(99.3%)、30~<40岁(49.6%)、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占男性病例的93.0%)为主。35.4%的病例自述有HIV感染史。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为2~90 d,MP25P75)为4(6,8) d。病例潜伏期为1~21 d,MP25P75)为7(4,10) d。发现方式以主动就诊为主(96.4%)。病例的首发症状以皮疹(70.9%)、发热(31.2%)为主。主要症状为皮疹(95.7%)、发热(55.3%)和淋巴结肿大(35.5%)。结论 猴痘疫情主要发生在MSM人群中,应充分利用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服务体系进行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及时监测猴痘病毒的变异,尤其加强入境病例的监测;落实病例的早发现早管控,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
    赵锦, 周银柱, 陈水连, 邱劲松, 杨学文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920-924.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06
    摘要 (1555) PDF全文 (291) HTML (140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资料,分析中国登革热发病趋势与时空分布特征,为登革热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3年中国登革热发病率和月发病数信息,按疫情严重程度及媒介伊蚊分布状况对各省份进行分类,对中国登革热发病趋势、季节性分布、空间聚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23年平均每年发病率排前5位的省份分别为云南(6.16/10万)、广东(1.70/10万)、海南(1.13/10万)、福建(1.13/10万)和重庆(0.74/10万)。2015—2019年中国登革热发病率平均每年升高70.79%[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70.79,P=0.045]。Ⅰ类地区中,广西、海南发病率具有线性回归趋势,平均每年升高844.73%(AAPC=844.73,P=0.021)、516.51%(AAPC=516.51,P=0.013)。Ⅱ类地区中,除上海外,其他省份发病率均具备线性回归趋势,其中江西平均每年上升幅度最高(610.16%)(AAPC=610.16,P=0.021),其次为重庆(345.12%)(AAPC=345.12,P=0.038)。Ⅲ类地区中,河北、山西、辽宁发病率具有线性回归趋势,平均每年升高80.67%(AAPC=80.67,P=0.028)、202.31%(AAPC=202.31,P=0.001)、70.19%(AAPC=70.19,P=0.031)。登革热的流行在2021年无明显季节性,2022年表现为严格的季节性,其余年份均表现为很强的季节性。流行高峰日多集中于每年的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流行高峰期主要集中于8—11月。2015—2018年发病率在全国范围无空间聚集性,2019年发病率在全国具有空间聚集性。2015—2019年、2023年全国无高—低聚集区,2018年(福建、海南)、2019年(广西)出现高—高聚集区。结论 我国登革热防控形势严峻,登革热高风险流行区将不再局限于Ⅰ类省份,高流行地区将有向Ⅱ类省份扩张的风险。

  • 慢性乙肝防治研究专栏
    张绍全, 林炳亮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3): 259-26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3.01
    摘要 (1164) PDF全文 (95) HTML (1090)   可视化   收藏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2.54亿感染者,其中中国占7 500万。HBV感染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等疾病,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本文综述了当前CHB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负担以及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现状与挑战。 通过探讨减少新发感染、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的策略,包括普遍筛查、扩大抗病毒治疗范围以及救治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具体措施。强调加速消除乙肝危害的关键举措,并提出了一种结合新技术和理念的综合防控策略,旨在实现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目标。这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同时也呼吁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

  • 论著
    刘博文, 张滔, 刘婧姝, 霍诗怡, 薛靖波, 王多全, 夏志贵, 李卫东, 李石柱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1): 1-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1.01

    目的 以我国除边境地区外的县区为目标,构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技术指标框架,以指导专业机构进行科学、可行、综合的输入性疟疾防止再传播工作。方法 利用文献分析法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初步构建输入性疟疾防止再传播技术指标框架。研究共开展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综合评分结果及专家意见确定框架的最终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概率乘法计算组合权重。结果 2轮专家咨询分别邀请了20和26名专家参加,2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55和0.968,专家意见协调系数P<0.05。最终确定的指标框架包括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中的“政府主导”、“联防联控”、 “监测与响应”、 “能力建设”、 “组织保障”,权重分别为20.2%,2.4%,20.1%,44.7%和12.5%。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最高的为“能力建设”下占比25.0%的 “医疗机构”,最低为“联防联控”指标下的“跨部门合作”为0.3%。三级指标中组合权重较高的3个指标为:“1.2.1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有规划,相关部门职责清晰”占14.9%,“4.1.4医疗机构检验人员具备疟疾镜检能力”占10.6%,“4.2.1设有疟疾检测实验室,具备疟疾检测能力”占7.6%。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针对我国除边境地区外的县区输入性疟疾防止再传播技术指标框架。框架从政府主导、联防联控、监测与响应、能力建设及组织保障多个维度,为县区提供了可操作、科学、综合的实践指引,强调了消除后阶段疟疾防止再传播能力维持、医防协同下全流程病例管理的重要性。

  • 综述
    毕晓娟, 杨宁, 李亮, 楚缙, 吕国栋, 林仁勇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2): 232-23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2.18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一种由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诊断技术在临床诊治、手术方案制定以及预后效果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棘球蚴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免疫学、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本文对现有的棘球蚴病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诊断技术不断涌现,有望进一步提高棘球蚴病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这些研究成果将为现阶段临床快速诊断检测产品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棘球蚴病的治愈率,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为棘球蚴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 论著
    刘欣雨, 何剑, 何春娜, 李梓菡, 黄雅靖, 陈碧玉, 胡跃华, 殷大鹏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3): 316-32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3.10

    目的 分析2014—2023年海南省水痘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海南省水痘流行规律。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下载海南省水痘相关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水痘的发病特征进行分析,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ARIMA)模型进行水痘发病趋势预测。结果 海南省2014—2023年累计报告水痘病例65 832例,报告1例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66.50/10万,历年发病率为47.31/10万~89.01/10万,隔1年出现1个发病率高峰。水痘发病呈季节性双峰分布,波峰在1月与4月,发病与气温呈负相关(r=-0.349,P<0.05)。0~<15岁儿童是主要发病群体,发病率在5~6岁年龄组达到峰值。学生以及低龄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男性发病率(68.15/10万)高于女性(62.2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6.80,P<0.05)。1岁儿童1剂次接种率呈上升趋势,最高达43.2%;4~6岁儿童2剂次接种率逐年上升,最高达9.9%。共报告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5起,每起病例数MP25, P75)为24(18, 32),总罹患率2.64%,小学为主要发生场所。ARIMA 模型预测拟合效果较好,结果显示2024年预测发病数较2023年有所增加,在1—6月和10—12月可能会出现发病高峰。结论 海南省2014—2023年水痘发病率较高;较低的儿童水痘疫苗接种率无法打破水痘在健康儿童中的自然流行态势。

  • 论著
    刘凯旋, 曹园园, 崇泽银, 柴丽莹, 赵理, 卢艳,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1): 9-14.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1.02

    目的 分析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时空流行特征及热点地区的分布变化规律,为识别输入性疟疾高风险输入区域,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6—2022年江苏省各县区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数据。在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获取江苏省县域电子矢量地图数据。利用ArcGIS 10.7软件,在县级区域尺度上绘制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分布专题地图并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探索疟疾输入热点县区时空变化规律。结果 2016—2022年,江苏省77个县区(81.05%, 77/95)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 189例。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仅2020年存在空间聚集性 (Moran's I = 0.46,Z=4.37,P<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16—2022年均存在热点县区共计60个,其中23个分布在苏中地区(38.33%),20个分布在苏南地区(33.33%),17个分布在苏北地区(28.33%)。部分热点县区的分布具有连续性,如南通市所辖的崇川区2016—2021年均作为热点县区重复出现。2020年以来,苏北及苏南地区出现新发且重复出现的热点县区,分别为连云港市所辖的赣榆区及南京市所辖的溧水区。结论 江苏省输入性疟疾分布存在时空聚集性,热点县区的分布具有连续性。加强维持新发及连续出现的热点县区的输入性疟疾的监测与响应能力,对于维护当前疟疾消除成果,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至关重要。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李敏, 姜天翔, 陈伟叶, 胡增运, 郭晓奎, 朱泳璋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1): 1293-130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1.01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被认为是全球十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基于全健康(One Health)策略应对微生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共识。其中,AMR系统监测作为AMR应对策略的基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英国、美国和欧盟基于全健康理念进行AMR监测的现状和进展,并全面比较了这些国家和欧盟AMR监测系统的异同。研究表明,跨国家、跨地区和跨部门的AMR监测合作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AMR监测系统优先考虑人类和动物健康,对于环境领域的监测则相对不足。鉴于当前形势,中国仍需继续在人类、动物、食品和环境等各个领域推进标准化的AMR监测数据共享和整合,努力构建全面、系统的“全链条”AMR监测体系,以更好应对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
    张微, 刘文辉, 甄若楠, 鲁影, 代伯峰, 冉睿, 廖鑫龙, 罗雷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955-96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12
    摘要 (512) PDF全文 (130) HTML (45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19—202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9—2023年报告地为广东省广州市的登革热病例资料,采用横断面分析方法描述三间分布,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9—2023年,广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 518例,其中本地3 101例(88.15%),输入417例(11.85%),年均发病率在0.09/10万~17.59/10万之间。各月份均有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5—11月为报告高峰(374例,占89.69%)。本地病例最早出现在5月,末例病例报告时间为12月,发病高峰集中在8—11月(2 960例,占95.45%)。全市11个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数前3位的为白云区、越秀区和荔湾区。男性病例占53.52%,女性占46.48%。年龄主要集中于20~<60岁(2 547例,占72.40%)。职业居前3位的分别为商业服务(784例)、家务及待业(738例)和离退人员(596例)。本地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平均为4.06 d,输入病例为4.60 d。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占88.10%(311/353),其中柬埔寨输入最多。省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云南省,省内其他地区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佛山市。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登革热发病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具有明显的输入性和季节性,相关部门应关注重点防控人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蚊媒密度,严防疫情扩散。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
    欧阳晗淇, 赵紫玉, 洪丽, 白丽, 孟纬纬, 林卓航, 杨国静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900-90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03
    摘要 (478) PDF全文 (132) HTML (38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中国成人和儿童重症登革热(severe dengue, SD)的变化趋势,并比较2类人群间临床表现差异,为优化登革热防控策略和减少重症病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copus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登革热临床或感染相关文献,根据预设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 4.2.3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7 148条记录,最终纳入成人30项研究和儿童12项研究,涉及8个省份。成人登革热重症合并率从1978—1995年的6.6%降至2014—2023年的0.9%,儿童从1980—1995年的15.8%大幅降至2014—2019年的0.5%。成人主要临床表现合并率为发热99.2%、肌肉疼痛55.6%、头痛52.0%、皮疹45.5%、疲乏34.4%;儿童主要临床表现合并率为发热97.6%、头痛38.8%、纳差31.9%、皮疹30.5%、淋巴结肿大20.5%。结论 近年来,成人和儿童登革热重症合并率均显著下降,表明我国登革热防控策略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人突出临床表现为器官损害,儿童突出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未来应加强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以进一步降低登革热的临床危害。

  • 论著
    梁福鑫, 王韶嵘, 秦倩倩, 李慧, 韩晶, 徐杰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3): 358-36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3.17

    目的 分析我国医疗机构2017—2023年就诊者中新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病例粗检出率和变化趋势,为优化医疗机构HIV检测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7—2023年艾滋病检测数据和新报告HIV/AIDS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医疗机构HIV检测包括术前检测、受血(制品)前检测、性病门诊检测、孕产期检查和其他就诊者检测。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运用Joinpoint 4.9.0软件进行Joinpoint回归以分析新病例粗检出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我国医疗机构2017—2023年HIV抗体检测人次数从1.43亿人次增加至2.55亿人次,增加了78.07%;新检测发现HIV/AIDS患者数从7.4万上升至8.8万而后下降至6.9万;HIV/AIDS新病例粗检出率从5.18/万下降至2.71/万,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9.99%(P<0.001)。性病门诊HIV/AIDS新病例粗检出率在各类就诊者检测中最高(12.79/万~24.47/万),各类就诊者新病例粗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不同医疗机构中,检测人次数及新发现HIV/AIDS患者数的重要来源为综合医院,分别占62.93%和62.68%以上;专科医疗机构的新病例粗检出率最高,维持在5.13/万以上;除基层医疗机构外,4类医疗机构的新病例粗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我国医疗机构2017—2023年HIV/AIDS新病例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样本来源中性病门诊检查发现效率较高。综合医院是新病例发现的主要来源,不同医疗机构中专科医疗机构检测发现效率较高,提示应加强重点就诊人群和重点医疗机构检测。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
    陈菁菁, 孟纬纬, 贾鹏本, 邱丽, 张玲, 罗艳, 谢永慧, 金玉明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936-94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09
    摘要 (401) PDF全文 (135) HTML (35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海南省2008—2023年报告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完善登革热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23年海南省报告登革热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选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本地病例和输入性病例的相关性,运用ArcGIS 10.8和R 4.3.0进行图形的制作,并采用SaTScan 10.1. 3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海南省2008—2023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10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64例,本地病例646例。2008—2023年646例本地病例报告于6—12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9—10月为高发月份,主要分布于海口市(41.18%)和乐东黎族自治县(39.32%);2019和2023年发生了2次登革热较大规模暴发,本地病例数分别达到302和328例(共占本地病例总数97.52%);本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1.57:1; 25~<65岁年龄组的病例占69.50%;本地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家务及待业(17.65%)、民工(17.34%)和商业服务(13.78%)。2008—2023 年共报告 164 例输入性病例,各月份均有报告,高发月份为6—11月,占输入性病例总数的82.32%。共报告境内输入病例66 例,来源于广东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外输入98例,主要来源于泰国和柬埔寨;输入性病例数男女性别比为1.65:1;25~<55岁年龄组的病例占68.29%;输入性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商业服务(33.54%)、家务及待业(10.37%)和农民(9.76%)。2008—2013年期间海南省报告境内输入性病例年份为2014年、2018年、2019年和2023年,与2008—2013年海南省本地病例报告年份基本相同,且本地病例与境内输入性病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892,P<0.001),与境外输入性病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时空扫描分析结果共探测出5个聚集区,聚集时间集中在2019年和2023年的9—10月。结论 海南省登革热疫情多发,主要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未形成地方性流行,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境外输入性病例主要来源于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境内输入性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本地病例主要分布于沿海市县。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
    张也, 臧传慧, 潘晓, 公茂庆, 刘宏美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914-91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05
    摘要 (334) PDF全文 (145) HTML (28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白纹伊蚊是中国登革热的本土主要传播媒介,了解白纹伊蚊的种群空间遗传结构、迁移和基因流动,对于有效防控病媒传播疾病至关重要。方法 于2023年6—9月在中国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8个不同地理地点采集蚊虫并进行形态学鉴定。从单只雌蚊中提取基因组DNA,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使用BioEdit、DnaSP version 6、Arlequin 3.5、Mega 11等软件评估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相关种群特征。结果 3个气候区的8个白纹伊蚊种群共成功测序233个样本,获得了632 bp的基因片段序列,有19个可变位点,无插入和缺失突变。共检测到21个单倍型,H4是3种气候类型的优势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 Hd)为0.191(北京种群)~0.887(西双版纳种群),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 Pi)为0.000 51(北京种群)~0.002 98(西双版纳种群),提示白纹伊蚊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遗传分化指数为0.026~0.641,其中,温带地区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遗传分化较高。分子变异分析支持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60.45%)。结论 热带地区的生态和气候环境使白纹伊蚊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人类活动加剧了不同气候区传播登革热的风险。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
    谢忠杭, 吴生根, 祝寒松, 黄文龙, 林嘉威, 李玲芳, 欧剑鸣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942-947.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10
    摘要 (327) PDF全文 (108) HTML (25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09—2023年福建省登革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探索高发人群和热点区域,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9—2023年福建省登革热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各县(区)发病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2009—2023年福建省登革热共报告发病 3 586例,年均发病率为0.61/10万,疫情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Z=18.35,P<0.001)。其中本地病例2 362例、输入病例1 224例,本地/输入比为1.93:1(2 362:1 224)。本地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市、莆田市和南平市,合计占87.81%(2 074/ 2 362);输入病例主要分布在泉州市、福州市和厦门市,合计占72.55%(888/1 224)。本地/输入比,福州市、南平市和莆田市分别为6.20:1(1 557:251)、3.92:1(145:37)、3.32:1(372:11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本地疫情空间分布呈聚类模式,有12个发病热点区域,均为福州市所辖县区。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境外输入以7—9月(占45.73%,519/1 135)为主,省外输入以8—11月(占93.25%,83/89)为主,本地病例以8—10月(占97.50%,2 303/2 362)为主。本地病例男女性别比0.88:1,输入病例3.04:1;本地病例发病年龄MP25P75)为48(32,62)岁,输入病例发病年龄MP25P75)为35(28,44)岁。结论 2009—2023年福建省登革热疫情呈持续上升态势,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应在高发季节针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加强防控措施。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Ⅱ
    李海艳, 王卫, 常巍, 李园园, 严信留, 高阳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0): 1205-121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0.9

    目的 充分了解与分析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登革热的流行规律,为防控西双版纳州等云南省边境地区的登革热本地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系统分析西双版纳州勐腊县2013—2023年间登革热疫情的时间、地域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2013—2023年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 220例,其中本地病例2 850例,占88.51%;输入病例370例(境外输入197例,境内输入173例),占11.49%。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集中在7—10月,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特征,以8—10月高发,主要分布于勐腊镇和磨憨镇。2013—2023年本地病例的男女比例为1.17∶1;20~50岁年龄组的病例占66.91%,2013—2023年勐腊县本地病例各年龄组登革热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711,P<0.05);本地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农民43.79%(1 248/2 850)、学生11.19%(319/2 850)和商业服务者7.54%(215/2 850),其中2023年不同职业登革热病例数均高于其他年份。2013—2023年输入病例的男女比例为1.52∶1;20~50 岁年龄组的病例占82.70%,2013—2023年勐腊县输入登革热发病率在各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47,P<0.05);输入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农民126例(34.05%)、商业服务者61例(16.49%)和学生27例(7.30%)。2023年达到10年来输入病例数的峰值,为163例(占输入总数的44.05%)。2013—2023年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BI)显示5月媒介密度开始上升,BI在5~15之间;7—9月媒介密度达高峰,BI在10~40,大多数BI在20~40;10月和11月逐步下降,BI为5~20。 结论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登革热疫情由输入病例引起本地暴发,具有显著地方性和季节性特征,境外输入主要源于东南亚国家。勐腊县应继续保持警惕,加强跨境传播的监测,并且全面落实病例监测以及防蚊灭蚊等预防措施,在疫情暴发初期,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防止疫情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 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研究专栏
    曹玉雯, 姜霞, 钱振宇, 张海霞, 贾肇一, 刘晓丽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9): 1047-105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9.05

    目的 了解河北省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其防治策略与措施。方法 收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河北省报告的布病个案数据,描述总体疫情概况,对布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县级布病发病率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布病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8—2023年河北省共报告布病新发病例21 718例,死亡病例1例(2021年)。年发病率为3.91/10万~6.26/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84/10万。布病发病高峰期在4—7月,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81∶1。发病年龄集中在30~<70岁,占总发病数的85.33%。发病人群主要职业为农民,占88.59%。年均发病率前3位的地市是张家口市、承德市和衡水市,共报告7 801例,占全省总发病数的35.9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8—2023年间河北省布病发病均呈聚集性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存在热点地区,6年间河北省布病高发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北部的张家口市(13.651 3/10万)和承德市(13.116 7/10万);“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唐山市、石家庄市和邯郸市;低-高聚集区主要围绕在高-高聚集区周边,位于张家口、承德市部分县(区)。结论 河北省人间布鲁菌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建议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加大布鲁菌病监测力度,重点开展对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针对热点地区加大防控力度。

  • 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研究专栏
    温和毅, 金姝青, 樊坚, 曹晖, 唐毅, 严梦晓, 马晓芸, 蔡心怡, 黄哲徐, 陈茜茜, 高强, 范明秋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9): 1059-106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9.07

    目的 了解上海市黄浦区蜱类种群分布、季节消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明晰上海市黄浦区蜱虫的流行种类、优势种,为蜱及蜱传病的综合监测、防控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2023年1—12月,在黄浦区人民公园采用布旗法2次/月开展游离蜱季节消长调查;2023年5月,在黄浦区所有公园绿地各开展1次游离蜱横断面调查,同时做好现场环境气象因素的记录。结果 2023年共进行25次蜱调查,总拖行6 810 m,共捕获蜱1 019只,经形态学鉴定均为褐黄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季节消长分析发现蜱总密度呈双峰分布,分别在2023年6月26日及2023年9月21日,蜱密度分别为216.00、 67.33只/(布旗·100 m)。草地处监测点蜱总密度较枯叶处监测点低,蜱密度分别为3.11、23.22只/(布旗·100 m)。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蜱总密度与地表测量温度(rs=0.88)、当日低温(rs=0.80)、月均低温(rs=0.79)、当日高温(rs=0.77)、月均高温(rs=0.81)、地表测量相对湿度(rs=0.86)、月降雨日(rs=0.43)、月均日照时间(rs=0.58)、月均风速(rs=0.53)呈正相关;蜱总密度与当日气压呈负相关(rs=-0.65,P<0.05)。黄浦区横断面调查仅在南京东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发现了蜱活动,密度分别为0.05、0.14只/(布旗·100 m)。结论 上海市黄浦区城市公园的优势蜱种为褐黄血蜱,蜱密度在6月份最高,枯叶处蜱密度比草地处高,在蜱活跃高峰时期应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灭蜱措施。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
    靳妍, 孙定炜, 罗会明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893-89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01
    摘要 (268) PDF全文 (124) HTML (227)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登革热流行范围逐渐扩大、感染发病多、危害大。在我国,登革热仍是输入性病例为主或因输入导致本地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尚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影响登革热流行的因素与媒介分布变迁、气候变化及人口流动有关。预防控制登革热最关键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环境综合治理,控制蚊媒,清除蚊媒孳生地。登革热是一种环境病、社区病,应以“全健康(One Health)”为理念,需要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人人动手,清除孳生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是可行的,但要消除危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Ⅱ
    胡敏玲, 张晓晴, 郭祥, 刘晓华, Jone Jama Kpanda Ngobeh, 李紫瑶, 赵令斋, 陈海洋, 葛柳, 曾淑, 任文雯, 张复春, 周晓红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0): 1166-117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0.03

    目的 基于全球统一DENV-1基因分型协同监测策略构建纳米孔测序溯源技术体系,并初步应用于患者血清样本测试。方法 基于全球DENV整合序列资源数据库GISDD v1.2.1中DENV-1全基因组序列集,利用MEGA 7.0、primer-BLAST、MPprimer和GISDDrPrimer软件筛选、设计和评价特异性的靶向多重PCR引物对;提取血清样本RNA和逆转录;16对引物分配至2个引物池,多重PCR扩增靶标基因组序列;使用磁珠纯化,根据SQK-LSK109试剂盒操作流程构建文库,使用MinION测序;分析测序数据并组装基因组,以GISDD基因分型平台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设计并鉴定了16对与GISDD所收录基因组序列具有高覆盖度的DENV-1引物,建立了DENV-1特异性多重PCR靶向纳米孔高通量测序技术体系。初步应用于13例广州登革热患者血清样本的全基因组检测,读长(reads)平均长度中值为1 668.00 bp,测序平均质量中值为9.30,比对率中值为97.90%,比对上参考基因组NV46的平均长度中值为 1 677.90 bp,基因组平均深度中值为12 886.40×。进一步基于GISDD基因分型和溯源分析发现,9个隶属DENV-1基因分支1E1、3个为1L1、1个为5C1。结论 纳米孔测序DENV-1全基因组检测体系稳定可靠,可获得高质量DENV-1全基因组序列,为登革热疫情暴发中DENV-1基因组的快速侦检与溯源追踪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案,为建立登革热的全球协同监测控制体系奠定技术基础。

  • 论著
    覃秋珍, 蔡丹昭, 温奇龙, 刘洁, 叶力, 李雪花, 梁浩, 刘欣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967-97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14

    目的 探究扶芳藤提取物(Euonymus fortunei extract)的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 HIV-1)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与开发传统中草药资源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HIV-1bal细胞模型,通过CellTiter-Glo法检测扶芳藤提取物对PBMCs的细胞活性影响,通过HIV-1p24抗原检测测定提取物对HIV-1bal的抑制活性;通过time-of-addition实验及HIV-1关键酶活性抑制实验,探究扶芳藤提取物的抗HIV-1作用机制。结果 在PBMCs-HIV-1bal细胞模型中,扶芳藤提取物在最高实验浓度下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半数中毒浓度(median cytotoxic concentration,CC50)>40 μg/mL,在无细胞毒性浓度范围内,随着扶芳藤提取物浓度升高HIV-1 p24水平降低,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0.084 μg/mL,选择指数(selection index, SI)>476.19。Time-of-addition实验发现扶芳藤提取物在与病毒同时加入细胞时对HIV-1IIB活性的抑制率最高,在第2小时对HIV-1活性的抑制率下降,在第18~24小时逐渐失去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与已知HIV进入抑制剂恩夫韦肽(enfuvirtid, T-20)具有类似的抑制模式。HIV-1关键酶活性实验发现扶芳藤提取物对HIV-1逆转录酶活性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呈现为剂量依赖性抑制HIV-1整合酶活性,随着提取物浓度升高,HIV-1整合酶活性下降(IC50=0.18 μg/mL);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提取物可抑制HIV-1蛋白酶活性(IC50=39.18 μg/mL)。结论 本研究发现扶芳藤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HIV-1活性,可能通过作用于病毒进入细胞和抑制整合酶活性发挥抗HIV-1作用,在抗HIV-1多靶点新药研发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赵莹, 董昕, 陈嘉, 杜强, 屠博文, 许晓国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1): 1376-138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1.13

    目的 了解江苏省常州市食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情况、耐药特征及其进化关系,为食源性沙门菌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1—2023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的117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型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及全基因组测序,使用综合抗生素耐药性数据库(Comprehensive Antibiotic Resistance Database, CARD)对耐药基因进行注释和分析,使用PubMLST数据库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通过软件GraphPad Pism 9.5绘制耐药基因热图,使用软件Figtree v1.4.4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 117株沙门菌共鉴定出21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耐药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77.78%)的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四环素(58.97%)、氨苄西林/ 舒巴坦(55.55%)、萘啶酸(51.28%),耐药率均超过50.00%,最主要的耐药谱型为CT-AMP-AMS-NAL。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得到61种耐药基因,其中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测定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共分析得出23种ST型,主要型别为ST34和ST11,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大多数相同血清型的沙门菌同源性较高。结论 常州市食源性沙门菌的主要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以ST34为主,菌株携带多种类型的耐药基因,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中需引起重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监测沙门菌耐药趋势。

  • 论著
    高璐, 程思, 李琳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1001-100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20

    目的 了解2020—2023年天津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并进行分析,为有效控制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2020—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天津市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时间、地区发生情况及血清分型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疫情发生场所,公立与私立托幼机构的罹患率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发病-报告间隔时间与疫情规模、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2020—2023年天津市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 111起,2023年最多,达49.24%,在托幼机构发生疫情的占比最高(47.16%);聚集性疫情涉及病例3 175例,罹患率为11.49%,发病高峰在9—10月,托幼机构、小学、中学场所聚集性疫情发生率分别为5.49%、3.70%、2.68%,各类场所间聚集性疫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98, P<0.001)。疫情持续时间1~18 d,中位天数3 d。疫情上报时间与疫情持续时间(r=0.609,P<0.05)及发病人数均呈正相关(r=0.515,P<0.05)。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6型(CV-A6)感染引起的聚集615起,占比最高为76.59%,CVA组16型(CV-A16)感染引起的聚集131起,占比为16.31%。结论 天津市手足口病疫情场所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秋季开学是聚集性疫情高发时间,期间重点场所应加强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做到在早期甄别聚集性疫情,降低疫情规模和持续时间。

  • 论著
    封丹, 曾月, 李永忠, 杨夕, 陈少明, 叶海湄, 何昌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9): 1116-112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9.17

    目的 为了解海南省农村饮用水硝酸盐污染情况,评估人群健康风险,为饮水卫生管理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海南省2012—2021年14 037份农村饮用水开展硝酸盐监测,采用《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WS/T 777—2021)的环境健康风险模型分析硝酸盐含量和评估人群健康风险。结果 海南省2012—2021年共开展监测水样14 037份,硝酸盐浓度中位数为0.70 mg/L,达标率为97.08%,年度间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982,P<0.001)。枯水期、丰水期达标率分别为97.18%、96.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3,P>0.05);以地表水为水源、以地下水为水源达标率分别为98.95%、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898,P<0.001);出厂水、末梢水达标率分别为96.81%、97.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9,P>0.05);各市县达标率范围为90.41%~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779,P<0.001)。10年间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平均非致癌风险均小于1,部分年龄段人群的最大非致癌风险有出现大于1,其中1~<2岁人群的平均非致癌风险和最大非致癌风险分别为0.052和4.022。非致癌风险随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1~<2岁人群达到最高值,后随人群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硝酸盐含量和最大非致癌风险高值主要集中在海口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儋州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下文称陵水县)、定安县和昌江黎族自治县(下文称昌江县)的局部乡镇,其中昌江县昌化镇、陵水县新村镇、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昌江县海尾镇的最大非致癌风险分别达到4.022、3.656、3.148、2.998,对人体存在长期暴露的非致癌风险。结论 海南省2012—2021年农村饮用水硝酸盐对人体产生的非致癌风险整体较低,但硝酸盐含量较高的地区应在管网规模化建设、水处理工艺改造、污染源控制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Ⅱ
    涂涛田, 陶晓颖, 肖汉森, 邵正蓉, 赵勇, 陈林, 李小玉, 王政, 魏晶, 王旺成, 季恒青, 袁熠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0): 1180-118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0.04

    目的 通过收集2023年重庆市暴发登革热本地疫情相关信息,分析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媒介应急监测情况,为有效防制登革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模块收集2023年重庆市登革热病例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BI)法和双层叠帐法开展媒介伊蚊应急监测,评价伊蚊应急控制效果;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3年重庆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19例,其中输入病例92例,本地病例27例;境外主要输入来源地为东南亚地区,境内输入主要来自云南省;重庆市本地疫情中,合川区和江北区为聚集疫情,病例数为15例(55.56%)、5例(18.52%);病例多出现在8—10月,9月为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高峰期;感染人群职业多为家务待业;本地病例登革病毒血清型主要是Ⅰ型和Ⅱ型。发生登革热本地疫情后,经整合形成26个疫点核心区。所有疫点核心区首次应急监测的平均BI值为16.51,平均帐诱指数为4.72只/(顶·h)。首次调查BI和帐诱指数达标率均较低,分别为7.69%、30.77%;第14天,两者达标率均高于95%。结论 重庆市登革热防控应重点关注国内外人口流动,在8—10月期间应加强境外的东南亚地区,境内云南来渝、返渝人员的卫生检疫工作,进一步加强媒介伊蚊监测预警、孳生地治理及成蚊杀灭工作,以便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发生和发展。

  • 论著
    杨海花, 李梦学, 李缘, 李健健, 张米, 邓雪媚, 王佳丽, 张念, 刘家法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0): 1251-125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0.16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不同人群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为CD4细胞)动态变化情况,旨在了解不同人群抗病毒治疗后CD4细胞的变化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云南省某医院2018—2019年2年间接受治疗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了系统筛选,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60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抗病毒治疗的基线以及6、12、18、24个月的CD4细胞计数水平进行分析,以HIV感染者/AIDS患者基线采血时间为起点,最后随访时间为终点。结果 605例患者中,年龄≤30岁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细胞水平高于>30岁的患者;未婚的患者CD4细胞水平高于其他婚姻状况的患者;使用A组、C组和E组治疗方案的患者CD4细胞水平比B组、D组患者高。患者在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开始的6个月内CD4细胞计数增长较快,基线CD4细胞≤200个/μL的患者治疗2年后CD4细胞仍未达到正常水平,基线CD4细胞>200个/μL的患者ART后CD4细胞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治疗2年后达到正常水平。结论 ART早期为CD4细胞的快速增长期,越早进行ART,CD4细胞水平恢复越快,HIV感染者/AIDS患者免疫功能恢复越好。因此我们应加大监测检测力度,越早发现感染者将越容易进行免疫功能重建,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死亡风险,延长患者寿命。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杨丹, 赵东晓, 陶佳, 黄文辉, 樊瑞军, 惠燕霞, 陈婷, 张勇, 贾伟, 李刚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2): 1433-143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2.01

    目的 分析中国西部地区2021年临床分离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西北地区5个自治区和省(宁夏690株,甘肃141株,新疆133株,青海179株,陕西151株)9家医院2021年临床分离的细菌,MALDI-TOF MS进行菌株鉴定,全自动药敏分析仪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值,参照2021年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标准判读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共收集临床菌株1 294株(非重复株),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标本312株(24.11%)、尿液235株(18.16%)、脓液147株(11.36%)、血液128株(9.89%)等。1 294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9.47%,革兰阳性菌占30.53%,肠杆菌科细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258株 (19.94%)、肺炎克雷伯菌166株(12.83%)、阴沟肠杆菌39株(3.01%)、产酸克雷伯菌36株(2.78%);不发酵糖革兰阴性菌占所有分离菌的20.63%,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129株(9.97%)、鲍曼不动杆菌87株(6.72%);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67株(20.63%)、屎肠球菌68株(5.26%)、粪肠球菌48株(3.71%)。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但产酸克雷伯菌的耐药率高于15.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9.5%和14.0%;鲍曼不动杆菌对上述两药的耐药率均为63.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36.7%,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绝大多数测试药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两者中均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 西部地区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情况依然严峻,医疗机构应继续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规范管理及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和扩散。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
    任东升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8): 896-90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8.02

    登革热防控是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的现实需求,控制策略需要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因为城市环境中蚊虫生境的多态性,白纹伊蚊在城市环境中不均一存在,这种不均一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蚊密度不均一,不同生境蚊密度高低不同;二是媒介效能不均一,即使同一个城市,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媒介效能具有明显差异。媒介效能高的白纹伊蚊在城市中的分布就像是海中小岛,称之为“蚊虫岛”。识别这些“蚊虫岛”的分布和范围,在登革热暴发时,结合媒介伊蚊日活动节律和创新超低容量喷雾技术,针对“蚊虫岛”采取重点区域灭蚊策略,可在减少杀虫剂喷洒的同时,提高灭蚊效率,快速控制登革热疫情。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Ⅱ
    王立颖, 李伟昊, 李明发, 孟纬纬, 杨国静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0): 1186-119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0.05

    目的 分析登革热干预措施和控制策略的成本效益关系,探讨不同场景下最具经济效益的登革热控制策略及实施方案,为登革热防控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登革热传播动力学模型,对宣传教育、预防性灭蚊、清理孳生地、应急性灭蚊和隔离治疗5种干预措施进行量化分析。设置登革热综合控制策略,使用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搜索各种控制策略在不同场景下的最优参数取值,即最佳实施方案。使用成本效益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 CER)、增量成本效益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ICER)指标,衡量不同场景下各控制策略之间的成本效益关系,探索经济有效的登革热控制策略。结果 在评估的干预措施中,成本效益从低到高依次是隔离治疗、宣传教育、清理孳生地、预防性灭蚊和应急性灭蚊。对于不同的干预场景,组合使用宣传教育、清理孳生地、应急性灭蚊和隔离治疗的控制策略最具成本效益。当隔离治疗的最高覆盖率为70%时,其余干预措施在干预第二年以约20%的覆盖率或作用强度实施可以在5年实现疫情的消除。结论 相关部门应提前防控,提高对登革热患者的隔离治疗覆盖率,同时,加强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防控计划,在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实施综合控制策略,以实现对登革热疫情的快速控制。

  • 病例报告
    张晟, 王梓琪, 马志锋, 王银秋, 李苑, 黄振宇, 朱奕, 张振, 张新东, 陈亿雄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2): 253-25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2.22
    目的 对深圳市2024年1起境外输入霍乱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霍乱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24年1例霍乱病例及其86名密切接触者开展调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核酸检测及型别鉴定,并进行分离培养及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结果 确诊1例重型霍乱病例,为印度籍商人,经抢救康复出院。病原菌为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产毒株;基因进化分析显示,与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多国分离的霍乱弧菌亲缘关系极近。86名密切接触者经医学观察未出现异常,采集密切接触者标本75份、疫点外环境涂抹标本38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本起疫情为1起境外输入性霍乱疫情,感染来源于印度,医疗机构对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敏感性需加强。
  • 登革热防控研究专栏Ⅱ
    殷大鹏, 盖相臻, 陈碧玉, 谢淑云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0): 1163-116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0.02

    202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登革热疫苗基本立场文件,重点关注了登革热疫苗(TAK-003)。文件中建议在登革热高强度传播地区将此疫苗纳入常规免疫计划,优先为6~16岁儿童接种疫苗,应在与登革热相关住院病例的高峰年龄发病前1~2年接种,采用2剂间隔至少3个月的疫苗接种方案。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有症状的HIV感染者等特定人群,文件不推荐该疫苗接种。文件还指出,TAK-003疫苗在血清阳性人群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该疫苗可能不会对血清阴性疫苗接种者中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3和DENV4提供保护,并且根据目前可用的数据,如果血清阴性的人接触DENV3和DENV4,则不能排除发生严重登革热的潜在风险。此外,文件提到,会根据传播强度和接种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具体的成本效益需要在不同强度的传播环境中进行评估。目前尚无关于加强针使用的数据,因此不推荐接种加强针。最后,文件指出TAK-003疫苗与黄热疫苗、甲肝疫苗可同时接种,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疫苗同时接种的研究正在进行,这为未来登革热疫苗的接种策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论著
    郑武, 赵丁源, 张薇, 汤恒, 冯晏萌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0): 1256-126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0.17

    目的 分析湖北省2017—2023年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7— 2023 年现住址为湖北省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以确诊日期至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间隔≤30 d为及时治疗,>30 d为非及时治疗,计算历年治疗及时率,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4.9.0.0 对历年治疗及时率进行时间趋势回归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s,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评价各区间的全局平均变化趋势;采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对患者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治疗及时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21 332例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占81.52%;确诊时中位年龄43(28,56)岁,确诊后≤30 d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从2017年的45.12%上升到2023年的67.61%,2017—2023年全省治疗及时率呈上升趋势(AAPC=6.90)。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确诊后治疗及时性更高(HR=1.15,95%CI:1.10~1.21);与≥50岁病例相比,年龄越小,治疗及时性越低,25~<50岁、15~<25、0~<15的HR(95%CI)分别为0.79(0.76~0.83)、0.67(0.63~0.72)、0.55(0.33~0.91);非汉族的治疗及时性低(HR=0.91,95%CI:0.83~0.99);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治疗及时性低,HR(95%CI)分别为0.92(0.88~0.97)、0.97(0.92~1.02);已婚或有配偶、离异或丧偶的病例治疗及时性低,HR(95%CI)分别为0.89(0.86~0.94)、0.80(0.76~0.85);羁押场所的病例治疗及时性低(HR=0.37,95%CI:0.29~0.47),咨询检测、其他来源的病例治疗及时性高,HR(95%CI)分别为1.09(1.04~1.15)、1.07(1.00~1.15);首次 CD4+T 淋巴细胞越低,治疗及时性越高。结论 湖北省2017—2023年接受治疗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治疗及时性逐年提高,性别、确诊时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感染途径、样本来源、首次CD4+T 淋巴细胞情况,是治疗及时性的影响因素。

  • 论著
    赵锦, 周银柱, 陈水连, 邱劲松, 杨学文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1): 41-4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1.07

    目的 分析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现况,为土源性线虫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7—2022年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信息,对土源性线虫感染现况、感染趋势、空间自相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2年,我国土源性线虫年平均感染率(average annual infection rate,AAIR)为1.12%(25 123/2 251 632),其中钩虫、蛔虫、鞭虫AAIR分别为0.70%、0.26%、0.20%(15 827例、5 836例、4 586例)。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年均降低17.16%(AAPC=-17.16,P=0.007),其中钩虫、蛔虫、鞭虫感染率年均降低值分别为14.70%、22.13%、20.56%(AAPC=-14.70,P=0.025;AAPC= -22.13,P=0.015;AAPC=-20.56,P=0.029)。钩虫、蛔虫、鞭虫的地区分布均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0.09,P=0.121; Moran's I=0.46,P=0.001;Moran's I=0.23,P=0.013),蛔虫的空间聚集性最强。男性和女性AAIR分别为1.03%(11 308/ 1 100 016)、1.20%(13 851/1 149 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19,P<0.001)。60岁以上人群AAIR最高1.85% (10 949/590 621),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426.44,P<0.001)。钩虫、蛔虫、鞭虫均以轻度感染为主。土壤蛔虫卵、钩蚴的年平均阳性率为4.06%(649/15 984)、2.45%(391/15 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6,P<0.001)。 结论 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但呈现局部高发现象,老年人、女性是感染的风险人群。为进一步阻断土源性线虫传播,需采取扩大监测范围、创新监测技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等综合措施。

  • 论著
    郭晓芳, 容艺函宇, 黄兴云, 李香银, 陈黎媛, 王雪菲, 唐烨榕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2): 141-14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2.03

    目的 了解2023年云南省登革热病原种类及来源,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3年云南省登革热国家级监测点(陇川县、勐海县、河口县)的登革热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核酸检测及病毒分离培养,对阳性血清和登革病毒分离株进行登革病毒E基因测序,采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2023年3个监测点共报告1 006例登革热病例,其中输入病例838例,云南其他县市带入病例161例,本地病例 7例。从371份血清中检测到351份DENV阳性血清,其中305份为DENV-1阳性(包括缅甸输入174例、老挝输入1例、越南输入1例、景洪带入99例、瑞丽带入26例、本地病例4例)、43份为DENV-2阳性(缅甸输入8例、景洪带入6例、瑞丽带入26例、本地病例3例),1份为DENV-3阳性(缅甸输入),1份为DENV-4阳性(瑞丽带入),1份未分型。共分离到23株DENV,其中9株DENV-1、12株DENV-2、1株DENV-3、1株DENV-4。3个监测点的DENV-1均属于基因Ⅰ型,但位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勐海县和陇川县的DENV-2 分别属于Cosmopolitan基因型和Asian Ⅰ基因型。陇川县的DENV-3 属于基因Ⅰ型。陇川县的DENV-4 属于基因Ⅰ型。结论 在登革热流行季节,云南边境地区存在境外和境内双重登革热病例输入压力。输入或带入共DENV-1~DENV-4型5个基因型DENV,发生了因输入或带入引起的本地疫情,输入和本地的DENV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并有地域分布差异的特点。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王崇圳, 董灵芝, 陈东科, 欧阳汀兰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2): 1488-149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2.09

    目的 对3株克斯特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kerstersii)进行了一系列生化特性及基因分析,以增进对该菌的了解,为预防和控制与该菌相关的感染和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三亚市人民医院2023年9月—10月3例腹痛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别被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充分培养后对使用氧化酶试剂结果为阳性的菌株进行单菌落分离和纯培养。之后,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目标菌落进行生化鉴定和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的测定,使用VITEK MS质谱仪鉴定细菌所在菌种。同时,提取细菌DNA进行16S rRNA测序和细菌框架图测序,使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本研究培养到了3株氧化酶阳性单菌落,且质谱仪无法鉴定出具体菌种。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细菌对大多数的抗菌药物敏感,但部分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16S rRNA测序将细菌鉴定到了Comamonas属,细菌框架图测序分析表明所有细菌均是克斯特丛毛单胞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3株细菌的毒力因子中均含有与氧化酶阳性的肠道致病菌相关的基因包括气单胞菌属的flmH基因、弧菌属的vctC基因和rmlB基因、耶尔森菌属的flgG基因和flhC基因。病原与宿主互作分析结果提示了目标菌基因组中可能存在引起肠道感染的病原基因。结论 克斯特丛毛单胞菌无法被常规质谱仪鉴定,需要借助测序展开分析。该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但个别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克斯特丛毛单胞菌与人类感染,特别是肠道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致病机理有待后续研究。

  • 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研究专栏
    郭牧, 冯志刚, 刘正祥, 王剑, 罗燕, 董云军, 蔡文凤, 段兴德, 浦恩念, 李豪, 邵宗体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9): 1027-103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9.01
    摘要 (220) PDF全文 (101) HTML (19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孟连县鼠疫宿主媒介的种群组成和数量变化,监测调查鼠疫疫情动态,评估鼠疫流行风险,为云南省边境地区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开展动物鼠疫监测,收集2016-2020年孟连县鼠疫监测资料,并于2020年11月在孟连县2个边境乡镇开展鼠疫调查,采集居民区、农耕区和林区宿主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样本,采集边境居民和鼠疫指示动物血清,对宿主动物脏器和蚤类样本进行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分离培养,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对血清样本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 2016—2020年孟连县动物鼠疫监测共捕获宿主动物3目4科7属11种793只,室内和室外分别捕获358只和435,其中均以黄胸鼠为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93.58%和83.91%,臭鼩、大足鼠、北树鼩和黑缘齿鼠为常见种,室内和室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1.33%(358/27 014)和1.65%(435/26 442)。2020年孟连县边境地区专项调查捕获宿主动物3目4科9属15种313只,以黄胸鼠、黑缘齿鼠和臭鼩为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47.60%、20.13%和10.86%,室内和室外宿主动物捕获率分别为3.25%(39/1 200)和18.81%(274/1 457)。常规监测与专项调查的室内与室外宿主动物捕获率以及室内与室外黄胸鼠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682,1641.931,32.690,320.415,P<0.01)。2016—2020年动物鼠疫监测黄胸鼠鼠体印鼠客蚤染蚤率为30.97%,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指数为0.79。2020年孟连县边境地区专项调查检获蚤类4科7属7种99匹,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蚤优势种为印鼠客蚤和偏远古蚤,构成比分别为69.70%和20.20%,染蚤率为9.90%,其中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染蚤率为12.08%(18/149),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指数为0.46。常规监测与专项调查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染蚤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73,P<0.01)。常规监测和专项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孟连县鼠疫主要宿主和主要媒介优势种突出,室外环境鼠密度相对较高,监测调查未发现近年居民和动物感染情况,鉴于周边地区存在鼠疫局部低度流行,需持续加强基层鼠防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加强边境地区鼠疫等鼠传疾病的监测调查力度,有效提高监测质量和敏感性,适时开展预防性防控措施,有效发现疫情并降低流行风险。

  • 论著
    查鑫灵, 姚永明, 黄璐, 宋晓甜, 王茂思, 汪俊华, 陈洋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0): 1276-128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0.20

    目的 了解贵州省2016—2022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发生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 LLV)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贵州省2016—2022年HIV/AIDS患者的历史卡片,对数据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LLV患者12 240例,其中死亡854例。病例观察时间范围为0.50~6.92年,MP25P75)为3.75 (2.42,5.00)年,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第1、2、3、6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是99.11%、97.00%、94.36%、85.27%。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婚姻为未婚(aHR:1.640,95%CI:1.243~2.163)、离异丧偶及不详(aHR:1.193,95%CI:1.031~1.381)、民族为布依族(aHR:1.625,95%CI:1.310~2.015)、文盲、异性传播、基线WHO临床分期为Ⅳ期(aHR:1.596,95%CI:1.322~1.927)、基线CD4+T淋巴细胞<200个/uL、初始治疗方案为二线方案(aHR:1.835,95%CI:1.208~2.786)、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开始时年龄为≥40岁(aHR:1.498,95%CI:1.035~2.168)和≥50岁(aHR:3.514,95%CI:2.468~5.003)、确诊到治疗时间为≥1年(aHR:1.310,95%CI:1.009~1.702)、无复方新诺明服用史、高水平LLV(high level LLV, HLLV)400~999 copies/mL(aHR:1.446,95%CI:1.228~1.702)、只发生1次或间隔发生多次LLV(intermittent low-level viremia, iLLV)是LLV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病毒血症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高度重视并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制定治疗和随访管理措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论著
    李婉莹, 贾婉玉, 付书琴, 宋春兰, 成怡冰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9): 1123-112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9.18

    目的 探讨2023年河南省儿童医院儿童社区获得性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 NP)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谱分布,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河南省儿童医院住院NP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非NP组患儿进行对比,总结其临床症状、病原学特点、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133例NP患儿,男64例,女69例,中位年龄7岁;61例非NP组患儿,男38例,女23例,中位年龄6岁。NP组患儿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精神反应差、拒食/脱水征、肺外并发症比例均较非NP组升高(P<0.05)。NP患儿住院天数18 d,发热持续时间12 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1.44×109/L,C反应蛋白37.44 mg/L,降钙素原0.207 ng/mL,红细胞沉降率40 mm/h,D二聚体 1.99 μg/mL,乳酸脱氢酶455 U/L,血清铁蛋白233.8 μg/L,以上指标较非NP组均升高(P<0.05)。NP组患儿胸部增强CT检查坏死病灶出现在病程第(17.47±6.56)天,部分合并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支气管狭窄或扩张、肺不张、肺栓塞等,伴随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受损;支气管镜下黏膜充血水肿,部分可见黏膜糜烂坏死、痰栓阻塞、米汤样分泌物等改变。NP组患儿129例(97.0%)检出病原体,阳性病原体前5位依次为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腺病毒、鼻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单一病原感染76例(57.1%),混合感染53例(39.8%),混合感染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精神反应差、拒食/脱水征、肺外并发症及应用丙种球蛋白比例高于非混合感染组(P<0.05)。经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后预后良好,个别遗留呼吸系统后遗症。结论 NP患儿病程长,感染指标高,易出现肺内外并发症、肺功能损害,胸部增强CT扫描及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及早识别NP。2023年NP感染病原以耐药肺炎支原体为主,部分患儿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 临床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性研究专栏
    张婷, 陈静, 王晶, 董蕊锐, 王高莹, 高建一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2): 1494-150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2.10

    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广泛定植于人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作为围产期的主要致病菌之一,GBS是危害孕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的重要病原体,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GBS可侵袭性感染母体,如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胎膜早破等。在分娩过程中,GBS亦可通过上行或垂直传播致胎儿或新生儿感染,引发新生儿脑膜炎、败血症、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给新生儿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GBS具有与黏附、免疫逃避、侵袭损伤相关的诸多毒力因子,可促进细菌的黏附和损伤,最终进展为侵袭性疾病。为降低GBS感染的风险,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产前GBS的普遍筛查和产时抗生素预防治疗策略,但目前仍有一定局限性。系统全面地探讨GBS感染的临床特征、毒力因子、实验室检测方法和疫苗现状等内容,为改善GBS感染的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 全健康理念下的细菌耐药防控研究专栏
    王凌波, 石国祥, 吴蓓蓓, 姚文武, 吴卓颖, 吴亦斐, 杨章女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1): 1306-131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1.03

    目的 对杭州市城市污水环境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了解污水分离霍乱弧菌的血清型、耐药特征并预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于2023年1—10月连续采集杭州市不同环境城市污水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对分离的27株霍乱弧菌以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型鉴定,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通过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预测。结果 污水环境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显示包括沙门菌属、弧菌属、肠杆菌属、气单胞菌属等26个菌属82种菌种,其中27株霍乱弧菌均为非O1非O139血清群,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9.26%、14.81%、14.81%,对头孢噻肟和四环素、氯霉素、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头孢他啶、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替加环素、阿奇霉素均表现高敏感性;对其中11株霍乱弧菌共检测出21种耐药基因,其中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携带率最高达63.64%,其中有1株菌株携带17种耐药基因,11株霍乱弧菌均不携带ctxActxBacezotchxA基因、所有菌株均携带rtxBrtxCrtxD基因,90.91%的菌株携带hlyA,36.36%的菌株携带rtxA结论 本研究污水分离霍乱弧菌均为非O1非O139血清群,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表现出较好的敏感性,也携带一定数量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需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