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道”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报道
    刘欢, 高婉莹, 吴宗震, 相强宇, 张璐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8): 1075-108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8.22

    目的 回顾芜湖地区血吸虫病的发现历史与流行情况,探究1951—2024年芜湖地区血吸虫病的科学防治历程和阶段性成就,归纳该地区在预防与治疗血吸虫病方面率先探索并应用的防治技术及实践方法,梳理以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控阶段、以药物化疗为主的防治阶段以及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控阶段的发展脉络。 方法 以科学技术史的角度,采用历史文献回顾与比较分析,对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控、药物化疗为主的重点防治、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精准防控三阶段措施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并评估防治效果。 结果 芜湖地区在钉螺控制和人群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如健康教育、粪便管理、“一村一策”等措施强化了综合治理能力。 结论 通过对芜湖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其他湖沼型、山丘型兼水网型疫区提供了借鉴,深化对地方公共卫生治理经验的理解,为当前血吸虫病防治提供实践支持与科学参考。

  • 研究报道
    岳营, 盛宝旺, 江亚娟, 焦伯延, 姜文国, 谭士贵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8): 1082-108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8.23

    目的 分析济宁市某小学1起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及其病原基因特征,为学校有效处置hMPV聚集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24年济宁市1起hMPV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使用χ2检验对疫情发生的班级及性别之间的罹患率进行比较;对4例hMPV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基于G蛋白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本次疫情涉及31名学生,学生罹患率7.38%(31/420),无教职工感染;31例病例中,男生17例,女生14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性别之间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均发生在五年级(2)班(58.97%,23/39)和六年级(2)班(22.22%,8/36),班级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P<0.01)。病例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67.74%,21/31)、咽痛(58.06%,18/31)和发热(35.48%,11/31)。多病原核酸检测显示,共5份hMPV阳性标本,其中4份为hMPV单独阳性,1份为hMPV与流感嗜血杆菌混合阳性;全基因组分析显示4株hMPV属于B2亚型,G基因变异显著。 结论 hMPV是引发本次聚集性疫情的主要病原体,属B2亚型,G基因变异显著;病例症状较轻,需加强学校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及健康监测。

  • 研究报道
    王蒴, 张海亭, 杨涵琪, 凯迪亚·司马义, 赵江山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7): 933-93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7.22

    目的 分析新疆部分非流行区细粒棘球蚴病虫株的主要来源,探究流行虫株的基因多态性。方法 于2023年4—6月从新疆和田市、疏勒县、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采集牛、羊包囊疑似样本,提取组织DNA,用PCR对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 COX1)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将序列上传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用DnaSP软件进行COX1基因多态性分析,采用NetWork10绘制单倍型网络图,利用MEGA11软件构建COX1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采集的28份可疑包囊进行DNA提取并PCR扩增,有22份样本在880 bp左右处出现特异性条带,并测序成功。DNA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单倍型多样性结果为Hd=0.758±0.078,低核苷酸多样性结果为Pi=0.005 31±0.003 29。单倍型网格图显示,COX1基因序列共有8种单倍型,Hap6为主要单倍型。COX1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22个样本序列中有15个序列与E. granulosus(AF297617)聚为一支,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7个序列与E. granulosus(KJ559023)归为一支,是细粒棘球绦虫G3基因型。结论 细粒棘球蚴在新疆和田市、疏勒县、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的主要基因型为G1和G3。Hap6为优势单倍型。

  • 研究报道
    许艳子, 黄燕飞, 韩毅, 汪正铎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7): 937-94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7.23

    目的 通过分析深圳市一起非洲输入性疟疾聚集性疫情,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疟疾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8月深圳市91名几内亚归国人员信息及14名病例个案资料,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病例及同行人的流行病学特征、检验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91名几内亚归国人员中,男性89人,女性2人,平均38岁,均从事路桥修建工作,有既往疟史的占65.93%(60/91),其中仅有15.00%(9/60)知晓治疗用药。2轮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apid diagnostic test, RDT)筛查共确认31人阳性。本起疫情确诊14例,占15.38%(14/91),14例PCR结果均为阳性,分别为恶性疟12例,卵形疟1例,三日疟1例;其中7例镜检阳性,分别为恶性疟5例,卵形疟1例,三日疟1例;35.71%(5/14)的病例无症状;病例均为男性,年龄24~42岁;此次在非洲工作时间平均为9个月,均从事户外工作,均有蚊虫叮咬史。结论 非洲务工人员疟疾感染风险高,自我保护意识低,应加强境外务工人员健康教育,提高就诊意识,同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疟疾诊疗能力。

  • 研究报道
    李崇亥, 李倩兰, 黄蓉, 赵生仓, 唐志坚, 汪春翔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5): 656-66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21

    目的 分析青海地区1株GⅠ型诺如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了解其基因结构特点及进化特征,积累该省GⅠ型诺如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基础资料。方法 以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为监测哨点,2023年按《全国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2021版)要求开展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病毒性腹泻监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例样本,筛选Ct值≤30的1株GⅠ型诺如病毒(QH2023/23-24)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同源性分析和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结果 2023年GⅠ型诺如病毒阳性率为3.33%(6/18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QH2023/23-24株GⅠ型诺如病毒为 GⅠ.3[P13]型。该株病毒VP1区与RdRp区皆与泰国2023年分离株PP584624.1亲缘关系最近。衣壳VP1 区氨基酸序列与泰国2023年分离株PP584624.1相比有M2V 1个位点改变,与中国浙江2019年分离株PQ632217.1相比有M2V、T27A和I237L 3个位点改变。结论 首次利用全基因测序方法鉴定青海省GⅠ型诺如病毒基因型,通过序列分析显示该株病毒(QH2023/23-24)为GⅠ.3[P13]型,为我国流行的优势毒株。该研究为我国诺如病毒分子进化特征研究提供了序列参考,今后应加强本地区诺如病毒监测,为疫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报道
    周小涛, 郭怡佳, 黄振宇, 张敏, 边寰锋, 郑磊, 郭祥, 陈晓光, 陈夏明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5): 662-66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22

    目的 对2024年9月深圳市宝安区某建筑工地1起登革热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新型蚊媒监测技术与抗药性检测的应用成效。方法 对2024年9月深圳市宝安区1起登革热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数据,运用新型蚊媒监测技术MS-300与传统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BI)法对比监测蚊虫密度,同时检测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VGSC)基因1534位点突变情况。结果 本起登革热疫情共持续40 d,共报告病例126例,罹患率为6.94%,主要病原体为登革病毒Ⅱ型(DENV-2)。施工地核心区的蚊媒监测结果显示,自9月8日起BI(18.00)和MS-300捕获成蚊数量(3只/d)呈现下降趋势。基于MS-300的24 h动态监测数据发现疫点蚊虫活动呈现双高峰特征,集中于7:30—8:00和16:00—19:00时段。疫点采集的白纹伊蚊幼虫VGSC基因1534位点检测到TGC(F1534C)和TCC(F1534S) 2种突变,提示该种群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产生抗性。结论 新型蚊媒监测技术MS-300在建筑工地这一区域的初步应用,实现了对蚊媒活动在线实时、动态监测,结合蚊虫抗药性检测,为优化基层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构建更为有效的登革热防控机制。

  • 研究报道
    王银龙, 张嘉尧, 李飞, 刘耀宝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4): 526-53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4.23

    目的 对疟原虫种群遗传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14—2023年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 WoS)中疟原虫种群遗传学领域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3.1和VOSviewer 1.6.18软件对发文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关键词等进行描述及评价,分析研究趋势及热点。结果 2014—2023年疟原虫种群遗传学领域共纳入文献903篇,年发文量为59~111篇;美国(327篇)、英国(169篇)和中国(107篇)是发文量前3的国家;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该领域最为活跃的机构,其中发文量最高的是英国牛津大学(68篇)。研究对象主要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关键词共形成抗药性等13个聚类;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既往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疟疾传播动力学、种群遗传结构等研究,涉及遗传多态性、自然选择、种群进化和关联性等;近年来,研究热点转向与疟疾防控相关的应用研究,涉及消除疟疾、抗药性、疫苗以及快速诊断等。从研究的技术手段上看,基于基因组数据的疟原虫种群遗传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结论 2014—2023年疟原虫种群遗传学领域研究发文量呈波动趋势,我国研究人员可重点关注疟原虫种群遗传学在病例监测、疟原虫抗药性、疫苗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注重基因组数据在该领域中的应用。

  • 研究报道
    刘倩生, 祁晓东, 汪春翔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3): 364-367.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3.18

    目的 了解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门源县地区鼠和高原鼠兔的分布和巴尔通体感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巴尔通体感染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在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门源县使用鼠夹捕鼠,采集鼠的肝、脾、肾组织标本并进行巴尔通体核酸提取与扩增,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鼠种、不同生态环境巴尔通体的阳性率,并对门源县巴尔通体阳性菌株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门源县共捕获鼠及高原鼠兔489只,其中西宁市、海西州和门源县分别捕获206、200和83只,巴尔通体阳性率分别为40.29%(83/206)、2.00%(4/200)和12.05%(10/83),西宁市、门源县和海西州三地巴尔通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5,P<0.01)。门源县捕获小家鼠74只,鼠兔 9只,小家鼠中巴尔通体阳性10只,鼠兔未检出,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草地和石头地捕获鼠形动物分别为14只和69只,石头地捕获鼠形动物巴尔通体阳性10只,草地鼠形动物未检出,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株巴尔通体经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分为3个基因型,分别为Bartonella sp. AR 15-3,Bartonella grahamii as4aup和Bartonella grahamii subsp. shimonis。结论 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门源县鼠及高原鼠兔中存在巴尔通体自然感染,且有人类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存在人类感染的风险,应加强该地区鼠类携带病原体的监测。

  • 研究报道
    刘仰青, 虞以新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3): 368-37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3.19

    目的 为进一步丰富北京市蠓类资源和种类,对北京市莲石湖湿地公园蠓类进行了调查采集,记述了北京市毛蠓属2新种。方法 2019年9月采用挥网法在北京市莲石湖湿地公园采集蠓类,标本于75%酒精中浸泡保存,标本制片后根据其触须、尾器形态特征等进行鉴定。结果 共采集到毛蠓属蠓类5种,包括异奇毛蠓(Dasyhelea extraneus Liu et Yu, sp.nov.)和双棒毛蠓(D. bibacula Liu et Yu, sp. nov.) 2新种。2新种主要鉴别特征:异奇毛蠓尾器第9腹板后缘中部有1瘤状突,阳基侧突愈合成1条有短小中突的骨条,阳茎中叶具有明显的中突;双棒毛蠓尾器背板后缘圆钝形,阳茎中叶状似笔架,2侧枝端部弯曲呈拳状,阳基侧突中突端部圆钝。结论 本研究描述了北京市毛蠓属2新种,丰富了北京市蠓类资源。新种模式标本现保存于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报道
    张海兵, 赵宏伟, 丁丽娟, 周俊怡, 施卫兴, 易可华, 胡屹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3): 371-37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3.20

    目的 分析上海市奉贤区2024年1起霍乱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来源及毒力因子,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上海市奉贤区2024年霍乱疫情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检测和细菌培养对病例、密切接触者、环境、食品样本开展病原学检测,使用二代基因测序获得菌株的基因组序列。结果 病例,女,62岁,因连续4 d腹泻,日均4~5次,水样便,自行服用药物后症状未有效缓解而就诊。发病前5 d无离沪旅居史,期间从事农村宴席备菜传菜工作。病例肛拭子样本检出O139霍乱弧菌,发病后第4天的工作场所化粪池内检出O139霍乱弧菌;销售甲鱼门店内的甲鱼、环节样本培养出O139霍乱弧菌。分离株携带了ctxA、ctxB、HlyA、zot、rtxA、hapA、nanH、tdhT3SS等多个毒力相关基因,通过国家致病菌识别网与近年我国范围内霍乱O139菌群株进行比对,提示与该菌株序列最接近的环境或者水产动物分离株为广东某地上传的甲鱼分离株。结论 本起疫情为病例接触了被O139霍乱弧菌污染的甲鱼而引起的散发疫情,依托肠道门诊霍乱监测网络,可早期发现霍乱等肠道传染病。

  • 研究报道
    王寅, 吴程, 丁丁一, 胡建利, 李锦成, 张军, 张慧影, 周信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2): 237-24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2.19

    目的 通过比较新冠疫情发生前后扬州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和疫情处置效果的变化,为新冠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2019年、2020—2022年、2023年3个时间段分别对应新冠疫情前、中、后3个时期来开展分析研究,其中新冠流行期又分2020年流行初期和2021—2022年高强度流行期2个次级维度。通过问卷调查、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应急能力各方面及疫情处置成效开展综合比较。结果 自新冠疫情发生,扬州市应急系统建立了市县区联防联控网络,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均进行优化整编,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和培训的数量方式和覆盖范围提高,应急物资调度优化,机构建设达到标准化。与新冠同为呼吸道传染病的流感,暴发疫情总体罹患率从2018—2019年的2.71%降至2023年的1.50%;新冠疫情前中后期,流感暴发疫情的平均持续时间连续降低,依次为16.70 d、11.34 d、9.88 d。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流感疫情中,能够在一个平均潜伏期控制的数量占比从新冠前期的18.75%提升至后疫情时代的75.00%。结论 扬州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在新冠疫情前后有所提升,但在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科室的功能性、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体系、专业人员数量质量、多部门协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县级应急队伍能力仍需持续加强,应从逐步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持续推进医防融合、注重实战效果等方面加以持续改进。

  • 研究报道
    任玉莲, 陈晓燕, 纪晓, 刘爱华, 史世俊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2): 242-247.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2.20

    目的 对山东某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一起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 CRKP)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分析调查,并按调查结果进行整改,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案。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2021年山东某医院5例聚集性发病的CRKP肺部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其发生的主要环节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对防控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发生CRKP肺部感染暴发,感染病例床位及空间位置分布集中。对监护室内环境物体表面、医护和保洁人员的手及鼻腔进行卫生学监测,首次采样的样本中,患者床单元物表标本中有3份检出CRKP,其他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鼻腔、空气标本均未检测到CRKP。物体表面检出的CRKP阳性菌株与患者菌株药敏结果一致,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未再发生相关病例。结论 通过加强病区消毒隔离、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及人员培训等综合管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CRKP医院感染暴发。

  • 研究报道
    李玉, 谭龙, 许珂, 林英姿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2): 248-25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2.21

    目的 分析海南省各级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对策措施,为海南省各级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实地调查和资料查询为主,调查海南省省级和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疾控中心的整体差异,并对人力资源配置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 全省疾控中心专技人员为1 431人,占现有职工总数的82.3%(1 431/1 739),未达中央编办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85%”(中央编办发〔2014〕2号)配置要求。全省疾控机构获认定的海南自贸港高层次人才共115人,其中C类1人、D类22人、E类92人,A、B、C类人才总量不足。省疾控中心和各区域疾控中心人员均以大学本科为主,大专及以下人员所占比重较大,高学历人员严重缺乏。省疾控中心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占27.8%(65/233),海南省疾控中心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结构偏低。中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难度较大。现有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不足,部分公卫人员不但缺乏疾病治疗的临床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省疾控中心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40%︰45%︰15%,岗位设置只限定级别,未对各专业类别进行区分设置。结论 海南省公共卫生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背景下,应持续加强人才顶层设计,以形成良好的政策、制度和文化环境,促进全省公共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 研究报道
    汪燕岱久, 高丽, 李正伦, 张桂仙, 谢祺, 张米, 董兴齐
    中国热带医学. 2025, 25(1): 117-12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5.01.19
    摘要 (221) PDF全文 (528) HTML (20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云南省传染病医院82株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 TM)体外酵母相药敏试验结果与患者疗效相关因素,通过体外药敏试验探索TM的抗真菌药物耐药折点以及判断药敏方法稳定性,分析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患者合并TM感染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不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选择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治疗HIV/AIDS合并TM感染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82名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17—2021年HIV/AIDS合并TM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和其标本TM临床分离株,采用微量稀释法对临床分离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将患者分为疗效好与疗效差2组,对其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征、实验室数据和治疗方案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对体外药敏试验的不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结果与不同疗效的关联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评估检测指标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疗效好组有38人,疗效差组有44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异常影像学特征、CD4+T淋巴细胞计数、抗真菌治疗时间、白细胞、总蛋白、白蛋白单因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伊曲康唑应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2株马尔尼菲篮状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5-氟胞嘧啶MIC为<4~4 mg/L,两性霉素B的MIC为<0.5~0.5 mg/L,氟康唑的MIC为<1~8 mg/L,伊曲康唑的MIC为<0.125 mg/L,伏立康唑MIC均<0.06~0.06 mg/L;同一药物不同药敏结果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模型结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为TM疗效不好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983(95%CI:0.963~1.000),特异度0.955,灵敏度0.919。结论 82株TM临床分离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都较好,伊曲康唑序贯治疗可提高患者预后,CD4+T淋巴细胞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研究报道
    柳晓金, 王东昌, 张珣, 梁会朋, 康乃民, 赵艳, 郑立恒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2): 1552-155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2.20

    目的 分析肺诺卡菌病长期误诊为肺结核患者的原因,以提高此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4年6月北京胸科医院(1例)、河北省胸科医院(15例)、石家庄市第五医院(1例)、辛集市第一医院(1例)肺诺卡菌病误诊为肺结核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治疗、转归和误诊原因。结果 18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59±14)岁,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17例合并基础疾病,包括1例艾滋病,1例糖尿病,2例陈旧性肺结核,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4例有支气管扩张。18例患者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标本经哥伦比亚血平板或罗氏培养基或MGIT 960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皮疽诺卡菌11例、豚鼠耳炎诺卡菌1例、圣乔治教堂诺卡菌6例。18例患者接受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14例为联合药物治疗,治愈8例,好转8例,死亡2例。误诊原因:未发现病原学证据,对于长期咳痰患者,按一般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常考虑结核病进行治疗;普通菌一般只培养48 h,而诺卡菌生长慢,造成漏检;MGIT 960液体和罗氏培养时间长,可增加诺卡菌阳性率,但开展单位较少;对培养阳性的诺卡菌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弱抗酸染色的形态与原始标本里菌的形态差距较大了解不够,造成误判。结论 肺诺卡菌病容易误诊为肺结核,对免疫力低下和有支气管扩张等肺部结构破坏疾病的长期大量咳痰患者,常规治疗效果不好,要警惕诺卡菌感染;医务人员要重视痰诺卡菌革兰染色、弱抗酸染色、培养和镜检;诺卡菌病确诊后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 研究报道
    陈秋, 唐继霞, 孟娇, 吴胜春, 代义松, 陈醒醒, 周朝敏, 余福勋, 江佳富, 孙毅, 曹务春, 周远忠, 詹琳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1): 1419-142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1.20

    目的 了解贵州省罗甸县山区散养山羊体表寄生蜱携带立克次体属细菌的基本特点。方法 采集贵州省罗甸县山区散养山羊体表寄生蜱,单只提取蜱DNA,制备混合DNA样品进行细菌16S rRNA全长扩增子测序,使用 Kraken2 数据库对质控合格的序列进行物种注释分类。每一个物种挑选一条质量最好的序列作为代表性序列,然后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上的基于局部比对算法的搜索工具(BLAST)评估获得的代表性序列与立克次体属序列的一致性。根据基因一致性分析结果选择与NCBI上注册的立克次体属基因一致性最高的代表性序列和其他立克次体同属种序列,并以立克次体科下的东方体属(Orientia)作为外群,通过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共采集66只蜱,其中63只为长角血蜱,3只为微小扇头蜱。本次共获得499条代表性序列,经BLAST比对发现共有21条代表性序列与NCBI核酸数据库中立克次体属细菌16S rRNA的基因一致性在85%以上,其中9条序列与分离自我国的立克次体属(KU758903和KY433580)的基因一致性>89%,OTU47与KU758903的基因一致性最高,为95.76%; 有6条序列与分离自我国和日本的立克次体属(LC388776和MT434769)的基因一致性>90%,有3条与分离自我国河南省的立克次体属中的立克次体共生菌(KY617772)的基因一致>89%; 有2条序列与分离我国山东省的立克次体属中日本立克次体(MF496167和MF496155)的基因一致性>85%,有1条序列与分离自比利时的立克次体属中的Rickettsia vini的基因一致性>85%。遗传进化分析提示本研究发现的立克次体属(OTU47)与分离自中国的未定种立克次体(基因登录号:KU758903)属于同一分支,与分离自中国云南的长角立克次体(基因登录号:KY433580)也位于同一分支,遗传进化关系较近。结论 贵州罗甸县散养山羊体表寄生蜱携带多为未定种的立克次体属细菌,其致病性及公共卫生意义还待进一步研究。

  • 研究报道
    赵华, 张彬, 张弦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1): 1424-142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11.21

    目的 探讨急性Q热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2023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急性Q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58.30±6.41)岁。3例与羊、1例与禽类有接触史,6例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畏寒、乏力、咳嗽、头痛、恶心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略偏高1例,下降2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偏高3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2例;降钙素原升高6例;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均升高。10例患者均通过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检测到贝纳柯克斯体。明确诊断后10例患者均调整治疗方案,采取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单用或联合治疗,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 急性Q热患者常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常规实验室检查难以确诊,对可疑病例mNGS检查可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以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疗效良好。

  • 研究报道
    张冲, 邹林, 张建明, 王芳, 佟玲, 郗露, 刘肖, 卢桂兰, 张猛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7): 869-874.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7.19

    目的 对北京地区1起人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es, HPIV)感染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北京地区某托幼机构发热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采集病例咽拭子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病原筛查。对人副流感病毒1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es 1, HPIV1)检测阳性的样本核酸,扩增HNF基因并测序,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分析病毒的基因特征。结果 本次疫情中12名患儿均有发热症状,部分患儿有咽痛(7/12)、咳嗽(5/12)、流涕(5/12)等症状。7名患儿HPIV1 核酸阳性,其他病原体检测阴性。系统进化树显示,本次研究的毒株位于进化支2.3,其HN基因中有4个氨基酸特异取代位点(G5E、V22A、P29S、T68A),F基因中有3个氨基酸特异取代位点(N333S、T475K、I509M),与进化支2中的其他毒株不同。结论 本次疫情由HPIV1引起,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基因特征分析有助于疫情的溯源和防控。

  • 研究报道
    李炳辉, 朱海龙, 李松, 付齐齐, 马小芳, 刘砚涛, 孙钦同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7): 875-87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7.20
    摘要 (1030) PDF全文 (24) HTML (92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析因设计在蝇类现场诱捕试验中的应用,为筛选最佳灭蝇方式提供更多思路。方法 采用2×2析因设计研究诱蝇笼放置高度(悬挂式诱蝇笼、立式诱蝇笼)和诱饵类型(商品诱饵、臭豆腐)2个因素的主效应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现场捕蝇方式共分为4种组合,分别为悬挂式诱蝇笼和商品诱饵、悬挂式诱蝇笼和臭豆腐、立式诱蝇笼和商品诱饵、立式诱蝇笼和臭豆腐,每种组合重复试验7次,诱捕试验参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进行。通过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法筛选最佳蝇类诱捕方式。结果 本次研究共诱捕蝇类2 296只,现场累计布放28笼,平均蝇密度为82.0只/笼。其中,立式诱蝇笼和臭豆腐组合诱蝇数量最多,占总捕蝇数的44.16%(1 014/2 296),平均蝇密度 144.8只/笼;其次是悬挂式诱蝇笼和臭豆腐组合、悬挂式诱蝇笼和商品诱饵组合、立式诱蝇笼和商品诱饵组合,分别占42.73%(981/2 296)、8.71%(200/2 296)、4.40%(101/2 296),平均蝇密度依次为140.1、28.6、14.4只/笼。不同诱捕方式现场诱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441,P<0.001),诱蝇种群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980,P<0.001)。诱蝇笼放置高度的主效应不显著(F=0.223,P=0.641),诱饵类型主效应显著(F=147.206,P<0.001),诱蝇笼放置高度和诱饵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894,P=0.354)。结论 析因设计相较于单因素设计方法不仅能分析各因素的主效应,还能分析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优选立式诱蝇笼和臭豆腐组合灭蝇效果好。

  • 研究报道
    廖宇航, 钟江鑫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6): 750-75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6.20

    目的 分析海南省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住院费用分布及影响因素,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老年糖尿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海南省2022年11家三甲级医院病案首页数据,将海南省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分为较低、低、一般、高、很高等五个等级,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海南省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8 18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完整资料,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整体上呈右偏态分布,但在0~50 000元近似服从(10 446.32±10 228.36)元的正态分布。住院次数、就诊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付费方式、报销比例、户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工作地址是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P<0.05)。以住院≥4次为参照组,住院1次组估计系数(β=-0.728,95%CI:-0.852~-0.603,P<0.001) ;住院2次组(β=-0.359,95%CI:-0.511~-0.206,P<0.001); 住院3次组(β=-0.314,95%CI:-0.495~-0.133,P<0.001),住院次数越少将明显降低住院费用;以在其他市县的医疗机构就诊为参照组,海口市医疗机构就诊组(β=1.137,95%CI:1.028~1.247,P<0.001),三亚市医疗机构就诊组(β=1.046,95%CI:0.916~1.175,P<0.001),在海口市和三亚市就诊的患者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其他市县;以参加商业健康保险为参照组,使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付费组(β=-0.352,95%CI:-0.531~-0.173,P<0.001), 使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付费组(β=-0.384,95%CI:-0.587~-0.182,P<0.001),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基本医疗保险付费组(β=-0.545,95%CI:-0.754~-0.335,P<0.001),使用社会医疗保险付费会明显降低自费医疗费用。结论 糖尿病患者消耗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对个体、家庭、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应该对糖尿病实行早防早治,重视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减少未来糖尿病的医疗负担。

  • 研究报道
    赵凌国, 甄珍, 杨莹, 雷蕾, 涂云亮, 马浩嘉, 刘红河, 孙雯雯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5): 612-617.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5.20

    目的 调查1例不明原因导致多器官受损的中毒的原因,确证致病因子种类和暴露量,查明致病因子来源,为患者临床救治以及此类事件预防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从患者长期服用的不明中药入手,首先用靶向策略进行筛查,考察是否为生物碱中毒,然后采用非靶向策略信息依赖采集模式(IDA)筛查患者血液、尿液和药物,结合可疑化合物的毒理作用和患者临床表现,确定致病因子。根据标准品建立定量方法,对全部样品中致病因子进行定量检测。流行病学调查获得患者服药史,结合药物规格及含量检测结果,确定各致病因子暴露量。最后采用数据非依赖序列窗口采集模式(SWATH)筛查全部样品,无偏采集化合物二级质谱信息,对已确证的致病因子进行验证和补充。结果 靶向筛查排除常见生物碱中毒。患者血液、尿液均筛查出他达拉非,不明中成药检出他达拉非、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甲基氯化物、扑热息痛和双氯芬酸,上述化合物副作用与患者临床表现相符。他达拉非、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甲基氯化物、双氯芬酸和扑热息痛的长期日均暴露剂量最高分别为30.5、15.8、0.05、45.6和3.2 mg,严重过量。序列窗口采集模式同样筛查出上述5种药物,并检出盐酸巴马汀。结论 本研究综合采用靶向筛查、非靶向筛查和靶向定量策略、数据依赖和数据非依赖采集模式,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资料,确定本例是由长期过量服用添加化学成分的中成药引起的药物中毒。本研究可为临床不明原因中毒患者诊断和调查提供思路,为相关中毒事件的应急检测和处置提供参考。

  • 研究报道
    黄春兰, 侯蓓蕾, 罗柳春, 贺月园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5): 618-62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5.21
    摘要 (229) PDF全文 (285) HTML (18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 TSM)并发溶骨性破坏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非HIV感染TSM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柳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0月近5年间非HIV感染成人确诊为TSM并发溶骨性破坏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各项检查数据。结果 14例患者均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无任何基础疾病,患者均有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表现,骨痛7例,首发症状以颈部肿物、皮肤出现溃疡、流脓为主,实验室检查以白细胞、 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为主,CD4+淋巴细胞数(157~1 477)个/μL, CD8+淋巴细胞数(112~1 779)个/μL,CD4+/CD8+(0.651~3.797);病原学检测有9例颈部、胸部、脸部、关节脓性或溃疡分泌物培养阳性,1例纵膈淋巴结宏基因测序阳性,4例痰和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1例血培养阳性。影像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骨骼,9例治疗好转,2例死亡,3例未见好转,6例误诊为肺癌和转移瘤,7例抗真菌治疗后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4例马尔尼菲篮状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同时感染。结论 TSM并发溶骨性破坏好发于非HIV感染者,突出的表现有剧烈骨或关节疼痛。早期诊断困难,易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临床上易误诊为癌症和肿瘤。

  • 研究报道
    陈皓楠, 李兴明, 范贤明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2): 213-217.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2.17

    目的 分析糖尿病合并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 KPLA)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2022年糖尿病合并KPL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糖尿病合并KPLA患者中男 8例,女 4例,年龄 47~74岁。5例合并胆道疾病,3例合并梅毒,2例合并乙肝。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2例)、纳差(10例)、腹痛(6例)、头晕(2例)、乏力(3例)、咳嗽咳痰(2例),意识障碍(2例),视力障碍(1例)。检验结果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糖化血红蛋白、转氨酶、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升高,血小板和白蛋白降低。腹部CT表现为单侧病变多见,多发生在右肝,主要表现为团块影、片状影、结节影。2例患者合并侵袭性综合征,2例肺脓肿,其中1例同时合并眼内炎及脑膜炎。病原学检查12例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均为敏感菌。经积极控制血糖、有效应用抗生素及肝穿刺置管引流后,11例好转,1例遗留永久性失明。结论 糖尿病合并KPLA的临床特征不典型,容易误诊,应尽早行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积极的血糖控制,依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肝脓肿穿刺引流有助于改善预后。

  • 研究报道
    黄达娜, 刘小莲, 高世同, 李媛, 唐屹君, 张倩, 彭博, 阳帆, 牛丛, 张仁利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2): 218-22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2.18

    目的 对深圳市1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子溯源分析以确定感染虫株。方法 收集2023年3月15日深圳市确诊1例黑热病病例的骨髓穿刺液和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姬姆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对血液样品采用内脏利什曼原虫快速诊断试剂(rk39)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并提取全血DNA,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Ⅰ(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 ITS-1)序列并测序比对,同时基于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对患者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黑热病,患者血液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检测结果呈阳性,PCR扩增出ITS-1基因产物序列与预期大小一致,经NCBI数据库中比对,与婴儿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相似度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对扩增的ITS-1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到一个分支,且与所选的参比序列中的KC347299距离较近。结论 深圳市1例黑热病病例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在我国仍时有发生,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诊断技术,积极配合使用新的诊断技术进行辅助诊断,同时应提高对利什曼原虫的防控能力。

  • 研究报道
    孙婷婷, 魏彤竹, 王晓丹, 王伟杰, 李雪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2): 223-227.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2.19

    目的 了解辽宁省2021—2022年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污染状况、携带的毒力因子及药物敏感性的特征。方法 对辽宁省2021—2022年分离自15个监测点4大样品种类共620份样品,应用GB4789.14—2014进行分离鉴定蜡样芽胞杆菌,并用PCR方法进行菌群特异性基因groELgyrB及11种毒力基因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79株蜡样芽胞杆菌都检出了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占比较大的分别是非溶血性的肠毒素nheCnheAnheB,检出率分别是100.0%(79/79)、93.3%(74/79)和83.5%(66/79),肠毒素entFM基因检出率98.7%(78/79)。79株餐饮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携带19种毒力基因模式,基因模式中IX和XVII比例最多占到16.5%(13/79)。79株蜡样芽胞杆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耐药率均为100.0%,对氯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为0;对其他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复方磺胺甲恶唑65.8%(52/79)、亚胺培南10.1%(8/79)、红霉素73.4%(58/79)、克林霉素60.8%(48/79)、环丙沙星75.9%(60/79)、四环素耐药率70.9%(56/79)。结论 辽宁省餐饮食品存在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分离株至少携带4种以上毒力基因,约100%的菌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具有耐药性,对氯霉素、庆大霉素抗菌药物敏感性高,应加强主动监测,及时针对性的防控干预,为日后的溯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报道
    林海端, 张艳丽, 曾愉, 黎君玉, 彭春苗, 徐嘉棋
    中国热带医学. 2024, 24(1): 107-11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4.01.20
    摘要 (1489) PDF全文 (81) HTML (134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深圳市龙岗区猴痘疫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基本特征,并综合进行分析讨论,为猴痘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6月龙岗区医疗机构发现的16例猴痘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高危暴露特点(接触对象、方式、地点等)、发病特点及就诊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疫情防控相关讨论。结果 病例均为未婚青年男性、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疾病通过同性接触的人传人方式传播,感染来源为非固定性伴,暴露地点较为隐匿,潜伏期平均值为8.42 d;病例发现方式以主动就诊为主,为68.78%(11/16);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为56.25%(9/16);主要症状为皮疹和发热,分别为100%和68.75%(11/16);发热到出疹的时间以0~3 d为主,占比90.91%(10/11);出疹部位涉及全身多个不同部位,出疹无特殊顺序;发病到就诊与发病到被发现的时间间隔相近,分别为5.91 d和5.94 d;病例多为HIV感染者,为68.75%(11/16)。结论 猴痘疫情在MSM人群中流行,通过男男性接触经人传人方式传播,但因性伴不固定且暴露地点隐匿导致溯源较难,潜伏期平均为8.42 d;症状上以发热、皮疹为主,发病至就医时间较长,症状较轻,初次就医存在漏诊现象,病例无法及时发现并管控;同时,疫情调查处置防控存在一定难度。

  • 研究报道
    王卓, 黄冠鹏, 吴琼, 黄潇扬, 马悠馨, 毛恩荣, 李兵, 吴益民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9): 994-997.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9.18

    目的 研究我国长白山地区啮齿动物土拉杆菌感染情况和细菌种型,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土拉杆菌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2—2014年长白山地区宽甸县、集安市林区及林缘耕地捕获的啮齿动物, 从鼠脾组织提取DNA, 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土拉杆菌fopA基因, 计算不同地区和鼠种土拉杆菌阳性率。阳性样本用特异性引物(C1/C4)鉴定细菌亚种,并进行测序和比较分析。结果 共捕获野鼠133只, 分属6个鼠种。3个鼠种(黑线姬鼠、林姬鼠、大仓鼠)8份样本PCR检测阳性, 总阳性率为6.01%。集安市、宽甸县阳性率分别为7.46%、4.54%, 不同地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7, P=0.732)。不同鼠种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1, P= 0.986)。对8份阳性样本进行亚种鉴定, 表明均属于土拉杆菌B亚种。选择3份阳性样本的序列(JA56、JA33和JA38)作遗传进化分析, fopA基因序列与土拉杆菌B亚种俄罗斯分离株(CP009694.1,CP044004.1)及我国分离株(HM371344.1,HM371343.1)同聚一个分支, 序列相似性在99.21%~99.47%。结论 我国长白山部分地区野鼠存在土拉杆菌(B亚种)感染, 提示该地区存在土拉杆菌感染风险。

  • 研究报道
    贾西帅, 周水茂, 罗华堂, 杨燕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9): 998-1001.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9.19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kelch13基因C580Y位点突变情况,为输入性恶性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9—2015年,采集武汉市从非洲和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确诊为恶性疟的患者血样。提取患者血样中的疟原虫DNA,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法扩增kelch13基因,了解C580Y位点突变分布情况。结果 LAMP检测恶性疟患者血样208份,检出C580Y位点突变16份。其中2009—2012年69例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未检出突变,2013—2015年114例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检出C580Y位点突变13份,突变率为11.4%,其中南非、西非和中非的突变率分别为12.5%,9.6%和19.0%,北非和东非未检出突变病例。2009—2013年25例东南亚地区恶性疟,共检出3例,全部来自缅甸,缅甸的突变率为14.3%(3/21),东南亚地区的突变率为12.0%(3/25),和非洲地区2013—2015年的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kelch13基因C580Y位点存在不同程度突变,应该加强相关抗性基因的监测和评估。

  • 研究报道
    王梦斌, 祁云霞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9): 1002-100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9.20

    巴特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 BS)是由遗传基因突变或缺失引起的一种伴有电解质和内分泌紊乱的遗传代谢疾病,临床表现为呕吐、便秘、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等,实验室检查存在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高肾素血症、醛固酮增多症等。BS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极低,所以诊断及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等技术的进步,我国对BS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BS得以精准诊断。按照已知基因突变类型可将其可分为1型、2型、3型、4型、5型及Gitelman综合征,共6种类型,其中4型又分4a型及4b型。目前临床上的BS患儿以3型即经典型BS最常见。本文报告1例4b型巴特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 type 4b, BS4b)患儿,经过2次3人家系基因测序,发现患儿除Alport综合征外,还存在双等位基因CLCNKACLCNKB共同变异,患儿父母均为该类型基因缺陷携带者。患儿最终诊断为BS4b、Alport综合征,结合其患者特点、诊治经过等临床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分析,以期为认识及诊治该病提供经验。

  • 研究报道
    赵亚虹, 张莎娜, 李弈, 胥俊越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9): 1007-101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9.21
    摘要 (556) PDF全文 (163) HTML (47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1例多杀巴斯德菌感染致化脓性膝关节炎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菌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收入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骨科的1例感染多杀巴斯德菌致右膝化脓性关节炎的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女,76岁,有5年右膝间断疼痛史,于门诊就诊诊断为骨性关节炎,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等治疗。后因右膝关节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加重、屈伸活动受限的症状,办理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明确右膝为多杀巴斯德菌感染,及时行手术,包括关节镜下右膝探查、关节清理术、滑膜与半月板切除术、引流管置入术,术后持续关节腔冲洗,先后注射头孢曲松及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进行抗感染治疗,26 d后患者感染得到控制,病情明显好转之后办理出院。结论 多杀巴斯德菌感染病例较少见,但高危人群感染后却比较严重,所以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菌及其所引起感染的认知,尽早发现感染致病菌,予以对症治疗。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感染源,以免感染。

  • 研究报道
    柏吉祥, 辛有全, 李胜, 靳娟, 张琪, 杨晓艳, 金泳, 彭文轩, 代瑞霞, 何建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6): 662-666.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6.19

    目的 了解青海省青南地区rpsL基因点突变引起鼠疫菌耐链霉素的现状,为今后青南地区突发人间鼠疫的精准临床用药及预防耐药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筛选1957—2009年青海省青南地区取自鼠疫患者、媒介昆虫体内及中间宿主的104株代表性鼠疫菌,用赫氏平皿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裂解和苯酚-氯仿法提取代表性鼠疫菌的DNA,针对我国链霉素耐药基因rpsL基因设计引物及TaqMan-小沟结合物(minor groove binder, MGB)探针Probe1[FAM]和Probe2[VIC],利用TaqMan-MGB荧光探针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对青南地区104株鼠疫菌链霉素耐药位点rpsL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青南地区104株被试菌株FAM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应检测rpsL(128:A),相对荧光单位(relative fluorescence unit, RFU)峰值>1 000,阴性<200。所有被试菌株VIC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应检测rpsL(128:G),RFU峰值<200,阳性>1 000。即青南地区104株鼠疫菌中未发现耐链霉素rpsL基因点突变菌株。结论 了解到青南地区鼠疫菌耐链霉素菌株分布情况,为青南地区预防耐药发生以及鼠疫菌临床治疗提供了基础数据。

  • 研究报道
    吴海丰, 吴秋萍, 周贵忠, 黄茂乙, 李文庭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6): 667-67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6.20
    摘要 (268) PDF全文 (361) HTML (22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亚洲奴卡菌(Nocardia asiatica)致脑脓肿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为奴卡菌(Nocardia)所致颅内感染的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1例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亚洲奴卡菌肺病伴脑脓肿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肺部及头颅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总结诊疗经验。结果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有糖尿病基础疾病,咳嗽为首发症状,干咳为主,无发热、头痛,病程初期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肺部感染、肺结核,予一般抗感染及抗结核治疗。治疗效果差,病情仍有进展,出现肢体乏力,呈进行性加重,继而出现意识障碍、昏迷。脑脊液腺苷脱氨酶、乳酸脱氢酶未见异常,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脑脊液白细胞升高,以多个核细胞升高为主,脑脊液糖、氯化物在病程初期未见明显异常,病程后期则明显下降。脑脊液宏基因组检测提示亚洲奴卡菌,特异序列数537。肺部CT提示右肺渗出、脓肿、空洞。头颅MRI平扫+增强提示双侧大脑半球散在多发脓肿,脓肿大小不一,呈环形强化,周围广泛水肿,脑室受压。应用美罗培南、利奈唑胺、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治疗后脑脊液恢复、肺部及颅内病变吸收好转。结论 亚洲奴卡菌脑脓肿与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症状、脑脊液特点及头颅影像相似,对合并糖尿病的颅内感染应警惕奴卡菌可能,脑脊液宏基因组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奴卡菌脑脓肿致死率、致残率高,早诊断、早联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 研究报道
    赵清, 谢青, 逯军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6): 674-675.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6.21

    目的 报告2例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结合NF1现有诊疗进展,为NF1患儿的综合诊疗及随访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海口市人民医院儿童医学部2022年5月、6月收治的2例NF1患儿,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诊治及随访等资料。结果 2例患儿均有典型的皮肤咖啡牛奶斑、腋窝雀斑、眼内虹膜错构瘤等临床表现,采集病例1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送检NF基因检测,发现NF1基因新生变异c.4084C>T,其父母无致病基因。采集病例2患儿静脉血送检全外显子组基因分析,发现NF1基因上1个杂合无义变异c.910C>T:p.R304,Sanger测序验证该变异遗传自母亲,母亲有皮肤咖啡牛奶斑及脑部胶质瘤,已行胶质瘤切除术,目前未行放化疗及靶向治疗。随访至2022年7月2例患儿均未检测出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结论 NF1临床表现相对典型,基因检测有利于确定分型,定期随访复查有助于对恶性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研究报道
    李艳玲, 李日平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6): 676-68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6.22
    摘要 (369) PDF全文 (898) HTML (32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例以骨痛、肌肉疼痛为首发症状的HIV阴性患者播散性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 marneffei, T.marneffei)肺炎伴溶骨性破坏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诊疗过程,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流行地区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的这种罕见病诊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现收集该病例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诊治过程及流行病学特点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患者广西人,67岁,2型糖尿病患者,无免疫受损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肺部症状及骨痛、肌肉疼痛为主,全程无发热,HIV阴性,血培养、骨髓培养均无菌生长,气管吸物培养出T.marneffei,骨ETC提示考虑特殊菌感染的可能,给予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治疗近1个月后好转,予带药出院。近2个月后患者来医院复诊,其生命体征正常,骨痛消失,电解质、肌酐、血常规未见异常,肺部CT显示两肺炎症较前稍减少。结论 非HIV感染者播散性感染T.marneffei肺炎伴溶骨性破坏在国内报道少见,总结其临床特征及诊疗过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T.marneffei流行地区HIV阴性患者这种罕见病的认识,尽早进行抗真菌治疗,降低死亡率。

  • 研究报道
    胡璐, 逯军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4): 426-430.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4.20

    目的 探讨1例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裂变缺陷致脑病1型(encephalopathy due to defective mitochondrial and peroxisomal fission-1, EMPF1))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 EMPF1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女性患儿,8岁,主要临床特征为发育倒退,小头畸形,肌张力低下,难治性癫痫,头颅MRI提示脑萎缩,右侧颞枕顶叶皮层信号异常,动态脑电图提示:右半球尖慢波放电。全外显子家系基因检测提示患儿DNM1L基因存在c.1040C>G位点的新发杂合错义变异,经一代测序验证结果显示,其父母该位点未发现变异,为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新发变异;经生物信息分析推测该变异为致病变异。门诊随访2年,经线粒体鸡尾酒疗法、抗癫痫药治疗后,患儿病情稳定,近1年来已无癫痫发作,精神状态、吞咽功能好转,可经口喂养,偶有恶心、呕吐。结论 EMPF1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肌张力障碍、肢体瘫痪、癫痫等,综合临床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可实现对该病的早诊断。

  • 研究报道
    王杏宝, 巫华志, 刘明, 李晖, 林锋, 吴涛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4): 431-434.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4.21

    目的 探讨新型人工肝,即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 DPMAS)+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在救治斑疹伤寒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报道新型人工肝(PE+DPMAS+CRRT)成功救治1例斑疹伤寒继发MODS的诊治经过并总结经验。结果 患者为36岁男性,因“发热3 d,伴皮肤黄染1 d,意识障碍6 h”入院,经查体、血常规、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液基因二代测序(mNGS)、胸部CT等检查,诊断为:(1)斑疹伤寒;(2)脓毒症;(3)MODS(肝、肾、中枢、血液、呼吸);(4)肺部感染等。在内科综合治疗效果欠佳的基础上,联合新型人工肝(PE+DPMAS+CRRT)治疗,患者的感染指标及肝肾功能等脏器功能指标均明显好转,最终康复出院。结论 斑疹伤寒继发MODS的患者应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尽快联合新型人工肝(PE+DPMAS+CRRT)治疗。

  • 研究报道
    周雪红, 徐薇, 刁彤, 王丽, 李凯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4): 435-438.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4.22

    目的 检测影响青蒿素类药物代谢相关的CYP2A62、CYP2A610、CYP2A617、CYP2B64、CYP2B66、CYP2B618等位点的频率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中的分布,探究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对于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物遗传学背景,为新疆地区人群基于青蒿素药物的疟疾治疗和预防提供临床决策。方法 选取CYP2A62、CYP2A610、CYP2A617、CYP2B64、CYP2B66、CYP2B618共6个位点进行测序实验。收集新疆哈萨克族人群全血样本330人份,提取全血DNA基因组后,利用多重PCR技术及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型,分析其分布频率,采用哈迪-温伯格定律对相应位点的基因型分布进行检验。结果 本研究中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测序结果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P>0.05),不同性别人群的SNP位点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2A62、CYP2A610、CYP2A617、CYP2B64、CYP2B66、CYP2B618测序成功的样本数分别为326份、319份、328份、318份、322份、328份,在新疆哈萨克族人群中变异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61%、0、0、30.97%、22.98%、0。结论 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中存在影响青蒿素类疟疾预防及治疗药物代谢的相关位点突变,在使用青蒿素类药物时,应进一步探索观察用药效果与个体药物遗传学背景的关系。

  • 研究报道
    邵淑丽, 张瑜, 马淑青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4): 439-442.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4.23

    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伴空肠弯曲菌引起菌血症的1例罕见病例,提高临床对血培养的重视,为疾病诊疗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整理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1例SFTS继发空肠弯曲菌感染引起的菌血症的临床资料,对病原菌的诊断过程以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女性,半月前被蜱虫叮咬,因“发热、脐周腹部隐痛、腹泻5 d”于2022年8月30日来院就诊。辅助检查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诊断为SFTS。抗病毒以及对症治疗1周后,患者夜间突发高热,体温最高达39.5 ℃,抽取双侧双瓶血培养。双侧厌氧瓶于53.06 h报阳,转种血平板厌氧培养出革兰氏阴性弯曲菌,经质谱MALDI-TOF MS鉴定为空肠弯曲菌。根据细菌病原学停用万古霉素,改用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期间,血培养以及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患者症状缓解,复查各项指标结果为正常后出院。结论 本病例提示空肠弯曲菌不仅引起肠道内感染,也可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引起肠外感染。提高临床以及实验室人员对空肠弯曲菌的认识,重视血培养并应用多学科联合进行诊断治疗。

  • 研究报道
    李胜, 何建, 靳娟, 辛有全, 杨晓艳, 张琪, 柏吉祥, 李广辉, 代瑞霞, 李伟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3): 300-303.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3.16
    摘要 (194) PDF全文 (413) HTML (10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南州”)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的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基因型及其地区分布,为该疫源地的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954—2009年海南州鼠疫疫源地内不同宿主动物和媒介昆虫体内分离的36株代表性鼠疫菌株为实验对象,采用传统的十二烷基磺酸钠裂解和苯酚-氯仿法提取鼠疫菌DNA。应用3对CRISPR引物(YPa、YPb、YPc)分别对被试菌株DNA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确定海南州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的CRISPR基因型。结果 36株鼠疫菌中共发现17种非重复间区序列(spacer),其中YPa 9种、YPb 5种、YPc 3种。所有鼠疫菌株被分为5个CRISPR基因簇(Cb2、Cb4'、Ca7、Ca7'、Ca35'),6个基因型(G1、G9、G22、G22-a1'、G26-a1'、G26-a1'a4-),其中G26-a1'型为主要基因型,分布于共和县、贵德县、兴海县;其次是G22型,分布于共和县、贵德县。结论 海南州鼠疫疫源地鼠疫菌CRISPR位点遗传多态性较高,不同基因型的鼠疫菌地区分布特征显著。

  • 研究报道
    彭恒, 庄松阳, 袁浩, 董昊炜, 周秋明, 单文琪, 杨振洲, 马雅军, 石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23, 23(2): 196-199. https://doi.org/10.13604/j.cnki.46-1064/r.2023.02.18
    摘要 (515) PDF全文 (704) HTML (35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海南省三沙市南沙群岛岛礁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蠓类昆虫种类,对永暑礁蠓种类进行了调查,记述了中国南沙群岛永暑礁的新蠓种。方法 蠓成虫标本于2021年11月采用诱虫灯法采集于永暑礁室外,浸泡保存于75%酒精后带回实验室,制片后检视其形态特征,根据体长、触须和外生殖器等特征进行鉴定,并命名和描述。结果 记述了分布在中国南沙群岛永暑礁的蠓科毛蠓属2新种,即:双叶毛蠓新种Dasyhelea (Dasyhelea) binifolius Yu & Shi, sp. nov和隐藏毛蠓新种D. (D.) celatus Yu & Shi, sp. nov。结论 本研究首次记述了南沙群岛永暑礁的毛蠓属2新种,目前尚未在该地发现吸血蠓。模式标本现保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