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约述评
  • 特约述评
    洪坤学, 邹森, 邵一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包皮环切术、暴露前/后预防、杀微生物剂、治疗性预防等艾滋病生物医学预防策略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探索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和艾滋病流行情况的预防策略必要而迫切。本文拟从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在我国推广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简要介绍近年人类“抗艾”道路上重要的生物医学预防策略。
  • 特约述评
    钟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当前全球艾滋病现状和终止艾滋病流行的目标、存在的挑战和所做的努力;并综述了国内外分子流行病学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按照大规模疫情地区、小规模疫情地区和广泛流行地区分别陈述了分子流行病学在艾滋病疫情评估中的作用。本文列举的大量最近的参考文献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分子流行病学在遏制艾滋病流行中所发挥的作用。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
    刘翠华, 吴胜男, 谢延峥, 何浩岚, 许飞龙, 何金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SIVmac251感染中国恒河猴前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 16只中国恒河猴感染SIVmac251,在感染前1天,感染2、4、6、8、10周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于感染前1天及感染10周采集浅表淋巴结和直肠组织。用染料法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PBMC和浅表淋巴结组织炎症及免疫活化相关因子mRNA水平,用ELISA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炎症及免疫活化相关蛋白;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浅表淋巴结组织和直肠黏膜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和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结果 SIVmac251感染中国恒河猴后,其外周血PBMC、浅表淋巴结组织中IL-6、CD38、HLA-DR、IL-1β、IFN-α4、MyD88、IL-33、TLR2、TLR7、HMGB1、IL-18 mRNA显著升高;CD4+CD38+HLA-DR+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在SIV感染后显著上升;血浆IL-6、IL-1β、IL-18、IFN-γ、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升高;SIV感染后恒河猴浅表淋巴结出现了显著的病理改变,表现为纤维化、淋巴滤泡增生、耗竭等现象;肠道黏膜HE染色则显示明显炎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浅表淋巴结组织和直肠黏膜组织IL-1β、IL-18及HLA-DR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 SIV感染引发了显著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的特点是与免疫活化程度紧密相关。
  • 实验研究
    黄旭和, 于国龙, 周平平, 颜瑾, 赵锦, 陈琳, 林鹏, 何翔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在深圳发现的一例gag和env基因片段亚型不一致的HIV感染者样本进行近全长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以了解其重组特征并分析可能的来源。方法 利用近末端稀释法分两段扩增病毒近全长基因组并测定序列,使用SimPlot 3.5软件分析全长基因组序列中的重组断点,并采用分片段构建进化树的方法确认重组断点。对长度超过300 bp的片段与相应亚型的全部近全长基因组序列构建进化树,分析亲本毒株可能的来源。结果 经扩增测序获得1条长度为8 975 bp的HIV-1近全长基因组序列。断点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由CRF01_AE和CRF07_BC重组而成,重组断点相应于HXB2的位置分别为1 185、1 817、8 782、9 043和9 216,其中片段Ⅰ、Ⅲ、Ⅴ来源于CRF01_AE毒株,片段Ⅱ、Ⅳ、Ⅵ来源于CRF07_BC毒株。亲本毒株来源分析表明,与片段Ⅱ成簇的CRF07_BC序列主要来自北方男男同性传播人群,Bootstrap值为74%,片段Ⅲ与CRF01_AE的簇5病毒成簇,其中多数序列来自北方男男同性传播人群,Bootstrap值为100%。结论 本文获得了一株CRF01_AE和CRF07_BC重组形成的独特型重组病毒,其亲本病毒与我国北方男男同性恋人群流行的毒株同源,有可能来源于深圳本地性传播人群中流行的病毒。
  • 实验研究
    胡园园, 陈燕丽, 张岱, 邹森, 侯佳莉, 任莉, 郝彦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HIV-1 B’亚型毒株感染者Nef 蛋白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 表位变异及其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从137例HIV-1 B’亚型毒株感染者的血浆样本中提取病毒 RNA,经逆转录及巢式 PCR 扩增获得 Nef 基因并测序,将获得的Nef 基因序列翻译为蛋白序列, 然后与 HIV免疫学数据库中经过实验证实的CTL 表位进行比对,分析Nef蛋白CTL表位变异与感染者病毒载量的关系。结果 与HIV免疫学数据库中CTL 表位的比较发现,本研究137例HIV-1 B’亚型毒株感染者病毒Nef 蛋白大部分CTL表位相对保守,只有5个表位的变异频率超过10%,CTL表位旁序列的变异程度较锚着位点变异大,表位旁上下游第一位氨基酸的突变频率较高,表位氨基酸总变异频率、锚着位点和表位旁序列的氨基酸变异频率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非锚着位点氨基酸的变异与病毒载量无相关性。结论 HIV-1 B’亚型毒株感染者Nef蛋白大部分CTL表位较保守,CTL表位旁序列变异程度较锚着位点大,表位旁上下游第一位氨基酸的突变频率较高,推测表位旁序列氨基酸的变异可能是Nef蛋白CTL逃逸突变的主要方式,Nef蛋白CTL表位变异与病毒适应性损伤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 实验研究
    李丹, 鞠斌, 王硕, 李亚锋, 梁华, 邵一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在筛选HIV-1抗原特异性单个B细胞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HIV-1特异性探针结合多色流式细胞技术,标记HIV-1抗原特异性B细胞;并结合单细胞流式分选,从两例HIV-1慢性感染者体内分离抗原特异性单个B细胞。结果 两个样本均有较强的中和活性,可以用作筛选中和抗体。两例感染者经流式分选后分别获得探针特异性目的细胞CD3-、CD8-、INDO-1 VIOLET-、CD14-、CD19+、CD20+、IgM-、IgG+、JRFLgp140+、JRFLgp140-D368R-各33和20个。结论 通过流式分选技术结合HIV-1特异性探针可以获得单个HIV-1抗原特异性B细胞,为后续获得有广谱中和HIV-1能力的抗体,设计抗HIV-1药物和HIV-1疫苗免疫原提供技术支持。
  • 实验研究
    王晓辉, 宋俊敏, 杨峥嵘, 陈琳, 谭京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中国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DR基因多态性与HIV-1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序列特异引物PCR法对HIV-1高暴露不感染人群、健康对照人群和HIV-1感染人群进行HLA分型,分析HLA基因多态性位点在两组或三组人群之间分布的差异。结果 三组人群HLA-ABDR基因多态性位点中A*03B*55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两个位点为低丰度位点。健康对照人群HLA基因型的分析发现,HLA-A*02A*24基因型在CD8+T细胞HLA-DR表达高低两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38),等位基因分析也验证了该位点突变的意义(P=0.007,0.009)。A*02多态性变异与CD8+T细胞HLA-DR表达有显著性负相关(r=-0.257,P=0.008),该位点基因突变与CD8+T细胞HLA-DR的低表达密切相关;A*24多态性变异与HLA-DR在CD8阳性细胞表面的表达有显著性正相关(r=0.195,P=0.045),该位点基因突变与CD8+T细胞HLA-DR的高表达密切相关。结论 HLA-A*02基因多态性变异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HIV-1感染的保护性因素,而HLA-A*24基因多态性变异可能是感染的危险因素。
  • 疾病监控
  • 疾病监控
    王珏, 马艳玲, 张琬悦, 王玲, 章任重, 潘颂峰, 李志晴, 康钧, 方刚岗, 李洪元, 李佑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评价强化干预措施对低档暗娼减少性病艾滋病感染的效果,为更好的开展低档暗娼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为干预组,红河州开远市、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为对照组,干预组将每月强化的外展干预(包括重点知识宣传、扩大HIV和梅毒检测、安全套发放)、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梅毒转介治疗作为一套低档暗娼干预服务包来强化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2012年为基线,2013—2015年每年开展一次随访调查,通过各干预指标变化趋势,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与熟客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对照组从42.36%上升到62.31%,干预组从41.46%上升到71.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一般客人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对照组从84.72%上升到94.47%,干预组从76.83%上升到84.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IV阳性率由18.75%降为9.05%,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HIV阳性率由1.22%降为0.50%;对照组梅毒阳性率由16.67%降为15.58%,干预组梅毒阳性率由13.34%降为4.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3年的强化和常规干预,对照组和干预组低档暗娼在减少性病艾滋病感染上均有效果,但干预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应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推广强化干预措施。
  • 疾病监控
    陈欢欢, 沈智勇, 吴兴华, 陈礼, 罗柳红, 张世真, 霍小兴, 陈珍强, 李丽, 陆华湘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4—2016年广西专项示范区筛查新发现HIV阳性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在广西专项示范区对新发现HIV阳性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获取社会人口学、行为学及暴露史等信息,使用PASW Statistic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发现感染HIV病例主要特征:≥50岁占63.91%,农民占61.74%,离异/丧偶/分居占57.83%,低文化程度占56.52%。84.30%男性因“异性商业性途径”感染,87.93%女性因“异性非商业性途径”感染。共有193名男性在最近0~18个月内有过商业性行为,新发现病例组和既往报告病例组分别为70.35%、72.00%;商业性行为暴露时间跨度(8.55±8.65)年。新发现病例组92.17%病例有固定性伴性行为。结论 广西示范区筛查新发现的HIV病例主要是农村地区、中老年、离异丧偶或分居的男性人群,其性行为多样而复杂,主要通过商业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在农村地区扩散和二代传播的形势较为严峻。
  • 疾病监控
    刘罗, 王琳革, 陈嘉全, 谭文彬, 李秀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济宁地区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防范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今后该地区高校制定和开展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在济宁地区四所高校随机整群抽取大学生1 000名,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6.59%,不同学校、专业、年级、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校、专业、性别的大学生艾滋病防范意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得分的影响因素为学校和年级,大学生艾滋病防范意识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性行为史。结论 近年来济宁地区在校大学生性观念开放、性行为发生比例有所上升,而艾滋病防范意识薄弱、艾滋病知晓率有所下降,显示济宁地区在校大学生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加强大学生艾滋病宣教非常迫切且重要。
  • 疾病监控
    林丽, 陈亮, 吴韶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SM) 新报告HIV阳性者的人口学和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为今后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福州、厦门、泉州选取部份VCT门诊,对新发现的MSM HIV阳性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277名感染者,年龄为17~63岁,其中17~24岁占35.38%,25~34岁占41.16%;婚姻状况以未婚单身为主,占71.84%;文化程度以大专以下为主,占53.43%;近3个月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率不高,仅41.13%;28.88%的人有性病史;有32.85%发生异性接触史。结论 安全套的使用率低、患有性病等危险因素普遍存在,应进一步完善对MSM人群的健康咨询和行为干预。
  • 疾病监控
    罗柳红, 吴兴华, 陈欢欢, 陆华湘, 陈礼, 农莉莉, 覃春伟, 吴颖芳, 梁英芳, 沈智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西专项示范区HIV/AIDS阳性检出前、后商业性行为变化及后续发生商业性行为情况,初步探索HIV阳性病例传出风险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广西艾滋病专项示范区内对HIV阳性嫖客病例开展专题调查,使用PASW Statistic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93份,其中≥50岁占59.59%(115/193),小学及以下文化占50.78%(98/193),无固定性伴占52.85%(102/193)。阳性检出前、后与固定性伴和商业性伴发生性行为在“经常使用安全套”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阳性检出后63.21%的嫖客已经戒嫖,阳性检出前、后在商业性行为频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非农民(OR=2.20,95%CI:1.03~4.70)、非专项检测(OR=2.97,95%CI :1.44~6.12)和既往发现的HIV(OR=2.40,95%CI :1.18~4.90)病例检出后继续招嫖的风险较高。结论 尽早有效地发现HIV病例,可以降低商业性行为频率,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同时应加强对非农民及早期检测发现的HIV病例的干预和管理,降低艾滋病的二代传播。

  • 疾病监控
    张明雅, 陈亮, 夏品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福建省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艾滋病病人(AIDS)及其母亲基本情况。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福建省母婴传播HIV/AIDS的基本信息和随访资料并逐一核实其母亲的基本情况,用SPSS 15.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2015年12月31日,福建省共发现70例母婴传播病例,11例病例为抱养/弃婴。死亡病例19例,现活51例;现活的51例在2015年100%接受随访管理。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共有47例阳性母亲能核实到具体情况,显示阳性母亲文化程度较低,初中以及下文化程度者占89.36%,职业以无业者及农民为主,占74.47%,91.49%的母亲是在患儿出生之后确诊HIV抗体阳性。70例母婴传播病例母亲中外籍女性12例,占17.14%。结论 艾滋病母婴传播对儿童的影响深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还需加强适龄妇女孕前/孕早期HIV抗体检测、外籍新娘的管理以促进母婴阻断的有效实施。
  • 疾病监控
    陈懿, 钟坚, 谭琳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梧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死亡情况。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2月31日前现住址为梧州市的HIV/AIDS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梧州市累计报告1 132例HIV/AIDS死亡病例,累计病死率为29.83%(1 132/3 795);其中已参加抗病毒治疗187例(16.52%),未参加过治疗945例(83.48%);死亡病例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占47.00%(532/1 132);历年死亡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检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死亡前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占69.14%(392/567)。结论 晚发现现象严重是导致HIV/AIDS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才能有效降低本市的HIV/AIDS病死率。
  • 疾病监控
    庞秀然, 谢海, 黄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防城港市2010—2015年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并收集防城港市2010—2015年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防城港市2010—2015年HIV/AIDS疫情流行强度减弱,报告病例自2012年起出现逐年下降趋势。6年间共报告HIV/AIDS 1 858例,其中HIV 784例(42.20%)、AIDS 1 074例(57.80%);男女性别比为2.38:1;年龄以15~49岁青壮年为主,但呈逐年降低趋势,构成比从2010年的62.90%逐年降低至2015年的48.09%,而≥50岁组的构成比逐年上升,2015年首次超过青壮年,为51.49%;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3.50%;初中以下低学历人群占86.17%;已婚有配偶者占67.87%;异性性传播占95.32% ;所有镇(乡、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局部地区疫情较重,病例以各县(市、区)城区和港口人流、物流频繁及沿边边贸活跃乡镇为主,占57.97%;病例发现途径以其他就诊者检测为主,占53.34%;病例晚发现率为57.80%。结论 防城港市HIV/AIDS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城区和海港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沿边边贸活跃乡镇是疫情重点地区,低学历、农民和≥50岁人群已成为主要高危人群,异性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存在病例发现晚的问题;应加大对这些重点地区、人群和环节的监测,扩大检测和干预工作。
  • 疾病监控
    杨艳, 朱琼美, 杨翠云, 郭庆, 付廷早, 杨学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临沧市50岁及以上老年人HIV/AIDS感染现况,为今后制定有针对性的HIV/AIDS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根据现住址为临沧市,终止时间为2015年12月31日,筛检出50岁及以上老年人HIV/AIDS报告病例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2004年首次发现报告年龄50岁及以上老年人感染HIV/AIDS以来,截止2015年12月累计报告50岁及以上老年人HIV/AIDS病例807人,其中HIV病例410例,AIDS病例397例,死亡240例,现存活567例;报告病例以医疗机构就诊者检测和自愿咨询检测来源为主;男性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61:1;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占比60.97%;病例以汉族为主,占76.33%;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比68.03%;病例中已婚有配偶的最多,占比 69.27%;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多为小学文化,占56.34%;病例以性传播为主,占比98.51%;70.26%的报告病例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结论 临沧市50岁及以上老年人感染HIV/AIDS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应该对文化水平偏低、来自农村地区的50~60岁的男性老年人开展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以防止艾滋病疫情在老年人群中进一步扩散和蔓延。
  • 疾病监控
    谭琳琳, 陈懿, 李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梧州市的HIV感染长期不进展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以了解HIV感染长期不进展病例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筛选出感染时间至少5年以上、现住址为梧州市的HIV感染存活病例、并且从未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D4检测结果从未低于410 cells/μL的病例,进行年龄、性别、感染途径、接受随访及CD4检测等情况的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述条件筛选,在2 956例存活的感染者及病人中共筛选出72例HIV感染长期不进展病例,占2.44%(72/2 956)。其中男性57例,女性15例。30~49岁年龄段的54例,占该年龄段存活病例的3.10%(54/1 743)。经注射吸毒途径感染的38例,占该途径感染的存活病例5.03%(38/755)。有工作的41例,占有工作的存活病例1.88%(41/2 181)。除诊断年限为10年组的病例接受随访的次数平均不足每年1次外,其余诊断年限组的病例每年接受1次以上的随访;所有的病例每年或每两年接受一次CD4检测。结论 根据本次分析结果 ,应该加强规范化的随访干预,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宣传,对特征人群采用更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使其更加关心自身的健康,积极面对社会,更好的保护和促进身体免疫功能。
  • 疾病监控
    孙勇, 翟艳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2010—2014年结核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艾滋病/结核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对所有首次到结核门诊就诊的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进行艾滋病病毒(HIV)、梅毒检测以及痰培养、X线检查,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而五年间数据的趋势分析应用χ2趋势检验。结果 共监测768人,以20~59岁的中青年为主(72.0%)。不同年份之间婚姻状况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卡方趋势检验发现已婚就诊者的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P<0.05)。2010—2014年共检出结核病患者732人(95.3%),本地户籍的就诊者结核检出率高于外省就诊者(P<0.001)。17~49岁组人群对艾滋病知识8个问题的知晓率均高于≥50岁组(P均<0.01)。承认曾经输过血或卖过血浆的比例为0.9%,注射过毒品的比例为0.3%,有过男男同性性行为的比例为0.2%。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1%,梅毒阳性检出率为0.8%。结论 应针对中青年人群、已婚结核病人群及其家庭、有过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开展结核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减少结核病/艾滋病的感染和传播。
  • 疾病监控
    沈平, 蒋丽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钦州市钦南区2011—2015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例检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为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钦州市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专报系统,导出2011—2015年HIV/AIDS病例检测数据信息。按照我国使用的晚发现定义标准,分析不同情况下的晚发现比例及影响因素。结果 2011—2015年钦州市钦南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例检测晚发现比例分别为41.6%、42.1%、46.8%、50.0%和45.5%;晚发现比例最高的人群分别是男性(48.4%)、50~59岁组(50.9%)、文盲及小学(46.8%)、离异或丧偶(52.4%)、海员及长途驾驶员(52.6%)。不同性别、年龄、婚姻和职业间晚发现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异性传播途径感染病例的晚发现比例为46.7%,明显高于其他传播途径(P<0.001);不同样本来源的病例中,其他就诊检测晚发现比例为58.6%,明显高于其他样本来源(P<0.001)。结论 钦州市钦南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例检测晚发现比例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亟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策略,让更多有高危行为的人群自觉早期检测。
  • 疾病监控
    庞杏林, 陈守义, 徐慧芳, 杨智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广州地区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合并感染隐孢子虫的血清抗体,了解隐孢子虫感染率和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下半年HIV抗体阳性者450例和正常对照组180例,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隐孢子虫血清IgG抗体。结果 HIV组隐孢子虫阳性率为17.3%(78/450),正常对照组隐孢子虫阳性率为11.1%(20/180),HIV/AIDS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较正常人更易于合并感染隐孢子虫。
  • 疾病监控
    李沛然, 陈霖, 郭素丽, 闫梦迪, 王雪, 孙杰, 陈伟蛟, 郭桐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HIV初筛试验与确证试验的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随访研究确证试验不确定结果的抗体进展情况。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8月解放军302医院HIV抗体初筛阳性的地方患者331例,初筛方法为化学发光法,以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tting, WB)作为确证试验,分析结果。并对不确定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出现的条带,对转阳以及转阴的结果汇总统计。结果 初筛S/CO值在1~5之间的有84例,阳性符合率为0.00%,5~20之间的有36例,阳性符合率为22.22%,20~100之间的有65例,阳性符合率为67.69%,大于100的有146例,阳性符合率为98.63%。免疫印迹法检测后,72例不确定结果中存在多种条带,终判定为阳性的病人有13例,判定为阴性的病人为38例,失访21例。结论 化学发光试剂存在有一定的假阳性,随着S/CO 值的升高,其与确证试验的阳性符合率也会升高,但是高S/CO 值的标本并不一定代表感染了HIV。同时免疫印迹法检测HIV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建议HIV 抗体的报告应该用初筛试验、复检试验、确证试验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陈万, 梁纲, 黄绍标, 欧汝志, 吴念宁, 黎彦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HIV/AIDS合并重症肺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分布特点、临床诊治现状及预后情况,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广西艾滋病诊疗中心收治的AIDS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基础疾病或并发疾病及相关的主要临床特征。结果 153例HIV/AIDS重症肺炎患者的呼衰类型以Ⅰ型呼衰为主,影像表现可多样,从渗出、实变到空洞、小叶中心性结节、纤维化均可见,病灶缺乏典型的影像学特点;病原学感染最常见的是多种细菌、真菌及病毒的混合性感染,细菌感染最为常见,真菌感染最常见马尔尼菲青霉菌;死亡组化验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计数明显高于好转组,CD8+ T淋巴细胞和血白蛋白降低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和低蛋白血症是影响重症肺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快速识别病原体和强化抗感染治疗是治疗HIV/AIDS重症肺炎的关键。结论 广西地区HIV/AIDS并发重症肺炎患者以Ⅰ型呼衰为主要表现;影像学呈实变、磨玻璃样变等改变;机会感染病原体可有细菌、真菌结核及病毒,且多为多种细菌、真菌及结核的混合性感染; HIV/AIDS合并重症肺炎应早期诊断,尽早进行全覆盖抗菌治疗,基层医院应尽早转诊到有条件医院治疗,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 临床研究
    黎桂连, 聂李平, 杨峥嵘, 石向东, 梁春萍, 王晓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例HIV/HBV双重感染的重症肝病/艾滋病病例与HIV/HCV双重感染病例、HIV携带者和正常对照的免疫学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HIV携带者病例和阴性人群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淋巴细胞、NK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同时分析淋巴细胞活化标志物CD45CD56、CD56CD69、CD4CD38、CD4HLA-DR 、CD8CD38、CD8HLA-DR阳性细胞百分率及淋巴细胞坏死/凋亡细胞率。结果 相对于HIV/HCV双重感染、HIV携带者及正常对照,该病例各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均偏低,而CD45CD56、CD4CD38、CD8CD38阳性细胞亚群均明显偏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显示,总淋巴细胞计数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性最高(r =0.778,P =0.023),CD8HLA-DR阳性亚群比率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性最高(r =-0.787,P =0.020);该病例外周血淋巴细胞死亡/凋亡指标与其它病例和正常对照相比并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B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各亚群计数结合淋巴细胞活化标志物可以更全面地描述HIV感染者的免疫状态。
  • 临床研究
    黄琳, 李钰, 严宇斌, 梁慧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惠州市随访并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639例患者信息,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分析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的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的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力、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的得分明显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个人年收入高是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年龄大、副反应、WHO分期高是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显示:以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为参照,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的患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风险为5.387(95%CI:1.673~17.483),50个/mm3≤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的患者的风险为3.607(95%CI:1.201~11.084);出现持续或间断发热患者的风险为2.147(95%CI:1.304~4.042)。结论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低于一般人群,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有年龄、年收入、副反应、WHO分期。结合生存时间分析,尽早开始标准化治疗有利于患者的生存预后。
  • 临床研究
    贾海英, 王玲玲, 黄睿, 王昌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病毒(HIV/HBV)共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白细胞和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收集17例HIV/HBV共感染患者(共感染组)、40例HIV单纯感染者(单纯感染组)及32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的抗凝血及血清,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T及CD8+T淋巴细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共感染组、单纯感染组CD4+、CD8+、CD4+/CD8+、CD4+/CD3+、CD8+/CD3+、CD4+CD8+、CD4+CD8+/CD3+、淋巴细胞(LYMPH)等8个项目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总蛋白(TP)、白蛋白 (ALB)、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HBV共感染患者在疾病进程中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LYMPH、AST、ALT、GGT、ALP密切相关,对评价HIV/HBV共感染患者的免疫状况、疾病进展和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特约研究进展
  • 特约研究进展
    孔德生, 马丽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效抗反转录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能有效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复制,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艾滋病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疾病。HIV可以在感染者体内形成病毒储存库,HAART无法清除储存库,这成为彻底性治愈艾滋病的主要难点。通过不同策略在停止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体内病毒能控制在检测线以下并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功能性治愈成为近期治疗艾滋病的目标。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实现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不同策略:早期和强化治疗、激活和杀灭、基因治疗和永久沉默等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