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约报告
  • 特约报告
    张玉农,李国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西省曾属低疟流行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年报告疟疾病例数较多,其中1951、1970和1974年为三个发病高峰年,年报告发病数分别为1 155、2 303和1 282例。经过多年的防治,1986年以后每年疟疾发病人数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不超过20例。2000年以后每年仅有个别病例报告,且均为输入性病例。疟疾年均报告发病率已由1950—1959年的5.25/10万下降到2000—2009年0.03/10万。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工作,2010—2015年全省省、市、县共培训疟防专业人员18 189人次,临床医生24 991人次,检验人员7 219人次;血检不明原因发热病人47 385例,其中1例为疑似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1年),12例为输入性疟疾病例(2013和2014年各5例 ,2015年2例)。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57例,除2011年1例为疑似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外,其余56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24 h疟疾病例报告及时率为100%,病例报告后3 d内个案调查率100%;2013—2015年全部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实验室确诊率为100%;2013—2015年应调查处置疫点数44个,病例报告后的7 d内疫点处置率为100%。全省连续三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11个市于2015年均通过了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 特约报告
    李凡,杨成明,冯宇,杨国兵,余大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世纪50—60年代,疟疾在甘肃数十个县流行,1950—2011年甘肃共报告疟疾病例37 957例,其中间日疟37 750例,占总病例的99.45%。1963年报告病例最多,达5 000余例,之后经过加强防制,疟疾病例逐年减少。1990年后疟疾仅在5个县有本地病例报告,年发病例在1~40例之间。201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甘肃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广泛促进部门间合作,全面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各级疟疾防治机构努力完成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目前全省已经达到消除疟疾行动制定的阶段规划目标。2010年后全省未发生本地感染病例和疟疾死亡病例。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市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果表明:消除疟疾行动推动了全省各疟疾流行县的疟疾防治工作;全面提高了各级医疗和疾控机构相关人员的诊治和防制水平,全省疟疾流行三类县已经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010—2015年6月甘肃省报告疟疾病例113例,其中输入性疟疾112例,不断发生的输入性疟疾疫情,给全省消除疟疾行动增加了新的困难。通过消除疟疾中期评估总结经验,寻找和解决问题,在输入性疟疾疫情严峻的新形势下,为全省2018年提前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 特约报告
    孙英伟,李鑫,滕聪,毛玲玲,王子江,王博,姚文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疟疾曾经是严重危害我省人民身体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最早在1921年有病例报告,20世纪50年代,在我省丹东、大连和沈阳等城市的部分地区均有间日疟流行。1951年以来我省每年均有疟疾病例报告,1953年、1962年和1973年是3个发病高峰年,发病率分别为136.66/10万、256.80/10万和32.58/10万。此后,我省确定了“三根治、一预防、积极灭蚊”的综合性防疟措施,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77年后每年发病率均下降到1/10万以下,防疟措施效果明显。2010年全省开始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通过全球基金项目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投入 1 109.6万元,培训业务人员140 495人次,血检“三热”病人430 142例次,消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省有4个二类县、96个三类县,2012年以后,除一个二类县,其他99个县区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96个三类县(区)完成了市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省级消除评估正逐渐展开;规范了疟疾疫情管理与处置技术规范,措施落实达到了3个100%(国家1-3-7模式),全省疟疾病例实验室诊断率达到100%。
  • 特约报告
    朱国鼎,周华云,王伟明,曹园园,刘耀宝,高琪,曹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疟疾曾是江苏省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在20世纪曾先后两次出现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年发病人数达千万。通过几代人努力,江苏省的疟疾防治取得显著成效,疟疾发病率稳步下降,1988年已成功阻断恶性疟的传播,2009年全省年报告疟疾病例总数已降至389例,发病率低于0.1/万;2010年,江苏省全面启动消除疟疾行动,疟疾防治从控制走向消除,自2011年10月至今未发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全省已有90个县(市、区)和5个地级市通过消除疟疾达标考核。
  • 特约报告
    曹磊,刘峰,陈飒,张志成,邓勇,周体操,柴自超,张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疟疾曾是陕西省主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经过几十年的艰苦防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疟疾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2010年起陕西省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陕西省采取加强疟疾输入病例监测和处置、传染源控制及媒介防制等综合防控措施,逐步推进消除疟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2015年,陕西省共进行 “三热”病人血检458 076人次,血检阳性71例,发现并规范治疗疟疾病例282例。所有病例均在24 h内进行网络疫情报告,3 d内个案流调率及7 d内疫点处置率均达到了100%。自2012年以来,全省所有县(区)均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至2015年12月31日,宝鸡市、铜川市、杨凌区和韩城市完成了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工作,如期完成了既定目标。
  • 特约报告
    侯岩岩,赵江山,史光忠,亚里昆?买买提依明,茹孜古丽?朱马洪,斯康德尔?阿布都瓦依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曾是我国主要的疟疾流行区,1951—1958年发病率较高,50.3/10万~355.8/10万;1968—1988年发病率6.7/10万~0.1/10万;1989—2001年降至最低水平(0.005/10万)。1999—2001年原新疆卫生厅组织开展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经过一系列防治措施的落实,于2001年宣布实现了本地消除疟疾目标。1951—2001年新疆共报告疟疾现症病例87 446人,年平均发病率为1.85/10万,累计死亡138人。2002—2003年新疆无输入性疟疾病例报道,2004—2015年新疆报告疟疾病例7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2010年 《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消除疟疾工作,广泛宣传疟疾危害和防治知识,每年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国家累计投入疟疾防治工作经费476.0万元,全疆共完成三热病人血检40.8万人,2010—2015 年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确诊率达100%; 疟疾病例诊断后 24 h内报告率达到 100%;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达到 100%;报告疟疾病例中 3 d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比例达到 100%;报告疟疾病例中 7 d内开展疫点处置的比例达到 100%,新疆自2001年至今已持续保持无本地感染病例状态。针对当前疟疾形势,新疆在继续做好消除疟疾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管理。至2015年10月,新疆6个疟疾三类县均已通过消除疟疾考核。
  • 论著
  • 论著
    李东,张苏晗,杨秀惠,陈致飞,郑凝旋,张红榕,黄丽芳,梁晓峰,周勇,郑金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福建地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方法 通过巢式PCR法分片段扩增慢性乙肝患者HBV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福建地区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基因型、血清型;同时结合HBV-DNA载量、血清标志物等检测结果分析福建地区乙肝基因型分布特征。结果 从147例血清样本中成功扩增126例HBV完整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126例血清样本中B基因型78例(61.90%),C基因型42例(33.33%),B/C混合型6例(4.76%),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血清型以adw2和adrq+为主,分别占63.49%和36.51%;不同基因型的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HBV-DNA载量、所在地区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血清标志物HBeAg的阳性率、HBV血清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 福建地区乙肝基因型主要以B型和C型为主,另见少量B/C混合型。B、C不同基因型的分布与患者血清标志物HBeAg的阳性率及HBV的血清型具有一定相关性。
  • 论著
    王淼,阳帆,黄达娜,黄亚兰,吴春利,王超,白芳,黄柏诗,张仁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Ⅰ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感染患者血清中分离病毒,并探究Ⅱ型登革病毒prM多抗对该病毒体外感染细胞的影响。方法  用C6/36细胞分离并扩大培养Ⅰ型登革患者血清中的登革病毒,根据细胞病变收取病毒,空斑实验测定病毒滴度。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及qRT-PCR检测病毒对细胞的感染,空斑减少中和实验和抗体依赖增强感染实验测定Ⅱ型登革病毒prM抗体对病毒的中和及增强活性。结果  分离扩大培养了一株Ⅰ型登革病毒,滴度达到8×107 pfu/mL。登革病毒可以在K562细胞复制增值,ana-1细胞可以主动吞噬病毒但病毒在此细胞内不复制。0.1、1 μg/mL的多抗与病毒孵育后感染BHK细胞产生的空斑数与未加入抗体的空斑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prM多抗并没有增加登革病毒对K562细胞的感染。结论  成功扩大培养DENV Ⅰ毒株,体外实验结果证明兔源性prM多抗是一种无增强活性的中和型抗体。
  • 论著
    周晓敏,付丽,卢文青,陆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珍珠番石榴、鸡心柿和番荔枝中多酚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了解对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果提取液中多酚物质的成份,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对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菌、福氏志贺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8种常见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 三种热带水果提取液中均检出儿茶素、没食子酸、槲皮素、木犀草素等多酚物质,珍珠番石榴含儿茶素为391.93 mg/kg,鸡心柿和番荔枝含没食子酸分别为377.11 mg/kg和256.52 mg/kg。珍珠番石榴提取液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MIC为0.078 1 g/mL;鸡心柿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312 5 g/mL;提取液对受试菌具有明显的杀菌或抑菌作用,抗菌活性强弱为:G+>G-,球菌>杆菌>真菌,条件致病菌>致病菌。结论 珍珠番石榴、鸡心柿和番荔枝所含的多酚物质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儿茶素和没食子酸。
  • 论著
    李迎春, 郑义,段燕灵,江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联合厄贝沙坦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制备UUO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厄贝沙坦组以及白藜芦醇和厄贝沙坦联合组,每组8只。术后2周处死大鼠, 过碘酸-Schiff染色和脂氢过氧化病理分析肾间质纤维化指数,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用Western Blot分析α-SMA、?bronectin、p-Smad3、pNF-κBp65、ICAM-1、TNF-α,用ELISA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arc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MIP-2)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tatic protein-1,MCP-1)。结果  过碘酸-Schiff染色和脂氢过氧化结果显示模型组肾小管损伤面积远大于其它各组。免疫组化分析模型组中α-SMA的表达高于其它各组,联合治疗组α-SMA的表达在治疗组中表达较少,但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肾间质α-SMA、?bronectin、p-Smad3、pNF-κBp65、ICAM-1、TNF-α的表达增多,联合治疗组较厄贝沙坦和白藜芦醇组的表达减少(P<0.05),但厄贝沙坦和白藜芦醇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MIP-2和MCP-1的水平高于其它各组,在治疗组中,联合治疗组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低于另外2组。与模型组比较,其它组PPAR(α、β和γ)酶活性增加(P<0.05)。结论  白藜芦醇和厄贝沙坦可抑制NF-κB、TGF-β1等途径减缓肾纤维化的病程进展,且联合治疗对肾纤维化的减缓更显著。
  • 论著
    谭文彬,陆靖,杜峰,杨媛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在MCF-7乳腺癌细胞他莫昔芬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ERα基因沉默的MCF-7细胞株(A组)和ERβ基因沉默的MCF-7细胞株(B组),以亲本MCF-7为阴性对照,MTT法检测MCF-7乳腺癌细胞对他莫昔芬的耐药性,RT-PCR检测耐药相关基因:多药耐药基因1(MDR1)、肺耐药相关蛋白(LRP)、π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等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耐药相关的蛋白激酶B(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等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亲本MCF-7细胞株(C组)对比, ERα基因沉默的MCF-7细胞株(A组)细胞株增强了他莫昔芬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P<0.05),ERβ基因沉默的MCF-7细胞株(B组)细胞株降低了他莫昔芬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t=8.23,48.36,78.57,P<0.05)。与C组比较,A组耐药基因MDR1、LRP、GST-π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组耐药基因MDR1、LRP、GST-π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C组比较,A组能够显著抑制AKT及ERK的磷酸化,降低p- AKT及p-ERK的表达水平(P<0.05),B组能够显著促进AKT及ERK的磷酸化,增加p- AKT及p-ERK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雌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的耐药性中发挥重要作用,ERβ可能通过抑制相关耐药基因及蛋白表达从而降低了TAM的耐药性,ERβ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有效靶点。
  • 论著
    郭爱华,李晔,李建红,李小丽,王玮,郭蒙京,李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果中14种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用乙腈提取,提取液经无水硫酸钠脱水、氮气吹至近干,用2 mL甲醇-二氯甲烷(1+99)溶液溶解,经NH2基固相萃取柱净化后,淋洗液用氮气吹至近干,用丙酮溶解并定容至1 mL。采用HP-5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 μm)进行分离,μECD检测器检测,气相色谱法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 在20~200 μg/L范围内,14种农药的线性关系良好(r ≥0.997 7),方法检出限为0.000 30 mg/kg~0.004 00 mg/kg,三个添加浓度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0.4%~120.0%,相对标准偏差(n =6)为1.7%~15.0%。结论 本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好,适合于水果中14种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测定。
  • 论著
    赵秀娟,甄晓洲,梁煜明,梁丹华,马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度高海拔地区人群叶酸营养水平与炎症水平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5年4月—12月来自云南省中度高海拔(海拔1 000~2 000 m地区的健康人群485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同时进行血常规、血清炎症因子,包括hs-CRP、TNF-α、IL-1β、IL-6,血脂四项以及血清叶酸检测,按照血清叶酸浓度分为高、低血清叶酸组,分析其和炎症因子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中度高海拔地区人群中,血清叶酸浓度高者IL-1β水平较低血清叶酸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两组间的血脂及其他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叶酸浓度与hs-CRP、IL-1β、IL-6呈负相关关系(rs =-0.111、-0.252、-0.119,P <0.05),与TNF-α无相关关系。结论  中度高海拔地区人群的血清叶酸浓度与炎症指标明显相关,血清叶酸浓度高者其炎症指标IL-1β较低,提示良好的叶酸营养状况有助于改善中度高海拔地区人群的慢性炎症水平,促进人群健康。
  • 论著
    张苏晗,杨秀惠,陈致飞,李东,黄丽芳,陈俊磊,潘伟毅,郑凝旋,张红榕, 周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育龄期妇女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基因分布特点。方法 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抽取泉州乙肝高流行区15~59岁育龄期妇女1 859人,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血标本采集检测。结果 检测 1 859份血清标本,其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6%、65.8%、17.3%、63.7%、7.2%。HBsAg单阳性占8.0%,HBsAg、HBeAg双阳性占7.4%;HBsAg阳性率沿海高于内地(P<0.05);15岁~组明显低于30岁~、40岁~组;医务人员及公共服务人员较低,干部较高。自诉接种过HepB疫苗的占28.2%,免疫失败率为7.1%。接种HepB疫苗的育龄期妇女HBsAb阳性率(73.1%)明显高于无免疫接种(60.3%)。179例HBsAg阳性血标本HBV-DNA载量阳性72例,其中载量>106拷贝/mL占 16.8%。对HBV-DNA载量阳性进行基因分型,其中 B型占66.7%,C型25.0%,D型1.4%,B/C混合型1.4%,基因未定型5.6%,未见A、E、F型。南安与晋江相比,B型占多数,C型较少。结论 福建省乙肝高流行区育龄期妇女HBsAg携带率处于较高水平,小年龄组HBsAg携带较低,基因型以B型为主,HepB疫苗接种预防效果显著,仍需继续落实HBV母婴阻断干预措施。
  • 论著
    赵婵娟,江武威,李向阳,杨浩,朱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口市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及相关知识知晓现状,为探索老年人健康的社区干预和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海口市农村地区1 973名老年人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并汇总分析。结果 海口市农村地区老年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例为81.7%,73.2%老人与子女同住,62.0%老人生活能自理;吸烟率为10.7%,饮酒率为9.4%,经常锻炼率为48.6%,自觉口味偏咸率为9.2%;慢性病总患病率为54.2%,男女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0岁及以上患病率最高,为64.2%;慢性病相关健康知识整体知晓率为46.1%,知晓率较高的条目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因素”(72.8%)和“高血压诊断标准”(54.2%),“吸烟有关疾病”条目的知晓率最低(11.9%);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医护人员(70.2%)和社区健康教育(24.4%)。结论 海口市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应积极探索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新模式,为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 论著
    杨成运,钱丹,陈伟奇,周瑞敏,刘颖,张红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河南省输入性疟疾现状与消除疟疾工作进展情况。方法 收集整理河南省输入性疟疾发病数、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相关数据,对所得资料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2005—2015年输入性疟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河南省2005—2015年有输入性疟疾病例1 141例,输入地来源主要为非洲(81.42%)和东南亚(8.50%);输入性疟疾发病较多的7个市为洛阳、郑州、濮阳、新乡、南阳、安阳和许昌市(占67.66%);全年均有发病,没有季节性特征;20~49岁男性为发病主要人群(占88.52%)。职业主要以农民、工人和民工为主(占75.90%),患者自发病到确诊时间的中位数为4 d,最长为373 d,24 h内被确诊的有134例,占11.74%;2013—2015年有109个县(市、区)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 河南省疟防进程已由控制阶段走向消除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疟疾监测工作,保证消除疟疾目标的顺利实现。
  • 论著
    唐维骏,沈平,陆艳,孙雷,覃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钦州市2010—2014年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制定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国家妇幼卫生综合信息平台中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0—2014年HIV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婴儿个案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五年来接受艾滋病咨询和HIV抗体检测的孕产妇均为374 190例,咨询率和检测率均为99.37%;经检测发现及确认HIV抗体阳性孕产妇416例,HI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0.11%;在HIV抗体阳性孕产妇人口学特征中,阳性率占比例较高的分别是20~30岁组(66.99%)、汉族(92.55%)、农民及民工(31.25%)、初婚者(71.63%)和初中及高中文化(70.76%)这类人员;HIV抗体阳性孕产妇服用抗HIV药物的共357人,服药率为85.82%。而HIV抗体阳性产妇所生婴儿414人,服用抗HIV药物的婴儿共390人,服药率为94.20%。两者服药率均呈上升趋势(P<0.001);对服用抗HIV药物后并满18月龄的321例儿童检测HIV抗体,共发现并确认7例HIV阳性儿童,检测阳性率为2.18%。结论 钦州市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策略取得显著效果,艾滋病母婴传播率远低于我国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规划制定<5%的目标。
  • 论著
    高世同,李晓恒,黄达娜,谢旭,梅树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深圳市消除疟疾主要措施的执行情况,评估实施效果。方法 收集2012—2015年深圳市疟疾疫情监测、病例处置、业务培训等消除疟疾工作资料,根据广东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工作指标的完成情况分析实施效果。结果 2012—2015年深圳市共血检“三热”病人98 090人次,年平均血检率为2.3‰,检出境外输入性疟疾126例,其中恶性疟93例(73.81%),间日疟28例(22.22%),卵形疟4例(3.17%),三日疟1例(0.79%)。疟疾病例实验室确诊率及规范治疗率均为100%。疟疾疫情上报、个案调查及疫点处置均按“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开展。近3年从事疟防、临床及实验室工作的相关人员接受消除疟疾专业培训的比例达到95%。卫生部门通过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建立疟疾联防机制以及对涉外企业归国人员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置输入性病例24例。结论 深圳市2012—2015年无本地疟疾感染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报告,消除疟疾主要措施执行良好,效果显著。但仍要加强对外出非洲和东南亚高疟区务工返回人员疟疾监测和管理,保证2017年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
  • 论著
    何健,徐小燕,陈艳,冯志,林燕清,冯一帆,何宇驰,庞富南,苏华瑜,卢秀萍,连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湛江市历年疟疾流行情况与防治措施,评估湛江市消除疟疾工作成绩,为消除疟疾达标后科学指导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湛江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版)》和按照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广东省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4版)》,从6大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0—2015年间疟疾年发病率分析显示:1950—1955年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956—1960年略有下降,1954年发病率达历史最高峰,达9 665.47/10万。1970—1996年开展大规模抗疟工作后,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再无本地感染疟疾死亡病例发生;1972年消灭了恶性疟;1989年通过省级基本消除疟疾考核;1997—2001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2002年后均以输入性、散发性病例为主,年发病率均在0.2/10万以下。消除疟疾阶段(2011—2015年),湛江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照《广东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以上117间医疗机构100%设立疟疾镜检站,“三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共29 886人,平均年度血检率达到总人口0.71‰,其中发现阳性17例, 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近年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个别县(市、区)有少量微小按蚊。结论 2016年湛江市通过省级考核评估,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今后工作重点主要是加强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和传疟媒介监测,及时做好疫点处置。
  • 论著
    莫周武,符策秦,陈浩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定安县疟疾防控效果,为巩固疟疾消除成果制定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定安县1951—2015年疟疾防控工作资料,对疟疾的防控措施与效果进行描述分析与总结。结果 在定安县疟疾控制流行阶段,疟疾发病率从1955年最高的2 198/万下降到1966年的5.72/万,疟疾死亡率从最高的0.95/万,自1960年后再无出现死亡病例。常态化管理阶段的防治策略是规范传染源监测与治疗,加强人群健康教育,共治疗病人1 007人,医务人员培训 1 225人次,“四热”病人血检18 205人次,1967—2005年疟疾发病率在4.93/万以下。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实施阶段采取的疟疾防控措施主要为休治期治疗1 515人,药物浸泡蚊帐22 663顶,“三热”病人血检7 851人,开展县对乡级督导检查125次,乡对村级督导584次,开展各级培训28次,培训基层防疟工作人员612人次,2006—2009年疟疾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2007年后再也没有恶性疟发生,居民疟原虫带虫率由1957年8.06%下降到1975年的0.00%,2007年为0.2%,2008年为0.13%,2009年居民疟原虫带虫率为0.00%。消除疟疾阶段,采取控制传染源为主,辅以防制媒介、保护易感人群和全民健康促进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处置临床诊断病例1例,“三热”病人血检19 605人,疟疾防治人员培训数878人次,疟疾临床医生培训数367人次,疟疾检验人员培训数116人次,健康教育材料发放数129 420份,2011—2015年连续5年没有本地确诊病例报告。结论 定安县下一步将进入疟疾消除巩固阶段,做好疟疾流动人口的管理、输入疫情的处置、重症病人的救治以及加大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是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 论著
    余丰,吴继周,李玫蓉,陈梅娟,梁飞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老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早期发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1年11月—2014年6月在广西横县人民医院就诊老年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ART治疗6个月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非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数据,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预后不良组和非预后不良组的临床分期、白蛋白、基线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WHO临床分期越高、白蛋白越低、基线CRP越高,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越高。卡方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的维持治疗率63.64%,明显低于非预后不良组8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服药的依从性越低,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越高。结论 HIV感染临床分期、低蛋白血症、基线CRP、服药的依从性是影响老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短篇论著
  • 短篇论著
    钟启丽,倪秀锋,党玉霞,吴侃倪,卢志坚,孙晓帆,招莉,苏少芳,李佩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韶关市孕妇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尿碘水平,探讨孕妇尿碘筛查的时机和指导科学补碘。 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抽取韶关市孕妇462例,其中孕早期166例,孕中期88例,孕晚期208例,收集尿样进行尿碘检测,并追踪妊娠结局。结果 462例孕妇尿碘中位数为182.69 μg/L, 处于WHO推荐的适宜水平。其中碘适量占23.38%,碘缺乏及碘过量分别占40.48%和18.61%。孕早期、孕中期碘缺乏率引起不良妊娠结局高于孕晚期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孕早期及孕中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结局正常组孕晚期尿碘分级≥500 μg/L孕妇比例明显高于妊娠结局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监测孕妇尿碘,使其在适宜范围内,可使补碘的收益大于其危害,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 短篇论著
    龙训,杜敏,张明霞,任玉尧,胡潘武,陈美,吴秀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睡眠障碍人群和健康人群的脑内神经递质在脑涨落图仪下活动的表现差异,分析睡眠障碍人群的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的意义。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前来体检并自诉有严重睡眠障碍的患者为睡眠障碍组,同时随机抽取前来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以脑涨落图仪检测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情况及大脑功能状态的变化。结果  睡眠障碍人群脑内的γ-氨基丁酸、谷氨酸、5-羟色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兴奋递质3、抑制递质13、大脑总功率、运动指数、兴奋抑制指数、血管舒缩指数分别为:36.38±6.84、42.80±4.56、223.91±75.61、170.50±46.91、157.90±18.9、79.30±39.11、290.01±41.13、59.38±24.42、929.45±132.18、0.50±0.07、1.60±0.48、0.55±0.12。除兴奋抑制指数和血管舒缩指数的均数高于对照组以外,其余各指标均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睡眠障碍人群脑内的神经递质功能和脑功能指数均明显下降。脑涨落图仪检测到的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对睡眠障碍人群有诊断意义。
  • 短篇论著
    隋丹, 邹明文,王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用鼠带毒指数对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进行预测的科学性,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人间及鼠间疫情监测,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χ2检验对2008—2014 年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与鼠带毒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年平均发病率为1.796/10万,非监测点发病率为0.435 /10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与鼠带毒指数呈线性相关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模型为:发病率= 1.591×带毒指数-0.825。结论  根据鼠带毒指数预测人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水平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参考价值,可为流行性出血人疫情的风险预警提供依据。
  • 短篇论著
    吴衍恒,师舞阳,谢颖,林金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应用免核酸提取Real-time PCR技术直接对细胞培养液进行检测鉴定,判断成功分离病毒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C6/36细胞和MDCK细胞分别对登革病毒和甲型H3亚型流感病毒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分别对经提取的核酸溶液和细胞培养液进行目标病原体检测,判断是否成功分离病毒。结果 登革病毒和甲型H3亚型流感病毒细胞培养液经核酸提取后进行Real-time PCR检测,检测结果CT值范围分别为12.0~14.6和8.5~9.8,病毒培养液直接检测结果范围分别为18.5~21.2和10.1~12.8,定性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免核酸提取Real-time PCR技术可直接对细胞培养液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判断是否成功分离病毒。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袁勇,林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分散片单药治疗,与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加用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挽救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月的158例HBeAg阳性CHB患者,其中使用单药ETV分散片治疗4年以上的患者80例为A组,初始使用LAM并产生耐药,而加用ADV治疗4年以上患者78例为B组。比较两组治疗24周(T1)、48周(T2)、96周(T3)、144周(T4)、192周(T5)5个时段内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复常率等指标,分析病毒学突破及病毒耐药发生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HBV-DNA转阴率在T1~T5时段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比较,T2~T5各时段均较T1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在T1~T3各时段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4~T5时段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BeAg血清转换率各时段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段,两组ALT复常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自身前后比较,均较T1时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过程中A组未见病毒学突破及病毒耐药发生,B组累计发生病毒学突破2例(2.6%)。结论 ETV分散片持续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能力较强,优于LAM加用ADV挽救治疗组。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张微,张丽杰,齐典文,赵连春,黄印启,王鹏,左惠芬,孙永辉,陈东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可能导致髋关节感染的病原菌,以便能够建立抗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对关节液培养中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以及传统的抗酸染色、生化鉴定。结果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与偶发分枝杆菌有99%同源(GenBank编号:CP011269.1),生化分类及鉴别培养基结果也符合偶发分枝杆菌的特征,正式报告致病菌为偶发分枝杆菌。明确病原菌后,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为阿奇霉素静点+左氧氟沙星静点+复方新诺明口服。一个月后患者出院进行口服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异烟肼的治疗,服药1年,随访1年半,病情未反复。结论 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偶发分枝杆菌快速而准确,显示了传统鉴定方法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
  • 病例报道
    张艳霞,彭时辉,文海蓉,许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联合接种疫苗后病例死亡原因。方法 依托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管理平台,对一起联合接种疫苗后疑似异常反应死亡病例进行调查。 结果 结合相关资料、资质调查和尸解结果,儿童的死亡原因为疫苗接种后过敏性休克死亡,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但其本身所患小脑弥漫型星型胶质细胞瘤对其死亡起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何疫苗所致过敏反应无法鉴别。结论 应加强接种前后告知,加强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后过敏性休克的培训,建议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分开接种,避免补偿纠纷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