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李东, 潘伟毅, 张苏晗, 杨秀惠, 陈致飞, 郑凝旋, 周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HBV Pre-S/S基因序列特征及不同抗原表位氨基酸的变异情况。方法采用巢式PCR法分片段扩增HBV-DNA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HBV的Pre-S/S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 Gen Bank 中的标准序列比对分析。结果120例 HBV 感染者中 B 基因型 78 例,C 基因型 42例。序列分析发现,B基因型中有2例出现Pre-S1基因序列缺失;C基因型中有1例出现Pre-S2基因序列缺失。Pre-S/S蛋白区抗原表位变异分析可知,除CTL的3个抗原表位(CTL-7、8、9)外,其它检测的抗原表位均出现变异。相关性分析发现,除B细胞4、5表位,CTL 4、5表位及Th细胞1表位的变异与样品的基因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它表位的变异与样品基因型无统计学意义。抗原表位具体氨基酸变异分析发现,Pre-S1/S2基因位点如27、45、46、48等氨基酸变异可导致多个抗原表位同时发生变异;在“a”决定簇中还发现126、129、131、133、144、145等热门位点的变异,B基因型中有2例发生G145R经典逃逸株的变异;C基因型中发现7例与严重肝病有一定相关性的I126T位点变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HBV Pre-S/S基因上也普遍存在基因变异,其中包括G145R、I126T等热门突变位点,这些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可导致Pre-S/S蛋白区一个或多个抗原表位的改变,进而影响其免疫原性,并导致HBV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而引起持续感染。
  • 论著
    李文娟, 程鹏, 付忠豪, 史琦琪, 张俊良, 柏丽鹃, 刘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常用苏云金杆菌(BT)与5种常用化学杀虫剂联合作用对淡色库蚊幼虫的灭杀效果。方法采用生物测试法测试敏感品系淡色库蚊幼虫对BT、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残杀威、三氯杀虫酯的LC50,采用简单复配法测试BT制剂与5种化学杀虫剂的增效效果,选择效果较好的两种复配方式以共毒系数法进行配方验证。结果BT与5种化学杀虫剂进行简单复配时对实验室敏感品系淡色库蚊幼虫均具有增效效果,其中BT与残杀威复配效果最为明显,增效效果为18.59,其次为氯氰菊酯,增效效果为11.59。选择残杀威、氯氰菊酯与BT以不同比例复配,以共毒系数法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评价。结果显示,残杀威与BT以1∶3复配的共毒系数最高,为195,增效效果最好,其次为残杀威与BT以1∶1复配,共毒系数为133,再次为氯氰菊酯与BT以1∶3复配,共毒系数为132。结论联合应用BT与化学杀虫剂尤其是残杀威,对敏感品系淡色库蚊幼虫具有较好的增效效果,在蚊虫防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论著
    郑新杰, 刘子惠, 廖维瑶, 李青蓉, 郑琳, 罗晓林, 冯翔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对C57BL/6J小鼠脂肪组织分布的影响,分析其对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的作用。方法将50只5周龄的C57BL/6J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常规饲料组(ND),高脂组(HFD),低剂量白藜芦醇干预组(RES-L),高剂量白藜芦醇干预组(RES-H),尼克酰胺组(NAM)。干预12周后,观察不同组小鼠体重改变,计算附睾及皮下脂肪系数,HE染色切片观察脂肪细胞体积的大小,试剂盒测量小鼠血清ALT、AST及血脂四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小鼠皮下脂肪组织中Sirt1、PPARγ、Uc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RES-H组小鼠体重低于HFD组,皮下和附睾脂肪系数低于HFD组(P<0.05);脂肪组织的HE染色切片可见RES-H组小鼠脂肪细胞体积小于HFD组(P<0.05),与对照组类似;RES-H组血清TG水平低于HFD组。RES-L和RES-H组Sirt1、PPARγ、Ucp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HFD组(P<0.05),NAM组PPARγ、Ucp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HFD组(P<0.05)。结论白藜芦醇降低了高脂引起的小鼠体质量的增加,同时降低了脂肪含量,减小了脂肪细胞的体积,这可能与白藜芦醇激活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脂肪的合成,增加脂肪的消耗有关。
  • 论著
    林冬玲, 伍彬宁, 王琳荆, 张伟铮, 陈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加味银翘散对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2的干预作用。方法分别用加味银翘散原液、亚胺培南和加味银翘散原液+亚胺培南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检测各组药物作用前后最低抑菌浓度值对亚胺培南耐药性的变化;利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检测外膜蛋白OprD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7株铜绿假单胞菌经加味银翘散原液+亚胺培南联合作用后,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值比药物单纯作用时均降低,下降幅度最大的达16倍;除PAE4、PAB5、PAC6三株菌株经药物作用后OprD2基因表达量变化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A2、PAA9、PAE7、PAH3四株菌OprD2基因表达量变化均为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胺培南和加味银翘散联合作用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PAA2、PAA9、PAE7、PAH3四株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不是由OprD2数量减引少起的,可能存在其他的耐药机制;PAE4、PAB5和PAC6经药作物用后,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值降低,外膜通透性均增加,说明该三株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是由OprD2数量减少引起的。
  • 论著
    林艳艳, 邢子伟, 谭翰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hlyA基因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用于食品卫生检验的快速筛查。方法根据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hlyA基因设计特异的引物与TaqMan探针,建立和优化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评估其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并在食品卫生检验中与细菌分离方法同步应用比较 。结果建立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经优化其最佳退火/延伸的温度为58 °C,25 μL反应体系中上、下游引物和探针最佳终浓度配比分别为0.7、0.7、0.4 μmol/L;该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可在35 min内完成检测,与沙门菌、绵羊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等16种非目标菌无交叉反应,对阳性克隆质粒的检测下限可达100 拷贝/μL的稀释梯度,对同一核酸浓度样本20次检测的Ct值变异系数为0.46%;在对120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标本的快速检测应用中,6份标本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实时荧光PCR扩增阳性,从相应样本中分离出6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实时荧光PCR与分离培养方法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hlyA基因建立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稳定等优势,可用于食品卫生检验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快速、高效筛查。
  • 论著
    张轩, 邓光远, 吴行贵, 王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明确乙型肝炎病毒“a”决定簇的变异对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定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的乙肝HBsAg阳性血清标本,共41例;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对乙肝HBsAg进行定量,根据HBsAg定量结果将标本分为两组:低HBsAg组(0.05~100 IU/mL)和高HBsAg组(>100 IU/mL);提取乙型肝炎病毒DNA,采用高灵敏度巢式PCR扩增病毒DNA的S区,对S区“a”决定簇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结果41例乙肝HBsAg阳性标本中,以B基因型为主,占75.6%;C基因型占24.4%;对HBV病毒S区“a”决定簇氨基酸置换位点和置换率进行分析,没有发现低HBsAg组(0.05~100 IU/mL)和高HBsAg组(>100 IU/mL)存在特异性的氨基酸置换位点。低HBsAg组与高HBsAg组S区中“a”决定簇的氨基酸置换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a”决定簇的变异并不是影响HBsAg定量的主要因素。
  • 论著
    唐优仕, 王龙, 马浩文, 夏中元, 赵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胰腺癌BxPC-3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BxPC-3细胞,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终浓度0、0.5、1、2、4、8 mg/mL)分别处理24、48、72 h,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活力;瑞芬太尼(0、1、2、4 mg/mL)处理BxPC-3细胞48 h后,采用PI/Annexin V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Bax、Bcl-2、t-Akt、p-Akt及p-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CCK-8比色法结果显示,瑞芬太尼处理后可抑制BxPC-3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瑞芬太尼处理后,PI/Annexin V双染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BxPC-3细胞凋亡率也逐渐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量逐渐降低,且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量逐渐增高,BxPC-3细胞Akt总量未发生变化,而p-Akt及其下游蛋白p-GSK-3β的表达逐渐降低(P<0.05);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瑞芬太尼浓度的增加,BxPC-3细胞端粒酶活性降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在体外能抑制胰腺癌BxPC-3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kt通路,上调Bax表达量,降低Bcl-2表达量,进而减弱端粒酶活性有关。
  • 论著
    于凌云, 张兆辉, 毛善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对化学缺氧损伤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株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氯化钴(CoCl2)诱导PC12细胞化学缺氧损伤模型,通过测定不同浓度枸杞多糖处理前后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内Ca2+含量的变化,探讨枸杞多糖对缺氧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对照组、缺氧模型组和100 mg/L枸杞多糖组的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Ca2+含量分别为(100.00±4.23)%、(48.54±5.59)%和(83.11±6.67)%,0.7%、76.8%和11.5%,(24.2±3.94)、(75.3±6.82)和(34.3±3.05),100 mg/L枸杞多糖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缺氧模型组,而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Ca2+含量均低于缺氧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模型组PC12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为对照组的(43.2±2.46)%,100 mg/L的枸杞多糖组为(73.3±2.85)%,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缺氧模型可抑制PC12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枸杞多糖对缺氧损伤PC12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降低细胞内Ca2+含量有关。
  • 论著
    郭琼, 邹兰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橙皮苷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橙皮苷低、中、高剂量组,各组分别灌胃给药7 d,采用尾静脉注射ConA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各组小鼠肝脾指数,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检测肝匀浆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和caspase-3活性和TNF-α水平,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脾指数显著增高,肝组织炎性坏死明显,血清ALT、AST升高,肝匀浆中GSH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同时肝组织caspase-3活性和TNF-α水平亦显著增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橙皮苷能显著降低肝脾指数,改善肝组织损伤程度,降低血清ALT、AST水平,提高肝匀浆中GSH水平,降低MDA含量,降低caspase-3活性和TNF-α水平(P<0.05,P<0.01)。结论橙皮苷对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清除自由基,抑制TNF-α释放及caspase-3活化有关。
  • 论著
    莫亚虹, 吴秀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初步了解并分析海南地区育龄夫妇地中海贫血(地贫)的携带率、构成比及其基因分布特征,为地贫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12月海南地区13 440对血液筛选阳性育龄夫妇,进行地贫基因的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分为地贫组及非地贫组并比较其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浓度(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对13 440对育龄夫妇进行地贫基因检测,检出未携带地贫基因者8 604例,占32.01%;地贫基因携带者18 276例,占67.99%;其中α地贫基因携带者14 450例,占总检测人数的54.13%,占地贫基因携带者79.06%,最常见的地贫基因型为-α3.7/αα,占全部α地贫基因携带者的18.12% ,其次为-α4.2/αα,占全部α地贫基因携带者的17.80%;β地贫基因携带者2 070例,占总检测人数的7.70%,占地贫基因携带者11.33%,最常见的地贫基因型为βCD41-42,占全部β地贫基因携带者的63.04% ,其次为β-28,占全部β地贫基因携带者17.63%;β地贫复合α地贫基因携带者1 756例,占6.53%,另外占地贫基因携带者9.61%;与非地贫组比较,地贫组RBC明显升高(P<0.01);Hb、MCV、MCH、MCHC明显降低(P<0.01)。结论海南地区地贫基因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以α地贫基因携带者为主,常见类型为-α3.7/αα及-α4.2/αα;β地贫基因携带者最常见基因类型为βCD41-42及β-28;地贫基因携带者RBC、Hb、MCV、MCH及MCHC均有别于非地贫者,这些参数及基因检测有助于我们完善筛查标准避免误诊漏诊,更好的为临床地贫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 论著
    梁惠强, 黄胜起, 伍金华, 李旭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研究江门地区505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 - 6 - 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基因受检者的主要突变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为该病在江门地区的诊断及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在江门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505例血样标本,利用G6P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hosphaogluconate dehydrogenase,6PGD)比值法进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检测,利用PCR+导流杂交法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主要突变类型,并随机挑选每种突变样本3例以及1例酶活性检测阳性且杂交法未检出突变的样本进行外显子测序,以验证杂交准确性。结果采用G6PD/6PGD比值法检出酶活性异常的标本18例,检出率为3.56%。利用PCR+导流杂交法检出突变标本119例,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3.56%,其中男性半合子突变46例(9.11%),女性突变73例(14.46%)。共检出10种突变类型,其中单基因突变类型5种,含80例C1311T(67.23%),17例G1376T(14.29%),6例G1388A(5.04%),6例A95G(5.04%),3例C1024T(2.52%);复合突变5种,含3例G6PD文昌型G871A/C1311T(2.52%),1例G1388A/C1311T(0.84%),1例G1376T/C1311T(0.84%),1例G392T/C1311T(0.84%),1例A95G/C1311T(0.84%);其中含C1311T突变的检出率高达17.23%(87/505)。结论江门地区受试人群G6PD常见突变型为C1311T、G1376T、G1388A、A95G,其中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C1311T 发生率最高,而G6PD文昌型G871A/C1311T在该区人群突变型中同样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主要发生在G6PD缺乏症检测阳性男性患者中。由于C1311T是一个常见的多态,在C1311T高发的江门地区展开G6PD 缺乏症的酶活性筛查、基因检测,对正确指导饮食、用药,了解江门人口中G6PD缺乏症的遗传基础,发现各地区民族的祖先联系有重要价值。
  • 论著
    许佳章, 张红敏, 于微, 李艳艳, 李敬光, 刘小立, 王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初产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发病情况,分析影响GDM发病的危险因素,为GDM的预防、管理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建卡的孕11~16周初产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于孕24~28周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探讨GDM 的危险因素。结果参与调查的600名初产妇中,有543名完成问卷调查和血糖检测,按照2010年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诊断标准,检出GDM患者37例,发生率6.8%。GDM组孕妇年龄、孕前BMI和建卡时体重均高于糖耐量正常(NGT)组(P<0.05);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GDM发生率为17.1%,明显高于孕前体重正常孕妇(7.0%)和孕前体重偏低孕妇(3.2%),家庭收入较高的孕妇GDM发生率为14.7%,高于家庭收入中等(8.0%)和偏少(4.0%)的孕妇,每日静坐时间≥5 h孕妇GDM发生率高于静坐时间<5 h孕妇(8.0% vs 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产妇孕前BMI(OR=1.190; 95%CI=1.044~1.356)、年龄(OR=1.108; 95%CI=1.011~1.215)和每日静坐时间≥5 h(OR=3.741; 95%CI=1.108~12.632)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孕前BMI和每日静坐时间≥5 h是初产孕妇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深圳地区应尽早对初产妇进行高危因素筛查,加强管理,以减少GDM的发生。
  • 论著
    林明和, 王善青, 吴开琛, 温亮, 林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对万宁市原高疟地区疟疾病人及时就医治疗及其在消除疟疾中的作用进行调查分析,以揭示海南高疟区近年疟疾迅速下降的原因和机制,为评估海南疟疾消除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统计万宁市南桥镇和南林农场2000—2012年间发热病人血检率、疟疾病人发病至就诊治疗的平均间隔天数和疟疾发病率,以及该地区媒介按蚊监测资料,同时,结合疟疾传播动力学进行理论分析。结果万宁市原高疟地区通过日益健全的基层卫生组织,在达到10%以上较高的发热病人血检率的同时,将疟疾病人发病至就诊治疗的平均间隔天数缩短为2天以内,从而在疟疾媒介能量显著降低的基础上,又缩短了病人的传染性期限,提高了疟疾恢复率,提高了媒介能量的临界值,从而加速疟疾基本繁殖率迅速降至临界值以下,因而对于控制和阻断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该地区近年疟疾消除进展迅速,这是由于多年来在媒介能量显著下降的同时,通过日益健全的基层卫生组织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人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 论著
    杨淋清, 王舟, 潘柳波, 张慧敏, 罗贤如, 李思果, 张锦周, 黄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监测深圳市售茶叶中铅、镉、汞、砷、铝等五种金属的污染现况,评估其对人群健康风险。方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茶叶中金属含量,应用危害指数(HI)结合靶标危害系数(THQ)对其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2015年深圳市售茶叶中铅、镉、汞、砷、铝均有检出,但均未超出国家标准,其中铅、镉、铝检出率为100.00%,汞、砷检出率分别为8.75%和53.75%;HI为0.135 2,THQ排名依次是铝>砷>铅>镉>汞,其中铝对HI的贡献率达到59.76%;绿茶HI高于红茶,主因绿茶铅污染程度高于红茶;定型包装茶叶的HI略高于散装茶叶,主因定型包装茶叶中铝的污染程度高于散装茶叶。5月份采样茶叶HI高于10月份采样茶叶,主因5月份采样茶叶砷、镉污染程度高于10月份采样茶叶。结论深圳市售茶叶存在一定程度的金属污染情况,但未超出国家标准,对人群非致癌效应的健康风险较低,茶叶的金属污染状况仍需持续监测。
  • 论著
    谢思柔, 杜田, 张金金, 刘俊玲, 杨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11—2016年随机选取辖区内大中型超市、农贸市场或街道市场作为监测采样点,采集市售水产品样品211份,依据GB4789.7-2013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结果211份水产品监测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的总体检出率为48.34%,其中海水鱼类检出率(54.84%)最高,其次为淡水鱼类(47.13%)、贝类(43.55%);2013年总检出率最高,达71.43%,不同年份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类和淡水鱼类的检出率均以2013年最高,且不同年份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冬季检出率最高,达54.05%;市场采集的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50.00%)高于超市采集的(43.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福田区市售水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有必要适时开展高危食品的风险评估,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同时应加强综合监管,积极开展健康宣教。
  • 论著
    谢亚利, 陈柏芬, 罗厚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东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近1年检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MSM人群定期检测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互联网招募MSM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网络问卷调查,获得MSM人群近1年HIV抗体检测情况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情况。结果共招募1 510人。调查中最近1年HIV检测比例为48.61% (734/1 510);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12.38%(187/1 510),其中1年没有做过HIV检测者中HIV抗体阳性检出率(14.56%)高于1年中做过检测者(1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6,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艾滋病主动咨询行为(OR=3.89,95%CI:1.21~7.82)、接受过专业人员宣传干预(OR=0.10,95%CI:0.03~0.36)以及了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OR=0.32,95%CI:0.11~0.74)是MSM定期检测的促进因素;自认为所生活的区域的MSM人群感染艾滋病的比率低(OR=0.69,95%CI:0.48~0.96)、近6个月与男性肛交时安全套的使用频率低(OR=0.67,95%CI:0.47~0.95)是MSM定期检测的阻碍因素。结论东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近1年HIV检测比例较低,而整体HIV感染率较高,且近1年未接受HIV 检测的MSM具有更高的HIV感染风险。应继续深入加强以“同志”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感染风险教育,进一步提高艾滋病高流行地区MSM人群定期主动HIV检测的比例,有效控制艾滋病流行。
  • 论著
    白云骅, 李淑萍, 李丽, 芦强, 杨立清, 张军楠, 张政, 邵昕晔, 朱敬杰, 时念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简称EV71疫苗)接种6~35月龄婴幼儿后的安全性。方法选择6~35月龄无接种禁忌且自愿接种的健康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间隔大于或等于28 d接种2剂次。现场观察每次接种后30 min内的即时反应,通过电话询问获得每次接种后3 d、28 d内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同时统计每名入组儿童是否全程接种2剂次EV71疫苗情况,将观察结果填写到每个受种者的《EV71疫苗接种观察记录表》中。采用Excel2013软件录入和分析。结果2016年8月—2017年3月共收集到北京市朝阳区3 965名6~35月龄婴幼儿接种EV71疫苗信息,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6%(46/3 965)。完成2剂次全程接种的2 392名婴幼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1%(29/2 392),多数不良事件发生在30 min~3 d内,以发热为主。仅接种首剂次的1 237名婴幼儿,收集到16例不良事件;仅接种末剂次的336名婴幼儿,收集到1例不良事件。结论该EV71疫苗上市后在6~35月龄婴幼儿接种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论著
    崔文娟, 刘国生, 胡国超, 徐亮, 何斌环, 丰建国, 罗金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2015—2016年韶关市疟疾疫情监测情况,评价疟疾防控效果,为制定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韶关市2015—2016年“三热”病人监测、蚊媒监测及病例治疗处置资料,采用Excel200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2015—2016年,韶关市共监测检查“三热”病人5 033例,发现疟疾病例4例,平均阳性率0.08%,均为境外输入病例。2015—2016年的血检效率1 258.25∶1。临床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病人的血检效率25.751,而临床初诊为感冒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效率为0,工作量却是临床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病人的48倍。随着疟疾发病率的下降,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也在下降,导致血检效率的低下,如何提高血检效率是消除疟疾后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病例正规治疗及对疫点规范处置,未出现本地感染二代病例。蚊媒监测均为中华按蚊。结论在消除疟疾后阶段,由于仍有个别输入性病例,应加强诊治及疫情处置能力的建设,简化血检对象开展有效监测,建议血检对象为流动人口中的疟疾和疑似疟疾病例。
  • 论著
    张静, 冯艳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秦皇岛市2014—2016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特征和随访转归情况,为改进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6年HIV抗体不确定结果样本资料,结合流行病学随访,分析不确定样本的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带型分布特点及抗体转归情况。结果2014—2016年共有451份筛查阳性标本进行WB检测,其中有81例为HIV抗体不确定样本,不确定样本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就诊者(56.79 %),其次为无偿献血者(14.81%)及自愿检测咨询者(9.88%);WB带型分布中P24带型所占比例最高为32.10%;其次是gp160P24和P24P17带型,分别为17.28%和13.58%。经随访,5例转为阳性,2例转为阴性,5例经随访检测条带无进展,5例转阳者中env类条带占80%。结论在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的随访中发现env类条带带型转阳性率较高,存在HIV感染高危因素,需加强随访,应尽快开展辅助诊断,尽早作出准确诊断,避免漏诊。
  • 论著
    李海燕, 郁金芬, 许洁, 赵莹琰, 范李鑫, 冯晓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胰岛素抵抗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2015年4月—2016年10月期间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妇产科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53例GDM患者(GDM组)和52例同期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在两组孕妇妊娠24~28周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收集孕妇空腹静脉血,检测并比较GDM组和对照组孕妇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以及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s,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HDL)等脂质代谢指标;收集孕妇外周血浆和新生儿脐带血,检测外周血浆和脐带血中Hcy含量。分析FBG、FINS含量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与Hcy水平的相关性。结果GDM组孕妇TG、HbA1c、FBG水平和HOMA-IR值分别为(4.02±0.22) mmol/L、(7.94±0.33)%、(5.01±0.12) mmol/L 和2.45±0.23,均高于对照组的(3.43±0.15) mmol/L、(5.35±0.25)%、(4.16 ± 0.08) mmol/L和1.86±0.16(P<0.05)。GDM组孕妇OGTT试验中0、1、2 h血糖值分别为(5.02 ± 0.14) mmol/L、(9.32 ± 0.48) mmol/L和(8.01±0.36) m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4.13±0.11) mmol/L、(7.56±0.33) mmol/L和(6.58 ± 0.42) mmol/L(P<0.05)。GDM组孕妇外周血浆和新生儿脐带血Hcy水平分别为(12.75±5.73) μmol/L和(11.83±3.57) μmol/L,高于对照组的(6.20±4.25) μmol/L和(6.31 ± 2.41) μmol/L(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GDM孕妇血浆Hcy水平与血清HbA1c(r =0.176, P=0.026)、FBG水平(r=0.428, P=0.004)及HOMA-IR(r=0.361, P=0.006)呈正相关。结论GDM孕妇血浆Hcy水平较正常孕妇升高,其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程度呈正相关。
  • 论著
    李军孝, 仵倩红, 陈其亮, 许军利, 崔渊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全肺再切除术对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继发肺曲菌病(pulmonary aspergrillosis, PA)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6月—2015年6月确诊治疗的MDR-TB继发PA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给予支气管镜介入术治疗,B组给予全肺再切除术治疗,随访18个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治疗时间、手术治愈、并发症、复发等情况。结果A组和B组住院治疗时间基本相同且均无死亡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7例因多部位肺曲菌病病灶、1例多次治疗后肺功能较差等难以承受多次手术治疗导致未治愈,有2例未彻底清除病灶而导致未治愈,治愈率为75.00%,B组均一次性手术成功且治愈率为100.00%,B组手术治愈率高于A组,B组术中出血量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复发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MDR-TB继发PA治疗中,与支气管镜介入术比较,全肺再切除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但其具有更为良好的近远期疗效,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 论著
    曾朱君, 龙炫辉, 任燕歌, 王巍巍, 邱显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珠海地区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珠海地区3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1 094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WHONET 5.4软件分析数据。结果2014—2016年共分离出1 094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来自痰液(74.3%);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73.4%)和呼吸内科(15.9%)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且逐年增长;但对多菌粘素B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低。2014—2016年分别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11株(61.7%),237株(64.6%)和268株(69.6%),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46株(42.7%),188株(51.2%)和203株(52.7%)。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珠海地区重要的院内感染病原菌,耐药率较高,该菌以引起呼吸系统感染为主。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和耐药菌株产生。
  • 论著
    房忠军, 孔繁军, 赵逸欧, 娄金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ivudine, LMV)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在联合阿德福韦(adefovir, ADV)用药后,血清HBsAg的变化对预测治疗反应的意义。方法筛选78例2012年3月—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入的LMV耐药CHB患者,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检测LMV-ADV联合用药后6个月时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的变化。根据病毒学应答(virological response,VR)分成两组,即病毒学应答VR(+)组(50例)和无病毒学应答VR(-)组(28例)。分析HBsAg水平和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联合治疗前,患者血清HBsAg和HBV DNA在VR(+)组和V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后,患者血清HBsAg和HBV DNA都呈现出下降趋势。6个月后,50例获得病毒学应答,包括HBeAg阳性组20例和全部HBeAg阴性组30例。HBeAg阴性的LMV耐药患者通过联合用药全部达到了病毒学应答。对HBeAg(+)组患者进一步分析,分为VR(-)组和VR(+)组,结果显示,两小组的HBsAg水平随着联合用药时间延长都呈下降趋势,在治疗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BsAg水平有助于预测LMV-ADV联合用药对LMV耐药CHB患者的治疗反应。
  • 论著
    胡文龙, 梁惠芳, 李明, 王春茂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在结核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万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查找国内外关于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10月。由2名独立评价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查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后,运用Stata 10.0和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10个研究,其中包括病例组患者576例,健康对照组36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结核病人群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升高(SMD=2.27,95%CI:1.43~3.11,P<0.05),高HMGB1浓度可能是结核病的危险因素;根据人群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发现,中国人群中,结核病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SMD=2.34,95%CI:1.42~3.25,P<0.05);根据疾病的种类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发现,肺结核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也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SMD=1.96,95%CI:1.24~2.67,P<0.05)。通过Begg’s检验判断发表偏倚,结果显示发表性偏倚影响较小(P>0.05)。结论在中国人群中,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可能与肺结核具有相关性,肺结核患者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较高,但因样本量相对较小,需扩大样本量继续进行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结核病关系的研究,进一步确认研究结果。
  • 短文论著
  • 短文论著
    黄文焰, 刘开钳, 陈伊, 梅金周, 陈文胜, 王云霞, 张梅娟, 谢玉爱, 黄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技术在基层结防机构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疑似肺结核初诊患者300例,分别采用抗酸染色涂片法、L-J罗氏培养法及LAMP法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采用卡方检验和Kappa检验分析三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0例痰标本中,抗酸染色涂片法、L-J改良罗氏培养法和LAMP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7%(41/300)、20.7%(62/300)和22.0%(66/300); LAMP法灵敏度、特异度和诊符率分别为44.2%(61/138)、96.9%(157/162)、72.3%(218/300)。同改良罗氏培养法相比,Kappa值=0.94,P=0.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涂片法相比,Kappa值=0.67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AMP法用于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其效能同罗氏培养法相当,同直接涂片法相比,LAMP法能够大幅提高阳性检出率,且技术操作较简便,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和推广前景。
  • 综述
  • 综述
    范晓斌, 何兴, 潘卫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泌体(exosomes)是由多种活细胞主动向外分泌的大小均一的囊泡样小体,可携带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生物活性成分,参与细胞通讯、细胞迁移、免疫反应和血管新生等诸多过程。寄生虫来源的外泌体不仅可以在虫体间传递毒力因子、抗药基因和分化因子,而且可以调控宿主的基因表达和免疫反应,参与寄生虫致病过程。关于寄生虫外泌体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兴领域,这为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