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梁志林, 刘晓宇, 刘志刚, 陈献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原核表达家蚕蚕蛹LOC101743840(以下简称LOC)基因,鉴定LOC蛋白的免疫学特性, 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将合成的家蚕蚕蛹LOC基因(gi|512917985)连接至克隆载体pMD18-T,用限制性内切酶Xho I和BamH I分别对pMD18-T-LOC阳性质粒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双酶切,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LOC并转化到E.coli BL21( DE3)中进行表达(经IPTG诱导);用Western blot 鉴定重组LOC蛋白的免疫活性;用Clustalw2和MEGA5工具包分析LOC的基因;用ProtParam Tools 预测LOC蛋白的理化性质;用PSIPRED和SWISS-MODEL预测其蛋白质结构。用IEDB、Preprod和DNAStar预测其细胞抗原表位。结果 成功表达了家蚕蚕蛹LOC基因,其开放阅读框768 bp,编码255组氨基酸;由E.coli BL21 (DE3)原核表达的重组LOC蛋白为可溶性,分子量约33 kD;Western bolt结果显示重组LOC蛋白可特异性结合家蚕蚕蛹过敏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IgE; 家蚕蚕蛹LOC与脐橙螟LOC106139919(gi|913330692)蛋白的同源性为69%。系统进化树显示家蚕蚕蛹与美国白蛾亲缘关系比较近。理化性质预测结果显示LOC蛋白质不稳定。蛋白质结构预测结果显示LOC主要的结构为无规则卷曲。T细胞抗原表位预测得到8个肽段(9-17、79-87、93-102、104-115、124-132、152-160、223-231和244-251)。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得到个5肽段(34-49、 59-74、127-142、202-217和213-228)。结论 成功表达了家蚕蚕蛹LOC,并证实重组LOC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家蚕蚕蛹蛋白的结构成分、免疫学特性及理化性质提供了实验数据。
  • 论著
    邹森, 张岱, 胡园园, 齐中伟, 侯佳利, 任莉, 邵一鸣, 洪坤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HIV-1广谱中和活性感染者基于膜蛋白基因(env)的假病毒对自体血浆和代表性广谱单克隆中和抗体(bmNAbs)的中和表型。方法 单基因组扩增(SGA)广谱中和活性感染者第0月血浆的env基因并克隆至pcDNA™3.1 Directional TOPO表达载体,将env表达质粒与HIV-1骨架质粒pSG3△env共转染293T/17细胞制备假病毒,用假病毒分别与自体连续时间点血浆和代表性bmNAbs进行中和实验分析中和表型。结果 共获得11株功能性假病毒,假病毒对8个连续时间点自体血浆的中和敏感性呈现先升高(第0~15月),后下降(第16~32月),之后再上升(第33~45月)的波动。所有假病毒对10E8、PGT121和VRC01中和敏感(IC50<6 μg/mL);各有18.2%(2株)的假病毒对12A21和2G12高度敏感(IC50<1 μg/mL);所有病毒均对PGT135呈中和抗性。结论 假病毒对当前时间点血浆的中和敏感性低,对之后时间点血浆中和敏感性增强,提示感染者体内病毒与中和抗体的动态进化过程。同一时间点假病毒对特定bmNAbs的敏感性差异明显,提示感染者准种毒株间中和表型的复杂性。
  • 论著
    吴晓燕, 郭妍, 惠长野, 陈剑辉, 高朝贤, 曾新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PbrR大肠埃希菌外膜展示株在不同条件下的体内外生长特性,为其体内定植驱铅能力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15% SDS-PAGE分析不同浓度诱导剂L-阿拉伯糖诱导展示菌pBAD-loa-pbrr/DH10B的重组蛋白表达情况;铅平板敏感实验对比重组菌诱导及非诱导条件下在含铅平板上的菌落形成能力;体外培养实验考察诱导剂的加入对重组菌生长能力及耐铅能力的影响;通过混合共培养实验对比诱导条件下重组菌与空宿主菌的竞争生长能力;考察重组菌6 h内的胃酸耐受性;考察诱导剂及染菌方式对重组菌小鼠体内定植的影响。结果 低至0.002%的L-阿拉伯糖即可诱导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PbrR展示菌对铅表现出了一定的耐受力;诱导剂引入后重组菌生长能力降低;重组菌对胃酸有较好的抗性,经口染菌方式重组菌可定植于小鼠肠道,但摄入L-阿拉伯糖水后,粪便中重组菌快速丢失,通过连续染菌方式可维持其定植水平。结论 重组菌体内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商品化的诱导型表达载体构建的展示菌难以表达重组蛋白的同时实现小鼠体内的稳定定植。
  • 论著
    吴金燕, 张鹏程, 易国辉, 何小稳, 郭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采集某校园环境标本,分离、鉴定出烟曲霉菌并对其进行分型研究,了解该校园环境中烟曲霉菌基因型及其分布情况。方法 釆集该校内土壤、腐叶来源样本进行培养,10%KOH染色及乳酸棉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提取基因组DNA并扩增β-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以鉴定烟曲霉菌,利用烟曲霉细胞表面蛋白(CSP)对其进行分型。结果 从土壤、腐叶各20份共40份样本中共分离到43株真菌,其中土壤样本中分离到19株,腐叶样本中分离到24株;经β-tubulin基因PCR扩增鉴定,22株为烟曲霉菌,包括土壤来源的8株和腐叶来源的14株;所获的烟曲霉菌经CSP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分为2个基因型:t01型和t25型,其中t25型为新增CSP基因型。结论 烟曲霉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不同地区其烟曲霉菌种类存在差异,该研究中所发现的烟曲霉菌CSP基因型t25为新增型。
  • 论著
    袁秀丽, 王力弘, 王国兵, 文飞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研究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儿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数目、亚群比例、主要功能物质变化,探讨MDSC在儿童B-AL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8例初诊治疗前和完全缓解后B-ALL患儿作为试验组,按照危险度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及标危组,15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ic method,FCM)检测各组外周血中MDSC(CD11b+CD33+)的数量变化;检测单核细胞样MDSC(CD14+CD11b+CD33+)和粒细胞样MDSC(CD15+CD11b+CD33+)两种不同亚群的比例及其变化情况;检测MDSC主要功能物质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和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前B-ALL患儿外周血中MDSC数量比例(2.41%±0.45%)高于完全缓解后(1.56%±0.44%)及正常对照组(0.68%±0.16%)(P<0.01);且MDSC数量比例与不同危险度分层呈正相关(rs= 0.680,P<0.01),不同危险度分层间MDSC的数量比例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B-ALL外周血MDSC亚群以粒细胞样MDSC(granulocyte-MDSC,G-MDSC)为主,完全缓解后B-ALL患儿与正常对照外周血中MDSC亚群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以单核细胞样MDSC(monocytoid-MDSC,M-MDSC)为主。外周血MDSC中Arg-1和ROS在治疗前B-ALL患儿表达最高(41.00%±9.34%,3 004.26±611.05),完全缓解后次之(24.13%±5.49%,2 031.75±294.01),正常对照组表达最低(10.72%±4.37%,811.33±195.12)(P<0.01);Arg-1的表达随ALL危险度分层升高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度分层中ROS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高危组表达高于中危组和标危组,中危和标危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LL患儿外周血中MDSC数量随危险度分层的升高而增加,MDSC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Arg-1及ROS的表达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参与儿童B-ALL的发病。
  • 论著
    李小峰, 廖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FOXP3基因甲基化在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90名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组。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FOXP3基因启动子区(+2071,+2182)的甲基化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 T细胞表达率。结果 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FOXP3基因启动子区5个CpG位点均呈现高甲基化(100%),而正常对照组第5个CpG位点(+2156)可见低甲基化(9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余两组CD4+ CD25+ T细胞表达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之间CD4+CD25+FOXP3+ T细胞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肾病组低于其余两组(P<0.05)。三组之间CD4+CD25+FOXP3+ T细胞表达呈现随病情加重而下降的趋势。年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白细胞、糖尿病病程与CD4+CD25+FOXP3+ T细胞表达率之间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 FOXP3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和CD4+CD25+FOXP3+ T细胞表达率下调可能与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相关。
  • 论著
    刘汉勇, 马华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来源于Alport综合症患者尿肾状杆细胞诱导分化的多能诱导干细胞差异性表达转录组基因。方法 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寻找来源于Alport综合症患者与正常者有意义差异性表达转录组基因,差异性表达的转录组基因借助功能注释软件对其参与生物过程进行基因GO富集与KEGG信号同路分析。结果 在Alport患者与正常者中分别找到26 021 874、27 551 343高质量转录组。其中,1 168 个转录组基因在Alport与正常者存在有意义差异性表达,其中包括86个上调表达基因与382个下调表达基因。基因富集分析发现41个基因富集项目,包括9个细胞组成项目,2个基因分子功能项目,30个生物学过程项目。差异性表达转录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膜、膜系统;主要参与MAPK信号通路。结论 Alport综合症与正常者转录组基因存在差异性表达,这些差异性表达转录组基因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解释Alprot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
  • 论著
    刘璞瑜, 符艳, 王红美, 王小焕, 符振旺, 吴红英, 王兴任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主要慢性病的患病率以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2013—2014年海南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海南省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主要慢性病患病率,采用SPSS 20.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加权重后海南省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是18.1%、9.8%、5.8%和33.3%,影响高血压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红肉摄入过多、体重指数和血脂异常;影响糖尿病的因素有性别、年龄、饮酒、体重指数和血脂异常。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是海南省要重点防控的慢性病,可通过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提倡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方式减少慢性病的发病。
  • 论著
    郜文秀, 古小玲, 骆菊英, 吴贵玲, 张桂娣, 黄燕, 张建霞, 黄文波, 周丽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及吸烟量、吸烟年数与大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04例大肠癌患者为病例组和208例在性别、年龄、民族和居住地同病例组相匹配的同期入院的非癌症、非下消化道疾病的其他疾病患者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χ2检验和秩和检验,显示受教育程度、运动情况、吸烟、膳食类型、常食用新鲜蔬菜、肿瘤病史、肠道慢性疾病和性格类型等方面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吸烟、膳食类型和肿瘤病史四个因素均为大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372、1.758、2.506、2.970);另外,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每日平均吸烟量和吸烟年数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病例组平均每日吸烟量要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吸烟年数的增加大肠癌的患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结论 文化程度低、吸烟、油腻的膳食和存在肿瘤病史能增加罹患大肠癌的风险;加强禁止吸烟的宣传,每日平均吸烟量越高且吸烟年数越长会大大加重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 论著
    庞艳, 刘英, 汪清雅, 余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中等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现状,为有效实施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法,对2013年重庆市39个区县304所中等学校的分管结核病防控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16.0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公办和民办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领导责任制、工作计划、疫情报告人、健康教育等防控工作落实较好,但校医配备、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新生入学体检比例均较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学生因结核病缺勤的学校比例分别为48.57%(136/280)、25.00%(6/24),公办学校高于民办学校(P<0.05),主要集中在公办寄宿制高中和公办职业高中,比例分别为51.80%(115/222)、40.38%(21/52);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有学生因患结核病而休、复学的学校比例分别为39.29%(110/280)、8.33%(2/24),公办学校高于民办学校(P<0.05),主要集中在公办寄宿制高中和公办职业高中,比例分别为42.34%(94/222)、30.77%(16/52);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协助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学校比例分别为100.00%(124/124)、23.53%(4/17),公办学校高于民办学校(P<0.01);民办技工学校执行教室、宿舍开窗通风等感染控制措施比例较低,分别为71.43%(5/7)、85.71%(6/7),民办学校尚未积极协助疾控机构开展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感染控制意识薄弱,民办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未建立休复学制度。结论 重庆市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落实不够,特别是民办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较为薄弱,应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严防学校聚集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 论著
    谢思柔,申红卫,张金金,杜田,张勇,杨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5种主要腹泻病毒的流行状况、分布特征和病原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4年4月—2015年12月市级哨点医院的腹泻粪便标本,采用多重荧光PCR方法进行病毒检测,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采集腹泻粪便标本600份,病毒核酸阳性130份,检出率为21.67%,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株检出率最高,为62份(10.33%),其次是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札如病毒和腺病毒;其中札如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均有腹泻病毒核酸检出,1~4岁组和30~39岁组腹泻病毒核酸的总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4.38%(22/64)和29.59%(29/98),>60岁组检出率最低为11.94%(8/67);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深圳市全年各月份均有病毒性腹泻发生,1月、2月和3月的检出率较高,而8月份的检出率最低。结论 深圳市病毒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生,各年龄组男女均可感染,2014—2015年深圳市的优势病毒是诺如病毒II型和轮状病毒,5岁以下婴幼儿是腹泻病毒监测的重点人群。
  • 论著
    张金金, 申红卫, 谢思柔, 莫浩联, 张勇, 赵凌国, 姜伊祥, 扈庆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感染性腹泻患者中沙门菌的感染现状。方法 收集福田区辖内医院2014年9月—2015年11月疑似和确诊为感染性腹泻病人412例的粪便样本,对全部样本进行临床和流行病学因素调查。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荧光定量PCR相结合方法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同时对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 412份粪便样本中共检出50株沙门菌,检出率为12.14%,其中检出最多的型别为肠炎沙门菌,其次为山夫登堡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以及利齐菲尔德沙门菌。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荧光PCR检出的阳性菌分别为40株和37株。阳性样本来自于各个年龄段病人;共检出男性20株,女性30株;阳性样本大便性状以稀便居多(31/50),其次为水样便、粘液便和蛋花便;每日腹泻次数均在2~10次范围内,其中25例阳性样本来自伴有腹痛或呕吐症状的患者。结论 近几年深圳地区的沙门菌感染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型别多样化,应加强对本地区沙门菌病原谱构成及流行趋势的监测。
  • 论著
    何文祥, 陈光敏, 朱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福建省手足口病流行概况及2015年相关肠道病毒71型(EV71)分离株的遗传特性,为完善手足口病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对福建省2010年至2015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选取2015年分离的40株EV71毒株进行VP1区基因序列测定、进化树分析和序列比较。结果 2010、2011、2013年度福建省手足口病仅出现一次流行高峰(5—7月),2012、2014、2015年度出现两次流行高峰(4—6月,9—10月),1年中病毒优势流行型别发生改变的年份(2012、2014、2015年)发病率较以单一型别病毒为优势流行型别的年份(2010、2011、2013年)高;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到3岁年龄段的低龄儿童;重症率及病死率随流行型别中EV71比例的增加而相应增高。2015年流行的EV71病毒属于C4a亚型,可分为3个进化分支。与EU703814相比,福建省2015年流行毒株的核苷酸差异性较前几年有扩大趋势。结论 福建省同一年份中肠道病毒的优势流行型别是否发生改变可能是导致手足口病不同的发病率及不同季节性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2015年福建省EV71流行毒株仍以C4a亚型为主,存在多个传播链同时流行。3处氨基酸位点上(98,249,283)氨基酸的改变对病毒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 论著
    汪钰, 赵俊鹏, 苏玛茜, 贾宁, 王亚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抗-HIV感染情况及人群特征,为HIV预防及完善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抗-HIV筛查及确证情况,对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血样HIV抗体筛查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呈阳性的血样采用Western蛋白免疫印迹(WB)法进行确证检测。结果 2010年1月—2015年12月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率为1.177/万(62/526 622),年龄以31~40岁为主,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献血首次者感染率高于≥2次者,初中及以下学历者感染率明显高于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62例抗-HIV阳性血液标本的WB带型中,以gpl60、gpl20、gp41、p66、p51、p31、p24条带为主,出现率均在90%以上。以合并TP感染的最多,占13.75%(11/62)。结论 近年来唐山市HIV阳性率有所增加,不同人群HIV阳性率明显不同,以文化程度低的中青年男性为主,应加强献血前的健康询问和献血者的自我排查,建立固定无偿献血队伍,以保证血液质量安全。
  • 论著
    刘磊, 李鹏飞, 陈栋, 常宏伟, 杨婧, 张冬, 谢晓伟, 侯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六安市叶集区某学校一起食物中毒暴发事件进行调查,查找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调查对象的餐次、食物品类和进食份量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危险餐次和中毒食物。对学校食堂晚餐留样食物、部分病例吐泄物、厨工肛拭子、食堂器具表面拭子等样品进行5种常规致病菌的实验室培养检测,同时对肉烧菜豆中皂苷和植物凝集素检测。结果 2014年1月20日在学校食堂进食晚餐共有776人,共搜索到79例疑似病例,罹患率为10.2%(79/776)。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20日在学校食堂进食早餐和(或)中餐的学生均未发病,79例病例均进食过学校20日食堂晚餐,提示20日学校食堂晚餐为可疑餐次;食用肉烧菜豆和肉烧豆腐的师生发病风险分别是未食用者的32.08和2.22倍(OR=32.08、2.22),其他食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单独食用肉烧菜豆为发病危险因素(OR=22.67,95%CI:3.86~223.99)。食用肉烧菜豆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显示,随着进食肉烧菜豆的数量增加,病例发病的可能性亦增大,且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在20日晚餐样本和环境样本中未检出5种常规致病菌。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系因菜豆烹调不当所导致。建议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管理措施及操作规范。
  • 论著
    范芝宏, 杨娟, 李六九, 魏如清, 姜进勇, 周红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玉溪市1953—2015年(62年)疟疾高度流行区疟疾防治的效益成本情况,为制定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可持续性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62年来疟疾防治过程中疟疾发病、死亡和住院人数;收集疟疾防治各种(类)投入和支出疟疾防治的人、财、物情况,计算总投入和总效益。国家、国际组织、集体和个人实际投入疟疾预防及治疗的人、财、物费用计为直接成本(直接投入),门诊和住院病人及培护的误工费计为间接成本(间接投入)。用防治初期三年平均发病率、病死率和1978—1986年平均住院率计算总的发病数、死亡数和住院数,减去防治期间发病数、病死数和住院数。应用效益成本比率法(benefit-cost ratio,BCR)计算62年的疟疾防治效益成本情况。结果 全市在62年的疟疾防治中共收治233 327例,减少发病2 611 820例、减少死亡4 219例、减少住院52 645例、减少病人误工损失17 094 894 d,消除200余万居民感染疟疾的风险。国家投入,包括设备、药品、检测、培训、人力等九项支付经费5 905.51万元。个人投入医药费、住院费、误工费和陪护费等四项支出7 885.85万元。直接经济效益为减少支出139 309.26万元。间接经济效益为减少支出68 804.06万元。效益成本为18.41∶1,年平均净效益为3 174.36万。社会效益非常显著,无法估量。结论 当地62年的疟疾防治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防治策略和技术措施可行有效,对保护社会和家庭劳动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论著
    李剑杰, 普舒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红河州消除疟疾阶段的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对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措施。方法 收集2012—2016年红河州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相关资料,对疟疾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年共报告境外输入性实验室确诊疟疾病例89例,其中间日疟84(94.38%)例,恶性疟5(5.62%)例,恶性疟死亡1例,年病例数从2012年的17例上升到2016年的28例,上升64.71%。金平、个旧和元阳县(市)病例数占84.27%;20~50岁男性青壮年病例数占89.89%;农民工病例数占88.76%;缅甸输入病例73例(82.02%)。结论 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明显增多,以成年男性和外出务工人员为主,感染来源主要为缅甸。应当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防治知识的宣传,同时加强对来自疫区回归人群的监测和管理,避免继发病例的发生。
  • 论著
    莫泽纬, 陈道雄, 高勇义, 全会标, 陈存仁, 王斐, 张华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患者肾功能等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 58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艾塞那肽组与格列美脲组,每组各29例,分别给予艾塞那肽和格列美脲治疗,两组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2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lc,HbA1c)、血脂、尿素(blood urea,BUN)、肌酐(creatinine,C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UACR)、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等变化。结果 24周治疗后,两组FPG、2 h 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ACR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艾塞那肽组体重、BMI、SBP较治疗前降低(P<0.05),24周治疗后,艾塞那肽组UACR、TGF-β1、SBP、体重、BMI较格列美脲组降低(P<0.05)。结论 艾塞那肽通过降低血糖、血压,减轻体重,减少尿蛋白排泄及抗纤维化作用保护肾脏。
  • 论著
    李丽玲, 许闪闪, 沈丹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人群微量血清中胆汁酸亚组分含量差异,并探讨其在肝硬化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2016—2017年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和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定量检测两组人群血清胆汁酸组分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数据进行代谢轮廓识别,并采用Mann-Whitney检验方法对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检测体系中,两组人群血清样本共检测得到5种游离胆汁酸(BAs)、5种牛磺结合型胆汁酸(T-BAs)和5种甘氨结合型胆汁酸(G-BAs)。相比于健康对照组,肝硬化组血清中12个代谢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包括在肝脏内合成的所有初级胆汁酸和在肠道中合成的部分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甘氨石胆酸和牛磺石胆酸),其中以牛磺胆酸和甘氨胆酸升高幅度较大,而石胆酸、甘氨脱氧胆酸和牛磺脱氧胆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在PC1区区分较大。结论 所建立的在微量血清中同时检测15种胆汁酸组分的LC-MS/MS方法稳定可靠,可满足临床定量检测需求;利用该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初步发现胆汁酸代谢谱异常,提示胆汁酸组分的改变与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为研究胆汁酸在肝硬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 论著
    周春芳, 孙泽群, 魏刚, 杜勇, 吴军, 查火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贞芪扶正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效果。方法 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患者128例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都治疗1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4%和89.1%,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分别为100.0%和96.9%,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腹胀与少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腹胀与少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恶心、呕吐、头晕、便秘等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贞芪扶正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能在保障安全性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临床症状的恢复,从而提高预后疗效。
  • 短篇论著
  • 短篇论著
    李佺, 陆兰英, 王娅, 杨澄清, 冷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在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耐多药病区接受治疗的335例MDR-TB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医师处理MDR-TB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3年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耐多药病区接受治疗的335例MDR-TB患者的病史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264例及老年组(年龄≥60岁)71例。统计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不同年龄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及发生或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转归等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8.4%(229/335),不良反应发生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胃肠道反应46.0%、高尿酸血症和关节痛42.1%、肝功能异常35.0%;中青年组和老年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4.39%(170/264)和83.0%(5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69.0%(158/229)治疗成功,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64.1%(68/106)治疗成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 。结论 MDR-TB患者接受抗痨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积极、正确的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可不影响治疗疗效。
  • 综述
  • 综述
    林玉, 朱珊丽, 潘卫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可致血吸虫病。血吸虫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内,而其幼虫在中间宿主螺体内发育。血吸虫体内存在众多微小RNA(microRNA),参与调控自身生长发育以及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从血吸虫microRNA 的发现与鉴定、血吸虫microRNA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性别及不同宿主中的差异表达以及血吸虫microRNA潜在的应用价值等方面作一概述。
  • 综述
    欧阳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肉孢子虫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其形态学鉴定及血清学检测均不理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肉孢子虫的虫种鉴定及中间宿主、终宿主的研究。各种肉孢子虫有相对较高的宿主特异性,本文以 宿主为线索,对近年来应用PCR及相关技术在人、马、猪、牛、羊、鸟类等不同宿主感染肉孢子虫的发现及应用进 行了综述。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王旭明, 吴华, 周晓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戈登链球菌(Streptococcus gordonii)是革兰阳性的草绿色(a溶血)链球菌之一,属于草绿色链球菌分类中的血液链球群,是人类口腔粘膜的共生菌,大量存在于牙齿的表面,其一般显示无致病性或致病性较弱。这些微生物引起感染,通常集中表现在患者以往受过外伤或患者发生侵入性医疗行为操作后。临床感染较多报告主要是引起心内膜炎,是亚急性心内膜炎病原菌的代表菌。但由它引起的败血症较为罕见,本报告志在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 经验交流
    林璐, 陈文杰, 全会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itelman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钠-氯转运体缺陷导致的肾小管疾病。临床上血压正常或偏低,实验室检查提示低血钾、低血镁、碱中毒、低尿钙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发病病因与溶质载体家族12成员3(SLC12A3)基因和肾小管基底膜氯离子通道(CLCNKB)基因突变有关。Gitelman综合征相对罕见,临床医师若对该病认识不足,易造成漏诊、误诊。本文报道一例经基因突变检测确诊的Gitelman综合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