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专栏
  •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专栏
    张明霞, 杨倩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结核病疫情仍然不容乐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2018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结核病患者约1 000万,是高于艾滋病在内的单一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造成结核病流行的现状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其中缺乏理想的早期诊断技术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团队都在致力于研发更加有效的结核病诊断手段和方法。寻找适用于结核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是目前研究的热门。基于宿主或病原体的生物标志物的结核病诊断技术越来越多,例如近年来广泛被接受的gene Xpert、IGRAs检测技术已经用于临床并且被WHO推荐。然而目前的技术大多处于研究阶段,并不能满足WHO 提出的结核病诊断目标产品特性(target product profiles,TPPs)。迄今为止,用于结核病诊断生物标志物非常丰富,但是还有许多缺陷,如标志物的有限选择、队列设计的缺陷和缺乏临床验证数据。本文希望对现有的结核病诊断生物标志物进行归纳总结,为结核病诊断技术的研发提供线索。
  •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1年巡礼专栏
  •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1年巡礼专栏
    张美幸, 乔中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吸烟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子代影响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我们团队近十年的研究证实,吸烟会破坏睾丸的正常结构,改变睾丸和附睾中蛋白质表达谱,影响精子的发生和正常的成熟,甚至也会改变精子的运动能力,影响最终的生育能力。而对于电子香烟的主要成分尼古丁,暴露后的小鼠其睾丸中涉及细胞运动调节过程和三羧酸循环中重要蛋白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同时抑制了附睾中多元醇通路并导致精液中果糖浓度较低,运动能力上升能量供应不足,最终影响优质精子的受精能力。另外,我们还发现尼古丁暴露会改变精子中一些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这些表观遗传的改变会印记到子代,最后对后代的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 乙肝防治专栏
  • 乙肝防治专栏
    闫永平, 张维璐, 苏海霞, 王安辉, 邵中军, 张野, 黄长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乙型病毒性肝炎目前仍然是威胁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严重传染病之一,但自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规划以来,乙肝病毒感染流行率已明显下降,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的HBsAg阳性率已降到1%以下。成人易感者乙肝疫苗接种也越来越广泛。HBV DNA的检测进入了高灵敏度时代,检测下限已低至10~20 IU/mL,因此为临床治疗决策点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和预后判断支持。新型核苷类等药物的研制和序贯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等治疗方案使人们看到了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新希望。乙肝患者通过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其体内HBV DNA病毒复制,显著降低失代偿肝硬化和肝癌等不良转归风险。《中国热带医学》这期乙肝防治专栏重点刊登了5篇针对我国乙肝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母婴传播的发生机制、临床患者的治疗和转归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我国消除乙肝的夙愿已为期不远。
  • 乙肝防治专栏
    慕彩妮, 王安辉, 马黎黎, 曹小琴, 党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基于医院门诊就诊的乙肝患者队列,开展随访研究,探讨门诊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HBV感染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某三甲医院传染科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队列,通过电话随访完成相关信息问卷调查表,并采集患者乙肝相关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转归情况,分析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 564例随访对象中,血清学标志物的主要模式为"大三阳"占47.70%和"小三阳"占41.84%。多因素COX分析结果可见,HBeAg 阴转的影响因素为曾住院(HR=0.54,95% CI:0.42~0.68)、HBsAg定量等级(HR=1.20,95% CI:1.04~1.38)、HBeAg定量等级(HR=0.79,95% CI:0.67~0.92)。随访期间患者住院的影响因素为年龄(HR=1.44,95% CI:1.07~1.92), HBsAg 定量等级(HR=1.23,95% CI:1.01~1.50),家族成员肝硬化肝癌家族史(HR=2.97,95% CI:1.71~5.13)。结论 影响乙肝患者临床转归的因素众多,通过对门诊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队列进行随访,可了解门诊就诊慢性乙肝患者HBV感染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乙肝防治专栏
    邵昱璋, 王海荣, 续靖宁, 严敏, 付婷, 张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孕妇外周血IL-4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以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306例HBsAg阳性孕妇为病例组,74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外周血乙型肝炎5项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水平,采用流式液相芯片法检测细胞因子IL-4水平。结果 HBsAg阳性孕妇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DBI)、HBV宫内隐匿性感染(OBI)和HBV宫内传播(BIT)率为11.44%(35/306)、36.60%(112/306)、48.04%(147/306)。对照孕妇IL-4水平低于HBsAg阳性孕妇组、HBV宫内未传播组(NBIT)、显性感染组(DBI)和隐匿性感染组(O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1);HBeAg阴性组中DBI组的IL-4水平高于OBI组和HBI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母血中HBV DNA载量的增高,DBI组IL-4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在HBV DNA载量小于103 IU/mL时,DBI组IL-4水平高于OBI组(P<0.05)和NBIT组(P<0.01),并且随着BIT程度的加重,母血中IL-4水平呈增高趋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妇HBeAg和HBV DNA 载量与其IL-4水平呈正相关;孕妇HBeAb与其IL-4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HBsAg阳性孕妇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导致 IL-4水平升高,开展HBsAg阳性孕妇外周血IL-4监测对其新生儿是否发生HBV宫内传播可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 乙肝防治专栏
    金杰, 张小燕, 赵志东, 陈建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一种快速、简便检测AFP的方法,为有助肝癌早筛、早诊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采用上海芯超AFP全血一步法快速检测试剂盒,对江苏启东市肝癌高发区859例HBsAg阳性的高风险人群进行AFP筛查,并与郑州安图生物AFP酶联免疫法试剂盒同步比对检测。对于AFP阳性者,进一步结合B超,观察是否已经出现肝占位性病变,从而对病情进行初步诊断。结果 以郑州安图AFP检测试剂(酶联免疫法)为标准,上海芯超AFP快速检测试剂的灵敏度为95.65%(22/23),特异度为99.40%(831/836),总符合率为99.30%(853/859)。两种试剂盒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同时结合B超结果发现,在检测出AFP阳性人群中有两例出现了肝占位现象,初步判断为早期肝癌。结论 AFP全血上海芯超AFP全血一步法快速检测试剂能实现AFP高风险人群家庭自测,提高肝癌的早诊率。
  • 乙肝防治专栏
    刘娜, 李春霞, 周路路, 张楠, 白萧萧, 张瑞芹, 徐光华, 东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肝脏瞬时弹性扫描(FibroScan)诊断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已行肝活检的363例ALT<2ULN(ULN=40 U/L)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并用FibroScan测定肝脏硬度值(1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 LSM)。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 H(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查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明显肝脏纤维化的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筛选指标对明显肝脏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363例患者中259例(71.3%)非明显肝纤维化(F0~1组);104例(28.7%)伴有明显肝纤维化(F2~4组)。多因素分析显示LSM是肝脏明显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LSM诊断明显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是0.698(0.635~0.761)。以LSM≥5.75 kPa为界值,预测明显纤维化的灵敏度为55.8%,特异度为79.2%,准确度为67.5%,阳性预测值为72.8%,阴性预测值为64.2%。结论 LSM对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有诊断价值。
  • 论著
  • 论著
    李菊林, 唐建霞, 朱国鼎, 杨蒙蒙, 周华云, 张梅花, 曹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等3种江苏省主要传病媒介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各虫期发育与繁殖情况,了解蚊虫完成全代发育的有效温度,为制定或实时调整蚊虫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用光照培养箱饲养法,设置10、15、20、25、30、35和40 ℃等7组不同温度,分别观察实验室饲养的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生殖营养周期、卵期、幼虫和蛹期的发育繁殖和全发育时期情况。结果 在7组温度中,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在10、15和40 ℃时不能完成蚊虫全代发育,其余4组温度均能完成全代发育,其中在20、25、30和35 ℃时白纹伊蚊的平均发育时间分别为37.73、18.50、16.92和13.66 d,中华按蚊的平均发育时间分别为29.13、15.46、12.19和10.90 d;淡色库蚊除40 ℃不能完成全代发育外,其余6组温度均能完成全代发育,按照温度递增顺序平均时间分别为80.88、46.32、31.07、24.97、17.14和14.48 d。结论 一定温度范围内,蚊虫的发育周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过高和过低均对蚊虫发育繁殖起到损害作用;温度对3种蚊虫的发育与繁殖影响有所区别。
  • 论著
    陈智超, 张凤, 高大维, 常宏伟, 孙婕, 景怀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家禽家畜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研究及流行病学分析,了解六安市家禽家畜感染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特性和分布规律,为在六安市开展该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8年采集猪、狗、鸭、鹅等动物的粪便663份,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型分型以及毒力基因等检测。结果 本项研究监测的663份家禽家畜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检出率为12.22%,其中猪粪的检出率最高,为23.49%,其他家禽家畜粪便中均有该菌的检出;猪粪的检出率与总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种粪便在各年度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致病性菌株中猪粪检出株占总致病性菌株的95.83%;致病性血清型主要为O:3型;致病性菌株毒力基因分布主要为基因Ⅲ型,基因Ⅲ型占总致病性基因型菌株的91.67%。结论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六安市家禽家畜粪便中普遍存在,该菌在家猪粪便的检出率最高,且致病性菌株携带率最高,致病性血清型为O:3型和O:9型。
  • 论著
    韦必晓, 梁林慧, 冯国钢, 李桂妹, 余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西百色地区利福平、异烟肼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评价线性探针杂交技术(LPA)检测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LPA技术与传统比例药敏试验分别检测496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痰标本,统计出利福平、异烟肼各个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并与传统比例药敏试验作比较。结果 LPA技术对结核病患者耐多药的检出率和传统比例药敏试验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PA技术检测耐利福平和异烟肼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7.0%、99.1%和77.8%、 99.5%,耐多药结核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和99.8%。本地区利福平耐药基因突变频率最高的是rpoB WT8 占32.4%,其次是ropB MUT3占29.7%;异烟肼耐药基因最常见的突变是 katG WT 占46.8%,其次是katG MUT1 占43.6%。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两种药物耐药性检测方法的kappa值分别为0.965和0.904。结论 广西百色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的耐药基因以rpoB WT8和ropB MUT3两个位点突变为主,而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的耐药基因则以katG WT和katG MUT1位点突变多见。LPA技术能快速、准确诊断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异烟肼的耐药性及多药耐药性,LPA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与传统比例药敏试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LPA检测技术可以大大地缩短检测的时限,辅助临床快速诊断出多耐药的结核菌。
  • 论著
    陈冰霞, 张杰森, 张梦欣, 韩孟伊, 李勇森, 金晨曦, 齐艳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感染伯氏疟原虫的C57BL/6小鼠脾脏不同免疫细胞的含量及表面分子变化。方法 将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伯氏疟原虫进行感染,6 d后分离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的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CD8+T细胞、γδT细胞和T细胞的含量及其表面分子CXCR3、CD69、CD62L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感染伯氏疟原虫的小鼠脾脏CD8+T细胞(5.51%±0.76%)、γδT细胞(0.31%±0.03%)和T细胞(18.60%±3.37%)的百分比含量较正常组(14.04%±1.31%、0.75%±0.07%、33.27%±3.76%)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21.45%±0.10%、33.49%±3.17%、16.72%±2.16%)相比,感染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γδT细胞和T细胞的CXCR3(6.30%±0.15%、18.34%±0.61%、5.25%±0.25%)均明显下调(P<0.05);感染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γδT细胞和T细胞的CD62L(67.98%±1.18%、54.37%±0.98%、55.06%±1.53%)较正常组(91.96%±0.75%、71.38%±1.02%、82.10%±1.04)%)均明显下调(P<0.05),而感染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γδT细胞和T细胞的CD69 (28.13%±0.37%、42.58%±2.06%、34.65%±0.43%)表达水平比正常组(3.70%±0.62%、11.59%±0.41%、7.69%±1.5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感染伯氏疟原虫的C57BL/6小鼠脾脏CD8+T细胞、γδT细胞和T细胞及其表达的CXCR3和CD62L均明显下调,而CD69的表达水平升高,提示机体感染疟原虫后,小鼠的T淋巴系细胞增殖不明显,但其迁移情况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 论著
    肖光文, 罗晓东, 杨迎平, 蔡国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了解梅州地区ICU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物种分布、药物敏感及白色念珠菌RAPD-PCR指纹图谱特征和不同基因型菌株耐药性差异。方法 收集ICU中149例IPFI患者的呼吸道标本,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 2-Compact和API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运用RAPD 技术对分离的62 株白色念珠菌进行分析。结果 该地区IPFI的物种以白色念珠菌占比最高为38.51%(62/161),其次为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季也蒙念珠菌等非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整体占比为48.45%(78/161);它们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是出现了近平滑念珠菌对卡泊芬净的耐药菌株和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相对较低的情况;白色念珠菌P2 随机引物扩增条带数量1~5条,条带大小在300 bp~1.8 kb ,以300 bp、400 bp 和600 bp 3 个主条带为主;利用聚类分析将这些菌株分为A~D 4个基因群, 其中A基因群11株,B基因群42株,C基因群7株和D基因群2株;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对各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等念珠菌属是广东梅州地区ICU患者 IPFI的最常见病原体,白色念珠菌存在丰富的基因多态性,RAPD 技术对于白色念珠菌的基因型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陈仲威, 张莉萍, 方昌勇, 黄勇, 李艳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测定广东省东莞市2017—2018年Ⅰ~Ⅳ型登革病毒(DENV-1~DENV-4)的E基因序列,分析其系统进化情况及流行基因亚型,从分子水平探讨病毒来源。方法 收集东莞市2017—2018年140例可疑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阳性血清用C6/36细胞分离培养登革病毒,测定分离株E基因序列,绘制系统进化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40份急性期血清中DENV核酸阳性54份,阳性率38.6%,DENV-1阳性占53.7%。分离得到17株毒株。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0株DENV-1分离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0.0%~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6.6%~99.8%,分属基因Ⅰ型和基因Ⅴ型。7株基因Ⅰ型分离株与泰国2015年、缅甸2015年、中山2015年及越南2016年流行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9.3%~99.9%),其中2018年本地株D2018078与2017年输入株D2017008核苷酸同源性达99.8%;3株基因Ⅴ型分离株与印度2014年、2017年株及新加坡2014年流行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7.7%~99.1%)。4株DENV-2分离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1.0%~98.6%,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97.6%~99.8%,分属混合型和亚洲Ⅰ型,2株混合型分离株与马来西亚2014年、台湾2015年流行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9.6%~99.7%);2株亚洲Ⅰ型分离株分别与越南2015年、泰国2011年流行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9.3%~99.5%)。2株DENV-3分离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8.4%,氨基酸同源性为99.4%,均属基因Ⅰ型,与缅甸2017年、马来西亚2015年流行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9.3%~99.7%)。1株DENV-4分离株与越南2013、2016年流行株同源性较高(99.3%~99.5%),属基因Ⅰ型。结论 2017—2018年东莞市登革热的病原体主要为DENV-1,其次是DENV-2,各至少有2种基因亚型同时在流行;DENV-3和DENV-4各至少有1种基因亚型在流行。流行方式主要为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及我国中山、台湾等地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暴发流行,存在输入引起本地感染的风险。
  • 论著
    许少坚, 任燕, 郝夏琼, 李锦宗, 杨洪, 姚相杰, 陈龙, 全德甫, 赖晓玲, 满云翔, 李新楼, 曹赫, 林启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8年深圳市龙华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特点,为辖区手足口病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哨点医院送检的223份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的肛拭子样本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urs, EV)、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ur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 CV-A16)、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 CV-A6)、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 A10, CV-A10)核酸检测,并对EV核酸阳性样本进行VP1区序列测定、同源性分析、亚型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实验室确诊病例有166例,阳性率为74.44%,构成比前3位的病毒亚型依次为CV-A6(43.37%),CV-A16(31.33%),CV-A10(13.86%);2018年深圳市龙华区流行的主要肠道病毒中,EV-A71属于C4a进化分支;CV-A16(n=18)核苷酸同源性为89.0%~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8.3%~99.7%,属于B1a(38.89%,7/18)和B1b(61.11%,11/18)进化分支;CV-A6(n=45)核苷酸同源性为95.1%~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8.1%~99.0%,均属于D3进化分支;CV-A10(n=12)核苷酸同源性为93.5%~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7.6%~99.7%,均属于C进化分支。结论 深圳市龙华区应进一步加强辖区手足口病监测,持续关注病原谱构成和重要病原体进化情况。
  • 论著
    许海兵, 杨华智, 黄燕, 彭艳花, 罗云方, 秦媛, 车卫星, 王春泉, 郭学新, 徐荣, 李智梅, 吴静, 姜进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澜沧县登革热媒介种类、分布、季节消长和孳生习性,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调查各类型积水容器的伊蚊幼虫孳生和组成情况,采集阳性容器内的幼虫进行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和伊蚊幼虫阳性率。结果 2014—2018年共调查23 750户,阳性1 946户,调查积水容器59 859个,其中阳性容器2 229个,总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为9.39,总容器指数(container index,CI)为3.72,总房屋指数(house index,HI)为8.19。2017、2018年全年均有伊蚊幼虫孳生, 5月BI开始升高,9月为密度高峰, 10月开始下降。永久性积水、花瓶、废旧轮胎、水桶、废弃瓶/罐和其他(暂时)容器的幼虫阳性率分别是0.49%、2.17%、6.51%、2.77%、3.01%和1.43%。2 229个阳性容器中,经虫种鉴定白纹伊蚊2 226个占99.87%,埃及伊蚊3个占0.13%。结论 普洱市澜沧县首次发现登革热重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广泛分布城区和口岸,且密度较高,是当地的优势伊蚊蚊种,因登革热输入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的风险高。应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管理,采取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伊蚊,降低登革热疫情发生的风险。
  • 论著
    许静, 张宏伟, 张天华, 马煜, 杜昕, 龚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陕西省老年肺结核治疗成功的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人肺结核治疗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7年陕西省"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年龄≥65岁的接受治疗的肺结核病患者,运用Excel和SPSS 18.0分析老年肺结核治疗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3—2017年陕西省老年肺结核患者共19 331例,男女比例为1.76∶1。治疗成功17 793例(占92.04%)。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性别、年龄、职业、治疗分类、是否重症、管理方式及就诊延迟不同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症对老年肺结核患者治愈成功影响最大(OR=2.183)。结论 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治疗分类、是否重症、管理方式及就诊延迟与治疗成功密切相关;加强患者的管理及健康教育,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提高老年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
  • 论著
    张耀辉, 宋婷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西安市青少年结核病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情况,为制定青少年群体结核病防治模式及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8年在西安市胸科医院及雁塔区、长安区结核门诊进行治疗的556名34岁以下耐药结核病患者资料,分析异烟肼(H)、利福平(R)、链霉素(S)、乙胺丁醇(E)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及青少年耐药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农民和家政服务、家务、待业人员依然是耐药结核病高发群体,学生患病比例由5.41%上升到11.06%,干部职员的患病比例由10.81%上升到12.98%。结核病耐药患者中,青少年所占比例由2016年的63.68%降为2018年的46.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青少年耐药群体中原发性结核病耐药患者比例逐渐升高,由54.05%上升到68.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中耐药比例占前3位的分别为HRS、HERS和HR,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耐HRS比例为49.86%和49.74%,耐HERS比例分别为36.01%和37.44%,耐HR比例为9.14%和7.18%。结论 西安市2015—2018年青少年结核病耐药比例持续下降,但原发性耐药比例不断上升,达到获得性耐药2倍水平。青少年耐药类别以HRS为主,占耐药类别一半比例。
  • 论著
    黎舒, 赵亚玲, 邱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南宁市2012—2016 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发现和纳入治疗情况,为政府制定针对性的耐多药肺结核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南宁市自2012年5月—2016年12月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的培养、药敏及接受治疗和转归等资料,分析不同登记分类、不同年份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的涂阳培阳率、耐多药肺结核检出率以及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接受治疗比例。结果 自2012年5月—2016年12月,南宁市共登记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7 987例,开展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2 844例,痰培养阳性1 946例,痰培养阳性率为68.42%;开展传统药敏试验1 900例,经菌种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1 820例,检出耐多药肺结核213例,耐多药肺结核检出率为11.70%;确诊的213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纳入治疗管理106例,纳入治疗率为49.77%,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治愈40例,完成疗程18 例,治疗成功率为54.72%。结论 2012—2016年南宁市耐多药肺结核防治取得一定效果,但耐多药肺结核检出率较低也可能与涂阳培阳率低导致检出例数减少有关。针对纳入治疗率和治疗成功率相对较低的问题,建议要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管理水平,不断探索改进耐多药肺结核防控策略从而达到降低耐多药肺结核疫情的目的。
  • 短篇论著
  • 短篇论著
    刘维俊, 徐国英, 肖方震, 林代华, 刘菁, 韩腾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和应用基于COI的DNA条形码技术对福建省大田县野外生境进行鼠种调查。方法 采用笼夜法在大田县境内捕鼠,对捕获鼠进行形态学鉴定后,经肝脏组织核酸提取、目标条带COI基因片段的扩增及测序获取序列信息,通过同源性比对、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对所捕获的野栖鼠进行准确鉴定。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获24只野栖鼠,经形态学鉴定青毛鼠14只、板齿鼠6只、白腹巨鼠3只、黄毛鼠1只。经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其中青毛鼠13只、板齿鼠6只、白腹巨鼠4只、大足鼠1只。各鼠种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21%,种间遗传距离为13.24%~18.03%,种间遗传距离显著高于种内遗传距离。DNA条形码技术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存在2份标本的差异,经再次鉴定,更正了形态学鉴定结果。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可作为形态学鉴定方法的补充,应用于鼠种调查和分析中。探讨和应用基于COI的DNA条形码技术对大田县山地生境进行鼠种调查。
  • 短篇论著
    刘丽儿, 邝美华, 石亚玲, 肖晓玲, 区静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资料,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79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血常规、生化等检测指标结果,并与8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对输入性疟疾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作逐步回归分析,并将79例疟疾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病例组的WBC、RBC、HGB、PLT均下降,而ALT、AST和TBIL的水平则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怀疑疟疾感染时,AST和TBIL水平越高, HGB和PLT水平越低,患疟疾的可能性越大;与治疗前对比,疟疾组患者治疗后的WBC、PLT的水平升高,RBC、HGB、AST、TBIL、CRP、PCT水平均降低(P<0.05),而两组ALT的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患者血液血常规、生化指标检测有助于临床对疟疾感染的及早诊治和预后判断。
  • 短篇论著
    李凯, 田华, 徐英, 张东友, 雷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的疟疾预防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血细胞分析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中国驻刚果(金)维和二级医院的43名工作人员服用疟疾预防药物复方双氢青蒿素片进行跟踪调查,采集血液样本进行疟原虫检测、全血细胞分析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定期服用复方双氢青蒿素片的43名二级医院工作人员6个月内疟原虫检测均为阴性,服药后可偶见恶心(3.1%)、厌食(1.6%)、头晕(1.2%)等症状。定期服药6个月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值较服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检测表明服用该药物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Urea)、肌酐(Cr)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有较好的疟疾预防效果,该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且无明显副作用,在疟疾疫区可做为一种理想的化学预防药物。
  • 短篇论著
    田华, 徐英, 李凯, 何江, 郭芳, 邓运典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联合国驻刚果(金)维和部队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维和部队疟疾流行现状及特点,为维和部队疟疾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前来就诊的疟疾疑似病人和不明原因发热者采用厚膜血液涂片和快速检测试纸条进行检测。结果 联合国驻刚果(金)稳定特派团中国二级医院2018年11月8日共发现8例疟疾患者,均为男性,采用厚膜血液涂片和快速检测试纸条进行检测均为阳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8例患者均有在原始森林里被蚊虫叮咬史。5例为初发病例,3例为复发病例。8例患者就诊时体温均超过38 ℃,并出现畏寒、发热、大汗等典型的疟疾症状,3例患者出现脾肿大和贫血症状,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8例患者首日给予蒿甲醚320 mg肌注,布洛芬缓释片或安林巴比妥注射液退热;第2~4天蒿甲醚160 mg肌注,同时服用复方双氢青蒿素片2片(0 、6 、24 、48 h 共8片),至痊愈,治愈率100%。结论 驻刚果(金)维和部队应加强疾病监测,严格落实环境消毒和个人防护,广泛开展疟疾有关知识的宣传。
  • 综述
  • 综述
    李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2009年在中国大陆首次被发现,近年来已在大半个中国流行并传播,在韩国、日本和美国也陆续有类似疫情报道,已致数千人患病甚至死亡;该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SFTSV的基因组由大(L)、中(M)、小(S) 3 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为更详细地了解SFTSV,本文针对其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对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