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陈劲宇, 王玉洁, 李焕卿, 陈达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前期分析并选取的婴儿利什曼原虫PEPCK的优势表位基因,构建相应重组原核表达载体以获得重组蛋白,构建相应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验证真核载体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为后续动物的免疫和感染实验备下基础。方法 根据PEPCK优势表位基因序列,经PCR反应及酶切连接构建重组原核与真核表达质粒pET32a-PEPCK和pVAX1-EPEPCK并分别转染至E. coli和NIH3T3细胞中进行表达。采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鉴定原核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原核表达蛋白被镍柱纯化后的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实验验证真核重组质粒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重组原核与真核载体的正确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载体构建成功。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原核重组蛋白以及纯化后的蛋白在48.08 kD处存在条带,转染了真核重组载体的NIH3T3细胞的免疫荧光结果呈阳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PEPCK优势表位基因的重组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pET32a-PEPCK和pVAX1-EPEPCK,成功表达相应的重组蛋白并纯化并验证了pVAX1-EPEPCK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为后续DNA疫苗初次免疫和蛋白疫苗加强免疫的动物实验备下基础。
  • 论著
    钟永浩, 袁如意, 陈扬, 季树宇, 杨礼腾, 刘晓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克隆腐食酪螨第13组变应原基因(Tyr p 13),表达纯化其重组蛋白,并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过敏原抗原表位等信息。方法 挑取腐食酪螨,提取螨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cDNA,根据已知的Tyr p 13基因序列(GeneBank登录号 AY710432.1)设计引物,PCR大量扩增目的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Tyr p 13,转化感受态细胞E. coli Rosetta (DE3),用IPTG(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目的蛋白表达;层析纯化表达产物,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纯化后的表达产物免疫学活性;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推测其抗原表位、构建进化树。结果 克隆得到的序列经基因测序可知其长度约400 bp,其表达产物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子量约为14 kD,呈可溶性表达。免疫印迹结果显示,Tyr p 13能够与过敏患者血清IgE特异性结合,表明其具有过敏原性;表位分析进一步证实该过敏原具有免疫原性。结论 经克隆表达、纯化后得到纯度较高的腐食酪螨Tyr p 13,为进一步开展临床特异性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论著
    李贺, 杜波, 田晓东, 刘文新, 姚文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阜新市已接受HAART患者HIV耐药株的发生及基因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集全血标本进行白细胞富集和前病毒DNA提取,巢式PCR扩增HIV-1 pol区基因并测序,使用MEGA以及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等工具对序列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在112份全血标本中获得101例有效基因序列,CRF01_AE亚型占84.16%(85/101),CRF07_BC 亚型占8.91%(9/101),B亚型占3.96%(4/101),CRF65_cpx亚型占1.98%(2/101),G亚型0.99%(1/101);耐药分析显示27例患者发生耐药位点突变,其中,19例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主要耐药突变位点为M184I/V,14例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主要耐药突变位点为G190S,对两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同时耐药的样本有6例,尚未出现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患者;治疗时间以及基线CD4水平的差异对耐药突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阜新市HIV-1存在5种亚型,CRF01_AE为主要流行亚型;耐药情况的研究为更科学有效地指导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应继续加强耐药监测,掌握基线数据,严防耐药株的流行。
  • 论著
    彭平, 陈沐, 彭辉, 许俐娴, 邓西龙, 莫晓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4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恢复期肺功能状况,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对肺的损伤程度,为COVID-19致肺损伤恢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治愈出院,隔离14 d后的47例COVID-19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检测肺功能、胸部CT、新型冠状病毒抗体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恢复期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IgM阴性40例(占85.1%),IgG阳性44例(占93.6%),其中IgM、IgG均阳性7例,IgM、IgG均阴性3例。肺功能损障碍29例(占61.7%),其中轻度、中度障碍分别19例、10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通气功能障碍2例,混合通气功能障碍1例,弥散功能障碍26例,弥散并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例,弥散并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弥散并通气功能障碍2例,小气道功能障碍共5例。11例重型COVID-19患者肺功能障碍10例(占90.9%),其中轻度4例,中度6例,36例普通型患者肺功能障碍19例(占52.8%),其中轻度15例,中度4例,两组对比重型COVID-19患者中度肺功能障碍较普通型多。恢复期患者胸部CT异常35例,多表现为弥漫大片状磨玻璃样影、散在斑片影、纤维条索影;其中表现为弥漫大片磨玻璃影和纤维条索影者共8例,中度肺功能障碍患者(7例)较轻度肺功能障碍患者多(1例),重型患者(6例)较普通型患者(2例)多。结论 COVID-19患者恢复期绝大部分患者有肺功能障碍,多表现为弥散功能障碍,对指导康复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 论著
    朱国兴, 陆春, 卢荣标, 尹颂超, 李美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临床株对九种抗生素的耐药变迁和交叉耐药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9年,13 468株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临床株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九种抗生素的年度耐药变迁和交叉药敏结果。结果 2013—2019年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3 468株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临床株对9种抗生素的临床药敏结果不一,米诺环素(96.31±0.48)%、多西环素(95.86±0.52)%、克拉霉素(88.22±1.86)%和阿奇霉素(87.15±2.19)%占据敏感率前4位,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83.32±2.78)%尤其突出;Uu对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和敏感率的年度变迁相对稳定,对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和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和敏感率的年度变迁存在差异;Uu临床株对不同类别的抗生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结论 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作为临床一线治疗Uu感染的抗生素,到目前为止仍然保持低耐药率、高敏感率;耐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的解脲脲原体临床株选择抗生素时,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是理想的替代药物;而对于耐大环内酯类和耐喹诺酮类的解脲脲原体临床株,则推荐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作为首选抗生素。
  • 论著
    李婷婷, 刘海燕, 王丽梅, 刘平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云南省热带地区急性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云南省的热带地区某三级综合医院为对象,从该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出院的急性中毒病例数据,对中毒人群、中毒类型、中毒发生的季节及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该院6年期间共收治急性中毒1 364例,各年龄段均有发生,其中20~<50岁占总病例的60.19%。导致中毒的物质中,农药、化学药物、草药及植物性中毒分别占总量的48.39%、16.72%和11.80%,其中百草枯、有机磷农药、野生菌、乌头碱、杀鼠剂分别为244例、189例、96例、90例、89例,居前5位。导致中毒的热带毒性植物品类繁多。中毒病例发生在雨季的占总量的57.26%,其中野生菌中毒几乎全部发生在雨季,农药中毒雨季也显著高于旱季。治疗效果上,百草枯治疗效果差,出院时死亡和未愈病例占44.90%,有机磷农药死亡率也高达8.47%。结论 云南省热带地区急性中毒发生率高,其中农药类、野生菌、有毒植物中毒问题突出。应加强宣传,提高对急性中毒的关注,完善应急处理体系,以期有效地降低急性中毒事件的发生及危害。
  • 论著
    翟云霞, 胥萍, 赵静, 徐骏驰, 宋华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结核病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为结核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纳入2018年12月—2019年5月入住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断为结核患者54例为实验组,并随机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人群25-羟基维生素D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核病患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CD3+、CD4+、CD8+T淋巴细胞,CD4+/CD8+比例及其他免疫细胞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结核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中位数为9.75(5.1,15.8) ng/mL,较健康对照组人群16.8(6.8,32.7)ng/mL明显降低(P<0.001),结核病的敏感组和耐多药组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外周血CD4+、CD4+/CD8+呈明显正相关(r=0.317 2、0.404 4,均P<0.05),与外周血CD8+呈明显负相关(r=-0.329 9,P=0.015);与NK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326 2,P=0.016),与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呈负相关(r=-0.333 9、 -0.301 2,均P<0.05)。结论 结核患者中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明显降低,可能参与了机体免疫功能调节。
  • 论著
    曾义岚, 曾明全, 郑永利, 蒋红梅, 赖敏, 陈红, 张玲, 陈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提高对重症病例诊治的认识。方法 收集2020年1月—5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接诊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3例危重型COVID-19死亡病例均有冠心病、伴或不伴肺部疾病、肾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均有发热、咳嗽、咳痰症状,入院APACHEⅡ评分和PSI评分均为高危,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肌酸激酶、肌钙蛋白、脑钠肽、C-反应蛋白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明显升高,而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胸部影像学提示双肺磨玻璃斑片影。入院后给予积极的抗病毒、抗细菌、增强免疫治疗及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支持。3例患者均并发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起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3.7 d。结论 高龄、合并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是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的高危人群。
  • 论著
    凌峰, 屈志强, 石健, 罗密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总结南宁市江南区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应急处置的工作情况,为今后有效地防制登革热提供对策、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南宁市江南区2019年登革热疫情相关数据,评价本次应急处置的工作成效。结果 2019年南宁市江南区登革热疫情严峻,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70例,其中输入病例4例,本地病例366例;感染人数以家务待业和离退休者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1.12;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92岁;发病的空间分布呈现高度聚集,福建园街道占本城区本地病例的87.70%。早期伊蚊应急监测布雷图指数和账诱指数合格率偏低,分别为72.17%和62.61%。针对本次疫情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做好精准疫情应急处置,有效压低峰值,迅速控制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输入性病例导致本地病例社区水平暴发,疫情呈现多点暴发及扩散蔓延态势。需做好疫情研判、预警预测,准确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尽早实施登革热应急处置,精准防控、孳生地处理、健康宣教和病例管理是应急处置的关键措施。
  • 论著
    彭焕文, 胡小琦, 潘霞, 岳诗佳, 张宏, 王顺东, 许林, 刘艳芳, 王枰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达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达州市新冠肺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0年1—2月达州市报告的42例新冠肺炎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达州市7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人群以30~<50岁为主,无未成年人确诊病例报告;发病高峰在2020年1月26日—2月5日,临床症状以发热(59.52%)和咳嗽(64.29%)为主,早期CT检查肺部异常率90.48%;19例输入性病例中18例有武汉旅居史或停留史;患者发病到住院、确诊到出院和持续排毒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 d、18.5 d和7.0 d,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5.5 d、8.0 d和 6.0 d。结论 达州市1月份以输入性疫情为主,2月份本地病例不断增加,2月下旬疫情逐渐控制;将发热、咳嗽作为新冠肺炎临床筛查指征,CT检查可作为早期筛查手段;患者住院时间和持续排毒时间较长,应做好长时间治疗准备及治疗过程中心理疏导,提高患者配合度;达州市聚集性疫情程度较重,基层工作有差距,新周期需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工作,严防因境外输入引发本地病例。
  • 论著
    肖芳, 申晓君, 李正祥, 胡世雄, 李碧霞, 熊婷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疟疾病例诊治基本情况,为提出针对性疟疾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7—2018年长沙市报告的疟疾病例进行普查,采取电话回访病例及查阅病例资料的方式开展。结果 共调查70例疟疾病例,病例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初诊正确率(88%)显著高于县级以下医疗机构(5%);病例就诊-确诊时间间隔基本与全国水平持平,对就诊-确诊时间间隔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就诊前咨询疾控机构”、“就诊时医生询问流行病学史”及“病例有疟疾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开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诊时医生询问流行病学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抗疟药使用规范率为74.29%,不同年度、不同疟疾类型及不同用药方式(口服或注射)抗疟药使用规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今后应提高重点人群自我防护意识,提高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疟疾诊治意识及能力。
  • 论著
    徐伟, 张秀芝, 张爱洁, 魏云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北京市朝阳区某学校一起耐药肺结核疫情进行分析,为今后耐药结核病疫情的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密切接触者采用PPD试验、X线胸片和CT相结合的方式筛查。结果 2018年10月—2019年6月,该校共发生36例肺结核病例,发病率为4.5%。其中5例耐多药,3例耐利福平。36例病例分布在四个班,15a班27例、15b班4例、15c班2例、17d班3例。各班发病率分别为56.3%、8.3%、5.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例耐药病例中6例为15a班学生,占耐药病例总数的75.0%。经CT筛查68名密切接触者中确诊23例肺结核患者,检出率33.8%。结论 该起学校聚集性疫情为全国首起耐药肺结核聚集性疫情,首发病例未及时就医,传染源隐匿存在时间长,是导致该起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疫情处置中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对于及时发现新病例非常重要。
  • 论著
    周巾力, 黄河秋, 胡艳, 姚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试行第一版)》,对2020年1月13日—3月2日报告的2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及11例无症状感染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信阳市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共发生51起,首例病例有武汉等地旅行或居住史者31起(60.78%),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7 d,传染人数中位数为2人。包括家庭聚集45起(88.24%),混合聚集4起(7.84%),工作聚集2起(3.92%)。共涉及139例确诊病例及10例无症状感染者,占全市总病例数的52.28%。输入性病例48例(32.21%),本地病例101例(67.79%);一代病例85例(57.05%),二代病例63例(42.28%),三代病例1例(0.67%)。暴露史有共同居住生活的84例(56.38%),共同聚餐的51例(34.23%),工作场所密切接触的12例(8.05%),娱乐场所聚集的2例(1.34%)。结论 51起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性为主;病例的暴露史多为有共同居住生活史和共同聚餐史;多数聚集性疫情的首例病例有武汉等地旅行或居住史。

  • 论著
    付乐凡, 田珂, 苗国英, 冯爱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microRNA-125b(miR-125b)和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并探讨miR-125b靶向STAT3进而调控CS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检测32例CSCC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以及CSCC细胞系(A431、SCC13和SCL-1)和正常皮肤细胞系HaCaT中miR-125b和STAT3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被用于验证miR-125b对STAT3的靶向作用。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iR-125b mimic或STAT3 shRNA对CSCC细胞系(A431、SCC13和SCL-1)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克隆形成实验、细胞转移和侵袭实验观察miR-125b mimic对CSCC细胞系A431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皮肤组织和细胞相比,CSCC组织和细胞中miR-125b表达显著下降,而STAT3的表达则显著上调。miR-125b靶向STAT3的3′-UTR发挥对其表达的调控作用。miR-125b mimic或STAT3 shRNA转染后,A431、SCC13和SCL-1细胞的增殖明显受抑制,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并且促进了细胞凋亡。miR-125b mimic能明显抑制A431细胞的克隆形成、细胞转移和侵袭的能力。结论 miR-125b/STAT3的表达异常通过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侵袭参与了CSCC的发生发展。二者可成为CSCC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 论著
    梁志航, 欧敏, 张娟娟, 刘淑燕, 汪文斐, 张培泽, 傅向东, 张国良, 张志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Ⅰ型干扰素受体1(typeⅠinterferon receptor 1,IFNAR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1 533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包括1 432例肺结核、101例肺外结核)作为病例组,1 445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运用MassARRAY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通过检测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基因rs72552343、rs2834191、rs1012334、rs17875752、rs2843710、rs1041868位点基因型,分析两组间SNP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同时进一步比较肺结核与肺外结核病患者rs72552343 TCC/Del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结果 用MassARRAY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6个SNP位点基因型。在6个SNP位点中,发现仅rs72552343 TCC/Del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活动性结核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病患者rs72552343 TCC/Del位点TC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OR=0.46;95%CI=0.31~0.70;P=0.0002),其他5个SNP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发现肺外结核病患者rs72552343 TCC/Del位点TCC等位基因的频率与肺结核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8;95%CI=0.20~3.74;P=0.86)。结论 IFN基因rs72552343 TCC/Del位点 SNP与结核易感性相关,其TCC等位基因为结核易感基因,但携带TCC等位基因的个体患活动性肺结核与肺外结核的风险一致。
  • 论著
    雷蓉蓉, 汪清雅, 张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重庆市初治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后复发流行病学特征及复发影响因素,为制定减少复发干预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2009年登记的成功治疗的初治肺结核患者信息及其复发病案信息,采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回归模型)对复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导出2009年成功治疗的初治患者23 034例资料,在2009—2019年观察期间共有519例成功治疗后的初治肺结核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25%(519/23 034),其中3年内复发患者和5年内复发患者分别占总复发患者的60.31%(313/519)和77.07%(400/519)。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25岁人群、少数民族、农民、病原学阳性、重症和肺部有空洞者复发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25岁人群、少数民族、农民、病原学阳性、肺部有空洞是肺结核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庆市成功治疗后的初治肺结核患者5年复发比例较高,多种危险因素可导致复发的发生,应重视复发高危人群,强化对成功治疗患者的随访工作,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复发,最终达到降低肺结核疫情的目的。
  • 论著
    刘彬, 刘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患者院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AB)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ICU和呼吸科6 0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了解其AB院内交叉感染率和危险因素,为院内感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呼吸科共5 002例,呼吸科感染率是0.59%(30例),ICU共1 015例,ICU感染率是19.70%(20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气道开放”、“广谱抗生素治疗”、“合并基础疾病”是AB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气道开放”是独立危险因素。“气道开放”使得两科患者感染率显著增加,但在ICU感染率高于呼吸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基础疾病与无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率,在ICU与呼吸科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论是否有基础疾病,在ICU感染率均高于呼吸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在ICU感染率高于呼吸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道开放”是院内感染AB的关键环节,“广谱抗生素治疗”、“合并基础疾病”是防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重要环节,应针对性管理,尤其是ICU。
  • 综述
  • 综述
    董思佳, 王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某些特殊群体结核病发病风险较高,如学校学生及相关工作人员。学校学生聚集,人口密度大,有利于疾病的传播与扩散,导致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出现主要与学生免疫力低、就诊延误现象、人口密度大、性别、年龄、知晓率等因素有关。为了尽早发现传染源,减少结核病在校园内的传播,使用合理的方法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极为重要。应明确各机构在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中的职责与重点,共同做好防控工作,减少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发生。
  • 综述
    钟成望, 郑婉婷, 肖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感染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病,主要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部地区,疫源地为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伴随着旅游业和贸易业的发展,我国其他非疫区出现了输入性病例。类鼻疽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经伤口、粘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其病变可涉及机体所有器官,易造成较高的误诊率和病死率。然而我国目前类鼻疽病的流行病筛查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防控方面未实行有效的疾病监测和疾病报告制度,对基层医师和民众疾病知识普及的力度不够。因此,本文旨在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对类鼻疽病的重视程度,从类鼻疽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防控措施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综述。
  • 综述
    王彤彤, 周学健, 唐琴, 沈乐冲, 王志刚, 张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均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二者的发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且目前均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了解COVID-19与SARS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病原学特征对其预防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文献,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现状,从病原学、三间分布和病理学等方面对COVID-19与SARS两种疾病进行了探讨。结果 显示,两种传染病在临床特征上存在很多相同点,但在疾病进程、严重程度和影像学上存在一定差异,COVID-19的传染比SARS更强,但其病死率低于SARS,并且两者的病理改变也有所不同。本文还通过对比SARS流行时的经验与教训,梳理了此次COVID-19疫情期间疾病防控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以及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为两种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黄贤, 何冬梅, 李振翠, 李永青, 林思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一起由两种罕见血清型混合感染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原学的检测结果,为食物中毒病原学检查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对一起在龙门县人民医院就诊食物中毒事件的9例患者采集其肛拭子样本,参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7—2013) 等标准进行病原学分析鉴定。结果 本次事件出现临床症状者9例,其中≤20岁2例,20~<40岁1例,40~<60岁4例,≥60岁2例;9份肛拭子样本检出8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O2:K28构成比占25.00%(2/8);O8:K21构成比占75.00%(6/8);经PFGE分子分型,2株O2∶K28血清型(VP18171、VP18175)相似度为66.7%;3株O8∶K21血清型(VP18172、VP18173、VP18176)相似度为100.0%,与另外3株O8∶K21血清型(VP18177、VP18174、VP18170)相似度为88.4%~95.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除有1株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二重耐药、1株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3株菌株对头孢唑林耐药外,其它菌株对所有测试药物均敏感,无多重耐药现象。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是由O2:K28和O8:K21这两种罕见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农智, 周正东, 陆夏瑜, 余水兰, 汤健闻, 邓积广, 田红艳, 李思璇, 黄洪波, 黄策, 李敬芳, 韦怡光, 杨序军, 何延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广西田林县人民医院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肺部CT变化、临床表现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为COVID-19防控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20年1月30日在田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COVID-19确诊病例的诊疗经过和流行病史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咳嗽伴少许咳痰,入院以“呼吸道感染”收治,CT显示磨玻璃影,病灶进行性增大,通过对不同日期肺部CT对比高度怀疑新冠疑似病例,进而对患者隔离治疗并取样送检,该患者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长期居住田林县定安镇,其本人及家属均无武汉等旅居史;患者发病前同其妻一直经营一家早餐店。经大数据手段对患者潜伏期内到其经营粉店用餐的可疑人员逐一排查发现,2020年1月20日上午来自湖北省黄石市卢某某(卢某某为黄石市确诊病例)在患者经营的粉店用早餐,用餐人员一般情况下均通过递粉小窗口与患者面对面有近距离短暂交流对话。结论 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肺部CT病灶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不一致,符合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普通型特征。该患者感染途径是通过自疫区的当地短暂旅居者(感染源)发病前(潜伏期后期)近距离空气飞沫途径传播。
  • 病例报道
    宋旭辉, 郭琴, 林胜, 刁雪, 付英, 王华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形势严峻,并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构成巨大挑战,快速准确的诊断COVID-19对疫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1例COVID-19患者的调查和确诊过程,以对COVID-19确诊和疫情防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患者为赴渝务工于2020年1月23日返乡人员,在渝期间,其同工地的一同事确诊为COVID-19,之后该工地接连有另外8位同事被确诊。患者返乡后2月2日被当地疫情防控单位采取医学隔离。患者于隔离后不久出现咳嗽,阵发性,干咳为主,偶可咳出黄色痰液等COVID-19相关临床症状,遂被当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疗单位收治,后经市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专家组远程视频会诊转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资阳医院。患者先后经历9次核酸检测,在前8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的情况下,于第9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2月21日最终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