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述评
  • 述评
    汪伟, 杨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多年积极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正朝着消除血吸虫病的伟大目标稳步前进,但当前消除血吸虫病工作面临着传染源管理难、钉螺控制难、能力建设提升难和输入性血吸虫病等诸多挑战。要如期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宏伟目标,就要突破这些难点、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需要精准识别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针对防治靶点采取精准干预措施、根据精准评价结果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及时将我国消除血吸虫病经验和相关血防产品传输到疾病流行国家,将为全球消除血吸虫病做出重要贡献。
  • 述评
    曹淳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吸虫病是一种有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血吸虫病传播与人畜活动方式、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防治血吸虫病(血防)不仅要重视人及人的行为因素,更要重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因素。在健康教育基础上加以健康促进,成为血防工作的重要措施。本文回顾和分析了我国不同防治阶段中健康教育的举措及局限,探讨了目标人群、传播方法和传播材料等在防治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和优化,强调了政策环境、社区参与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消除血吸虫病阶段血防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发展方向。
  • 消除血吸虫病研究专栏
  • 消除血吸虫病研究专栏
    熊月琳, 王浩, 罗华堂, 张佳京, 李洋, 左玉婷, 徐明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风险因素特征,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并比较2018年和2019年武汉市筛选出的90个风险监测重点村钉螺、野粪、哨鼠、现场环境和人畜活动情况的监测结果,评估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其特征。结果 2018年和2019年分别查螺118 335框和187 987框,活螺平均密度由0.012 2只/0.11 m2下降至0.006 5只/0.11 m2,降幅达46.72%。两年内均无阳性钉螺。两年监测期间均采集到牛粪和羊粪,但2019年采集到的野粪总数量显著下降,平均野粪密度较2018年减少89.80%。野粪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未监测到阳性哨鼠。监测期间内监测地带部分区域仍有垂钓休闲和旅游等人群活动。监测期间内所有风险监测重点村风险评级均为Ⅲ级(最低风险)。结论 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但钉螺、流动家畜野粪污染以及有螺地带人群活动等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进一步加大风险监测力度,确保如期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

  • 消除血吸虫病研究专栏
    左引萍, 何日, 唐恺, 王建, 仇其令, 朱道建, 孙乐平, 杜广林, 马玉才, 周敬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扬州市新砂滩利用农业生态综合开发消除血吸虫病效果,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走向血吸虫病消除阶段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2005—2016年新砂滩查灭螺、环境改造、查治病、健康行为调查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砂滩有螺面积年平均值从农业生态综合开发前(2005—2010年)194.86万㎡ (1 169.18/6)下降到开发后(2011—2016年)12.13万㎡(72.75/6);血检阳性率从开发前9.28%下降到开发后1.05%,粪检阳性率从2.28%下降到0%;2017年4月调查新砂滩无害化卫生公厕经常使用率为88.1%;开发后每年共产生经济效益约为300万元。结论 新砂滩以农业生态综合开发的治理方式,进一步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巩固了血防成果,提高了人群健康意识,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 消除血吸虫病研究专栏
    张宇, 刘阳, 郑思思, 陆定, 万佳嘉, 蒲晨, 吴子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19 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特征,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19 年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使用独立样本的χ2检验进行组间率的比较,使用Arima模型对四川省未来3年的血防相关指标进行预测。结果 截至2019年底四川省52个区县达到血吸虫病除标准,2011—2019年四川省无新发急性血吸虫病和慢性血吸虫病病例,目前四川省现存1 526例晚血病人,2016—2019年全省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2011—2019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存在钉螺面积扩散、疫情反复等潜在风险,控制钉螺扩散、晚血救助和预防控制新发病例仍是未来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 消除血吸虫病研究专栏
    彭国华, 石少东, 邓凤林, 钱科, 胡主花, 余章科, 冯小武, 李石柱, 胡绍良, 余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物皮膜获取血吸虫尾蚴效果,为动物皮膜优选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制作添加苯甲酸钠(A膜)与未添加苯甲酸钠(B膜)两种动物皮膜,将尾蚴设置成1~10条、11~99条、≥100条3个浓度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两种动物皮膜获取尾蚴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结果 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尾数1~10条组,A膜和B膜的血吸虫尾蚴检出率均为77.78%, 其余两个组检出率均为100%,总检出率均为90.48%。A膜和B膜的血吸虫尾蚴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模拟现场的A膜和B膜的血吸虫尾蚴的检出率均为5.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添加与未添加苯甲酸钠动物皮膜获取尾蚴效果一致,但因苯甲酸钠具有防腐剂作用,可用于动物皮膜的长时间保存,因此推荐含有苯甲酸钠的仿生膜用于现场连续使用。
  • 消除血吸虫病研究专栏
    谢轶青, 何明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常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及消除血吸虫病的措施,评价实施效果,为制订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9—2018年常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及2004—2018年相关部门血防综合治理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评估防治措施效果。结果 1999—2018年,常州市累计查病474 978人次,人群血检总阳性率为0.25%(1 110/448 680),无粪检阳性者。1999—2018年,全市累计查出有螺面积153.98 hm2,解剖钉螺13 00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累计药物灭螺1 129.48 hm2,环改灭螺288.30 hm2。2004—2018年,全市共建造无害化厕所25.01万户,河流治理103.32 km 。2018年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9.73%,家畜圈养率达100%。1999—2018年累计1 000余万人次接受血防健康教育。结论 常州市已通过血吸虫病消除评估,但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仍然存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不断巩固防治成果。
  • 消除血吸虫病研究专栏
    周兴军, 赵越, 张长桂, 吴桂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东台市历史有螺环境分布现状,为消除达标阶段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全市历史有螺环境进行现状调查,记录历史螺情信息和既往查灭螺情况。对所有已经核实登记的环境,进行现场螺情核实,记录环境演变情况。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Google Earth进行地标文件标注管理。结果 东台市历史有螺环境分布在14个镇场 224 村。现存历史有螺环境39 133个,历史有螺面积22 284.99 hm2,其中环境数和面积最大的均为头灶镇,数量12 297个,面积8 080.856 4 hm2,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1.42%和 36.26%。环境演变以Ⅱ类、Ⅲ类为主,环境数、环境面积占总数的97.68%、61.38%,环境类型以沟渠、堰塘为主,环境数及面积分别占总数的88.59%,27.48%。发现历史有螺环境复现12处,面积2.4 hm2,为5~25年的历史有螺环境复现。其中沟渠11个和堰塘1个,不同环境类型钉螺复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04,P=0.192)。结论 东台市历史有螺环境面积较大、分布较广,且大多数仍以适合钉螺孳生的环境存在。血吸虫病消除地区仍需要加大进一步环境改造力度,彻底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同时螺情及病情监测仍应作为该地区的工作重点。
  • 消除血吸虫病研究专栏
    孙伯超, 姚学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评价盐城市2004—2018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18年盐城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并整理分析。结果 2004—2018年,盐城市调查钉螺面积累计110 491.12 hm2,药物巩固灭螺面积累计2 409.08 hm2,现有钉螺面积从2004年的40.03 hm2下降至2018年的1.03 hm2,无阳性钉螺;累计开展血吸虫病人群检查16.45万人,开展血检累计13.55万人,居民血吸虫病调查显示阳性人员1 134例,血检总阳性率为0.84%,无血吸虫病病例;开展粪检34 014例,无阳性人员;发现血吸虫病晚期病例5 248例,无急性期感染病例。开展牛血吸虫病感染检查1.38万头,总检查率为58.72%,无粪检阳性耕牛。2004—2018年全市累计建造无害化厕所 231 345户,圈养家畜2 278头,登记奶牛21 222头,治理河流8 761.59 km,整治土地82.82万亩,修建田间道路工程 3 618.87 km,修建灌、排(渠)、管道8 087.68 km。全市2004—2018年累计发放健康材料超70万份,受血防教育人数累计超过750万人次。2016—2018年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均超过95%。结论 2004年至今,盐城市血吸虫病防治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为实现从传播阻断到消除血吸虫病的终极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 消除血吸虫病研究专栏
    史映红, 王保东, 张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绵阳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的疫情,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绵阳市2016—2019年血吸虫病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全市有6个县市区、56个乡镇、359个村曾流行血吸虫病,历史累计有螺面积2 102.58 hm2、血吸虫病人96 078例、病牛28 701头,全市于201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16—2019年累计开展人群血检678 776人次,阳性11 919人次,各年度血检阳性率1.01%~2.29%;粪检11 919人次,无阳性发现。4年间全市无急血和新发晚血报告,现存晚血病人49例。累计血检耕牛25 068头次,阳性278头次,年度阳性率0.22%~2.23%;粪检825头次,无阳性发现。2016—2019年,共计查螺16 469.2 hm2,查出钉螺面积105.14~146.98 hm2,未查见感染性钉螺。至2019年末,全市尚有437.76 hm2钉螺面积,分布于6个县市区、52个乡镇、240个村。结论 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存在疫情回升的风险。今后应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巩固血防成果。
  • 消除血吸虫病研究专栏
    黄立中, 吕来福, 黄小妹, 蒋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江苏省溧阳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为制定巩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2015—2019年在溧阳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畜血吸虫感染、螺情和野粪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对溧阳市本地人群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检测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3%和0.79%,粪检阳性率为0%;流动人群IHA和DDI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和0.90%,粪检阳性率为0%;5年监测期间,仅2018年查到钉螺。该监测点2015—2019年均未捡获到野粪。结论 溧阳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极低流行状态,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尚未彻底消除。今后应加强输入性传染源和螺情监测,采取精准血防措施,早日彻底消除血吸虫病的危害。
  • 消除血吸虫病研究专栏
    肖敏, 吴荣凤, 严慧中, 柏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开展江滩野鼠感染血吸虫监测,探索敏感、有效的监测方法,为精准防控血吸虫病提供依据。方法 在江滩有螺环境中采用布设鼠夹的方法捕捉野鼠, 对捕获的野鼠进行解剖,观察有无血吸虫感染,分别计算有效鼠夹率、野鼠捕获率和感染率。结果 2017—2019年,累计在13个江滩有螺环境中布设鼠夹2 800只次,其中2017年4个环境800只次,2018年5个环境1 200只次,2019年4个环境800只次。共捕获野鼠132只,有效鼠夹率96.89%,野鼠捕获率4.87%,2017—2019年野鼠捕获率分别为10.82%、2.55%、2.38%,均未发现野鼠感染血吸虫,感染率为0%。结论 通过连续三年的监测,未发现野鼠感染血吸虫,但应进一步持续开展,建议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可将野鼠感染血吸虫监测列为常规监测手段之一。
  • 论著
  • 论著
    魏芳芳, 龙永艳, 薛琳, 王伟, 樊国印, 倪贤生, 吴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查明某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今后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参考。方法 针对各县区送检的病人肛拭子或粪便、市场监督管理局送检的食品样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PCR检测、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药敏实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不同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 61份临床及食品样本经荧光定量PCR检测,59份为沙门菌阳性,并分离鉴定到59株沙门菌,经血清分型确认均为肠炎血清型,59株肠炎沙门菌的药敏结果大致相同,PFGE带型完全一致。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于患者食用了经相同肠炎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通过PFGE基因分型技术,对本次肠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成功溯源。
  • 论著
    王子玥, 石云良, 杨益超, 韦尧宝, 陈智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广西不同地区福寿螺的COⅠ基因进行分析,以了解广西福寿螺种群的遗传多态性。方法 从南宁市横县、桂林市全州县和荔浦县、贺州市富川县、百色市田林县和崇左市凭祥县共计6个县区采集福寿螺样本,提取DNA并进行COⅠ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运用MAGE 7.0将本研究获得的单倍型与GenBank中的福寿螺单倍型使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计算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 COⅠ基因长度为493 bp,从11个样本鉴定出2种单倍型:单倍型1(Haplotype 1)和单倍型2(Haplotype 2)。其中9个样本为Haplotype 1,分别来源于南宁市横县(2个)、贺州市富川县(1个)、桂林市荔浦县(1个)、百色市田林县(2个)、崇左市凭祥县(3个),该单倍型与小管福寿螺遗传距离最近,为0.047;2个样本为Haplotype 2,分别源自为南宁市横县和桂林市全州,与孤岛福寿螺遗传距离最近,为0.062。根据上述条件所构建的进化树形成了7个分支,分别为P. canaliculataP. camenaP. insularumP. paludosaP. diffusaP. haustrum、和外群Pilaconica。Haplotype 1与来自美国夏威夷 (GenBank登录号 EU 523129)的P. canaliculata组成一个分支,Haplotype 2与来自巴西(GenBank登录号EF514942)的P. insularum组成一个分支,且置信值均在98%以上。结论 初步判断广西地区存在小管福寿螺与孤岛福寿螺两种类型的福寿螺,其种群内没有发现遗传分化。
  • 论著
    曾志强, 杨孝祥, 蒋国斌, 刘威龙, 张明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9%过氧化氢及相应的过氧化氢发生器对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空间表面消毒灭菌效果,同时探讨生物安全柜,房间排风高效过滤器原位消毒的最佳灭菌方案。方法 同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指示剂(1×106 CFU/片),使用9%浓度的过氧化氢对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空间表面和实验室的关键防护设备(生物安全柜和高效过滤器)进行不同时间(1.5、3.5、5 h)的消毒效果验证,确定最有效的消毒方法。结果 保持室温20~25 ℃,相对湿度小于55%,使用9%过氧化氢,1.5 h消毒方法可以将房间空间表面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载体完全杀灭,但是无法将生物安全柜高效过滤器和房间的排风高效过滤器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嗜热脂肪芽孢载体完全杀灭;使用9%过氧化氢,3.5、5 h消毒方法可以将房间空间表面,生物安全柜和房间的排风高效过滤器的芽孢杆菌载体完全杀灭。结论 9%过氧化氢和配套的CLEANCube过氧化氢发生器可用于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终末消毒,经过多次消毒验证,最佳条件为:9%过氧化氢,3.5 h。
  • 论著
    王艳燕, 冯桃, 庞燕, 陈聪, 张慧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海口市市售海南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及毒力基因分布,为海口市市售海南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采集自海口市四个区四类销售点的219份海南粉样品进行蜡样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并用普通PCR方法检测菌株的10种毒力基因,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地区、不同销售点来源的海南粉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和毒力基因携带率差异。结果 海口市售海南粉的蜡样芽胞杆菌总检出率为62.6%(137/219)。美兰区检出率最高,为77.1%(81/105),龙华区最低,为44.3%(27/61)。四类销售点中流动餐车检出率最高,为76.9%(20/26),大中型饭店最低,为23.1%(9/39)。非溶血性肠毒素基因和entFM基因为研究菌株携带的主要毒力基因,美兰区和龙华区菌株的hblAhblD基因携带率高于其他两区,其余基因在不同地区间无统计学差异;不同销售点的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结论 海口市售海南粉蜡样芽胞杆菌污染较为严重,在美兰区和小餐馆尤为严重,应加大力度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 论著
    李晓霞, 赵锦, 钟欣扬, 邵际晓, 刘海文, 龙清平, 刘渠, 谢显清, 叶伟雄, 李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男男性行为者(MSM)肛交性行为特点及影响要素,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MSM聚集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选择18周岁以上,最近1年内有过肛交同性性行为的男性810人为调查对象,分析肛交性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最近6个月MSM人群同性肛交性行为比例为82.1%(665/810),HIV感染率为18.1%(147/810);无保护肛交的比例为45.6%(303/665),HIV感染率为26.1%(79/303);最近6个月与无保护肛交有影响的因素有:已婚(OR=0.938, 95%CI:0.642~0.971)、获得同伴教育(OR=0.376, 95%CI:0.262~0.539),居住时间>6~12个月(OR=0.276, 95%CI:0.120~0.634)、居住时间>12~24个月(OR=0.544, 95%CI:0.292~0.743)、居住时间24个月以上(OR=0.347, 95%CI:0.256~0.767)、感染性病(OR=0.401, 95%CI:0.201~0.800)、知晓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OR=0.443, 95%CI:0.104~0.773)。结论 MSM无保护性肛交发生比例高,虽然婚姻对无保护性肛交有制约作用,但艾滋病健康促进至关重要;基于互联网抽样和干预是MSM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和控制的有效途径。
  • 论著
    彭淑萍, 李波, 廖国东, 许铭清, 黄水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茂名市儿童食源性腹泻中沙门菌感染的血清型分型情况和耐药性特征,了解茂名市儿童沙门菌感染的流行趋势,为防控儿童食源性疾病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收集茂名市2018—2019年从儿童食源性腹泻病例监测医院中分离的沙门菌366株进行血清型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 5 279例儿童食源性腹泻病例中沙门菌检出率为366例,检出阳性率为6.93%,3岁以下儿童病例检出率占94.54%,男女病例比例为1.63∶1,发病时间集中在6—11月份,存在双高峰的特点。血清型分为33个型别,优势血清型分别为1,4,[5],12:i:-(33.33%)、鼠伤寒沙门菌(26.23%)和斯坦利沙门菌(12.84%)。366株沙门菌有80.32%菌株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分成为62种耐药谱且多重耐药菌株达70.49%。其中对四环素类、磺胺类、青霉素类和氯霉素类抗生素耐药严重,耐药率达50.0%~70.0%;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类和三代以上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敏感率均>90.0%。结论 茂名市儿童食源性沙门菌感染以3岁以下幼儿感染为主且男童多见,呈现夏秋季流行特点。茂名市沙门菌的主要血清型构成发生变化,以1,4,[5],12:i:-为优势型,同时耐药谱多样且耐药情况严重。需持续加强对儿童食源性沙门菌,特别是1,4,[5],12:i:-型别感染的监测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 论著
    苏玮玮, 李娟娟, 余思洋, 刘志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2—2019年云南省乌头类植物中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报告系统,收集云南省2012—2019年乌头类植物中毒事件数据,从乌头类植物中毒的基本情况、发病趋势以及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场所分布、中毒原因等因素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云南省乌头类植物中毒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12年的6起增加到2019年的67起,发病人数从2012年的48例到2019年的308例。8年间共报告乌头中毒事件273起,发病人数1 499例,死亡人数65例,累计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是3.12/10万,0.14/10万和4.34%,平均每次事件的患者数为5例。45.79%的报告事件主要集中在10—12月份,报告起数前五位主要集中在楚雄州(78起)、大理州(40起)、保山市(30起)、曲靖市(22起)和玉溪市(21起),273起报告事件中,60.07%起事件发生在农村,252起(92.31%)以家庭暴发为主,事件发生原因主要为乌头类植物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占82.05%)。结论 云南省应将乌头类植物中毒作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在冬季前加强知识宣传工作,同时对农村家庭进行卫生监督。
  • 论著
    李一鹏, 黎丹丹, 郑德桂, 陈锦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江门地区非婚非商和商业异性性传播艾滋病患者病死率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χ2检验和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不同性伴侣数的非婚非商和商业异性性传播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性。结果 非婚非商异性传播(P<0.05)和商业异性传播(P<0.05)在性伴侣数不同时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婚非商的2级(RR=2.63,95%CI=2.52~2.71)、3级(RR=1.61,95%CI=1.42~1.73)和商业的2级(RR=2.11,95%CI=1.71~2.33)、4级(RR=1.52,95%CI=1.43-1.76)与其各自对应的1级相比死亡危险度更高,经调整性别、确诊年龄、样本来源、基线CD4水平、抗病毒治疗后不同性伴侣数级别与非婚非商业异性传播患者病死率相对危险度呈正相关(RR=1.12,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性伴侣数越多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艾滋病病死率越高。
  • 论著
    高志霞, 周健, 姜艳艳, 徐鲁峰, 孙琳, 于绍起, 范子亮, 范俊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院内感染为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多家庭聚集疫情特点,为聚集性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潍坊市某新冠肺炎聚集疫情特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深咳痰液等进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判定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要求进行。结果 首代病例就诊时隐瞒外出旅行史,导致由院内感染和家庭接触引发的8个二代病例和7个三代病例发生,涉及4个家庭内聚集,没有引起医护人员的感染或发病。结论 详细询问病人外出旅行史和其他接触史对病例的诊断至关重要,做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家庭成员间的密切接触传播是聚集疫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 论著
    李淑, 彭雁忠, 胡国信, 齐明华, 武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HBsAg<500 IU/mL且开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HBsAg清除率及相关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88例患者,在0~48周达到HBsAg清除有45例,其中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性别、HBsAg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HBsAg清除的45例中,24例使用PEg-IFNα-2a治疗,21例使用PEg-IFNα-2b治疗,两组HBsAg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治疗第24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25例,经多因素分析,基线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991,95%CI=0.983~1.000,P=0.042);治疗第48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10例,经多因素分析,第24周HBsAg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OR=1.063,95%CI=1.077~1.123,P=0.027)。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500 IU/mL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sAg 清除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α-2a、PEg-IFNα-2b疗效无差异。治疗过程中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预测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
  • 论著
    夏海月, 郜文秀, 黄旭琳, 张桂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医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的知晓度情况,了解医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意识,为后续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对589名来自韶关学院医学院的在校医学生通过微信联合问卷星问卷调查平台的方式采用自制的问卷“关于对流行性疾病防控知识的认知程度(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知晓度现况调查。对新型冠状病毒基本认知问题答案进行赋分后,采用t检验来比较不同性别的基本认知情况。结果 医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知晓度总体情况令人满意,且没有性别差异。对于少出门、戴口罩是有效防控措施的同意率高达100%和97.79%,并且绝大多数(87.93%)学生主动学习正确戴口罩的方法。结论 医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意识较好,政府及学校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及时有效。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宋旭辉, 林胜, 王华国, 刁雪, 付英, 郭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正在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流行,患者感染病毒后的临床症状不一,甚至呈现为无症状感染状态,这给整个疫情的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作为COVID-19诊断的主要手段,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备受关注。本文报告一例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但粪便及肛拭子核酸检测持续阳性的COVID-19病例。患者为武汉某大学在校学生,在校期间即出现呼吸道症状,后放假回家,因病情加重而就诊入院,根据病情发展和诊疗需要,该患者进行了多次核酸检测,在症状明显好转,咽拭子核酸检测转阴后,其痰液、肛拭子及粪便样本的核酸检测仍持续阳性,由此,讨论多部位样本核酸检测对COVID-19诊疗的临床意义,并探讨疫情防控策略。

  • 病例报道
    姚鹏飞, 孙杨, 张鹏江, 孙延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刚果(金)维和官兵疖肿型嗜人瘤蝇蛆病一例。患者36岁,在刚果(金)维和8个月,否认其他传染病区居住史。穿着室外悬挂的衣服后数天,上腹部、右肩部分别出现伴有中央孔的疖肿,瘙痒明显,中央破溃,有淡黄色渗液,稍感疼痛。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经挤压疖肿周围皮肤,分别排出嗜人瘤蝇幼虫后愈合。复习人类皮肤蝇蛆病流行病学特点及诊治,发现它是容易被忽视的疾病,需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