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0年, 2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0-08-18
      

    论著
    综述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董珊珊, 王鹏, 钟佑宏, 苏超, 段彪, 李二, 杨丰义, 谭红丽, 郭英, 段存娟, 吴鹤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云南省普洱市家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携带鼠疫噬菌体的情况,并进行鉴定。 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6月在普洱市的澜沧县、墨江县及思茅区选取9个疫点,采用鼠铗法捕获老鼠,取其肠道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并对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等鉴定。同时对肠道标本进行鼠疫菌特异基因caf1检测。 结果 共采集286份样本,从中分离到4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1.40%;4株鼠疫噬菌体分离自3个疫点,其中澜沧县勐朗镇勐宾村自226份标本中分离到2株,墨江县龙潭乡大沙坝村自4份标本中分离到1株,思茅区云仙乡大石头村自7份标本中分离到1株;4株鼠疫噬菌体中,有3株分离自黄胸鼠,1株分离自斯氏家鼠;4株鼠疫噬菌体初次分离时其噬斑表现出多态性,选择其中2株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所有肠道标本caf1检测阴性。 结论 首次在普洱市家鼠鼠疫疫源地中分离到鼠疫噬菌体,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论著
    崔蕾, 潘家兴, 王如敏, 孙初阳, 李丹丹, 马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9—2020年H3N2亚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遗传进化特征与关键氨基酸位点变异情况。 方法 从海南省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分离的流感毒株中按照不同时间选取16株H3N2亚型分离株进行一代全基因序列测定,应用DNA Star 7.0.1软件进行神经氨酸酶基因同源性分析,应用MEGA 10.8.1软件构建神经氨酸酶基因系统进化树,并分析耐药性位点与抗原决定位点氨基酸替换情况。 结果 神经氨酸酶基因同源性分析与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6株分离株与疫苗株A/Singapore/INFIMH-16-0019/2016(2018—2019)核苷酸与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5%~99.1%、98.3%~98.7%,进化上属于3c.2a1分支。14株分离株发生神经氨酸酶抗原性位点N329S变异,11株分离株发生E344K变异,未发生耐药性位点氨基酸替换。 结论 2019—2020年海南省流行的H3N2亚型流感病毒属于3c.2a1分支,与2018—2019年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近;大部分分离株在神经氨酸酶抗原决定位点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变异程度不大,未发生耐药位点变异。今后应持续加强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密切关注H3N2亚型流感病毒耐药性基因变异,及时跟踪关键氨基酸位点替换情况,为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论著
    钟涛, 詹广兴, 范玉铮, 李盛斌, 杨南森, 黄垚, 张洁, 宋春发, 刘盛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高危人群潜伏结核菌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抽取企业、学生、羁押场所人群、2017—2018年在南山区登记治疗的菌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人群及社区≥65岁的老年人群,对5类人群采取问诊及拍胸片来排除结核,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核菌感染情况,并对抽样人群进行个人情况、既往史、行为生活方式问卷调查。用Epidata软件录入问卷,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多因素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5类人群潜伏结核菌感染(LTBI)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老年人群最高(44.85%),学生人群最低(20.00%);密切接触者人群不同文化程度、卡介苗接种史、与患者接触时间LTBI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切接触者人群LTBI率接触时间低于三个月的LTBI率最高,其次为超过5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人群LTBI率最高,其年龄是影响因素;菌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中文化程度及与患者接触时间是其LTBI率影响因素,其中人口迁入可能是短期接触后LTBI率较高的原因。
  • 论著
    江思力, 李文学, 步犁, 石同幸, 范淑君, 杨轶戬, 施洁, 冯文如, 吕嘉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8年广州市PM2.5 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并进行人群健康危险度评估。 方法 2018年1—12月采集了广州市3个行政区的PM2.5 样品,分析16种PAHs的含量,利用特征比值法识别其主要来源,以苯并[a]芘为参照计算PAHs致癌等效浓度和致突变等效浓度,计算人群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和预期寿命损失。 结果 2018年PM2.5 中PAHs总质量浓度平均值为5.363 ng/m3。PAHs的组成均以4~5环PAHs为主。PAHs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和煤燃烧。致癌等效浓度(TEQ)的平均值为1.20 ng/m3,致突变等效浓度(MEQ)平均值为0.99 ng/m3;PM2.5 中PAHs对男性成人、青少年和儿童的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分别为1.670×10-6,2.220×10-6和4.479×10-6,对女性成人、青少年和儿童的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分别为1.741×10-6,2.333×10-6和4.099×10-6结论 2018年广州市大气PM2.5 中PAHs的污染程度较低,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和煤燃烧,PM2.5中PAHs的人群健康风险处在可接受范围内。
  • 论著
    钟贤武, 张维蔚, 李海麟, 林晓华, 刘建平, 刘于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两栖及爬行类动物食品中霍乱弧菌污染情况,为两栖及爬行类动物食品的卫生监管与霍乱的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根据广州市人口分布情况、地域分布特点、食品生产、流通与消费水平等因素选择广州市5个行政区的超市、农贸/肉菜市场、批发市场及汕头市某养殖场,于2019年3月、5月、8月、10月及11月按随机抽样方法采集两栖及爬行类动物食品(活牛蛙与活甲鱼),参照《霍乱防治手册》的方法要求进行霍乱弧菌的检测。 结果 共采集两栖及爬行类动物食品127份,霍乱弧菌总阳性率为4.72%(6/127);蛙类霍乱弧菌阳性率为6.90%(6/87),甲鱼中未检出霍乱弧菌。从采样区域看,阳性样品来自荔湾区、白云区与汕头市;从采样场所看,阳性样品采自农贸/肉菜市场、批发市场及养殖场;从样品产地看,6份阳性样品主要采自本省其他市及省外;从采样时间看,仅10月和11月检出霍乱弧菌;霍乱弧菌阳性样品在不同区域、场所、产地及月份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到的6株霍乱菌株血清型均为O1群稻叶型,毒力基因(ctxA)为阴性。 结论 广州市两栖及爬行类动物食品霍乱弧菌总体污染水平较低,建议加强对蛙类养殖环节的霍乱弧菌污染监测。
  • 论著
    王斐娴, 蒋骏, 张晓龙, 李云, 傅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09—2018年苏州市老年人群肺结核疫情特征,为建立有效的老年结核病防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09—2018年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登记管理的现住址为苏州市、年龄≥65岁的肺结核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老年肺结核登记发病的流行特征。 结果 2009—2018年苏州市老年肺结核登记发病率和涂阳占比均呈下降趋势(P<0.05),年递降率分别为4.85%和1.59%。老年人肺结核登记发病率是全人群的2倍。常熟市老年肺结核登记发病率最高,为84.16/10万,姑苏区最低为14.83/10万。老年人肺结核不同性别登记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登记发病率为82.57/10万,女性为24.91/10万,男性登记发病率约为女性的3.3倍。 结论 苏州市2009—2018年老年肺结核登记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处较高水平,且涂阳占比居高,应针对男性人群、流动人口和老龄化程度较高地区,重点加强老年肺结核防控工作。
  • 论著
    李一鹏, 张冬合, 尹嘉熙, 王立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江门地区确诊时60岁及以上病例的生存状况和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搜集2004—2019年现住址为江门本地、确诊时为6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的人口学信息、生存相关信息和相关影响因素,生存率、累计生存率等指标采用寿命表分析方法,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影响因素。 结果 796例病例生存时间为0~12.61年,平均2.22年,中位数1.21年,观察期终点,生存并能随访297例,失访32例,死亡467例,总死亡率为0.32/人年,1年、5年和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52.67%、30.33%和18.40%,单因素Cox分析显示男性(RR=1.39, 95%CI=1.07~1.81)、年龄偏高(RR70~79=1.37, 95%CI=1.13~1.67; RR≥80=1.80, 95%CI=1.31~2.47)和其他感染方式(RR=1.64, 95%CI=1.14~2.36)死亡风险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RR=0.65, 95%CI=0.44~0.98)、商业(RR=0.77, 95%CI=0.61~0.97)、主动进行HIV检测(RR=0.44, 95%CI=0.31~0.63)、接受CD4检测(RR=0.25, 95%CI=0.21~0.31)、接受抗病毒治疗(RR=0.23, 95%CI=0.19~0.28)、基线CD4细胞计数较高(RR200~349=0.46, 95%CI=0.32~0.67; RR350~499=0.43, 95%CI=0.26~0.70; RR≥500=0.57, 95%CI=0.37~0.90)有一定保护作用;多因素Cox分析显示接受抗病毒治疗(RR=0.67,95%CI:0.57~0.78)和基线CD4细胞计数高者(RR200~349=0.46,95%CI:0.32~0.66,RR350~499=0.39,95%CI:0.24~0.64,RR≥500=0.37,95%CI:0.24~0.59)对降低病例死亡风险有一定作用。 结论 江门市应加强对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治宣传,采用更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安全套推广策略,提供符合老年人特点的辅助性性行为用具,提倡早检测、早治疗,及时开展CD4检测,加强抗病毒治疗,提高老年HIV/AIDS患者生存质量。
  • 论著
    韩亦非, 高洁, 魏建军, 邓彤, 张久丁, 汤为君, 何三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6—2019年汉中市病毒性感染性腹泻中常见的病原型别变化和流行趋势,为病毒性感染性腹泻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采集的感染性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分别用胶体金法、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A组轮状病毒抗原、诺如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822份标本中检出阳性243份,阳性率为29.56%,A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GⅠ亚型、诺如病毒GⅡ亚型、诺如病毒GⅠ/GⅡ混合型阳性构成比分别为42.80%、5.76%、50.62%、0.82%;不同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性腹泻有明显的季节性。 结论 2016—2019年汉中市感染性腹泻发病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病毒性感染性腹泻主要以A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GⅡ亚型为主,在加强推广接种口服A组轮状病毒疫苗减少3岁以下儿童发病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诺如病毒的日常监测。
  • 论著
    曾小妹, 符鹏, 王召乾, 张帆, 郑钰, 秦玲, 陈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南省艾滋病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和整理截至2018年12月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统计报表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截至2018年12月,海南省报告现存活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2 937例,报告病例超过500例的市县有2个,占全省病例总数的59.18%;男、女性别比为5.85∶1,年龄3个月~91岁,20~<40岁年龄组占62.65%。现存活和2018年新报告病例性传播构成比分别为89.62%和96.95%。海口市和三亚市现存活病例男男同性性(MSM)传播构成比占60%左右;15~<20岁和20~<30岁年龄组MSM传播构成比分别占80.00%和71.62%,60岁及以上年龄组异性性传播构成比占89.73%;未婚病例MSM传播构成比占64.74 %,已婚病例异性性传播构成比占72.24%;大专及以上文化MSM传播构成比占72.72%,初中及以下文化异性性传播构成比占60.48%;不同年龄组、婚姻和文化程度病例性传播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省报告病例地区分布差异大,以性传播为主,不同地区和不同特征人群性传播方式有差异,应因地制宜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艾滋病防控策略和措施。
  • 论著
    郭伟贵, 茅乃玲, 潘菊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北海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配偶间HIV的传播状况,分析北海市艾滋病抗体阳性夫妻的流行特征,为开展夫妻间HIV传播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对广西北海市2004—2018年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夫妻双方均为HIV抗体阳性的病例收集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和随访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双阳夫妻的信息差异。 结果 北海市2004—2018年共报告配偶双方均为HIV抗体阳性146对,男性平均年龄(50.64±14.24)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5.73±14.95)岁。通过咨询检测发现占35.27%,检测发现方式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夫妻只有一方有危险行为的占71.23%,双方均有危险行为占28.77%; 292例HIV病例中,晚发现率为55.48%,存活率为90.07%;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429.40±251.81)个/μL,接受抗病毒治疗占90.41%,男女治疗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北海市HIV抗体阳性夫妻家庭中男方存在多性伴及商业性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夫妻间二次传播率较高,艾滋病晚发现率较高,主动检测意识低,建议加强随访,提高检测咨询,提高安全套使用率,避免夫妻间家庭内传播。
  • 论著
    李频, 廖斌, 陈柏塘, 夏云磊, 李雄豹, 陈伟华, 谭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郴州市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相关病例发病确诊过程,探讨新冠病例早发现、早报告以及病例诊断和隔离观察解除的策略依据。 方法 对该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描述性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和实验室资料。 结果 利用大数据比对监测,在转送监测对象至集中场所隔离医学观察时发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何某华,由此发现一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何某的5名密切接触者中有3人发病确诊(包含1名重症病例),其中重症病例黄某第7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进而确诊,密切接触者中胡某有流行病学史、血常规白细胞下降和肺炎影像学改变,但是5次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未确诊。 结论 大数据比对监测对发现传染病有积极作用;早期对有流行病学史人员单独隔离医学观察对防止聚集性疫情发生有重要意义;将2次核酸检测阴性作为新冠肺炎病例的排除标准和将核酸检测阳性作为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必备条件,值得探讨,这都可能放走传染源,导致新冠肺炎传播。
  • 论著
    艾香英, 罗纯, 林路平, 谢敏, 范慧敏, 谭行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肺炎1号方”中药颗粒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确诊住院的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氧疗、抗病毒、抗炎、化痰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肺炎1号方”颗粒。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6.44±8.2)分和(17.56±8.3)分、(4.20±4.3)分和(7.81±5.2)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有效率构成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LYM)上升、D-二聚体(D-Dimer)下降、血乳酸脱氢酶(LDH)下降,LYM和D-Dimer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仅在治疗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上调血LYM(P<0.05)及减轻血LDH的上升幅度(P<0.05),同时缩短住院天数(P<0.05)。 结论 “肺炎1号方”颗粒能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和实验室指标,缩短住院病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论著
    李幼霞, 邓西龙, 黄煌, 刘莹, 雷春亮, 蔡卫平, 李粤平, 蔡水江, 范银强, 刘勇进, 梁桐, 杜淑华, 谢志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在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2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HFNC治疗的成人重型COVID-19患者,根据 HFNC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 HFNC 成功组与 HFNC 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HFNC治疗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2 h、48 h、72 h及停HFNC前或改有创前的呼吸、循环参数、肺超声评分(LUS)。 结果 41例HFNC治疗的重型COVID-19患者,男29例、女12例,年龄33~84岁,中位年龄59.93岁;平均治疗时间为6.71 d。27例(65.85%)经HFNC治疗后氧合改善、呼吸频率、心率明显好转, 避免了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可成功撤机改鼻导管低流量吸氧;14例治疗失败。失败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19.86±6.70)高于成功组 (7.82±3.49);成功组PaO2、SaO2、SPO2、氧合指数(PaO2 /FiO2)较失败组有明显改善;HFNC治疗48 h,失败组RR、HR及PaO2/FiO2未见改善反而出现逐渐转差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HFNC前,失败组的PaO2、SaO2、LUS、PaO2/FiO2均较HFNC前转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HFNC可作为重型COVID-19患者呼吸支持的手段,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相关指标,特别是HFNC治疗48 h时需注意患者的氧合指数、脉搏及呼吸频率,如氧合指数未见明显改善,需尽早改有创机械通气。
  • 论著
    梁联哨, 林艳荣, 李志峰, 谢周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收集疑似和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相关病例特点,为疫情防控提供相关临床依据。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4日—2月11日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咽拭子进行SARS-CoV-2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确诊或除外SARS-CoV-2感染,分析其一般情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方面特征。 结果 本研究疑似患者共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6±16)岁,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分布;大部分为输入性病例,86%患者为武汉相关人员。最终有13例确诊为SARS-CoV-2感染者,7例经2次及其以上咽拭子核酸检测方可确诊,1例合并甲型HIN1。37例为非SARS-CoV-2感染患者,其中26例细菌性肺炎,6例为单纯性甲型HIN1,5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32/50)和咳嗽(24/50),周身症状以乏力多见(12/50),消化道症状少见。94%的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降低,30%的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无心肝肾功能损害表现,86%患者胸部CT提示肺炎表现,以毛磨玻璃影(60%)和斑片状影(56%)为主,胸腔积液少见。 结论 流行病学史是筛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重要条件之一,诊断需注意警惕同流感病毒的鉴别及混合叠加感染;疑似病例的早期发现及隔离诊治对疫情防控有重要影响。
  • 论著
    李沙, 张猛, 朱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分析2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CT影像学、血常规和核酸检测结果,为COVID-19防治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4日—3月5日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临床和实验室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资料,分析疑似病例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分布情况。 结果 2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中,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24例,SARS-CoV-2核酸阳性率为11.2%。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确诊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和排除的疑似病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确诊病例中,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23例(占95.8%),呼吸道症状以发热和咳嗽为主。CT影像学表现为肺内可见不同程度的磨玻璃样密度影或双侧浸润等。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确诊,在综合考虑其流行病学史和相应临床表现的基础上,仍需依靠病原学核酸检测。
  • 论著
    孙林林, 李潇丹, 李绍先, 牛传振, 泮仕广, 王巧玲, 张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不同生物学样本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进行核酸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横断面观察性研究设计,收集烟台市奇山医院1月24日—2月28日COVID-19确诊患者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在疾病不同阶段采集鼻/咽拭子、痰液样本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对危(重)型及普通型患者的核酸阴转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纳入71例确诊患者,男性40例,女性31例。患者首发症状80.3%为发热,57.8%为咳嗽。普通型病例57例(占80.3%),轻型病例5例(占7.0%),重型病例8例(占11.3%),危重型病例1例(占1.4%)。治愈出院40例,平均住院(22.78±6.19)d;鼻咽拭子和痰液样本在发病的1、2、3、4和5周的核酸检出率分别为100.0%和87.5%、48.6%和88.2%、44.7%和86.1%、19.1%和58.7%、11.5%和33.3%。鼻咽拭子的假阴性率在发病的1、2、3、4和5周分别为12.5%、52.9%、、44.1%、42.9%、20.0%。同期两种样本送检结果一致率在发病第1周及第5周较高;发病1周无病毒学核酸检测阴转的病例,发病2周有2例(占3.9%),3周有12例(占23.5%),4周有20例(占39.2%),5周有16例(占31.4%),5周后有1例(占2.0%)。第4~5周病毒核酸转阴率最高(占70.6%);危(重)型和普通型病人的核酸阴转时间分别为(30.00±3.54)d和(24.00±5.84)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OVID-19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干咳。普通型病例为主。痰液样本核酸检测的阳性率高于鼻咽拭子样本,鼻咽拭子检测结果存在假阴性,两种样本联合送检可减少假阴性的发生。在发病的第4周及第5周病毒核酸转阴率最高。重症患者病毒的持续存在,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 论著
    鲁进, 邱霞, 章修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象变化,从而研究血象变化与患者治疗疗效的关联。 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前后血象指标变化,以治疗疗效情况分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前血象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0.0%(27/45)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93.3%(42/45)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93.3%(42/45)降低,淋巴细胞绝对值77.8%(35/45)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64.4%(29/45)降低,全程C反应蛋白86.7%(39/45)升高。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后血象中淋巴细胞绝对值55.6%(25/45)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55.6%(25/45)降低、全程C反应蛋白57.8%(26/45)升高。采用χ2检验比较:好转组与未见好转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象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好转组与未见好转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象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全程C反应蛋白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象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多正常区间变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前期多升高,治疗后多在恢复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前期下降,治疗后多恢复正常;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明显;全程C反应蛋白多升高。血象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全程C反应蛋白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转归呈正相关。

  • 论著
    孟娟, 曹孟丽, 李晓龙, 叶福银, 曾庆金, 邵国巨, 张明霞, 张国良, 李国军, 刘映霞, 王召钦, 高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心脏损伤特点及发生重型的预警指标,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病情评估、临床救治及预后提供资料。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39例,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分为2组,第1组26例为(危)重型,第2组113例为普通型,分析两组间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性,特别是心脏方面的表现。 结果 1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22例,(危)重型9例(40.91%);无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117例,(危)重型17例(1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危)重型较普通型患者更易出现咳嗽、咳痰、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呼吸困难症状。(危)重型患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白介素-6比普通型患者高,辅助性T淋巴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比普通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与普通型患者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脏特异性酶学(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异常、心脏彩超异常的例数均较少,心电图以P波振幅增高、PTfV1值异常、T波低平或倒置改变为主。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可出现多种血清酶学、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的改变,(危)重型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白介素-6比普通型患者高,辅助性T淋巴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低于普通型患者。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易进展为(危)重型。心脏特异性酶学、心电图、心脏彩超异常病例少,但部分患者进展快、可发展为暴发性心肌炎。

  • 论著
    徐秀亮, 张爱平, 桂牧微, 杨江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感染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普通型与重型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为COVID-19防治提供经验依据。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23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普通型(19例)、重型(4例)两组,根据两组流行病学、血生化、血常规等实验室数据,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血清中上述各指标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结果 COVID-19患者普通型与重型无性别与年龄差异,2例重型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为2型糖尿病;重型患者发病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10.00±6.67)d,长于普通型(3.73±2.97)d(P<0.05);实验室结果显示重型患者的淋巴细胞比值为(10.20±7.19)%,低于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比值为(28.06±9.47)%(P<0.05);两组的CRP结果,普通型为(16.46±19.24)mg/L,重型为(73.65±44.96)mg/L(P<0.05);COVID-19患者典型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伴有小叶间隔增厚。疾病进展为重型时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部分重症患者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 结论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如果合并有基础病,就诊时间长;实验室检查示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CRP升高等,建议短期复查HRCT,防止普通型向重型发展。
  • 论著
    钟少华, 施理, 林锋, 陈所贤, 高慧, 张秀春, 许小珍, 吴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与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CN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 结果 4.44%(2例)有明确鸽子接触史,22.22%(10例)合并有艾滋病,28.89%(13例)合并有肺结核、肝病等其他基础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36/45,80%),发热(31/45,68.89%),恶心、呕吐(15/45,33.33%),复视、视力下降(3/45,6.67%),意识障碍(4/45,8.89%),抽搐(2/45,4.44%),听力下降(1/45,2.22%),脑膜刺激征阳性(11/45,24.44%)。80%(36例)出现高颅压,20例脑脊液压力大于300 mmH2O。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蛋白、糖、氯化物呈现一高二低现象;20例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分离菌株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较高;45例患者中,18例给予AmB联合5-FC治疗,12例接受AmB联合氟康唑治疗,4例接受氟康唑+5-FC治疗,8例单用AmB,3例单用氟康唑治疗,治愈24例,好转2例,有效率57.78%。 结论 CNM患者主要以颅内高压为特点,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应及时行腰穿,反复行脑脊液涂片及培养明确诊断,隐球菌对多种抗真菌药敏感,临床可个体化采用AmB、氟康唑(或)5-FC的联合方案治疗。
  • 论著
    周路路, 刘娜, 任丹丹, 徐光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ALT持续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收集60例2013年9月—2020年1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门诊就诊的ALT持续正常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比较患者基线和随访终点各指标的差异,统计随访结束时患者HBV DNA、HBsAg自然转阴以及肝炎活动、肝硬化和肝癌的累计发生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4.00~72.00月,其中31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行肝组织活检,18例(58.1%)患者肝脏伴有轻度损伤,13例(41.9%)患者肝脏存在中度损伤。患者的HBsAg、HBeAb、HBcAb、ALT和ALB水平随访前和随访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HBV DNA、AST和LS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结束时6例患者检测不到HBV DNA;4例患者出现HBsAg自然阴转;2例患者出现肝炎活动;2例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例患者进展为肝细胞癌。 结论 约30.0%的ALT持续正常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此类患者如果条件允许应积极行肝组织活检评估肝脏损伤程度;临床医生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毒学、影像学和人口学特征直接给予抗病毒治疗。
  • 论著
    符婷, 黄丽菊, 杨进军, 卓越, 肖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三亚市158例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的危险因素,为MDR-TB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三亚市158例MDR-TB患者(病例组)和316例敏感性结核患者(对照组)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DR-TB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OR=2.308,95%CI:1.597~5.104)、既往抗结核治疗史(OR=16.218,95%CI:14.815~25.106)、结核空洞(OR=2.904,95%CI:2.116~7.915)、治疗过程中断(OR=5.706,95%CI:4.508~12.319)、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OR=3.382,95%CI:2.672~10.137)、不规律用药(OR=2.508,95%CI:1.813~5.646)及首次抗结核治疗效果(OR=3.513,95%CI:2.914~10.870)是MDR-TB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三亚市MDR-TB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需要进一步加强早期发现和规范诊疗,以减少MDR-TB的发生。
  • 综述
  • 综述
    邹立海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国流行,导致不少医护人员感染。为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水平,该文探讨了提高医护人员呼吸防护水平的措施。通过分析SARS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特点,暴发初期医护人员感染状况,探讨其感染医护人员的可能原因和应采取的正确防护措施。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各类防护口罩的性能,以及我国和欧美国家医用防护口罩、工业用防护口罩的制造标准、防护性能与适用范围,提出应提升医护人员的呼吸防护级别,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应以医用二级以上防护口罩为基本配备,如短缺则可用医用N95口罩加医用外科口罩配合使用。目前以医用N95口罩为主的医护人员呼吸防护措施,不足以避免医护人员感染,应提高防护口罩选用级别,正确使用恰当的防护口罩,以有效保护医护人员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