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周静, 王萍萍, 李晓珍, 张静, 龙文芳, 燕贞, 肖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气污染物与健康大学生鼻腔炎症因子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定组研究方法,选择来自我国北方地区的36名健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7日和2019年8月27日分别以鼻黏膜试纸进行鼻黏液标本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研究对象鼻腔炎性因子(白介素IL-6和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同时,收集2019年3—8月间研究对象所在地区环保部门发布的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的日均浓度以及气象部门发布的日均气温、日均气湿和日均气压等数据。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污染物变化与炎症因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36名研究对象中男性15人(占41.6%),女性21人(占58.4%);平均年龄为(20.00±1.00)岁。线性混合效应单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大气中O3浓度每增加10 μg∕m3,研究对象鼻粘液IL-6水平下降121.8 pg/mL (P<0.05);气温每升高1 ℃,IL-6水平降低50.07 pg/mL(P<0.05)。将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同时纳入线性混合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IL-6水平增加334.0 pg/mL(P<0.05);O3浓度每增加10 μg∕m3,IL-6水平下降184.5 pg/mL(P<0.05)。结论 随着PM2.5浓度增加,鼻腔粘液IL-6呈上升趋势,随着O3浓度和气温升高,鼻腔粘液IL-6呈下降趋势。
  • 论著
    梁立婷, 杨丽娟, 陆壮念, 刘运广, 林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广西黑衣壮人群白细胞介素17A基因 (IL-17A)rs3819024、rs2275913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特点和不同人群间的多态性差异。方法 采取多重单碱基延伸法(SNaPshot)方法对115例广西黑衣壮人群IL-17A基因rs3819024、rs2275913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并比较不同性别及人群分布差异。结果 广西黑衣壮人群IL-17A基因rs3819024和rs2275913位点均存在AA、AG、GG 3种基因型,两位点基因型分布均以AG基因型多见,其中rs3819024位点AA、AG、GG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5.6%、54.8%、29.6%;rs2275913位点AA、AG、GG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7.8%、51.3%、20.9%。rs3819024和rs2275913位点分别以G和A等位基因多见,分布频率分别为57.0%和53.5%。rs3819024和rs2275913两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广西黑衣壮人群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3819024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 Genomes)数据库公布的日本人群(JPT)、非洲尼日利亚人群(YRI)、印第安人群(GIH)、欧洲人群(CEU)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北京汉族人群(HC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2275913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YRI、GIH、CEU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B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JPT人群相比,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A基因rs3819024、rs2275913基因位点多态性在不同种族和地区间存在差异。
  • 论著
    康宁, 居昱, 王静, 陈敏, 张超, 陈敏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广西2010—2018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监测结果,为广西制定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0—2018年广西报告的手足口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肠道病毒进行血清分型。结果 广西2010—2018年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 007 297例,年报告发病率范围为308.43/10万~709.87/10 万;发病存在春夏季和秋季流行高峰,报告的重症、死亡病例主要出现在初夏流行季节。2010—2018年共对76 882份标本开展RT-PCR血清分型,肠道病毒阳性 57 098份,阳性检出率为74.27%,其中EV-A71型17 066份(29.89%),CV-A16型13 673份(23.95%),非EV-A71/CV-A16其他肠道病毒26 359份(46.16%)。EV-A71是2010、2012、2014年的优势流行株,非EV-A71/CV-A16其他肠道病毒是2013、2015、2017年的主要流行血清型,CV-A16是2011、2018年流行优势血清型,2016年EV-A71、CV-A16与非EV-A71/CV-A16其他肠道病毒在报告患者中所占比例相近。EV-A71在重症、死亡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构成比分别为56.37%、92.93%,但其构成比出现下降趋势;而非EV-A71/CV-A16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呈上升态势。 结论 广西手足口病流行有明显季节性。流行模式、病原谱正在发生改变,EV-A71流行强度下降,但仍是导致病例死亡的优势病原体;非EV-A71/CV-A16其他肠道病毒流行强度增加,是近年重症病例的主要血清型;要关注、加强对非EV-A71/CV-A16其他肠道的检测和分型。持续的病原学监测有助于掌握手足口病主要病原谱演化规律, 是手足口病精准防控政策制定和相关疫苗研发应用的关键。
  • 论著
    李煜姗, 汪如良, 刘晓青, 王明飞, 唐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江西省樟树市为例探究气温对登革热传播的影响,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内陆城市登革热监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樟树市2019年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及同时期气温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交叉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登革热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因子的关系。结果 樟树市登革热发病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上看,2019年8—9月登革热发病数先升高后降低,在8月29日达到峰值,日新增病例为64例。随后新增病例开始减少,9月11日以后无新增病例。从空间上看,人口密集、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老城区(淦阳街道、鹿江街道及福成街道)登革热病例密度最高,而随着与市中心城区距离的增大登革热病例密度逐渐递减,登革热有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域辐射的趋势,主要向东北和西南方向扩散。相关分析显示,登革热病例数与最高气温、积温呈正相关关系,并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以滞后5~10 d,滑动平均7~10 d的相关性最高。登革热病例扩散率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积温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未见明显的滞后效应。结论 气温对登革热的传播与扩散有重要影响,及时掌握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积温的变化趋势,尽早采取措施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
  • 论著
    潘冬香, 崔哲哲, 覃慧芳, 蓝如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本地和外地生源高中新生在入学时和入学一年后的结核感染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于201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选择两所示范性寄宿制高中入学的全体新生,采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进行入学时结核病筛查,连续观察1年后再次进行TST试验和现场调查。结核感染状态变化用TST试验转阳来表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生源地对学生TST试验转阳的影响。 结果 总共1 877名学生接受TST试验,其中本地生源学生1 482名,外地生源学生395名。在入学时,外地生源学生TST总阳性率(8.6%)低于本地生源(10.7%),非参数秩和检验显示,入学时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高中生TST试验结果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学一年后,外地生源学生有78人TST试验出现转阳情况,估算结核新发感染率为21.0% (95%CI:16.99%~25.53%)。本地生源学生有167人TST试验出现转阳情况,结核新发感染率为11.8%(95%CI:10.15%~13.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本地生源学生,入学一年后外地生源学生的TST试验出现转阳的风险显著增加了1.67倍(95%CI:1.22~2.28)。结论 入学一年后,本地、外地生源结核感染增加,且外地生源的结核新发感染风险明显高于本地生源学生。
  • 论著
    王智慧, 董雅坤, 池跃朋, 王玉红, 梁亚充, 谢兰品, 王秋梅, 李晓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老年耐药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为早期对老年耐药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65岁耐药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年龄、治疗次数、身体质量指数(BMI)等资料。采取患者胸腔积液经BACTEC MGIT 960结核菌培养+药敏试验,按耐药结核病分类将患者分为单耐药、多耐药、耐多药及广泛耐药;并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营养及免疫相关指标检测,依据营养风险筛查量表分值(NRS2002)将患者分营养风险组(NRS2002≥3分)和无营养风险组(NRS2002<3分)。结果 营养风险组与无营养风险组在年龄、诊断类型、治疗次数、B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营养风险越高,耐多药、广泛耐药、治疗次数多和BMI<18.5营养风险较高;营养风险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预后营养指数(PNI)、CD4+T、CD3+T及CD4+T/CD8+T分别为(60.96±3.94)g/L、(32.46±3.82)g/L、(108.63±13.54)g/L、36.58±0.32、(34.20±6.73)%、(60.15±9.21)%和1.09±0.08,低于无营养风险组(69.01±3.49)g/L、(41.01±3.21)g/L、(116.68±14.84)g/L、44.21±0.28、(42.38±7.96)%、(70.02±7.99)%和(1.48±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风险组CD8+T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住院天数分别为(38.64±7.56)%、6.48±0.32及(28.28±2.10) d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组(26.55±5.98)%、4.12±0.12及(21.12±1.2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风险组NK细胞、B淋巴细胞、IgG、IgA、IgM分别为(9.98±6.46)%、(11.21±6.45)%、(12.25±6.48)g/L、(2.16±0.28)g/L及(1.41±0.48) g/L与无营养风险组比较(10.38±4.89)%、(10.42±6.89)%、(11.76±5.19) g/L、(2.15±0.32) g/L、(1.38±0.54) 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免疫功能及营养评估在老年耐药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及预后推断有重要意义。营养风险发生率与年龄、治疗次数呈正相关,与BMI呈负相关,营养风险高的患者TP、ALB、Hb、PNI、CD3+T、CD4+T明显偏低,可能延长患者住院治疗时间。
  • 论著
    苏倩, 张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重庆市耐药肺结核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完善全市耐药结核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资料, 通过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 2016—2020 年重庆市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 年重庆市耐药肺结核患者3 255例,登记率为2.01/10万,呈逐年增加趋势(P<0.01),复治患者占70.45%(2 293/3 255),各年度初、复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区分布以主城片区1 063例(占32.66%),各年度地区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病例1 273例(占39.11%)和青年组1 207例(占37.08%)最高,各年度年龄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户籍类型中,流动人口2 187例(占67.19%),各年度户籍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以农民工、家政家务及待业为主,各年度职业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耐药患者登记分类以新患者(占29.55%)、复发(占27.53%)及初治失败(占22.12%)为主,各年度耐药患者登记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庆市耐药结核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应加强全市耐药筛查和监测,重点关注主城区中青年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的宣教、诊疗和服药管理,优先对复治结核开展药敏检测,进一步完善耐药结核防控策略。
  • 论著
    李玉伟, 黄婧雯, 章灿明, 陈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福州市和莆田市登革热伊蚊监测点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2020年5—6月在福州市(晋安区、永泰县)和莆田市(涵江区、仙游县)采集白纹伊蚊幼虫,饲养繁殖,使用成蚊接触筒法实验结束的F1代单只雌蚊样本,提取DNA,PCR扩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分析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kd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福州市和莆田市共检测491只白纹伊蚊,其中VGSC基因第Ⅱ结构域及第Ⅲ结构域的I1532位点未发现突变位点,第Ⅲ结构域的F1534位点存在突变。F1534位点有4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252,25.66%)、突变型TCC/S(722,73.52%)、TGC/C(3,0.31%)和CTC/L(5,0.51%);7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F/F(39,7.94%),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C(1,0.20%)、F/S(172,35.03%)和F/L(1,0.20%),突变型杂合子S/C(2,0.41%)和S/L(4,0.81%),突变型纯合子S/S(272,55.40%)。F1534位点突变等位基因TCC/S在4个种群中均有发现,且莆田市涵江区和仙游县的频率高于福州市晋安区和永泰县的频率。晋安区和永泰县F1534位点存在5种基因型,涵江区和仙游县则只有3种。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S和突变型纯合子S/S在4个种群中均存在,野生型纯合子F/F只在涵江区中没有发现。晋安区和永泰县基因型以F/S为主,涵江区和仙游县以S/S为主。结论 福州市和莆田市kdr基因突变频率高,以F1534S突变类型为主。提示应密切关注当地蚊虫抗性水平,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
  • 论著
    刘艳艳, 侯敏, 陈春燕, 段忠文, 李桂满, 张艳, 李育芬, 颜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常规检测方法与BD MAX全自动工作站在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中的差异,探讨应用BD MAX全自动工作站检测肠道病毒的可行性。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9月昆明市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病例的标本,随机选择136份,以实验室常规采用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和BD MAX全自动工作站方法,对结果进行Cohen′s kappa一致性分析;用无酶水对检测试剂盒提供的U/CA16/EV71假病毒阳性对照做10倍梯度稀释,记录各稀释度检测结果;随机取两份阳性标本,分别用两种方法平行重复检测10次,计算 Ct值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进行重复性分析。 结果 两种方法对肠道病毒U/CA16/EV71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好,Cohen′s kappa值为0.889,95%置信区间(95%CI)为0.803~0.976;两种方法检测CA16的敏感性一致,常规方法检测EV71和U的敏感性略高于BD MAX方法;在CA16标本的检测中,常规检测方法变异系数CV(通用型)=1.07%、 CV CA16=0.62%,BD MAX方法CV(通用型)=1.63%、CV CA16=2.19%;在EV71标本的检测中,常规检测方法变异系数CV(通用型)=1.28%、 CV EV71=1.20%,BD MAX方法CV(通用型)=2.37%、CV EV71=1.73%。 结论 BD MAX全自动工作站检测结果较为准确,敏感性、重复性好,人工操作少,便于标准化推广,且耗时短,在小批量标本的病原检测及暴发疫情或应急检测中具备较好优势。
  • 论著
    李臻, 陈成江, 陈玉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6—2018年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描述性分析2016—2018年海南省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Excel 2010整理数据,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6—2018年海南省共登记肺结核患者24 105例,年均登记发病率为85.18/10万,菌阴患者所占比例最高。 2月份登记人数显著减少,季节性明显。海口市登记病例数最多,年均登记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东方市(161.38/10 万)、陵水黎族自治县(154.33/10 万)、乐东黎族自治县(142.144 /10 万),三亚市年均发病率最低 (56.04/10 万),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2.31,P<0.05);登记病例数男女性别比为3.28∶1,女性登记发病率40.77/10 万低于男性登记发病率127.49/10 万,不同性别发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 083.41,P<0.01);农民登记人数最多,为15 605例,占总登记人数的64.74%,学生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65岁,占总登记人数的75.42%。结论 偏远山区和农民是结核病防控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特别是中青年;应加强对学生的结核病防控工作,避免聚集性疫情。
  • 论著
    侯勇, 管恒燕, 韩红梅, 吴思远, 岳峰, 方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接连调查的两起普顿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探讨两起事件发生的联系与原因,为今后预防和处置类似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在事件发生地搜索到的患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事件发生地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调查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采集剩余食品、可疑食品及病例肛拭子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A事件发现5例病例,B事件发现6例病例,所有病例均曾在事件中食用过某同一品牌烧鸡,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发热、头痛、恶心,部分病例伴有腹痛、呕吐;可疑食品同批次未拆封食品中的菌落总数测定结果为3.0×108 CFU/g,大肠菌群计数结果为3.5×107 CFU/g;在1份剩余食品、1份可疑食品同批次未拆封食品、6份病例肛拭子中均检出普顿沙门菌,经PFGE分子分型分析,7株普顿沙门菌分子分型图谱相似度为100%,另1份可疑食品同批次未拆封食品中检出的普顿沙门菌分子分型图谱与其余7株相似度为94.64%,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病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两起事件均是由于患者食用了同一品牌变质烧鸡,由同一种普顿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 论著
    金祥, 李存宝, 倪振京, 栗箫, 田春燕, 王黎明, 高媛, 韩文锋, 王如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病例管控措施及治疗方法,为应急处置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VDPV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及其父母血液标本进行免疫功能测定和基因检测,并定期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分离病毒,对病例所在地和医疗机构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进行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开展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和应急免疫,对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健康儿童进行粪便标本带毒率调查和脊灰抗体阳转率检测。结果 病例多次进行免疫功能测定,结果显示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临床诊断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最终分类诊断为免疫缺陷者Ⅲ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iVDPV)病例。共计采集患儿粪便标本108份,其中69份标本检测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核苷酸最大变异数为37个。丙种球蛋白治疗持续24个月,未能阻断VDPV在肠道内的复制。当地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较高,脊灰抗体滴度较高。同时AFP监测系统运转良好,监测灵敏度较高。结论 在采取排泄物消毒、脊灰疫苗查漏补种、AFP主动搜索等措施后,该病毒未在当地造成循环。职能部门果断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Ⅵ级应急响应,开展查漏补种和应急免疫等活动,整个应急处置过程严谨规范,快速有效。当前应保持高水平的脊灰疫苗接种率,保持监测系统高度灵敏性,维持无脊灰状态。同时随着全球消灭脊灰的进展,应适时修订免疫策略。
  • 论著
    王明霞, 蔡雪峰, 林静, 卢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雷公藤甲素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rheumatoid arthritis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RA-FLSs)的自噬与存活。方法 体外培养人RA-FLSs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0、10、20、30、40、50 ng/mL)处理RA-FLSs细胞,处理24、48、72 h后,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RA-FLSs的增殖能力,确定对细胞增殖能力抑制50%时所需的雷公藤甲素浓度(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基于RA-FLSs增殖能力测定的实验结果,选取最佳雷公藤甲素作用浓度处理RA-FLSs,处理24、48、72 h后,检测RA-FLSs自噬荧光强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LC3Ⅱ/LC3Ⅰ、Beclin1、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雷公藤甲素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RA-FLSs细胞的增殖,雷公藤甲素浓度为40 ng/mL时,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P<0. 001),24、48、72 h的IC50分别是42.31、40.71、42.71 ng/mL。因此后续的实验选用雷公藤甲素的上药浓度为40 ng/mL。与空白组相比,40 ng/mL雷公藤甲素作用RA-FLSs 24、48、72 h后,均能减弱LC3Ⅱ自噬荧光、显著降低自噬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表达水平(P<0. 05),显著增加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水平(P<0.05);且在处理48 h时,40 ng/mL雷公藤甲素抑制自噬及促进凋亡的作用较处理24 h及72 h强。结论 雷公藤甲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RA-FLSs自噬,从而对RA-FLSs产生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这一发现表明雷公藤甲素是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潜在药物。
  • 论著
    莫丽娟, 徐金平, 吴南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一起疑似葡萄球菌引发食物中毒进行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并结合检测出致病性葡萄球菌病原学分析,为下一步食物中毒处置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4789,对可疑食物及患者呕吐物、肛拭子等进行了几种常见致病原菌分离培养,并直接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E基因进行分型,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并做血浆凝固酶试验。结果 在食用剩余汉堡中分离出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名患者肛拭子中分离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名患者呕吐物中分离1株血浆凝固酶阴性路邓葡萄球菌,利用PCR方法分别对其进行了肠毒素基因分型,结果显示,食用剩余汉堡中1株和2株患者肛拭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均为SEA型,为同一型;1株患者呕吐物的路邓葡萄球菌的肠毒素为SEC型。 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SEA型肠毒素所导致,血浆凝固阴性路邓葡萄球菌跟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样,也能产生肠毒素同样具有致病性作用,提示路邓葡萄球菌不单纯只是人类皮肤共生菌,或许还跟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样具有侵袭性、产肠毒素等致病性,在进行公共卫生流行调查诊断时不能被忽视。
  • 论著
    陈沐, 韩俊彦, 张德荣, 李世闻, 莫晓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22例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体情况,方便临床预判和治疗。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22例接种灭活疫苗后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血检结果、核酸及抗体、胸部影像学及治疗方法等,以了解接种灭活疫苗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体变化情况。结果 22例COVID-19患者中位年龄34.5岁,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8例)、咳痰(3例)、纳差(3例)、发热(1例)、胸闷(1例)、咽喉不适(1例)、鼻塞流涕(1例)等;胸部影像学有单侧肺炎(2例)及双侧肺炎(7例),表现为磨玻璃影(5例)或磨玻璃合并斑片影(4例)。入院时1例患者查新冠病毒抗体IgM(+)IgG(-),3例IgM(-)IgG(-),4例IgM(-)IgG(+),14例IgM(+)IgG(+)。结论 本次我院诊治的接种灭活新冠疫苗(Vero细胞)后COVID-19患者,以青中年男性居多,临床分型以普通型患者为主,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发热、咽喉不适等,胸部影像学可出现单侧或双侧磨玻璃影或斑片影渗出病灶,经氧疗、中药等常规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接种灭活新冠疫苗(Vero细胞)后再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可在短期内迅速产生大量IgG抗体。
  • 论著
    李雪, 李楠楠, 任斐, 马进宝, 杨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 resistance tuberculosis, MDR-TB)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局进行比较,提高临床医生对耐药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认识。方法 以西安市胸科医院32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糖尿病(DM+)组60例(18.6%);不合并糖尿病(DM-)组262例(81.4%)。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合并肝病、既往治疗史、影像学病灶累计肺野数(<3或≥3)、有无空洞、耐药特征、治疗结局、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结果 DM+组男性占91.7%,高于DM-组70.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M+组平均年龄(48.6±11.8)岁高于DM-组(34.3±14.8)岁,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M+组BMI高于DM-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DM+组出现空洞的概率高于DM-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M+组合并肺外结核的概率高于DM-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两组在初复治、影像学病灶累积肺野数(<3或≥3)、是否合并肝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对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s, FQs)、阿米卡星(Amikacin, Am)[卷曲霉素Capreomycin, Cm)]、FQs+ Am(Cm)耐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局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初复治、病灶累计肺野数等因素对预后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及病灶累计肺野数与治疗结局密切相关(P<0.05)。DM-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9.2%(85/217);DM+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6.6%(30/53),DM+组发生不良反应率更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DM+组3个月痰菌阴转率80.0%(32/40),DM-组阴转率85.6%(149/17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结论 DM+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相对较大,要根据患者体重给与足量结核药以避免出现血药浓度降低引起治疗效果不佳。DM+患者更容易出现影像学肺部空洞,肺外结核病增多情况,在临床上要警惕随时出现大咯血可能,注意周身多器官结核的排查。
  • 论著
    杨丽, 黄胜中, 张莉萍, 李宇聪, 叶雪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2012—2018年东莞市黄金海岸沙门菌临床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为早期发现该罕见血清型沙门菌引起的聚集病例的及时干预和控制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 对东莞市2012—201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的30株黄金海岸沙门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复核鉴定、血清分型、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的分子分型。结果 30株黄金海岸沙门菌抗原式均为6,8∶r∶l,w,每年菌株数量的构成比有随年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7,P<0.05)。东莞市黄金海岸沙门菌对磺胺异噁唑、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链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0.0%、90.0%、80.0%、80.0%和76.7%;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达到100%;对3类及3类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数达到25株,占比为83.33%。30株黄金海岸沙门菌共分为12个PFGE 型,其中2种PFGE型包含条带的相似率为100%的谱型分别为DG-GC06型15株和DG-GC12型3株。结论 东莞市黄金海岸沙门菌的构成比在2012—2018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且存在潜在暴发现象,应加强暴发发现、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监测。
  • 论著
    何伶俐, 门娅玲, 赵春蓉, 王嘉川, 李羽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成都市男男性行为(MSM)人群HIV检测情况,分析MSM HIV检测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成都市MSM 人群HIV传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5月—2020年5月,采用互联网招募MSM人群,以某某男男同性恋交友软件为研究对象,开展网络问卷调查,最终130例MSM接受调查。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MSM的艾滋病知晓率情况和基本特征、最近6个月口交/肛交性行为、近1年HIV检测以及HIV检测意愿等情况。结果 最终收集有效问卷125份,MSM人群HIV总知晓率为95.20%(119/125)。最近1年HIV检测比例为48.80%(61/125),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12.00%(15/125),其中1年未做过HIV检测者HIV抗体阳性检出率 18.75%(12/64)高于1年中做过检测者4.92%(3/61)(P<0.05),65.60%(82/125)具有明确的检测意愿;多因素分析发现,初次性行为年龄≥30岁、知晓HIV、通过线上寻找伴侣、近6个月发生同性肛交、近1年接受艾滋病预防服务、未向家人表露同性恋身份、过去12个月内有性病检测史为MSM HIV定期检测意愿的促进因素(P<0.05),自认为所生活的区域MSM人群感染HIV风险低、近6个月性交时使用安全套频率低为MSM定期检测意愿的阻碍因素(P<0.05)。结论 成都市MSM人群 HIV认知及定期检测率和检测意愿偏低,建议针对影响因素,重点加强行为干预,动员MSM参加HIV定期检测,扩大HIV检测覆盖面。
  • 论著
    陈宝, 吴华, 徐凯, 陈丽, 吴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某三甲医院血培养近三年分离细菌分布情况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门急诊及住院患者血液标本细菌分离情况及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法,依据2020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定试验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统计药敏结果。结果 2018—2020年血液标本共分离出2 488株非重复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378株,55.4%),革兰阳性菌(1 110株,44.6%)。排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06株,24.4%)、大肠埃希菌(458株,18.4%)、肺炎克雷伯菌(245株,9.9%)、金黄色葡萄球菌(182株,7.3%)、铜绿假单胞菌(139株,5.6%)。2018—2020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16.7%、20.0%、16.9%,30.8%、35.8%、37.8%。未检出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的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中的粪肠球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屎肠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敏感率>90.0%)。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较严重且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逐年递增。 结论 该院近3年血液标本主要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离菌构成及排序无明显波动。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耐药性呈总体上升趋势,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综述
  • 综述
    黎文鸿, 王梦迪, 尹家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鼠疫是甲类传染病之一,它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近年我国时有鼠疫病例的报道,然而鼠疫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所致,除人类主动接触鼠疫宿主动物这一人为因素外,自然环境变化是诱发鼠疫疫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地震、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下环境快速变化,可导致鼠疫疫源地生态环境破坏,引起鼠疫病媒生物的物种构成、数量、分布和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增加宿主动物带毒率、人鼠接触频率,最终影响鼠疫在人群中暴发流行的风险。本文从常见自然灾害引起的环境变化切入,探讨地震、洪涝、气候变暖等自然灾害可能会对鼠疫发生的影响,为鼠疫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杨慧勤, 李凌华, 洪文昕, 陈劲峰, 王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报道1例恶性疟可能诱发纵膈淋巴结结核病例的诊断过程,为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提供新经验。患者男性,48岁,3 d前从塞拉利昂回国,既往体健。本次因“高热、寒战3 d”入院,体查可见球结膜轻度水肿,外周血涂片镜检及抗原鉴定为恶性疟原虫,予蒿甲醚抗疟及激素减轻可疑脑水肿治疗后外周血涂片转阴,但仍反复高热。予小剂量激素及头孢唑肟治疗无效。多次血培养阴性,胸部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提示双肺气肿并多发肺大疱,心脏彩超未见异常。为排除肿瘤及自身免疫病,完善骨髓穿刺与自身抗体检查,均未见异常。为排除药物热,停用所有药物观察,但仍高热不退,经验性予多西环素抗立克次体治疗无效。其胸部增强CT可见纵隔内多发淋巴结,同时外周血结核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遂取纵膈淋巴结活检,发现抗酸染色阳性,诊断为“纵膈淋巴结结核”,予抗痨治疗后退热出院。其发病考虑疟疾感染、激素使用、旅行导致潜伏结核激活,提示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不典型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