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李嘉铃, 周琳植, 董柏青, 陈钦艳, 胡莉萍, 王超, 苏永健, 李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WTAP基因DNA甲基化与广西汉族儿童乙肝疫苗(HepB)应答水平的关联性,以期了解其他可能影响乙肝疫苗应答水平的遗传因素,为新型HepB的研发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在2016年1月至12月间至广西3家医院就诊的8~9月龄且全程接种HepB的263名汉族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根据排除和纳入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纳入本次研究。根据乙肝表面抗体浓度(抗-HBs)将研究对象分成无应答 (<10 mIU/mL)、低应答(10 mIU/mL≤抗-HBs<100 mIU/mL)、正常应答(100 mIU/mL≤抗-HBs<1 000 mIU/mL)和高应答 (≥1 000 mIU/mL)组,使用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抗-HBs<100 mIU/mL作为无/低应答组,≥100 mIU/mL作为正常/高应答组。采用Panel多重PCR技术、重亚硫酸盐转化技术和通过illumina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研究WTAP基因38个CpG位点DNA甲基化与HepB免疫应答水平的关系。结果 经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无/低应答组和正常/高应答组WTAP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后发现,无/低应答组WTAP_2基因43位点DNA甲基化水平低于正常/高应答组DNA甲基化水平(P<0.05)。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TAP_2基因的43位点DNA甲基化水平和HepB应答水平存在关联性(OR=0.73,95%CI: 0.538~0.995),43位点DNA低甲基化水平降低了HepB低/无应答的风险。结论 WTAP_2基因的43位点的DNA低甲基化水平可能是广西汉族儿童HepB免疫低/无应答水平的保护因素,可为提高HepB低/无应答人群提高疫苗应答水平提供理论性参考依据。
  • 论著
    罗柳红, 黄荣叶, 周业胜, 陈宏利, 黄精华, 陈欢欢, 沈智勇, 李丹, 冯毅, 廖玲洁, 邢辉, 邵一鸣, 阮玉华, 朱秋映, 蓝光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HIV感染者有效管理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广西钦州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ART)HIV感染者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和脱失情况。结果 共7 812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3.25/100人年和2.4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5.70/100人年和 4.88/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死亡影响因素是年龄≥50岁(HR=2.60,95%CI:2.27~2.98)、男性(HR=1.90,95%CI:1.62~2.23)、静脉吸毒(HR=1.84,95%CI:1.56~2.1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HR=1.33,95%CI:1.15~1.53)、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HR=1.58,95%CI:1.25~1.99)、治疗机构为县级(HR=2.74,95%CI:2.36~3.19)、HIV诊断到抗病毒治疗间隔天数30~< 90 d(HR=1.17,95%CI:1.01~1.36)、间隔天数90 ~<365 d(HR=1.21,95%CI:1.02~1.44);脱失影响因素是年龄≥50岁(HR=1.60,95%CI:1.37~1.87)、男性(HR=1.56,95%CI:1.32~1.85)、静脉吸毒(HR=1.96,95%CI:1.62~2.36)、开始ART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 350/μL(HR=1.43,95%CI:1.16~1.77)、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含LPV/r(HR=1.80,95%CI:1.36~2.38)、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在2013—2016年(HR=1.36,95%CI:1.12~1.65)、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在2017—2018年(HR=1.66,95%CI:1.30~2.14)、HIV诊断到抗病毒治疗时间间隔天数>365 d(HR=1.21,95%CI:1.01~1.45)。结论 钦州市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但治疗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需针对死亡和脱失的影响因素,加强抗病毒治疗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治疗者宣传教育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 论著
    袁浩, 董昊炜, 庄松阳, 周秋明, 陶峰, 付政杰, 彭恒, 马雅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I1532T突变与白纹伊蚊对氯菊酯和溴氰菊酯杀虫剂抗药性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实验室饲养的白纹伊蚊长宁株作为试虫,分别对幼虫和成虫阶段,以幼虫浸渍法和成虫接触筒法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敏感性进行生物测定。收集生物测定死亡和存活的个体单只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并检测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kdr)突变情况,χ2检验I1532T与2种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相关性。结果 幼虫浸渍法的结果显示,白纹伊蚊长宁株对氯菊酯和溴氰菊酯的LC50分别是敏感品系的2.23倍和3.31倍,提示对2种杀虫剂均为敏感。成蚊接触筒测定的结果显示,接触氯菊酯和溴氰菊酯后成蚊的死亡率分别为74.69%和78.79%,提示白纹伊蚊长宁株对氯菊酯和溴氰菊酯均已产生抗性。本研究共测定了401只白纹伊蚊长宁株的VGSC基因部分片段,1532位点为突变基因型(突变纯合子ACC/ACC和野生突变杂合子ATC/ACC)的占59.10%,其余为野生型ATC/ATC,占40.90%;1534位点为突变基因型(突变纯合子TCC/TCC和野生突变杂合子TTC/TCC)的占4.49%,其余为野生型TTC/TTC,占95.51%。结果显示,白纹伊蚊幼虫氯菊酯或溴氰菊酯抗药性表型与敏感表型之间的I1532T突变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虫的氯菊酯抗药性表型与敏感表型之间的I1532T等位基因型频率差异(P=0.019)和基因型频率差异(P=0.044)有统计学意义,而溴氰菊酯抗药性表型与敏感表型的I1532T等位基因型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GSC基因I1532T突变使白纹伊蚊成虫对氯菊酯敏感性下降,但与溴氰菊酯敏感性无相关性。
  • 论著
    李震, 李琳, 辛志刚, 张岳, 张志军, 姜梅杰, 赵书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泰安市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SP)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2015—2020年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资料,使用奥普托欣敏感试验和郑州安图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Autof ms1000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其中青霉素、美罗培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吡肟则采用E-test试验法,应用WHONET 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20年,在各类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SP菌株2 095例,各年度分别检出256株、429株、388株、381株、484株和157株。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液,其次为血液与脑脊液,分别占88.74%、2.24%和1.00%。以冬季分离菌株最多(占39.24%);年龄以0~<15岁的儿童为主(占63.10%)。科室以儿内科病房为主(占60.76%)。药敏结果显示,SP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利福平、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莫西沙星以及青霉素耐药率均低于1%。但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均处于高耐药水平,各年度耐药率均在96%以上。结论 泰安市肺炎链球菌主要来源于儿内科病房0~<15岁的儿童,以呼吸道标本为主,以冬季检出最多。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良好,但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情况严峻。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抗生素。
  • 论著
    吴琳, 钱凡凡, 王熙, 李德恒, 阮书铖, 孙晓玥, 刘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2019年海南省暴发的16例疑似登革热(dengue fever, DF)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调查研究,从分子水平对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的E基因进行分析,对此次登革病毒进行鉴定,并对登革热的防控给出可行性意见。方法 对患者血清进行核酸检测、分型,将登革病毒阳性标本进行分离及核酸检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病毒进行分型,通过RT-PCR扩增E基因片段RT-PCR产物经过琼脂凝胶电泳成像系统观察条带结果,根据条带的有无判断阴性或阳性,根据条带的大小判断登革病毒的型别,得到9条DENV-1型E基因序列,基因测序之后与2019年中国其他省、国外选取的共11条DENV-1型E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中,通过MEGA7.0.26软件从分子水平进行同源性比较以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 通过血清学鉴定结果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得出的Ct值,可知研究的16份患者血清中,有9份经过鉴定为DENV-1型,7例为阴性结果。系统进化树表明,2019年海南9例DENV-1病例与参考序列MK517727 Guangzhou 2019、MK517719 Guangzhou 2019、MK517720 Guangzhou 2019同源性最高为99.73%~99.80%,与3株作为参考序列的外源株,序列相似度都相对较低,结果可靠。结论 得到的E基因长度为1 485 bp,2019年海南省9株DENV-1型为输入型流行株,根据进化树亲缘性分析,此次海南DENV-1病例与广州省的登革病例同源性最高。
  • 论著
    江思力, 李文学, 步犁, 吕嘉韵, 冯文如, 杨轶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20年广州市PM2.5污染物污染特征及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 定期收集广州市2020年的天气逐日统计数据(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包括主要城市气象影响因素(平均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等)、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平均浓度(PM2.5、SO2、NO2、O3等)以及城市居民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死亡病例等相关资料,采用统计描述分析PM2.5的污染特征;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PM2.5与其他大气污染物(SO2、NO2、O3等)的相关性;利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控制其他大气污染物(SO2、NO2、O3 等)对PM2.5的干扰,分析PM2.5与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2020年广州市的城市PM2.5污染物在当地气象气候因素和其他季节条件变化的共同影响下,年平均浓度为29.39 μg/m3,低于国家二级浓度限值(35 μg/m3);日均浓度在冬春两季较高,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一级标准限值(35 μg/ m3)的天数为113 d,超标率为 30.96%,PM2.5污染物与其他类污染物(SO2、NO2、O3 等)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与气象因素中的气温和气湿存在负相关;城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数与PM2.5浓度呈现正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317,与NO2和O3 之间成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33、0.268。单污染物模型的结果显示PM2.5的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超额危险度(ER)在不同滞后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危险度也在相应增加。可以推断PM2.5可能是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2020年广州市PM2.5的年平均浓度与去年相比有明显改善,但日均浓度超标情况仍然严峻,广州市大气PM2.5污染对城市居民循环系统死亡影响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并且显著增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
  • 论著
    张欢, 梁立全, 卢云, 刘少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贺州市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血流感染(BSI)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合理用药、有效控制AIDS患者血流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6月贺州市人民医院经血培养阳性150例AIDS 住院患者资料,并对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0例AIDS患者,男性117例,女性33 例,男女比为3.5∶1;以18~<60岁年龄段患者为主(占77.3%)。150份血培养阳性标本共分离155 株病原菌,分别为真菌134株(占86.45%)、革兰氏阴性菌13株(占8.39%)、革兰氏阳性菌8株(占5.16%%),其中5株马尔尼菲篮状菌(TM)合并其他菌感染。除TM无药敏结果外,新型隐球菌、念珠菌等真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好,耐药率低。G-菌对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药物敏感性较好;G-菌对氨曲南、不含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磺胺类药物耐药菌株较多。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好,可视病情轻重选择相应药物进行治疗,但对磺胺类、青霉素G的耐药高。结论 贺州市AIDS合并BSI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中年患者为主;BSI病原菌以真菌为主,G-菌和G+菌较少。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可用于经验性治疗;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可用于G-菌的中重度感染治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等可用于G+菌感染治疗;而氨苄西林、磺胺类、青霉素G的耐药菌株较多,不宜用于一般细菌抗感染治疗。
  • 论著
    闫涵, 刘晴, 堵舒桐, 李海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大理在校大学生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毕氏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为青少年肠道寄生原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426份云南大理在校大学生粪便样本,提取DNA,根据设计的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确定其基因型并构建遗传进化树。应用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6份在校大学生粪便样本中PCR扩增出25份阳性样本,3种原虫感染率分别为:蓝氏贾第鞭毛虫4.23%(18/426)、人芽囊原虫1.41%(6/426)、毕氏微孢子虫0.23%(1/426);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在不同性别、民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农村的学生感染率5.57%显著高于城镇学生0.83%(P<0.05);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感染率1.99%略高于汉族感染率0.57%,但不同民族、生源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鉴定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毕氏微孢子虫的基因型分别为AⅠ亚型、ST1型、EbpC型,且均为人兽共患基因型。结论 大理在校大学生存在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毕氏微孢子虫感染,具备潜在的传播风险。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 论著
    袁克兵, 孟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滕州市1951—2019年疟疾流行情况和防治效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51—2019年滕州市疟疾疫情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和分析每个时期疟疾流行情况、采取的措施及防治效果。结果 滕州市为单一间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为唯一传播媒介。1951—2019年滕州市共报告疟疾病例821 589例,发病率在0~13 108.15/10万之间。整个疟疾防治经历了动荡期、疟防会战期、基本消除期、监测期、消除期五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防治重点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发病率从最高1960年的13 108.15/10万降至1987年的1/10万以下,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2008年后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生,2014年通过国家消除疟疾标准验收。结论 滕州市已进入巩固疟疾消除成果阶段,境外输入疫情是下一步防控的关键。要以监测工作为重点,做好疟疾防治宣传教育,提高疟疾防治意识和自我防护水平。执行消除疟疾“1-3-7”工作规范,提高医务人员对疟疾病例和带虫者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能力。充分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强化联防联控协作机制,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 论著
    李利娟, 陈志富, 邓霁红, 吴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以不同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疗效及对CD4+T细胞和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6月—2020年6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150例HIV/AIDS为研究对象,依据HAART方案分为替诺福韦(TDF)组和齐多夫定(AZT)组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浆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变化,采用WHO生存质量艾滋病专用量表简表(WHOQOL-HIV BREF)测试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DF组总有效率为93.33%(70/75),AZT组总有效率为89.33%(67/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治疗前HIV病毒载量<40 copies/mL分别为4例(占5.33%)和5例(占6.67%),经治疗12个月 HAART,患者 HIV病毒载量明显下降,<40 copies/mL分别为65例(占86.67%)和60例(占80.00%),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81,99.86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12个月HIV病毒载量在<40、40~<200和≥200 copies/mL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CD4+T细胞分别为(250.22±88.12)个/μL和(244.89±83.97)个/μL、(394.44±155.28)个/μL和(373.17±146.61)个/μL,TDF和AZT组治疗12个月CD4+T细胞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3,9.636, 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3、6和12个月CD4+T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分别治疗12个月,WHOQOL-HIV BREF 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疲倦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两种不同HAART方案治疗HIV/AIDS均具有良好疗效,能够降低血浆HIV病毒载量,提升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论著
    陈沐, 何金芳, 向业男, 彭平, 莫晓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收集广州市13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出院1年随访资料,并分析总结其特点,为进一步评价COVID-19患者的远期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治愈出院1年并在该院康复门诊随访的134例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COVID-19患者住院时确定的轻型、普通型、重型为分组,分别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肺功能、胸部CT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随访患者新型冠状病毒IgG阳性105例(占78.4%);CD4+及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分别有34例(占25.4%)及20例(占14.9%);肺通气功能障碍者34例(25.4%),弥散功能障碍37例(27.6%)。三组患者对比,抗体IgG阳性比例、CD4+及CD8+淋巴细胞下降比例、肺功能异常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胸部CT基本正常89例(占66.4%),以慢性炎症为主10例(占7.5%),以纤维病灶为主31例(占23.1%),出现间质性改变4例(3.0%);相较而言,重型组患者更容易出现慢性炎症及间质性改变。结论 对出院随访满1年的COVID-19康复期患者,大部分IgG抗体呈阳性,绝大多数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肺功能及胸部CT均可恢复正常,但有部分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肺通气功能受损和弥散功能障碍,胸部CT可见慢性炎症、纤维病灶及间质性改变等。
  • 论著
    崔颖鹏, 冯冰, 彭雅琴, 黄汉, 伍众文, 廖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血流感染中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分型特征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防治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2017年血流感染分离的9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应用MLST和spa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同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血流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利奈唑胺等14种抗生素的药敏特征。结果 9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40株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其主要型别为ST59-t437型7株(占17.5%),ST1-t114型4株(占10.0%),ST239-t030型3株(占7.5%),ST239-t037、ST45-t116、ST5-t2595和ST7-t091型均为2株(均占5.0%);56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SA),其主要型别为ST188-t189型14株(占25.0%),ST7-t803型3株(占5.4%),ST188-t2883、ST6-t701、ST30-t338和ST59-t437型均2株(均占3.6%)。spa分型中发现4个新型,分别为t17040、t17041、t17044、t17046。40株MRSA菌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2.9%和51.2%,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均为0;56株MSSA对所试验抗生素敏感率均较高,对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0%,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94.5%,对庆大霉素和利福平的敏感率均为96.4%。结论 血流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型别较多,应重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控制。
  • 论著
    陈丽, 员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15—2020年新疆地区临床送检标本中常见肠杆菌目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 收集新疆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以统一方案上报临床肠杆菌目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采用2020版CLSI标准判断,利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20年新疆地区临床肠杆菌目分离菌以大肠埃希菌(占45.6%~48.0%)为主,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占30.8%~32.6%)和阴沟肠杆菌(占6.3%~6.8%)。标本来源分布以尿液、痰液、分泌物、血液和脓液为前五位。痰液标本构成比逐年下降,尿液标本有不同程度的涨幅,分泌物、血液、脓液标本各年构成比变化不大,分别保持在6.1%~10.2%、5.3 %~6.2 %和3.8%~5.1%之间。药敏结果显示,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较为敏感,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波动于0.6%~1.1%和0.6%~1.9%、2.7%~6.1%和3.6%~6.3%、2.7%~4.3%和2.4%~4.6%;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均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耐药率<10%。大肠埃希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从2015年的55.9%下降到2020年的45.8%。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略有差异,分别波动于44.2%~46.6%、8.1%~16.5%和4.5%~6.9%。结论 新疆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耐药形势严峻,需加强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与合理用药以遏制多重耐药菌的播散。
  • 论著
    杨俊克, 冯宇, 姜月, 李凡, 刘子婧, 张小娟, 杨成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分析甘肃省定西市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状况,探究感染分布特点和高危人群。方法 按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2015—2020年,在定西市7县(区)中每年选一个县,按地理方位选取5个乡, 其中随机选择1个自然村为调查点,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调查对象,采集调查对象的粪便样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土源性线虫虫卵,对3~9岁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结果 调查6 440人,蛲虫检测1 115人,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者100例,总感染率为1.55%,其中,蛔虫感染者98例(1.52%),蛲虫感染者2例(0.18%),无钩虫、鞭虫感染者。土源性线虫感染类型主要为蛔虫。人群蛔虫感染率漳县最高(3.34%),通渭县次之(3.18%),临洮县最低(0.20%)。蛔虫感染率男性(1.60%)高于女性(1.44%)。人群普遍易感蛔虫,感染率最高年龄组为0~<5岁组(5.32%),其次为5~<10岁组(2.24%)。职业分布以学龄前儿童蛔虫感染率最高(4.27%)。学历以小学学历蛔虫感染率最高(1.64%),其次为文盲或半文盲(1.54%)。结论 0~<5岁人群和文化程度较低者更易感染土源性线虫,防治的重点人群为学龄前儿童和农民。
  • 论著
    朱明胜, 赵婵娟, 郑家耿, 陈莲芬, 黄炯媚, 潘超, 魏家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三亚市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状况,明确优先解决的问题、重点干预人群,为制定慢性病防控与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各专题监测结果,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市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过去一年内住院病人疾病前5位为高血压、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外, ≥60岁年龄组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P均<0.01)。40~<60岁组人群吸烟率最高,40~<60岁与≥60岁组经常饮酒、超重/肥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18~<40岁组。成人每日食盐与油摄入量限值知晓率、男性与女性健康腰围、正常BMI范围知晓率分别为28.66%、16.03%、16.92%、19.30%和17.24%。从未使用过限盐勺/限盐罐、控油壶、腰围尺和BMI尺的比例分别为82.74%、86.23%、74.20%和88.62%。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视力不良和龋患检出率分别为13.71%、28.95%、44.17%和36.63%。结论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危害三亚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60岁人群慢性病高发,≥40岁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三亚市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低。应针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和中小学生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以达到防控慢性病的目的。
  • 论著
    闫薇臣, 吴捷, 林昌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4种染液[10%KOH溶液、20%KOH溶液+40%二甲基亚砜(DMSO)混合液、乳酸酚棉蓝染液、荧光染液]在真菌镜检中阳性率之间的差异,为临床提供更高诊断效率的检测方法。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11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并进行真菌直接镜检的患者200例,将收集的标本每份均分成4份,同时用4种染液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对镜检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收集的200例样本中,10%KOH溶液阳性86例,占43.0%;20%KOH溶液+40%DMSO混合液阳性92例,占46.0%;乳酸酚棉蓝染液阳性79例,占39.5%;荧光染液阳性132例,占66.0%。4种染液之间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染液的使用在不同部位和不同拟诊中的真菌阳性率均高于其他3种染液。与真菌培养的结果比较,10%KOH溶液、20%KOH溶液+40%二甲基亚砜(DMSO)混合液、乳酸酚棉蓝染液、荧光染液镜检方法的敏感度分别为55.6%、60.0%、53.3%、86.7%,特异度分别为60.6%、58.1%、64.5%、40.0%,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5%、58.5%、62.0%、5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中,4种染液的曲线下面积(AUC)由高至低依次为荧光染液(0.633,P<0.05)、20%KOH溶液+40%DMSO(0.590,P>0.05)、乳酸酚棉蓝染液(0.589,P>0.05)、10%KOH溶液(0.581,P>0.05)。结论 与10%KOH溶液、20%KOH溶液+40%DMSO和乳酸酚棉蓝染液相比较,荧光染液的诊断效果在真菌镜检中的阳性率更高,荧光染色在浅部真菌感染快速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更加快速、有效、直观的检测方法。
  • 综述
  • 综述
    梁梦然, 邹潇白, 陈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整合酶(Integrase, IN)是HIV-1病毒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4个酶之一。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inhibitors, INIs)是针对艾滋病患者的新一类抗HIV-1病毒药物,主要针对整合酶发挥作用,阻断病毒基因组整合至人体基因组的过程。相比传统抗病毒治疗药物,INIs上市时间短,耐药屏障高,且人体细胞结构中没有整合酶,毒副作用较小,更有利于患者治疗。但是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出现整合酶基因耐药突变。我国目前INIs耐药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均参考欧美国家相关数据,但是由于我国流行株以重组亚型为主,与欧美国家B亚型相差较大,因此不能直接借鉴欧美国家的研究结果。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流行亚型毒株的整合酶基因型耐药突变情况,同时关注接受INIs治疗患者的耐药情况,弥补我国获得性整合酶耐药研究的空白,为后续大规模临床推广INIs提供数据参考依据。
  • 综述
    杨茜云, 沈国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刚地弓形虫感染引起的弓形虫病是全球最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全球约30%~50%的人口曾感染弓形虫。免疫功能正常人群获得性感染弓形虫后一般无症状,但恶性肿瘤等免疫缺陷患者感染弓形虫后通常可能引发致死性临床结局。恶性肿瘤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既往体外细胞学和动物模型体内实验表明,刚地弓形虫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可提高荷瘤小鼠生存率、延长小鼠生存时间;但亦有研究表明,弓形虫感染具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作用。此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抗弓形虫抗体血清学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本文主要就刚地弓形虫感染与肿瘤间的关联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信息交流
  • 信息交流
    张晓旭, 李德洋, 加依娜·拉兹别克, 谢宏, 张燕, 毛宏凯, 曹明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国际上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研究现状,并通过可视化方法揭示最新研究热点。方法 选取2006—2020年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为主题发表并收录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342篇文献纳入研究,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相关研究发文量呈波动上升状态。《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为刊登相关文章最多的期刊(34篇),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章发表在《Lancet》(406次)。美国是发文量(73篇)最多、中心性(centrality=0.45)最高且与其他国家合作最多的国家。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Albert Nienhaus(5篇),作者团体间相互合作较少。肺结核密切接触者潜隐感染检测方法为该领域研究热点。结论 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相关研究依然活跃,该领域目前研究热点集中于肺结核密切接触者潜隐感染检测方法。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杜文静, 欧阳范献, 陈少文, 林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首例肾病综合征合并皮疽诺卡菌感染患者的诊疗经过,供临床诊疗参考。患者男性,51岁,因突发左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伴意识模糊加重而住院治疗。急诊头颅CT示右侧额顶枕叶多发占位,灶周水肿明显,初诊考虑转移瘤,肺部CT示肿瘤性病变,双肺门及纵膈淋巴结增多,多发胸椎体高密度影及双肺多发结节。体表肿物彩超示左侧上臂混合性低回声区,考虑炎症合并脓肿形成。入院时查血常规白细胞28.0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0%,予头孢唑林钠抗感染及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但效果欠佳。后行头颅MRI及增强排除了转移瘤而考虑脑脓肿可能性。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免疫检查结果进一步提示颅内感染;血液和脑脊液培养无细菌生长、痰液培养未见致病菌生长,行左上臂脓肿切开术送脓液培养回报诺卡菌属,后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鉴定为皮疽诺卡菌。临床依据实验室提供的病原菌学结果,考虑脑脓肿感染为社区获得的可能性,并考虑气管切开术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给予复方新诺明联合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并发皮疽诺卡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