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纪洵敏, 梁宇恒, 何炽明, 周莹, 肖微, 蒲俏虹, 许瑛, 赖文辉, 张吉凯, 张磊, 彭拓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清开灵注射液体外抗Ⅰ型登革热病毒(DENV-1)的作用。方法 通过噻唑蓝(MTT)法,测定清开灵注射液对C6/36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以及清开灵注射液抗DENV-1的作用;利用蛋白质印迹试验(Western Blot),以非结构蛋白NS1为目的蛋白,检测DENV-1经不同稀释度的清开灵注射液预处理后的感染能力;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清开灵注射液对DENV-1拷贝数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稀释度清开灵注射液对DENV-1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清开灵注射液对C6/36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为1/64;经过稀释度为1/64、1/128和1/256的清开灵注射液处理后,感染病毒的细胞存活率增加至(76.9±3.5)%、(72.5±2.5)%和(63.0±1.5)%,表明清开灵注射液能明显减弱DENV-1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Q-PCR结果显示稀释度为1/64、1/128的清开灵注射液对DENV-1拷贝数的抑制率达到(43.8±3.1)%和(27.4±1.4)%,表明其对病毒RNA复制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蛋白质印迹试验结果显示,清开灵注射液能有效地抑制病毒NS1蛋白的表达。结论 清开灵注射液体外预处理病毒的给药方式对Ⅰ型登革热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论著
    王智慧, 梁亚充, 王玉红, 池跃朋, 李晓倩, 谢兰品, 董雅坤, 杨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检测(Xpert MTB/RIF)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T-SPOT.TB)对耐药性结核性胸膜炎诊断及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6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结核性胸膜炎组,选择同期来河北省胸科医院院救治的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留取两组胸腔积液样本进行Xpert MTB/RIF、T-SPOT.TB、结核菌培养+药敏等检测,胸腔积液结核菌培养阳性作为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金标准。结果 Xpert MTB/RIF、T-SPOT.TB、两种方法并联检测结核性胸膜炎的灵敏度分别为79.0%、88.7%、96.8%,特异度分别为90.0%、81.7%、95.0%,均明显高于ADA及抗酸染色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结核菌药敏检测为金标准,Xpert MTB/RIF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度为89.47%,两者一致性较好(Kappa=0.900)。结论 Xpert MTB/RIF联合T-SPOT.TB检测提高了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降低误诊率,同时Xpert MTB/RIF可快速检测出胸水中耐利福平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有利于耐药结核性胸膜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 论著
    刘文果, 詹建, 伏宣霖, 陈健, 胡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重庆市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检出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结核病原学阳性率,及时发现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25个区县结核病实验室的痰标本合格率、涂片阳性率、培养阳性率、分子检测阳性率、分子检测开展时间及分子检测质量6项指标进行调查,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导出各区县病原学阳性率数据,分别比较分析各项指标不同情况下的病原学阳性率情况。结果 痰标本合格率≥60.0%组的病原学阳性率高于痰标本合格率 <60.0%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涂片阳性率≥5.0%组的病原学阳性率高于涂片阳性率<5.0%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阳性率≥20.0%组的病原学阳性率高于培养阳性率<20.0%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子检测阳性率≥50.0%组、分子检测开展时间≥6个月组及分子检测失败性率<5.0%组的区县,其病原学阳性率分别明显高于分子检测阳性率<50.0%组、分子检测开展时间≤1个月组及分子检测失败性率≥5.0%组(均为P<0.05)。结论 开展分子生物学检测并保证检测质量,提高分子检测阳性率,是重庆市结核病实验室提高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主要措施。

  • 论著
    林新梅, 黄萍, 王全生, 王群, 袁永潇, 王钰斐, 丁红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与乡城县0~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D及血红蛋白水平的检测,探讨高原地区0~6岁儿童维生素D与贫血的相关性,为该地区制定预防儿童贫血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海拔高度在2 000~4 000 m的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与乡城县,选取稻城县与乡城县0~6岁儿童共2 122例,进行现场问卷、体格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和血红蛋白(HGB)含量,按25-(OH)D含量分为25-(OH)D缺乏组和充足组,分析25-(OH)D与贫血的关系。结果 2 122名0~6岁儿童血清25-(OH)D和血液HGB平均水平分别为(24.65±6.45) ng/mL和(132.12±25.31) g/L,25-(OH)D缺乏率和贫血率分别为22.6%和22.2%。0~<1岁组和1~<3岁组25-(OH)D缺乏组的HGB低于25-(OH)D充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6岁组25-(OH)D缺乏组和充足组儿童的HG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海拔高度在2 000~4 000 m的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与乡城县0~6岁儿童25-(OH)D水平偏低,25-(OH)D缺乏组的HGB水平低于25-(OH)D充足组,25-(OH)D缺乏可能是贫血的发生的主要原因。
  • 论著
    郑婉婷, 钟成望, 王清滢, 林灿灿, 蔡佳芮, 林锋, 钟有清, 杜永国, 吴彪, 肖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口市海南医学院三家附属医院2000—2019年收治的227例类鼻疽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类鼻疽的防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27例类鼻疽患者开展回顾性调查,分析其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地区、时间等流行病学特征,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227例类鼻疽患者中,男性202人,占88.5%,女性26人,占11.5%; 40~<60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127人,占55.9%;汉族202人,占89.0%,黎族23人,占10.1%;农民为主要患病群体,共91人,占40.1%;患者以东方市分布最多, 42人,占18.5%,海口市次之,41人,占18.1%。类鼻疽病发病时间集中于夏秋季,且9、10月为发病高峰,2016年患病人数最多,34人,占15.0%。最为常见的收治科室为传染科 58 人,占25.6%,其次为呼吸内科46人,占20.3%,外科30人,占13.2%。共随访了62例,随访结果显示,85.5%(53例)的患者痊愈,4.8%(3例)出现复发,9.7%(6例)死亡。结论 中老年、接触疫水和土壤的人群、沿海地区、夏秋季为类鼻疽的高危因素,应加强人们对类鼻疽的认识,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
  • 论著
    赵本南, 刘大凤, 陈晓芳, 刘亚玲, 罗东霞, 张娜, 林军, 张仁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后半年的复诊结果。方法 收集成都市48例复诊的COVID-19患者资料,分为重症组和非重症组,同时以医院45位健康医务人员为对照组,使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整理分析复诊者出院后半年症状、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胸CT、心脏核磁共振结果,以及复诊者CD4+T、CD8+T计数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复诊患者中伴干咳4例(8.3%),活动耐量较患病前下降7例(14.6%),重症组活动耐量下降的发生率高于非重症组(P<0.05)。复诊患者的CD4+T、CD8+T计数对比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RS-CoV-2 IgG的阳性率为68.8%,3例患者SARS-CoV-2 IgM阳性,所有复诊患者咽拭子SARS-CoV-2核酸阴性;37.0%复诊患者伴有心脏瓣膜反流;35.4%伴有肺部磨玻璃影病灶;10.4%伴有肺间质网格影。重症组肺部伴有明显磨玻璃影病灶的发生率大于非重症组(P=0.001)。心脏核磁共振结果显示8例患者存在心肌水肿,4例存在心肌微循环障碍。结论 部分COVID-19患者在出院后半年有症状,主要表现为干咳及活动耐量较患病前下降,感染新冠病毒可对患者造成长时间的心肌损伤。出院后半年的肝功、T淋巴细胞功能已基本恢复正常。个别患者在出院后半年仍有明显肺部磨玻璃影并伴有肺功能损伤。

  • 论著
    王振平, 罗是是, 陈洋, 陈惠娟, 陈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海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首诊胸部CT表现和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3月7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胸部CT资料。结果 69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例,咳嗽、咳痰59例,乏力32例。临床分型,轻型3例(4.35%),普通型病例54例(78.26%),重型和危重型12例(17.39%)。69例患者中,5例(7.25%)首诊胸部CT阴性,64例(92.75%)胸部CT有异常病灶,13例(20.31%)单侧肺叶病变,51例(79.69%)为双肺受累;9例(14.06%)肺内单发病灶,55例(85.94%)肺内多发病灶。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37例(57.81%)呈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为主;伴病灶中心或节段性肺实变23例(33.33%),伴支气管充气征19例(27.54%),合并病灶内血管束增粗50例(72.46%),伴小叶间隔增厚38例(55.07%),胸膜下纤维条索影9例(13.04%),2例(2.90%)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海南地区COVID-19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部分为本地散发病例,临床以轻型和普通型病例为主。首诊胸部CT主要表现为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磨玻璃密度影,伴血管束增粗及间质性改变,胸腔积液少见。
  • 论著
    豆正东, 张正红, 芮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芜湖市成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SF-36问卷对芜湖市2018年随访的869名成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调查,了解8个维度得分情况和相关特征,关联艾滋病传染病报卡信息;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理、心理及总体得分的因素。结果 869名成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SF-36量表总分、生理及心理得分分别为(610.55±120.71)、(316.09±54.28)、(294.46±76.19)分。HIV感染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和一般健康状况维度以及总分均高于AIDS患者(P<0.05)。HIV感染者/AIDS患者家庭居住人口数(β=0.183,P<0.001)、月收入(β=0.174,P<0.001)、职业(β=0.136,P<0.001)、CD4值(β=0.099,P=0.002)、随访次数(β=0.093,P=0.005)和性别(β=0.079,P=0.019)影响生理得分;月收入(β=0.274,P<0.001)、居住人口数(β=0.258,P<0.001)和性别(β=0.063,P<0.001)影响心理得分;月收入(β=0.255,P<0.001)、家庭居住人口数(β=0.251,P<0.001)和CD4值(β=0.077,P<0.001)影响总体得分。结论 应关注收入较低或无收入的、家庭居住人口数较多的、CD4值较低的、随访次数较少的、非家政家务或待业职业的和女性成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加强针对性干预,提升其生存质量。

  • 论著
    李怡, 张潇文, 李丽, 刘俊, 梁军, 何文婕, 王晶莹, 洪彪, 廖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昆明市未治疗的HIV感染者进行调查,分析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原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HIV感染者治疗率及治疗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昆明市截至2018年8月31日尚存活但未治疗的HIV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和未治疗原因(包括对ART的认知、躯体因素、社会羞耻感、治疗服务可及性、对待疾病的态度等几个方面)。结果 有效调查784例HIV感染者,其中,未治者537例(68.5%),脱失者247例(31.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途径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未治疗原因主要是担心被暴露、药物副作用、自觉身体状况良好不需要治疗。未治疗组对治疗药物副作用的偏见率较高(P<0.05),其认为身体状况良好不需要治疗的比重(49.2%)高于脱失组(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失组的感染者,其社会羞耻感更强烈(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机构应加强ART效果宣传,引导感染者正确认识治疗的作用及意义,尤其是吸毒感染者,应该给予更多关注,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减少脱失;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引导公众减少对感染者的歧视和污名化,减轻社会羞耻,以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 论著
    王祉蕴, 陈艳芳, 庞志明, 林丹儿, 蒙燕, 周勇, 赵丽旋, 卢瑞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广州市白云区EV71疫苗对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影响,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与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获取手足口病报告信息与EV71疫苗数据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4—201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3 574例,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共5 30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3.85/10万,EV71疫苗接种后2016—2018年手足口病发病率下降,2019年略上升;时间分布上每年呈双峰流行,具有夏秋季高发的特点;地区分布上呈人群密集度高的镇街高发的特点;人群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散居儿童为主,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及高发地区未见明显变化;病原学特征上优势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EV71构成比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2019年白云区累计接种EV71疫苗287 375剂次。结论 EV71疫苗接种高峰与手足口病发病高峰重叠反映白云区EV71疫苗低接种水平、公众接种意识不强,故控制EV71感染手足口病效果尚有限。城中村为高发地点,可能与人群流动性大、居住密度高、卫生意识差等因素有关。高发人群为5岁以下低龄儿童,可能与免疫力水平低、卫生习惯未形成、暴露机会多等因素有关。故需推动社区和家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以提高公众的疫苗接种意识与卫生意识、改善居住卫生环境、养成卫生习惯,最终达到综合防控手足口病的目标。
  • 论著
    温晓晴, 宾羽琳, 彭冠杰, 严国智, 梁雪茵, 黄星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区淡水鱼虾感染肝吸虫囊蚴情况,以及群众对肝吸虫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为韶关市相关部门开展肝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韶关市内4个地区淡水鱼/虾样本,采用组织压片法检测囊蚴;通过网络随机对群众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群众防控意识;应用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结果 肝吸虫囊蚴总检出率为29.55%,淡水鱼检出率(1.78%)低于淡水虾(58.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韶关市内4个地区之间的肝吸虫囊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率最高的地区是仁化县(37.50%)。市售淡水鱼/虾的检出率(39.96%)高于野生的淡水鱼/虾(2.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群众对肝吸虫病的知晓率为67.35%,不同年龄组间和不同文化程度间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11,χ2=39.624,P<0.05)。调查显示,有吃生鱼虾史的101人,占25.77%,有吃生鱼虾意愿人群占30.87%。结论 韶关市内部分地区的淡水鱼虾存在一定程度的肝吸虫囊蚴感染,群众对肝吸虫病防范态度和意识存在不足,应积极开展有效的肝吸虫病防控措施,加强群众防范意识。
  • 论著
    成玉萍, 王宙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上海市闵行区不同时期疟疾流行状况和防治历程,总结闵行区消除疟疾工作,为维持消除疟疾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闵行区1950—2019年疟疾防治疫情相关报表、工作计划总结、防治文件和策略等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闵行区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治措施,总结评估闵行区消除疟疾历程。结果 疟疾曾是闵行区危害最大的传染病,1954年和1961年先后发生过2次暴发流行,年发病率最高达7 824.98/10万,以间日疟为主,中华按蚊为唯一传播媒介。经过综合防治,1980年疟疾发病率逐步降低至10/10万,1985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2010年启动闵行区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实施以清除传染源、阻断传播为重点的综合技术措施,至2015年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了消除疟疾考核标准;2016年后进入消除疟疾维持阶段。闵行区根据不同时期疟疾流行特点采取了针对性防控措施,经历疟疾流行、控制、监测、消除和消除后维持的不同阶段。2013年后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以中青年流动人口为主,感染虫种和病例发病时间无明显特征,防控重点是及时发现和处置疟疾病例,防止引起续发传播。结论 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后,维持疟疾监测网络和监测能力,防止输入性病例再传播风险成为面临的新挑战。
  • 论著
    潘东明, 林静燕, 张洁云, 杨倩婷, 王艳荣, 王险峰, 张明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鼻拭子和痰标本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临床采样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78例患者共170例次同一天鼻拭子与痰配对标本,进行实时荧光PCR核酸检测,分析比较鼻拭子和痰标本检测情况。结果 78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45例,年龄1~86岁,中青年(20~<60岁)患者居多(占59.0%),其次为老年(≥60岁)患者(占33.0%), 4例为儿童。170例次配对标本中,鼻拭子和痰标本核酸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34.7%(59/170)和46.5%(79/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拭子和痰标本同时阳性共46例次,结果显示27例痰标本Ct值低于鼻拭子Ct值(占58.7%), 17例痰标本Ct值高于鼻拭子Ct值(占37.0%),2例痰标本Ct值等于鼻拭子Ct值(占4.3%),提示痰标本的病毒载量比鼻拭子的病毒载量更高。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毒核酸检测中,痰标本的阳性率高于鼻拭子标本,且漏检率低,痰标本的病毒载量比鼻拭子的病毒载量更高,更有利于病毒核酸的检出,同时患者更易接受,建议有痰患者优先采集痰标本。
  • 论著
    茌静, 郑晓晨, 张燕平, 李敏杰, 肖锦晖, 余光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9年2月22—28日深圳市宝安区某小学一起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疫情进行现场调查,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流感样病例病原学筛查,筛查阴性标本进行6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对腺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用腺病毒六邻体基因作为靶基因进行序列扩增及测定,测序结果在GenBank 上进行序列比较,确定其病毒亚型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疫情发生在二年级(1)班,全班共54名学生,男29名,女25名。经调查该学校其他班级其余年级未出现相同症状病例。该起疫情共发现病例13例,其中男生7例,女生6例,男女学生罹患率分别为24.1%( 7 /29) 和24.0% ( 6 /25) 。临床特征为发热13例(100.0%),咽痛8例( 61.5%),全身肌肉酸痛8例( 61.5%),咳嗽5例(38.5%),症状均较轻,无重症病例。共采集5份咽拭子标本,经荧光定量PCR检测均为腺病毒核酸阳性,5份标本用分型引物检测并分析序列确定均为腺病毒E亚属4型。结论 此次急性呼吸道感染聚集性疫情由腺病毒4型引起,毒株序列与深圳其他区、国内其他城市分离的腺病毒4型毒株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
  • 论著
    杨俊克, 冯宇, 李凡, 杨成明, 张小娟, 王东, 余大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甘肃省人体蛔虫病流行状况和态势,评估防治效果,为制定蛔虫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以生态区和各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副层抽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调查。感染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0市(州)24个县(市、区)70个抽样点共调查17 937人,蛔虫感染326人,阳性率1.82%,326份人体蛔虫感染阳性样本,轻度感染320例,中度感染5例,高度感染1例,构成比分别为98.24%、1.47%、0.29%。男性感染率为1.81%,女性为1.82%,不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普遍易感蛔虫,蛔虫感染率0~<5岁组最高(4.39%),年龄组感染率采用趋势χ2检验,随年龄增加蛔虫感染率降低(Z=36.4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龄前文化程度感染率高于其他组(P<0.01);山区地形感染率高于其他3类地形(P<0.005)。黄土高原-江河源区-甘南生态区人群蛔虫感染率低于其他生态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蛔虫感染率较高的地区是武威市、定西市、酒泉市、陇南市,感染率分别是4.40%、3.20%、2.44%和1.96%。结论 甘肃省人群蛔虫感染率和感染度显著下降,但蛔虫病仍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点寄生虫病。 土源性线虫病在甘肃省局部特别是边远山区流行严重,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山区及儿童人群防控措施。
  • 论著
    方琪, 郑育驯, 许瑶珊, 洪艳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揭阳市外环境禽流感病毒动态分布情况和流行特点,评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为人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揭阳市2016—2020年5个县(市、区)禽类市场进行相关标本采集,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标本进行流感病毒A型检测,阳性标本再进行H5N6、H7N9、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揭阳市2016—2020年共采集外环境标本1 798份,甲型流感病毒(FluA)阳性标本660份,阳性率为36.71%;其中H5N6、H7N9、H9N2亚型阳性率分别为1.61%、1.28%和21.91%。普宁市和惠来县的外环境禽流感病毒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4.14%和51.43%。揭西县的外环境禽流感病毒阳性率最低,为4.84%。不同类型标本检测阳性率最高为清洗禽类污水(47.09%)。结论 揭阳市禽类市场外环境中存在H5N6、H7N9、H9N2及多种亚型混合的禽流感病毒污染,禽流感病毒流行区域较广,存在感染人的风险,应继续加强外环境禽流感实时监测和城乡禽类市场卫生监管。
  • 论著
    李贺, 杜波, 史恒越, 安宣宁, 刘文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2019年9月辽宁省阜新市某中学一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未分型肠道病毒进行病原学鉴定,分析其种系发生情况。方法 使用实时荧光PCR对标本进行初步病原学鉴定,使用巢式PCR对未分型肠道病毒VP1区部分核苷酸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BLAST比对确定肠道病毒型别,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将VP1区全长序列与柯萨奇病毒A6型(CV-A6)各亚型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5份标本经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显示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阳性,CV-A16型和EV71型核酸均为阴性,判断为非CV-A16非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对肠道病毒VP1区部分核苷酸序列进行在线BLAST比对,结果显示5例患者标本均为CV-A6型肠道病毒阳性,其VP1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5例标本属于我国广泛流行的CV-A6 D3亚型,且与辽宁省近几年的优势流行株在同一个进化树分支上。结论 引起此次聚集性手足口病疫情的病原体为CV-A6型肠道病毒,与近年来辽宁省流行的CV-A6毒株亲缘关系密切,未发生明显变异。
  • 论著
    刘婷, 欧阳政德, 吴文金, 林孝德, 冯志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释放剂一步提取法进行优化,提高内标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中的检出效率,降低因内标未检出带来的复查率,提高核酸检测报告时效性。方法 对深圳市宝安中医院PCR实验室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标本,采用本实验室优化方法用释放剂一步法提取核酸,与试剂盒说明书原方法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方法提取核酸后内标扩增曲线及Ct值的不同;比较前后复查率改变。结果 优化前,各样本内标扩增曲线在Ct 24~44之间散在分布,部分样本内标未出现扩增曲线。经优化后,各样本内标的扩增曲线集中在Ct 22~34之间,且全部呈现典型“S”型曲线;各样本内标的扩增起始循环Ct值明显小于优化前(t=5.937 0, P<0.01),同时优化前后阳性对照N基因及ORF1a/b基因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前后,阳性质评标本N基因(F=1.032, P=0.970 1)与ORF1a/b基因(F=1.262, P=0.784 8),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后样本总体复查率较优化前显著降低(F=3.899 0, P=0.025 8)。结论 优化后的一步法提取核酸方法简单、便捷、用时短,在不影响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标本N基因及ORF1a/b基因Ct值的同时,内标检出结果明显优化,降低了复查率,缩短了报告发放时限,提高检测效率。
  • 综述
  • 综述
    岳陈达, 谭杨, 杨涛, 王小雨, 鲁卫平, 雷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中的微生物,可引起人体多种器官和组织的感染。由于人口老龄化,美容、移植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HIV感染的增加,近年来皮肤NTM病的发生率一直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小范围内爆发的报道也不少。由于临床和病理表现多不典型以及医疗机构检测能力的限制,皮肤NTM病极易被漏诊和误诊。同时各种NTM对药物敏感性差异很大、部分菌种极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需联合多种抗生素长疗程治疗,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副作用使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皮肤NTM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在治疗手段、新型药物、噬菌体疗法、疫苗等领域的研究都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对皮肤NTM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 综述
    董文逸, 谢志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需要HIV/AIDS患者每日按时按量服药才能有效抑制体内HIV复制。中国实施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和扩大治疗策略将所有符合条件的HIV感染者纳入治疗范围,越来越多的HIV感染者接受ART,同时退出(停药和失访)ART的HIV/AIDS患者人数也在逐年累加。在HIV/AIDS患者长期的服药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繁忙、CD4、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低、经济条件等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出现依从性不良,患者退出的发生率高。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要求HIV/AIDS患者ART治疗覆盖率是90%以上,退出已经成为影响ART治疗覆盖率的最大威胁。本文就HIV/AIDS患者ART退出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全面了解HIV/AIDS患者ART治疗可能退出的原因以及提供减少HIV/AIDS患者ART治疗停药和失访相关措施。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沈伟伟, 刘睿, 尉怀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刚果(金)维和任务区2019年12月收治的1例蒿甲醚耐药重症恶性疟病例诊疗过程中的临床和实验室检验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为今后恶性疟疾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该患者为中国工兵,自2019年9月23日参与联合国刚果(金)维和行动。2019年12月8日患者因“头痛、乏力3 d,发热伴皮肤及巩膜黄染1 d”就诊于中国二级医院。经血涂片镜检为恶性疟疾,疟原虫计数为53 200 /μL。入院后予以蒿甲醚肌肉注射行抗疟治疗,并通过血涂片监测疟原虫清除率。2019年12月10日患者仍持续发热,伴腹痛、呼吸急促,血涂片疟原虫计数36 380 /μL。考虑蒿甲醚耐药可能,改用青蒿琥酯静脉注射,继续行保肝等综合治疗。2019年12月13日患者症状改善,改用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治疗。2019年12月14日患者血涂片疟原虫转阴,并于2019年12月20日出院。随访3个月,患者无发热等不适,复查血涂片阴性,证实该疟疾病例已痊愈。青蒿素耐药性的发生,给维和任务区及国内输入性恶性疟疾的治疗带来严重的威胁,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重视耐药性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