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杨燕君, 陈宗晶, 吴少敏, 梁东, 欧阳西中, 吴江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广州大学城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在广州大学城一期和二期校区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条件下繁殖一代,分别采用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药膜滤纸接触法对4类4种幼虫药物和4类9种成蚊药物进行敏感性测定,并运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白纹伊蚊幼虫对4种杀虫剂LC50 为4.51×10-5~5.519 mg/L,抗性倍数1.01~8.62,最高为大学城一期校区幼虫对双硫磷,最低为大学城二期校区幼虫对Bti。一期校区幼虫对双硫磷、残杀威和吡丙醚均为低抗,对Bti为敏感。二期校区幼虫对双硫磷、残杀威均低抗,对吡丙醚、Bti均为敏感。白纹伊蚊成蚊对4类10种杀虫剂中的3类8种存在抗性或可疑抗性,试虫死亡率2.2%~100.0%;一期校区成蚊对2.0%毒死蜱、 0.2%噁虫威和0.5%马拉硫磷为敏感种群, 对0.05%残杀威和0.2%杀螟硫磷为可疑抗性种群,对0.4%高效氯氰菊酯、 0.08%高效氯氟氰菊酯、0.07%高效氯氟氰菊酯、 0.03%溴氰菊酯和0.4%氯菊酯均为抗性种群。二期校区成蚊对0.2%毒死蜱、 0.2%噁虫威和0.05%残杀威为敏感种群, 对0.5%马拉硫磷、 0.2%杀螟硫磷和 0.4%高效氯氰菊酯为 可疑抗性种群,对0.08%高效氯氟氰菊酯、0.07%高效氯氟氰菊酯、 0.03%溴氰菊酯和0.4%氯菊酯均为抗性种群。 结论 广州大学城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对多种常用杀虫剂存在抗药性,应参照抗药性检测结果,使用敏感药物提高灭蚊效果。

  • 论著
    余大为, 李凡, 冯宇, 杨成明, 杨俊克, 刘林林, 张永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危险因素,为探索犬源型黑热病防控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文县兴隆村和迭部县洛大村为研究点。入户调查家犬的基本状况和症状体征,采集犬血并用PCR方法开展检测。运用IBM SPSS 23.0、Pearson 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评估犬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阳性感染犬之间的影响关系,筛选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2县家犬537只,利什曼原虫PCR 检测阳性率41.15%(221/537)。单因素回归显示豢养方式(χ2=12.357,P<0.05)、精神是/否活跃(χ2=11.883,P<0.05)、眼睑有/无分泌物(χ2=4.314,P<0.05)和趾甲是/否增长(χ2=37.292,P<0.05)4个变量与犬感染利什曼原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犬的性别、犬龄、身高、体重、品种、犬毛长短6个变量之间与犬感染利什曼原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犬的豢养方式[OR=3.051,CI=(0.965~9.645)]与犬感染利什曼原虫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在甘肃省文县、迭部县存在大量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犬放养是当地家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危险因素,应加大群众防治黑热病意识,改善管理犬只方式,疾控部门加强犬监测,对有症状犬采取淘汰措施,减少黑热病传染源。

  • 论著
    冯莹, 任斐, 马进宝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西安市胸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肺结核( pulmonary tuberculous ,PTB)患者痰分离株耐药性检测结果,为化疗方案的药品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西安市胸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所有痰培养阳性且菌种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3 282例患者的痰样本,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 282株中有2 347株(71.51%)对抗结核药品均敏感,935株(28.49%)对至少一种抗结核药品耐药,363株(11.06%)同时对INH和RFP耐药。总耐药率从高到低分别为INH(19.90%)>Sm(18.77%)>RFP(12.40%)>Mfx(7.07%)>Lfx(5.76%)>EMB(5.39%)>PAS(4.05%)>Am(1.28%)>Cfz(1.16%)>Pto(0.73%)>Cm(0.03%);比较初、复治患者对各药耐药率,INH、RFP、EMB、Sm、Am、Lfx、Mfx、Pto、PAS、Cfz在初治组的耐药率均低于复治组(χ2=392.557,353.336,142.440,201.735,32.973,121.395,27.124,125.253,23.959,27.124,P<0.005),而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ier精确检验,P=1.000)。结论 西安市PTB患者痰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一线抗结核药品INH、Sm、RFP的耐药现象较为严重,二线抗结核药品中对Mfx耐药情况最为严重,对Cfz、Cm、Pto敏感性较好。在PTB治疗中应考虑到本地区初、复治患者耐药情况的不同,合理制定化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 论著
    于美美, 邵为林, 崔晏硕, 陈廷, 薛庆节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EBNA1和LMP1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探究重组腺病毒的免疫学作用。方法 以质粒pCXWB-EBNA1和pMV261-LMP1为模板,通过PCR扩增EBNA1和LMP1基因,并通过linker以重叠延伸PCR的方式构建融合基因EBNA1-LMP1,将其与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6-mCMV-EGFP通过双酶切、连接构建重组质粒EBNA1-LMP1-pDC316-mCMV-EGFP,并通过PCR、酶切和基因测序进行鉴定。将重组质粒EBNA1-LMP1-pDC316-mCMV-EGFP与包装质粒pBHGlox(delta)E1,3Cre转染293T细胞以获得重组腺病毒;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融合基因EBNA1-LMP1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用重组腺病毒免疫C57BL/6J小鼠,测定小鼠体内CD4+T细胞、CD8+T细胞和细胞因子TNF-α、IFN-γ的比例,观察重组腺病毒的免疫效果。结果 通过PCR获得基因EBNA1(717 bp)和LMP1(1 161 bp),通过重叠延伸PCR获得EBNA1-LMP1 (1 923 bp)融合基因,经PCR、双酶切以及基因测序证实融合基因EBNA1-LMP1已成功插入腺病毒穿梭载体pDC316-mCMV-EGFP;Western blot表明融合基因在293T细胞中表达蛋白EBNA1和LMP1,大小约70 000。动物实验显示,重组腺病毒免疫组的脾CD4+T细胞、CD8+T细胞占总细胞的54.2%和39.2%;小鼠眼球血中重组腺病毒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占总细胞的54.2%和39.2%;而重组腺病毒免疫组的脾TNF-α和IFN-γ占总细胞因子的0.72%和7.6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实验成功获得了能稳定表达融合蛋白的重组腺病毒,动物实验显示重组腺病毒能有效刺激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TNF-α、IFN-γ的分泌。

  • 论著
    索鹏辉, 符修昊, 安丽萍, 王凯旋, 于泓潇, 韩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研究海南省旱季致倦库蚊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更深层次地揭示致倦库蚊与其肠道微生物区系之间的关系。方法 针对海南省降雨量相对较少的3—5月份,选取儋州市大成镇西庆厂区的居民区进行定点野外蚊种采样,收集致倦库蚊的中肠组织,提取肠道细菌的DNA后,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对其肠道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作为优势菌群普遍存在于各样本中,而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螺旋体门、疣微菌门也有发现。在目水平中,肠杆菌目的相对丰度最高,为36.29%,立克次体目、假单胞菌目、根瘤菌目、芽孢杆菌目、微球菌目等菌群均存在于旱季致倦库蚊的中肠内,其相对丰度分别为13.77%、8.05%、7.12%、6.56%、3.42%。在属水平上,泛菌属与沃尔巴克体属作为样本中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物种,相对丰度分别为18.42%、12.64%,其他细菌物种的相对丰度均小于10%,分别为沙雷菌属、葡萄球菌属、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对致倦库蚊肠道细菌多样性研究,在门水平、目水平以及属水平上发现了致倦库蚊优势细菌群落,并对其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作用展开讨论,揭示了致倦库蚊与其肠道细菌区系之间的潜在关系,及时掌握致倦库蚊肠道菌群的变化,针对其特殊菌群开展病媒生物制剂的研究,为今后致倦库蚊的生物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 论著
    黄东良, 陈洋, 熊军, 潘梦洁, 黄会, 游泽林, 陈少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类鼻疽骨、关节及骨髓感染的临床特征,为类鼻疽骨、关节及骨髓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减少漏诊和误诊,提高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类鼻疽骨、关节及骨髓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采用Etest法检测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21例患者中男19人,女2人,年龄范围35~80岁,8人职业为农民,11人在台风季节后发病;21位患者中有糖尿病者18人,低蛋白者8人,抽烟、酗酒各6人。21例患者中骨感染者6例,其中4例为股骨受累,关节感染者13例,其中膝关节受累7例,骨髓感染者7例;患者合并血流感染者19人,合并肺部感染者14人。患者临床表现中,发热最常见(19人),其次为感染局部疼痛(17人);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等炎性指标普遍增高;MRI和CT检查能够发现感染病变,而X线检查类鼻疽骨关节感染的灵敏度较差;足疗程抗生素联合外科治疗效果较好,经抗生素和/或外科治疗后,复发3人,死亡6人,死亡率28.6%。致病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全部敏感,未检出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四环素耐药的菌株,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为28.6%。结论 对于台风季节后发病、有水土接触史、有骨关节症状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合并菌血症或肺部感染症状及骨关节局部疼痛时,应考虑类鼻疽骨关节或骨髓感染的可能,在明确诊断后结合必要的外科治疗和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 论著
    吴茜, 汤恒, 张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湖北省2010—2019年15~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为制订学校艾滋病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历史回顾研究方法,利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对2010—2019年新报告现住址为湖北省的15~24岁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流行特征作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9年,湖北省按现住址新报告15~24岁学生HIV/AIDS病例1 012例,其中男性1 002例(占99.01%),18~<22岁年龄组830例(占82.02%),学历为大专及以上849例(占83.89%)。青年学生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为19.12%。病例发现途径来源于自愿检测咨询(VCT)314例(占31.03%),医疗机构检测456例(占45.06%),专题调查55例(占5.43%),其他187例(占18.48%),来源不同的病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98,P<0.001)。青年学生的传播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88.93%(900例),异性传播主要为非婚非商业性传播。青年学生首次 CD4+ T淋巴细胞计数 <200个/μL占比逐年降低,大部分介于200~<500个/μL。结论 湖北省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数逐年上升,以男性和同性传播为主要流行特征。自愿咨询检测和医疗机构检测是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主要的发现途径。目前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较高,提高检测咨询的可及性和高危行为后的检测意识,对于控制新发感染和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汪丙松, 张先来, 李振, 田卓凡, 戴子伟, 陈鑫, 郑丽君, 莫珍珍, 潘嘉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芜湖市百日咳鲍特氏菌耐药情况及其流行菌株的基因型,为百日咳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将2018年5月—2018年12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百日咳疑似病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对象于入院时采集鼻咽拭子,进行百日咳鲍特氏菌培养和PCR检测,并对4株留存菌株进行药敏与基因型检测。结果 百日咳疑似病例70例,年龄0.1~12.0岁,平均(2.38±2.61)岁,其中7例为4月龄之内婴儿未接种疫苗。经细菌培养阳性18例,阳性率为25.71%,PCR检测阳性20例,阳性率2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例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患儿细菌培养与PCR检测阳性率为分别为12.20%(5/41)和17.07%(7/41),29例未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患儿细菌培养与PCR阳性率均为44.83%(13/29),是否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细菌培养与PCR阳性率影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69,6.411,P<0.05)。随机抽取4株百日咳鲍特氏菌进行药敏试验与基因型检测,4株均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均敏感。4株基因型均为ptxA1/ptxC1/ptxP1/prn1/fim2-1/fim3-1和tcfA2,均与我国当前百日咳鲍特氏菌疫苗菌株型ptxA2/ptxC1/ptxP1/prn1/fim2-1/fim3-1和 tcfA2不同。结论 在当前疫苗时代,以临床诊断标准诊断百日咳可靠性不足,有必要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疫苗接种后感染百日咳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本地区目前流行菌株与疫苗菌株不相匹配,需进一步监测流行菌株的基因型,为疫苗制备提供参考。

  • 论著
    刘维俊, 肖方震, 韩腾伟, 王加熊, 周淑姮, 徐国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福建省中部地区钩端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鼠类的种类构成及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福建省中部地区的闽侯、长乐等五个县(市、区)现场捕鼠,经鼠种鉴定后采集肾脏组织,采用PCR方法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原检测,同时接种培养基开展病原分离培养,并通过16SrRNA序列对分离到的钩端螺旋体菌株进行基因种鉴定。结果 共捕获鼠类150只,鼠种以黄毛鼠和针毛鼠为主,共135只,占捕获鼠数的90.0%,鼠种相对单一。检出钩端螺旋体感染36只,总感染率为24.0%,其中包括22只黄毛鼠,11只针毛鼠和3只北社鼠。黄毛鼠和针毛鼠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闽中地区鼠类钩体感染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情况,其中长乐区鼠类钩体感染率最高(52.9%),福州地区鼠类钩体感染率(38.6%)显著高于莆田地区鼠类钩体感染率(6.0%)(P<0.01)。分离培养共获得5株钩端螺旋体菌株,病原分离率为13.9%,包括3株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和2株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16SrRNA分型显示3株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分别为2株Leptospira borgpetersenii型和1株为Leptospira interrogans型。2株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均为Leptospira jelokensis型。结论 闽中地区鼠类中存在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应加强钩端螺旋体病的监测和防控。

  • 论著
    齐孝旗, 欧剑鸣, 李东, 蔡少健, 谢忠杭, 吴生根, 陈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制措施及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1—2020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对腮腺炎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胞培养、基因定型和基因序列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2011—2020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49/10万,各年发病率在4.69/10万~43.17/10万,2011年发病率最高,2013年后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9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均有腮腺炎病例报告,发病无明显地域性特征;每年发病季节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第一个发病高峰为4—7月,第二个小高峰在11月到次年1月;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74:1,男、女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发病人群以学生和儿童为主(占72.71%),年龄主要分布在5~14岁,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和中学,发生地为农村中小学30.43%(21/69)低于城镇中小学及中等教育学校69.57%(48/69)。病原学监测发现,福建省存在F和G两种不同基因型腮腺炎病毒流行传播。结论 2011—2020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下降趋势,仍需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的防控工作,避免发生聚集性疫情;F和G两种不同基因型在福建省存在传播链,需加强病原学监测工作。

  • 论著
    陶晓颖, 张晓, 赵欣, 涂涛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重庆市沙坪坝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科学防控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4—12月在沙坪坝区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公园和旧轮胎堆放地等4类生境中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6—7月在沙坪坝区渝碚路街道、天星桥街道、覃家岗街道、山洞街道等4个街道采集白纹伊蚊幼虫,饲养至成蚊采用诊断剂量法中的成蚊接触筒法测定其抗药性;利用SPSS20.0软件,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对不同生境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季节消长进行比较。结果 沙坪坝区2020年平均帐诱指数为1.81只/(顶·h),其中,城镇居民区成蚊密度最高,帐诱指数为2.26只/(顶·h),4类生境的白纹伊蚊成蚊活动高峰期在6—9月。不同生境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3,P>0.05),不同月份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有统计学意义(F=10.197,P<0.05)。白纹伊蚊成蚊对0.03%溴氰菊酯、0.4%氯菊酯、0.08%高效氯氰菊酯、0.07%高效氟氯氰菊酯产生抗药性,对0.05%残杀威、0.2%噁虫威、0.5%马拉硫磷、0.2%杀螟硫磷、2%毒死蜱较为敏感。结论 重庆市沙坪坝区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季节消长与当地气温、降水相关,对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抗药性。建议全区在每年6—9月开展环境治理、成蚊杀灭,加强白纹伊蚊密度及抗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杀虫剂,以有效防控登革热。

  • 论著
    付鑫, 仲崇桥, 杨皓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2010—2019年连云港市老年肺结核流行特征,为老年人结核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连云港市2010—2019年期间登记的60岁及以上肺结核病例资料汇总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9年连云港市登记年龄≥60岁活动性肺结核患者7 633例,占全人群病例数的39.21%,年均发病率为101.49/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Z=-27.520 9,P<0.001)。全市各县(区)年龄≥60岁肺结核年均发病率最高为东海县(131.59/10万),最低为连云区(43.48/10万),各县(区)间年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47,P<0.01),各县(区)发病率均有所下降,其中灌南县下降程度最高(82.41%)。年龄≥60岁肺结核月累计发病率最高为12月(10.70/10万,822例),最低为1月(6.43/10万,500例);年龄≥60岁活动性肺结核病例中年龄最大的95岁,平均年龄(69.76±7.197)岁;男、女老年肺结核发病性别比为3.52:1;2010—2019年期间年龄≥60岁肺结核病例就诊延迟时间中位数为20 d(11,34),延迟率为67.21%,呈上升趋势(Z=8.699 0,P<0.001)。结论 老年肺结核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加强老年人结核病健康知识宣传,积极开展主动筛查,完善治管措施,全面认真做好老年结核病防控工作。

  • 论著
    林瑞, 严冬梅, 陈雄, 陈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48和96周后血脂和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变化,评估HIV感染者/AIDS患者ART治疗后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测定男性HIV感染者/ AIDS患者ART前后TC、TG、HDL-C和LDL-C,计算非HDL-C(NHC)、Castelli's风险指数I和II (CRI-I,CRI-II)、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和AIP。 结果 384例患者ART 48 和96 周后,TC、TG、HDL-C、LDL-C和NHC浓度均升高,CRI-Ⅰ和CRI-Ⅱ比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G、LDL-C和NHC异常发生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ART 48 和96 周后,AIP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年龄呈显著性正相关(r=0.208,0.183,0.170,P<0.01)。AIP在TG和HDL-C 正常组和异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基线TG呈显著性正相关(r=0.841,0.641,0.602,P<0.01),与基线HDL-C呈显著性负相关(r=-0.608,-0.390,-0.326,P<0.01),与CD4细胞数量、HIV-RNA病毒载量和基线TC、LDC-C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相对18~<30岁,≥30岁HIV感染者/AIDS患者ART 48和96周后AIP值异常的危险因素(OR=2.02,95%CI: 1.30~3.13,P<0.01;OR=1.77,95%CI: 1.13~2.78,P<0.05)。结论 HIV感染者/AIDS患者ART后出现血脂异常,年龄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血浆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特别≥30岁HIV感染者/AIDS患者在接受ART期间,应监测TC、TG、HDL-C和LDL-C水平,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 论著
    何娇明, 俞慕华, 陈辉, 马艳萍, 张海龙, 鞠长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一起厨工相关诺如病毒暴发的病原学特征,为诺如病毒感染的溯源提供证据。方法 利用Filmarray病原体检测系统初筛,根据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 271-2007进行细菌分离,同时进行诺如病毒荧光PCR检测,对诺如病毒阳性核酸进行聚合酶区和衣壳区序列扩增,测序比对,利用Mega软件分析同源性。结果 49份患者标本中,诺如GⅡ型阳性率为48.98%(24/49),GⅠ型阳性率为2.04%(1/49),GⅠ、GⅡ混合阳性率为2.04%(1/49);115份厨工及餐饮工作人员标本中,GⅡ型阳性率为13.04%(15/115),GⅠ型阳性率为0.87%(1/115)。38份环境涂抹样中,GⅡ型阳性率为2.63%(1/38)。有17份标本诺如病毒聚合酶区和衣壳区测序成功,其中患者GⅡ型14份,GⅠ型1份,厨工GⅡ型2份。比对结果显示1份GⅠ亚型为GⅠ.P4-GⅠ.5,16份GⅡ亚型均为GⅡ.P7-GⅡ.6。两份厨工和14份患者标本的诺如病毒核酸序列同源性达99%。49份患者标本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阳性率为34.69%(17/49),患者标本中合并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阳性的有5份,阳性率为10.20%(5/49)。16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的厨工标本中,均未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其余样本未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结论 该起疫情是由诺如病毒GⅡ.P7-GⅡ.6亚型引起,患者和厨工极有可能来自同一传染源,同时合并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应加强厨工及餐饮服务人员的体检和培训。

  • 论著
    周健明, 李静媚, 龙清平, 王小丽, 王琼瑶, 林泽仁, 金玉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新增确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艾滋病病人(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HIV-1亚型分布及耐药株流行状况,为当地的艾滋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龙岗区2016—2019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开展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按年分层随机抽取432例HIV/AIDS患者血清并提取病毒RNA,一步法逆转录PCR和巢式PCR法扩增HIV-1 pol区基因并测序,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 NJ)构建系统进化树鉴定亚型,通过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1 519例中男性占比最高(88.61%,1 346/1 519),广东省以外户籍居多(66.16%,1 005/1 519),同性传播比例多于异性传播,54.58%(829/1 519)新增病例的CD4+ T 淋巴细胞≥350个/μL。成功获得368份pol基因序列,共发现11种HIV-1基因亚型及17例独特重组型(URF),优势亚型为CRF01_AE和CRF07_BC,其他包括CRF55_01B、B亚型、CRF08_BC、CRF 59_01B,C亚型、G亚型、CRF 67_01B、CRF79_0107和CRF 68_01B。共发现33个传播簇(含79例),总成簇比例为21.47%(79/368),其中CRF55_01B成簇比最高,为44.90%(22/49),高于主要亚型的CRF01_AE及CRF07_BC。14例感染者具有WHO推荐的耐药突变位点,传播性耐药(transmitted drug resistance,TDR)耐药率为3.80%,TDR突变以非核苷酸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为主,CRF01_AE亚型的耐药突变率最高。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新确证HIV/AIDS病例中,HIV-1亚型分布复杂多样,总体耐药率处于低水平,重组亚型CRF55_01B的感染者已成簇传播,应加强对该人群开展靶向干预。

  • 论著
    张戎, 陈勇, 高岚, 黄青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十三五”期间芜湖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效果,为下一阶段调整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十三五”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终期评估方案》要求,结合《芜湖市“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对全市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的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及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部门血防工作情况进行调查,所有调查表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同时收集2016—2020年芜湖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表。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纵向比较5年间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结果 到2020年底,芜湖市现有病人数432例,全部为临床诊断晚期病例,5年间无新发现粪检阳性病例报告。人群患病率、血检阳性率为0.027%、0.49%,分别较2016年下降了41.30%(χ2=74.001,P<0.01)和58.82%(χ2=618.351,P<0.01)。耕牛存栏数1 490头,较2016年下降了21.83%,5年间无粪检阳性病牛报告。现有钉螺面积4 320.51 hm2,较2016年(4 521.77 hm2)略有下降,有螺框出现率下降了17.84%(χ2=620.392,P<0.01),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48.67%,5年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十三五”末,全市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1个区新达血吸虫病消除,7个县(市、区)新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个县维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结论 “十三五”期间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到“十三五”末全市范围内已基本阻断血吸虫病传播;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显著。

  • 综述
  • 综述
    彭荟, 刘宏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化学杀虫剂在公共卫生和农业上的长期大量应用,导致蚊虫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从而为病媒疾病的控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研究表明代谢抗性是蚊虫抗性中主要的抗性机制之一,其中细胞色素P450作为代谢抗性相关酶类中重要的酶系家族,参与了蚊虫内源及外源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和代谢。细胞色素P450介导蚊虫代谢抗药性的酶系主要是CYP6、CYP9和CYP4家族。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蚊虫全基因组水平抗性基因及抗性机制取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CYP被发现和证实与蚊虫的抗药性相关,并且应用于相关病媒控制及抗性管理中。本综述介绍了CYPs在蚊虫代谢抗性方面的基础研究情况,以及在蚊虫防治及蚊虫抗性管理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 综述
    强焜, 徐斌, 胡薇, 郑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等温扩增技术(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凭借恒温条件下对核酸高效率扩增的优势在病原体检测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疟疾与巴贝虫病作为两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在临床表现与诊断方式上相似,存在误诊的风险。同时,这两类寄生虫病可通过血液传播。因此,高效、快速的检测技术对疟疾与巴贝虫病的诊断和保证血液制品安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现有针对疟原虫与巴贝虫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AA)以及依赖解旋酶等温扩增技术(helicase-dependent amplification, HDA)等四类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特点及检测方式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张仲明, 符堪和, 谢佳斌, 余胜, 余志勇, 张文萍, 张培燕, 曲久鑫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文报道卵形疟原虫合并新型冠状病毒共感染病例1例,在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病毒和抗疟疾治疗的策略下成功治愈出院,为卵形疟原虫合并新型冠状病毒共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患者有疟疾、新冠疫区旅行史,入院后反复发热,伴头痛、疲乏、咽喉不适及肌肉酸痛。实验室检查提示肝功能异常、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血液疟原虫检查提示胶体金法阴性、镜检法可见疟原虫、PCR法为卵形疟原虫阳性,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肺部CT可见右肺下叶炎性条索灶,诊断为卵形疟疾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过抗病毒、抗疟疾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 卵形疟原虫合并新型冠状病毒共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检查易漏检,早期诊断、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

  • 病例报道
    米乐园, 赵盼, 蒙洁, 张颖, 杨杰, 董雪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现对一例罕见妊娠剧吐孕妇呕吐蛔虫病例诊疗过程进行报道,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患者女性,26岁,孕21周,因妊娠期间多次呕吐当地治疗无效就医。经辅助检查后,以妊娠剧吐、低钾血症、低钠血症收治入院,在住院当天,呕吐物中发现一条条索状成虫,长度约12 cm,后经鉴定为蛔虫成虫。该患者粪便常规检验时未检出虫卵,但是呕吐物中的虫体在盐水中浸泡3 d后可观察到成团蛔虫卵。考虑到常规抗寄生虫药物有胎儿致畸的风险,对该患者予以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并嘱其定期复查B超和粪便常规。该孕妇生活在城区,因工作原因曾经在甘肃省宕昌县生活过一段时间,而宕昌位于陇南,地形以山区为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具有较高的蛔虫感染率,推测在此时感染蛔虫,为无症状感染,妊娠反应诱使蛔虫从口中排出。妊娠期感染蛔虫可致孕妇营养不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当存在胆道蛔虫症、肠穿孔、腹膜炎、阑尾炎及肝脓肿等合并症时,可导致流产、早产及死胎等,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提示检验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应忽视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