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血流感染研究专栏
  • 血流感染研究专栏
    邹翠美, 任峥, 杨小燕, 曹佳婧, 张芳芳, 赵梅, 李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近2018—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临床血液培养标本中细菌分布及耐药性,为血流感染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细菌耐药监测网点医院的血培养分离菌及耐药性资料,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0年共收集血液标本分离细菌6 75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 697株(占54.7%),革兰阳性菌3 060株(占45.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2 074株(占30.7%)、肺炎克雷伯菌696株、铜绿假单胞菌139株和鲍曼不动杆菌121株;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 691株(占25.0%)、金黄色葡萄球菌 442株、链球菌属431株、肠球菌属379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56.6%和22.6%、1.0%和3.7%。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9.0%(12/139)和80.7%(71/1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26.8%,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7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葡萄球菌属细菌。3年仅1株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未检出耐利奈唑胺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结果 宁夏回族自治区临床血液标本分离菌以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平稳,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呈低水平。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呈高水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有所上升,应密切关注。

  • 血流感染研究专栏
    徐海琳, 张智洁, 徐资涵, 刘勇, 秦晓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征,为临床及时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AL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期经血培养确诊发生血流感染258例,对患者临床资料、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58例患者分离病原菌2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0株(67.16%),革兰阳性菌61例(22.76%),真菌27株(10.07%);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53/268,19.78%)、大肠埃希菌(49/268,18.28%)、铜绿假单胞菌(41/268,15.30%)为主;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268, 11.57%)、金黄色葡萄球菌(17/268,6.34%)为主;真菌以热带念珠菌(25/268,9.33%)为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分离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33/268,12.31%)常见,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5/268, 9.3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8/268,6.72%)和热带念珠菌(18/268,6.7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离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35/268,13.06%)常见,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5/268,5.60%)和大肠埃希菌(14/268,5.22%)。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性低;革兰阳性球菌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均敏感;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均敏感。结果 AL化疗后粒缺患者合并BSI中,AML分离病原菌种类多样,ALL分离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加强监测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的变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死亡。

  • 血流感染研究专栏
    甘烨, 刘晓璇, 秦璞, 温海楠, 赵敏, 张雨莲, 李佳伊仁, 霍秋月, 段凯璇, 李佥勍, 赵建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河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75家医院2016—2021年血标本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WHONET 5.6和SPSS 24.0软件对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省血标本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科室分布及耐药性变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6—2021年河北省血标本剔除重复后共检出4 9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中位年龄为57岁,男女比例为1.42∶1。肾脏内科送检血标本检出73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为14.9%(739/4 950),检出数量位居第一,重症医学科(666株)次之,占比为13.5%(666/4 950)。监测期间,血标本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利福平、青霉素G、庆大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苯唑西林、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从2016年的48.2%(329/682)下降至2021年的32.3%(340/1 053),下降了15.9%。来源于重症医学科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利福平、庆大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苯唑西林、莫西沙星耐药率最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年平均检出率为51.7%(334/646),明显高于其他科室。老年人(≥65岁)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的耐药率较高。结果 近6年河北省血标本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人群及科室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存在差异,临床经验用药时需结合上述因素谨慎选择抗菌药物,同时密切关注重症医学科血标本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状况。

  • 血流感染研究专栏
    陈林, 闫语, 张辉, 陈小娟, 李菲菲, 许玉妮, 陈少文, 林翀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点单位2018—2020年血流感染(bloodstram infection, BSI)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BSI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临床治疗常用药物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8—2020年共检测出病原菌87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84株(66.6%)、革兰阳性菌239株(27.2%)、真菌54株(6.2%);男性患者591例(67.4%)、女性患者286例(32.6%);住院患者780例(88.9%)、门急诊患者97例(11.1%);BSI患者基础疾病以高血压、脑梗死和2型糖尿病为主,原发感染以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为主;重症医学科(25.2%,221例)、急诊科(10.9%,96例)、肿瘤科(9.1%,80例)、肾内科(6.8%,60例)和肝胆胰外科(4.3%,38例)是病原菌占比最高的科室;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群和白色念珠菌是分离率最高的病原菌;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3.4%、15.2%和36.4%,未检出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8.5%和79.1%。结果 构成BSI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占首位,住院患者是BSI的主要来源;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和原发感染灶是BSI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实验室应加强对BSI高危患者的病原学监测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 血流感染研究专栏
    胥艳玲, 杨旭, 李江, 何薇, 和平安, 吕梅, 毕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例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诊疗及转归,进一步明确血培养重要性以及加深临床对此病的认识。 选择2017—2021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血流感染的4例患者,对患者临床表现、血培养采集及嗜水气单胞菌检出时间、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中4例病例均为男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处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粒细胞缺乏,出现发热后采集血培养并检出嗜水气单胞菌,4例患者血培养报阳时间4~11 h。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对二代、三代、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4例患者早期均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1例患者经积极抗感染及升白细胞等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未完成化疗,患者要求出院,后续不详。2例患者迅速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后患者死亡。研究表明,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血流感染罕见但死亡率高,对于反复发热考虑感染致病的患者需尽早进行血培养确认病原体并进行药敏试验,临床治疗时应结合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除抗感染治疗外同时要提升患者免疫力,警惕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

  • 血流感染研究专栏
    谢强, 徐添天, 谢瑞玉, 汤德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1月—2021年12月血流感染患者检出菌的构成和药敏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2017年1月—2021年12月从血液标本中分离的细菌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21年标准判读实验结果,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在4 538份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细菌189株,细菌血流感染阳性率为4.2%,其中革兰阴性菌59株(占31.2%),革兰阳性菌130株(占68.8%)。排在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液化沙雷菌、大肠埃希菌、鲁氏不动杆菌和食酸代尔夫特菌,分别占 64.0%、15.9%、3.2%、2.6%和2.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甲氧西林检出率分别为81.8%(99/121)和25.0%(1/4)。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的敏感率为100.0%。液化沙雷菌对监测的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为100.0%。 结果 新生儿血流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且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血流感染研究专栏
    丘丹萍, 李泰阶, 王柏莲, 李明强, 薛野, 覃美香, 蒋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肺炎链球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耐药率及耐药基因携带,评估疫苗对本地区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的覆盖率,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非重复肺炎链球菌150株,进行血清分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用PCR方法检测pbp2bermBtetM三种耐药基因的携带率。结果 150株肺炎链球菌经PCR技术分型率为93.1%,经荚膜肿胀试验分型率为100%,共分出19种血清型,以19F和6B为主。儿童血清型以19F、6B和15A为主;成人血清型以19F、14和23F为主。PCV7、PCV10、PCV13和PPV23疫苗的覆盖率依次分别为36.8%、42.1%、57.9%和68.4%。血清型为19F、6B、3和23F的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率大于96.0%。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菌株中耐药率有显著差异的抗菌药物为青霉素、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菌株同时携带ermBtetM两种耐药基因占96.0%, pbp2bermBtetM三种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一致率>98.0%。共检出10种多重耐药组合,多重耐药率为62.6%,肺炎链球菌的多重耐药模式主要集中在19F和6B血清型中。结果 本地区人群感染肺炎链球菌的血清型存在明显年龄差异。目前所使用的疫苗在本地区覆盖率低,对人群的保护作用有限。不同血清型的肺炎链球菌耐药率差异显著。临床治疗肺炎链球菌不推荐使用红霉素和四环素,青霉素仍可作为临床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 血流感染研究专栏
    单琨, 左惠芬, 郑翠影, 张泽坤, 赵连春, 黄印启, 王鹏, 赵振军, 张丽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在1例肝硬化脾切除术后患者被新型隐球菌侵入血流引起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与实验室检测结果。患者,男性,30岁,于2016年3月因“脾大、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多次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最高39 ℃,相继伴背痛、左下肢脓肿和右髋关节痛。CT和MRI显示患者肺部病变及多处骨质破坏,期间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2017年4月19日对脓液直接革兰染色、墨汁染色,使用API 32C、Vitek 2 Compact、rDNA ITS和IG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自患者脓液、血液中的菌株进行鉴定,检测患者血清中隐球菌抗原,使用ATB FUNGUS 3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在新鲜脓液标本墨汁染色后菌株呈现厚厚的荚膜,从脓液及血液中分离出的菌株经API 32C、Vitek 2 Compact、rDNA ITS和IGS序列分析均鉴定该菌为新型隐球菌,血清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该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 mg/L、<0.5 mg/L、4 mg/L、≤0.25 mg/L和0.125 mg/L。给予“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抗感染治疗2个月脓肿缩小,6个月患者康复。隐球菌感染起病隐匿且临床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经血流播散造成血流感染会累及包括皮肤、骨骼等全身多个脏器。临床应尽早采血培养监测,去除原发病灶以切断感染途径并进行有效抗隐球菌治疗。

  • 血流感染研究专栏
    宁熙, 李云轩, 王泽辰, 杨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标志物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在脓毒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差别,为脓毒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4月—2021年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外科及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资料。PCT、IL-6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RP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培养测试采集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且发热高峰时抗凝静脉血,利用3D 240-Bact /Alert(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培养仪进行培养。结果 鉴别诊断脓毒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时,患者入住ICU 24 h内脓毒血症组PCT、CRP和IL-6水平均高于SI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浓度较IL-6和CRP更具有临床价值。PCT诊断效能更高。若患者入ICU 24 h内PCT值低于4.18 ng/mL时,可排除脓毒血症(阴性预测值97.01%)。当PCT>0.5 ng/mL作为诊断脓毒血症的cut-off值时,灵感度为95.83%,特异度为100.00%。PCT>2 ng/mL作为诊断脓毒血症的cut-off值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略低。ROC曲线结果显示,PCT对诊断脓毒血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诊断的正确率较高。IL-6相对于CRP来说诊断效能更高。结果 PCT、CRP、IL-6联合检测时,能为临床上脓毒血症和SIRS的鉴别诊断快速提供诊治方向。单独指标中,PCT对鉴别脓毒血症和SIRS优于IL-6、CRP。

  • 血流感染研究专栏
    白旭纯, 柯龙燕, 苏楠虹, 白芹如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安溪县医院1例流产后解脲脲原体引起的血流感染,及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例解脲脲原体血流感染患者鉴定为解脲脲原体的整个诊断过程,收集了来自临床的基本资料、实验室诊断资料,包括血培养曲线特征、培养液瑞氏染色、支原体液体鉴定药敏及固体培养基菌落特征,以及靶向DNA测序结论。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综合分析,优化血培养支原体的检测诊断流程及方法。结果 该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术后发热38.5 ℃,CRP:14.85 mg/L,WBC:14.33×109/L,NET:85.40%,PCT:0.12 ng/mL,IL-6:665.6 pg/mL。血培养3 d报阳,革兰染色未见菌体,瑞姬染色可见细沙样紫色菌体。接种于血平板、支原体固体、液体培养基,血平板培养48 h及5 d均未见菌落;支原体固体培养基上棕色油煎蛋状菌落边缘丝状;液体培养基上可鉴定为解脲脲原体。喹诺酮类、大观霉素耐药;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均敏感。后续靶向DNA测序结果一致也为解脲支原体。收到报告之前临床采用头孢曲松+甲硝唑常规经验抗感染覆盖阴性杆菌与厌氧菌,未对支原体进行针对应性治疗,3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炎症指标下降,患者要求出院。结果 目前解脲脲原体引起血流感染报道甚少,临床认识不足,容易造成误诊、漏诊。为了提高血培养支原体的检出率,需优化血培养的检测流程,为临床及时提供精准的诊疗依据。不过,从本例可以看出支原体血流感染病例属于自限性感染,对于免疫力正常的患者,不需要针对性治疗也可自行恢复,因而保护患者免疫力非常重要。

  • 论著
  • 论著
    梁婉欣, 张苏, 欧敏, 段炼, 张国良, 刘淑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巴瑞替尼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抗病毒作用及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首先使用SARS-CoV-2 (MOI=0.1)感染Calu-3 细胞系,通过RT-qPCR分析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炎症因子(IL-6、IL-8、TNF-α和IL-1β)、干扰素β(IFN-β)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FIT2)mRNA表达水平。下一步用巴瑞替尼预处理Calu-3细胞2 h,之后感染SARS-CoV-2 (MOI=0.1),分别在感染后0、24、36、48 h时间点收集细胞,比较药物处理组和未处理组中上述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对病毒复制的影响作用。结果 SARS-CoV-2感染Calu-3细胞后,可诱导促炎因子(IL-6、TNF-a、IL-1β)和干扰素及干扰素刺激因子(IFN-β和IFIT2)mRNA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显著上调,病毒感染组在感染48 h相对于未感染组上调了近100倍或以上(P<0.000 1),上述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随感染时间延长持续增加(P<0.001或P<0.000 1)。IL-8 mRNA水平上升幅度尽管无上述基因显著,但也呈现2~4倍的增加。巴瑞替尼预处理Calu-3细胞后,对胞内SARS-CoV-2的复制水平无显著抑制作用(P>0.05)。然而,该药物可显著抑制SARS-CoV-2感染诱导的IL-6和TNF-α水平的上调(分别下调5.25倍和3.90倍,P<0.01),对IL-8和IL-1β的水平影响不大。另外,该药物也可明显下调病毒感染对IFN-β和IFIT2水平的增加(分别下调10.51倍和90.78倍,P<0.000 1)。结果 巴瑞替尼药物尽管对新冠病毒在细胞内病毒载量水平无显著抑制效应,但可不同程度抑制新冠病毒感染诱导的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尤其对干扰素和干扰素刺激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考虑到IFN-Ⅰ反应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必须谨慎使用巴瑞替尼治疗 COVID-19 患者。

  • 论著
    马迪, 魏晋才, 刘莹, 王小焕, 王兴任, 陈赛苦, 杨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14—2020年常住居民的死因概况,分析其死亡原因,为健康海南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海南省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上报数据,获取海南省2014—2020年常住居民死亡信息,应用Excel 2010及SPSS 26.0软件对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构成比等指标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标化死亡率。 结果 2014—2020年海南省年均常住人口为917.53万人,8个监测点每个点年均常住居民为29.71万人,累计报告死亡83 878人,年均总死亡率为504.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618.69/10万;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为806.18/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为444.36/10万,男女标化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死亡率显示,0~<1 岁组的粗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且粗死亡率明显高于儿童其他年龄组;从20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粗死亡率总体不断上升;65岁及以后,粗死亡率增长十分迅速,特别是85岁以后,粗死亡率达到最高值。死因顺位前三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从死因死亡率来看,2014—2020年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死亡率均大于100/10万,这两种死因为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依然是海南省常住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有针对性的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

  • 论著
    张露潆, 付士辉, 陈羽翔, 甯超学, 杨婷, 陈玉剑, 朱乔, 赵亚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来我院就诊高血压患者中降压药物相关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为高血压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和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6月—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共72例。采用PCR-熔解曲线法检测CYP2D6*10(c.100 C>T)、CYP2C9*3 (c.1075 A>C)、ADRB1(c.1165 G>C)、AGTR1(c.1166 A>C)、ACE(I/D)、 NPPA(T2238C)和 CYP3A5*3(A6986G),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对72例患者各位点基因及基因型频率进行统计,7个位点基因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DRB1基因型存在性别差异(χ2=5.878, P<0.05)。AGTR1位点不同基因型的患者之间三酰甘油[AA:1.4(1.0, 2.0) mmol/L;AC:2.2(1.5, 2.5)mmol/L; P=0.038]、总胆固醇[AA:4.0(3.1, 4.9) mmol/L;AC:4.8(4.0, 5.3) mmol/L; P=0.04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A:2.4(1.8, 3.3) mmol/L;AC:3.2(2.5, 3.5) mmol/L; P=0.035]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CYP2C9位点不同基因型的患者之间谷丙转移酶水平[AA:16.9(11.4, 30.2) mmol/L;AC:10.4(9.4, 18.2) mmol/L; P=0.040]存在统计学差异。个体化治疗干预后,CYP3A5、AGTR1位点不同基因型影响患者的心率[CYP3A5: AA:(79.3±7.0) 次/min;AG:(69.8±6.8) 次/min;GG:(68.8±7.3) 次/min;P=0.010)]、收缩压[AGTR1: AA:(131.3±16.7) mmHg;AC:(140.6±11.8)mmHg;P=0.014]和舒张压[CYP3A5: AA:(90.0±8.3)mmHg;AG:(78.7±10.8) mmHg;GG:(74.9±10.7) mmHg;P=0.025; AGTR1: AA:(75.3±10.2) mmHg;AC:(86.3±10.6) mmHg;P=0.001]。结果 降压药物的相关基因位点是指导临床用药多样化、个体化的重要依据,临床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需要考虑相关基因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 论著
    徐明忠, 黄政, 欧新华, 姚栋, 肖姗, 李灵之, 叶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长沙市柯萨奇病毒A2型(coxsackievirus A2, CV-A2)和A5型(coxsackievirus A5, CV-A5)的序列分子特征及进化趋势。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获得CV-A2和CV-A5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使用SimPlot查看毒株序列重组区域。结果 获得长沙市2019年手足口病常规监测病例中CV-A2和CV-A5毒株全基因组序列。CV-A2毒株命名为S281/Changsha/CHN/2019,基因组全长7 422 bp。CV-A5毒株命名为S272/Changsha/CHN/2019,基因组全长7 425 bp。CV-A2全基因组序列与国内CV-A2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非结构蛋白区比结构蛋白区同源性低。CV-A2毒株与原型株Fleetwood(NC038306)相比同源性为79.20%,与湖北省CV-A2毒株(MN419014)同源性最高为95.60%,但非结构蛋白3C和3D区同源性最低,分别为90.51%和92.06%。进化树分析发现3C和3D区位于CV-A4分支。非结构蛋白区新增多个氨基酸突变位点,结构蛋白区氨基酸序列保守。基因重组分析发现CV-A2毒株在3C和3D区存在重组现象。对CV-A5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与国内CV-A5毒株相比,非结构蛋白区比结构蛋白区同源性低。全基因组序列与CV-A5原型株Swartz(AY421763)相比同源性为80.7%,与澳大利亚毒株(MH111030)相比同源性最高为97.43%,进化树分析发现与MH111030位于同一分支,证明CV-A5为输入型毒株。CV-A5毒株结构蛋白区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果 长沙市CV-A2毒株为重组毒株,CV-A5毒株为国外输入型。本研究可帮助了解长沙地区CV-A2和CV-A5的全基因组特征,为了解柯萨奇病毒的进化趋势及遗传特征提供理论数据,以便及时有效地阻断疾病传播。

  • 论著
    李树军, 张玉龙, 马龙, 张静, 祖建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 RBPT)、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 SAT)、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在布鲁氏菌病中检测的特性及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兴安盟人民医院2020年3月—2021年5月接诊的且有完整记录的489例疑似布鲁氏菌病患者。以接触史+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测/布鲁氏菌分离培养为诊断金标准,分析SAT、RBPT和ELISA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489例疑似患者确诊阳性183例(37.42%),而RBPT、ELISA、SAT分别检出阳性234例(47.85%)、148例(30.27%)、195例(39.88%);RBPT诊断布鲁氏菌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5.08%、80.39%、74.36%、96.47%、85.89%,ELISA诊断布鲁氏菌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8.69%、98.69%、97.30%、88.56%、91.21%,SAT诊断布鲁氏菌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8.36%、95.10%、92.31%、98.98%、96.32%,其中RBPT诊断的灵敏度高于ELISA,特异度、准确度低于ELISA(P<0.05);SAT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高于ELISA,特异度低于ELISA(P<0.05);SAT诊断的灵敏度与RBPT比较无明显差异,但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RBPT(P<0.05)。结果 RBPT、SAT诊断布鲁氏菌病灵敏度均高,而ELISA诊断特异度较高,现场检测中可用高灵敏度且操作便捷的RBPT初筛,再用其他两种方法进行复核,从而进一步提高布鲁氏菌病诊断的效率和准确度。

  • 论著
    王宇, 宰亚敏, 包蕾, 王江宁, 石静银, 李海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区2012—202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区2012—2021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1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区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含“未分级”事件)共78起,每年报告3~21起,年平均7.8起。78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10 374例,波及人口1 703 049人,发病率609.14/10万,死亡24例,死亡率为1.41/10万,病死率231.35/10万。事件级别“一般(IV级)”52起(占66.67%),“较大(III级)”17起(占21.79%)。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51起(占65.39%)。事件发生的高峰期为5—7月和11—次年2月,事件发生场所以学校为主39起(占50.00%),其次为家庭20起(占25.64%)。报告起数居前三位依次为食物中毒25起(占32.05%)、水痘17起(占21.79%)、登革热10起(占12.8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24例中食物中毒致死2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流行性感冒1例。结果 传染病疫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是西双版纳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中的重点,特别是学校和家庭应高度关注,甲类传染病鼠疫在10年间共发生2起动物间疫情并波及人间,应予以高度关注。

  • 综述
  • 综述
    段梦茜, 周隆参, 杨照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作为疟疾流行地区的非复杂性恶性疟的一线治疗。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应用在降低全球疟疾发病率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近年来,青蒿素类药物抗性的出现与扩散使全球疟疾的控制与消除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与青蒿素抗药性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恶性疟原虫第13号染色体上K13基因的突变,但近些年不断有研究表明K13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青蒿素抗性。本文综述近年来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性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青蒿素抗药性的定义、检测方法、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等。此外,本文所讨论的某些问题仍存在争议,还需深入研究。

  • 综述
    周己烜, 侯嘉然, 赵倩倩, 姚佳一, 何兴, 唐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血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WHO确定的六大热带病之一,也是我国重点防控的寄生虫病之一。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进入极低度流行状态,但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面积基数仍然较大,目前血吸虫病的监测技术存在费时费力、敏感性低等缺点,不能满足我国的现状需求。环境DNA(environment DNA, eDNA)是指无需分离任何目标生物即可从环境样本(如土壤、水或空气)中提取的DNA,是来自同一环境中不同生物体基因组DNA及其降解产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eDNA技术可以通过对环境样品进行DNA提取和检测,反映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或物种组成信息。相较于传统生物监测方法,eDNA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灵敏度、环境友好等优势。eDNA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曼氏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的监测。本文对目前eDNA的检测方法、eDNA技术在血吸虫病监测中的应用及其技术局限性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血吸虫病监测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 综述
    罗丽莎, 刘琳, 冯品, 赖霁佳, 陈雪媛, 孔清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技术是利用两对特殊设计的引物和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在恒温条件下对目的片段进行特异、高效扩增的技术。LAMP技术具有简单、快速、特异、灵敏、经济等优点,因此在结核分枝杆菌的现场快速检测和基层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LAMP 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诊断结核病的主要分子标志物,以及利用不同的分子标志物和各种类型的新型技术在诊断肺结核、肺外结核、耐药性结核病中的应用。LAMP 技术在诊断结核病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但该技术仍存在部分缺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LAMP 技术在结核病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为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提供合理的研究方向。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叶琳琳, 冯媛媛, 张耀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收集文献报道的我国实验室获得性感染(laboratory-acquired infections, LAI)的病例,总结国内LAI感染途径和引起感染的原因,旨在提高实验室人员对其职业健康和安全风险的认识。方法 在线搜集截至2022年4月11日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有关中国LAI报告的病例资料,回顾分析LAI报道的数量和原因,LAI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对社会的危害,发生LAI或病原微生物泄漏的后果,以及提出生物安全的相关对策。结果 当前收集到LAI报告22份,经过阅读整合为21份,病原微生物7种,主要的致病微生物室是汉坦病毒(42.86%, n=9)和布鲁氏菌(33.33%, n=7),实验室发病人数122人,死亡3人。大部分报道来自于研究型实验室(66.67%, n=14),感染途径以摄入气溶胶为主(42.86%, n=9),其次为经皮肤途径(38.09%, n=8)。结果 不报告LAI事件会增加病原微生物通过受感染实验室工作人员传播到实验室以外人员和环境的风险。应鼓励地方卫生机构和实验室报告LAI病例,作为监测病原微生物意外泄漏和进一步改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有力工具。实验室需要强有力的生物安全措施来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并防止病原微生物意外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罗柳春, 黄春兰, 覃仁利, 周婷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艾滋病同时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 PJP)、马尔尼菲篮状菌和新型隐球菌播散性感染少见报道,本文对1例合并多种真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的诊疗进行分析总结,以供参考。患者男,79岁,以“大便习惯改变20余天”入院,入院检查:白细胞计数4.5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1.8%,CD4+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6 个/μL,CD4/CD8比值0.17,经疾控中心确认HIV抗体阳性。脑脊液和肺泡灌洗液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测定阳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六胺银染色找到耶氏肺孢子菌,脑脊液培养检出新型隐球菌,血培养同时检出新型隐球菌和马尔尼菲篮状菌。CT示双肺支气管血管束粗多,两肺见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左肺上叶尖后段见结节状、条索状高密度影,边缘清楚;考虑两肺感染,左肺上叶继发型肺结核。患者入院后因反复发热,先后使用多种抗细菌、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发热症状等均得不到明显改善,病情持续加重,最终死亡。艾滋病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尤其同时合并PJP感染者,病情严重且发展迅速预后差,临床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