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2-18
      

  • 全选
    |
  • 夏菡, 袁志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新发和再现虫媒病毒病频发,给虫媒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从虫媒病毒生物安全背景、等级划分依据、分类概况及风险评估注意事项等方面对美国CDC发布的《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第6版)中的虫媒病毒生物安全名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保护实验室人员生命健康提供指导和建议,并可望为虫媒传染病防控机构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政策和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 李小容, 胡尧舜, 李欢, 高广川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广安市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临床特征,探讨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阿昔洛韦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防治重症IM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106例重症IM患儿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退热、咽峡炎消失、颈部肿大淋巴结消退及肝脾肿大)消失时间,检测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06例重症IM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发热时间7.5~16.0(13.5±6.3)d。颈部淋巴结肿大占85.8%,咽喉肿痛占78.3%,咽峡部有伪膜覆盖占70.8%,肝肿大占41.5%,脾肿大占36.8%,眼睑浮肿占35.8%。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94.34%和75.4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1,P<0.05);治疗后观察组退热、咽峡炎消失、颈部肿大淋巴结消退和肝脾肿大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58,5.478,4.707,6.709,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PCT、CRP、AST、LDH、CK、CK-MB及异型淋巴细胞、WBC的异常率均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阿昔洛韦治疗重症IM患儿疗效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严重因子和心肌酶谱,改善外周血细胞比例。
  • 姚琳, 阮杰, 林紫均, 袁源, 邱思仪, 蒋智文, 郑慧玲, 彭健愉, 孙明轩, 刘新光, 孙雪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ERK1/2通路在耐药黑色素瘤药物成瘾性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间歇性给药联合ERK1/2-MITF通路激活剂对耐药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黑色素瘤药物敏感株(A375和M14细胞)和对威罗菲尼耐受的细胞株(A375/R0.5、A375/R2.0、M14/R0.5和M14/R2.0),用MEK抑制剂U0126抑制ERK1/2激活,用Western-blot检测ERK1/2等蛋白的表达,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活性分子TBHQ激活ERK1/2通路,利用ML329抑制MITF,二者均可上调ERK1/2-MITF通路活性,导致下游MITF抑制。采用耐药细胞A375/R2.0观察“撤除威罗菲尼”联合“TBHQ或ML329”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克隆形成实验显示,在撤除威罗菲尼后,耐药细胞增殖减慢,如在撤药同时,用MEK抑制剂U0126抑制ERK1/2活化,可逆转撤药导致的增殖抑制,证明ERK1/2活化是耐药细胞药物成瘾性的关键机制。相反,如在撤除威罗菲尼同时,添加ERK1/2激活剂TBHQ或MITF抑制剂ML329,以进一步激活ERK1/2-MITF通路,结果发现,二者均可进一步抑制耐药细胞的增殖,提示撤药和ERK1/2-MITF通路活化产生了协同抑瘤效应。结论 本研究从新的角度证明了ERK1/2通路在耐药黑色素瘤细胞药物成瘾性中的作用,并提示间歇性给药联合ERK1/2-MITF通路激活剂可更有效地抑制耐药黑色素瘤增殖,有望为防治黑色素瘤耐药提供新思路。
  • 陈勇, 张戎, 高岚, 黄青青, 张世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安徽省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芜湖市设立国家级和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每年对监测点内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开展监测,对逐年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82 932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2%~3.29%,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218.218,P<0.01);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未发现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9 534人次,各年血检阳性率为0.54%~4.86%,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94.286,P<0.01);所有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仅2015年发现1例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逐年查出的有螺面积为438.17~671.27 h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9.48%、活螺平均密度为0.72只/0.1 m2,压碎镜检法和LAMP法检测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5—2019年在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共捡获野粪907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结论 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呈现低度流行态势,但全市血吸虫病传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要继续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家畜传染源管控,提高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不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响应体系,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 夏日瓦娜·阿巴斯, 杨秀玮, 万迎香, 阿尼克孜·阿不都艾尼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新疆喀什地区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人群X-射线交替互补修复基因1(X-ray alternate complementary repair gene 1, XRCC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病的相关性,为宫颈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5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治疗高危型HPV感染宫颈癌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体检高危型HPV感染无宫颈癌女性为对照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法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XRCC1-Arg194Trp、Arg280His和Arg399Gln基因型频率分布,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XRCC1-Arg194Trp、Arg280His以及Arg399Gln基因型与HPV感染人群宫颈癌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100例患者和研究组100例患者年龄、初潮年龄和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XRCC1-Arg194Trp、Arg280His和Arg399Gln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564和0.635、2.015和0.325、2.742和0.082,P>0.05),两组患者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XRCC1-Arg194Trp、Arg399Gln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9和4.298、6.868和4.655,P<0.05),而两组患者XRCC1-Arg280Hi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2,0.13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携带XRCC1-Arg194Trp和Arg399Gln基因型HPV感染人群罹患宫颈癌的风险分别是未携带人群的1.726倍(OR=1.726)和1.661倍(OR=1.661),而XRCC1-Arg280His与HPV感染人群宫颈癌发病无关(OR=1.235)。结论 新疆喀什地区女性XRCC1-Arg194Trp和Arg399Gln基因多态性与HPV感染人群罹患宫颈癌有关,而XRCC1-Arg280His基因多态性与HPV感染人群罹患宫颈癌无关。
  • 郎俊英, 李桂梅, 孙鹏, 杨丽敏, 张美仁, 马晓辰, 李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黄连提取物在体内及体外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抑制作用及部分机理。方法 本实验用体外抑菌试验和体内造模实验检测黄连提取物抑制结核分枝杆菌(H37Ra)的作用及机理。抑菌试验:将黄连提取物按不同浓度添加到分枝杆菌固体培养基中,在培养基表面滴加H37Ra菌液,设空白组、利福平组做为对照,37 ℃培养2个月,观察有无菌落生长。造模实验:用结核分枝杆菌减毒株H37Ra感染小鼠,分为未感染组(正常组)、感染未治疗组(模型组)、感染治疗组(黄连组、利福平组)。做结核菌素试验验证造模阳性率,用ELISA实验检测小鼠血清IL-2的表达,使用RNA-seq检测小鼠肺的基因型改变。结果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均未见菌落生长,证明黄连提取物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造模实验的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63%,证明造模成功。小鼠血清IL-2的表达显示黄连组IL-2的表达升高。小鼠肺RNA-seq检测测得数百条有意义的差异基因,揭示了黄连提取物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机制, 如Vipr2提高小鼠的细胞免疫,H2-Ea增强小鼠抵抗肺纤维化等。结论 黄连提取物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机理是多渠道、多靶点的。
  • 杨建波, 张欢, 马欢, 胡冬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肝硬化和慢性乙肝患者生化指标的差异,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绵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2020年11月诊治的25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肝肝硬化组)、同期本院诊治的慢性乙肝患者203例(乙肝组)临床资料和体检正常的健康志愿者233例(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D-二聚体(D-D)、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水平。另按Child-pugh分级将乙肝肝硬化组患者分为A、B和C级,分析血清D-D、ALB、TBil、MMP-2和M-CSF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结果 乙肝肝硬化组血清D-D、ALB、TBil、MMP-2和M-CSF水平分别为(2.51±1.10)mg/L、(20.92±3.45)g/L、(62.42±20.41)µmol/L、(262.31±32.62)ng/mL 和(348.89±26.03)pg/mL ,乙肝组分别为(1.23±0.51)mg/L、(34.81±4.23)g/L、(36.25±17.48)µmol/L,(216.43±25.86)ng/mL 和(312.72±58.83)pg/mL,对照组分别为(0.29±0.11)mg/L、(45.16±1.92)g/L、(15.76±3.62)µmol/L、(153.26±17.35)ng/mL 和(246.58±30.24)pg/mL ,以乙肝肝硬化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和C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D-D阳性率分别为44.44%、73.21%和80.95%,ALB分别为49.21%、76.79%和83.33%,TBil分别为50.79%、68.75%和78.57%,MMP-2分别为61.90%、82.14%和90.48%,M-CSF分别为58.73%、80.36%和89.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D-D、TBil水平与肝功能分级呈正相关,ALB与肝功能分级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表明MMP-2、D-D、ALB三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均高于单一诊断(89.24% vs 69.11% vs 72.20% vs 67.57% vs 79.92% vs 77.99%,P<0.05)。结论 血清D-D、ALB、TBil、MMP-2和M-CSF水平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体内均存在异常变化,均与患者肝损伤程度存在相关性,其中血清MMP-2、D-D、ALB三者联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有利于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
  • 谭章平, 喻臻, 唐云, 叶盛, 王明月, 熊宇, 漆莉, 凌华, 陈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重庆市流感流行病学特征,为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重庆市流感样病例报告及病原学监测数据,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对流感流行发生时间、地区、人群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6—2020年重庆市报告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为1.72%,五个年度依次为0.83%,0.83%,3.53%,2.23%,1.20%;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4.96%,五个年度分别为13.38%,20.34%,13.97%,23.81%和2.65%,流感流行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3月和10—12月。不同年度ILI%和核酸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高峰为每年冬春季,发病人群以0~<15岁年龄组为主(85.15%),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的是5~<15岁组(19.79%)。不同年度流感流行的优势毒株型别不同,呈现交替循环的规律。结论 2016—2020年重庆市流感处于季节性流行水平,流行高峰出现在每年的冬春季,不同亚型流感病毒交替流行,无重大流感疫情发生。流感核酸阳性检出人群以小学生为主,流感的防控应重点关注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大力推广流感疫苗接种与预防流感的知识宣传,降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
  • 秦志华, 顾尔莉, 施军卫, 陈俊林, 姚凡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结核病合并HBV感染者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HBV-DNA载量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HBV再激活机率、可能发病机制及预防使用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方法 选取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结核科诊治的结核病合并非活动性HBV感染者97例,随机分为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组(治疗组)和不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相同抗结核治疗方案,检测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HBV-DNA、HBV血清学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抗结核治疗后HBV再激活发生率分别为 2.22%(1/45)和 19.23%(10/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11例患者HBV血清学指标HBeAg全部由阴性转为阳性。所有患者抗结核治疗前HBV-DNA载量均<1×103拷贝/mL,乙肝病毒再激活后治疗组HBV-DNA为3.47×103拷贝/mL,对照组HBV-DNA载量为(2.62±3.07)×108拷贝/mL,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0.12,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38.46%(20/52)和28.89%(13/45),两组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3,P<0.05),治疗组肝损害以1级轻度损害为主,对照组以2、3级中重度肝损害较多。治疗组暂停抗结核治疗3例(占6.67%),对照组需要暂停抗结核治疗8例(占15.38%)。抗结核治疗后HBV未再激活患者外周血CD3+、CD4+有降低,CD8+轻度增高,CD4+/CD8+降低,对照组改变稍明显,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再激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改变CD3+、CD4+降低更明显,CD4+/CD8+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870,9.890,7.750,P<0.05)。结论 抗结核治疗可导致乙肝病毒再激活,再激活发生的机制可能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有关。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少再激活几率,减轻肝损害发生及肝损害严重程度。
  • 王沛, 韩湑, 明廷广, 汪星星, 王宇康, 毛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患者抗体检测阴性群体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验特征,有助于增进对确诊患者抗体检测阴性结果的合理判读及对此类患者的有效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27日确诊的116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一年内的总抗体检测结果进行跟踪分析。依总抗体检测结果、患者的临床分型分为抗体阳性/阴性组,轻症组(轻型、普通型)、重症组(重型、危重型)。采集上述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测数据并分析比较。结果 总抗体阴性患者比例为17.2%(20/116)。慢性肾病者与糖尿病分属抗体阴性组、抗体阳性组的首位并发症。抗体阴性组的平均住院日(17.80±11.70) d少于抗体阳性组(28.88±10.14) d,抗体阴性组的谷丙转氨酶(中位数20.10)低于抗体阳性组(中位数28.00),两组间的平均住院日、谷丙转氨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抗体阴性组、阳性组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基本一致;抗体阴性患者组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中位数分别为22.05,186.75,0.77,8.80)均低于抗体阳性患者组(中位数分别为23.15,217.10,0.86,9.4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体检出结果与患者症状相关,轻症患者组与重症患者组间抗体检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体阴性组除平均住院日短、谷丙转氨酶低外,其他临床与实验室特征与抗体阳性组接近。抗体检出结果与患者的临床分型有关,轻症患者易出现抗体阴性结果。提示COVID-19患者抗体阴性可能是部分患者的免疫应答表现,且这类患者并不少见,值得关注和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
  • 谢兴凤, 罗红, 蒋久怡, 任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肺炎链球菌(ATCC49619)小片段自溶素基因lytA′的原核表达载体,通过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进行原核表达获得一种新型肺炎链球菌小片段自溶素重组蛋白LytA′,初步探讨该蛋白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青霉素G同时进行比较。方法设计lyt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并通过PCR方法从肺炎链球菌(ATCC49619)中扩增lytA基因,并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M-T中,构建PGM-T/lytA重组质粒,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amHⅠ和HindⅢ消化PGM-T / lytA获得小片段自溶素基因lytA′。再构建表达质粒pET-32a(+)/lytA′ 并转化到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使用透析袋等电点洗脱技术纯化回收目的蛋白LytA′;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LytA′和青霉素G对肺炎链球菌(ATCC49619)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将其作用于青霉素G敏感菌株肺炎链球菌(ATCC49619),初步探讨小片段自溶素蛋白LytA′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GM-T / lytA和pET-32a(+)/lytA′。小片段自溶素重组蛋白表达良好,并显示出预期的抗菌活性。与生长对照组相比,LytA′和青霉素G在3 h时显示出明显的抗菌活性(t=14.243 0,P<0.011 0;t=7.400 0,P<0.022 0),抑菌效应持续至7 h (t=20.838 0,P<0.008 0;t=17.889 0,P<0.017 0),抑菌效应逐渐增强。此外,在7 h时,LytA′ 的抑菌活性明显强于青霉素G(t=6.764 0,P<0.027 0)。结论 小片段自溶素重组蛋白LytA′对青霉素G敏感肺炎链球菌显示出一定的体外抑菌活性,且持续时间久,有成为抗肺炎链球菌感染治疗药物的可能性。
  • 戴同欣, 郭蕊, 李娇, 王亚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HIV-1抗体阳性者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带型分布及常见带型在不同临床分期中的差异,为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西安市第八医院确证实验室新诊断的391例HIV-1抗体阳性者,检测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确定疾病临床分期,分析WB带型分布以及常见WB带型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391例HIV-1抗体阳性者WB带型中env基因编码包膜糖蛋白出现频率最高,gag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p39、p55、p17出现频率最低,不同结构基因编码的蛋白之间具有相关性。<20岁、20~<40岁、40~<60岁、≥60岁年龄组WB带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5、p39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1例HIV-1抗体阳性者共出现33种不同WB带型组合,其中最常见为全带型,占38.9%。全带型和缺p17、p39、p55带型在不同临床分期中出现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带型在非AIDS期出现频率明显高于AIDS期(P<0.01,OR=0.366),缺失p17、p39、p55带型在AIDS期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非AIDS期(P<0.01,OR=2.573)。结论 新诊断HIV-1抗体阳性者不同临床分期的WB带型有差异,同时缺失p55、p39、p17可作为进入AIDS期的一个辅助判别指标,HIV-1抗体阳性者WB带型为全带型处于AIDS期可能性小。
  • 童重锦, 贝雯雯, 胡锡敏, 何剑, 李雨春, 曾文, 黄晓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感染现状 ,为继续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19年,按海南省的地理方位和水系分布,抽取与2006年一致的5个调查点,采集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蛳,以“肺检法”结合“匀浆法”检测中间宿主并查找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果 2018—2019年,在5个调查点共检测野外采集螺蛳1 597只,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平均感染率为6.39%(102/1 597)。其中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蜗牛和蛞蝓感染率分别为7.95%(43/541)、6.45%(34/527)、15.91%(7/44)和3.71%(18/485)。福寿螺感染率琼中县较高为9.57%(11/115),海口较低为4.90%(5/102),各地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3,P>0.05)。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儋州市较高为16.50%(17/103),三亚市最低为0.95%(1/105)。各地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P<0.05)。蜗牛感染率儋州市最高为33.33%(5/15), 三亚市最低为0,各地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6,P<0.01)。蛞蝓感染率琼海市最高为9.43%(10/106),三亚市最低为0。各地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54,P<0.01)。农贸市场抽样检查中间宿主福寿螺521只,感染率为5.57%(29/521),其中儋州市感染率最高为8.57%(9/105),琼海市感染率最低为2.68%(3/112),各片区调查点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4,P>0.05)。结论 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明显下降,但局部地区褐云玛瑙螺感染率仍然偏高,今后宜继续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对中间宿主的监测,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和流行。
  • 胡永迪, 金凯, 王海健, 须俊明, 张月娟, 向伦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上海市宝山区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防控措施效果,为登革热有效防治提供经验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2018年上海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标本进行病毒核酸和抗原检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双层叠帐法评价防蚊灭蚊效果。于2019年采集疫点健康人群血清标本检测IgG抗体。结果 2017年9月25日报告1例上海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2018年8月1日、8月7日、8月9日相继报告3例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4例病例均为登革热热病毒Ⅰ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中位数44岁(35~65岁)。2017年病例发生在宝山区友谊街道。2018年3例病例发生在宝山区淞南镇,3例病例居住地相距在200~1 000 m。对4例病例核心区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共调查18 250户居民、182家单位,累计52 830人,搜索发现12例发热病人,均排除登革热。核心区、警戒区范围内采取杀灭成蚊、清除蚊媒孳生地,3周后BI均保持在控制线 5以下;双层叠帐法白纹伊蚊叮咬指数均保持在控制线2只/(人·h)以下。健康人群180人份血清标本进行登革热IgG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4例病例均为上海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得到有效控制。
  • 高利华, 张月泉, 师佳佳, 吕明洁, 赵雪蕾, 袁中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郑州市2012—2020年报告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做好郑州市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2012—2020年郑州市报告疟疾确诊病例个案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消除前(2012—2016年)和消除后(2017—2020年)疟疾报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0年郑州市报告疟疾病例594例,均为输入性,恶性疟为主79.5%(472/594);报告病例前三位年份为2014年(85例)、2013年(84例)、2016年(84例),2020年最低(18例);男性585例,女性9例;报告外地病例403例(67.8%);恶性疟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96.7%(59/61)下降到2020年的66.7%(12/18),卵形疟比例呈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1.6%(1/61)上升到2020年的27.80%(5/18)(χ2=0.001,P<0.05);初诊在医疗机构比例呈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73.8%(45/61)上升到2020年的100.0%(18/18),初诊在疾控机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9.7%(12/61)下降到2020年的0%(0/18)(χ2=36.625,P<0.05),初诊阳性率为54.0%(321/594);消除前报告病例376例,消除后报告病例218例,初诊单位和报告单位:医疗机构比例消除后均高于消除前,疾控机构比例消除后均低于消除前;初诊在医疗机构的阳性诊断率:消除后阳性比例高于消除前。结论 输入性恶性疟为主和不断增加的卵形疟是郑州市疟疾防控的主要挑战,应发挥好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各自优势,做好消除后疟疾防控工作。
  • 石梓薇, 秦周, 黄娇, 魏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变异株不断出现,其中德尔塔(Delta)毒株因其传播力强、病毒载量高、致病性强等特点迅速成为优势毒株,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现有疫苗的有效性也大大降低,病毒单链RNA的特点意味着变异仍会持续发生,如何应对变异毒株的流行也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针对Delta毒株国内外均制定了更加严格的防护与管控策略,与此同时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的特效药物的研发和变异毒株疫苗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进展,这些都为今后应对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毒株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本文就国内外针对Delta新冠变异株的防控措施进行总结,并对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柳晓金, 杨娜, 程欢欢, 郑立恒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结核专科病院肺诺卡菌病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河北省胸科医院24例肺诺卡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治疗和预后。结果 24例患者,男16例,女8例,发病年龄(58.1±9.8)岁;半数以上存在肺部基础疾病,其中曾患肺结核病治愈者4例,合并活动性肺结核1例,支气管扩张症18例,艾滋病1例。常见症状为咳嗽(24例)、咳痰(24例)、发热(14例)。胸部影像学表现为胸腔积液(2例)、斑片状影(17例)、胸膜增厚(13例)、纵膈淋巴结肿大(7例)、实变(8例)和空洞(5例)。肺诺卡菌病通过痰液、肺泡灌洗液、肺组织或脓肿穿刺物中发现诺卡菌后经分子生物学方法或质谱鉴定证实。21例患者应用包含复方新诺明的联合治疗方案,3例采用复方新诺明单药治疗,治疗有效21例,1例因多种药物过敏而治疗效果不佳,2例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自动出院而死亡。结论 结核病院肺诺卡菌病多见于结构性肺病,常规治疗无效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要高度警惕肺诺卡菌病。
  • 程娜, 黄成河, 刘瑞秀
    摘要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医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治疗前蛋白酶抑制剂(PIs)原发性耐药情况,为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94例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外周静脉血血浆,提取患者血浆HIV RNA,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 HIV-1的Pol区,进行测序和分析,以了解耐药突变位点以及病毒对PIs耐药程度。结果 获得Pol区序列167条,扩增成功率为86.1%(167/189),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4.4%(151/167),研究人群的原发性耐药率为8.38%(14/167),PIs耐药占总人数的4.19%(7/167),PIs相关的主要突变位点包括D30N和M46L/I,次要突变位点为Q58E、L10F,出现对NEF的中高度耐药,WHO推荐的3种PIs无耐药情况发生,存在潜在耐药的可能性。结论 PIs耐药在该地区出现传播,但处于低度流行状态,当前以PIs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行。我们需要加强对PIs的基因型耐药检测,为更好地开展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陈圆圆, 陈川铁, 陈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过程中发生贫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应对措施,以加强临床医生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导致严重贫血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期间出现严重贫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病例1为26岁男性,抗病毒的方案为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基础血红蛋白117 g/L,在治疗第4周开始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在第19周下降至最低值41 g/L,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并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至132 g/L;病例2为40岁男性,抗病毒治疗方案为在恩替卡韦长期治疗基础上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基础血红蛋白123 g/L,在治疗第8周开始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在治疗第17周下降至最低值68 g/L,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及注射重组人促红素后可逐渐上升至108 g/L,再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出现血红蛋白再下降现象,遂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血红蛋白自行上升至110 g/L。结论 在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可能出现严重贫血,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并对症治疗后血红蛋白可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在临床应用中应加强监测,及时治疗。
  • 魏乾奇, 邢克飞, 王博文, 次仁云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并分析了联合国驻刚果(金)稳定特派团中国二级医院于2021年2月20日收治的1例来自孟加拉国的青蒿素耐药恶性疟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讨论了青蒿素耐药目前的现状及相关治疗,为救治青蒿素耐药恶性疟提供思路。该患者主因“高热伴腹痛,呕吐3 d”入院。自诉曾3次得过“疟疾”并痊愈。入院前曾在乌维拉一级医院接受过蒿甲醚治疗(具体不详)。查血涂片及疟疾快速诊断试验诊断为恶性疟,血中疟原虫密度计数43 008/μL。血小板数40×109 /L,谷丙转氨酶174 U/L,谷草转氨酶292 U/L,总胆红素38.2 μmol/L。予以青蒿琥酯注射治疗2 d后,患者仍有发热,但呕吐症状减轻。2月23日使用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治疗,效果不佳,考虑青蒿素耐药可能。2月25日开始使用奎宁联合多西环素的7 d治疗,随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复查血中疟原虫清除,肝肾功能正常,患者于3月4日办理出院。28 d随访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