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刘胜牙, 陈震, 陈琳, 冯毅, 徐媛, 赵锦, 李微, 赵倩, 陈琛, 何翔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与当地人群中流行的HIV-1 CRF01_AE毒株的基因相关性,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以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与当地人群中HIV-1CRF01_AE毒株感染者为研究对象,获得两个人群中的HIV-1 基因序列并判定基因型,分别应用传播网络和系统进化分析方法,研究两个人群中HIV-1 CRF01_AE流行毒株的关联情况。结果 本研究获得2003—2014年途经深圳口岸的49例出入境人员HIV-1 CRF01_AE感染者,以及111例2001—2014年深圳当地人员HIV-1 CRF01_AE感染者体内艾滋病病毒pol基因序列。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及当地人群中的HIV-1 CRF01_AE毒株传播网络模式图显示,6例中国大陆籍出境者感染的病毒与深圳当地流行毒株有较密切关系,2例香港籍、3例越南籍入境者体内毒株与当地流行毒株关系较密切。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及当地人群中的HIV-1 CRF01_AE近似最大似然法系统进化树显示,集中包含两个人群的HIV毒株基因序列所在的进化簇,并且可靠性检验系数在0.9以上的有五个。从系统进化树所处的位置,观察到1例马来西亚籍、1例韩国籍、3例香港籍的入境者以及4例中国大陆籍出境者体内毒株与深圳流行毒株相关。结论 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与当地人群中流行的HIV-1 CRF01_AE毒株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应持续加强对国境口岸出入境人员的HIV分子监测。

  • 论著
    邵宗体, 高子厚, 浦恩念, 张正飞, 杨世松, 姚万红, 许元彪, 文志平, 段兴德, 张晓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地区小型兽类(小兽)及其寄生蚤的组成和分布,为鼠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3个乡镇海拔1 000~2 250 m的农耕区和居民区2种生态环境为调查空间范围,采用夹夜法和笼夜法捕获小兽,梳捡体表寄生蚤,分类计数,运用群落生态学指标进行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 共捕获小兽3 目4 科9 属17 种240只,主要是啮齿动物187只(占77.92%),其次是食虫动物51只(占21.25%),居民区小兽捕获率为1.58%,以小家鼠占47.37%(9/19)和褐家鼠占26.32% (5/19)为主要优势种;农耕区小兽捕获率为10.85%,以卡氏小鼠(23.08%)、斯氏家鼠(12.22%)、灰麝鼩(11.76%)、长尾大麝鼩(11.31%)、锡金小鼠(10.41%)和齐氏姬鼠(10.41%)相对较多。1 000~1 500 m低海拔地区以啮齿动物小鼠属和食虫动物麝鼩属为主,随海拔升高至2 000 m以上,啮齿动物姬鼠属和绒鼠属相对优势度增加。检获小兽寄生蚤5科7属7种26匹,居民区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相对较多,农耕区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穗缘端蚤中缅亚种和方叶栉眼蚤相对较多,小兽平均染蚤率为7.08%,总蚤指数为1.53。小兽及其寄生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农耕区比居民区高,反之优势度居民区高于农耕区,居民区与农耕区之间小兽群落相似性极为不相似;不同海拔带中小兽及其寄生蚤群落生态学指标无明显区别,不同海拔带之间小兽群落相似性为中等相似。结论 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地区有家、野两型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和媒介分布,具有鼠疫的宿主和媒介基础,但总体上鼠密度和蚤指数相对不高,可认为干热河谷地区鼠疫风险不高,有待加强鼠传疾病及其宿主媒介的监测。

  • 论著
    姜威, 毕小慢, 郑少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全面客观评价Lenvatinib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对晚期肝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指导实践提供可靠证据。方法 对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有关Lenvatinib联合PD-1治疗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或者单臂临床试验。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信息筛选提取,用RevMan5.4和STATA15对数据Meta分析。结果 本文纳入7篇文献,符合研究的患者共335名。经过Meta分析后提示,相比单用Lenvatinib组,Lenvatinib联合PD-1抑制剂治疗肝癌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RR=1.87,95%CI:0.75~4.66;疾病控制率:RR=1.26,95%CI:0.98~1.61)。然而,Lenvatinib 联合 PD-1 抑制剂组更加容易引起蛋白尿、甲状腺功能减退、消化道出血等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 与单用Lenvatinib比,Lenvatinib联合PD-1抑制剂可显著提高肝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同时,该方案对治疗中所表现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中需要做出相应预防与治疗。因此,Lenvatinib联合PD-1抑制剂有可能对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苏丽琼, 段彪, 杨智明, 梁云, 吴鹤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和分析云南省2019年鼠疫疫情,为鼠疫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对云南省108个县(市)开展鼠疫宿主、媒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使用Excel 2013建成数据库,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黄胸鼠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29 103只,分别属于3目5科12属22种,平均鼠密度为2.17%,黄胸鼠占捕获总数的52.67%,褐家鼠占32.15%;共检获寄生蚤20 400匹,分别属于1目5科11属11种,蚤种分布以印鼠客蚤为主,占42.42%,其次为缓慢细蚤,占39.19%;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5 418只,分别属于4目6科13属19种,平均鼠密度为3.98%,其中齐氏姬鼠和大绒鼠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7.21%和32.13%;齐氏姬鼠平均鼠体蚤指数为0.55,鼠体蚤以棕形额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优势蚤种,分别占获蚤数的51.83%和32.33%,大绒鼠平均鼠体蚤指数为0.82,鼠体蚤以方叶栉眼蚤为优势蚤种,占83.89%。分别对48 670只动物和21 062组媒介进行细菌学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应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检验动物血清20 163份,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黄胸鼠疫源地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优势种,云南鼠疫的主要宿主和传播媒介仍保持一定数量优势,存在鼠疫流行的条件,需加强鼠疫监测,提高监测质量,及时发现疫情,以防止人间鼠疫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 论著
    侯强, 宋正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76例阿米巴肠炎患者的首发症状、易患因素、好发部位、影像学改变、内镜下表现、病理改变、预后、住院天数等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按照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到2021年11月就诊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并确诊阿米巴肠炎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Excel和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6例阿米巴肠炎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49.42±15.32)岁,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1岁,男女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1 d,女性患者平均住院天数9 d,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住院天数、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米巴肠炎的炎症性肠病组与非炎症性肠病组,在抗凝血酶原Ⅲ、血小板、D二聚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年龄、性别、住院天数、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米巴肠炎患者的发病年龄以中年人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年龄、住院天数、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炎性肠病、低蛋白血症、贫血、结缔组织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是阿米巴肠炎患者的危险因素;农民是阿米巴肠炎的好发人群;绝大多数阿米巴肠炎患者以血性腹泻而就诊,其次是以腹痛就诊;阿米巴肠炎患者中,左半结肠(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炎性改变最多见;粪便镜检联合结肠镜检可提高阿米巴肠炎的临床诊断率;阿米巴肠炎的炎症性肠病组和非炎症性肠病组在性别、年龄、炎症参数(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预后、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论著
    李闻, 张维, 郑宝璐, 于爱萍, 刘广文, 李晓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解天津市细菌性腹泻病原谱构成,探讨近年来天津市主要病原菌的变异和流行变迁规律,为细菌性腹泻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8—2020年天津市哨点医院细菌性腹泻症候群患者标本826份,开展多种肠道致病菌检测,并对优势菌进行PFGE(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天津市细菌性腹泻病病原谱前三位的分别为:沙门菌(5.69%)、致泻性弧菌(2.66%)、嗜水气单胞菌(1.09%)。沙门菌可分为14个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占44.68%),其次为鼠伤寒沙门菌(占19.15%)。2018—2019年的沙门菌流行趋势较为平缓,2020年则呈双峰分布。2018—2019年7—8月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阳性高峰期,2020年全年均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6株沙门菌成功分型,得到33种PFGE带型,菌株间相似度在51.7%~100.0%,其中PT22、PT24、PT25为优势型。结论 沙门菌是天津市2018—2020年细菌性腹泻病的主要致病菌。分子分型结果呈现多样性。为有效防控细菌感染性腹泻,应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高发季节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 论著
    范宝珠, 黄晓宾, 郭宪国, 张现政, 杨金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中华菊头蝠体表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为开展中华菊头蝠体表寄生虫研究和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8月、2020年8月和11月于云南省6个调查点抓获中华菊头蝠样本,采集并鉴定其体表寄生虫。并分析中华菊头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 在捕获109只中华菊头蝠中,88只感染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为80.73%。采集革螨、蝙蝠蝇、恙螨和蜱4大类体表寄生虫共578只,其中革螨482只,蝙蝠蝇94只,恙螨和蜱各1只,革螨和蝙蝠蝇共占中华菊头蝠总体表寄生虫总数的99.65%。革螨被鉴定为2科3属4种,其中蝠螨科埃螨属的宽埃螨为优势革螨种,其次为拟弱螨属的斯氏拟弱螨和巨刺螨科巨刺螨属的峨眉巨刺螨。蝙蝠蝇被鉴定为2科2属2种,其中蛛蝇科的Stylidia szechuana为优势虫种。宽埃螨、斯氏拟弱螨、峨眉巨刺螨和S. szechuana在不同个体的中华菊头蝠体表均呈聚集分布。不同性别的中华菊头蝠个体间总体表寄生虫、革螨和蝙蝠蝇的感染率、平均多度和平均感染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省中华菊头蝠的主要体表寄生虫类群是革螨和蝙蝠蝇。体表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与宿主性别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宿主生理状态影响。对我国蝙蝠体表寄生虫的研究仍待完善和深入,将为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 论著
    程易, 马粤婷, 吴日红, 徐瑜, 杨舒凌, 林英姿, 王永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 HSE)中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谱的表达情况,确定差异表达的因子及其相关的生物信息学作用。方法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接种于Vero细胞,Reed-Muench法测定病毒滴度;实验组小鼠鼻腔接种HSV-1,建立动物感染模型,观察至接种后第7 天,处死小鼠,左半脑制备石蜡切片用于病理学检测,右半脑制备脑组织匀浆用于观察其致Vero细胞病变作用及高通量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表达谱芯片检测。GO、KEGG和PPI等分析技术用于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结果 实验组小鼠接种HSV-1后几乎都出现了病毒性脑炎的症状(发病率为100%),7 d内15只小鼠中死亡3只(死亡率20%),而对照组小鼠均正常,但实验组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实验组小鼠脑组织轻度水肿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见少量出血灶,对照组小鼠脑组织正常。实验组小鼠脑组织匀浆接种Vero细胞后发现大量细胞脱落、融合,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对照组细胞无明显改变。脑组织匀浆经PCR扩增出了病毒UL36的基因片段,而对照组未扩增出。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芯片于实验组筛选出了7个差异表达蛋白,GO富集分析发现其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与炎性细胞的活化和趋化有关;KEGG 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了7个有意义的信号通路,涉及TNF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PPI分析发现大多数差异表达蛋白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网络,其中IL-6、IL-1、IFN-γ和TNF-α是该网络的主要因子。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小鼠模型中筛选出了7种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与之相关的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HSE的病理生理机制。

  • 论著
    梁婉欣, 刘淑燕, 段炼, 周雪峰, 邬林枫, 刘文齐, 张更伟, 朱华晨, 张国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假病毒,优化假病毒制备条件并应用于中和抗体活性检测。方法 优化合成SARS-CoV-2 刺突蛋白(S)基因,进行假病毒包装;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 基因的表达;应用定量ELISA检测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后血清中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的滴度,同时应用假病毒中和实验对接种新冠疫苗后血清中和抗体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成功构建了整合SARS-CoV-2 S基因的表达载体pcDNA3.1-S,确定pNL4-3.Luc.R-E-∶pcDNA3.1-S最佳转染比例为2∶1,可成功包装出高滴度的假病毒粒子。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蛋白已成功地在假病毒中进行表达。SARS-CoV-2假病毒可感染Vero、Huh7.5、A549-hACE2和293T-hACE2等4种靶细胞,表明所构建的假病毒具有感染活力,且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其中293T-hACE2细胞感染假病毒后相对其他细胞株可检测出更高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ELISA检测接种新冠疫苗后收集的血清,结果表明接种第二针灭活疫苗一周后可检测出较高血清IgG滴度(S/CO=10.27±3.33),半年后血清IgG滴度降低(S/CO=2.36±2.25);假病毒中和实验结果表明1例IgG阳性(S/CO=10.32)免疫后血清可有效抑制SARS-CoV-2 假病毒的感染活力,中和效价达到1/1 066。结论 成功构建SARS-CoV-2 假病毒,该假病毒可用于后续有关SARS-CoV-2中和抗体活性检测和疫苗接种后体液免疫效果的评价研究。

  • 论著
    韦必晓, 周伟杰, 谢德龙, 余飞, 冯国钢, 李桂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基因 rs10889677 位点和IL-17A 基因 rs2275913 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广西百色地区人群TB-HIV双重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209例确诊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TB组)、95例确诊为HIV感染的患者(HIV组)及42例结核分枝杆菌-HIV双重感染患者(TB-HIV组)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时期的9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rs10889677、rs2275913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TB、TB-HIV双重感染的关系。利用哈迪温伯格平衡分析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情况。结果 TB组、HIV组、TB-HIV组和对照组的rs10889677和rs2275913位点的基因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经校准各项影响因素后,两个位点的各基因型和各基因模型均未增加百色地区人群的TB、TB-HIV发病风险(P>0.05)。rs10889677位点、rs2275913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与百色地区TB和HIV-TB的易感性无相关(P>0.05)。结论 IL-23R基因 rs10889677位点和IL-17A基因rs227591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百色地区人群TB及TB-HIV双重感染的易感性无关。

  • 论著
    王毅, 李六林, 樊静, 何静, 周力, 张晓军, 王思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进入MSM社区相关特征,分析其进入MSM社区(简称进入社区)年龄的关联因素。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开展四川省绵阳市MSM进入社区相关特征等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采用χ2检验、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进入社区年龄关联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有效问卷1 119份,进入社区年龄中位数19.0(17.0,21.0)岁, 87.9%在婚前、12.1%在婚后。自认进入社区原因76.7%为先天性、12.7%为好奇。不同进入社区时间其进入原因有差异(P<0.001),婚前进入者83.9%为先天性,婚后进入者56.3%因好奇。进入社区年龄较大(≥中位数)MSM其梅毒阳性率高于其进入社区年龄较小(<中位数)的MSM(P=0.04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年龄增加、已婚、干部职员、工人及其他、不知晓艾滋病知识、未接受预防服务、近1年未诊断过性病、近6个月无偶遇性伴、近6个月肛交行为无保护者更可能进入社区的年龄较大,寻找性伴方式主要是互联网者更可能进入社区的年龄较小(P<0.05)。结论 绵阳市MSM进入社区年龄较小,其进入社区年龄与人口学特征、预防服务及性行为等相关,进入社区不同年龄对艾滋病防治的正负影响并存,要针对性开展行为干预。

  • 论著
    周慧慧, 王娜, 郑燕京, 刘占红, 王文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东营市适龄女性HPV感染情况,为合理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7—2018年山东省东营市参与“两癌筛查”的35~64岁女性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14种高危型HPV亚型进行检测,收集该人群基本信息和HPV感染情况等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共调查适龄女性213 020人,平均年龄(49.02±7.64)岁;2017—2018年东营市共检出HPV阳性者18 463例,阳性检出率为8.67%,其中HPV16阳性者3 429例,阳性检出率1.61%,HPV18阳性者1 177例,阳性检出率0.55%,其他高危型别HPV阳性者15 352例,阳性检出率7.21%;在全部14种高危型别HPV阳性检出情况中,35~<40岁年龄段女性检出率最高,随后呈现下降趋势,≥55岁有小幅度上升趋势;东营区、广饶区、垦利区、广饶县、利津县14种高危型别HPV检出率分别为7.91%、8.02%、9.55%、8.95%和8.39%,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621,P<0.05),而东营区HPV16、HPV18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9%和0.38%,比其他县区低;城镇和农村居民中全部14种高危型别HP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6%和8.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976,P<0.05),进一步根据县(区)进行分类,结果显示,东营区、河口区和垦利区城镇各型HPV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农村,但广饶县和利津县HPV16和HPV18的阳性检出率在城乡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0.289,0.023,1.452,P>0.05)。结论 山东省东营市适龄女性HPV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HPV感染的年轻化趋势明显,有关部门应该做好重点人群的监测与筛查,并提高城镇居民“两癌筛查”的覆盖率。

  • 论著
    张新玉, 王艳辉, 肖建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及患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2010年1月—2020年12月发现515例AIDS患者中,选择73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组,分析其感染性特点及临床特征。并以同期51例AIDS未合并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ROC曲线分析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及各危险因素对其出现肺结核的预测价值;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的IL-6、hs-CRP、TNF-α水平,分析其与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吸烟和结核病患者接触史比例分别为57.5%(42/73)和33.3%(17/51)、38.4%(28/73)和19.6%(10/51)、46.6%(34/73)和23.5%(12/51) ,而卡介苗接种史比例分别为24.7%(18/73)和45.1%(23/5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50,4.965,6.834,5.668,P<0.05);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为导致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有卡介苗接种史为保护因素(P<0.05);基线CD4+T细胞、吸烟、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联合检测预测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研究组IL-6、hs-CRP、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IL-6、hs-CRP、TNF-α水平显著升高,基线CD4+T细胞≤200个/μL、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为导致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且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具有预测价值。

  • 论著
    梅树林, 张要锋, 齐振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焦作市重要病媒生物种类构成、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焦作市病媒传播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诱捕法、笼诱法、夹夜法和粘捕法对蚊、蝇、鼠、蟑的不同生境中监测。结果 2016—2020年焦作市共捕获雌蚊5 991只,各年蚊密度依次为2.52、5.40、3.59、2.89和5.69只/(灯·夜),淡色库蚊占93.84%,为优势蚊种,蚊密度最高生境为公园,密度为24.4只/灯·夜,高峰期为7月;2016—2020年共捕获蝇类3 717只,平均密度为1.63、9.59、6.26、5.56和6.86只/笼,餐饮外环境蝇密度最高,家蝇为优势蝇种占比77.40%,高峰期在10月份;2016—2020年共捕获老鼠27只,鼠密度依次0.11、0.10、0.10、0.01和0.17只/百夹,褐家鼠占88.89%,为优势鼠种,鼠密度最高生境为农村自然村,鼠密度高峰期在4—10份; 2016—2020年共捕获蟑螂687只,蟑螂密度依次0.08、0.07、0.08、0.16和0.14只/张,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比98.84%。农贸市场蟑螂密度最高,其次为餐饮店,蟑密度高峰期在11 月。结论 焦作市餐饮外环境与农贸市场蝇类、农村与公园蚊虫、农贸市场和餐饮店蟑螂、农村与城乡结合部老鼠的防制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应根本上消除媒介昆虫孳生地,控制媒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 论著
    李涛, 龚瑞, 李海军, 张生, 段军, 马学平, 马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2020年在宁夏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县区开展一般人群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水平调查,了解辖区居住一般人群免疫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宁夏近年来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和近年来有病例报告的6个县(区)18个乡镇36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25人,每人采集静脉血4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流行性出血热IgG抗体。结果 本次调查共采集962份一般人群血清,经检测IgG抗体阳性78份,总阳性率为8.11%,其中隆德县IgG抗体阳性率最高(20.00%),其后依次为原州区(13.34%)、泾源县(7.95%)、西吉县(7.50%)和彭阳县(0.67%),海原县最低(0),不同县区间一般人群流行性出血热IgG抗体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人群分布以农民和>50岁人群抗体阳性率较高,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程度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不同年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罹患流行性出血热或已接种过疫苗者抗体阳性率高于未患病或未接种疫苗者,且疫苗接种人群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我区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人群抗免疫水平较低,未形成有效屏障,存在疫情暴发流行的风险。建议加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居家环境卫生整治,大力开展健康宣教,实施防鼠灭鼠和有计划、分步骤开展易感人群疫苗接种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提高居民疾病预防能力和疫苗接种覆盖率和依从性,构建免疫屏障,进一步降低疫情发生风险,保障疫区人民健康。

  • 综述
  • 综述
    张嘉溪, 谭盛葵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一种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之一。现要求医疗机构一旦确诊恙虫病病例,应在24 h内向国家监测系统报告。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恙虫病可能是世界上最流行、被严重忽视但容易治疗的一种发热性疾病之一。据我国CDC疫情报告显示,随着我国绿化工程的不断实施,恙虫病病例数持续增多,部分地区常有疫情暴发,新疫区范围逐步扩大。本文主要讲述国内外恙虫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诊治、预防与控制等,这些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医疗保健提供者和医疗管理者开发新的研究项目,为今后政府进一步制定恙虫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
    谭烈明, 沈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预防接种疫苗,是全球公认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我国于2015年12月到2017年5月,先后有3种手足口病疫苗(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EV71人二倍体细胞疫苗、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EV71灭活疫苗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EV71灭活疫苗)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上市。手足口病疫苗作为一种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措施,其效果和对手足口病流行的影响受到业内高度关注。HFMD在我国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本文就上述3种HFMD疫苗(EV71)的免疫对象、免疫程序、免疫原性、免疫效果、交叉免疫以及EV71疫苗上市后普通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病原学变迁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陈志高, 陈蕾, 梅树江, 孔东锋, 唐秀娟, 李媛, 万佳, 程聪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综合分析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应急处置情况,为制定该病的应急处置措施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在病例居住和工作场所及可疑暴露地开展寄生蜱和游离蜱等媒介密度监测,并对采集到的蜱虫开展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检测。对病例居住和工作场所周边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和应急监测,对居住和工作场所周边健康人群开展血清学监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开展抗体IgM和IgG检测,用RT-PCR方法开展核酸检测和Sanger测序方法开展核酸测序。结果 病例发病前14 d无疫区旅居史和确诊/疑似病例接触史,血样经RT-PCR检测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居住和工作场所采集到犬只寄生蜱,经鉴定为血红扇头蜱,布旗法未采集到游离蜱,所采集到蜱虫和犬只均未检出SFTSV。检出1名工厂同事和1名健康人员为抗体IgM阳性,SFTSV核酸均为阴性。经Sanger测序方法检测病毒为HB2012-197,与湖北流行株近似同源。病例搜索和应急监测未发现其他病例,居住和工作所在地区从未有过本地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报告。结论 病例本地感染的证据不足,感染来源与湖北关联可能性大,后续应加强病例和媒介的监测,提高早发现、早调查、早防控能力。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久,提示医疗机构应加强该病培训,提升疾病早诊断能力。

  • 研究报道
    雷蓉蓉, 张婷, 吴成果, 李建琼, 孙锐, 朱小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重庆市某高校一起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探讨疫情发生原因、总结疫情处置经验教训,为提高学校结核病防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重庆市某高校一起肺结核疫情资料,梳理疫情处置过程并探讨疫情发生原因。结果 本起疫情共发现学生肺结核患者23例,其中C专业22例,该专业罹患率为31.43%(22/70),男生44.44%(8/18)高于女生26.92%(14/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 P>0.05)。22例患者病原学阳性率为22.73%(5/22),7例有可疑症状,仅2例主动就诊。确定接触者609人,其中密切接触者69人,一般接触者540人。密切接触者中发现PPD强阳性11例,PPD强阳性率为15.94%;一般接触者中开展PPD筛查517人,发现PPD强阳性25例,PPD强阳性率为4.84%。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较一般接触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02, P<0.05)。36例PPD强阳性者中5例诊断为患者,其余31例预防性治疗率为3.23%(1/31)。结论 日常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就诊延迟和潜伏感染者管理不到位可能是导致本起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日常防控,规范疫情处置,畅通联系机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校人群防病意识,预防疫情发生与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