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张洁, 杨新宇, 潘丽萍, 丁北川, 田丽丽, 代小伟, 李传友, 张宗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复治结核病患者非北京基因型菌株谱系及耐药情况,为复治非北京基因型结核病患者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D105基因缺失法对复治患者所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进行检测,筛查出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使用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实验分析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的遗传特征,再使用比例法药敏实验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 134例复治结核病患者所分离的MTB中,北京基因型为 125例(93.3%),非北京基因型为9例(6.7%)。9例非北京基因型MTB呈现9种不同的基因型,均不成簇,为独特型。9例非北京基因型MTB均为谱系4,其中,亚谱系L4.4有4株,亚谱系L4.5有5株。耐药预测结果显示,9例非北京基因型中,6例为全敏感菌株(66.7%),1例单耐异烟肼,耐药突变位点为ahpC_c.-48G>A,1例同时耐异烟肼与乙硫异烟胺, 耐药突变位点为fabG1_c.-15C>T,1例单耐氟喹诺酮,耐药突变位点为gyrA_p.Asp94Asn与gyrA_p.Ala90Val。全基因组测序预测耐药结果与比例法药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复治结核病患者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主要为谱系4,呈明显的多态性。耐药突变位点均为常见突变位点。

  • 论著
    钱姣, 姜洁, 朱立国, 翟祥军, 姜伟, 殷文华, 季明, 竺丽梅, 陆伟, 彭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江苏省部分地区社区人群结核病发病风险及危险因素,为制定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开展的大规模结核病筛查工作为基础,建立结核病发病风险及危险因素研究队列,对队列成员开展胸部X线检查、结核病可疑症状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在主动筛查的基础上,通过将随访人员信息与国家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比对获取研究对象的发病情况,进行结核病发病风险及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队列共随访211 210人,2018—2020年三年随访期内共发生结核病224例,累计发病率106.06/10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65岁、有结核病既往史、糖尿病史、外出史以及出现结核病可疑症状为结核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MI<18.5的人群结核病发病风险为BMI≥28人群的11.8倍(P<0.01)。结论 江苏省部分地区社区人群年均发病率虽处于偏低水平,但仍应加强对男性、≥65岁老年人、有结核病既往史、糖尿病史、外出史、低BMI以及出现结核病可疑症状的人群的管理和干预,以降低结核病发病率。

  • 论著
    杨雪娇, 马晓, 刘东明, 李晓云, 宋铭忻, 韩彩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旋毛虫重组抗原P53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2.4)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表达及炎性因子分泌情况的影响。方法 设立实验组(旋毛虫重组抗原P53,终浓度为20 µg/mL)、阳性对照组(IFN-γ,来源于提高树突状细胞IDO表达的小鼠,浓度为1 000 U/mL)和阴性对照组(PBS),分别刺激细胞0、3、6、12、24 h后收集样品,利用qPCR技术对细胞内IDO、IL-10、IL-6、TNF-α的mRNA的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IDO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细胞内的IDO进行检测。结果 qPCR结果表明,旋毛虫P53蛋白能引起胞内IDO、IL-10、IL-6及TNF-α的mRNA的转录水平增加,且呈现出时间依赖性。在24 h时,相比于阴性对照组,P53蛋白刺激组IDO及IL-6转录水平上调了5倍左右,抑炎因子IL-10 mRNA转录水平更是上调了9倍左右,TNF-α mRNA转录水平上调了7倍左右;Western-blot结果显示,旋毛虫P53蛋白刺激组和IFN-γ阳性对照组的细胞内IDO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在刺激时间为24 h时相比于空白对照组上调了4倍;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旋毛虫P53蛋白刺激组相比于阴性对照组出现了明显的荧光。结论 旋毛虫重组抗原P53能够诱导树突状细胞IDO表达水平的上调,且呈现时间依赖性,可能与旋毛虫逃避宿主的免疫有一定关系。

  • 论著
    惠宇, 陈碧玉, 黄小玲, 吴维学, 徐硕, 杨光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1—2019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流行病学趋势与特征,为制定乙肝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海南省2011—2019乙肝病例报告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22.0 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1—2019年海南省共报告乙肝106 576例,年均发病率为130.04/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速度为8.22%。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未分类乙肝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51%、86.03%、8.46%,慢性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急性乙肝与未分类乙肝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市(县)依次为五指山市(204.03/10万)、乐东县(184.29/10万)、文昌市(169.73/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59岁人群,共88 758例,占 83.28%;15岁以下人群报告病例最少,共668例,占0.63%。男性总发病人数为72 777例,发病率为168.82 /10万;女性总发病人数33 799例,发病率为87.01 /10万,男女性别比为2.15:1,男性发病率历年均高于女性。职业中农民、职业不详、家务及待业人员发病人数居前三位,分别占42.05%、17.48%、13.19%,农民各年份乙肝发病数均最高,均占当年发病总数的40%左右。8月份累计报告病例最多,占发病总数的9.14%,全省无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 结论 海南省乙肝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乙肝防治任务严峻,应当在巩固儿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提升成年人接种率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乙肝筛查,对乙肝患者规范诊治,加强管理,以控制乙肝流行。

  • 论著
    欧倩滢, 林乐韦华, 林璐, 方团育, 张华川, 陈开宁, 陈道雄, 全会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海南省农村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现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8—2020年选取海南省农村18岁及以上1 120人为研究对象,对高尿酸血症患病现况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省农村成人高尿酸血症的粗患病率为23.6%,标化患病率为31.9%。男性高尿酸血症的粗患病率为50.1%,标化患病率57.6%,青年男性(18~44岁)的患病率最高,为53.5%;女性高尿酸血症的粗患病率为9.4%,标化患病率9.1%。高尿酸血症人群中26.1%合并糖尿病,39.0%合并高血压,55.3%合并血脂异常,57.6%合并超重和肥胖,47.7%合并代谢综合征,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人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是我省农村成年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空腹血糖(FBG)高是保护性因素;年龄、BMI、LDL高是我省农村成年女性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是保护性因素。男性尿酸(UA)的预测模型为UA=351.443+3.867×BMI-9.322×FBG+3.197×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BG);女性尿酸的预测模型UA=286.236+4.195×BMI-17.024×糖化血红蛋白+18.028×高血压+2.966×2hPBG+13.163×血脂异常。结论 海南省农村成人高尿酸血症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青年男性,亟需加强公众的医学科普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治疗血脂异常、避免超重和肥胖。

  • 论著
    杨艳华, 陈佳仪, 陈妍, 周富华, 林华华, 林颖, 肖光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RVVC)患者与阴道白念珠菌定植者的阴道白念珠菌的生物膜、水解酶和菌丝壁蛋白1(HWP1)基因等毒力因子的体外表达水平及其耐药性,初步探究白念珠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与毒力因子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明白念珠菌引起的RVVC的致病和耐药机制提供资料。方法 前瞻性收集分离来源于成年女性RVVC患者和阴道白念珠菌定植者的100株阴道白念珠菌,采用酵母样真菌药物敏感性试剂盒检测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其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牛血清白蛋白平板、卵黄琼脂平板和三丁酸甘油脂平板检测阴道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磷脂酶(PL)和脂肪酶(Lip)的活性,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HWP1基因的表达。结果 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中至少1种耐药的白念珠菌RVVC患者来源有13株,阴道定植者来源有10株;RVVC患者来源菌株的生物膜、3种分泌型水解酶和HWP1基因体外表达水平均高于阴道定植者来源菌株(均P<0.05),两组在生物膜形成强弱、3种水解酶表达高低等定性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耐药性菌株生物膜表达水平高于非耐药性菌株外(P<0.05),对3种分泌型水解酶和HWP1基因体外表达水平上两组间没有差异(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HWP1基因和生物膜-OD之间呈弱相关性(r=0.211,P=0.039)外,其他各项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均|r|<0.2,P>0.05)。结论 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生物膜、SAP、 PL、Lip和HWP1都可能在RVVC的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WP1与生物膜的形成呈弱相关性,生物膜的形成与阴道白念珠菌的耐药性产生可能存在关联。

  • 论著
    张娅, 张婷, 汪清雅, 胡代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重庆市成功治疗的活动肺结核患者直接医疗费用及构成情况,为制定医保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从《结核病管理系统》中导出重庆市2019年新诊断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排除利福平耐药患者)病案,与2019年1月—2020年5月重庆市46家市/县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与住院诊疗记录、收费和报销等诊疗信息和费用结算信息进行匹配后,纳入该时间段治愈和完成疗程患者11 745例,以描述性分析其直接医疗费用及构成情况。结果 直接医疗费用共8 385.66万元,自费总费用占60.69%,每例患者直接医疗费用MP25,P75)为4 517.00(2 143.95, 8 905.22)元、自费费用为2 989.12(1 305.58,5 700.14)元、医保报销费用为988.70(42.00,2 721.01)元;药品总费用占比最高(40.56%),城镇职工医保患者住院比例及各项费用较其他医保类型患者高(α'=0.008(0.05/6),均P<0.008)。全门诊和住院+门诊两种治疗方式每例患者直接医疗费用MP25,P75)分别为2 806.88(1 621.75,4 746.12)元、10 860.60(7 543.95,16 393.56)元,医保总报销比例分别为16.78%和39.64%,城乡居民医保患者每例医保报销费用中位数高于其他类型(α'=0.008(0.05/6),均P<0.008);住院+门诊治疗方式下城镇职工医保患者每例医保报销费用中位数高于其他医保类型(α'=0.008(0.05/6),均P<0.008)。结论 重庆市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直接医疗费用较高,其中自费比例较高,医保报销比例和医疗救助比例低,药品占比较高(40.56%),治疗方式以全门诊治疗为主。应积极开展实行单病种付费医保政策,提高医保患者门诊报销比例和限额,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结核病诊疗管理。

  • 论著
    郭毅佳, 康子卿, 付雷, 张炜焱, 王彬, 胡蒲圻, 杨婧兴, 蔡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基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药治疗结核病临床疗效,研究中药治疗与结核病治疗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PubMed、EMBASE、 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采用主题词检索的方式检索有关中药治疗结核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截至2022年1月30日。采用改良 Jadad评分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以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采用漏斗图和Begg检验评价发表偏倚。应用Revman5.4和Stata12.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对10项RCTs文献进行定性分析,其中, 4篇RCT报道芩部丹治疗,样本量共517例,试验组261例,对照组256例。4篇RCT报道芪甲利肺治疗,样本量共473例,试验组239例,对照组234例。2篇RCT报道益肺通络辅助治疗,样本量共有325例,试验组174例,对照组151例。对8项RCTs进行定量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芩部丹治疗明显提高痰菌转阴率[OR=2.21, 95%CI(1.47~3.33), P=0.000 1],促进病灶吸收[OR=1.61, 95%CI(1.05~2.46),P=0.03],未改善空洞闭合[OR=2.22,95%CI(0.78~6.29),P=0.13]。芪甲利肺治疗显著提高痰菌转阴率[OR=2.24, 95%CI(1.13~4.40),P=0.02)], 促进病灶吸收[OR=2.15, 95%CI(1.44~3.20), P=0.000 2]和空洞闭合[OR=1.99, 95%CI(1.30~3.07), P=0.002]。漏斗图对称和Begg检验(P=0.216)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中药辅助治疗可能提高抗结核治疗的效果,但安全性指标需进一步评价。

  • 论著
    潘琪, 王子珍, 黄秋虎, 马春阳, 叶富跃, 林家汉, 邢伟, 杨堃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为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防治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9 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数据,统计分析肺部感染发生率和病原菌构成比。将纳入的患者依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93)和非感染组(n=216)。选取以下变量作为肺部感染的可疑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糖尿病史、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肿量、血肿清除术、留置胃管和呕吐。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09 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中有93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0.1%。痰标本检出病原菌10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67.33%,主要包括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绿脓杆菌;革兰阳性菌占23.76%,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占8.91%,包括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在选取的可疑危险因素中,年龄≥6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呕吐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是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加强防治,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 论著
    欧新华, 徐明忠, 黄政, 李灵之, 肖姗, 姚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长沙市2020年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中诺如病毒GⅡ.2[P16]型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以及遗传进化特征分析。方法 采集2020年诺如病毒暴发疫情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开放阅读框(ORF)1和ORF 2连接区进行分型鉴定。GⅡ.2[P16]型阳性标本在二代测序Miseq平台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结果 2020年本市共发生诺如病毒暴发疫情29起,共采集标本277份,阳性检出率为44.04%(122/277)。分型鉴定发现诺如病毒GⅡ.2[P16]型占比45.08%(55/122)。从疫情分布月份和机构来看,9—12月为暴发高峰,疫情发生在幼儿园和学校占比89.66%(26/29)。对53份GⅡ.2[P16]型ORF1和ORF2连接区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毒株处于多个分支,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8.5%~100%。对4株GⅡ.2[P16]型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毒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8.5%~99.5%,与GⅡ.2[P16]2016-2017(KY771081)毒株同源性为97.9%~98.2%,进化树处于不同亚分支。RdRp区域氨基酸位点发生T396A和T464A突变,HBGA结合位点保守未发生突变。结论 长沙地区诺如病毒暴发疫情中以GⅡ.2[P16]型突变株传播为主,毒株由GⅡ.2[P16]2016-2017持续传播进化而来,并进化为另一个分支。本地区暴发的诺如病毒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以及幼托机构,应持续加强对诺如病毒的监测。

  • 论著
    韦柳迎, 黄连飘, 郑元甲, 卢巧玲, 董文逸, 吴幸幸, 韦征, 裴洁, 黄献珍, 黄爱春, 谢周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DR-TB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营养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对241例MDR-TB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的患者纳入无营养风险组,评分≥3分的纳入营养风险组,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可能的影响因素,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筛选。结果 按照NRS2002评分标准,MDR-TB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7.26%(138/241);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月收入、职业、婚姻状况、居住地、初治/复治、体重下降>5%、肺叶受累情况、年龄、血红蛋白、白蛋白、BMI等11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模型的因素为初治/复治、体重下降>5%、白蛋白,调整的 OR值及 OR 95%CI分别为4.184 (2.163~8.093)、1.524(1.093~2.126 )、1.164 (1.105~1.227)。结论 营养师对复治MDR-TB患者、体重下降>5%、白蛋白降低的MDR-TB患者给予重点关注营养状况。采用适用的营养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提高MDR-TB的治疗效果。

  • 论著
    张珣, 柳晓金, 郑立恒, 周雪芹, 李倩, 郑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改良抗酸染色法,并与离心涂片法和GENEN Xpert相比较,探讨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改良抗酸染色法、离心涂片法、GENEN Xpert同时对84份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标本进行检测,其中,胸腔积液多核细胞>50%的15例(多核为主组),多核细胞<50%的69例(单核为主组)。结果 84例胸腔积液改良抗酸染色法、离心涂片法、GENEN Xpert的阳性率分别为29.8%(25/84)、7.1%(6/84)、32.1%(27/84)。15例多核为主组改良抗酸染色法、离心涂片法、GENEN Xpert的阳性率分别为80.0%(12/15)、26.7%(4/15)、86.7%(13/15),69例单核为主组改良抗酸染色法、离心涂片法、GENEN Xpert的阳性率分别为18.8%(13/69)、2.9%(2/69)、20.2%(14/69),改良抗酸染色法与GENEN Xpert阳性率均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P>0.05), 改良抗酸染色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离心涂片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P<0.05)。结论 改良抗酸染色法、离心涂片法、GENEN Xpert三种方法中,综合来说改良抗酸染色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阳性率高,经济、快速、简便,敏感性、特异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论著
    黄晓敏, 童重锦, 王光泽, 李雨春, 杨斌, 曾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海南省淡水鱼中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情况,评估人群感染潜在的危险性,为制定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策略和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对海南省琼中县、三亚市和昌江县监测点附近的溪流或水库等自然水体环境,以随机捕捞的方式获取新鲜样品。采用玻片压片镜检法对寄生虫囊蚴进行检测。同时在捕捞样品的行政村进行肝吸虫病知识和居民肝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 2019—2021年共检测淡水鱼47种合计396尾,检出寄生虫囊蚴阳性45尾,总感染率为11.36%。有13种淡水鱼中检出寄生虫,品种感染率为27.66%(13/47)。其中海南细齿塘鳢感染率最高,为75.00%(3/4),显著高于其他鱼种(P<0.05),三个市县中,琼中县检出率最高,为17.05%(22/129)。发放调查问卷487份,居民对肝吸虫病总知晓率为11.50%(56/487),昌江县知晓率最低,为1.31%,男性知晓率高于女性(P<0.05)。同期对居民肠道进行寄生虫检测3 178人份,未发现肝吸虫病患者。结论 海南省部分市县淡水鱼受到寄生虫污染,应加强监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 论著
    孙晴, 张荣荣, 王小平, 符剑, 陆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南通市某中学一起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探讨疫情扩散的原因,为科学制定学校结核病疫情的防控措施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该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等相关资料,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 首发病例症状不典型,非结核定点医疗机构对肺结核诊断的敏感性不高,以及对结核病患者报告、转诊不及时,导致传染源的长期存在,引发本次疫情在校园内的广泛传播。本次疫情共确诊肺结核病例26例,其中女性16例,男性10例,主要集中在高一(1)班(学生21例,教师1例)和高一(2)班(学生4例),具有班级聚集性。本次疫情先后对密切接触者进行PPD/胸片筛查4次,共计406人次,随访监测2次,共计189人。其中第1、4次筛查中共发现胸片异常者20例,第2、3次筛查中发现PPD强阳性20例,预防性服药率为94.12%。2次随访监测发现胸片异常者2例,PPD强阳性/T-Spot阳性/一年内PPD净增≥10 mm者共31人,应预防性服药25人,实际预防性服药25人,预防性服药率为100%。结论 应加强非结核定点医疗机构的培训和督查,全面实行新生入学肺结核筛查工作,尤其是对高感染生源地学生健康的监测及症状筛查,夯实学校主体责任制,规范疫情处置流程,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做好师生及家长的情绪稳定及心理支持工作,提高结核病防病意识,防止疫情的扩散。

  • 论著
    韦舒琳, 屈志强, 刁书琴, 李雪, 罗密芳, 黄燕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之前与新冠疫情期间南宁市输入性疟疾疫情的差异,对输入性疟疾疫情作出预判,为今后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1年南宁市疟疾病例数据并将数据分为两组,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数据划为新冠疫情前的常规时期组,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数据划分为新冠疫情期间的新冠时期组,采用统计软件对两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境外活动情况、感染虫种类别、诊疗情况等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2, P<0.05);两组病例在境外居留地区类型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的虫种类别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时期组的卵形疟原虫占比高于常规时期组、恶性疟原虫占比低于常规时期组;两组病例的性别占比、现住址类别占比、因外出淘金患疟占比、轻中重病情程度占比、住院占比、规范治疗占比、全程服药占比、治愈占比、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南宁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在新冠疫情期间大幅下降,恶性疟原虫感染的比例下降,需警惕随着新冠疫情控制进展入境人员增加引起的输入性疟疾疫情暴发。

  • 综述
  • 综述
    耿宇轩, 郑文锦, 李志慧, 李青, 冯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5(chemotactic cytokine receptor 5, CCR5)是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CCR5作为目前抗HIV-1病毒感染的首选靶点,主要基于的原理是通过降低或敲除靶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量,进而阻断CCR5与gp120之间的相互作用阻断病毒的感染。CCR5Δ32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愈HIV感染后,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CCR5Δ32是一种先天性CCR5基因的32个碱基缺失的突变。由于CCR5Δ32自然突变的概率低,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通过靶向基因编辑系统来构建CCR5Δ32的方法。靶向基因编辑系统是近年来以CCR5为靶点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重要方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靶向基因编辑技术在编辑 CCR5对HIV治疗的研究进展。

  • 综述
    张瑜, 卢鹏, 陆伟, 羊海涛, 吴凯, 竺丽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病潜伏性感染者虽然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他们是出现活动性结核病的潜在病例。结核潜伏感染的诊断缺乏“金标准”,只能通过免疫学方法(机体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反应)来辅助诊断。目前常用的潜伏结核感染诊断方法包括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 TST)、γ-干扰素释放试验(γ-interferon release test, IGRA)和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皮肤试验ESAT6-CFP10(EC)。IGRA与EC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相似,均比TST高,于与一般人群相比,HIV人群中TST和IGR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会下降,HIV人群中的CD4+计数会影响TST和IGR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TST和IGRA的组合可能是预测活动性结核病感染的最佳选择。本研究主要描述三种检测方法对于结核病潜伏性感染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在HIV人群中,比较三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及预测值等指标,结合成本效益,为选择适宜不同目标人群的潜伏结核感染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
    刘铁柱, 李建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 MARV)属丝状病毒科,是已知导致人类严重疾病的烈性的病原体之一,可导致人群大范围流行。2021年8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国家几内亚出现1例马尔堡病毒病死亡病例,为该病毒的防控敲响了警钟。针对马尔堡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相关研究亟待开展,尤其是快速准确的诊断试剂。中国尚无马尔堡病毒病的报道,但存在输入或赴非洲务工而感染的潜在风险,需强化马尔堡病毒病防控意识。本文就马尔堡病毒的病毒学特点、感染特性以及诊断方法进行综述,以增强对马尔堡病毒的认识。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杨佩才, 何伊莎, 华胜毅, 余衍亮, 张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蠊缨滴虫感染在门诊感染中少见,易被忽略。本文通过对1例感染者的就诊过程作一详细描述,供临床医师借鉴。患者,男,62岁。长住连云港赣榆区打工。患者于2020年9月15日淋雨劳累后出现发热,咳痰,自行服药,热退。3 d后再次发热,并伴右侧胁肋部疼痛,遂至赣榆区人民医院就诊。该院检查WBC 19.74×109/L,N 83.7%,超敏C反应蛋白33.19 mg/L;CT示右肺中叶及两下肺叶炎症,右侧胸腔积液。该院给予抗感染及化痰治疗共3 d,效果欠佳。22日转至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示超敏C反应蛋白65.8 mg/L,WBC 11.66×109/L,E 6.9%。CT示两肺多发结节及片状影。肺功能示肺通气功能减退。纤支镜洗液检查示存在感染。同时将纤支镜洗液送南京市疾控中心作寄生虫学相关检查。该院考虑患者肺炎,给予抗真菌及化痰治疗3 d,效果不明显。此时南京市疾控中心反馈寄生虫检测结果示蠊缨滴虫阳性。该院遂加用奥硝唑治疗,一周后患者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消失,相关感染指标均恢复正常,痊愈出院。患者在两家医院以临床医生的经验先后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在确定是蠊缨滴虫(同时还应注意与支气管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相鉴别)后,及时采用奥硝唑治疗,效果显著,症状很快消失。提示临床医生找对病原采用针对性治疗非常重要,蠊缨滴虫在临床感染的患者中少见,又缺乏检测手段,更易漏诊,须警惕。